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及其逻辑联系

合集下载

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以及教育活动的学科,其理论体系是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论,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教育现象,指导教育实践。

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是理解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其中包括教育、教学、学习等概念的界定和关系。

教育是指通过有意识地组织和引导,促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是指教师将教育内容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二、教育学的原理教育学的原理是指揭示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基本规律性原理。

其中包括教育发展规律、教育影响因素和教育效果评价原则等。

教育发展规律研究教育在历史上的演变和发展趋势,帮助我们认识教育的历史和未来。

教育影响因素研究影响教育效果的各种因素,如家庭、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

教育效果评价原则研究评价教育效果的方法和标准,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三、教育学的方法论教育学的方法论是指研究教育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研究方法。

包括教育学研究方法、教育实验方法、教育观察方法等。

教育学研究方法是指研究教育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等。

教育实验方法是指通过实验手段研究教育问题,如教育心理学中的实验研究。

教育观察方法是指通过观察研究教育问题,如教育社会学中的观察研究。

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支撑。

在教育实践中,可以根据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案和教育政策。

同时,研究教育学理论体系也有助于提高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和学术影响力。

总之,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是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论等。

它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教育现象,指导教育实践,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是教育学学科的基石,也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学导论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学导论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学导论教育学导论是教育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旨在介绍教育学的发展历程、研究范畴和基本理论。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教育学的定义与概述、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以及教育学的研究范畴和基本理论。

一、教育学的定义与概述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学致力于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过程以及与教育相关的理论和实践。

教育学着眼于个体的全面发展,旨在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个体的自我实现。

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教育学的概述包括教育学的起源、发展和定义。

教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们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经过了从经验主义到科学主义的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范畴和理论体系。

教育学的定义因时代和学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的学科,旨在提供科学的教育原则和指导。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教育学、近代教育学和现代教育学三个阶段。

古代教育学主要包括希腊和罗马时期的教育思想。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提出了关于教育的理论,强调个体德育和德性教育的重要性。

罗马教育注重实用主义,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

近代教育学是指18世纪到20世纪初的教育学发展阶段。

在启蒙时代,教育学开始注重个体的发展,并出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运动。

德国的赫尔巴特、美国的杜威等教育学家提出了新的教育理论,为现代教育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现代教育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教育学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日益增多,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也不断丰富和完善。

现代教育学以社会构建主义、认知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致力于研究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教育挑战。

三、教育学的研究范畴和基本理论教育学的研究范畴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的学科。

它涉及到组织、实施和评估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旨在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

在深入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前,我们先来探讨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可以被定义为研究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环境中,通过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和发展能力、知识和价值观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教育的过程、内容和结果,旨在改善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教育学的特点:1. 学科性: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借鉴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

2. 实践性:教育学不仅仅是理论研究,更注重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教育实践,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政策的制定。

3. 系统性:教育学涉及到从个体层面到社会层面的广阔范围,需要全面研究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1. 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的核心,它定义了教育过程中希望实现的结果。

教育目标可以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教育学通过分析和研究教育目标,可以指导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2. 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内容。

教育学研究教育内容的目的在于确定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点,使教育的内容与社会发展和个体需求相适应。

3. 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指在实施教育活动中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手段。

教育学研究教育方法的目的在于找到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方式,提高教育效果。

4. 教育评估:教育评估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

教育学研究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旨在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并为教育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教育学的基本范畴还包括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哲学等。

这些子学科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教育问题,丰富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总结:教育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的学科,涵盖了教育的各个方面。

它具有学科性、实践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知识点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问题的学科。

教育是有意识地引导、促使和帮助人类适应社会生活、改进社会生活、培育完善人的个性和发展创造力的一种特殊社会实践。

2.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育的本质、目标、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揭示教育的规律,提供教育实践的理论指导。

3.教育学的主要理论与方法教育学的理论主要包括教育的目的论、教育的价值论、教育的内容论、教育的方法论、教育的组织论等。

教育学主要借助于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方法来开展研究。

4.教育学的基本原则教育学的基本原则包括个别差异原则、发展原则、社会性原则、差异相适应原则等。

这些原则是指导教育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5.教育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史等。

这些学科研究的是教育的不同方面和问题。

6.教育学的实践领域教育学的实践领域包括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

这些领域是教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7.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教育学的发展趋势包括国际化发展、学科交叉融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

这些趋势反映了教育学研究的追求和方向。

8.教育学的创新与教育学的创新与包括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体制的、教育方法的创新等。

这些创新和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9.教育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10.教育学的意义和作用总之,教育学是探索教育现象、规律和问题的学科,它研究教育的本质、目标、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借助于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方法,揭示教育的规律,并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史等;它的实践领域涉及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

教育学在教育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范畴的逻辑关系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范畴的逻辑关系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范畴的逻辑关系丁丽(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 330063)摘要: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范畴的逻辑,科学把握与总结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与内在趋势,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律;范畴;逻辑关系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涵义及相关概念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育人工作,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向教育对象实施教育的具体要素。

思想政治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达到所期望结果。

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一种方式,是提升人的精神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这一活动的内在目的。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关注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的根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承担的最重要的责任,是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需要完成的基本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主要有目的性、实践性与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时效性,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与其他实践活动的结合与渗透,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显著的本质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最基础、最本质的愿望和要求,体现一定社会发展的目标,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涵义及相关概念界定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各内外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互动趋势,一定社会发展对个体品德要求,个体品德现状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育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教育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教育学中的重要知识点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的学科。

在教育学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对于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下面将重点介绍几个教育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教育学的定义和范畴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规律的学科,它包括教育的本质、目的、对象、内容、方法和价值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教育学的范畴主要包括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等。

二、教育目标与价值观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所要追求的结果,是对受教育者发展的要求和期待。

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教育的价值观是教育活动所体现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念,也是教育活动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价值的体现。

三、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教育的理论是对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规律的科学解释和总结,它主要包括教育的发展理论、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等。

教育的方法是指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策略和操作步骤,它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

四、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规律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儿童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成人心理学和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而合理地开展教育活动。

五、教育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教育是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都会有所不同。

研究教育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教育活动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能,为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六、教育的评价和改革教育的评价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教育活动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教育的改革是在对现有教育实践的评价基础上,对教育目标和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的过程。

教育的评价和改革是教育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实践中的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教育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包括教育学的定义和范畴、教育目标与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教育心理学、教育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以及教育的评价和改革等。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逻辑结构新论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逻辑结构新论
基 础 、 提 和 出发 点 。”] 也 即 , 前 [' 35 f r 3 思想 品德形 成 与发
之 概 括 为 起 点 范 畴 、 程 范 畴 和终 点 范 畴 , 过 阐释 了
思 想 政治 教 育学 基本 范 畴产 生 的先 后性 和 逻辑 性 。
另 一 种是 综 合 了时 间和 空 间两个 维 度 , 以时 间维 并
9 8
各 位 专家 学者 思 想 , 为 在 思想 政 治教 育学 基 本 范 认 畴 体 系 的逻辑 结 构 中 ,思 想 与行 为 是 核心 范 畴 , 因
范畴( 内化 与外 化 ) 和终 点 范畴 ( 人 与社 会 ) I 。 个 ”I l ㈣ 这 种 观点 比较系 统 。 学术 界 的主 流观 点 。可 以将 是
思 想 品德 形 成 发展 规 律 和 对 人 们进 行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规律 为研 究对 象 。 [' 是 , 两个规 律在 逻辑 ”1) 33 0但 这 上 并 不 是并 行 的 , 而是 有 着 先 与 后 、 本 与非 根 本 根 的 区别 。“ 的思 想 品德 形成 与 发展 的规 律 是思 想 人 政 治 教育 的基 本 规律 。 研究 思 想政 治教 育 规律 的 是
[ 中图分类号 ] D 4 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7 8 8 (0 1 1— 0 80 10 — 4 7 2 1 )2 0 9 — 4
在两 个 问题 : 是未 充 分联 系思 想政 治 教育 研究 对 一 关 于 思 想政 治 教 育 学 基 本 范 畴 的逻 辑 结 构 和 体 系划 分 . 学术 界并 没 有形 成 统一 的观点 。 比较 有 代 表 性 的观 点 主 要有 两种 : 种 是 “ 逻 辑 学 的维 一 从 象 的层 次性 和先 后 性 , 从 属 于“ 个规 律 ” 使 两 的范 畴 产 生 了混 淆 ;二 是 对 范 畴 的 内涵 和 外 延 界定 不清 晰 , 不 同 逻辑 层 次 的范 畴 放在 了一 起 , 生 了重 使 产 叠 。这两 个 问题 也是 造成 争论 的原 因。 思 想 政 治教 育 学 的基 本 范 畴 和 其 研 究 对 象 紧 密 相关 。要确定 基 本 范畴 的逻 辑结 构 , 须首 先 确 必 定 和理解 研究对 象 。关于 思想政 治教 育学 的研究 对 象 , 术 界 多 数认 同“ 学 两个 规 律 ” , : 以人 们 的 说 即 “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的学科,它涵盖了教育的理论、实践和政策等方面。

在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中,存在着许多基础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涉及到教育学的核心概念,理论框架和教育实践等方面。

本文将对教育学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

1. 教育学的定义与范畴教育学是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进行研究的学科。

它包括了教育的本质、目的、过程、方法和组织等问题。

教育学研究的范畴包括学生、教师、学校、教材、课程、教学方法、教育管理、教育政策等各个方面,涉及范围十分广泛。

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教育学主要是指教育的哲学性思考,如孔子的教育思想等。

18世纪开始,教育学逐渐成为正式的学科。

在19和20世纪,教育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20世纪后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化的进程,教育学更加强调多元文化和跨文化的教育研究。

3. 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教育学的理论主要包括教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

其中,教育哲学主要关注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价值观念,心理学关注学习与教育的心理过程,社会学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人类学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实践。

这些理论构成了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4.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主要是通过观察、访谈和文献分析等方式来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以便深入理解教育现象。

定量研究则是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手段来获取数据,以便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

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可以根据具体问题选用合适的研究方法。

5. 教育学的实践教育学的实践包括了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管理实践和教育政策实践等方面。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现教育目的,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学校领导和管理者需要对学校的各项事务进行管理和规划。

在教育政策实践中,国家需要制定和实施各种教育政策来保障教育公平和质量。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与一般范畴的对应关联关系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与一般范畴的对应关联关系
对偶 范 畴 。其 中 , 思想 与 行为 为起 点 范 畴 , 通与 引导 、 疏 言 教 与 身 教 、 育 与管 理 、 质 鼓 励 与精 神 鼓 励 等 四对 范 畴 教 物 为 中项 范 畴 , 人 与 社 会 为 终 点范 畴 , 育 主体 与教 育 客 个 教 体 为 中心 范 畴 , 内化 与 外 化为 成 果 范畴 。 “ 其 逻辑 结 构
关 系 见 图 1 。
所谓 “ 应 关联 ” 系 是指 , 想政 治 教 育学 的一般 范 对 关 思 畴 和 基 本 范 畴存 在 着 既 对 应 且 关 联 的关 系 。具 体 而 言 ,
Hale Waihona Puke “ 应 ” 指 思 想 政 治 教育 学 基 本 范 畴 体 系 与 一般 范 畴体 对 是 系 的逻 辑 构架 都 遵 循 了从 “ 逻辑 起 点— — 逻 辑 中项 —— 逻 辑终 项 ” 的基 本 原 则 , 者 的起 点 范 畴 、 两 中项 范 畴和 终 点范 畴 分 别 在 不 同 的逻 辑 层 次 上 与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学 范 畴体 系 的逻 辑 起 点 、 辑 中项 和 逻 辑 终项 相对 应 ; 关 联 ” 指 思 逻 “ 是 想政 治 教 育 学 基 本 范 畴 体 系 中的起 点 范 畴 、 中项 范 畴 、 终 项 范 畴 分别 与 一 般 范 畴 体 系 中的起 点 范 畴 、 中项 范畴 、 终 点范 畴 存在 着 相互 联 系 、 相互 规 定 、 互 制 约 的关 系 , 者 相 两
压五
思想与行为
匝巫
中 范_ - — 教 量 体 勇 育 量 1 个 — 一会 心 畴 - — 量 育 量 与 羞 客 — 广 人 王 … ” 三主量教羞体. …… ” l —与 社

教育学原理大一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原理大一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原理大一必背知识点教育学是培养人的学校系统的科学,个人未来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教育基础。

作为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并掌握教育学原理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大一必背的教育学原理知识点。

一、教育的定义和范畴教育是指通过有意识的活动,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和方式,对人进行全面发展。

它包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性格等方面。

教育的范畴广泛涵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

二、教育学的特点和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实践性、科学性、综合性、应用性。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

三、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各个方面。

教育的任务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统一。

四、教育学派和著名教育家教育学有许多不同的派别和代表人物。

例如进化派的赫尔巴特·斯宾塞,他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行为主义派的约翰·华森,他强调外界刺激对行为的影响;激励理论派的亚伯拉罕·马斯洛,他提出了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五、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规律的学科。

它对教育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通过了解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可以更好地进行教育实践。

六、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是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理论研究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组织等;教学方法探讨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等。

七、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教育评价是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情况,对教育质量进行评判。

考试制度是教育评价的一种形式,目的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但是,过度的应试教育模式也存在问题,应该注重综合评价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

八、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趋势教育改革是为了解决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的原理、规律和方法,旨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下面将对教育学原理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汇总整理。

一、教育的定义和特点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地影响和引导,使个体在心理、智力和行为上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特点包括有目的性、系统性、社会性、个别性和发展性。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以及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等。

三、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目的和需求、教育内容和规划、教育方法和教学设计、教育评价和反馈等。

四、教育的发展理论和教育心理学教育的发展理论主要包括进化论、阶段论、发展潜能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发展、记忆、思维、动机、情感以及个体差异等心理过程对教育的影响。

五、学习理论和教学方法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构造主义学习理论等。

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研究型学习和合作学习等。

六、教育管理理论和学校管理教育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传统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和教育领导理论。

学校管理包括学校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质量管理等。

七、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指家庭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活动,包括养育、教育和培养。

社会教育是指社会对成人进行教育的活动,包括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和社区教育等。

八、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趋势教育改革是指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变革。

教育发展趋势包括教育信息化、个性化教育和终身教育等。

这些是教育学原理的主要知识点的汇总整理。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教育的规律和方法,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个体的全面发展。

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内在逻辑联系

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内在逻辑联系

2019·03摘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之间具有极其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起点范畴(思想与行为)、中心范畴(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中介范畴(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成果范畴(内化与外化)和终点范畴(个人与社会)构成的立体动态结构。

关键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内在逻辑联系作者简介:徐志远,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范慧玲,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

(湖北武汉430070)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视野下的基本范畴及其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4BKS100)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19)03-0023-05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内在逻辑联系□徐志远范慧玲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形态都是由一系列范畴构成的,它是人们对该学科领域问题研究进入理性阶段的重要标志,因而反映着该学科发展与成熟的程度。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已经构建了自己的范畴体系,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我国学术界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对哪些范畴应当归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统一认识,这需要在研究中逐步解决。

笔者认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有以下八对:思想与行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内化与外化、个人与社会。

研究和探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对于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化进程,加速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梳理(3篇)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梳理(3篇)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梳理(3篇)一、教育的定义与功能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递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文化的活动。

它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

2. 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包括认知、情感、道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社会功能: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

文化传承功能: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二、教育的基本理论1. 教育目的论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应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满足个体需求。

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应服务于社会需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文化本位论:强调教育应传承和发展文化,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2. 教育价值论内在价值论:认为教育本身具有内在价值,不依赖于外在目的。

外在价值论: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其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实际效果。

3. 教育过程论认知过程论:强调教育是认知发展的过程,关注知识的获取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情感过程论:强调教育是情感发展的过程,关注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实践过程论:强调教育是实践活动的过程,关注技能的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三、教育的基本原则1. 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其发展的教育。

2. 启发性原则通过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系统性原则教育内容和方法应具有系统性,前后连贯,循序渐进,确保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4.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道德素养。

四、教育的基本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2. 讨论法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激发思维,加深理解,培养表达能力。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规律、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的科学,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实践教育,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教育学原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汇总整理,以加深对教育学的理解和应用。

1. 教育学基本概念- 教育:通过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方式,促进个体知识、技能和品德等方面的发展,使其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

- 教育学:研究教育活动规律,以及个体和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2.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理论:古代文化中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如孔子的儒家教育思想和古希腊的哲学教育。

- 近代教育理论:启蒙时期的教育思想,如康德的自由主义教育和洛克的认知发展理论。

- 当代教育理论:包括行为主义教育理论、认知主义教育理论、社会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等。

3. 教育学的研究范畴- 教育目标:对个体进行有意识的发展和塑造,使其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 教育内容:包括学科知识、技能和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 教育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 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和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以调整教学策略和提高教育质量。

4. 教育学的重要理论-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关注学习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反应,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响应的形式进行的。

- 认知主义教育理论:关注个体内部的思维过程,认为学习是通过对信息加工和理解来实现的。

- 社会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关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认为学习是通过社会交往和协作构建知识和理解的。

5. 教育学的实践应用- 教学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 教学评价: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定期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高学习能力。

- 教育管理:对教育过程进行规划、组织和监督,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保障,促进教育的公平和效率。

6. 当代教育学研究热点- 科技与教育: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善教育教学过程,如在线教育、智能化教学工具等。

论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及其逻辑联系

论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及其逻辑联系

论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及其逻辑联系摘要: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教育、教学、课程、教学过程等是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本文试图采用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这些基本范畴的内涵和相互之间的本质联系,构建教育现象解剖学──理论教育学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教育学;研究方法;教育;教学;课程;教学过程顾明远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科学的基本范畴,它的科学定义是什么,至今很少有人论述过。

教育学中许多概念是描述性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例如什么叫教育?不同的教科书有不同的解释:什么是教育的本质,至今也没有弄得很清楚。

可以这样说,教育的概念还没有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象出来。

”[1]这里存在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教育学的概念本身界定分歧严重,二是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模糊。

两个问题实质是一个问题: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大夏没有建立起来。

下面试从教育学基本范畴内涵和逻辑关系两个方面,探讨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构架。

一、教育范畴,教育问题的起点和实质辩证逻辑认为,作为理论逻辑起点的范畴是历史上最早产生的,也是最本质的范畴。

形式逻辑的起点范畴往往是不证自明的前提。

二者相同的地方就是作为起点范畴都是包含内容最简单,却是内涵最深刻的范畴。

在教育学中教育就是这样一个范畴。

教育与人类是一同产生的。

教育起源于正在进化中的人类个体间所进行的生存经验和技能的传授与模仿,这一点郝森林在《“劳动”“人”“教育的起源”—―辨析与探新》中作了比较充分的说明[2],桑新民先生在《当代教育哲学》中,也证明了这一点。

他指出:“……要使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下去,就必须在生物遗传和物质传递之外,寻找一种超生物的遗传方式,以便后代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和掌握其祖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所积累的超生物的经验(包括在社会中生存和制造使用工具等经验),在这一超生物的遗传过程中,婴儿要重演生物个体向真正人的转化过程。

重演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通过掌握人类的生活方式,符号系统、行为规范而成为社会的人;另一方面通过掌握使用和创造工具的知识和技能将前人留下的,外在于他的工具等生产资料,转变成自己超生物的肢体,从而成为能够在劳动中改造自然的真正的人。

试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般范畴的内在逻辑联系

试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般范畴的内在逻辑联系

政 治教 育学 的研 究对 象 、 想政 治教 育的灌 输原 则 思
每一 门学科都 有 自己的特有 的研 究 对象 。确 定研 究对
象 是 一 个 学 科 成 立 的 根 据 和 发 展 的逻 辑 起 点 。 现 代 思 想 政 治 教育学 也是 这样 。要 建立 这 门学科 , 要 的前 提 和基础 , 首 是要 弄清 楚它 的研究 对象 是什 么 。 这个 意义 上讲 , 础理 从 基
教 育 现 象 领 域 所 特 有 的 矛 盾 的 研 究 而 构 成 的 , 因 而 要 确 定
言之 ,现代 思想 政治 教育 学范 畴是 指反 映 和概括 现代 思 想 政治教 育学所 研 究 的特殊 领域 的各 种现 象及 其特 性 、 系 、 关 方面等 的本 质的 基本 概念 。而 现代 思想 政治 教育 学一 般 范
畴 , 是 指 在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过 程 中 起 着 重 大 作 用 的 、 能 揭 则 并
现代 思想 政治 教育 学 的研 究 对象 ,首 先就要 考察 现代 思想 政治 教育 学是 否具有 特殊 的研 究领 域 ,该领 域 的特殊 矛盾 是什 么 。现代思 想政 治教 育学 研 究领域 的特 殊矛 盾是 区别 于其他 研究 领域 的本 质所 在 ,而就 思想 政治 教育 内在 系统 自身 而言又 叫做思 想政 治教育 的基 本矛盾 。由此可 见 , 在思 想 政治 教育 的基本 矛 盾和 现代 思想政 治教 育 学的研 究对 象 之 间 的内在 的逻辑 联 系 中 ,思 想政治 教育 的基 本矛 盾是 逻 辑 在先 的 , 而现 代思 想政 治教 育 的研究 对象 是逻 辑在后 的 ; 思 想政治 教育 的基 本矛 盾是 现代 思想 政治 教育 学 的研究对 象 的起点 和环 节 ,而现 代思 想政 治教 育学 的研 究对 象则是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重要基础,它涵盖了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原则等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教育学原理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汇总整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的基本原理。

一、教育学的定义与范畴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过程、原则和方法的学科,它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教育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学的范畴包括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

二、教育的本质与特征1.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通过有意识地对个体进行教育活动,实现其全面发展和个性形成的过程。

2. 教育的特征:教育具有计划性、有目的性、系统性、社会性等特征,它涉及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1. 教育学的客观性原理:教育学是以客观规律为基础的科学,它通过研究和总结教育现象中的普遍规律,指导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

2. 教育学的历史性原理:教育学的发展是与历史进程相联系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都会受到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3. 教育学的实践性原理:教育学的研究要紧密结合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并指导教育实践的改进。

四、教育学的重要理论1. 行为主义教育学理论: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应该通过外部刺激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行为。

2. 构造主义教育学理论:构造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反思来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社会过程,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通过观察、模仿和交往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4. 发展教育学理论:发展教育学理论关注个体的发展过程,强调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潜能对教育的影响。

五、教育学的教学原则1. 个体差异原则: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2. 激发学生主动性原则:教育应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学必背知识点大一讲解

教育学必背知识点大一讲解

教育学必背知识点大一讲解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以及教育实践的学科,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了解教育学的基本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以及现代教育问题等方面,为大家讲解教育学的必备知识点。

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的一门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社会中的教育现象和规律。

教育学主要包括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学等学科。

它不仅研究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方法,还涉及到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2. 教育学的理论教育学理论是教育学的核心内容,它包括教育观、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理论。

其中,教育观是指对教育活动的认识和看法;教育目标是指教育活动的目的和要求;教育方法是指教育活动的方式和手段;教育评价是指对教育活动效果的评估和判断。

3.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早在古代,就有了对教育活动的思考和探索。

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欧洲,教育学开始形成体系,成为独立的学科。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理论体系不断完善。

4. 现代教育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教育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其中,教育公平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解决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此外,教育评价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如何科学地评估教育的效果,提高教育的质量,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还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教师培养和教师素质提升等等,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总之,教育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了解教育学的基本知识点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对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以及现代教育问题进行了讲解,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教育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学科,我们需要持续学习和探索,以应对教育领域的挑战和变化。

教育学逻辑范畴的建构--八谈教育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教育学逻辑范畴的建构--八谈教育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其中所谓 “真正的教育”,是指 “训育”和 “教养”,尤其是 “教学”,实际上是指诉诸学生情 感和诉诸学生理性的教—学活动。由此形成的由 “训育”和 “教学”构成的教育学逻辑框架一直沿 用到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
2 6 第 卷第 期 2019年11月
EducationSciencesinChina
NovVeoml.be2r,,N20o.196
教育学逻辑范畴的建构
———八谈教育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陈桂生
【摘要】在习俗的教育用语中,通常把 “教育” “教养”和称为 “教学”的教—学 活动,泛称 “教育”,即所谓广义的 “教育”。其实,“教育”和 “教养”指称的是 不同的对象,“教育” “教养”同 “教学”的性质不同。前两者为价值观念,后者 为中性概念,“教育” “教养”为衡量教—学活动的价值标准。所以 “教育” “教 养”和 “教学”作为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属于教育学的逻辑范畴。本文按照教育 学历史形成的逻辑范畴,尝试对以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 学》为代表的教育名著进行分析,并现身说法,表述自己通过破译教育学的逻辑 范畴,逐步走近专业性质教育学的过程。
(一)重读 《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的 《大教学论》(1657)属于 “教学艺术”。其率先以 “人是造物主中最崇高、最纯粹、 最卓越的”① 作为有别于宗教教化的教育立论的依据,号称 “将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无所不包的 艺术”。具体地说,以使全体男女年轻人无一例外地 “精通科学、道德纯正和诚信”为教—学活动的 价值追求,以教—学活动实现教养价值、教育价值与宗教信仰,以 “教程型”教—学活动的原则、 规则为 “教学艺术”。
①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 [M].任钟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8.

《教育学原理》的逻辑关系

《教育学原理》的逻辑关系

《教育学原理》的逻辑关系1.教育学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方针政年是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制定的,它体理国家意志,具有法律效力,是必须遵照执行的。

救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可能成为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依据,但井不一定体规国家意志,更不具有法律效力。

教育学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同题,但没有对教育方针政第的解释权,教育方针政按也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2.救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关系教育经验是具体的、感性的、表画的,它蕴含着但未凸显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或教育艺术。

救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经验,香则将成为无源之水。

但不能把教育学变成教育经验汇编,而是要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或者教育艺术,将教育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3.教育的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关系显性与隐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转变成了显性教育功能。

4。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1)联系0二者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回教育目的是制定教育方针的方向,教育方针是落实教育目的的途径,所以两者在一定程庭上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2)区别国”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学术概念,是对教育所要追寻的理想作出的价值判断;“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政治丽念,是一定历史时期内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政策性规定。

②"教育目的"规定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指向受教育者个体;而”教育方针”反映的是国家对救育事业的整体要求,指向教育事业。

团“教育目的”具有理想性,而“教育方针”则具有现实针对性。

5。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对人的培养的总要求,规定培养人的质量规格。

是各级各类学校确立培养目标的依据。

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是教育目的的且体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教育、教学、课程、教学过程等是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本文试图采用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这些基本范畴的内涵和相互之间的本质联系,构建教育现象解剖学──理论教育学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教育学;研究方法;教育;教学;课程;教学过程顾明远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科学的基本范畴,它的科学定义是什么,至今很少有人论述过。

教育学中许多概念是描述性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例如什么叫教育?不同的教科书有不同的解释:什么是教育的本质,至今也没有弄得很清楚。

可以这样说,教育的概念还没有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象出来。

”[1]这里存在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教育学的概念本身界定分歧严重,二是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模糊。

两个问题实质是一个问题: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大夏没有建立起来。

下面试从教育学基本范畴内涵和逻辑关系两个方面,探讨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构架。

一、教育范畴,教育问题的起点和实质辩证逻辑认为,作为理论逻辑起点的范畴是历史上最早产生的,也是最本质的范畴。

形式逻辑的起点范畴往往是不证自明的前提。

二者相同的地方就是作为起点范畴都是包含内容最简单,却是内涵最深刻的范畴。

在教育学中教育就是这样一个范畴。

教育与人类是一同产生的。

教育起源于正在进化中的人类个体间所进行的生存经验和技能的传授与模仿,这一点郝森林在《“劳动”“人”“教育的起源”——辨析与探新》中作了比较充分的说明[2],桑新民先生在《当代教育哲学》中,也证明了这一点。

他指出:“……要使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下去,就必须在生物遗传和物质传递之外,寻找一种超生物的遗传方式,以便后代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和掌握其祖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所积累的超生物的经验(包括在社会中生存和制造使用工具等经验),在这一超生物的遗传过程中,婴儿要重演生物个体向真正人的转化过程。

重演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通过掌握人类的生活方式,符号系统、行为规范而成为社会的人;另一方面通过掌握使用和创造工具的知识和技能将前人留下的,外在于他的工具等生产资料,转变成自己超生物的肢体,从而成为能够在劳动中改造自然的真正的人。

……这种人类特有的超生物的遗传方式就是教育。

”[3]因此,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人自身的精神和与之相关的文明的再生产。

人类的存在和延续依靠人自身的再生产。

人自身再生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自身肉体的再生产,另一个方面是人自身精神和与之相关的文明的再生产。

人自身肉体的再生产是生物学等学科研究的问题,而人自身的精神和与之相关的文明的再生产就是教育。

精神就是人之成为人的主体意识和思维,文明就是构成当时代人所必须的知识、道德法律意识和技能。

人的肉体再生产形成人的物质体,但是单纯的人的物质体并不构成人。

人作为人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人所需要的精神和与之相关的文明。

“从个体的角度看,个体从父辈那里除了获得机体的自然性的继承外,还必须有社会性的继承,没有这种‘继承’,软弱的新生儿就不可能投入到他出生以前就存在的社会生活中去。

”[4]完成上述传递与继承的任务,以实现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就是人类的教育活动。

教育就是人的精神和与之适应文明的再生产,这种再生产活动的具体形式就是传递信息和技能的交往活动。

叶澜先生说:“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这实际上已经说明了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实现人类社会本质继承的交往活动。

”[5]人类的交往实践并不都是教育活动。

人们交往实践与人类精神和文明的关系,存在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从个别到一般:在实践中,参入实践的个体形成对事物的感觉、感受、体验、经验,形成个体的认识。

个体认识是不稳定和不能保留的,必须通过交往过程,转变成群体或社会的共同认识。

美国人类学家爱尔伍德正确的认为,当个体成功时,就将成功的观念或模式传授给周围的人。

当这一成果为社会群体所掌握,才能构成文化,成为文化的一个组织部分。

[6]从这个方面看,社会交往实践是一种认识活动,人们的生产、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大部分活动都属于这个范围。

另一方面是人类的教育交往活动:在生产等实践中,人们形成了共同的经验和认识,在这个基础上的,将人类的共识、经验、文化等文明转变成个人的经验、认识和体会,形成个人的知识、能力和灵魂,特别是形成新的社会成员的知识、能力和灵魂。

这种由一般又返回到个别的交往,使人类个体脱离动物,进入社会而成为人类的一员的交往活动就是教育。

[7]教育是人的精神和与之相适应文明的再生产过程,是使人类的精神、文化和文明得以积累、继承和发展的过程。

教育现象在形式上是一种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活动与人们的认识实践有两个方面的显著区别:从人们的认识实践来看,是个别人在实践中形成了新的认识,然后将这种认识在交往中形成共同的认识,是由个别上升到人类共同的一般认识的过程。

教育是将这些人类共同的或一般的认识通过交往转变成个人的认识,使新个体接受共同精神文化的过程。

从人们的认识实践来看,人们的交往活动或交往关系是平面的关系,或者说是以同时的相互交往为主。

而教育交往主要是一种纵向的交往关系,是历史的文化和文明继承的交往关系。

二、作为教育范畴核心内容的教学教学是教育现象的核心问题。

“教育的基本矛盾是教与学,这对矛盾构成‘教育’这一事物最初的和最基本的矛盾运动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活动形式……。

”[8]教学作为教育现象的核心问题,普遍存在于各种类型的教育现象中,而专门的学校教学是各种教学活动的集中体现。

什么是教学?教学是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主体之间的,包含心理、情感、思维等活动的复杂的交往行为,是人们之间以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素质为目的的一种特殊交往活动,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的统一[9]。

教是从事教育者代表社会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实现社会的知识和文明的传承。

教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是以传承文明、培养人为目的的行为。

早期的教完全融合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社会的发展,教从社会生产中分化出来,并分化出专门的从事教的人,即教师。

教具体表现是一种包含思想、语言、情感、权威、行动的行为。

教的实质是根据对象的特点,将人类共同的知识、技能等一般的僵化东西的激活为活生生的东西,转变成对象的知识能力素质,形成新的社会主体。

学主要是社会新生的个体为了获得作为社会成员必须的知识、技能和文化,而接受人类的知识、技能和文明的行为。

“人类的学习活动同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一样,都属于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的生产能力决不是依靠生物遗传所获得的本能,而是在后天习得的,正是依靠这种广义的学习活动,人类个体和社会才能世代相传,也才有可能继承前人的成果,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10]学的过程就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社会影响和继承前人文明成果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思想、语言、情感、经验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在教与学对立中,教师是教学交往活动的主导。

因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于特殊的地位:教师在人格上是作为社会的代表;在教学的内容上,是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是作为人类共同的实践成果的代表;从血缘关系的痕迹来看,教师是代替了学生的父辈完成教学工作,是父辈的代表;在现代阶级社会中,教师还是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代表。

“教师……像一个聚光镜一般,把外部环境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和条件,集中起来发挥影响;而学生这方面……吸收来自外部的影响,主要来自教师的影响。

”[11]学生是教学交往活动中的主体。

首先,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整个智力的发育,在正常的社会条件下,就如同人的身体发育一样,接近于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

只要这个学生是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学生通过一般的交往也可以完成社会成员所必须的最基本社会知识的学习。

其次,教师的教学行为归根到底是要学生完成特定的知识能力或思维的构建,形成知识能力素质,而这个构建过程在于学生,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代替学生完成这一过程。

再次,教师的教学行为最终总是要归结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不论是机械学习、发现学习、研究学习等等,都表现在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的改变。

最后,学生的学是教学活动的动力的源泉,教师教的动力根本在于学。

教与学这对矛盾的特殊性在于,教作为主导是一种间接的主导。

教并不能完成教学的主要任务──形成新的主体,只是对新主体的形成起影响和帮助作用。

学作为主体,并不是成熟的社会主体,是成长中的主体。

学生具备了成为社会主体的潜力,但是还需要成长,需要教师提供成长蓝图、提供脚手架支撑。

教所主导的对象是成长中的主体,学作为主体所面对的是现存的但未知的社会与自然客体,双方的相互作用结果,使现存的客体为主体所掌握,主体成熟地独立面对客体。

所以,在教学交往中,间接主导和成长中的主体的结合,构成人类特有的教育现象。

[12]教与学矛盾的根源来自于人类知识(共同的经验、知识、技能、艺术等)结构和特征。

人类任何真正的知识(活的、能动的),都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一、理性的概念与感性的经验和体验统一。

单纯的理性的概念、艺术、经验等,离开了感性的经验、体验、感觉,只能是知识的僵尸,只能是不可能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不可捉摸的纯粹抽象的公式”[13]。

这样的知识不可能有任何用处。

只有赋予这些抽象的一般的知识、经验、艺术以感性的个别的生动的体验,才能将这些僵化的知识激活。

[14]而教和学的过程就是将这些人类一般的知识激活的过程。

钟启泉先生说得好,“无论什么文本,倘若不联系读者自身既有知识和经验,就不可能创造意义”,而学习就是意义创造过程。

[15]杜威指出:“教学需要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各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这原来的经验”指“它被抽象出来的原来的经验”,“并变为直接的和个人的经验”。

[16]所以,教的任务,就是将一般的知识在交往中告诉学生,并采取语言描述、解释和引导实践、情感交流、启发联系等方式激活一般知识。

学就是将“符号表示的观念,以非任意的方式和在实质上,而不是字面上同学习者已经知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1],形成活生生的具体的知识。

综上所述,教学的本质是实现人类一般的共同的社会知识、情感、意志等,向新出生的社会成员转换,形成新的社会个体。

是将一般的已经凝固的知识、共同的社会意识,转换成为鲜活的个体意识。

教学的基础是新生个体的生物生长,教学的表现形式是人们之间的特殊交往,教学的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类知识文明的传承,精神文明的再生产。

三、作为教与学矛盾中介的课程范畴从辩证逻辑来理解,课程是教与学的中介环节,是联结教与学矛盾双方,实现将社会要求、一般知识转换为个体的知识、能力、人格素养的桥梁。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课程定义为:课程是经过选择的人类社会一般知识与技能和将这些知识技能转变为人类个体的知识、能力和人格素养的程序。

课程是客观的。

主要是指课程内容的客观性和课程的设计要符合社会客观需要,这种要求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