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实践教育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实践教育的研究
结题报告
实验学校:同维小学
课题组名称:小学课题组
小学课题组
我们同维小学2009年6月开始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和谐德育
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小学生实践—体验道德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的课题研究
工作,课题自立项时起,学校就以此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加大课题的研究
力度,以德育科研引领德育实践,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三年来,学校在“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的多年实践、体验中,以养成教育为主线,以“四
大工程”即:爱心工程、阳光工程、体验工程、网络工程为依托,以艺术熏陶、活动
实践、家校互动、读书熏染为辅助,为学生搭建体验的舞台,大家在实践中体验,在
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可以说,此项德育课题的行动研究促进了孩子们健康、
快乐、和谐地成长。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概念的界定
小学生体验道德教育,是指学校在道德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观能动性,
让学生通过道德实践,包括模拟实践、间接实践等活动,获得健康有益的道德情感体
验,使学生心理的知、情、意、行等要素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一种比较稳固的具有
普遍意义的道德教育模式。小学生体验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组织方式、实施策略、
评价体系等方方面面都是我们一线教师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和原因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各学校都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老师也为此项各种的开展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德育实效却不够理想,纠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德育
工作存在着严重的误区即:重说教灌输,轻实践体验。老师和家长重视孩子的思想教
育,但是方法不得当,仍然以认知性的思想道德教育为主。对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缺乏应有的关注,对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的认识与行为脱节的矛盾不够重视,也缺少
办法。思想教育脱离实际,把德育与实践相割裂,违背了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结果
不但不能很好地实现逐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形成优良品德的德育任务,反而对说教
的认知性德育产生逆反心理,在部分学生身上已经出现“双重人格”的倾向。
少年儿童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的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所以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充分认识忽视德育实践体验教育模式造成的德育实效性不高的严重后果。坚定我们对研
究体验---实践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的和目标
理论目标:
1、探讨小学生实践——体验道德教育模式实施途径与操作策略。
2、揭示小学生道德发展的规律
3、结集有关小学生实践与体验教育教育理论的论文和活动方案、教育个案。
实践目标:
1、小学生的道德水平得到整体明显提高。
2、有效地提高教师德育水平和能力,促进师德教育。
3、促进学校德育整体管理水平与全面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实验人员、起止时间
为了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工作,我们在1—6年组,每个年组选择一个实验
班,共6个班级,共367名学生来参加此项实验工作。从2007年6月到2010年6月,我们20余名实验教师按照实施方案,有步骤地进行实验与研究工作。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实践论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哲学基础
毛泽东的实践理论认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
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
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
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一理
论还认为,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娘胎里生下来就有的,而是来源于人们能动的革命实践。道德教育含道德认识,而且大而言之属于思想意识范畴。
因此,本课题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指导,根据毛泽东的原意正确理解实
践,坚持适度地引导学生参加道德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2.情感体验理论是本课题研究心理学的主要依据
情感是道德的基本成份,情感体验也是个体道德内化的关键因素。研究道德体验离不开情感体验理论的指导。心理学认为,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在行
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这个完整的心理特征,即由道德认识、道德情
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部分构成。个体品质的形成,必须经过由外到内,由内到外,不断内化,不断外化的循环反复之后才能形成,在这一个过程中,情感是认知、
意志与行为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体验是认
知内化的催化剂,又是主体情感的生发剂。没有主体情感体验参与的道德教育注定是
空洞、无效甚至是负效,只有情感体验的参与,主体德性才有可能形成。本课题研究
自始至终注重学习普通心理学情感体验理论,根据普通心理的情感体验理论开展实验,
进行探索。
3.主体学习理论是本课题研究学习论的主要依据
道德教育作为培养人、促进人发展的活动,它不仅要让学生将社会规范内化为基
本素质,同时还要让学生获得自我创新、全面发展。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只有
充分发挥学生在道德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潜能中的积极因
素,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感受、自我选择和自我判断的能力,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展学生的主体素质、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才能促使学生完善主体人格,塑造主体形象,才能以积极的姿态去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在本课题中,我们把发挥学生主体
作用的重点放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参加道德实践的需要,在道德实践中自觉接受教育,
主动进行道德学习,用心进行道德体验,珍惜自身和他人的体验成果,自觉开展道德
内化。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小学生实践——体验道德教育模式实施途径与操作策
略的研究和实践——体验道德教育与个体道德发展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始终
坚持生活化原则、自主化原则、协调性原则、激励性原则,根据实验主题,我们以“贴
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指导思想,在选择内容的时候注重选择适合儿童、
贴近生活的教育内容。在实验方法上,我们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同时辅以个案研究
法、文献法。
因为少年儿童对思想道德内容的接受,取决于他的认知程度、情感和兴趣,如果
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相距太远,就很难让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不用
说情感体验了。如:在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四条尊重残疾人一项时,我们改变
以往师生共同探讨残疾人的种种不便,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方法,而是采取了“残
疾人生活体验法”:体验盲人的生活,把学生的眼睛蒙上,让他们走路、取书本文具、
吃饭⋯⋯学生们在磕磕绊绊中,在丧失视觉的黑暗中,体验到了盲人的恐惧与无助的心
理,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他们对盲人自然产生了同情的心理,进而促进了他们道德
行为的形成。诸如此类的体验教育活动所产生的教育效果远远超出了说教的效果,在
他们幼小的心灵了也播下了爱的种子。
四、课题研究过程
从起步探索阶段到发展提高阶段,我们经历了三年的研究与探索,回顾这三年的
研究过程,我们走出了适合我校特点的德育科研之路。
(一)完善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
我们成立了《小学生实践—体验道德教育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研究小组,一把校
长亲自挂帅,担任课题组长,副组长: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组员由教导处6位
主任、班主任、科任组组长、学校镇级骨干教师,做到了老、中、青教师,党、团、
队组织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为了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们聘请了实验班的家长委员会成员,协助课题
组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定期与课题组沟通,使学校及时掌握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做到
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我们到华光园社区聘请社区主任及工作人员、敬业派出所驻校民警张守义警官、
校关工委主任、退休教师为我们课题研究小组的校外辅导员,定期开展活动,组织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