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玄武岩时空分布规律研究(4)

中国玄武岩时空分布规律研究(4)
中国玄武岩时空分布规律研究(4)

中国玄武岩时空分布规律研究(4)

胡经国

三、中国东北部

㈠、大兴安岭玄武岩

1、大兴安岭中生代玄武岩

大兴安岭是兴安岭的西部组成部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黑龙江省西北部。它是中国保存较完好、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是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分水岭。大兴安岭北起黑龙江畔,南至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东北-西南走向,地理坐标介于北纬43°至北纬53°30′,东经117°20′至东经126°之间,全长1400多公里,均宽约200公里,海拔1100~1400米,总面积32.72万平方公里。

大兴安岭中生代玄武岩类由北区碱性系列玄武岩和南区亚碱性系列玄武岩组成。其主要活动时期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在时间和空间上显示大体呈北北东向展布的环状“热向斜构造”。

北区碱性系列玄武岩高度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其丰度类似于板内碱性玄武岩;但是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这一特点又类似于火山弧钙碱性玄武岩。

南区亚碱性系列玄武岩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类似于火山弧钙碱性玄武岩;但是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程度又类似于洋中脊拉斑玄武岩和岛弧拉斑玄武岩。

由此可见,大兴安岭中生代玄武岩系列显示出具有地球化学双重性,也就是既有板内特征又有火山弧特征,既有富集特征又有亏损特征。这种地球化学双重性表明,大兴安岭地区存在若干不同性质的地幔源,包括富集性的、亏损性的和过渡性的地幔源。解释一个地区存在多元地幔源区模式的最佳方案,是地幔柱方案。这种包含富集成分和亏损成分的地幔柱源区的形成,与古生代地质时期古亚洲构造域闭合过程中俯冲洋壳与亏损地幔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和地球化学过程有关。

链接:古亚洲构造域

古亚洲构造域(Palao Asian Tectonic Domain)是指在古亚洲洋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域。它是一个古生代构造域,控制中国古生代的大地构造发展和矿产分布规律。它包括萨彦-额尔古纳造山系、天山-兴安造山系、乌拉尔-南天山造山系、昆仑-祁连-秦岭造山系以及挟持于其间的塔里木准地台和中朝准地台等。其动力学特征是以近南北向(按照现位)的伸展和挤压作用为主,经历兴凯、加里东和华力西三个旋回的演化。

早寒武世末兴凯造山旋回,萨彦-额尔古纳洋封闭,西伯利亚活动大陆边缘增生,而冈瓦纳被动陆缘一侧的古中国地台则裂解,使古亚洲洋向南扩展,形

成斋桑-南蒙古-兴安、乌拉尔-南天山以及天山-北山、昆仑-祁连-秦岭等洋盆。经加里东旋回到华力西旋回之演化,在石炭纪-二叠纪时古亚洲洋封闭,西伯利亚与冈瓦纳两个巨型大陆的复杂大陆边缘相碰撞形成古亚洲大陆,古亚洲构造域演化历史到此结束。

2、大兴安岭中生代双峰式火山岩

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的主要活动时期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由碱性系列玄武岩和亚碱性系列玄武岩以及伴生的中酸性火山岩组成。它们与邻区俄罗斯和蒙古同时期火山岩构成面形展布的巨型火山岩带。

其中,碱性系列玄武岩高度富集不相容元素,其富集程度类似于板内碱性系列玄武岩,但是明显亏损Nb和Ta等高场强元素这一点又类似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或岛弧钙碱性玄武岩。

亚碱性系列玄武岩适度富集不相容元素而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类似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或岛弧火山岩,其中低钾玄武岩类似于拉斑玄武岩。

大兴安岭酸性火山岩,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可划分为高Sr流纹岩类和低Sr 流纹岩类。前者富集Ti、Ba、Sr、Co和Ni而贫Rb、Zr和Th等强不相容元素,类似于大陆溢流玄武岩省分异作用形成的流纹岩。后者明显富集不相容元素Rb、Zr和Th而亏损Ti、Ba、Sr和Co。它们与碱性系列玄武岩之间形成类似于大陆裂谷环境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亚碱性系列玄武岩与高Sr流纹岩的成因关系类似于大陆伸张环境的双峰式火山岩,但是前者形成从基性到酸性的连续演化系列,并没有形成Daly成分间断。这表明大兴安岭火山岩在源区及其原始岩浆的性质上,明显区别于世界大陆溢流玄武岩省。也就是说,大陆溢流玄武岩省的双峰模式起源于干岩浆体系。这种岩浆分异形成的中性岩浆由于其黏度大于玄武岩、挥发分含量低于流纹岩而未能喷出地表。大兴安岭富含水的原始岩浆使分异形成的中性熔岩被挥发分过饱和,导致中性熔岩的爆炸性喷发。

链接:双峰式火山岩与Daly成分间断

双峰式火山岩(Bimodal Volcanic Rock)是由同源地幔岩浆经过结晶分异或同化混染作用而形成的一套具有SiO2间断的两类火山岩,即指在相同或相近的时空关系下紧密伴生的一套出现SiO2间断(又称Daly成分间断)的火山岩组合。根据SiO2差异,可分为宽双峰和窄双峰两种;前者包括基性岩-酸性岩组合,后者包括基性岩-中性岩、中性岩-酸性岩组合。

3、大兴安岭中生代两类流纹岩与玄武岩的成因联系

根据地质产状和地球化学特征,大兴安岭中生代流纹岩类可划分为高Ti流纹岩和低Ti流纹岩。其中,高Ti流纹岩类与亚碱性系列玄武岩类紧密伴生,两者在地球化学上构成连续变异系列。而低Ti流纹岩类则与碱性系列玄武岩类构成地球化学双峰态。

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两类流纹岩与该区同期玄武岩类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其中,起源于地幔柱亏损成分的亚碱性系列玄武岩浆,经过单斜辉石、斜长石、磷灰石、锆石的分离结晶,形成亚碱性系列低钾玄武岩→高钾玄武岩→高Ti流纹岩演化系列;起源于地幔柱富集成分的碱性系列玄武岩浆,侵入下地壳,使下地壳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碱性系列玄武岩-低Ti流纹岩

双峰态组合。

4、大兴安岭南段三叠纪基性火山岩时代与构造环境

应用火山岩锆石U-Pb LA-ICPMAS法和基质Ar-Ar法定年表明,大兴安岭南段存在三叠纪玄武质岩石。其年龄为214~250Ma。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反映三叠纪火山岩为亚碱性和低K拉斑玄武岩系列,部分岩石具有岛弧火山岩地球化学性质,但是主要具有造山后伸展环境下的岩浆活动特征。

该基性火山岩Sr-Nd-Pb同位素组成说明,三叠纪基性火山岩岩浆源区主要为岩石圈地幔,但是局部地区有软流圈物质加入;岩浆演化过程受部分熔融和分离结晶作用控制,并且有少量地壳物质的混染。

综合研究表明,三叠纪大兴安岭南段处于中亚造山带后造山伸展阶段,基性岩浆形成于软流圈上涌诱发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拉斑玄武岩和辉绿玢岩脉即为伸张条件下基性岩浆活动的产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推测,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缝合带,可能具有西段造山和造山后伸张作用稍早于东段的特征。

链接:中亚造山带

中亚造山带(CAOB)是由于西伯利亚古陆与中朝板块、塔里木板块之间的古亚洲洋消减而形成的巨型缝合带。中亚造山带是全球显生宙陆壳增生与改造最显著的大陆造山带,在10亿年来的陆壳演化过程中,经历了陆缘增生、后碰撞和陆内造山作用3个阶段。

链接:缝合带

缝合带是两个碰撞大陆衔接的地带,是由于地壳陆块碰撞而使陆块缝接在一起的地带。缝合带通常表现为宽度不大的高应变带;由含有残余洋壳的蛇绿岩混杂堆积和共生的深海相放射虫硅质岩、沉积岩等组成,叠加了蓝片岩相高度变质作用和强烈的构造变形。缝合带把两侧具有不同性质和演化历史的陆块边缘分开;它们往往位于不同的生物地理区,并且具有不同的古地磁要素。因此,缝合带作为划分板块界线在恢复不同地史时期的板块构造格局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陆块碰撞缝合带常与弧-陆缝合带及消减带增生杂岩等在空间上共生,因而后期的构造变动又使它们彼此错位。

㈡、松辽盆地玄武岩

1、松辽盆地北侧和大兴安岭地区钾质玄武岩

松辽盆地横跨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四周被山脉、丘陵所环绕;西为大兴安岭,东北为小兴安岭,东南为张广才岭,南部为康平-法库山地。该盆地中间是嫩江、松花江、辽河水系流经的松嫩平原沼泽区;四周为山脉和丘陵。地面海拔120~300m,长750km,宽330~370km;面积约26万km2(其中在黑龙江的面积11.8万km2),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典型陆相沉积盆地之一。

玄武岩是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是了解地幔化学组成与演化的窗口。钾质玄武岩(K2O/Na2O>1)是玄武岩的一个重要亚类。分布于中国东北松辽盆地北侧和大兴安岭地区的新生代钾质玄武岩,是典型的大陆板内钾质玄武岩,并具

有Ⅰ型富集地幔(EM1)的同位素组成特征。其成因是岩石学家和地球化学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并且长期存在广泛争议。争议的焦点集中于两个问题:一是钾质玄武岩的源区问题(来源于交代的岩石圈地幔还是富集的软流圈地幔);二是EM1型源区物质的根本属性问题(是再循环古老沉积物还是再循环大陆下地壳)。

针对上述成因争议,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陈立辉教授课题组以五大连池和诺敏河两地的钾质玄武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东北新生代钾质玄武岩的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以下若干重要进展:

①、发现钾质玄武岩来源于软流圈地幔的证据(后期经历了岩石圈地幔的改造)。这些证据明确排除了钾质玄武岩直接来自交代岩石圈地幔的可能,而支持其源区为富集软流圈地幔的观点。软流圈地幔中的富集物质(EM1)部分熔融可产生富钾富硅的熔体,在熔体上升过程中与亏损的岩石圈地幔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反应,从而演化为钾质玄武岩。

②、建立了判别EM1型组份来自地幔过渡带的诊断性地球化学指标体系,这些指标的识别明确了钾质玄武岩与地幔过渡带物质之间的成因联系。

㈢、黑龙江地区玄武岩

1、黑龙江牡丹江市宁安市玄武岩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镜泊湖北部的玄武岩呈瀑布状、波浪状;莺歌岭一带玄武岩呈圆馒头状、宝塔状;渤海镇和沙兰乡之间的玄武岩呈巨蟒状和熔岩隧道等产状产出。

2019年11月30日撰写于重庆

2019年12月25日修改于重庆

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问题专题复习

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问题专题复习 高考考点: 高考考点: ◆描述地理事物及现象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时间:季节年际日) [空间:水平垂直纬度(南北)海陆(东西)] ◆阐释地理事物及现象时空分布成因、原理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地理事物呈点状,说明其背景比例尺很小,往往是要求描述其分布特点。描述时应从大范围去考虑。 例1:读图3,说明历届现代夏季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地区分布特点。 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或欧洲和北 美洲)。 答案分析: 此题要求描述的是点状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图 中给出的是海陆简图,不是地形图,不需要考虑 海拔差异。又因为这些城市都是分布在陆地上, 也不必考虑海陆差异。所以只需纬度(南北)差 异。 例2:M江是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流域面积 90%在广东省境内。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资源、 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根 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4 分)(08广东卷) 4)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5分) 答:地理分布特点: ①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 ②南部和中部多,北部少。 成因: ①水、陆交通便利,供水方便; ②中、南部地势低平,有利于城镇建设; ③中、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北部高,较有利于城镇发展。疏 密 方 位 叠 加

1、点状分布图答题方法 (3)甲区域的城镇分布有明显特征。请你归纳出三点。(6分) 答:主要分布在东部;沿交通线分布;沿谷地(沿河流)分布。 2.读图6,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我国汽车工业中心的分布特点。 多数分布在季风区内,沿河近海的平原地区; 多数 分布在交通便利,经济较发达的人口、城市密集地 区。 3.读“某国南部水系及其城市分布图”,回答下列 问题:概括乙河南部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 城市多沿河分布,较为均匀,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 少,且距离较远。

五鹤续断多糖的提取及动态分布规律的研究

五鹤续断多糖的提取及动态分布规律的 研究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以恩施州道地药材——五鹤续断为原料,初步研究其多糖提取分离及其动态分布规律。方法采用石油醚脱脂、热水浸提、乙醇沉淀分离、sevage脱蛋白、冷冻干燥等方法提取分离续断多糖,并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续断多糖的含量,了解其多糖的动态分布规律。结果在提取2次、加料液比为1∶20、提取时间2 h、提取温度为95 ℃时,续断多糖得率最高,三年生续断根多糖分布最高。结论五鹤续断多糖分布规律为:三年生根>两年生根>一年生根>叶,人工种植的续断根>野生根。 【关键词】五鹤续断多糖提取分离分布规律 Abstract:ObjectiveTo extract and separate polysaccharide in Dipsacus asper and extract polysaccharide and study its regularities.MethodsDuring the extraction of polysaccharide, the effects of extraction times, temperature, proportion and time on yield of polysaccharide investigated by orthogonal experiment. The

separation procedure of precipitation with alcohol and purification from the removing proteins and fats were analyzed. The contents of polysaccharides were determined by anthrone colorimetry. Resul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parameters were as follows: 2 times extraction ratio of material solvent 1:20, the time 2h, the temperature was 95℃. ConclusionThe regularities of polysaccharide distribution in Dipsacus asper is as follows: the polysaccharide in the roots grew for three years >the one for two years>for one year>the one in the leaves, the cultivation Wu-He Dipsacus roots >the wild form. Key words:Wu-He Dipsacus asper;Polysaccharide;Extraction;Separation procedure;The regularities of distribution 五鹤续断属于川续断科植物(Dipsacus asper),药用部位为其干燥根,其产地以湖北鹤峰县、五峰县为主,并且是川续断中的优质品[1],具有补肝益肾、续接筋骨、抗骨质疏松、止血安胎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腰膝酸软,跌打损伤,骨折,腰椎骨质增生,先兆性流产和习惯性流产等症状[2]。 已有研究表明,续断根的热水提取物中存在着抗补体多糖和具免疫调节活性的高分子活性成分[3]。多糖尤其是中药多糖因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抗肿瘤等药理作用,而且几乎没有毒性,愈来愈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五鹤续断为原料,探究续断多糖的提取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复习:中国土地资源分类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复习:中国土地资源分类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复习:中国土地资源分类 土地资源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在中国较普遍的是采用地形分类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1)按地形,土地资源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这种分类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础。一般而言,山地宜发展林牧业,平原、盆地宜发展耕作业。 (2)按土地类型利用,土地资源可分为已利用土地耕地、林地、草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宜开发利用土地枣宜垦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泽滩涂水域等;暂时难利用土地枣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这种分类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已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生产潜力,调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方向途径,查明目前暂不能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分布,探讨今后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对深入挖掘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合理安排生产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学依据。 (3)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由于中国自然条件复杂,土地资源类型多样,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了现今的各种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一般分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城镇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渠道、工矿、盐场等)以及冰川和永久积雪、石山、高寒荒漠、

戈壁沙漠等。按《世界资源,1983》一的可比资料,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土规模较大的国家相比,农业用地比重偏小。 (4)从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看,中国东南部与西北部差异显著,其界线大致北起大兴安岭,向西经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中部、宁夏盐池同心地区,再延伸到景泰、永登、湟水谷地,转向青藏高原东南缘。东南部是全国耕地、林地、淡水湖泊、外流水系等的集中分布区,耕地约占全国的90%,土地垦殖指数较高,西北部以牧业用地为主,80%的草地分布在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区,垦殖指数低。 水土资源组合的不平衡也很明显,长江、珠江、西南诸河流域以及浙、闽、台地区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1%,而这些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35.9%。黄河、淮河及其它北方诸河流域水量占全国水量的14.4%,而这些半湿润、半干旱区需用灌溉的耕地却占全国耕地的58.3%。 总结:土地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是“财富之母”。

呼伦贝尔市野火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418639928.html, 呼伦贝尔市野火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作者:赵慧琴徐英睿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年第06期 【摘要】根据呼伦贝尔市2001—2015年火点分布以及斑块面积数据,利用SPSS和ArcGIS软件,采用相关性分析和探索性分析方法,以火灾强度作为主要指标,探究呼伦贝尔市野火分布的空间特征。从局部上看:东北—东南为火点分布密集区域,作为火灾高发区,火灾强度越高,其内部相关性越强;东南—西北火点分布相对较少,为火灾强度中等区域,其内部相关性较弱;其他地区零散散布,内部相关性较差。 【Abstract】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fire places and the data of plaque area in Hulunbuir from 2001 to 2005, by using the software of SPSS and ArcGIS, and the methods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exploratory analysis, the time-spac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ildfire in Hulunbuir are studied with fire intensity as the main index. From the local point of view: northeast to southeast is a dense distribution area of fire places. As a high incidence area of fire, the higher the fire intensity, the stronger its internal correla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fire places in southeast to northwest area is relatively less, where is a moderate fire intensity area, its internal correlation is weak; the distribution of fire places in the other areas is scattered, and the internal correlation is poor. 【关键词】野火强度;集聚分析;探索性空间分析 【Keywords】 wildfire intensity; agglomeration analysis; exploratory spati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P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8)06-0084-02 1 引言 森林的出现总少不了火的参与,在草木茂盛区多发的野火是森林火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世界各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使得不同程度地野火发生频率和损失逐渐增加。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野火发生次数和过火面积的时空分布规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长足性进展,但是更多是针对行政区划的分析,很少对地理环境分布情况展开研究。火灾强度作为表示火灾燃烧面积的指标,不仅可以表示不同火灾强度下的森林、草原损害程度,而且还可以衡量火灾分布地区的差异。本文采用相关性分析和探索性分析方法对呼伦贝尔市野火空间分布进行研究,探索不同火灾强度下的野火分布情况[1-2]。 2 研究区域概况 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内蒙古乃至中国占地面积最多的地级市。地处东经115°31′~126°04′,北纬47°05′~53°20′之间,呈西北—东南走向。呼伦贝尔市由大兴安岭山

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和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 主要土壤类型 一、亚、欧大陆:亚、欧大陆就是最大的大陆。山地土壤占1/3,灰化土与荒漠土分别占16%与15%,黑钙土与栗钙土占13%。地带性土壤沿纬度水平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高寒土—红壤—砖红壤。但在东、西两岸略有差异:大陆西岸从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大陆东岸自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砖红壤。在灰化土与棕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半荒漠与荒漠土壤中分布着盐渍土。在印度德干高原上分布着变性土。 二、美洲:北美洲灰化土较多,约占23%。由于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走向伸延,从而加深了水热条件的东西差异,因此,北美洲西半部土壤表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布。北美大陆西半部(灰化土带以南,95°W以西,不包括太平洋沿岸地带)由东而西的土壤类型依次为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荒漠土;而在东部因南北走向的山体不高,土壤又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北美灰化土带中有沼泽土,栗钙土带中有碱土,荒漠土带中有盐土。南美洲砖红壤、砖红壤性土的分布面积最大,几乎占全洲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于南回归线以北地区,呈东西延伸。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土壤类型逐渐 三、转为南北延伸,自东而西依次大致为:红、黄壤—变性土—灰褐土、灰钙土,再往南则为棕色荒漠土。安第斯山以西地区土壤类型就是南北向排列与延伸的,自北向南依次为:砖红壤—红褐土—荒漠土—褐土—棕壤。 四、非洲:非洲土壤以荒漠土与砖红壤、红壤为最多,前者占37%,后两者占29%。由于赤道横贯中部,土壤由中部低纬度地区向南北两侧成对称纬度地带性分布,其顺序就是砖红壤—红壤—红棕壤与红褐土—荒漠土,至大陆南北两端为褐土与棕壤。但在东非高原因受地形的影响而稍有改变。在砖红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在沙漠化的热带草原、半荒漠与荒漠带中分布有盐渍土。 五、澳大利亚:土壤以荒漠土面积最大,占44%,次为砖红壤与红壤,占25% 。土壤分布呈半环形,自北、东、南三方面向内陆与西部依次分布热带灰化土—红壤与砖红壤—变性土与红棕壤—红褐土与灰钙土—荒漠土。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土壤名称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

黄冈市雾霾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黄冈市雾霾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利用1981-2015年共35年的黄冈市9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的资料,对黄冈市雾霾天气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得出:近35年来,黄冈市雾日分布最多的是罗田站,次多的英山站,最少的是黄梅站。霾日分布最多的是黄梅站,次多的红安站,最少的是罗田站。黄冈市雾霾天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雾日冬春多,夏季最少;霾日秋冬多,夏季最少。 标签:黄冈市;雾;霾;时空分布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9 national surfac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ies in Huanggang City from 1981 to 2015,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aze weather in Huanggang City are analyzed. It is concluded that in the past 35 years,Luotian Station has been the most distributed fog days in Huanggang City,and Yingshan Station is the second most frequently distributed in Huanggang City. The least is Huangmei. The most hazy day distribution is in Huangmei Station,the second most is Hong’an Station,and the least is Luotian Station. Obvious seasonal variation is characteristic of hazy weather in Huanggang City,with most foggy days in winter and spring,and fewest in summer;most hazy days in autumn and winter,and fewest in summer. Keywords:Huanggang City;fog;haze;space-time distribution 引言 大气视程障碍现象包括雾、轻雾、霾、浮尘、烟幕等。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雾的定义是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天气现象。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km,造成空气普遍浑浊的天气现象。 目前国外学者对雾、霾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1],其中Kerr RA (1995)对由污染物质造成的霾的气候致冷机制进行了研究[2];国内不少气象工作者针对霾雾的研究,已有诸多成果[3-6]。如吴兑[7]等对中国大陆1951~2005年霾的长期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石春娥[8]等得出安徽省78个测站近半个世纪的雾的年际变化特征,并着重讨论了城市发展对雾的影响,对城市雾发生率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 黄冈市地处中纬度地区,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性明显。本文利用黄冈市各个观测站点35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对黄冈市雾霾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对其进行研究能够为研究雾霾天气与空气污染的关系打下基础,且可以为市政府与有关决策部门治理大气污染提供依据。

数学课堂中的动态分布

数学课堂中的“动态分布” ——对《中点四边形》课堂教学的反思 高邮市甘垛镇初级中学分校 陈佳骐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是一个新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几何画板”软件凭着强大的数和形的表现功能,为数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促使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创新精神、协作精神与学习兴趣的目标。本文结合《中点四边形》的教学案例,巧妙地运用几何画板引导数学教学活动,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几何画板 中点四边形 数学教学 动态与以前《中点四边形》的教学设计不同,教者适宜地运用几何画板作为教学工具,为数学活动搭建了探索的平台,让学生思考、探究和创新,使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巧妙整合中应运而生。教者设计的课件虽没有绚丽夺目的动画,却很好地把握住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时机,特别是几何画板的运用,不仅在教学的重点、难点上寻求了突破,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提高了数学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效率,为构建“灵动”而有效的数学课堂提供了可能。 1. 对中点四边形内容的简要分析: 《中点四边形》是苏科版九年级上1.5《中位线》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教材中,该内容只是以例题的形式出现,而在中点四边形相关结论的探索上应该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学生是在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以及中位线的性质基础之上来探索中点四边形的形状,知道中点四边形的形状与原四边形对角线之间的联系。 2. 几何画板在中点四边形教学中的应用 教者从生活中最常见、最简单的“窗户”入手展开本节课的教学活动,避免了以前教学中运用大量的图片、时间去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既直接明了,又给接下来的探索活动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中国的土地资源和中国的水资源

第二节、土地资源(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3.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 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与“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本节的重点。教学难点 土地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直观法、讨论法与谈话法。 教学媒体 中国地形挂图,投影片“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草原自东向西的变化”、“水土流失与小草的哀求”漫画、及“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三大林区的录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教师提问:我国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我们脚下的土地属于什么资源?它可更新吗? 学生回答问题略。 【板书】第二节土地资源 一、人多地少类型齐全 我国的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值的三分之一 【教师讲解】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土地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和活动的场所”、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我国的土地资源状况又如何哪?大家打开地图册看中国地形图并对照课本中的“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同时出示投影片)并提供以下资料: (1)我国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3以上,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面积大的国家相比,我国山地比重最大。我国耕地只占土地总面积的1/10,比美国、印度都低。森林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4%,远低世界平均水平。 (2)中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和人均数量(1992年) 请同学们分成六个大组,给同学们十分钟时间来讨论下列问题,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出一名同学代表全组发言,全班评议。 平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高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山地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除了上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以外还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我国大约有几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已经人工改造利用的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多少(%)?其中所占比例最少的是哪两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适宜开垦利用的土地?又占土地总面积的多少(%)? 难于利用的土地主要有哪些?概括一下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丁洪涛+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问题专题复习

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问题 滕州三中丁洪涛 高考考点: ◆描述地理事物及现象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时间:季节年际日;空间:水平垂直纬 度(南北)海陆(东西)) ◆阐释地理事物及现象时空分布成因、原理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特征是地理高考中强调的能力之一。但在本文中只尝试讲解“描述地理事物特征。” 描述地理事物特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对地理事物进行正确的定性概括。 (2)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和数量属性进行定量表述。 一、定性概括 对地理事物进行定性概括在教材里经常看到,如对某地理事物的定义。在考试中常见的定性概括有:地形特点、水文特征、自然地理特征、气温特点等。 1、地形特点:地形种类、海拔高度、地表起伏(地势特点)、分布特点,主要特征地形。 例1:简答德国的地形特点。 参考答案: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地;中部为宽谷山地,北部为平原。 答案分析: 地形种类:巴伐利亚高原、阿尔卑斯山地、宽谷山地、平原; 地表起伏:地势南高北低; 分布特点:南部为……,中部为……,北部为…… 回忆中国地形特征:中国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也有只考查地势特征的题目,地势特征应从“起伏(高差)、坡度”等方面描述。 例2:图1示意格尔木至拉萨的地形剖面,读图1回答: 图1 c 、d两段地形变化的特点是。 参考答案:高差大(地势起伏大)、坡度陡 答案分析: 地势起伏大→高差大→坡度陡; 地势起伏小→高差小→坡度缓 2、河流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水能蕴藏量、汛期等 例3:松花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河流,请描述该河流的水文特征。 参考答案:

精品文档 (80)把握时空分布,分析气候特点

气温与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不同地区气温、降水的状况不同,气候特点也就不同;同一气候区内,气温和降水也有区别。纵观整个大气专题,最有思辩性、最有难度、常考不衰的内容就是它们。而且,在这类题目中,往往还包括等值线的判读、气候类型判读、分布规律描述及对工业、农业活动的影响等内容。在这里,将进一步总结气温和降水量水平分布规律及原因分析,理清思路,除掉这类问题的复杂外衣。 一、气温分析 气温分布特点多用等温线表示。等温线的走向、数值大小及变化、疏密、弯曲方向都是我们判读气温特点的重要依据,掌握判读技巧,做题就成功了一半。 分析气温分布特点,难点在于如何找准主要的影响因素。在思路上可遵循:找准比较对象──结合对象的区域特征找准影响因素──展开分析。 1.空间对象 (1)大尺度空间:不同纬度且南北差别大;“大尺度”对象表现为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且下垫面越单一,等温线表现得越平直。影响因素为纬度或太阳辐射。 (2)较大尺度:纬度差别不大或同纬度附近,但海陆位置不同;如海洋与陆地、沿海到内陆的比较等。影响因素主要为海陆位置,其次为地形。离海的远近决定了受海洋影响的强弱:离海近,则受海洋影响大,海洋性显著;离海远,受海洋的影响小,气候的大陆性强。地形的屏障作用会使海洋的影响范围减小,使海洋性向大陆性的变化加快,差距加大。 例如,欧洲西部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且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气候深受海洋的影响。冬季,气温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沿海等温线表现出与海岸线平行的特点。阿尔卑斯山为东西走向,对盛行风的阻挡作用小,海洋的影响能深入内陆,气候由大陆性向海洋性缓慢过渡。 同纬度的北美西部地区,大气环流形势、洋流与欧洲西部类似,但分布着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脉,对盛行风阻挡作用大,沿海深受海洋的影响,从沿海向内陆迅速向大陆性过渡。 最显著的表现是气温年较差由沿海向内陆迅速增加。 (3)较小尺度:纬度与海陆位置差别均不大的陆地或海洋内部、海陆过渡带等。

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1土壤地带性(soil zonality)分布规律 1.1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soil horizontal zonality) 我国土壤的水平地带分布是由湿润海洋性逐步向干旱内陆性两个带谱演化而成的。我国东南沿海属湿润海洋性地带谱,又称土壤的纬度地带性(见表4),其水平地带的分布大致是,随热量的递减由南向北分布着砖红壤(图1)、赤红壤(图2)、红壤(图3)、黄壤(图4)、黄棕壤(图5)、黄褐土、棕壤(图6)、暗棕壤(图7)及棕色针叶林土(图8)。 表4 中国湿润海洋性地带谱 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 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又称土壤经度地带性)。其排列顺序是从湿润温带森林下的暗棕壤开始,向西到松嫩平原大面积分布的黑土,再向西到大兴安岭一带的灰色森林土(图9),再依次向西分布的土壤类型为黑钙土(图10)、栗钙土(图11)、棕钙土、灰棕漠土(图12)。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谱示意图

这个问题在广泛啦,真不好回答,5是南方人,就只能说南方的主要作物吧: 1、水稻:南方:早稻2—4月播种,中稻5—6月播种,晚稻7月播种,收获期分别为:7—8月,9-10月,11月; 2、玉米:播种期2—4月、7-9月,收获期6—8月、10-11月。 3番茄:秋季:9-10月播种,收获期12-4月,11-12月播种,3—5月收获,3-4月播种,6-8月收获,5—6月播种,8—9月收获。 7小麦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短,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8~12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长达300天左右。 所以说水坝是利一方害一方的东西 枯水期蓄水是为了保证水坝附近的农业生产,这样其实是会影响到下游的生产的,所以这种蓄水水库要在农业区的末端建设,使它危害的下游没有农业区,全是工业区或入海口,这样收益较大损害减到最小

由地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动态变化及未来趋势预测--李馨桐

由地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动态变化及未来趋势预测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李馨桐学号:1251410047 日期2012.1.22 摘要:本文通过近百年人口分布地图及数据,详细研究了我国人口分布规律,即东南人口密聚、西北人口稀疏;不同的行政区域,人口密度相差悬殊,但都形成了各自的人口中心;人口重心经度向东、纬度先升后降,总体偏东南。大致预测了本世纪人口分布变化趋势,即人口分布现有的不均衡却相对于发展相适宜的人口分布状况将持续很长时间。但晋陕甘宁及东北地区随着技术的提高与国家政策的配合,移民将增加。黄河、长江及东南沿海仍为人口分布最密集区。川黔滇区由于长年的人地饱和,地质灾害频繁,人口将减少。蒙新、青藏伴随着西部开发的号召人口将稳步增加。 关键词:人口分布因素特征动态变化趋势 一、地图分析人口分布动态变化 1.人口分布概念 1980年有人提出,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期定居在一定地区的人口数量”。后来又有人概括为“人口在地面上某一区域内所占的空间位置”。以后的研究证明这种定义是初步的、不完全的。只注意了空间,忽略了另一个重要范畴—时间。因此,有人进一步提出了一个趋于全面的定义,即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某一时间的集聚状况,时间方面表现为静态分布和动态分布,空间方面表现为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还有人认为人口分布是“人口数量、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变动(自然增减和机械增减)、人口质量以及人口构成的组合所形成的地域结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差异性。”这两种定义虽然说法不同, 但在时间和空间两个范畴内认识人口分布问题是共同的。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指出“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他认为,研究这种过程在时间上的演变和空间上的差异是人口地理学的中心内容。这一定义是比较简明的、全面的。胡先生也认为人口地域分布是涉及到人口再生产、人口结构、城镇化、迁移、人种和民族分布等许多方面的广泛概念。但在狭义上理解的情况下,则把人口分布只看做是人口数量地域差异的状况。 2. 人口分布的现状及变化 对中国人口分布的现状目前论述的较多。从各个不同侧面分析了以下几点: (1)从全国来看,东南人口密聚、西北人口稀疏。 胡焕庸先生1935年提出的“缓浑——腾冲线”是体现我国人口地区分布差异的一

专题1 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问题专题复习

专题复习1《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问题》 高考考点: ◆描述地理事物及现象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时间:季节年际日;空间:水平垂直纬 度(南北)海陆(东西)) ◆阐释地理事物及现象时空分布成因、原理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特征是地理高考中强调的能力之一。但在本文中只尝试讲解“描述地理事物特征。” 描述地理事物特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对地理事物进行正确的定性概括。 (2)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和数量属性进行定量表述。 一、定性概括 对地理事物进行定性概括在教材里经常看到,如对某地理事物的定义。在考试中常见的定性概括有:地形特点、水文特征、自然地理特征、气温特点等。 1、地形特点:地形种类、海拔高度、地表起伏(地势特点)、分布特点,主要特征地形。 例1:简答德国的地形特点。 参考答案: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地;中部为宽谷山地,北部为平原。 答案分析: 地形种类:巴伐利亚高原、阿尔卑斯山地、宽谷山地、平原; 地表起伏:地势南高北低; 分布特点:南部为……,中部为……,北部为…… 回忆中国地形特征: 也有只考查地势特征的题目,地势特征应从“起伏(高差)、坡度”等方面描述。 例2:图1示意格尔木至拉萨的地形剖面,读图1回答: 图1 c 、d两段地形变化的特点是。 参考答案:高差大(地势起伏大)、坡度陡 答案分析: 地势起伏大→高差大→坡度陡; 地势起伏小→高差小→坡度缓 2、河流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水能蕴藏量、汛期等 例3:松花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河流,请描述该河流的水文特征。 参考答案: 流量较大(水量丰富);有两个(或春夏)汛期;含沙量小;有结冰期(或结冰期较长)。 答案分析: 前面所列的河流水文特征描述要点只是一个大致方向,应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如该参考答案中突出松花江有两个汛期。

中国与世界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世界土壤类型及中国土壤类型分布 一、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土壤名称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 砖红壤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的南部,的东南部,以及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盆地周围的山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棕壤半岛和辽东半岛。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褐土、、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关中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土壤呈中性、微碱性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

分布规律 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情况,作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土壤分布规律。它具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归纳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等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 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故。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 米,气温要降低0.6℃;自然植被随之变化,因而土壤化。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 土壤的垂直分布是在不同的水平地带开始的,所以,各个水平地带各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这种垂直带谱,在低纬度的热带,较高纬度的寒带更为复杂,而且同类土壤的分布,自热带至寒带逐渐降低。 山体的高度和相对高差,对土壤垂直带谱有影响。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土壤垂直带谱愈完整。例如,喜马拉雅山具有最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由山麓的红黄壤起,经过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山地漂灰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直至雪线,为世界所罕见。 3.土壤的地域分布 前面讲的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和垂直地带性分布,都是明显地为生物气候条件所制约。而在同一生物气候带内,由于地形、水文、成土母质条件不同以及人为耕作的突出影响,除了地带性土类外,往往还有非地带性土类分布,而且有规律地成为组合,这便是土壤的地域分布。例如: (1)在红壤地带除了有红壤外,由于人为耕作的影响,往往还有水稻土分布。以江西省新建县的低山丘陵地区为例,红壤只分布在地势高的部位,由于遭受侵蚀,出现了红壤性土(粗骨红壤);由于人为耕作,出现了耕种红壤(或红壤性水稻土)。而地势较低的地方和有些坡地的梯田,大都为水稻土。由于成土母质、地形部位和排灌条件的不同,水稻土中又有二泥田、沉板田、黄泥田、泛田和冷浸田之分。二泥田分布于河谷平原,田块较大,成片分布;沉板田分布于较陡的坡地,田块窄长,为梯田;冷浸田分布于狭谷,田块不大,排水不利,分布零星。

中国玄武岩时空分布规律研究(10)

中国玄武岩 时空分布规律研究(10) 胡经国 ㈢、祁连山玄武岩 1、北祁连山西段元古宙大陆溢流玄武岩性质的确定 北祁连山位于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地带,是中国重要的早古生代造山带。 北祁连山的西段元古宙火山岩系为大陆裂谷火山作用产物,属于大陆溢流玄武岩系。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它们派生于岩石圈之下的地幔柱源,但是也显示有大陆岩石圈组分卷入的证据。它们的形成是地幔柱-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北祁连山早古生代洋盆打开的前兆。 ㈣、新疆地区玄武岩 1、新疆北部晚古生代埃达克岩与富铌玄武岩组合 有关研究者指出,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北部富蕴县境内的晚古生代下泥盆统托让格库都克组的安山质岩石,具有与埃达克岩非常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具有较高的Al2O3、Na2O和Sr含量以及Sr/Y比值;明显亏损重稀土和Y,它们的MORB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表现为明显的Nb、Ta负异常和Sr正异常,同时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而与埃达克岩共生的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则与富铌玄武岩一致,表现为Si过饱和及富Na的特征,同时具有较高的Nb、TiO2和P2O5含量,并且富集高场强元素。由于埃达克岩和富铌玄武岩的形成均与板块俯冲有关,因而它们的存在表明,古亚洲洋在早-中泥盆世向南(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发生了一次洋壳俯冲作用。 链接:埃达克岩 埃达克岩(Adakite)是指由角闪安山岩到英安岩、流纹岩等的、一套中酸性熔岩组合的特殊类岛弧岩石,以缺少玄武岩特点,通常被认为是玄武岩俯冲到火山岛弧后部分熔融形成。 2、新疆吐-哈盆地和三塘湖盆地二叠纪玄武岩 有关研究者指出,新疆吐-哈盆地和三塘湖盆地,是上叠在古生代造山带褶皱基底之上的、晚古生代-中新生代叠合改造型陆内沉积盆地。其中发育的玄武岩的全岩40Ar/39Ar年代学研究揭示,其形成时限在293~266 Ma,属于二叠纪。 该玄武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分析表明,三塘湖盆地玄武岩具有Nb、Ta强烈亏损和高场强元素选择性富集的特点,显示岩浆源区存在消减组分影响,可能与古洋壳板片俯冲作用的影响有关,具“滞后弧”火山岩的特征。而吐-哈盆地Nb、Ta轻度亏损,Th/Ta较高,应与陆内拉张带或者初始裂谷玄武 1

专题训练 高考地理时空分布及成因分析

衡水二中高考地理题型专练与纠错11 ——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变化)及成因分析型植被返青期、枯黄期和生长季 是重要的植被物候现象。下图为青 藏高原11个生态地理分区,研究表 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物候与海拔存 在关联,且不同生态区的高寒草地 物候也存在差异。读图完成1— 3题。 1.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整个青藏高 原高寒植被的 A.返青期推迟、枯黄期提前 B.返青期推迟、枯黄期推迟 C.返青期提前、枯黄期推迟 D.返青期提前、枯黄期提前 2.在海拔2600-3500m的地区,②生态地理区的高寒草地返青期明显晚于①生态区,与之最为密切的因素是 A.夏季风B.年降水量C.纬度因素D.地势起伏 3.①、②、③、④四个生态地理区中,高寒草地返青期最迟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1.A2.C3.D 【解析】本题组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物候为背景材料,以随海拔同度的增加该区物候的变化、在某一海拔高度返青期晚影响因素、不同区域内返青期最迟的区域为切入点,考查区域气候、海拔对气温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 第1题,调用所学知识,可以很容易的知道: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降低。随着气温(即热量)的降低,生物生长期缩短,这样生长期就会集中在气温最高的季节,所以整个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的返青期推迟、枯黄期提前,故A对,BCD错。 第2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在海拔2600-3500m的地区,②地的纬度比①地较高,在海拔大致相同的地区,纬度高则气温低,所以与之最为密切的因素是纬度因素,C正确;植被返青期受热量影响,年降水量对热量差异的影响较小,结合设问中最为“密切的因素”,可知B错;海拔高度类似,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地全是山地,①②两地于青藏高原上,夏季风几乎都影响不到,所以两地的夏季风影响和地势起伏都差不多,故A、D也不正确。因此本题正确选C。

中国土地资源现状

第十章中国土地资源状况 10.1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主要类型的土地利用现状(1996) 类型面积(万公顷) % 耕地13004 13.54 园地1010 1.05 林地22778 23.73 牧草地26610 27.72 城乡居民点2095 2.18 工矿用地277 0.29 交通用地547 0.57 其他29679 30.92 合计96000 100 10.1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前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0.1.1中国后备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数量特征 质量特征 区域分布特征 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1、数量特征 各种土地资源的总量大; 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人地矛盾突出; 土地资源相对紧缺; 2、质量特征 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 类型多样;其中山地,高 原占26%,盆地占19%,

丘陵占10%,平原占12%。 耕地生产力普遍较低;占 总面积53.8%西部地区其 年生产量只占全国总生物 量的9.5%.各光热水土资 源分布不平衡。 3、区域分布特征 土地资源区域分布极其不平衡;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较大;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区域差异巨大 4、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贫瘠、干旱少雨。 ?无水源保证; 10.1.2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1)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表现在:①水土流失面积增加 ②土地荒漠化、沙化, ③土地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加重 ④湖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非农用地扩大,耕地数量继续减少 (3)土地污染严重 10.1.3中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 (1)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如土地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土地立法和执法、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 (2)进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