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进展

合集下载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1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1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蒋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在风湿病中是一个较常见的疾病。

据我国流行病学的初步统计,此病的患病率为70~100/10万人,如果以全国12亿人口计算。

我国的SLE患者已达84~120万之多。

自50年代起,人们对SLE的诊断已经给予相当的重视。

1958年,美国风湿病协会首次提出SLE的分类标准,经过多年的反复临床实践,该协会于1982年对SLE的分类标准进行了修改,并成为国际通用的诊断SLE的标准。

这一诊断标准共有11条,凡符合其中4条者即可诊断SLE。

这11条标准简述为:(1)颊部红斑;(2)盘状红斑;(3)光敏感;(4)口腔溃疡;(5)关节炎;(6)浆膜炎;(7)肾脏病变;(8)神经系统异常;(9)血液学异常;(10)免疫学异常;(11)抗核抗体异常。

这一分类标准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96%。

不过,此标准是根据已经确诊的SLE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经过计算机分析处理而得出的,它对于早期或有特殊表现的SLE的诊断尚有一定的困难。

多年来一直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其它免疫抑制剂治疗SLE,效果虽较肯定,但有明显的副作用,这是因为这类药物非选择性地抑制T、B淋巴细胞功能,对病理性和生理性的淋巴细胞都有作用,因而在用药过程中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

迄今,对SLE的药物治疗方面尚无突破性的进展。

由于SLE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在诊断及治疗上虽均无突破性的进展,不过,近年来随着有关SLE基础研究的深入,新的检查技术和设备的发展,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对此病的诊断与治疗较前已有显著的进展,现将近年来有关诊断和治疗SLE的一些新的报道作一扼要的介绍。

1 诊断1.1 NO对SLE脑病的诊断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对一氧化氮(NO)在体内作为一种介质的信息传递作用的了解有了很大的发展,因而于1998年给有突出成就的研究者授予诺贝尔奖金。

最近有学者报告,SLE脑病患者的脑脊液中的NO水平明显增高,增高的程度与其脑病的严重性具有一致的关系。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药物研发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药物研发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药物研发进展马培奇编译1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复杂的慢性、自身免疫疾病,可累及皮肤、关节、心脏、肺、血液、肾甚至脑。

系统性红斑狼疮主要影响非洲一加勒比人、亚洲人和西班牙裔人,而高加索人(白种人)受其影响的程度则较小。

系统性红斑狼疮因症状表现不一且有时与其它疾病症状相似,加之目前又无特定诊断方法,故在临床上难以及时诊出。

诊断困难和缺乏适当的流行病学研究也使得人们难以确切知晓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率。

比如,美国狼疮基金会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在美国影响到150万~200万人。

但某些设计较为严谨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却指出,系统性红斑狼疮实际仅影响到约30万美国人。

本文采用相对保守的估计,2008年美国至少有24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而全球七大药物市场即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日本这七个国家同年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合计患者数为43万人左右。

目前临床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均存在极大的客观需求。

不过,尽管现有疗法缺乏特异性并常会引起相当大的副反应,但美国FDA数十年来却没有批准过任何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药物。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具异质性和突发性,使得在临床试验中评价药物的疗效有相当困难;另一方面,药政当局缺乏明确的研究指南和审批要求,以致不少制药公司知难而退,少有投入。

好在随着最近有关自身免疫疾病生物学知识的拓展以及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理的更深了解,制药界重又开始关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领域。

现在开发中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药物还包括一些以该疾病的不同亚型为治疗目标的药物,特别是与更严重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肾病——狼疮性肾炎和影响皮肤并有多样临床表现的皮肤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药物。

2现有疗法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具高度个体化特征,医师(主要是风湿病学医师)必须根据患者的疾病亚型及其严重程度来确定最优治疗方案。

甾体药物,尤其是已广泛使用的泼尼松(prednisone),是控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重要药物。

中西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进展

中西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进展

西药治疗
联合治疗
将中药和西药结合起来,制定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 副作用。
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西药 ,控制病情进展,减轻炎症反应。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临床试验
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试验,比较中西医结合治 疗与单纯西医治疗的疗效差异,评估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VS
细胞疗法
细胞疗法是一种利用患者自身或异体细胞 进行治疗的方法。目前用于系统性红斑狼 疮治疗的细胞疗法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移 植和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等。
04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 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与挑战
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以充分发 挥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辨证施治,针对病 因进行治疗;西医则注重对疾病的针对性治 疗,两者结合可以更好地缓解症状、控制病 情。
05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新型药物与疗法的研发
生物制剂
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发针对红斑 狼疮发病机制的特异性抗体或细 胞因子抑制剂,以减少炎症反应 和自身免疫损伤。
小分子药物
研究开发针对红斑狼疮相关信号 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以调节免 疫细胞的活性,抑制异常的免疫 反应。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论与技术突破
整合医学理论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础药物,具有抗炎、免疫抑制和抗过敏等作用。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包括泼 尼松、甲泼尼龙等。
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重要药物,能够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减少自身抗体产生。常用的免疫抑制 剂包括环磷酰胺、霉酚酸酯、他克莫司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疫疗法
血浆置换疗法

医学论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医学论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治疗进展【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药疗法综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迁延反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见于年轻的女性,男女发病比例为1∶5~10[1]。

研究提示,SLE的发病可能与遗传、免疫紊乱、内分泌异常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

SLE发病时不仅可有全身症状如疲劳、发热、关节痛等,更可以侵犯如肾脏、胃肠道、呼吸道、心血管、中枢神经和淋巴系统等全身多个系统。

SLE的治疗,西医主要采用非甾体抗炎药、抗疟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血浆处理、全身淋巴结照射疗法等药物和方法[2]。

然而,至今这些药物和方法仅仅可以暂时控制病情。

与此同时,西药的某些毒副作用也日趋显现,如激素对于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反馈抑制作用引起的器质性变化,免疫抑制剂所致的肝病、骨髓抑制、致畸胎等毒副作用。

在激素所致免疫抑制状态下,感染已跃居SLE的第一死因[3]。

中医中药的干预治疗不仅可以有效缓解临床症状,还可以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无论在SLE的急性期还是缓解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医文献中无SLE 病名,根据红斑、发热等症状可将其归属于"阴阳毒"、"蝶疮流注"、"阳毒发斑"、"脏腑痹"等[4]。

中医认为,SLE的病因病机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阴阳失衡,气血失和,气滞血瘀,而以肝肾阴亏为主;外因则由于湿热与热毒侵袭肌表,流注肌肤、肌肉、四肢关节,进而内舍五脏六腑。

SLE的基本病理特点是肝肾虚损为本,热毒瘀血为标,本虚标实,互为因果[5],在病理演变过程中虚实互见,错综复杂多变。

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SLE的概况综述如下。

1 辨证论治 1.1 急性期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以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

活动期即急性期,急则治其标,一般采用大剂量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法,同时应当注意顾护阴液。

SLE活动期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热毒炽盛、血热妄行、瘀血阻络、风湿热痹、阴虚内热、脾虚湿盛等类型。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和治疗及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和治疗及其进展
1、 • 2、 • 3、 • 4、 • 5、 • 6、 • 7、 • 8、 术等 可疑表现 明确诊断 评估SLE疾病严重程度和活动性 拟订SLE常规治疗方案 处理难控制的病例 抢救SLE危重症 处理或防治药物副作用 处理SLE患者面对的特殊情况,如妊娠、手
病因及发病机理 临床特征 诊断要点 治疗 妊娠
免疫学标准 1.ANA高于实验室参考值范围 2.抗ds-DNA高于实验室参考值范围(ELISA法另外, 用此法检测,需两次高于实验室参考值范围) 3.抗sm阳性 4.抗磷脂抗体 ①狼疮抗凝物阳性 ②梅毒血清学试验假阳性 ③抗心磷脂抗体-至少两倍正常值或中高滴度 ④抗b2 糖蛋白1阳性 5.低补体 ①低C3 ②低C4 ③低CH50 6.在无溶血性贫血者,直接coombs试验阳性
(三)实验室检查
检查有无免疫功能异常,自身抗体阳性,炎症指 标改变及相关脏器功能障碍等对诊断SLE十分重要。 1、血、尿常规; 2、补体、血沉、C-反应蛋白、蛋白电泳; 3 、肝、肾功能检查,24 小时尿蛋白定量及肌苷 清除率测定,肾穿刺活检,心电图及超声波检查,胸 部X线摄片,肺功能测定,头颅CT或 MRI,骨髓穿刺涂 片; 4 、抗核抗体及各种自身抗体,其中抗 ds-DNA 及 抗Sm抗体是SLE的特异性抗体。
(一)一般治疗 (1)宣教:正确认识疾病,消除恐惧心理 ,明白规律用药的意义,强调长期随访的必要 性。避免过多的紫外光暴露,使用防紫外线用 品,避免过度疲劳,自我认识疾病活动的征象 ,配合治疗、遵从医嘱,定期随诊。 (2)对症治疗和去除各种影响疾病预后的 因素,如注意控制高血压,防治各种感染。


(一)一般治疗 (二)分型治疗 (三)特殊治疗 (四)起居饮食 (五)妊娠生育
治疗可从以下考虑:① 去除诱因,包括避免 日晒,停用可疑药物及预防感染等;② 纠正免疫 异常,如使用各种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等;③ 抑制过敏反应及炎症,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 质激素;④ 对脏器功能的代偿疗法,对肾功能衰 竭者进行血液透析,循环功能障碍则给予前列腺素 等。 治疗基本原则(见表4),治疗方法(见表5)。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疗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疗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疗进展发布时间:2022-09-22T02:43:37.424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2期作者:孙巍王心欣李香玉[导读] 目前临床中尚未明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原因,且该病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孙巍王心欣李香玉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133000摘要:目前临床中尚未明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原因,且该病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

近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较多,获得了新的进展,本文主要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进展引言: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发生于中年或青年女性群体,该病发生后会对多个器官系统造成影响。

目前我国有一定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情况,据相关数据统计得知,该病发生率约有0.03%至0.07%[1]。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该病治疗方案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使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死亡率下降,但在年轻女性中该病仍然是威胁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临床中常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常见药物有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但该病需要治疗的时间较长,且会引起患者多种不良反应,会产生较高的治疗费用,这使得患者的压力增加。

为了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疗方法进行提高,本文主要分析了该病的诊疗和评估,并总结相关研究进展,作出如下综述。

1 诊疗和评估1.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过程中,需要明确该病的主要标志物,目前可将血清可溶性B细胞成熟抗原视为活动性标志物,在B细胞的发育和成熟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因子为增殖诱导配体、B细胞活化因子等。

当前增殖诱导配体、B细胞活化因子以发现三种,主要包括:跨膜激活剂和钙调亲环素配体相互作用分值、BCMA、BAFF受体等。

部分学者开展了部分健康群体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群体的相关比较,通过血清可溶性检测发现,患者的血清中sBCMA表达与健康群体相比水平较高存在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

不仅如此患者相对于的sBAFF和sAPRIL等配体水平也明显高于健康群体,且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活动性与sAPRIL、sBCMA的表达水平有正相关关系。

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治进展

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治进展

[ ] PjeJ vnI hfG , i ikA, 7 i , a m o W Vs n p s
e 1 t a.Ch n e i s lv r ga d m— a g s n a iay l n i mu hsoo y an u c in at r rt no itlg d f n to fe — i
关其 确切 疗 效 、 全性 及 不 良反 应 安 有待 今后多 中心 随机 、 双盲 、 慰剂 安 对照 临床试 验证 实 。 5 3 其他治 疗 . 文 献报道 , 脉输 静
注免 疫 球 蛋 白 (V G) 有 效 治 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I 可
t ns wt r r Sorn sn i t i p ma e h i y jge’ y — S
维普资讯
实用 老 年 医 学 2 0 0 8年 2月第 2 2卷 第 1 期
Pat e a ,eray 0 8 V 12 N . rc G r t Fbur 0 , o.2, o 1 ir 2
1 7
缓解 。研究 中有 3例 出现 了抗嵌 合 体 抗体 , 无 相 关 临 床 表 现 。 以上 但
研 究 表 明抗 B细 胞 单 克 隆 抗 体 不 失 为治疗 p S的 一个 新 选 择 , 有 S 但
B U,e a .D ye e rm u h: n e - t 1 r y so o t a p
ie o o ia t d n S d n a ul d mil gc lsu y i we e d t s,
( 7 :6 5 1 1 . 1 ) 10 —6 8
[ ] S if d S 8 t n l D, Tn L B r et e e at , um s r e

生物制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新进展

生物制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新进展

生物制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新进展摘要:免疫性疾病在当前有比较高的发病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因复杂,治疗难度大,对患者身体的损害严重,在临床治疗中多以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为主,随着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生物制剂的研究愈加深入,疗效和安全性均有提升,以下文中便围绕生物制剂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生物制剂;靶向B淋巴细胞;靶向细胞因子1靶向B淋巴细胞的生物制剂1.1抗CD20抗体B淋巴细胞与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在B细胞分化成熟的过程中,CD20是参与该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在其发挥作用时,主要依托于调节钙离子调节通路实现。

目前在有关SLE的生物制剂中,抗CD20抗体便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如RTX(利妥昔单抗)便是抗CD20抗体药物。

据有关RTX的临床情况来看,能够被应用于神经精神狼疮、狼疮肾炎、抗磷脂综合征等方面的治疗,从其疗效可见可以达到相对比较良好的疗效,而且研究结果证实,若SLE的常规治疗方法效果不佳时抗CD20抗体仍然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1.2抗CD22抗体CD22与CD20有一定的相似性,不过CD22主要表达于B淋巴细胞表面,能够在B淋巴细胞发挥免疫作用时对其进行适当的调节,对防范过度表达生物学效应有调节性作用,在SLE的相关治疗中可以选择抗CD22抗体,如依帕珠单抗。

据目前依帕珠单抗在SLE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来看,能够达到对B细胞的增殖起到一致性作用,同时可以对B淋巴细胞的B7整合素、CD62L表达进行调节。

有专家围绕依帕珠单抗对SLE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了随机对照实验,并为患者使用了大约2400mg依帕珠单抗,结果显示患者的安全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良好。

随着当前对于SLE临床治疗技术的进步,对依帕珠单抗的应用范围也在逐步扩大。

2靶向细胞因子的生物制剂2.1 抗IL-6受体抗体SLE发展过程中患者机体内会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经专业检查后确认患者机体内含有大量的IL-6,该物质是炎性因子的一种,有研究表明IL-6与抗ds-DNA抗体水平有相关性,在此基础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SLE患者血液中的抗ds-DNA抗体浓度比较高,这就使得对SLE的治疗可以使用抗IL-6受体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治疗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治疗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治疗进展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内分泌等多种因素有关。

近年来,研究发现异常的免疫反应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环境因素如紫外线照射、药物、感染等也可能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

临床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特征、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临床特征包括发热、关节痛、皮肤病变、肾脏损伤等。

血液检查可见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减少、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抗核抗体阳性等。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脏损伤。

基因检测:近年来,基因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中受到。

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突变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有关,如人白细胞抗原基因和补体基因等。

基因检测有助于预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风险和评估预后。

生物标志物:抗核抗体谱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典生物标志物,包括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等。

这些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敏感性较低。

近年来,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逐渐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

药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础药物,可控制炎症反应。

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霉酚酸酯等可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减轻免疫损伤。

生物制剂如抗CD20单克隆抗体、抗TNF-α抑制剂等可针对特定免疫细胞或分子进行靶向治疗。

激光治疗:激光在皮肤科广泛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

如使用高能脉冲激光照射病变皮肤,可诱导炎症缓解和促进皮肤修复。

激光还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血管炎和黏膜溃疡。

手术治疗: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的严重心脏病变、肾衰竭等,手术治疗可能有效。

例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的心瓣膜病变,透析可治疗肾衰竭。

个性化治疗方案:近年来,个性化治疗成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重要治疗策略。

根据患者的病情、基因型、免疫表型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关节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关节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综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以多种自身抗体导致不同靶器官损害为特点的自身免疫病。

SLE关节症状几乎可累及全身所有关节,发生率为69%~95%,是主要首发症状之一[1-3]。

SLE在中医学中未曾记载,但中医学“红蝴蝶疮”“鬼脸疮”“阴阳毒”“痹证”与SLE有相似的临床症状。

SLE是因先天禀赋不足,复感六淫、毒邪,而致本虚标实为核心病机[4]。

SLE关节痛的患者肾精亏虚则筋骨不强,易受外邪之侵袭,邪停留于筋骨之间,则发生关节疼痛。

SLE病程中,可由SLE病情控制不佳而致关节痛,亦可因关节受邪疼痛引发SLE病情加重,两方面互为因果,迁延反复。

迄今对于SLE关节疼痛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较多学者倾向于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关节滑膜引起无菌性炎症。

目前国内外风湿病学界对于SLE关节疼痛的西药治疗多以专家意见及经验性治疗为主,以免疫抑制治疗为基础,对症止痛治疗虽可明显改善症状及精神状态,但治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5]。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SLE 关节痛的临床研究及用药规律的文献不断涌现。

为了更有效、科学地指导临床,本文主要对中医药治疗SLE关节痛治疗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应用有所指导。

1祛风湿法SLE病程中风湿之邪入体,痹阻经脉,出现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临床诊断常以寒热为区分,诊为风湿热痹和风寒湿痹,寒者痛甚,热者伴红肿。

在以祛风湿治疗SLE关节痛实践中,各医家总结了大量治疗经验。

曹洪欣提出风湿之邪侵袭关节主要表现为周身关节肿胀疼痛,阴雨天及入夜加重,疼痛走窜不定或固定不移,治以祛风除湿、宣痹通络,常用身痛逐瘀汤、独活寄生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6]。

白虎加桂枝汤有清热除烦、宣痹止痛之功效,嵇丽娜等通过临床研究发现SLE表现为关节肿痛等风湿热痹者,使用此方可获疗效[7]。

赵志勇等认为风寒湿痹证患者临床多与《金匮要略》中对阴毒的描述“身痛如被杖”相符,治以祛风除湿散寒[8]。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路径(医生篇)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路径(医生篇)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轻中度活动者临床路径(2011年版)一、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临床路径标准和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根据下列诊断标准,第一诊断为SLE(编码:ICD-10:M32.901),且SLE病情活动性指数(SLEDAI)W14,需入院治疗者。

表1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美国风湿病学院1982年修订)标准定义1. 颊部红斑遍及颊部的扁平或高出皮肤的固定性红斑,常不累及鼻唇沟部位2.盘状红斑隆起的红斑上覆有角质性鳞屑和毛囊栓塞,旧病灶可有萎缩性瘢痕3. 光过敏日光照射引起皮肤过敏4. 口腔溃疡口腔或鼻咽部无痛性溃疡5. 关节炎非侵蚀性关节炎,累及2个或2个以上的周围关节,关节肿痛或渗液6. 浆膜炎(1)胸膜炎——胸痛、胸膜摩擦音或胸膜渗液(2)心包炎——心电图异常、心包摩擦音或心包渗液7. 肾脏病变(1)持续蛋白尿:每日大于0.5g或次尿+++以上,或(2)管型——可为红细胞、血红蛋白、颗粒管型或混合性管型8. 神经系统异常(1)抽搐——非药物或代谢紊乱,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或电解质紊乱所致(2)精神异常——非药物或代谢紊乱,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或电解质紊乱所致9. 血液学异常(1)溶血性贫血伴网织红细胞增多(2)白细胞减少,少于4X109/L(4000/mm3),至少两次(3)淋巴细胞少于1.5X109/L(1500/mm3),至少两次(4)血小板减少,少于100X109/L(100000/mm3)(除外药物影响)10. 免疫学异常(1)狼疮细胞阳性(2)抗双链(ds)DNA抗体阳性(3)抗Sm抗体阳性(4)梅毒血清试验假阳性11. 抗核抗体免疫荧光抗核抗体滴度异常或相当于该法的其他试验滴度异常,排除了药物诱导的“狼疮综合征”上述十一项标准中有四项或四项以上符合者可诊断为SLE。

(二)诊断依据:根据美国风湿病学院1982年修订的SLE分类标准,见表1。

以上标准是为SLE分类而制定的,在工作中单一病例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切勿生搬硬套。

EULAR 2021: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新进展(全文)

EULAR 2021: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新进展(全文)

EULAR 2021: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新进展(全文)重点一览:利妥昔单抗与贝利尤单抗联合,可快速有效降低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减少口服激素用量,或可作为累及重要器官、疾病活动度高的重度SLE患者的治疗选择;一项大型4期研究的事后分析表明,与安慰剂组相比,贝利尤单抗组校正后的累积死亡率及恶性肿瘤发生率均较低,并未发现贝利尤单抗新的安全性问题;真实世界研究提示,贝利尤单抗是SLE伴有肾小球肾炎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临床诊疗极具挑战,近年来,SLE治疗相关进展一直是国内外各大学术会议的热点话题之一。

贝利尤单抗(BEL)是一种重组全人源单抗,可特异性抑制B细胞刺激因子(BLyS)活性。

2019年,BEL在中国获批,被批准与常规治疗联合用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仍有高疾病活动的活动性、自身抗体阳性的SLE患者。

作为全球首个用于治疗SLE的生物制剂,贝利尤单抗治疗SLE的疗效及安全性究竟如何?本次EULAR会议中,有哪些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利妥昔单抗与贝利尤单抗联合,或可为重症SLE患者带来新希望研究背景:利妥昔单抗(RTM)是一种强效的B细胞耗竭剂,可直接结合B细胞表面抗原CD20,诱导B细胞凋亡。

贝利尤单抗(BEL)不直接与B 细胞结合,而是通过BLyS间接靶向B细胞,发挥清除B细胞的作用。

两者通过不同但互补的机制,协同作用消除外周血中快速增加的B细胞,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研究目的:评估RTM与BEL联合方案治疗活动性SLE的疗效。

研究方法:研究纳入12例中重度SLE患者(中度[SLEDAI-2K<10],n=4;重度[SLEDAI-2K≥10],n=8)。

其中,5例患者有狼疮肾炎(LN)、血管炎;7例患者以黏膜皮肤及关节表现为主。

患者的口服GC剂量依次为:伴有血管炎、LN、脑血管炎的患者中(n=10),1例患者剂量为60mg,剩余9例患者剂量为5mg-10mg;其余2例患者未口服GC。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药物治疗及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药物治疗及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药物治疗及其进展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简称SLE)是一种以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累及多个系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药物治疗是SLE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控制疾病活动性、减轻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SLE的药物治疗方法,并对近年来的进展进行综述。

一、非甾体抗炎药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简称NSAIDs)NSAIDs是管理SLE轻度关节痛和关节炎的首选药物。

它们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发挥抗炎和镇痛作用。

常用的NSAIDs有布洛芬、苯丙酸类药物等。

二、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糖皮质激素是SLE治疗的关键药物之一,可以迅速缓解炎症反应和免疫异常。

然而,长期使用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会引发一系列副作用,如骨质疏松、免疫抑制等。

因此,临床上常将糖皮质激素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减少剂量。

三、抗疟药(Antimalarial Drugs)氯喹和羟氯喹是常用的抗疟药,也被广泛应用于SLE的治疗。

它们可以降低疾病的活动性,减轻症状和预防皮肤损害。

此外,抗疟药还具有抗凝血和抗氧化作用。

四、免疫抑制剂(Immunosuppressants)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SLE患者存在严重器官损害或无法控制的疾病。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

然而,应用免疫抑制剂需要仔细权衡其效果与副作用之间的平衡,以防止免疫系统过度抑制,增加感染的风险。

五、生物制剂(Biologics)生物制剂是近年来SLE治疗领域的一大进展。

它们通过特异性地干预免疫系统,抑制疾病的进展。

常用的生物制剂有信迪利单抗、雷米凯德等,它们在治疗中重建了免疫平衡。

六、靶向药物(Targeted Therapies)靶向药物是根据SLE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而开发的新型治疗药物。

例如,信使RNA(mRNA)疗法可以选择性地阻断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达到治疗的目的。

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

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

另外 ,也要考虑到老年人对药物旳吸收、分 布、代谢和排泌减弱 ,造成药代动力学旳变 化 ,而且可能同步服多种药物 ,或伴有消化 道等其他系统疾病 ,使药物旳疗效和不良反 应发生变化以及服药依从性下降等问题。
2.新旳靶向生物制剂治疗:
近年来 ,在风湿性疾病治疗领域 ,新旳靶 向生物制剂已被证明在治疗某些风湿性疾 病中发挥了强大旳作用 , 与老式药物相比 , 具有较低旳不良反应和良好疗效。
3. 4 B细胞耐受原 (LJP2394)
交联 B细胞表面旳抗 dsDNA抗体 ,诱导 免疫耐受。延迟肾炎旳发作 ,降低抗dsDNA 抗体旳滴度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小板下降明显:22×109/L,双肾大小9.7~
9.8cm×4.4 ~ 5.3cm,胸腹腔都有积液,诊疗为系统性
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予强旳松45mg qd 羟氯喹0.1 bid治疗,患者腹泻好转,但浮肿加重伴尿量降低,复查 Scr:369umol/L,为求进一步诊治收住入院。
入院查体:T36.5 BP202/120mmHg,贫血貌,皮肤巩 膜无黄染,双下肺叩诊浊音,双肺呼吸音粗,未及干湿罗 音,心界临界,心率84次/分,未及病理性杂音,腹膨, 剑突下轻压痛,肝脾触诊不满意,移浊(+),全身散在 皮疹及色素从容,全身重度凹陷性浮肿。
抗核抗体谱特点: SSA、SSB抗体(92%、52%)↑ ds-DNA抗体(62%)→ ANA(67-100%) 抗Sm抗体(0-24%) RNP抗体(0-20%) RF(0-85%)
ACA(28-63%) 补体下降(13-83%)
健康老年人阳性率: ANA(8-28%) ds-DNA抗体(7.6%) RF(8-14%)
内钙化灶,
治疗:
1、低盐低嘌呤优质蛋白饮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