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理论能力中的情绪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1):37~44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儿童心理理论能力中的情绪理解∗
李佳苏彦捷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100871)
摘要情绪理解是儿童心理理论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按Tager-Flusber和Sullivan提出的心理理论两成分模型,它属于心理理论的社会知觉成分,先于社会认知成分出现;但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社会知觉成分与社会认知成分越来越难以分离。情绪理解可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简单情绪的理解;和愿望、信念有关的情绪理解;复杂情绪的理解;情绪调节。该文综述了近20年来心理理论中有关儿童情绪理解的研究,对该领域的研究在方法上和内容上提出了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心理理论,情绪理解,误念理解。
分类号B844
1 引言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的研究是儿童心理知识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社会认知发展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心理学家们认为对儿童心理知识发展的探讨经历了三个浪潮,第一个是皮亚杰关于“儿童对人心理的认识是由自我中心到脱离自我中心逐渐发展”的理论和研究;第二个是20世纪70年代对儿童元认知发展的理论和研究;第三个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1]。
心理理论的概念,是由Premack和Woodruff在研究黑猩猩的认知能力时最早提出的。个体具有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具有将自身和他人行为归因为心理状态的能力。因为个体的这种推理能力无法直接观察到,并且它可以用来预测他人的行为;所以把它称为一种理论[2]。
在心理理论的研究中,很多都采用经典的误念理解任务,把它作为衡量儿童是否拥有心理理论能力的一个指标。然而Wellman[3]提出,误念理解不是判断儿童是否获得心理理论能力的唯一指标。他认为已有的研究显示,儿童在信念理解之前,就能够理解他人的愿望和情绪。心理状态不仅仅包括信念(beliefs),还包括意图(intentions)、愿望(desires)、情绪(emotions)等[4]。在这些不同的心理状态中,信念要更复杂一些,它包括对世界的表征或解释,因而比较难以理解;其他一些心理状态,如愿望和意图,可以被非表征地解释,因而更容易理解[5];最容易理解的应该是简单的情绪状态,新生儿就已经开始能识别陌生人不同的情绪表情[6]。由于对这些心理状态理解的难度不同,理解它们的能力通常在不同的年龄发
收稿日期:2003-07-2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01JAXLX014;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批准号:02170
通讯作者:苏彦捷,E-mail:yjsu@
-38- 心理科学进展 2004年
展出来。
心理理论不同方面在发展时间上的差异,似乎表明心理理论可能是分层次的。Bartsch 和Wellman[7]曾提出儿童是从一种以愿望、情绪、知觉为中心的心理理论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以信念为中心的心理理论,而后一种更高级的心理理论的获得是在前一种心理理论的重复和失败的基础上慢慢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心理理论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情绪、愿望的理解出现得较早,信念理解则是它发展的更高阶段。
2情绪理解——心理理论的社会知觉成分
Tager-Flusberg和Sullivan[8]提出了心理理论的两成分模型,认为心理理论包括社会知觉成分和社会认知成分。社会认知成分主要和认知加工系统有关,如与语言能力等关系密切,需要在头脑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表征和推理加工。误念理解任务就是一个典型的测量社会认知成分的任务。社会知觉成分则属于人的知觉范畴,包括从他人的面部表情、声音和行为动作等信息迅速判断其意图、情绪等心理状态,它可能主要和情绪系统有关,是一种内隐化的过程,与语言等认知能力没有联系,例如让被试从眼睛照片来判断人物的情绪,就是一个社会知觉过程。按照心理理论两成分的观点,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应该是社会知觉成分的一个主要内容。
Tager-Flusberg等还提出,社会知觉成分出现得较早,甚至新生儿就能对人的面孔和声音表现出不同的反应,1岁的婴儿还能根据成人眼睛的注视来推断他人想做什么。所以它有可能是社会认知成分的发展基础。对这个模型的验证研究也表明[9],儿童社会知觉成分的发展要早于社会认知成分。在这个实验中,儿童的社会认知成分在3~4岁间表现出从无到有的改变,5岁才能普遍的通过社会认知任务;而儿童简单的以表情为线索的社会知觉能力在3~5岁间便出现了“高原现象”,这表明社会知觉成分的初始发展在3岁以前,早于社会认知成分。这个结果和Tager-Flusberg 等人的理论预期是一致的。
结合两成分的观点,情绪理解属于社会知觉成分的范畴。然而,过去心理理论的研究都是以信念的理解为主,特别是误念理解的研究[3],忽视了情绪理解等早期能力的发展情况。作为心理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情绪理解的发展不仅早于信念理解,而且了解它的发展过程,是对心理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心理理论社会知觉成分的发展过程。现将对心理理论中情绪理解的研究分别列举如下。
3 心理理论中不同层次情绪理解的研究
Izard和Harris[10]把情绪理解定义为是对情绪加工过程(如:情绪状态和情绪调节)有意识的了解,或者对情绪如何起作用的认识。对儿童心理理论中情绪理解的研究则主要包括:儿童对简单情绪表情和引起这些情绪的情境的识别;对情绪和愿望关系的理解,知道愿望是引起情绪的原因;对信念和情绪关系的理解,知道信念是引起情绪的原因;以及对冲突情绪的理解[11]。
第12卷第1期儿童心理理论能力中的情绪理解 -39-
3.1 面部表情的识别
面部表情是人们情绪的外在表现。根据面部表情可以推测出一个人的情绪状态,是属于儿童心理理论能力最早的知觉发展阶段。
面部表情识别的研究通常是让儿童再认成人高兴、悲伤、生气、恐惧等情绪表情的图片,考察儿童识别基本情绪的能力。一般来说,儿童在2岁左右就能对面部表情进行再认;然而有的研究甚至发现,9个月的婴儿就已经能根据面部表情,正确判断成人高兴和悲伤的情绪了[12]。Haviland和Lelwica[13]让10周大的婴儿识别高兴、悲伤和生气3种表情,结果发现年龄仅10周的婴儿就能再认面部表情。虽然对于10周大的儿童和9个月大的儿童是否真的能再认面部表情尚存在一些疑问,因为这也许只是儿童简单的模仿[10]。但可以肯定的是,2岁的儿童能正确辨别面部表情;能谈论和情绪有关的话题[11]。Nelson提出,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反映出儿童能通过成人的情绪表情推测他们的内部心理状态[14]。
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的研究说明,儿童最早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是基于外部世界的,是和事件一一对应的关系,不涉及其它复杂的心理活动。
3.2 对基于愿望、信念的情绪理解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社会互动也增多,例如与抚养者或同伴的交往增多,只有判断面部表情的能力是不够的,儿童还需要认识更多的心理概念,才能对自己和他人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线索做出推断,从而预测别人的情绪状态,指导自己做出正确的行为反应。例如3岁到7岁的儿童对日常情境中行为的情绪预期,就与他们理解愿望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特征的能力有关[15]。他们逐渐了解快乐、悲伤、害怕等基本情绪,也是愿望和现实之间关系的一个表现,如一个人感到悲伤难过,是由于失去了想要拥有的,或者是由于不能得到期望的。对于能理解别人愿望的儿童,他(她)们知道只要人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那无论情境如何都能引发悲伤的情绪。也就是说,一个情境引发人们哪种情绪,要看该情境是否满足了人们的愿望,个体的愿望和所持有的信念是决定情绪状态的最主要原因。对基于愿望、信念的情绪理解是儿童心理理论研究最多的一个方面。
有的研究者认为儿童3岁左右,就能够理解情绪和愿望之间的联系。例如Yuill[16]的研究中,3岁的儿童能准确的预测当一个故事主角扔出的球被期望的对象接到时,会感到高兴;如果是另外一个对象接到,会感到难过。Wellman和Woolley[17]的研究也发现,2.5岁到3岁的儿童知道故事中的人得到他期望已久的兔子时,感到高兴;但当兔子换为小狗时,将感到难过。因此,3岁可能是儿童获得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能力的关键年龄。
在心理理论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儿童对愿望的理解要先于信念[1]。那么情绪理解是不是也从基于愿望向基于信念发展呢?Harris和Johnson 等人[18]最早在误念理解实验中考察了儿童对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在实验中,他们向儿童讲述故事,告诉儿童一个动物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它喜欢的饮料被换成不喜欢的一种,故事讲完后要求儿童回答动物在喝饮料之前(基于信念的情绪),以及喝之后感觉怎样(基于愿望的情绪)。结果发现:3岁、4岁和6岁儿童都能正确理解基于愿望的情绪;然而3岁儿童还不能正确理解基于信念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