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及其逻辑联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教育、教学、课程、教学过程等是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本文试图采用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这些基本范畴的内涵和相互之间的本质联系,构建教育现象解剖学──理论教育学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教育学;研究方法;教育;教学;课程;教学过程

顾明远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科学的基本范畴,它的科学定义是什么,至今很少有人论述过。教育学中许多概念是描述性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什么叫教育?不同的教科书有不同的解释:什么是教育的本质,至今也没有弄得很清楚。可以这样说,教育的概念还没有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象出来。”[1]这里存在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教育学的概念本身界定分歧严重,二是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模糊。两个问题实质是一个问题: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大夏没有建立起来。下面试从教育学基本范畴内涵和逻辑关系两个方面,探讨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构架。

一、教育范畴,教育问题的起点和实质

辩证逻辑认为,作为理论逻辑起点的范畴是历史上最早产生的,也是最本质的范畴。形式逻辑的起点范畴往往是不证自明的前提。二者相同的地方就是作为起点范畴都是包含内容最简单,却是内涵最深刻的范畴。在教育学中教育就是这样一个范畴。

教育与人类是一同产生的。教育起源于正在进化中的人类个体间所进行的生存经验和技能的传授与模仿,这一点郝森林在《“劳动”“人”“教育的起源”——辨析与探新》中作了比较充分的说明[2],桑新民先生在《当代教育哲学》中,也证明了这一点。他指出:“……要使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下去,就必须在生物遗传和物质传递之外,寻找一种超生物的遗传方式,以便后代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和掌握其祖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所积累的超生物的经验(包括在社会中生存和制造使用工具等经验),在这一超生物的遗传过程中,婴儿要重演生物个体向真正人的转化过程。重演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通过掌握人类的生活方式,符号系统、行为规范而成为社会的人;另一方面通过掌握使用和创造工具的知识和技能将前人留下的,外在于他的工具等生产资料,转变成自己超生物的肢体,从而成为能够在劳动中改造自然的真正的人。……这种人类特有的超生物的遗传方式就是教育。”[3]

因此,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人自身的精神和与之相关的文明的再生产。人类的存在和延续依靠人自身的再生产。人自身再生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自身肉体的再生产,另一个方面是人自身精神和与之相关的文明的再生产。人自身肉体的再生产是生物学等学科研究的问题,而人自身的精神和与之相关的文明的再生产就是教育。精神就是人之成为人的主体意识和思维,文明就是构成当时代人所必须的知识、道德法律意识和技能。人的肉体再生产形成人的物质体,但是单纯的人的物质体并不构成人。人作为人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人所需要的精神和与之相关的文明。“从个体的角度看,个体从父辈那里除了获得机体的自然性的继承外,还必须有社会性的继承,没有这种‘继承’,软弱的新生儿就不可能投入到他出生以前就存在的社会生活中去。”[4]完成上述传递与继承的任务,以实现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就是人类的教育活动。

教育就是人的精神和与之适应文明的再生产,这种再生产活动的具体形式就是传递信息和技能的交往活动。叶澜先生说:“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的一

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这实际上已经说明了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实现人类社会本质继承的交往活动。”[5]

人类的交往实践并不都是教育活动。人们交往实践与人类精神和文明的关系,存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从个别到一般:在实践中,参入实践的个体形成对事物的感觉、感受、体验、经验,形成个体的认识。个体认识是不稳定和不能保留的,必须通过交往过程,转变成群体或社会的共同认识。美国人类学家爱尔伍德正确的认为,当个体成功时,就将成功的观念或模式传授给周围的人。当这一成果为社会群体所掌握,才能构成文化,成为文化的一个组织部分。[6]从这个方面看,社会交往实践是一种认识活动,人们的生产、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大部分活动都属于这个范围。另一方面是人类的教育交往活动:在生产等实践中,人们形成了共同的经验和认识,在这个基础上的,将人类的共识、经验、文化等文明转变成个人的经验、认识和体会,形成个人的知识、能力和灵魂,特别是形成新的社会成员的知识、能力和灵魂。这种由一般又返回到个别的交往,使人类个体脱离动物,进入社会而成为人类的一员的交往活动就是教育。[7]

教育是人的精神和与之相适应文明的再生产过程,是使人类的精神、文化和文明得以积累、继承和发展的过程。教育现象在形式上是一种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活动与人们的认识实践有两个方面的显著区别:从人们的认识实践来看,是个别人在实践中形成了新的认识,然后将这种认识在交往中形成共同的认识,是由个别上升到人类共同的一般认识的过程。教育是将这些人类共同的或一般的认识通过交往转变成个人的认识,使新个体接受共同精神文化的过程。

从人们的认识实践来看,人们的交往活动或交往关系是平面的关系,或者说是以同时的相互交往为主。而教育交往主要是一种纵向的交往关系,是历史的文化和文明继承的交往关系。

二、作为教育范畴核心内容的教学

教学是教育现象的核心问题。“教育的基本矛盾是教与学,这对矛盾构成‘教育’这一事物最初的和最基本的矛盾运动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活动形式……。”[8]教学作为教育现象的核心问题,普遍存在于各种类型的教育现象中,而专门的学校教学是各种教学活动的集中体现。

什么是教学?教学是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主体之间的,包含心理、情感、思维等活动的复杂的交往行为,是人们之间以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素质为目的的一种特殊交往活动,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的统一[9]。

教是从事教育者代表社会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实现社会的知识和文明的传承。教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是以传承文明、培养人为目的的行为。早期的教完全融合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社会的发展,教从社会生产中分化出来,并分化出专门的从事教的人,即教师。教具体表现是一种包含思想、语言、情感、权威、行动的行为。教的实质是根据对象的特点,将人类共同的知识、技能等一般的僵化东西的激活为活生生的东西,转变成对象的知识能力素质,形成新的社会主体。

学主要是社会新生的个体为了获得作为社会成员必须的知识、技能和文化,而接受人类的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