《登飞来峰》课件PPT

合集下载

《登飞来峰》ppt课件

《登飞来峰》ppt课件

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 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因为我已站在山峰塔顶的最高处。
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前两句写景,描写飞来峰上古塔之高峻; 后两句议论,抒发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
①“唐人诗主情,宋人诗主理。”——杨慎《升庵诗话》 ②宋诗常常以议论为诗,这一类诗歌可称之为说理诗、哲 理诗或理趣诗。除了借景说理,也可托物说理或是咏史说理 。
我们在阅读这一类诗歌时,应仔细辨别所用手法,深入体会诗句中 蕴含的哲理。
课堂小结
同学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 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让我们永远自信乐观,“欲穷千里 目,更上一层楼”让我们永远拥有攀登顶峰的决心和勇气。
两种手法并用,都是为了表现飞来峰上古塔之高,而写古塔之高, 则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亦是为结句伏笔。
1.诗人如何表现古塔之高?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用典简析: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 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 ,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 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任务一 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 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塔, 这里指应天塔。 闻说: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缘:因为。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17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17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飞来峰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写 闻说鸡鸣见日升。 景
飞来山:即浙江绍兴城 外的宝林山。
千寻:极言塔高。形容 高耸。
闻:听说。
夸张
诗意: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听到鸡叫时可以 望见旭日东升。
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①②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有怎样的政治抱负?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 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 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写作特色
①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诗歌的前两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
写作特色
②运用典故,巧妙隐喻。 “浮云遮望眼”一句用典。据考证,西汉人曾用浮云遮蔽日
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诬陷,挑拨君臣关系,让 皇帝受到蒙蔽。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 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也写过:“总为 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 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一典故反其意而用,他说 :因为我站得高,看得远,所以我不怕浮云遮住我的视线。表现 出诗人作为一个变革家的广阔胸襟和昂扬精神。
煌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及其对前途的 满怀信心,奠定了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 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富含深刻的 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 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 和决心。第四句比喻找到了正确的观察点,认识达到了一定的 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登飞来峰》PPT教学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登飞来峰》PPT教学课件

关于飞来峰
我国共有四川龙门、江苏、杭州、浙江绍兴、安徽五处此景观。
本诗中的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期上有应 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从东武县飞来,故因此而得名。 飞来峰宋有王 安石题诗《登飞来峰》,从此闻名天下。
字词全解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塔,这里指应天塔。
【 闻 说 】听说
【 望 眼 】这里指视线
【 缘 】 因为
1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我们知道,在通常情
况下鸡鸣时分是看不到日出的。据说在泰山的日观峰,“鸡一 鸣时,见日始欲出”。在飞来峰上能不能看到这一奇景呢?
从“闻说”二字推断,诗人没有看到。他不写亲眼看到的景物, 而写传闻之景,为的是突出构思中阐发哲理的重心。鸡鸣日出的灿烂 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 “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 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这两句诗表达出要想取得更好的成 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名 家 中山大学熊猫罗常培:王安石在立志改革的同时,也看到儒家顽固派必然会拼死反对。他在诗中把 点 那些顽固派比作“浮云”,认为它虽然可以一时遮掩人们的眼目,终将在历史的长空中消失。这种 评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强信念,以后就表现为“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不畏浮云—站高望远 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品读体会
写景 议论抒情
政治理想 远大志向 无畏精神
主题归纳
这首诗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登高揽胜之作。但是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 诗没有过多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诗人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 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远大志向以及大无 畏的精神。

《登飞来峰》课件

《登飞来峰》课件
《登飞来峰》PPT课件
欢迎观看《登飞来峰》PPT课件!本课件将介绍飞来峰的壮丽山景、悠久历史 和独特文化,以及登山路线和令人惊叹的景点。
飞来峰:介绍
登山路线
了解飞来峰的不同登山路线,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征服这 座壮丽的山峰。
飞来峰的历史和文化
探索飞来峰悠久的历史和丰 富的文化遗产,了解这座山 峰的独特魅力。
悬空寺
介绍飞来峰上的另一个瑰宝—— 悬空寺,它的独特建筑和壮丽景 色一定会让您难以忘怀。
仙女峰
带领观众探索飞来峰上的仙女峰, 欣赏奇特的地貌和令人惊叹的景 色。
遗产保护
飞来峰的古建筑和文化
了解飞来峰丰富的古建筑和独特的文化遗产, 了解保护措施和重要性。
当地政府的措施
介绍当地政府为保护飞来峰所采取的措施,以 及他们的成果和计划。
结束语
1 个人感受
分享个人登顶飞来峰的亲 身体验和感受,鼓励观众 亲自前往一睹这座山峰的 壮丽景色。
2 推荐指数
3 感谢观看
根据个人观点,评估飞来 峰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推荐 指数,并解释评估的标准。
表达对观众观看《登飞来 峰》PPT课件的感谢,并 提供进一步咨询和了解飞 来峰的联系方式。
飞来峰的地理位置
了解飞来峰位于哪个地区, 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特点。
路线规划
1
准备工作
详细讲解登山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装备、爬Fra bibliotek路线2
食物和许可证等。
展示飞来峰主要的爬山路线,让观众了
解登顶的过程和不同的挑战。
3
注意事项
向观众介绍登山时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帮助他们做好登山准备。
景点介绍
白云观
了解飞来峰上著名的景点之一— —白云观,欣赏壮丽的山景和古 老的建筑。

《登飞来峰》课件

《登飞来峰》课件
《登飞来峰》
必备知识 走近作者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 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神宗时, 王安石任宰相,实行变法,史称 “王安石变法”。
代表作:《游褒禅山记》《泊船瓜洲》《梅花》等。 创作风格: 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论点鲜明、逻辑严密,具有 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他的诗 遒劲清新,擅长说理与修辞;他的词写物咏怀,意识 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
必备知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诗人在浙 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径越州 (今浙江绍兴)之时所作。此时的诗人初涉宦 海,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 发胸臆,寄托壮怀。
初读课文 自主学习
认真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 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 课文时解决。
不怕
视线
不畏浮云遮望眼,
因为 名词作动词,置身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不怕浮云遮住了视线,只因为置身在塔的最高 层。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一座千寻高的宝塔伫立在飞来峰 上,看来十分壮观。每当雄鸡报 晓的时候,站在高高的宝塔上, 就能看见太阳升起的壮美景象。
2.请从写作方法的角度任选一方面赏析前两句。
更多诗歌赏析见《教材帮》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这首诗借登临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 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展现了诗 人为实现理想而勇往 直前的进取精神。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写景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飞 来 议论 峰 抒情

《登飞来峰》ppt课件

《登飞来峰》ppt课件
意义
通过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 养他们勇于攀登、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同时,传承和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02
《登飞来峰》的作者介绍
作者生平
总结词
王安石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
详细描述
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自幼聪颖好学,22岁中进士,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等职。他倡导变法,推行新政,对北宋王朝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理念的形成
在担任地方官期间,王安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北宋面临的种种问题。
创作过程
灵感来源
王安石在游览飞来峰时,被山中美景所震撼,同时也触发了他的政治感慨和对未来的憧憬。
诗文构思
王安石在构思《登飞来峰》时,将个人情感与政治理想融为一体,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表 达了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决心和信念。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北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改革派与 保守派斗争激烈,王安石作为改革派 的重要人物,创作此诗表达了他坚定 不移的改革信念和决心。
个人背景
王安石在政治上受到保守派的打压和 排挤,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创 作了这首诗来抒发内心的豪情壮志。
目的与意义
目的
通过对《登飞来峰》这首诗的赏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的内涵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后世评价
01
后世对《登飞来峰》的评价极高 ,认为它语言精练,意境深远,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独到 见解。
02
许多文学家、诗人将《登飞来峰 》视为唐诗的代表作之一,认为 它在唐诗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文学史的影响

登飞来峰ppt课件

登飞来峰ppt课件

登山装备推荐
01
02
03
04
服装
穿着舒适、透气、保暖的服装 ,根据天气选择合适的雨衣、
防水鞋等。
背包
选择容量适中、背负舒适的背 包,携带必要的物品,如食物
、水、急救用品等。
照明设备
携带头灯或手电筒,以应对夜 间或昏暗的环境。
登山杖
使用登山杖可以提供额外的支 撑和稳定性,减轻腿部负担。
登山注意事项
飞来峰的历史背景
飞来峰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言,飞 来峰是一座神奇的石头,它从遥远的 印度飞到了中国。
在中国历史上,飞来峰受到了许多文 人墨客的喜爱,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许 多诗词和故事。
飞来峰的文化价值
飞来峰不仅具有自然风光,还蕴 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飞来峰有着 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中国文化的
登飞来峰ppt课件
目 录
• 飞来峰简介 • 登飞来峰的路线及攻略 • 飞来峰的自然风光 • 飞来峰的人文景观 • 登飞来峰的心得体会
01
飞来峰简介
飞来峰的地理位置
01
飞来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 ,距离杭州市中心约10公里,是 一座著名的旅游景点。
02
飞来峰位于灵隐寺附近,占地面 积约为1600平方米,海拔约为 200米。
动物习性各异
不同的动物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习惯,如猴子善于攀爬树木 ,熊喜欢在山间游荡觅食等。
野生动物保护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保护区的管护人员会进行巡逻和监 管,禁止非法捕猎和干扰野生动物的行为。
04
飞来峰的人文景观
飞来峰的历史传说
传说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飞来峰名称的由来
传说二
古代仙人修炼的地方

《登飞来峰》课件精品PPT

《登飞来峰》课件精品PPT

认识文体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粹。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 种汉语诗歌体裁,按照每句的字数,绝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其中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居多。
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
【二】
初读感知
朗读诗歌
1.读标题 “登”是“ 攀登 ”之意。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 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标题表明了诗人 的 所行 、 所见 。
【四】
探究写作艺术
初读思考
1.借景说理,意蕴深刻:全诗借景说理,前两句侧重写景,后 两句侧重议论抒情,两者紧密结合,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 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深谙人不能仅为眼前利益,而应该放眼大局的道理。
初读思考
2.虚实相生:如诗的一、二句,“飞来山” 是 实景 ,“鸡鸣”“日升”是 虚景 。 虚实结合,组成一幅壮丽的美景。
2.读诗的后两句,你能体会到诗人有什么样的志向吗?请结合下面的资料链接谈一谈。
资料链接
北宋仁宗时,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 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王安石作为封建 统治阶级内部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变革现实的 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 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 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
①千寻: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 七尺)为一寻。 ②闻说:听说。 ③浮云: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④眼:视线。 ⑤缘:因为。
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入云端的应天塔,听说鸡啼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层。

第21课《登飞来峰》精品PPT课件

第21课《登飞来峰》精品PPT课件
熙宁四年,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 《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同年秋,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
自主学习
01 晓常识
文学成就及特点
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 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 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 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 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 但不失大家风范。
自主学习
02 知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 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 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 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轻气盛,抱负 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自主学习
03 夯基础
(1)词语解释
自主学习
04 识文本
2.根据注释,疏通诗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 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 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 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合作探究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描写景物 抒发情怀
合作探究
2.品读前两句。前两句写景,写出了怎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
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 写峰上古塔之高,“闻说鸡鸣见 日升”,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 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侧 面烘托了飞来峰的高。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20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20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后两句与“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赏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表面看是即景说理,
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
想、远大抱负和大无畏的精神。
反复朗读,从诗歌中悟出什么道理?
哲理:只有站得高、 看得远,才能不被阻挠, 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对”浮云“如何理解?
资料链接:
登飞来峰
新课导入
读杜甫的《望岳》,我们感觉到的不仅 是诗人对泰山美景的赞颂,更是诗人勇攀绝 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下面,我们一 起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看看他在登 上高山之后,又有怎样的感慨和情怀。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 (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又 称临川先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逻辑严密;诗歌遒劲清 新,擅长说理;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今存《临川先生文 集》《临川集拾遗》等。
典型考题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现了诗人锐意进取的精神和高 瞻远瞩的气概的诗句是:_飞__来__山__上__千__寻__塔__,_闻__说__鸡__鸣__见__日__升__。 (2)(玉林中考)毛泽东在《和柳亚子先生》诗中说“风物长 宜放眼量”。而人要看得远,就必须站得高。“_不__畏__浮__云__遮__望__ _眼_,_自__缘__身__在__最__高__层__”,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对此深有体 会。因此,登高望远是众多中国人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自觉追求, “_会__当__凌__绝__顶__,_一__览__众__山__小__”,杜甫在《望岳》中表达的登 顶泰山的决心和气魄,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背景链接

第21课《登飞来峰》课件(36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文编辑修改

第21课《登飞来峰》课件(36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文编辑修改
飞来峰面朝是灵隐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来的佛教石窟造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堪与重庆大足石刻媲美。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江南靖士有一颇含哲理的《飞来峰》诗:"游客到山停步睎,长当一石味玄机。须知物事随因变,莫谓飞来便不飞。"(《载敬堂集》【自注】当:面对,对望)石刻有西方三圣像(五代)、卢舍那佛会浮雕(北宋)、布袋和尚(南宋)、金刚手菩萨、多闻天王、男相观音(均为元代),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尤其引人注目的,要数那喜笑颜开、袒胸露腹的弥勒佛,这是飞来峰石窟中最大的造像,为宋代造像艺术的代表作。飞来峰的东麓,有隋朝古刹下天竺寺(法镜寺),由此沿溪往西南行,又有晚于下天竺两年始建的中天竺寺(法净寺)和五代吴越始建的上天竺寺(法喜寺),合称"三天竺"。
诗意: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பைடு நூலகம்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充满生机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望的视野, 因为我站在飞来峰的最高锋。
全班自由朗读全诗,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明确: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衬托出峰和塔的高。表明诗人的立足点之高,为后面的抒情议论做铺垫。
明确: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5.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再读课文,分析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首句登上飞来峰看到了_________景,点明了这个景________特点,并用“________”二字来形容。
1.读一读,想一想:诗的前两句写景,写了什么景,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21张PPT)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21张PPT)
王 安 石
七年级下册
朗读诗歌
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读出节奏和韵律。 读懂古诗大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
飞来山上有一座千寻的塔, 听说在鸡叫时可以看到太阳升
• 王安石被迫两次辞去相位。在神宗支持下,新法仍基本推行。 •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死,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起用司马光
为相,新法基本全部被废。
这场变法几乎贯穿了他整个政治生涯,我们常说“诗言志”,现在 请你揣测一下,本首诗写于王安石“变法前”、“变法中”还是 “变法后”?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 负不凡,这时的王安石已有过三年签书淮南判官(在扬州)和三年半 鄞县知县共七年的官场历练,回故里抚州临川是听候京师新的任命, 不久即升任舒州通判了。写这首诗时,王安石变法构想已很明晰,且 已经开始了变法尝试,如组织兴修水利,实行了“青苗法”实验等等。 正处于人生和仕途上升时期。
飞来峰简介
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 山。山上有一座应天塔。传说宝林山是从琅 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 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塔山始 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 得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 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古 代 诗 歌 五 首
起。 不怕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已经站在塔的最高层。
诗歌赏析
请结合诗句分析飞来峰的特点。
•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夸张——高 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望远的双眼,只是因 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 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
羁绊绊。
感谢您的阅读! 为 了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 文档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 改调整及打印 , 欢 迎 下 载 !
登飞来峰
北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 苏洵,苏轼,苏辙,柳宗元,
王安石,韩愈,欧阳修,曾巩
两一花茅
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山水木檐

排护成长

闼田畦扫

送将手净

青绿自无王

来绕栽苔安 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