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二下册期中语文试卷真题带答案

高二下册期中语文试卷真题带答案

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一、基础知识(30分)1. 下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A. 潜伏(qián)融洽(róng)演绎(yì)预设(yù)B. 漠视(mò)演讲(jiǎng)精湛(zhàn)沉默(mò)C. 漫步(màn)混淆(xiáo)装帧(zhēn)静谧(mì)D. 梦寐(mèi)混沌(dùn)指引(yǐn)潜伏(qián)答案:C2.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雕琢(diāo zhuó)铸就(zhù jiù)恣意(zì yì)融会贯通(róng huì guàn tōng)B. 璀璨(cuǐ càn)遐想(xiá xiǎng)融洽(róng qià)演绎(yǎn yì)C. 狰狞(zhēng níng)悠闲(yōu xián)融洽(róng qià)演讲(jiǎng shuì)D. 纷扰(fēn rǎo)漫步(màn bù)融洽(róng hé)指引(zhǐ yǐn)答案:A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已经成为了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B.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等。

C. 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生动,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D. 在这次比赛中,他凭借出色的表现,成功地为我国赢得了荣誉。

答案:D二、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在东方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浑盖之争。

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24年1月5日,第40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如约而至,透骨的寒冷和暖心的激情在这一刻交汇,碰撞出充满希望的火热。

哈尔滨的冷,与生俱来。

作为我国最北边的省会城市,这里冬季漫长,动辄出现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因此哈尔滨有了响亮的名号——“冰城”。

冷是阻碍,对发展构成制约。

粮食作物只能种一季,基建工程也因低温、冻土等面临重重困难。

由于室外寒冷,东北人曾有宅在家里“猫冬”的习惯。

冷也是资源,别具特色优势。

每年12月,松花江上的冰冻了,太阳岛上的雪厚了,“冰豆腐”和“大雪垛”在能工巧匠手中“华美变身”,成为美丽的冰雪胜景,吸引着不远千里络绎而来的游客大军。

以高寒为气候特质的哈尔滨,成为当下社交媒体上最热的文化符号。

这座地处北疆的东北城市,正在把制约发展的“冷”转化为吸引游客的“热”,在聚光灯下焕发无限生机。

今日的哈尔滨,寒冷不变,热度却“只增不减”,背后是这座城市深挖冰雪资源禀赋,突出地方特色文化,推出各种“有求必应”举措,从量变走向质变的主动作为。

让哈尔滨在这个冬天“走红”的,还有中外文化在哈尔滨碰撞、交融带给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

“东北大花”主题与火车、汽车融合,将冻梨改刀、切块、摆盘,用勺子吃烤红薯,路边新增温暖驿站,东北大汉学会“夹子音”,哈尔滨的建筑、饮食、洗浴文化以及市民的热情好客,也被大家津津乐道。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长: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卷上填写姓名和考号等相关信息并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书院萌芽、肇始于唐代,定型、兴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最终在清末因学制改革而从制度层面退出历史舞台。

作为教育制度创新的产物,书院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办学风格,逐渐积淀凝练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精神价值,这就是书院精神。

虽然不同时代、不同书院的书院精神各有异同,但总体而言,书院精神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以“成人之道"为主旨,重视人格养成的人文精神。

从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到众多书院的学规、书院记等各类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书院对人格修养、品德养成的高度强调;第二,担当天下、传道济民、教化社会的经世精神。

书院要培养的,是具有高度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致君泽民能力的经世之才,而不是汲汲于功名利禄的、“天崩地解,落然无与我事”的陋儒;第三,穷本探源、极深研几、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书院士人穷理尽性,关注对大本大原问题的探究,致力于深入的理论探讨,努力为重建秩序、安顿人心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四,不囿成说、不断超越、与时偕行、引领学术思潮的创新精神。

书院独特的氛围,自由的学风,激发了士人的创新意识。

宋代以后中国思想史上的几次学术创新,都是与书院相联系的;第五,有教无类、自由讲学、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

许多书院招收学生不拘一格,没有出身、地域限制。

浙江省嘉兴市2022_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浙江省嘉兴市2022_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这里原有的山村,是一次便毁灭了呢,还是渐渐地凋零下去,我们都无从知道。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那条路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其典范作品对读者的影响都是立竿见影的”理解不当,材料一最后一段原文中表述是“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应该是潜移默化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 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正因为它们与其他时代 诗词相比更加经典。
B. 阅读唐宋诗词,可以让读者在审美感受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

语文期中考试测试卷答案高二下册

语文期中考试测试卷答案高二下册

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殚精竭虑恣意妄为耳濡目染B. 荒谬绝伦殊途同归雅俗共赏C. 碧空如洗震耳欲聋悲欢离合D. 窃窃私语沧海一粟拈轻怕重答案:D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学校决定举办一次作文比赛。

C. 这个实验的结果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警惕。

D. 在这次比赛中,我们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离不开同学们的共同努力。

答案:C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B. 那位演员的演技堪称一绝,让人叹为观止。

C. 他的提议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气氛异常热烈。

D.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需要我们深思熟虑。

答案:C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星星在夜空中闪烁,像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我们。

B. 那条小河宛如一条绿色的丝带,蜿蜒在田野间。

C. 他的声音低沉,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D. 她的美丽如同春天的花朵,绽放着青春的活力。

答案:A5.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不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改句: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B. 原句:这个问题非常重要,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改句: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值得我们深思。

C. 原句: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改句:他的成绩一直保持在前三名。

D. 原句: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我们反复阅读。

改句: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精彩,值得多读几遍。

答案:B二、填空题6. 下列句子中,空缺处的词语应填入哪个成语?()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始终兢兢业业, _________。

答案:鞠躬尽瘁7. 下列句子中,空缺处的词语应填入哪个词语?()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丰富多彩,许多故事都流传至今, _________。

答案:家喻户晓8. 下列句子中,空缺处的词语应填入哪个词语?()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毅然放弃了一切, _________。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语文本试卷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这个说法自然没错,但它在强调《诗经》的文学特征时,忽略了它在伦理层面的意义——而后者显然更为重要。

严格地说,《诗经》是一部伦理的乐歌总集,它是华夏先民把自己对于国家、社会、家庭、婚姻、人生、自然等诸多方面的态度与认识,通过自然的歌唱,最诚挚地表现了出来。

所以,如果在概括《诗经》是怎样一部著作时抛弃了“伦理”二字,对《诗经》性质的定义就是不准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

关于这一点,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有很好的说明。

他说:“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观点,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篇。

”近代学者曾经认为从文学角度研究《诗经》,是恢复了《诗经》本来的面貌。

顾颉刚连载于1923年《小说月报》上的大文《〈诗经〉的厄运与幸运》明确指出:“《诗经》是一部文学书。

”当时一批学人,如胡适、郑振铎等,都参加了关于《诗经》性质的讨论,并且达成了共识:《诗经》是文学,不是经。

但是《诗经》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仅仅是一部“诗歌总集”能够概括的吗?显然不能。

我们还必须看到,它是“诗”也是“经”,它是文学与伦理的凝合。

“诗”成就了它的美质,伦理成就了它“经”的地位。

如果我们仅仅把它作为文学对待,我们就会把两千年来研究《诗经》的大著作当作封建的垃圾处理掉,这对前人的成果是一种极不尊重的态度。

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答案高二下册

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答案高二下册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鱼落雁雕梁画栋B. 悠然自得豁然开朗C. 惊弓之鸟倾国倾城D. 风驰电掣气吞山河答案:D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由于天气突变,导致这场活动不得不延期。

B. 他的成绩在班级中名列前茅,这得益于他的勤奋和智慧。

C.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D. 他的观点过于偏激,很容易引起他人的误解。

答案:C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中的“绿蚁”指的是酒中的泡沫。

B.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的“凌”表示超越。

C.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鹜”指的是鸭子。

D. “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的是月亮。

答案:A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答案:B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书法,刚劲有力,运笔如飞,令人叹为观止。

”B. “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C. “这是他的家乡,那里的风景如画,民风淳朴。

”D. “他热爱祖国,关心集体,乐于助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的决心。

答案:上下求索7. 《背影》中,作者通过父亲送别时的__________细节,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答案:背影8. 《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称呼是__________。

答案:林妹妹9. 《呐喊》中,鲁迅先生通过描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揭露了__________的社会现实。

高二下期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高二下期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沉鱼落雁(lào yàn)B. 惟妙惟肖(wéi miào wéi xiào)C. 雕梁画栋(diāo liáng huà dòng)D. 情不自禁(qíng bù zì jī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

B. 这场演讲比赛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C.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D. 他的成绩之所以优异,是因为他勤奋好学,加上老师的教育。

3. 下列各句中,表达效果最强烈的一项是:A. 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

B. 这个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C. 这个故事使我深受感动。

D. 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 星星像无数颗闪亮的眼睛,在夜空中注视着大地。

B. 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C. 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温暖。

D. 他的声音像一阵清风,让人心旷神怡。

5. 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A. 请问您贵姓?B. 你这个主意太好了!C. 你看,这是什么?D. 这件事你怎么看?6. 下列各句中,括号中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书法技艺精湛,堪称一绝(无与伦比)。

B. 他做事犹豫不决,总是优柔寡断(拖泥带水)。

C. 她的性格温和,待人诚恳,深受大家的喜爱(和蔼可亲)。

D. 他的讲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掷地有金石之声)。

7. 下列各句中,括号中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名列前茅)。

B. 他的观点新颖独特,独树一帜(独树一帜)。

C. 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精益求精(精益求精)。

D. 他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一丝不苟)。

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试卷类型:A 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反复强调,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央政治局安排过多次有关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集体学习,2020年9月就曾安排了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的题目,今天再安排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题目。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出乎史,入乎道。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

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灵感既然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那不就无法可以用人力来解释么?从前人大半以为灵感非人力,以为它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

在灵感之中,仿佛有神灵凭附作者的躯体,暗中驱遣他的手腕,他只是坐享其成。

但是从近代心理学发现潜意识活动之后,这种神秘的解释就不能成立了。

什么叫做“潜意识”呢?我们的心理活动不尽是自己所能觉到的。

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就属于潜意识。

意识既不能察觉到,我们何以知道它存在呢?变态心理中有许多事实可以为凭。

比如说催眠,受催眠者可以谈话、做事、写文章、做数学题,但是醒过来后对于催眠状态中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往往完全不知道。

此外还有许多精神病人现出“两重人格”。

例如一个人乘火车在半途跌下,把原来的经验完全忘记,换过姓名在附近镇市上做了几个月的买卖。

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发现身边事物都是不认识的,才自疑何以走到这么一个地方。

旁人告诉他说他在那里开过几个月的店,他绝对不肯相信。

心理学家根据许多类似事实,断定人于意识之外又有潜意识,在潜意识中也可以运用意志、思想,受催眠者和精神病人便是如此。

在通常健全心理中,意识压倒潜意识,只让它在暗中活动。

在变态心理中,意识和潜意识交替来去。

它们完全分裂开来,意识活动时潜意识便沉下去,潜意识涌现时,便把意识淹没。

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

它好比伏兵,在未开火之前,只是鸦雀无声地准备,号令一发,它乘其不备地发动总攻击,一鼓而下敌。

在没有侦探清楚的敌人(意识)看来,它好比周亚夫将兵从天而至一样。

据心理学家的实验,在进步停顿时,你如果索性不练习,把它丢开去做旁的事,过些时候再起手来写,字仍然比停顿以前较进步。

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

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抒情诗, 是理解屈原人生境界和价值观最重要的资料。 屈原在《离骚》开篇提到,他的父亲以“正则”为他命名,说明父亲希望他把“公正无私”作为自己 的处世原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也说屈原“正道直行”。正道直行首先是正直,正直就是处事公正, 不苟且,不徇私,不自私自利和投机取巧。《离骚》也恰恰展示了一个正直的君子在蒙受不白之冤后勇敢的 抗争过程,“正”“直”二字多次出现其中,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 之所厚”。
2023—2024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练习
语文(答案在最后)
2024.04
制卷人: 说明:本试卷共六道大题,24 道小题,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 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 9 小题,共 36 分。
根据课内知识,完成各小题。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子规啼夜月, ______________”;押韵也富于变化,有“扪参历井仰胁息, ______________”这样 的隔句押韵,也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句押韵。丰富的语言变化,与 李白自由奔放的个性相得益彰。 (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4)杜甫《客至》尾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从邀邻助兴的内容暗示出宾主脱略行迹、兴 致盎然的场面。 (5)黄庭坚《登快阁》中化用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和谢眺“澄江静如练”的一联诗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三句,写湖面上昼夜都荡漾 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描绘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描写孙何与民同乐的句子是“千骑拥高牙, ____________,吟赏烟霞”。 (7)《扬州慢》中,词人用“过”这一领字带出“____________”,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的繁华,而眼 前的实景是“___________”,写尽了扬州的凄凉。 【答案】 ①. 长太息以掩涕兮 ②. 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 ③. 固时俗之工巧兮 ④. 宁溘死以 流亡兮 ⑤.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⑥. 愁空山 ⑦. 以手抚膺坐长叹 ⑧. 使人听此凋朱颜 ⑨. 三顾频烦天下计 ⑩. 两朝开济老臣心 ⑪. 肯与邻翁相对饮 ⑫. 隔篱呼取尽余杯 ⑬. 落 木千山天远大 ⑭. 澄江一道月分明 ⑮. 羌管弄晴 ⑯. 菱歌泛夜 ⑰. 嬉嬉钓叟莲娃 ⑱. 乘醉听箫鼓 ⑲. 过春风十里 ⑳. 尽荠麦青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 羁”“溘”“抚”“膺”“凋”“频烦”“篱”“菱”“嬉”“叟”“箫鼓”等。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沂水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根据联合国2022年的报告,大概在2022年或者2023年,中国人口将达到峰值,随后进入负增长时代,这不是周期性的,不是稍纵即逝的。

同时,从2023年到2035年,劳动人口大概每年以1.5%的速度快速减少,比原来设想得还要快。

设想一下,20—45岁这一最好就业年龄段的人口每年以四五百万的规模在绝对意义上减少,同时老龄化加重,这是一个崭新的情况,我们观察到的情况都证明了这样一个趋势。

人口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变量,过去不太被重视,因为大部分人关注的是短期的经济波动,即周期性。

如果从比较长的时间来看,长期经济增长的唯一变量就是人口增长速度。

过去,我们的人口和经济增长是减速的,人口总量效应是导致消费低迷的第一个因素,人就是消费者,人口的增长速度慢了或者出现负增长,消费必然会受到影响。

第二个是增长效应或者叫收入效应,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了,收入水平的提高速度也一定会放慢,这些都直接影响消费。

因此,人口的增长、人均GDP的增长和居民消费的增长,三者是一致的,都是下行的,未来会出现人口的负增长,GDP 的增长率还会更低。

这些在相当大的层面上会抑制居民消费。

第三个是人口年龄结构效应,中国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总体上低于年轻人。

同时他们退休以后还会出现一些后顾之忧,为自己的孩子、孙子着想,因此更倾向于储蓄,较少消费,所以消费力和消费倾向都比较低。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题高二语文(含答案)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

据我看来,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法使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

首先来说研究现状。

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

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

“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其次来说研究历史。

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

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

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

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

其次说到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

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

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

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

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

(摘编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材料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

高二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二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二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翩跹起舞风声鹤唳B. 一诺千金明查秋毫C. 金榜提名锲而不舍D. 风华正茂明辩是非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B.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很突出,结构也很严谨。

C. 我们一定要防止不发生类似的事故。

D. 他虽然年轻,但是经验丰富。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C.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D.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品德高尚。

B.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C.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D. 我们一定要防止不发生类似的事故。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 我们一定要防止不发生类似的事故。

C. 他虽然年轻,但是经验丰富。

D.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B. 我们一定要防止不发生类似的事故。

C. 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吗?D.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虽然年轻,但是经验丰富。

B.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C.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 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品德高尚。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C. 我们一定要防止不发生类似的事故。

D.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复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品德高尚。

B.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C. 我们一定要防止不发生类似的事故。

高二下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高二下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炽热(chì)惊愕(è)狼藉(jí)B. 恍若(huǎng)氤氲(yīn yūn)豁然开朗C. 妩媚(wǔ)羞涩(sè)悄无声息D. 蜿蜒(wān)崎岖(qí)毕恭毕敬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他的性格却十分孤僻。

B.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

C. 为了确保此次活动的顺利进行,各部门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D. 在这次比赛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实力,不仅赢得了胜利,还获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3. 下列各句中,表达效果最生动的一项是()A. 夜晚,月亮升起来了,照亮了整个大地。

B. 夜晚,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仿佛给世界披上了一层银纱。

C. 夜晚,月亮升起来了,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

D. 夜晚,月亮升起来了,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起来。

4. 下列各句中,运用修辞手法最恰当的一项是()A. 这本书犹如一位智者,向我传授了许多人生的道理。

B. 那个季节,阳光明媚,如同温暖的怀抱。

C. 他的声音洪亮,仿佛能穿透云层。

D. 这里的风景如画,美得让人陶醉。

5. 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A. 你这孩子真是不懂事,怎么又把东西弄丢了?B. 你的想法很有创意,值得我们学习。

C. 你这个做法太愚蠢了,我无法理解。

D.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但我暂时无法回答。

6. 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他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B. 这位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C. 她长得漂亮,举止优雅,是大家公认的美女。

D. 他做事认真负责,从不马虎,是同事们信赖的人。

7.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最恰当的一项是()A. 原句:他认真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有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有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有答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跑警报宗璞弗之进了教室,站在教桌前,慢慢解开包袱,把《中国通史》的讲义拿出来。

这一学期弗之开了两门课,继续讲通史,增加了断代史。

凄厉的汽笛声响了,是空袭警报。

“今天接得这么紧!”有人低声说。

汽笛声从低到高,然后从高处降低下来,好像力量不够了似的,稍停一下又从低到高。

弗之抬抬手臂,表示不上课了,慢慢地放好讲义,包起蓝花布。

学生们陆续向外走。

最初有警报时人们很慌乱,有人真的拔脚飞奔,成为名副其实的跑警报。

后来习惯了,都悠闲起来,似乎是到郊外散一次步。

弗之和人群的走向相逆,尽量靠边。

“弗之,你往回走?”忽听见招呼,见庄卣(yǒu)辰老师夹在人群中匆匆走来,遂立住脚说:“你走得快,肯定不是跑警报。

”“当然不是。

”卣辰穿一件深色大衣,拿着手杖,眼光还是那样天真清澈,脸上却添了许多皱纹,大概皱纹里装了不少时事报告。

他指一指几排房屋后面的实验室:“老地方。

”弗之知道,每有警报,卣辰都到实验室守护,怕电器着火,怕仪器失窃。

他觉得对实验室的惦记比对警报的恐惧还难受,还不如在实验室守着,炸弹来了也知道是怎么掉下来的。

秦校长和朋友们几次告诫,他都当成耳旁风。

卣辰也知道,有警报时,弗之的习惯是回家坐在腊梅林里。

有些文章便是那时构思的。

“我还有个防空洞,紧急警报来了可以钻进去。

”“我有铁皮屋顶呀。

”两人笑笑,各奔前程。

弗之进了腊梅林,缓步而行,欣赏着阵阵幽香。

走到门前,见门上挂着锁,知碧初等已往防空洞去了,遂也往城墙走来。

城墙的这一段很高,如同一个小悬崖。

崖下原有一小洞,为狸牲出没之所。

附近两家邻居和申大爷商议,邀了弗之参加,修了这个防空洞。

其实上面都是浮土,很不结实,峨和玹子都说它只能防手榴弹。

高二下语文期中测试卷答案

高二下语文期中测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谦逊(qiān xùn)葱郁(cōng yù)沉鱼落雁(chén yú luò yàn)B. 神采飞扬(shén cǎi fēi yáng)恍若隔世(huǎng ruò gé shì)鸡鸣狗盗(jī míng gǒu dào)C. 碧波荡漾(bì bō dàng yàng)悠然自得(yōu rán zì dé)纸短情长(zhǐ duǎn qíng cháng)D. 恍若未闻(huǎng ruò wèi wén)眉清目秀(méi qīng mù xiù)轻歌曼舞(qīng gē màn wǔ)答案:C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使在场的每个人都深受感动。

B. 为了保护环境,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禁止乱砍滥伐、加强垃圾分类等。

C. 近期,我国多地出现了高温天气,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受灾。

D. 他虽然成绩优秀,但性格孤僻,很少与同学交流。

答案:B3. 下列词语中,与“独具匠心”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A. 别具一格B. 独树一帜C. 独出心裁D. 独占鳌头答案:C4. 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海上的日出,比陆地的日出更加壮丽。

B. 他工作起来像一台永不磨损的机器。

C. 那一片片金黄的麦田,就像一片片金色的海洋。

D. 她的笑容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

答案:A5.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是一部描写封建社会家族兴衰的小说。

B.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是一部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语文期中考试测试卷答案高二下册

语文期中考试测试卷答案高二下册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融会贯通破釜沉舟B. 赋闲在家雕梁画栋C. 欣欣向荣腥风血雨D. 持之以恒豁然开朗答案:C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B. 这篇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深受读者喜爱。

C. 经过一夜的奋战,终于把这座大桥建成了。

D. 为了确保这次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全体运动员和教练员都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答案:B3.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欣欣向荣持之以恒B. 雕梁画栋腥风血雨C. 融会贯通破釜沉舟D. 欣喜若狂破罐破摔答案:A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那片叶子在风中摇曳,仿佛一位舞者在翩翩起舞。

B.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像一把火在燃烧。

C. 夜幕降临,星星点点的灯火照亮了整个城市。

D. 他的笑声如银铃般清脆,让人陶醉。

答案:A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序不当的一项是:A.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还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

B. 我昨天去参加了学校的篮球比赛,尽管我们输了,但我很高兴。

C.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

D. 他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下列句子中,空缺处应填入的词语是:(1)他__________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

(2)我国科学家在__________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这部小说__________了我国古代社会的风貌。

(4)在艰苦的环境中,他__________地努力工作,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答案:(1)和蔼可亲(2)航天技术(3)生动地(4)坚持不懈7. 下列句子中,空缺处应填入的词语是:(1)他__________地望着远方,仿佛在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2)这场雨__________得很大,给城市的交通带来了很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亳州二中2018——2019 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36.0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 分)。

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

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

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米”“稻”“禾”“黍” 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

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汉字的衍生和分类也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

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事实世界的一个“类”。

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

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

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

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通衢大道,殷商时代的卜辞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后世以“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

当汉字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汉字的象形性也影响了汉语的句式,独立呈意性使汉字在任何场合均无需严密的句法即可表现意义。

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和规则,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凭着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够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意义。

我们除了能从汉字本身大体了解古人“怎么想”,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想什么”,比如能从汉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从汉字的分类中理解古人生活的重心和兴趣等等。

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古老的汉字置于思想史的视野之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义。

(摘编自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表具体事物的文字,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如指食物时有“米”“黍”等字,却无表“庄稼”“粮食”这类抽象意义的字。

B.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因此从汉字中,我们能读出古代中国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中的一些东西。

C.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由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衍生滋蘗,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体系。

D.在古代汉字中,“牛”的各种字形都突显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具象而不习惯于抽象的思维特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汉字的分类中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分类的依据是现象与事物的表象,这种分类方式不同于近代西方的分类方式。

B.由“木”先引申出“梅”“李”等,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杲”“杳”,这体现了汉字归类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系联的特征。

C.象形的“初文”是汉字衍生的根基,作为义符,初文总是能提示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汉字的大体意思,后来被视为该类汉字的“部首”。

D.“役”字原不从“彳”,后来才以“彳”为义符。

因为“彳”是通衢大道的象形,所以人们看到“役”字就会产生从役之人奔波于路的联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古老的汉字能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思维方式和意识观念,因此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应当被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B.文字既留下了创造者思维方式的烙印,反过来又会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古代中国人旳思想世界始终与具体形象相联系,就与汉字的象形性大有关系。

C.古代中国人主要通过表象来感知世界,无需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使汉字具备了强烈的象形性。

D.象形性使汉字能独立呈现意义,因而说话者在缀词成句表达某个意思时,无需严密的句法,听话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习惯顺畅理解话语的意思。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手艺孙如静老罗头从县城回来了。

前些日子,他总觉得日子过得不太顺心,像是缺少些什么东西。

按理来说,儿子当上了副县长,儿媳妇刚生了一个大胖小子,日子一天天好过了,可自己为什么总是乐不起来呢?一天,他无意中看到家里有一个漏水的盆子,他举起盆子,一线阳光透过小孔落在他昏暗的眼睛里,多么熟悉的动作,多么熟悉的感觉啊。

老罗头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乐不起来了,他怀念自己的手艺--补锅。

晚上,老罗头连夜收拾包袱,他恨不得长出翅膀飞回老家。

终于回到老房子,老物件还在,老罗头简单地收拾一下,中午时分,就在门口架起了火炉,抽起大风箱,清清嗓子大声喊,“补锅啰……补锅啰……”。

这两嗓子把隔壁的长河老爷子喊出来了,老爷子一看到老罗头,顿时脸上乐开了花。

来到老罗头的小摊前,咣当一声,好家伙,几个盘子,一个水壶,两口铝锅,全撂了下来。

老爷子笑着说,老伙计,你不在的这几年,我把家里漏水的锅碗瓢盆都攒起来了,就等着你的大风箱又抽气了。

一声老伙计,让老罗头听着心里暖暖的。

老罗头使劲地抽了抽大风箱,火炉伸出长长的舌头,火舌欢快地舔着黑黑的锅底,老罗头将碎的铁锅片放进一只小小的坩埚,再把坩埚埋进火炉中间,等了许久,铁锅片熔化成红通通的铁水,他迅速舀出铁水,倒在一块柔软圆圆的毡子上,晃了几圈,铁水就变成了一粒圆圆的金属球,然后把金属球对准盘子的漏洞,轻轻一挤,用力一压,漏洞瞬间消失了。

接下来是进一步验证,用补好的盘子舀上半勺水,高高举起,“看,滴水不漏!”老罗头得意地说。

长河老爷子说:“老罗头,几年不见,看来你的手艺还够火候哦。

”老罗头拍拍胸脯说:“功夫在这里,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啊!”老罗头每天从大清早坐到傍晚,路人就像一阵风一样从他眼前飘过。

除了长河老爷子和几个老伙计偶尔来陪他说说话以外,几乎没有人在他小摊上停留。

当年老罗头的手艺可是个绝活啊,多少人想拜师学艺呢。

看着满脸愁容的老罗头,长河老爷子叹了口气说:“现在人家都用电饭锅,高压锅,电磁炉了,那些家用电器五花八门的,哪还用得着我们那个年代的大铁锅啊。

哎,也只有我们这些老家伙们喜欢那股烟火味了。

”这番感慨让老罗头心里有了郁结,没两天,竟然病倒了。

这下可把他的儿子急坏了,心想,老头子不跟着自己好好享福,一个人跑回老家瞎折腾,把自己折腾到医院来了。

住了几天医院,找不到病因,却也不见好转。

最后,还是长河老爷子说了一句:“你爸这是心病,心病还要心药医啊。

”儿子吩咐一声,手下人立刻到镇上各家各户,到废品收购站去搜索,去收购,很快给老罗头找来了活。

听说有人找他补锅,老罗头腾的一下从病床上坐起来,病全好了。

一只小火炉,一个大风箱,老罗头的补锅小摊又开张了。

原以为一切恢复平静。

没想到有好事者在闲聊中提到,老罗头补的锅都是他儿子高价收购来的。

偏偏这些闲聊又被老罗头听到了。

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阵急火攻心,老罗彻底倒下了。

老罗头临终前,给儿子留下一句话,不要把我放到那些坛子罐子里,要把我放到补好的锅里,那里暖和。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小说对老罗头补锅的过程描写详实、细腻,这既表明了老罗头技艺的娴熟,又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B.长河老爷子对时代的感慨让老罗头心中郁结并病倒,可见老罗头执着念旧,无法面对自己手艺将逐渐被淘汰的现状。

C.儿子收购铁锅为老罗头治病本是尽孝,却由于好事者们的闲聊而使老罗头一命呜呼,小说主要想借此表达人言可畏的主题。

D.从当年“多少人想拜师学艺”到如今“几乎没有人停留”,鲜明的对比,巨大的落差,表明了时代变迁的必然。

5.文章写儿子收购铁锅为老罗头治病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6 分)。

6.小说以“手艺”命名有什么好处?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居民消费提档升级,出游意愿持续高涨,旅游日益成为新时期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养老、医疗、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发展。

据介绍,目前全国共有景区景点 3 万多个,红色经典景区 300 个,国家级度假区26 个,休闲示范城市 10 个,国家生态示范区 110 个,还有一大批文化旅游、科技旅游、健康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产品,初步形成了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并重、旅游传统业态和新业态齐升的新格局。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副司长单钢新表示,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继续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引导和促进各类资源与旅游业对接,不断丰富新产品供给,实现旅游供给更平衡、更充分、更优质的发展。

(摘编自央视网 2018 年12 月26 日《中国旅游业正处于发展黄金机遇期》)材料二:2010-2017 年我国旅游行业规模迅速增长(单位:万亿元,070)(摘自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 年在线旅游发展现状与前景预测》)材料三:2019 年正向我们走来。

展望前路,中国旅游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将顺应时代的变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今年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标志着中国开启文化和旅游新时代,文旅产业也被公认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蓝海。

旅游的内容因文化的介入,其生产、分发、消费都将被颠覆,而文化的内容因旅游的融入也可以创造独特的场景价值和流量经济。

如何使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文化+旅游”,而是达到“1+1>2”的效果,显然还需更多探索。

原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认为,伴随着文旅融合的持续升温,同质化发展问题凸显,市场将会加速洗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