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免疫组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免疫定性检测项目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操作程序
![免疫定性检测项目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操作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99ae23ec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a1.png)
免疫定性检测项目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操作程序1目的控制本实验室检测工作的精密度,确保常规检测工作结果的一致性。
2适用范围适用于生免组免疫员工进行免疫定性检测项目的质量控制。
3职责和责任人3.1生免组组长:建立生免组免疫定性检测质量控制方案,管理免疫定性检测项目室内质量控制工作。
3.2技术人员:按照本文件的要求,按质按量完成日常检测工作。
4室内质量控制管理程序室内质量控制是由实验室技术人员采用一系列统计学的方法,连续评价本实验室测定工作的可靠保证,判断检验报告可否发出的整个过程,室内质量控制是实验室质量控制保证体系中的基本要求之一。
4.1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前的准备工作4.1.1培训工作人员在开展质控前,生免组免疫工作人员都应对质控的实际过程不断进行培训和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实验室应培养一些质控工作的技术骨干。
4.1.2建立标准操作程序实施质控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标准操作程序文件做保障。
如仪器的使用、维护操作规程、试剂、质控品、校准品等的操作规程等。
4.1.3仪器的检定与标准测定临床样本的各类仪器要按一定要求进行校对,校准是要选择合适的标准品,如有可能,校准品应能溯源到参考方法或参考物质。
4.1.4试剂要求采购试剂时,首先考虑试剂质量,然后再适当考虑试剂的价格和耗材成本;所有试剂必须得到SFDA的认可,同时供货商必须有合法的营业执照。
为了便于管理,所开展的项目尽量采购同一厂商提供的产品。
只有经过验证,试剂性能达不到要求的项目,才更换厂商。
更换厂商试剂品牌时,必须经过系统性能验证,只有完全符合要求的产品才能投入常规使用。
为了保证仪器在良好的状态下运行,仪器相关的耗材应为原装配套产品。
试剂管理严格按照《试剂管理程序》进行。
所有试剂必须在有效期内进行使用,严禁使用过期产品。
4.1.5 质控品的选择质控品是保证质控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
根据物理性状可有冻干质控品、液体质控品、混合血清等;根据有无测定值可有定值质控品和非定值质控品。
传染病免疫检验室内质控的标准操作规程
![传染病免疫检验室内质控的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bf761c05a8114431b90dd89f.png)
SOP_13-7传染病免疫检验室内质控的标准操作规程【目的】规范传染病免疫检验室内质量控制。
【SOP文件的更改】该标准操作程序的更改,可由任一使用本程序的操作人员提出并报请专业主管及科主任签字后生效。
【操作步骤】一、室内质控品的选择理想的室内质控品至少应具备以下特点:人血清基质;无传染性;瓶间变异小, CV%<1%;冻干品复溶后稳定性好,多数项目2-8℃稳定7天,-20℃稳定30天;有效期应在1年以上。
二、质控品的正确使用与保存严格按质控品说明书操作和保存,不使用超过保质期的质控品;冻干质控品的复溶确保所用溶剂的质量和所加溶剂量的准确性,复溶时应轻轻摇匀,使内容物完全溶解,切忌剧烈振摇,防止泡沫产生,复溶时间不得少于20分钟;质控品要在与患者标本同样测定条件下进行测定;每天至少做一次质控品。
三、室内质控图的绘制1.均值和质控限的确定在开始室内质控时,首先要确定质控图的均值和质控限,将质控品与常规标本一起测定。
根据20次质控结果(每天开一瓶,一天测一次),对数据进行离群值检验(剔除超过3s外的数据),计算出平均数和标准差,作为暂定均值和暂定标准差。
以此暂定均值和标准差作为下一个月室内质控图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室内质控;一个月结束后,将该月的在控结果与前20个质控测定结果汇集在一起,计算累积平均数和累积标准差(第一个月),以此累积平均数和标准差作为下一个月质控图的均值和标准差。
重复上述操作过程,连续三至五个月。
以最初20个数据和三至五个月在控数据汇集的所有数据计算的累积平均数和标准差作为质控品有效期内的常规均值和标准差,并以此作为以后室内质控图的均值和标准差。
对稳定性较短的质控品,均值的建立可在3至4天内,每天分析每个水平质控品3至4瓶,每瓶进行2至3次重复。
收集数据后,计算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对数据进行离群值检验(剔除超过3s的数据)。
如果发现离群值,需重新计算余下数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免疫学检验室内质量控制的标准操作程序
![免疫学检验室内质量控制的标准操作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171de3e6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3.png)
免疫学检验室内质量控制的标准操作程序【目的】保证ELISA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充分发挥其方法学的优点。
【该SOP变动程序】本标准操作程序的变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专业主管、科主任。
【方法】【分析前质控】1.人员培训实验是人操作的,因此检验人员需经过培训,熟练掌握本专业如下几方面的技术知识:[1]检验项目的基本原理(ELISA原理);[2]临床意义;[3]熟悉检测技巧,了解易出差错的环节及难点;[4]熟悉检测试剂性能(包括试剂盒组成,包被片段及其组成)[5]熟悉检测仪器的原理及性能;掌握数据处理的能力和质量控制知识。
[6]某些特殊项目的检测如抗HIV等需经有关部门组织的专门培训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2.室内质控血清的制备:[1]收集阳性血清(无明显溶血、黄胆、脂肪血和污染血清,到一定量(够本室使用3-6个月的量);[2]传染性病毒阳性需经56C、10小时灭活后使用;[3]过滤,除纤维沉淀物;[4]稀释,用正常人血清或10%小牛血清PBS溶液稀释;[5]测定值,与定值参考品进行对比、求值,一般定在Cut Off值附近的阳性值;[6]分装小瓶(每日用量),加盖、贴签,-20C冻存备用【试剂盒选择】卫生部规定乙肝试剂,丙肝试剂,艾滋病试剂,梅毒试剂及血型试剂必须使用经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合格,并贴有防伪标签的产品。
【试剂盒评价】试剂评价需要有权威的血清考核盘(Panel)进行检测,价格昂贵,操作繁琐,一般实验室不易开展,可以通过以下信息,了解试剂质量。
1.根据该试剂生物制品鉴定所的批批检定报告,了解其质量水平,按照质量计划选择灵敏度高的或特异性高的试剂;2.通过询问试剂包被物的组成,如原料来源(基因工程或合成多肽),片段的组合(按比例混合或化学合成),片段的长短等判断试剂的优劣;3.参考室间质评报告中对试剂的评价结果,了解不同试剂的质控成绩。
4.根据权威部门发布的试剂评价结果,了解市场上试剂的质量优劣。
免疫组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免疫组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bc233ea5700abb68a982fb7e.png)
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区)检验科标准操作规程为了监测和评价本室工作质量,保证检验报告的可靠性,随时了解并控制实验室检测精密度的变化,并监测其准确度的改变,提高本室工作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的稳定性。
2.适用范围免疫组室内质控标本的检测。
3.职责本室检验人员负责执行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程序和对本岗位室内质量控制进行分析和处理。
4.室内质量控制管理程序室内质量控制是由实验室工作人员采用一系列统计学的方法,连续评价本实验室测定工作的可靠程度,判断检验结果是否可发出的整个过程。
室内质量控制是实验室质量控制保证体系中的基本要求之一。
4.1 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前的准备工作4.1.1 人员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须具有相应的专业学历,并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资质、经历和能力必须能够满足相应岗位的要求。
检验人员要加强专业继续教育,适应专业发展需求4.1.2 项目及方法的选择和评价检验项目及方法的选择,应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须符合在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检验诊疗科目,并应按照卫生部规定的检验项目及方法开展工作。
目前要求选择的方法要符合卫生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和/或经国家批准注册的厂家检验方法及程序。
进一步应建立检验方法的选择和评审等程序,规范相关工作。
4.1.3 仪器设备仪器要按照仪器操作规程定期检查并经常维护和保养,使仪器设备处于最佳状态下运转。
对测定临床样本的各类仪器要按一定的要求进行校对,校准是要选择合适的标准品,如有可能,校准品应能溯源到参考方法或参考物质。
4.1.4 质控品的选择质控品是保证质控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
根据物理性状可有冻干质控品,液体质控品,混合血清等;根据有无测定值可分为有定值质控品和非定值质控品。
实验室可根据情况选用以上任何一种质控品作为室内质控品。
作为较理想的质控品至少应具备以下一些特征:①人血清基质,分布均匀;②无传染性;③添加剂和调制物数量少;④瓶间变异小;⑤冻干品其复溶后稳定,2—8℃时≧24小时,-20℃不少于20天,某些不稳定成分在复溶后前4小时的变异小于2%;⑥到实验室后应有1年以上的原载效期。
免疫室间质量控制程序
![免疫室间质量控制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e4e0e2e5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c5.png)
免疫室间质量控制程序
1.定期检测室内温度、湿度、气压等参数,确保符合实验要求。
2. 定期检测室内空气质量,包括氧气含量、二氧化碳含量、空
气中微粒子数量等,确保实验室空气质量符合标准。
3. 定期检测实验室内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等,以确保实验室内无病原微生物污染。
4. 定期检测实验室内的化学物质浓度,包括有机物、气态污染
物等,确保实验室内无有害化学物质超标。
5. 定期检测实验人员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防护
眼镜等,确保实验人员的个人防护措施得到落实。
6. 定期进行实验室消毒,包括物体表面消毒、空气消毒等,确
保实验室内无病原微生物污染。
以上步骤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保证实验室免疫室的室内环境安全,避免实验过程中的交叉感染和误差。
- 1 -。
传染病免疫检验室间质评(EQA)标准操作规程
![传染病免疫检验室间质评(EQA)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f7af9013ba1aa8114431d99f.png)
SOP_13-8 传染病免疫检验室间质评(EQA)标准操作规程【目的】规范传染病免疫检验室间质量控制。
【SOP文件的更改】该标准操作程序的更改,可由任一使用本程序的操作人员提出并报请专业主管及科主任签字后生效。
【操作步骤】1.室间质评的申请根据实验室的级别、规模和国家法律法规申请参加相应的室间质评计划,如国际质评计划、卫生部临检中心或省级临检中心质评计划。
目前我科参加省级临检中心质评计划。
2.质控品的接收及登记实验室在收到质控品时,应有严格的接收及登记制度,具体应包括质控品的种类和质控品的收到时间、收件人签名、质控品测定项目及检测日期、有无破损或漏项等,如有破损或漏项或在规定日期内未收到质控品应及时与室间质评组织者联系,要求重新或及时发放。
3.室间质评样本的检测实验室必须按测试病人样本一样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检测室间质评样本。
实验室主任和样本检测人员必须在由室间质评组织者提供的质评表上签字,表明室间质评的标本是按常规标本处理。
实验室进行EQA样品检测时,必须将处理、准备、方法、审核、检验的每一步骤和结果的报告文件化。
实验室必须保存所有记录的复印件至少2年,包括室间质评结果的记录表格、EQA计划的说明、实验室主任和分析人员的签字、EQA样本与病人样本一样处理的文件等。
4.室间质评结果的上报质评标本检测完毕后,应认真填写室间质评上报表并报请科主任签字,室间质评结果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格式上报,同时作好登记,包括检测人、检测日期、检测结果上报表复印件、上报日期、上报方式(邮寄或网络)及上报人等。
5.室间质评回报及分析实验室在收到质评结果回报后,需对回报结果认真分析并作好登记,同时上报科室主管及科主任签字。
室间质评计划的成绩要求:(1)每次活动每一分析项目未能达到80%称为本次活动该分析项目不满意EQA成绩。
(2)每次室间质评所有评价项目未达到80%称为不满意的EQA成绩。
(3)未参加室间质评活动定为不满意的EQA成绩,该次得分为0。
室内质控操作规程
![室内质控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70e88392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88.png)
室内质控操作规程标题:室内质控操作规程引言概述:室内质控操作规程是保证实验室分析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措施,通过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标准化的质控措施,确保实验室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本文将从样本接收、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质控记录和仪器维护等五个方面详细介绍室内质控操作规程。
一、样本接收1.1 确保样本标识准确:每一个样本在接收时应当有惟一的标识符号,避免混淆或者错误。
1.2 样本保存条件:样本在接收后应当妥善保存,避免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1.3 样本处理流程:确保样本处理流程符合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或者损坏。
二、实验操作2.1 样品准备:在进行实验前,应当对样品进行充分准备,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2.2 实验操作流程: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实验,避免操作失误或者遗漏。
2.3 实验条件控制: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湿度等,确保实验结果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三、数据处理3.1 数据录入准确性:确保数据录入的准确性,避免因为数据录入错误导致结果错误。
3.2 数据分析方法:采用标准的数据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确保数据处理结果的正确性。
3.3 数据存储和备份:将数据存储在安全可靠的地方,并定期进行数据备份,避免数据丢失或者损坏。
四、质控记录4.1 质控样品使用:定期使用质控样品进行质控,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2 质控结果分析:对质控结果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
4.3 质控记录保存:保存质控记录,确保实验数据可追溯和核查。
五、仪器维护5.1 定期维护保养:定期对实验仪器进行维护保养,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
5.2 仪器校准:定期对实验仪器进行校准,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5.3 仪器故障处理:及时处理仪器故障,避免因为仪器故障导致实验数据错误。
结论:室内质控操作规程是保证实验室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障,惟独严格遵守规程和标准操作流程,才干确保实验室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通过对样本接收、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质控记录和仪器维护等方面的规范操作,可以提高实验室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
24免疫组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24免疫组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7b9355305ef7ba0d4a733bda.png)
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区)检验科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为了监测和评价本室工作质量,保证检验报告的可靠性,随时了解并控制实验室检测精密度的变化,并监测其准确度的改变,提高本室工作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的稳定性。
2.适用范围免疫组室内质控标本的检测。
3.职责本室检验人员负责执行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程序和对本岗位室内质量控制进行分析和处理。
4。
室内质量控制管理程序室内质量控制是由实验室工作人员采用一系列统计学的方法,连续评价本实验室测定工作的可靠程度,判断检验结果是否可发出的整个过程.室内质量控制是实验室质量控制保证体系中的基本要求之一。
4.1 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前的准备工作4。
1。
1 人员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须具有相应的专业学历,并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资质、经历和能力必须能够满足相应岗位的要求。
检验人员要加强专业继续教育,适应专业发展需求4。
1。
2 项目及方法的选择和评价检验项目及方法的选择,应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须符合在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检验诊疗科目,并应按照卫生部规定的检验项目及方法开展工作。
目前要求选择的方法要符合卫生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和/或经国家批准注册的厂家检验方法及程序。
进一步应建立检验方法的选择和评审等程序,规范相关工作。
4.1.3 仪器设备仪器要按照仪器操作规程定期检查并经常维护和保养,使仪器设备处于最佳状态下运转。
对测定临床样本的各类仪器要按一定的要求进行校对,校准是要选择合适的标准品,如有可能,校准品应能溯源到参考方法或参考物质.4.1。
4 质控品的选择质控品是保证质控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根据物理性状可有冻干质控品,液体质控品,混合血清等;根据有无测定值可分为有定值质控品和非定值质控品。
实验室可根据情况选用以上任何一种质控品作为室内质控品。
作为较理想的质控品至少应具备以下一些特征:①人血清基质,分布均匀;②无传染性;③添加剂和调制物数量少;④瓶间变异小;⑤冻干品其复溶后稳定,2—8℃时≧24小时,—20℃不少于20天,某些不稳定成分在复溶后前4小时的变异小于2%;⑥到实验室后应有1年以上的原载效期。
室内质控操作规程
![室内质控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3b13f630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05.png)
室内质控操作规程引言概述:室内质控操作规程是指为了确保室内环境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的一系列操作规范。
本文将从室内空气质量、噪音控制、照明管理、温湿度调节和室内清洁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室内质控操作规程的要点。
一、室内空气质量1.1 定期通风: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排除有害气体和异味。
1.2 室内空气净化:安装空气净化器,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物质,提高空气质量。
1.3 室内绿化:增加室内植物数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
二、噪音控制2.1 声音隔离:采用隔音材料,如隔音窗、隔音门等,减少外界噪音的干扰。
2.2 声音吸收:在室内墙壁、天花板等表面安装吸音材料,减少室内噪音的反射。
2.3 噪音源控制:合理安排设备的位置,采用噪音低的设备,减少噪音源对室内环境的影响。
三、照明管理3.1 自然光利用:合理利用自然光,增加室内采光面积,减少对室内照明的依赖。
3.2 照明设计: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照明设备和照明强度,确保光线充足且均匀。
3.3 节能照明:使用节能灯具,如LED灯等,减少能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四、温湿度调节4.1 温度控制:根据季节和人员活动情况,合理调节室内温度,保持舒适的工作环境。
4.2 湿度控制:根据室内活动需求,控制室内湿度在适宜范围内,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湿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3 空调维护:定期检查和清洁空调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提高温湿度调节效果。
五、室内清洁5.1 日常清洁:定期清洁室内地面、墙壁、家具等,保持室内整洁,减少灰尘和细菌的滋生。
5.2 定期消毒:定期对公共区域进行消毒,如洗手间、会议室等,杀灭细菌,防止疾病传播。
5.3 室内环境监测:定期进行室内环境检测,如空气质量、噪音水平等,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结论:室内质控操作规程是确保室内环境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措施。
通过定期通风、空气净化、噪音控制、照明管理、温湿度调节和室内清洁等措施,可以提高室内环境的质量,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空间。
免疫治疗室的规章制度
![免疫治疗室的规章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c3f305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48.png)
免疫治疗室的规章制度第一条为规范免疫治疗室的管理工作,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特制定本规章。
第二条免疫治疗室是一个专门用于免疫治疗的特殊场所,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三条免疫治疗室接诊对象为患有免疫相关疾病的患者,需经医生诊断后方可接受治疗。
第四条免疫治疗室的医师、护士等医护人员应持有效证照上岗,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发扬医德医风,认真负责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第五条免疫治疗室内部环境应保持清洁、整洁,定期消毒,保障患者健康。
第六条免疫治疗室内禁止吸烟、饮食,禁止随地吐痰,保持室内清洁卫生。
第七条免疫治疗室内应提供充足的医疗用品和设备,保证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八条免疫治疗室应建立明确的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医疗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第九条免疫治疗室应建立健全的医疗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患者的隐私权和信息安全。
第十条医生必须按照医疗程序、规定为患者进行免疫治疗,不得擅自更改治疗方案。
第十一条患者及家属应当认真遵守医护人员的工作安排和指导,配合医疗工作。
第十二条免疫治疗室必须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得违法乱纪,不得滥用权力。
第十三条医护人员应提高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保证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第十四条免疫治疗室应配备急救药品和设备,保证医疗事故的及时处理。
第十五条免疫治疗室对医院和患者的投诉和意见建议应及时进行反馈处理。
第十六条免疫治疗室的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免疫治疗室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十七条对违反本规章制度的医护人员,医院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理。
第十八条本规章由免疫治疗室负责人负责解释,经医院相关部门审核后生效。
免疫治疗室的规章制度应严格执行,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患者的安全。
检验科免疫组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检验科免疫组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4ce6f9e2f46527d3240ce0a7.png)
检验科免疫组室内质控SOP一、目的为了监测和评价本室工作质量,保证检验报告的可靠性,随时了解并控制实验室检测精密度的变化,并监测其准确度的改变,提高本室工作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的稳定性。
二、适用范围免疫组室内质控标本的检测。
三、职责本室检验人员负责执行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程序和对本岗位室内质量控制进行分析和处理。
三、室内质量控制原则4.1、免疫实验室开展的所有检测项目均要求进行室内质量控制。
4.2、室内质控应在日常常规工作中进行,以监测方法或者检测系统的稳定性,质控品的测定要与日常标本的检测一致。
4.3、质控过程要遵守制造商对质控的要求和说明。
测定过程遵循各检测项目的SOP。
4.4、每个工作日做一次室内质控。
室内质控图中心线(均值)和控制限(标准差)的设定见下文详细说明。
4.5、每天检查室内质控结果,依据12s,13s,22s规则(见下文详细说明)结合质控图分析本次测定结果是否在控。
如违反规则,按失控程序处理(详见下文)并填写失控记录单。
4.6、每月末打印当月质控图,并对当月质控图进行分析,填写室内质控月报表。
五、室内质量控制实际操作5.1、分析前质量管理5.1.1、检验申请临床医师应明确检测目的,了解每项免疫学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结合临床合理选择检测项目,应注意避免项目盲目或过度检查问题,考虑检测项目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经济性。
5.1.2、患者准备应告知患者检验标本的采集方法和相应的准备工作,使患者了解运动、饮食、吸烟、药物、情绪波动、月经周期等对相关检测结果的影响,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5.1.3、标本采集免疫学检验通常采用血清、血浆标本,其它标本包括尿液、脑脊液、全血细胞等,明确检验目的,正确采集标本。
5.1.4 、标本运送抗凝血、脂血、溶血及一些分析前变异、基质效应可能对免疫检测造成干扰。
运送过程中要注意容器的密闭性和生物安全,特别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抗原抗体检测。
5.1.5、标本的接收和处理免疫标本检验项目多、数量大,易出现差错,应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及标本签收制度,验收内容包括:5.1 .5.1、所选项目是否与标本种类、标识一致;5.2 .5.2、检查标本的量和外观;5.1.5.3、核实标本的时效性。
免疫组化操作规程及操作流程
![免疫组化操作规程及操作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dbc0d141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4a.png)
免疫组化操作规程及操作流程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常用的细胞和组织学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病理学、生物学、药理学等领域。
下面将详细介绍免疫组化操作规程及操作流程。
一、实验前准备1.准备实验所需的试剂和试验设备,包括抗体、缓冲液、加标物、显色剂等。
2.检查免疫组化试剂的有效期,确保试剂的质量。
二、标本处理1.收集组织标本,如活检样本或动物组织。
2.快速处理标本,迅速取出,并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如固定、包埋等。
3.处理过程中要避免标本的冻融、干燥等。
三、抗原回复1.对于经过固定的组织标本,使用抗原回复方法来恢复组织标本中的抗原活性。
2.选择适当的抗原回复方法,如热处理、酶解等。
四、非特异性结合阻断1.使用非特异性抗血清或蛋白质来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
2.使非特异结合抗体活性降低,减少假阳性结果。
五、抗体处理2.优化抗体浓度,确保抗体与标本中的抗原结合。
3.对于特定抗体,可以进行荧光标记或酶标记等。
六、免疫组织染色1.用适当的缓冲液稀释抗体,并将其应用于组织标本上。
2.根据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孵育时间和温度。
3.利用显色剂或荧光显像剂对标本进行染色。
七、显微镜观察与分析1.将染色后的标本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并选择适当的增强荧光信号方法。
2.结合相关的正对照和负对照进行结果分析,确定一些蛋白质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3.分析结果并记录数据。
八、结果分析与报告1.根据观察结果,分析样本中目标抗原的表达情况。
2.比较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得出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
九、实验后处理1.清洗使用过的实验工具和材料,避免交叉污染。
2.妥善处理废弃物和化学品,根据实验室内相应的安全操作规范进行处理。
免疫组化操作规程
![免疫组化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cdd2b5c0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2f.png)
引言概述在免疫组化实验中,操作规程的制定和遵守对于获得稳定和准确的实验结果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介绍免疫组化操作规程的基本要点,以及在这些要点下的详细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帮助研究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成果。
正文内容1.样本处理1.1采集样本1.1.1准备合适的样本收集工具1.1.2样本收集前的准备工作1.1.3样本收集技巧1.2样本保存与运输1.2.1样本保存条件1.2.2样本运输前的准备工作1.2.3样本运输技巧2.标本处理2.1标本固定2.1.1选择合适的固定剂2.1.2固定时间和温度的控制2.1.3固定过程中的操作技巧2.2组织切片制备2.2.1切片前准备工作2.2.2切片仪的选择和使用2.2.3切片制备的关键步骤3.免疫反应3.1抗原解蔽3.1.1解蔽试剂的选择和使用3.1.2解蔽时间和温度的控制3.1.3解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3.2抗体处理3.2.1抗体稀释比例的确定3.2.2抗体染色的时间和温度的控制3.2.3抗体处理过程的操作技巧3.3染色方法3.3.1直接染色法的步骤和注意事项3.3.2间接染色法的步骤和注意事项3.3.3特殊染色方法的选择和使用4.影像分析4.1显微镜检查4.1.1显微镜选择和调节4.1.2显微镜检查的技巧和注意事项4.2图像获取4.2.1数码相机的选择和设置4.2.2图像获取的技巧和注意事项4.3图像分析4.3.1图像处理软件的选择和使用4.3.2图像分析方法的选择和运用5.结果解释与报告5.1数据统计与分析5.1.1实验数据的整理与统计5.1.2数据分析的方法与工具5.2结果解释5.2.1实验结果的评估与解释5.2.2结果可能存在的误差和异常情况的识别与解决5.3报告撰写5.3.1报告结构和格式的要求5.3.2结果描述和讨论的撰写方法5.3.3参考文献的引用和列表的编写总结免疫组化操作规程在实验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详细介绍了样本处理、标本处理、免疫反应、影像分析以及结果解释与报告的相关内容。
免疫组化操作规程
![免疫组化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6deddf50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4a.png)
免疫组化操作规程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和定位特定蛋白质、抗原或标记物在细胞或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情况。
它被广泛应用于病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
以下是一份免疫组化操作规程的示例,供参考。
一、实验前准备1.准备所需材料:组织切片、抗体、缓冲液等。
2.检查试剂和设备是否正常,确保实验所需材料的质量和有效性。
3.清洗工作台和实验器具,确保无细菌和异物。
4.根据实验需要,制定实验计划和操作流程,合理安排实验时间。
二、标本处理1.取出组织切片,将其置于洗涤缓冲液中浸泡,去除可能存在的阻碍抗体结合的物质。
2.如果组织切片需要去除蜡质包埋,可在60°C恒温水浴中使其溶解。
3.将样本置于蛋白酶解液中,进行抗原修复,以使抗原暴露。
三、抗体操作1.根据实验目的和样本特性选择合适的一抗和二抗。
2.确定一抗和二抗的工作浓度,一般根据厂家推荐进行稀释。
3. 将抗体加入到含有牛血清白蛋白和Triton X-100的缓冲液中,制成一抗溶液。
4.将一抗溶液加入组织切片上,使其充分覆盖,孵育时间根据抗体性质而定。
5.用洗涤缓冲液进行洗涤,去除未结合的抗体。
6.加入二抗,孵育一段时间以进行特异性结合。
7.再次用洗涤缓冲液进行洗涤。
四、染色和显微镜观察1.加入显色底物,使目标分子显示出颜色或荧光。
2.使用显微镜观察样本,以获得目标蛋白质的表达和分布信息。
3.根据需要进行图像获取和数据分析。
五、清洗和保存1.清洗实验用具和工作台,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
2.保存样本和显微镜图像的数据,方便后续分析和检索。
3.处理和处置废弃物,遵循相关安全和环保规定。
注意事项:1.实验操作时应穿戴实验服和手套,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有害试剂。
2.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冷链保存抗体,并避免其受到高温和臭氧等破坏因素。
3.各操作步骤中的温度、时间等参数应根据具体实验需要进行优化调整。
4.实验结果的解释需要结合正常组织和阴性对照进行比较和分析。
室内质控操作规程
![室内质控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83861f45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cc.png)
室内质控操作规程标题:室内质控操作规程引言概述:室内质控操作规程是指在室内环境中进行质控工作时所需遵循的一系列操作规范。
它对于确保室内环境的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室内质控操作规程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1.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1.1 选择合适的检测仪器: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室内空气质量检测仪器,如VOC检测仪、PM2.5检测仪等。
1.2 定期检测:制定定期检测计划,对室内空气进行定期检测,以确保室内空气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1.3 数据分析与处理:对检测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
2. 温湿度控制2.1 温度控制:根据不同的室内环境需求,合理设置室内温度,保持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2 湿度控制:控制室内湿度在适宜的范围内,防止湿度过高引起霉菌滋生,或者湿度过低引起干燥问题。
2.3 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通过合理的通风系统或者空气净化设备,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和清洁。
3. 噪音控制3.1 噪音源管理:识别和管理室内噪音源,如机器设备、空调系统等,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噪音产生。
3.2 隔音措施:在设计和装修过程中,采取隔音措施,减少噪音的传播和影响。
3.3 室内音乐控制:对于需要播放音乐的场所,合理控制音量和音乐类型,以避免对周围环境和人员造成干扰。
4. 光照控制4.1 自然光利用:合理设计窗户和采光设备,充分利用自然光,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
4.2 人工照明控制:选择合适的照明设备,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安排照璀璨度和照明时间。
4.3 光照均匀性:确保室内各个角落都能得到均匀的照明,避免浮现阴暗区域或者过度照明的情况。
5. 空气净化5.1 空气净化设备选择:根据室内环境和需求,选择适合的空气净化设备,如空气净化器、除湿机等。
5.2 定期清洁和维护:定期清洁和维护空气净化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净化室内空气。
5.3 滤芯更换:定期更换空气净化设备中的滤芯,以保持其净化效果。
免疫室室内质控程序操作规范
![免疫室室内质控程序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8c7a31fa08a1284ac85043ee.png)
⑴ 先将测定值从小到大排列,X1最小,Xn最大;
⑵ 计算X和s;
⑶ 计算SI上限值和下限值。SI上=(X最小-X)/S,
SI下=(X最大-X)/S
⑷ 对照SI表,检查是否出控,SI上、下限≤规定值,在控;SI上或下限>规定值,失控。
4.检验项目的基本原理(ELISA原理);
5.临床意义;
6.熟悉检测技巧,了解易出差错的环节及难点;
7. 熟悉检测试剂性能(包括试剂盒组成,包被片段及其组成);
8.熟悉检测仪器的原理及性能;掌握数据处理的能力和质量控制知识。
9.某些特殊项目检测如抗HIV等需经有关部门组织的专门培训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定量分析:严禁用定性试剂盒做定量分析。
⑴ 用已知量的系列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结果以绝对量或单位表示。ELISA的标准曲线每次都要和待测标本做在同一块板上。
⑵ 现有的ELISA定量试剂盒标准曲线只有在较窄的浓度范围内成直线,要得到精确的结果实属不易。
3.3.2记录
⑴ 所有实验的原始资料均应存档;所有的记录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规范登记在册;原始登记表应记录试剂来源、批号;质控血清的来源及测定值并注明是否在控;签上实验者姓名及审核者姓名。
3.2.4 显色
⑴ HRP催化底物的一步呈色反应,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温度,一定要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时间温度(一般为37C,10-15分钟)恒定反应后终止;
免疫组化操作规程及操作流程
![免疫组化操作规程及操作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28e8016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7c.png)
免疫组化操作规程及操作流程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简称IHC)是一种利用抗体-抗原反应来检测组织中特定蛋白质表达的方法。
它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常用于检测肿瘤标志物、免疫细胞浸润和病毒感染等。
I.免疫组化操作规程1.样本处理a.组织固定:将组织标本进行固定,一般使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进行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24-48小时。
b.去脂化:对于脂肪较多的组织,需要将其进行去脂处理,可使用二甲苯或其他去脂剂进行处理,处理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
2.抗原恢复a.热诱导抗原恢复:将固定的组织样本放入蒸汽气锅中,用缓冲液浸泡标本,加热至高压下,进行抗原恢复处理。
具体温度和时间根据样本类型和抗体要求而定。
b.酶诱导抗原恢复:对于抗原蛋白固定后被交联、无法热诱导恢复的样本,可使用酶解剂(如胰蛋白酶)进行抗原恢复。
3.阻断非特异结合a.使用非特异结合阻断剂:在进行免疫染色之前,需要将非特异结合位点进行阻断,可使用蛋白质阻断剂,如牛血清蛋白(BSA)或鱼凝胶蛋白(FSG)等,在阻断液中孵育样本。
4.抗体反应a.一抗孵育:将目标抗体(一抗)稀释后,滴加于待检样本上,进行孵育,一般时间为1-2小时。
b.二抗孵育:选择免疫印迹试剂盒中对应一抗的二抗,将其稀释后,滴加于待检样本上,进行孵育,一般时间为30-60分钟。
5.染色和显色a.底物酶标:使用底物和酶的复合物,进行染色和显色反应。
常用的底物有DAB(二氨基苯),TMB(3,3',5,5'-四甲基联苯胺)等,反应时间一般为5-10分钟。
b.荧光染色:若使用荧光标记的二抗,需进行相应波长的激发光照射,观察荧光信号。
6.降解和清理a.用超纯水洗涤:使用超纯水进行标本洗涤,彻底清除底物和底物残留物。
b.孵育升级脱位溶液:将样本浸泡在脱位溶液中,使特异结合的抗体与抗原分离。
c.用盖玻片封装:涂上透明胶和玻片,使其固定在盖玻片上,并封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区)检验科
标准操作规程
1. 目的
为了监测和评价本室工作质量,保证检验报告的可靠性,随时了解并控制实验室检测精密度的变化,并监测其准确度的改变,提高本室工作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的稳定性。
2. 适用范围
免疫组室内质控标本的检测。
3. 职责
本室检验人员负责执行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程序和对本岗位室内质量控制进行分析和处理。
4. 室内质量控制管理程序
室内质量控制是由实验室工作人员采用一系列统计学的方法,连续评价本实验室测定工作的可靠程度,判断检验结果是否可发出的整个过程。
室内质量控制是实验室质量控制保证体系中的基本要求之一。
4.1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前的准备工作
4.1.1人员
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须具有相应的专业学历,并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资质、经历和能力必须能够满足相应岗位的要求。
检验人员要加强专业继续教育,适应专业发展需求
4.1.2项目及方法的选择和评价
检验项目及方法的选择,应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须符合在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检验诊疗科目,并应按照卫生部规定的检验项目及方法开展工作。
目前要求选择的方法要符合卫生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和/或经国家批准注册的厂家检验方法及程序。
进一步应建立检验方法的选择和评审等程序,规范相关工作。
4.1.3仪器设备
仪器要按照仪器操作规程定期检查并经常维护和保养,使仪器设备处于最佳状态下运转。
对测定临床样本的各类仪器要按一定的要求进行校对,校准是要选择合适的标准品,如有可能,
校准品应能溯源到参考方法或参考物质。
4.1.4质控品的选择
质控品是保证质控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
根据物理性状可有冻干质控品,液体质控品,混合血清等;根据有无测定值可分为有定值质控品和非定值质控品。
实验室可根据情况选用以上任何一种质控品作为室内质控品。
作为较理想的质控品至少应具备以下一些特征:①人血
清基质,分布均匀;②无传染性;③添加剂和调制物数量少;④瓶间变异小;⑤冻干品其复溶后稳定,2—8C时三24小时,-20 C不少于20天,某些不稳定成分在复溶后前4小时的变异小于
2%⑥到实验室后应有1年以上的原载效期。
全血质控品2—8°C储存,开瓶后一般可使用5—10天。
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供货商的说明,对质控品的质量进行严密观察,不能使用质量发生重大变化的质控品。
4.2室内质量控制的方法
一般来说,免疫室应将质控品与患者标本同时测定,并将质控结果标在质控图上,然后观察质控结果是否超过质控限,从而判断该批病人的检测结果是否失控。
目前,国内最常用的
是Levey-Jennings质控图,此图的优点是可以从两个角度观察误差,即观察批内误差和批间
误差。
421设定靶值
在开始室内质量控制时,首先应设定质控品的靶值。
实验室应对新批号质控品的各个测定项目自行确定靶值。
靶值必须在实验室内使用自己现行的测定方法进行测定。
(1)先连续测
定同一批的质控品20天,根据获得的20次质控测定结果,计算出平均数,作为暂定靶值。
以此暂定靶值作为下一个月室内质控图的靶值进行室内质控。
1个月结束后,将该月的在控
结果与前20个质控测定结果汇聚在一起,计算累积平均数(第一个月),以此累积的平均数作为下1个月质控图的靶值。
重复上述操作过程,连续3-5个月。
(2)常用靶值的设定:以最初20个数据和3—5个月在控数据汇集的所有数据计算的累积平均数作为质控品有效期内的常用靶值,并以此作为以后室内质控图的平均数。
4.2.2设定控制限
对新批号质控品应确定控制限,控制限通常以标准差倍数表示。
(1)暂定标准差的设定根据20次质控测定结果,计算出标准差,并作为暂定标准差。
以此暂定标准差作为下1个月室
内质控图的标准差进行室内质控。
1个月结束后,将该月的在控结果与前20个质控测定结果汇集在一起,计算累积标准差(第一个月),以此累积的平均数作为下1个月质控图的标准
差。
重复上述操作过程,连续3—5个月。
(2)常用标准差的设定以最初20次质控测定
结果和3—5个月在控结果汇集的所有数据计算的累积标准差作为质控品有效期内的常用标准差,并以此作为以后室内质控图的标准差。
(3)确定控制限在求出均值和标准差后,再确定质控上限(UCL及质控下限(LCL)。
质控上限值x+3s;质控下限为x-3s。
控制限为行动界限,若超出此线,极可能为误差,应采取积极的行动,以求改善。
另将x± 2s定为上
下警告线,若超出此线,则极有误差可能。
虽不必采取行动,但需要密切注意今后的趋势变化。
4.2.3绘制质控图及记录质控结果
根据质控品的靶值和控制限,绘制Levey-Jennings质控图。
以丫轴为质控品的测定值,X轴为测定次数N=在Levey-Jennings质控图上丫轴刻度上一般提供x±3s的浓度范围。
X轴刻度通常表示为时间,常为1个月。
各水平线相应为均值和质控限。
图中其质控限为x ± 3s。
质控记录是重要的质量文件,也是重要的法律证据。
记录需完整,应包括:①检测项目名称;②检测方法;③仪器名称、型号;④试剂、校准品、质控品来源及批号;⑤均值、标准值、变异系数;
⑥每天记录质控结果、质控日期,并有质控操作人员签名;⑦如有失控,应填写失控报告,记录失控数据、失控判断规则、失控原因、处理措施、处理后的效果;⑧每月应有总结,质量负责人审核并签名;⑨同时或另行记录校准详细情况及仪器相关情况
4.2.4失控情况处理及原因分析
由免疫室质控主管审核质控结果,按统计学规律判断测定结果是否在控制范围内。
失控信号的出现受多种原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操作上的失误,试剂,校准物,质控品的失败,仪器维修不良以及采用的质控规则,控制限范围不恰当等。
失控信号一旦出现就意味与测定质控品相关的那批病人标本报告可能作废。
此时,首先要查导致的原因,然后再随机挑选出一定比例的(如5滅10%的患者标本进行重新测定,最后根据既定标准判断先前测定结果是否可靠,对失控做出恰当的判断。
常规检验工作中,必须坚持室内质量控制流程。
质控值在控,患者标本可以检测和报告;质控值失控时,须停止患者标本的检测,据发检验报告,然后分析寻找失控原因,着手解决问题。
当得到失控信号时,可以从以下步骤寻找原因:(1)
检查质控品:立即重测同一质控品:用以查明的质控原因,另外,这一步还可以查出偶然误
差,如是偶然误差,则重测的结果应在允许范围内(在控)。
如果重测结果仍不在允许范围,则新开一瓶质控品,重测质控项目:如新开的质控血清结果正常,那么原来那瓶质控血清可能过期或室
温放置时间过长而变质,或者被污染。
(2)检查试剂:是否更换过试剂,核对
试剂瓶、试剂批号、试剂配制,试剂外观是否正常,如有问题,更换试剂,重测失控项目。
(3)检查仪器:如果重测结果仍不在允许范围,则进行仪器维护,重测质控项目:检查仪器状态,查明光源是否需要更换,滤光片是否需要清洁或更换,对仪器进行清洗等维护。
(4)检查环境、操作等测定条件是否有变动或异常,排除后重测失控项目。
425室内质量控制数据的管理
月质控数据的统计处理
(1)当月所有项目原始数据和原始记录;(2)当月所有项目的质控图;(3)所有质控的计算数据(包括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及累积的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4)
当月的失控报告分析(包括失控规则判断,失控原因,采取的纠正措施等);(5)当月的质控工作总结。
5参考文献
5.1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
5.2从玉隆,冯仁丰,陈晓东主编•临床实验室管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