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种间关系
2.种间竞争的类型 ①资源利用型竞争 ②直接干涉型竞争
第二节 种间关系
② 直接干涉型竞争 一种生物借助行为直接排挤另一种生物 使其得不到资源,属干涉型竞争。 如,他感作用。
第二节 种间关系
2.种间竞争的类型 ①资源利用型竞争 ②直接干涉型竞争
第二节 种间关系
3.种间竞争的结果
(1)一个种群被另一种群完全排挤掉;
(2)一个种群迫使另一种群:
占有不同的空间(空间分隔)
食性特化
其他生态习性分化,如时间分隔等。
第二节 种间关系
例:
高斯(Gause)实验 冰草是美国的土著种,引入欧洲的雀麦后,由于雀 麦的根系在冬季生长速度较快,根系比较发达,到79月旱季来临时,土壤上层变干,冰草先受其害,死 亡率较高,致使雀麦逐年增加,最终排挤了冰草。
美国学者Whittaker1970年给出生态位的内容
第二节 种间关系
②Elton(1927):生态位是物种在生物群落中
的地位与功能作用,强调的是物种与物种 之间的营养关系。 强调的是营养生态位的内容。
第二节 种间关系
(1)生态位理论的发展历程
美国学者Grinell 在1917年最早提出 英国生态学家Elton在1927年再定义 英国生态学家Hutchinson在1957年提出n-维生态位 的概念。
第一节 种内关系
三、他感作用(allelopathy)
德国学者H. Molisch于1937提出了他感作用的概
念。这个概念得到了大多数研究者的赞同。
第一节 种内关系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 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 现象。 这种作用是种间关系的一部分,是生存竞争的
(2)原始合作(兼性互利共生):
两种都有利,但不是必然的,可分开。+ +
(3)互利共生(专性互利共生):
两种都有利,是必然的,不可分开。+ +
第二节 种间关系
(4)中性作用: 两个种群彼此不受影响,和平共存 竞争:直接或间接的抑制性影响。- (5)直接竞争(直接干涉型): 彼此之间有直接抑制- (6)间接竞争(资源利用型): 资源争夺的间接抑制- -
样地1 总材积 密度 单株材积 样地2 样地3 样地4 样地5
277.70 260.97 267.99 270.05 281.13 2536 2205 2505 2595 2950
0.1095 0.1184 0.1070 0.1041 0.0953
第一节 种内关系
一、密度效应 二、动植物的性行为(自学) 三、他感作用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同一生境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某一物种对其他物种的影响有: 有利 有害 无利无害
群落的基础,是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的界面研究。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偏利作用(共栖)原始合作(兼性互利共生)互利共生(专性互利共生)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一节种内关系 第二节种间关系
第一节 种内关系
14 样地1
10
各径阶株数占活立木 总株数的比例(%)
12 10 8 6 4 2 0 6 16 26 径阶( c m ) 36
各径阶株数占活立木 总株数的比例(%)
各径阶株数占活立木 总株数的比例(%)
样地2 8 6 4 2 0 6 16 26 径阶( c m ) 36
10 8 6 4 2 0 6 16 26 径阶( c m ) 36 样地3
3)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 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很多,大体上分 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关于植物群落的内在因 素,他感作用是重要因素之一。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一节种内关系 第二节种间关系
第二节 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础。
第二节 种间关系
一、种间关系的类型 (1)偏利作用(或叫偏利共生(共栖)): 一种有利,另一种无害也无利。+ 0
第二节 种间关系
(7)偏害作用: 一种群受抑制,另一种群无利、无害。- 0 (8)寄生作用:
一种群个体生活于另一种群个体中,寄生者得利,
宿主受害。+ (9)捕食作用:
一种被另一种所食。+ -
第二节 种间关系
第二节 种间关系
二.种间竞争 1.概念 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 等,而产生的一种间接或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
第二节 种间关系
高斯假说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 且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 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这一假说被称为高斯假 说,又称为竞争排斥原理。
(注:现实中,如果生活在同一地区,由于剧烈竞 争,它们必然会出现栖息地、食物、活动时间或其他 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
(2)一个种群迫使另一种群:
占有不同的空间(空间分隔)
食性特化
其他生态习性分化,如时间分隔等。
第二节 种间关系
第二节 种间关系
3.种间竞争的结果:
(1)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完全排挤掉;
(2)一个种群迫使另一种群:
占有不同的空间(空间分隔) 食性特化 其他生态习性分化
如活动时间分隔等
系。
1/ w = Ad + B A, B为系数。
第一节 种内关系
45年生落叶松人工林蓄积量变化情况
40 样地1 样地2 样地3 样地4 样地5 214.49 215.73 206.15 213.22 231.04 42 223.68 220.81 214.29 218.88 235.49 43 233.38 225.32 224.03 224.73 234.43 44 236.89 229.36 226.13 228.17 236.93 45 238.85 228.76 228.15 230.64 235.79
各径阶累积株数占初 植株数的比例(%)
各径阶累积株数占初 植株数的比例(%)
12 10 8 6 4 2 0 0
各径阶累积株数占初 植株数的比例(%)
样地1
14 样地2
14 12 10 8 6 4 2 0 0
样地3
17
径阶( c m )
34
17 径阶( c m )
34
17 径阶( c m )
34
14
各径阶累积株数占初 植株数的比例(%)
(注:竞争给双方都带来不利影响。)
第二节 种间关系
2.种间竞争的类型 ①资源利用型竞争 ②直接干涉型竞争
第二节 种间关系
①资源利用型竞争 两物种之间没有直接干涉,只有因资源总 量减少而产生的对竞争对手的存活、生长或生 殖的间接影响
Gause实验
第二节 种间关系
Gause的草履虫实验 高斯(Gause)用 一种杆菌培养双小核 草履虫和大草履虫。 单种培养时,种群 增长都呈“ S” 型增长。 等量混合培养时, 因竞争食物资源 ,增 长 快的 双小核草履虫 排挤了大草履虫。 二种,培养期间未 分泌有害物质。
三、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 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第二节 种间关系
(1)生态位理论发展历程
美国学者Grinell 在1917年最早提出 英国生态学家Elton在1927年再定义 英国生态学家Hutchinson在1957年提出n-维生态位 的概念。
美国学者Whittaker1970年给出生态位的内容
第二节 种间关系
3.种间竞争的结果:
(1)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完全排挤掉;
(2)一个种群迫使Leabharlann Baidu一种群:
占有不同的空间(空间分隔)
食性特化
其他生态习性分化,如时间分隔等。
第二节 种间关系
North American 莺 spruce tree
第二节 种间关系
3.种间竞争的结果:
(1)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完全排挤掉;
一种特殊形式。
种内关系也有此现象。
第一节 种内关系
2.他感作用的物质
乙烯 酚及其衍生物 不饱和内脂 生物碱等
第一节 种内关系
3.植物排出分泌物的方式 (1)挥发 (2)淋溶 (3)根的直接分泌
第一节 种内关系
4.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1)他感作用的歇地现象 农业上,有些农作物必须与其他作物轮作,不 宜连作,连作则影响作物长势,降低产量。这种现 象被称为歇地现象。
12
12
各径阶株数占活立木 总株数的比例(%)
各径阶株数占活立木 总株数的比例(%)
10 8 6 4 2 0 6
样地4
10 8 6 4 2 0 6
样地5
45 年 生 长 白 落 叶 松人工林保留木 胸径分布图
16 26 径阶( c m ) 36
16 26 径阶( c m )
36
第一节 种内关系
14 12 10 8 6 4 2 0 0
第二节 种间关系
①Grinell(1917) 认为生态位是一个种所占有的
微环境。
它强调的是空间生态位的内容。
第二节 种间关系
(1)生态位理论的发展历程
美国学者Grinell 在1917年最早提出 英国生态学家Elton在1927年再定义 英国生态学家Hutchinson在1957年提出n-维生态位 的概念。
d为密度 Ki常数
第一节 种内关系
(2)-3/2自疏法则 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对资源的竞争影 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速度,也影响植物的存活率和 单株重量。 种群出现了“自疏现象”。
第一节 种内关系
自疏:同种植物的密度引起的死亡。 他疏:由其它伴生植物密度引起的死亡。 (种间关系)
self-thining
12 10 8 6 4 2 0 0
各径阶累积株数占初 植株数的比例(%)
样地4
14 12 10 8 6 4 2 0 0
样地5
45 年 生 长 白 落 叶 松人工林累计胸 径分布状况
34
17 径阶( c m )
34
17 径阶( c m )
第一节 种内关系
不同经营密度下45年生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累积材积状况
第二节 种间关系
均以啮齿动物为主要食物的猛禽类, 分为两大类: 昼行性(隼形目) 夜行性(号鸟形目)
第二节 种间关系
3.种间竞争的结果
(1)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完全排挤掉;
(2)一个种群迫使另一种群:
占有不同的空间(空间分隔) 食性特化 其他生态习性分化
如活动时间分隔等
第二节 种间关系
(3)倒数产量法则
第一节 种内关系
Donald研究不同密度三叶草的产量(植株干重)
一定范围
第一节 种内关系
(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 ,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Y单位面积产量
植物个体平均重量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 目增加时,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 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 或邻接效应。
例如,早稻不宜连作,它的根系分泌的对羟基
肉桂酸,对早稻的幼苗起强烈的抑制作用,连作时 则长势不好,产量降低。
第一节 种内关系
2)他感作用和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 植物群落都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 他感作用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 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 因之一。
第一节 种内关系
种群生态学
目 学习种群的特征 的 掌握种群的数量动态 要 求 掌握种群内部和不同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四章 种群生活史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主 要 内 容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 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植物
密度效应、集群等。
动物
领域性、社会等级、婚配制度、通讯、集群等。
这个范围就是这个 种在二维上的生态位空 间。
第二节 种间关系
美国学者Whittaker1970年给出生态位的内容
第二节 种间关系
假如考察单一环境 因子(如温度)时, 一个种将只有一个 明确的适合度,亦即这 个种只有在一定温度范 围内才能生存和繁殖, 这个范围就是这个 种在一维上的生态位空 间。
第二节 种间关系
假如加上第二个环 境因子(如湿度),
那么这个种只有在 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范围 内才能生存和繁殖。
第一节 种内关系
一、密度效应 二、动植物的性行为(自学) 三、他感作用
第一节 种内关系
一、密度效应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
时,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第一节 种内关系
密度与产量
随密度增加,产量表现为规律性的变化: (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2)-3/2自疏法则
alien-thinning
第一节 种内关系
高密度导致种群自疏时,存活个体的单株平均干 重( W )与种群密度(d)的关系表达为: W = C d– 3/2 一般地,C=3.5-4.3。
-3/2自疏法则(-3/2幂定律)
第一节 种内关系
(3)倒数产量法则 单株平均重量(w)的倒数与密度(d)呈线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