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学习小学数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验式学习”小学数学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的内涵和意义

教学是学生生活的主要时空。教学目标的确定,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的设计,都与学生发展具有内在联系。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对书本知识的接受性、被动的学习,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理解、体验与感悟,使教学活动演变成一种单纯的训练活动,缺乏学生对知识的合理构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不难看出这段话的核心是要让学生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智能成长的过程。学生经历探索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过程,经历学习体验,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新理念。因此,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体验应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笔者认为,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创设的各种教学情境,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对该课题的探索,是基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和亲自实践,获取多种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这里以具体的教学内容《圆的认识》为媒介,阐述这一教学模式的流程。

二、实践案例

1.??设情境,引导感知

为激发学生对体验活动的积极性,引发其体验的愿望和需求,教师就要创设一种情景,并让他们很快进入这种情景,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建构主义十分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学习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在一定的活动中进行。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一切条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材料的选择和设计要迎合学生的口味,能激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便于学生探索发现。操作策略有:

(1)创设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2)创设生活情境。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再应用到生活中使之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

(3)创设操作情境。操作―思维是一对链环,操作是前导,思维是关键。思维活动能促进学生外部操作活动的内化,由动作思维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再转化为抽象逻辑思

维。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维的环境,通过摆弄学具,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探索新知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课堂之初设计了“寻宝游戏”,隐含圆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不突出讲解,旨在感受,初步体会圆的特点。学生“各有想法”,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在课末回应该游戏,学生再次反思,加深了学生对于圆特征的理解。

2.问题引导,启发诱导

体验式学习的关键是把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对数学问题

的探究,问题在探究学习中是重要的载体,它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问题贯穿始终,如,师:生活中,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圆呢?把孩子的思绪拉到生活中,主动去寻找生活中的圆。在交流画圆的画法时,老师提问请边画边想:圆规画圆的步骤是什么?你觉得用圆规画圆时应注意什么?无形之中把思维的主动权

交还给学生,并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3.实践体验,多向互动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独立探索能力的培养是合作的基础。在该阶段,教师应营造探究的氛围,相信学生,给他们充分地自主发现的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探究,

并明确应达到怎样的目标与要求。学生归纳自己的意见,整理未解决的问题,以便小组内交流解决。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经历和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在独立解答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操作策略有:

(1)教师要提供便于学生探究的学习材料。

(2)制定研究方案。

(3)合作探索。

活动方式一:自主探究,设疑质疑

学生明确自主画圆的任务后,进入探究阶段。在开放性创造活动中,不拘泥方式,自我选择,多思考,多分享。

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老师安排了两次自主探究活动。第一次是探究圆的画法,学生通过思考,发现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体画圆,抑或是借助专门的工具圆规画圆。第二次是借助圆规画圆的步骤及注意事项也权力下放,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究发现隐藏在问题中的规律和结论。

活动方式二:小组合作,答疑解惑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能力。“圆的认识”一节课中让学生围绕探究问题,小组合作研究半径、直径的特征及两者关系等圆的特征。

4.交流反馈,汇集资源

交流是促进学生内部心理变化的深层次学习活动。不仅对认知学习有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具有独特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探究所得和体会,同时抓住有用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操作的策略有:

(1)交流探究所得。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这些结论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

(2)仔细倾听,相互补充。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善于倾听别人或其他组的意见。如和自己的发现差不多的,应听一听哪些是不一样的,及时补充。如和自己的发现完全不一样的,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3)指导评价。适时,必要的教师评价的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问题的结果,一个算式,操作的过程,上课的表现等,都可以作为评价的内容,要引导学生作出合理公正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相互补充,启发学生积极动脑。“圆的认识”这节课在全班交流圆的特点环节时,学生验证的方法多样性,当一组表明自己的观点:我是利用量一量的方法来验证半径的长度相等时,别的小组给予补充,还可以利用折一折或旋转等方法来验证。每个学生、每个小组都愿意并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还学会认真聆听、互相评价与赞赏,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