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演化趋势分析_吴海兵
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战略与路径我国金融体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发展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金融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如何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快速发展,成为许多人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国际形势、我国金融发展现状、战略和路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国际形势随着全球经济繁荣的发展,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全球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各国的金融市场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依存甚至相互牵制。
这种全球化的深入对于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应该紧跟世界潮流,积极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同时发挥我国金融体系的优势,加快推进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的优化。
二、我国金融发展现状在我国金融体系里,各级金融机构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架构。
各类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壮大,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
但是,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相比还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金融市场的体系架构还不够完善,缺乏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其次,部分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还不够高,风险管控能力还有待提高;再次,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够与发展要求相适应。
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三、战略我国金融体系的战略应该是适应全球化和市场化大趋势,与国际市场接轨,完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质量,加强金融监管和法律法规建设。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推进金融市场多元化进程,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和机构配置,完善股票、债券、衍生品、外汇、黄金等各类市场,建设覆盖全国的股权交易中心、衍生品交易中心等;2. 加快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优化金融科技和数字化创新发展,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相互融合,创造更多的金融与产业融合的好的业务模式;3. 深化金融监管和法律法规建设,合理制定金融监管政策,建设更加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4.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强金融系统内风险监测和预警,促进金融风险处置和金融安全。
四、路径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需要经过相应的路径,才能实现相应的战略目标。
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
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历程。
金融监管制度作为保障金融市场稳定、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权益的重要手段,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深化,金融监管制度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粗放到精细的变迁过程。
本文将通过回顾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发展历程,分析监管制度的变革动因,探讨监管制度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以及展望未来监管制度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历史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结合相关数据和文献资料,对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还将借鉴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先进经验,对比分析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优劣之处,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通过研究,本文旨在揭示中国金融监管制度变迁的内在规律和外部动因,分析监管制度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探讨监管制度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理解,也为政策制定者和金融从业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发展相对滞后,金融监管体系尚未形成。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金融监管主要依赖于政府的行政命令和计划手段,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也相对有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国金融监管制度开始逐步建立。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履行中央银行职能,负责金融市场的监管。
随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相继成立,分别负责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的监管。
这些机构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在早期发展阶段,中国金融监管制度主要面临两方面的挑战。
一方面是金融市场的不成熟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较弱,需要政府加强监管以维护金融稳定。
另一方面是改革开放带来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要求金融监管机构不断更新监管理念和手段,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我国金融体系结构变迁研究
我国金融体系结构变迁研究【摘要】我国金融体系结构变迁研究旨在探究我国金融体系在历史发展中的变迁过程,分析影响因素并探讨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金融体系结构的历史变迁,接着分析了影响金融体系结构变迁的因素,然后探讨了金融体系结构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对未来金融体系结构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这篇文章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我国金融体系结构变迁的历史轨迹和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金融体系结构变迁、历史回顾、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发展、政策建议、发展趋势预测、结论总结、研究展望、政策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金融体系结构变迁研究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不断开放,金融体系结构也在不断变迁和调整。
金融体系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我国金融体系结构的变迁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金融体系结构的变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政府政策的调整、市场需求的变化、科技进步等。
通过对金融体系结构变迁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轨迹和规律,为未来提出更科学的政策建议提供参考。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回顾我国金融体系结构的变迁过程,分析影响金融体系结构变迁的因素,探讨金融体系结构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政策建议。
希望通过本研究,为我国金融体系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金融体系结构变迁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历史演变、影响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具体目的如下:1. 分析金融体系结构变迁的历史演变,揭示我国金融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特点和主要发展阶段,为理解现代金融体系提供历史依据。
2. 探讨金融体系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包括政策、市场、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分析各因素对金融体系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中国的金融体制与金融改革
中国的金融体制与金融改革近年来,中国的金融体制和金融改革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金融领域发展迅猛,不断推动着国际金融秩序的变革。
本文将探讨中国金融体制的演变和当前的金融改革进展。
一、金融体制的演变中国的金融体制起源于改革开放之后的上世纪80年代。
当时,中国的金融系统主要由国有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组成,市场化程度较低。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金融体制逐渐实现了改革和完善。
首先,中国开始引入外资银行,打破了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
这一举措促进了金融业的竞争和创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
其次,中国逐步推行了金融市场化改革。
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相继建立,并且逐渐对外开放。
这使得金融市场的功能更加完善,为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再次,中国加强了金融监管体系建设。
设立了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CBIRC),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风险防控。
二、金融改革的进展目前,中国的金融改革仍在进行中,并面临着一些挑战。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金融改革进展。
首先,利率市场化改革。
中国正逐步推动银行间市场利率的改革,以实现利率的市场决定性。
这将有助于更好地调节经济金融周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其次,资本市场改革。
中国正努力完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制度,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和规范市场秩序。
同时,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
再次,金融科技创新。
中国以其庞大的市场和快速的科技发展,成为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领导者。
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普及度。
此外,中国还在努力解决金融风险问题。
近年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金融监管,推动金融体系的风险防控。
这是中国金融改革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展望未来中国的金融体制和金融改革将继续推进。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推动,金融领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在金融体制方面,中国将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的功能,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普及度。
从路径依赖视角初探中国金融制度变迁
3年第期总第3期&信息决策(下半月刊)从路径依赖视角初探中国金融制度变迁□张和祥摘要本文将通过路径依赖市郊分析中国金融制度经历的二十多年从计划导向市场的改革变迁,分析出其中所存在的特征,即强制性、渐进性、滞后性,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路径依赖制度变迁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中国所经历的改革就是一个重大制度变迁过程,这种过程本身就是具备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
“这就是说,第一初始的体制选择会提供强化现存体制的刺激和惯性。
因为沿着原有的体制变化路径和既定方向往前走,总比另辟蹊径要来得方便一些。
第二,一种体制形成以后,会形成某种在现存体制中的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
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进一步的改革。
哪怕新的体制较之现存的体制更有效率。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具体地分析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特征:一、政府供给主导型变革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的变迁是选择何种方式进行,主要取决于一个社会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或力量对比。
回顾中国20几年的金融改革历程中,我们不难看拿出,金融制度的变迁一直延续的是种自上而下的政府强制性行为,而不是自下而上的需求的诱致性行为。
无论是商业银行的综合化到分业经营,还是中国人民银行的统一监管到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足鼎立”的分业监管,甚至在我国金融市场逐步走向市场化的时候,一直是采取了政府供给性制度变迁方式。
这无疑也指出了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作为计划和集权中的中央政府在资源配置和改革过程中占有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这种方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制度变迁的所需耗费的成本,但是作为以政府为导向,使得利益主体单一,而难以满足微观金融主体的制度需要。
政府是作为推动金融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在取决金融制度变迁走向的时候,一方面得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并使得金融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得维护“公共金融产权”不变,通过金融制度的有效实施,确保国名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实现政府自身利益最大化。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摘要】本文探讨了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首先定义了制度及路径依赖理论,并分析了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通过路径分析和案例研究,揭示了历史路径对当前制度的影响。
本文强调了制度变迁路径和路径依赖在塑造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指出未来研究方向应深入探讨路径依赖的机制及如何打破路径依赖,以促进制度变迁与创新。
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如重视制度的可塑性和灵活性,以及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历史路径对当前制度的影响,以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制度变迁和社会发展。
【关键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制度的定义与概念、路径依赖理论、路径分析、影响、案例分析、历史路径、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政策建议1. 引言1.1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制度变迁研究中的重要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制度的演化过程以及路径依赖的影响,可以深入理解一个国家或组织的制度变迁轨迹。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历史上的决策和选择会对当前的制度产生影响,形成一种历史惯性,使得制度变革变得困难。
而制度变迁路径分析则可以揭示制度的演化过程,从而描绘出不同阶段的制度变迁路径。
在现代社会,制度的变迁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旧有的制度可能无法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因此需要进行制度变迁来适应新的环境。
路径依赖会对制度变迁产生阻碍,使得一些旧的制度难以被改变或替代。
对于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的研究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制度的演化过程,预测未来的制度变革方向,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的研究对于完善和改进制度变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2. 正文2.1 制度的定义与概念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为了解决共同问题或达成共同目标所共同遵循的规则、规范和制约。
制度包括宪法法律、规章制度、习惯惯例等多种形式。
制度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种。
正式制度是指明文规定的制度,如法律制度、政府机构等;非正式制度是指依靠习惯、信念、价值观念等形成的规范,如社会风气、道德规范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的变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的变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进步,成为了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金融体系之一。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受到了国内和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金融体系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四大板块为主,并由国有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垄断经营。
此时国内金融市场的主要特点是金融市场的规模相对较小,金融市场受外界影响较小,金融中介功能发展不充分。
这个时期,我国的金融体系起步虽然较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金融体系也经过了不断完善,特别是进入到21世纪后,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资本市场逐渐兴起。
二、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企业和投资者之间进行外部融资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金融市场效率、优化金融结构的关键环节。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
1984年,我国于上海成立了第一个证券交易所。
虽然资本市场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我国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始终保持了高度的关注。
在此后的几十年中,我国资本市场经历了多次波澜,包括1990年代初期的股票大起大落和2001年至2005年间公开募股期间的盛况,以及2008年的金融危机。
这些经历使得政府也开始对资本市场的监管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完善,防范了风险,提升了监管能力的深度和广度。
三、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这也推动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内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逐步业务国际化、资产升值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我国金融业逐渐成为世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够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
同时,在这一国际化进程中,我国的金融市场也受到了来自全球的各种挑战和压力。
一些国际大型金融机构的进入加大了市场竞争和风险,而全球性的金融风险、经济动荡以及其他非经济因素也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了威胁和挑战。
新时代金融改革与发展趋势分析
新时代金融改革与发展趋势分析1. 前言近年来,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高度关注。
在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中,金融改革一直是重要的主题之一。
改革不断推进,金融业也在逐渐完善。
本文将对新时代下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分析。
2. 新时代下金融业发展现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金融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经济金融融合度提高在新时代下,金融业不再是简单的提供金融服务,而是需要与实体经济密切结合,以实现经济与金融的融合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转型升级,金融机构也在积极适应新经济形态,推动经济金融融合发展。
(2) 金融科技创新井喷在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对于金融业的发展支撑作用越来越重要。
随着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业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
(3) 政府监管严格化程度不断加强金融业涉及到金融交易、金融安全、金融风险等多个方面,因此,政府对于金融业的监管严格化程度不断加强,特别是对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小贷公司、股权众筹等新型金融业态的监管更趋严格。
3. 金融改革方向与政策在新时代下,金融改革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强扶持实体经济也是金融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中国政府提出了“重实体经济”的方针,要求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2) 深化市场化和综合改革金融市场化是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形态的发展需求,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政策,使我国的金融市场更具活力和竞争力。
(3) 提高金融监管效率金融监管是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为了增强监管的有效性和精度,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目标,监管部门将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提升监管效率。
4. 未来金融业发展趋势预测在新时代下,中国金融业未来发展主要趋势预测如下:(1) 资本市场融资将更加多样化和细分化随着国内资本市场大幅发展和金融市场规模扩大,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并存格局已经形成。
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变迁研究
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变迁研究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变迁研究近年来,中国金融监管制度发生了巨大变革。
这些变革旨在建立一个更加稳健、高效、透明的金融体系,以应对全球金融风险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以及其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取得了飞速发展。
然而,金融监管制度却未能跟上金融业的发展步伐。
传统的监管模式在面对新兴金融业务和金融创新时显得不够灵活和有效。
这导致了一系列金融风险事件的发生,威胁到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改革方案。
首先,监管机构进行了重组和整合,以建立更加规范和完善的机构体系。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CBIRC)成立于2018年,负责监管银行和保险行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则负责监管证券市场。
这种整合和重组使得监管机构更加专业化和协同化,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金融市场和风险。
其次,我国加强了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2013年,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明确了银行业监督管理的职责和权限。
201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则规定了证券市场的监管制度。
这些法律的出台,为金融监管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和指导。
此外,我国还加强了金融监管的执法力度。
监管机构设立了专门的执法部门,加大对违法金融活动的打击力度,对金融犯罪行为进行了严厉处罚,有效地净化了金融市场的环境。
同时,监管机构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提高了监管的全面性和透明性,减少了风险暴露的可能性。
新的金融监管制度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自律程度和风险管理能力。
金融机构意识到合规经营和风险控制的重要性,积极改善了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系。
其次,新的监管制度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和稳定性。
通过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风险评估,监管机构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金融风险,降低金融系统遭受外部冲击的风险。
然而,新的金融监管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作为重要的研究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国社会经济制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变革。
了解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深入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制度变迁路径研究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下,制度如何发生变化和演变的规律与路径。
路径依赖理论则强调过去的制度安排对当前制度变革的影响。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制度变迁路径既受路径依赖的制约,也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在当今社会快速变迁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的关系,有助于找到引导、促进制度变革的有效途径。
借鉴路径依赖现象的案例,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指导未来的制度设计和变革实践。
深入探讨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的启示和未来研究展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的关系,并分析影响制度变迁路径的因素以及路径依赖现象的案例。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制度变迁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而路径依赖则是影响制度变迁路径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研究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和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当前制度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对于探讨这一问题,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规律性认识,更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对制度变迁路径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制度之间的演化过程,为我们构建和完善制度规范提供理论指导。
路径依赖理论为我们揭示了制度演化中的惯性机制,帮助我们认识到历史的积累对于未来决策的影响。
而对于实践意义而言,深入研究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的关系,有助于政府精准制定政策,避免被历史路径所束缚,推动制度创新发展。
关于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问题的反思与对策分析
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问题的反思与对策分析
吴金锋
【期刊名称】《金融论坛》
【年(卷),期】1997()6
【摘要】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问题的反思与对策分析吴金锋当前人们普遍认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其他领域的改革。
主要表现在:从价格形成机制看,目前95%以上的消费品价格和85%的生产资料价格以及大部分的劳务价格由价值规模和市场供求关系自主决定;与...
【总页数】4页(P11-14)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中国金融体制;反思与对策;金融体制改革;改革滞后;国有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强制性制度变迁;金融体系;新制度经济学
【作者】吴金锋
【作者单位】陕西财经学院研究生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2.1
【相关文献】
1.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问题的反思与对策分析 [J], 吴金锋;杨树旺
2.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于我国金融整体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J], 陶轶男
3.关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滞后性分析及解决对策 [J], 刘媛媛[1];刘俊晴[2]
4.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问题的反思与对策分析 [J], 吴金锋;杨树旺
5.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于我国金融整体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J], 陶轶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演化趋势分析_吴海兵
财政 金融 投资[收稿日期]2005-12-10[作者简介]吴海兵(1972-),男,江苏连云港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金融理论及政策;唐艳芳(1968-),女,福建福州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财政金融理论与政策。
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演化趋势分析吴海兵,唐艳芳(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摘 要]制度变迁选择何种方式,主要受制于一个社会的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利结构和偏好结构,我国金融制度变迁乃至整个经济制度变迁的核心在于政府供给主导型变迁让位于需求主导型制度变迁。
由于 国家悖论!、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以及政府偏好序列的约束,及各个既得利益集团为获取制度租金而采取的博弈,使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强势路径依赖的特征,锁定在低效状态。
要退出我国金融制度的锁定状态,必须引入新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实施动态的制度变迁,从而达到高效的路径替代。
[关键词]金融制度变迁; 路径依赖; 路径替代[中图分类号]F8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56(2006)01-0113-04Analysis on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 ∀s Financial SystemW U Hai-bing,TANG Yan-fang(School of Economics,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Abstract:The way of the change of system depends on the preference structure of the interes t group.The core of the change of Chinese financial sys tem is the change of the demand of the government.Because of some disadvantage of our system,we have to improve our system and try to find some other ways to achieve the goal instead.Key Words:the change of financial system;ways to be depended on;spare ways我国在金融制度改革初期,政府扩张国有垄断金融的产权边界,建立支持国企资本性融资的股票市场,通过政府特有的制度偏好 父爱主义!来维持国有企业的生存,这不仅使我国基本确立起市场金融制度框架(从数量规模角度),而且强有力地支撑了经济产出的不断增加和整体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及社会稳定,同时也产生了国有企业、国有独资银行、地方政府等现有金融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团,并形成他们对目前金融制度的 稳定需求偏好!和刚性依赖。
中国金融改革的历程与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金融改革的历程与未来发展方向金融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金融改革则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中国金融改革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经历了多次大的变革。
本文将从中国金融改革的历程、成果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中国金融改革的历程自1979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改革就清晰地体现在了国家经济的重大政策调整中。
首先是银行制度的改革,国有银行逐渐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经济命脉”变成了新时期国家资金运转的主要依托。
从1984年开始,中国银行的“三支柱”政策的实施,逐渐拉开了银行制度的重组、商业银行的开办、招商引资、保险业的发展等金融改革的序幕。
之后,资本市场和机构改革也逐渐加快了推进速度,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证券市场更是迎来了引领中国金融改革的大佬——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三板,以及作为代表性金融机构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此外,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汇率改革、解除银行行业外资股比限制、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等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金融改革也是推动中国金融改革不断前行的重要力量。
二、中国金融改革的成果在几十年的改革进程中,中国金融业已经实现了一些十分显著的贡献,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于支持国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作出的贡献。
金融业,作为承担国有资产、稳定金融市场、保障国家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等重大责任的行业,能够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满足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实质性的成果。
例如,2006年后,我国银行机构管理方式逐渐趋向市场化、规范化、透明化,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多层次、多元化、开放型金融体系,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
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成果,它使我们的人民币在全球范围不断加大了贸易支付结算的比重,扭转了以前人民币处于弱势货币的局面。
通过金融改革措施及金融市场全面深化而实现的金融业发展,更使中国在国际上得到发声权、话语权和主导权等方面的提高。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摘要】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制度变【关键词】制度变迁路径、路径依赖、理论概述、关系、案例分析、影响因素、启示、研究方向1. 引言1.1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的定义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指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某种制度的演变或变迁所经历的路径和过程,以及这种路径对未来制度变迁的影响和制约。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历史上形成的制度、规范和习惯会对当前和未来的制度变革产生重要影响,甚至会限制其发展方向和可能性。
路径依赖的概念源自于经济学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被引入到政治学、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领域。
制度变迁路径是指制度演变或变迁的具体过程和轨迹,包括制度相关主体的行为、制度设计的具体内容、制度演变的动因等方面。
制度变迁路径的形成受到历史条件、社会文化、政治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
了解和研究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的关系对于理解制度变迁的规律和机制,指导制度改革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路径依赖的作用机制和条件,可以更好地把握制度变迁的方向和可能性,避免陷入死胡同或重复历史错误。
深入研究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现象,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背景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制度变迁研究中的重要理论框架,对于理解社会制度演变和政策改革起着关键作用。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各国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变化,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制度来适应新的挑战。
制度变迁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演变和发展,其中路径依赖现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路径依赖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兴理论,认为制度变迁的过程受历史发展轨迹和现存制度安排的影响,因此会存在一定的惯性和惯性效应。
路径依赖理论的提出为研究制度变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强调了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对于揭示制度演变的规律和规则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的关系愈加凸显。
中国金融体系变革的路径分析
中国金融体系变革的路径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系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然而,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变革和改革。
金融体系的变革包括市场化、国际化、创新、监管和去杠杆五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五个方面来分析中国金融体系变革的路径。
一、市场化金融市场是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可以有效地决定资金的优化配置。
市场化是中国金融体系变革的关键。
金融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资本市场化。
在利率上,中国削弱了对贷款和存款利率的控制,将市场定价机制引入到存贷款利率市场中。
汇率市场化改革下,中国实现了人民币汇率更加灵活的参考货币体系。
资本市场化改革,则为境内境外企业融资提供了多种选择。
二、国际化中国市场化体系已初步建立,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化和标准化,吸引全球最优质的资本投入,提高流动性,降低资本成本。
支持境内外机构互联互通,支持人民币汇率稳定、金融业内外平衡,完善跨境人民币服务机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已在香港、伦敦、新加坡、巴黎建立离岸人民币市场,而越来越多的跨国银行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或控股的银行,也证明了国际化的进展。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也是中国金融国际化的新机遇。
三、创新传统金融模式的转型,需要金融产品的创新作为重要支撑。
中国金融行业的创新内容主要包括金融科技、绿色金融和乡村金融等方面。
其中,金融科技促进了小微企业融资和普惠金融的发展。
同时,绿色金融的创新成为全球绿色金融市场的一个典范。
乡村金融的创新,则是中国金融体系出现的重要变革之一,打破了银行与非正规金融机构之间的壁垒,切实解决了普惠金融与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难题。
四、监管金融监管是重中之重,是金融市场中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监管的目标是保障金融市场稳健、沉稳的发展。
中国金融监管以降杠杆、精细化、八项重点等为主线,着眼于打击金融乱象,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强化市场调节作用等方面。
此外,还需要建立和完善中国金融市场信息公开制度,提高金融机构透明度,防范反洗黑钱等非法操作。
浅析我国金融制度的变迁
浅析我国金融制度的变迁一、我国金融制度的变迁分析1. 决定因素2. 改革进程3. 金融市场的发展4. 对外开放和金融创新5. 未来趋势一、决定因素我国金融制度的变迁是由多种因素所引起的。
其中,政策法规、经济环境和科技进步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1980年代初,我国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开放,推出一系列的金融体制改革,这其中包括了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改变。
由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速持续快速增长,使得其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张;另一方面,科技进步的推进也是金融创新和制度变革的驱动力。
二、改革进程中国的金融制度改革始于1980年代,经过了数十年的努力,我国的金融制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今,我国的金融制度已经从当初的单一筹资模式进化为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市场。
从实行储蓄存款利率市场化到推动深化金融改革,再到金融体系整合,我国金融制度的改革进程可谓是一个长期和漫长的历程。
通过这些努力,我国的金融体系已经更加开放、更加灵活,也更适应了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三、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市场是实现货币流动的重要场所,它的发展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关键。
在我国,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的规模和程度都得到了快速的提高。
从政策层面上来讲,中国将保持金融市场的开放态势,拓展金融平台,增强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和互联互通,更好地促进国际化。
四、对外开放和金融创新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成为贸易大国。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外开放和金融创新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加强对外开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提高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而且也有助于加强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在金融创新方面,我国也进行了积极尝试,例如金融科技和数字货币的应用等,这些都有助于适应当今金融行业的变革和进步。
五、未来趋势目前,我国金融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在资本市场开发、金融监管等领域的改革必然会加速。
我国金融体制变迁路径考察与机制分析
我国金融体制变迁路径考察与机制分析作者:崔鸿雁李果来源:《商业时代》2011年第29期内容摘要:变迁的均衡机制显示出了非均衡的特征,变迁方式也表现出了强制性、渐进性、滞后性的路径依赖特征,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变迁进程及变迁机制作了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国金融体制变迁沿革的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关键词:金融体制变迁均衡机制我国金融体制变迁回顾(一)计划金融体制的确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立即着手构建与计划相适应的金融体制。
主要措施有:没收、接管国民党官僚资本的金融机构;改造民族资本经营的私营金融机构;发展社会主义合作金融组织。
到1957年,我国高度集中的银行体制基本建立。
在计划经济制度安排下,中国人民银行承担着双重职能:它既是国家集中管理金融的行政机构,又是统一经营全国金融业务的经济组织,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于一体。
在高度集中统一的银行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的管理手段带有单一的指令性计划色彩。
存货计划管理、现金出纳计划、利率计划、公债发行计划、外汇计划,由此可见,我国在“一五”时期建立的计划金融体制是一种高度的金融统制,其集中、严密度不仅超过了旧中国的金融统制,也超过了西方国家的战时金融体制。
(二)金融体制市场化1979年以来,我国启动了渐进式的金融体制改革,确立了三个层面的目标体系:首先,在政府层面表现为中国人民银行目标。
这个层面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充当中央银行的职能,使用包括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在内的货币政策工具,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其次,在监管层面表现为金融监管机构目标。
这个层面主要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行使分业监管的职能,其目标是按照金融机构的类型进行功能监管,运用包括金融许可证、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及其他专业监管措施等工具保证金融机构的合理合法运营。
再次,在金融机构层面表现为金融企业的目标。
这个层面由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组成,其目标是成为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盈利机构,使用的工具就是以风险控制为中心的商业化运营体系。
中国金融改革的路径与前景
中国金融改革的路径与前景在过去几十年,中国的经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个成就离不开中国金融改革的推动。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金融体系也越来越复杂和庞大,金融监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金融市场也呈现出一些问题。
因此,中国的金融改革不仅是需要寻找路径,更需要关注前景。
一、过去的金融改革路径在1978年启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体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改革的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建立货币体系,二是成立国有商业银行。
这两个目标为发展中国经济建立了高效的金融基础。
此外,中国开创了一些独特的制度,如特别提款权的创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及香港回归等。
这些制度的实施为中国提供了很多合作、发展机会。
21世纪以来,中国的金融监管逐渐完善,引入了更为现代的监管技术和工具,金融市场也日益成熟。
今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第31次会议提出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针,重点是消除金融“大而不强”和“强而不集中”现象,强化风险防控能力和监管机制。
这一政策的推出,进一步提升了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稳健性。
二、当前金融改革的问题虽然中国金融体系已取得巨大进步,但在当前金融市场环境下,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金融监管不周,尤其是在风险防控方面。
过去几年,中国金融危机的频率增加,凸显出风险管理和监管的不足。
因此,中国需要进一步提升金融监管的核心能力、建立更为高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和监管管理框架,以防范金融风险的出现。
其次,是金融市场存在明显的断层。
在国内金融市场中,硬币总是两面性的。
投资者通常倾向于购买低风险的金融产品,而这些产品又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融资、投资和运营的需求。
同时,中小企业也面临着金融资金的难题。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更为多元、完善的金融资本市场。
这需要不断推进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改革,同时鼓励金融科技企业创新。
三、中国金融改革的前景随着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的扩大与加速推进,中国实现了与世界各国金融市场的融合。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是机制变迁的两个核心概念,二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和互为因果关系。
制度变迁路径指的是社会制度长期发展过程中,各种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制度变迁模式和趋势;而路径依赖则指的是历史特定时期的选择行为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从概念解析、理论探讨和案例分析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概念解析制度变迁路径,是指社会制度长期发展过程中,各种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制度变迁模式和趋势。
制度变迁路径是制度演化的累积效应,是历史上人们对不同制度安排的反应和选择,以及其产生影响的过程。
它可以被视为某一特定制度变革的历史演化轨迹,是对管治结构和政策走向的一种描述。
国家产生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法规的制定、行政体系的建设等都是制度变迁路径的表现。
路径依赖,是指历史特定时期的选择行为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它是指由于特定时期的个体行为决策,为其后续路径的演化规定了某种“依赖路径”。
因此,路径依赖涉及到制度形态演进过程中,人们的认识和选择,会随时间逐步加强或弱化。
二、理论探讨制度变迁路径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制度的惯性与制度的路径依赖”。
根据这一理论,一个制度变革往往因为其既有的制度模式和规则较难被打破改变。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度的惯性将逐步加强,使变革越来越具有可感知的力度。
路径依赖理论的核心是,个体行为决策的选择对未来发展产生影响。
路径依赖的存在有可能是由于事实上的经济成本差异等因素所导致的。
事先的选择以某种程度上的“一次性投资”,影响随后的行为,而决策者常常因为难以确定成本的大小而产生不确定。
因此,由于路径依赖和历史惯性的存在,新规则的建立和新模式的采用较难。
三、案例分析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既依赖于历史发展的变革路径,也依赖于对世界科技和经济新状况的认识,以及对制度变迁的演进和创新。
中国的发展之所以能够超越退出计划经济的阶段,就是因为改革开放的制度变迁路径被遵循。
而路径依赖的存在,级制国有企业的推进和管理改革,以及小农户生计的离土改革都面临着大量的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 金融 投资[收稿日期]2005-12-10[作者简介]吴海兵(1972-),男,江苏连云港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金融理论及政策;唐艳芳(1968-),女,福建福州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财政金融理论与政策。
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演化趋势分析吴海兵,唐艳芳(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摘 要]制度变迁选择何种方式,主要受制于一个社会的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利结构和偏好结构,我国金融制度变迁乃至整个经济制度变迁的核心在于政府供给主导型变迁让位于需求主导型制度变迁。
由于 国家悖论!、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以及政府偏好序列的约束,及各个既得利益集团为获取制度租金而采取的博弈,使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强势路径依赖的特征,锁定在低效状态。
要退出我国金融制度的锁定状态,必须引入新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实施动态的制度变迁,从而达到高效的路径替代。
[关键词]金融制度变迁; 路径依赖; 路径替代[中图分类号]F8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56(2006)01-0113-04Analysis on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 ∀s Financial SystemW U Hai-bing,TANG Yan-fang(School of Economics,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Abstract:The way of the change of system depends on the preference structure of the interes t group.The core of the change of Chinese financial sys tem is the change of the demand of the government.Because of some disadvantage of our system,we have to improve our system and try to find some other ways to achieve the goal instead.Key Words:the change of financial system;ways to be depended on;spare ways我国在金融制度改革初期,政府扩张国有垄断金融的产权边界,建立支持国企资本性融资的股票市场,通过政府特有的制度偏好 父爱主义!来维持国有企业的生存,这不仅使我国基本确立起市场金融制度框架(从数量规模角度),而且强有力地支撑了经济产出的不断增加和整体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及社会稳定,同时也产生了国有企业、国有独资银行、地方政府等现有金融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团,并形成他们对目前金融制度的 稳定需求偏好!和刚性依赖。
这种政府主导型的渐进式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便是金融制度的非均衡,并内生出金融垄断固化、金融资产质量低下、金融风险扩展、金融体系脆弱和边际金融效率递减等副产品,制度变迁陷入一种非效率的闭锁状态。
因此,需要引入新的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进入金融核心制度来实施对现有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替代。
一、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框架(一)路径依赖分析路径依赖,是指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且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替代。
在诺斯看来,之所以存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及对此路径的依赖,不仅起因于制度的收益递增,而且也是因为制度市场的不完全性及其因此而产生的正的交易费用。
因此,分析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就不仅要考察制度的收益递增问题,还必须分析市场结构和正的交易费用对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所产生的影响。
诺斯在1990年出版的著作#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主要就是把技术性的自增强机制和交易费用因素结合起来,试图提供一种用于分析长期制度变迁过程的分析框架。
诺斯指出,在一个不存在制度报酬递增和可竞争性市场的世界里,制度是无关113紧要的。
制度自增强机制的四个因素是:(1)设计一项制度需要大量的初始设置成本,随着制度的推行,单位成本和追加成本都会下降,这是制度创新中的规模经济;(2)学习效应,适应制度而产生的组织会抓住制度框架提供的获利机会,制度变迁的速度是学习速度的函数;(3)协调效应,一项制度的实施将会产生一些与此制度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形成新的联接体,最终形成统一的、具有互补性的体制;(4)适应性预期,制度框架中正式规则的确立将会导致大量的与之相适应并兼容的非正式规则的产生,从而形成对正式规则的补充并且延伸到具体的应用,这自然会使人们产生适应性预期并强化制度本身。
总之,制度向量的相互联系网络会产生大量的递增报酬,而递增的报酬又使特定制度的轨迹保持下去。
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表明,只要市场是竞争性的、完全的,制度变迁的轨迹将是有效的。
如果市场是非竞争性的、不完全的,信息的反馈又是分割的并且交易费用又是显著的,那么,一项无效率的制度将会持续存在并把经济增长锁定在一个低水平陷阱之中,要脱离这一陷阱,必须依靠强大的外力,或从事宪政改革,重组整个政治制度。
因此,诺斯将路径依赖分为两种类型。
诺斯路径依赖%:一旦一种独特的发展轨迹建立以后,一系列的外在性、组织学习过程、主观模型会加强这一轨迹。
一种具有适应性的有效制度演进轨迹将允许组织在环境的不确定性下选择最大化的目标,允许组织进行各种试验,允许组织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识别和消除相对无效的选择,并保护组织的产权,从而引致长期经济增长。
诺斯路径依赖&:一旦在起始阶段带来报酬递增的制度,在市场不完全、组织无效的情况下,阻碍了生产活动的发展,并会产生一些与现有制度共存共荣的组织和利益集团,那么这些组织和利益集团就不会进一步进行投资,而只会加强现有制度,由此产生维持现有制度的政治组织,从而使这种无效的制度变迁的轨迹持续下去。
这种制度只会鼓励分配性努力,而不会激励生产性努力。
(二)路径替代分析在社会系统中,要退出次优的路径依赖的变迁路径,实施路径替代,其条件取决于形成自我强化机制的各种因素的性质:(1)如果该路径产出的递增强化机制来源于初始固定成本和学习效应,那么,要发生路径替代,退出闭锁状态的难度就很大,因为,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导致的沉没成本很高,以及学习效应中的默认知识不具备信息传递性,引致的认知阻力很大;(2)如果自我强化机制来自系统中各种网络效应、适应性预期等,行为主体则只要加强信息交流,形成一致性行动,便有利于制度替代。
基于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的约束和改革成本的递延化分摊以及初始固定成本和适应性学习效应,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具有上述两者特点。
因此,鉴于国家悖论!和改革过程中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滞,在转轨经济中只考虑如何打破旧制度的收益递增机制、形成新制度的收益递增机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制度变迁中政治、利益集团博弈对制度变迁路径和绩效的影响,并利用政府效用函数结构的动态优化和改革路径的调整,适当引进制度外变量,从而从内生层面和外生层面对锁定状态的我国金融制度进行路径替代,实施制度变迁效率的阶段性跃升。
二、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一)政府供给主导型金融制度变迁的制度逻辑路径依赖原理告诉我们历史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制度变迁选择何种方式,主要受制于一个社会的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利结构和偏好结构。
回顾我国20余年的金融改革历程,无论是国有银行的改革还是源于对国企资本性融资支持的证券市场的建立,无不是从上而下的政府强制供给行为。
这种变迁方式虽然降低了制度变迁的时间成本和摩擦成本,但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往往不一致,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扭曲的博弈均衡,并不一定提高了制度变迁的效率。
1.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初始禀赋。
国家直接控制下的单一国有银行体制是我国金融改革面对的初始体制禀赋,与上述金融体制禀赋相对应的是国家垄断的单一金融产权形式。
这种国有金融寡头垄断条件下的初始结构决定了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特殊机理和轨迹,其庞大的初始资产的专用性引致了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并由于国家悖论条件下的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和国有企业与国有金融的刚性依赖,以及国有制度矩阵下相互依赖的构造所带来的学习效应、协作效应和适应性预期的自增强机制,导致目前的金融制度变迁陷入低效率的锁定状态。
2.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是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其最大的变化就是居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政府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金融114资源大量分散于民间部门并形成巨额金融剩余!,我国金融完成了财政主导型!到银行主导型!的制度变迁,并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弱财政,强金融!的体制结构。
于是,改革后金融资源分散化正好为国家通过扩展国有金融产权边界、控制金融剩余来实现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提供了制度需求,并以此来弥补伴随改革而出现的国家财政能力的迅速下降。
因此,政府作为推动金融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在决定金融制度变迁的形式、速度、突破口和路径时,既有促进微观经济金融主体效益和整体金融制度效率最大化的动机,更有维护公共金融产权!不变,通过金融替代部分财政职能,确保国民经济产出的不断增长,以获取政治支持,推动经济改革,并实现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的动机。
因此,政府的偏好和意识形态刚性以及维护公有制为主体的制度约束,政府会选择维持现有低效的金融制度,只做一些增量型的边际改革。
3.具有适应性预期和学习效应的既得利益集团。
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产权的同源性与公共地悲剧!导致了国有金融体制与国有经济之间形成了一种刚性依赖。
国有银行对国企的注资(替代财政功能)与救助,形成了国有企业资金陷阱,并形成制约我国经济改革停滞的不良债权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反面则正是我国政府供给主导型金融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
现有两个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在改革进程中形成了刚性的体制依赖,维持目前低效的金融体制安排是各利益集团的理性选择,并通过博弈形成一个纳什均衡!解。
因此,选择政府供给主导型金融制度变迁是我国改革内生的制度逻辑,并由于各利益集团的局部理性而衍生出目前具有合成谬误!的制度变迁路径。
(二)需求主导型金融制度变迁的弱势效应在目前的金融制度变迁框架内,各微观经济主体只是政府供给主导性金融制度变迁的被动接受者。
初始条件下的国有垄断金融部门覆盖全社会,并且在改革过程中为了控制金融剩余而不断扩张其产权边界,其空间结构极为严密,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利益集团没有现实存在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