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综合实验-酵母蔗糖酶的提取及其性质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酵母蔗糖酶的提取及其性质的研究
一、蔗糖酶的制备
1、提取
称取14.997g干酵母粉于250ml小烧杯中,少量多次地加入50ml蒸馏水,搅拌均匀。成糊状后加入1.499g乙酸钠、25ml乙酸乙酯,搅匀。再于35℃恒温水浴中搅拌30min,然后补加30ml蒸馏水,搅匀,盖好,于35℃恒温过夜。之后,1000r/min离心10min,抽取酯层后再次离心,得到无细胞提取液。用1M HCl将其PH调至5.0,即可得到级分Ⅰ。(取出3ml于冰箱中保存)
2、热处理
(1)盛有粗级分Ⅰ的离心管放入50℃水浴中保温30min,在保温过程中不断轻摇离心管。
(2)取出离心管,于冰浴中迅速冷却,用4℃,1000r/min离心10min。
(3)上清液即为热级分Ⅱ。(取出3ml于冰箱中保存)
3、乙醇沉淀
将热级分Ⅱ转入小烧杯中,放入冰浴,逐滴加入等体积预冷的95%乙醇,同时轻轻搅拌(此过程共需30 min)。然后在冰浴中静置10 min,以沉淀完全。然后4℃,1000r/min离心10min。倾去上清,并滴干。将沉淀保存于离心管中,冷冻保存,此即级分Ⅲ。
二、蔗糖酶的纯化
将3ml级分Ⅲ加入洗脱柱中进行梯度洗脱。及洗脱峰图如下:
三、蔗糖酶各级分活性及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一)还原糖含量测定
1、各级分稀释倍数的确定
级分Ⅰ:取50μl稀释至1.5ml(30倍)
级分Ⅱ:取50μl稀释至1.5ml(30倍)
级分Ⅲ:取50μl稀释至15ml(300倍)取20μl稀释至2ml(100倍)
释100倍。
在上述表格中,Glu含量是由标准曲线求得的,E'=Glu含量*稀释倍数/(10 min*0.6 ml)Units=0.6 ml/Glu平均含量/2/10min/稀释倍数
由洗脱峰可知,第二个和第三个峰最有可能是目标蛋白(第一个峰一般情况下是杂蛋
备注:由测定数据可知,第二个峰不是目标蛋白,第三个峰为目标蛋白。(二)蛋白质含量测定
1、各级分稀释倍数的确定
由以上数据可知,级分Ⅰ和级分Ⅱ不需稀释,级分Ⅲ需稀释5倍。
2、蛋白质含量的大批量测定
(见下页)
理论上,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生成的还原糖含量越高,曲线斜率较大,当反应到达某一数值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生成还原糖的含量基本不变,曲线基本上与横轴平行。但
该曲线并不符合理论曲线,分析其原因,制备最初酶液时,稀释倍数太大,浓度太小,导致其酶学性质变化不明显。
由上图可知,随着PH值的升高,酶的活力不断增强。当PH值升高到某一数值后,随着PH值的升高,酶活力逐渐下降(事实上,PH值升高到某一数值后,蔗糖酶就会失活)。而且,由图表还可推断出,蔗糖酶的最适PH值为5.0左右。
由上图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逐渐增强,当温度升高到某一数值后,酶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事实上,温度上升到某一数值后,酶已失活)。该酶的最适温度在60℃左右。
和最大反应速度V的测定
八、底物浓度对催化反应速度的影响及米氏常数K
由上图可知,横截距为1.926,由-1/K m=1.926可求得,K m =-0.5193mol/L。理论上,直线的横截距应为负值,纵截距应为正值。该数据明显为错误数据。但计算方法无误。导致错误的原因,很可能是原酶液稀释倍数太高,致使最后的计算结果发生错误。
九、尿素对蔗糖酶的抑制作用
由上图可知,四条直线的纵截距大致相等,由此可推断,脲应为竞争性抑制剂,它和底物竞争与酶的结合。当脲与酶结合后,就妨碍了底物与酶的结合,减少了酶的作用机会,因而降低了酶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