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边缘构件延墙肢的长度问题讨论

合集下载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震害及防震措施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震害及防震措施
面 面积 的 1 / 4 , 三、 四级 不 应 少 于 2 咖 l 2 。
1 . 1 . 3 砌体填充墙 的破坏 较为普遍 砌体填充墙 刚度大 而承载力低 , 首先承受地 震作用而遭 受破 坏 , 在 8度和 8度 以上 的地震作 用下 , 填充墙 的裂缝 明 显加 重 , 甚至部分倒塌 , 震害规律一般 是上轻下重 , 空心砌 体 墙重 于实心砌 体墙 , 砌块墙重于砖墙 。 分为较 规则 的单元 。由于防震缝 的宽 度 受到建筑装饰等要求限制 , 往往难 以满 足强烈地震 时实际侧 移量 , 从而造成相邻单元 间碰撞而产生震害 。
1 . 2 高层 钢 筋 混凝 土抗 震 墙 结 构 和 钢 筋混 凝 土 框 架 一 抗 震
规定。
2 . 1 . 1 . 2 梁 的纵 筋 配 置 构 造

( 1 )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 的配筋率 不应大 于 2 . 5% , 且 计
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 区高 度和有效 高度之 比, 一级
不应大于 0 . 2 5 , 二、 三级不应大 于 0 . 3 5 。
( 2 ) 梁端截面的底 面和顶面纵 向钢筋配 置量 的 比值 , 除 按计算确定外 , 一级 不应小 于 0 . 5 , 二、 三级不应小 于 0 . 3 。 ( 3 ) 沿 梁全 长顶 面 和底 面 的钢 筋 , 一、 二 级 不 应 少 于 2 +1 4 , 且分别不应小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 向钢筋 中较大截
多层和高 层钢 筋混凝土房屋 的震害及防震措施
毛 跃 春
( 五冶 集 团上海 有 限公 司 , 上海 2 0 1 9 0 0 )
【 摘 要】 近十年来我 国城市建设迅速发展 , 在抗震设防 区建造 多层和 高层钢筋混凝 土房屋 日益增 多,

抗规、高规、砼规对约束边缘构件设计要求

抗规、高规、砼规对约束边缘构件设计要求

抗规、高规、砼规对约束边缘构件设计的要求砼规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抗规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规即《高层建筑混凝土技术规程》一、共同点:1、都要求一、二级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墙肢端部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一、二级抗震设计剪力墙的其它部位以及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肢端部均应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2、约束边缘沿墙肢的长度任何情况下不少于450㎜和1.5倍墙厚。

当有端柱、翼墙或转角墙时,尚不应小于翼墙厚度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高度加300㎜;同时应满足下表要求:3、三规的轴压比取值相同:Hw为墙肢长度剪力墙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的最大轴压比5、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面积体积配筋率一、二级抗震分别不小于为1.2%和1.0%。

4、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的箍筋一、二级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均不应小于8㎜、箍筋间距分别不应大于100㎜和150㎜。

这是三规中一致的。

配箍特征值λν都为0.2。

二、不同点:1、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面积体积配筋率一级抗震为1.2%,二级抗震为1%,但对纵向钢筋最小配筋量《高层建筑混凝土技术规程》高于其它两个规范。

“高规”要求一、二级抗震设计时约束边缘构件纵向钢筋分别不应小于6φ16和6φ14。

而“抗规”和混规要求一、二级抗震设计时约束边缘构件纵向钢筋分别不应小于6φ14和6φ12。

我的理解是:如果是高层建筑结构必须满足“高规”的要求,如果是多层建筑可以按“混规”执行。

不能打擦边球。

我亲自做过一个项目,29层,短肢剪力墙结构,二级抗震,底部加强部位约束构件的配筋都是φ12。

这是严重违规的,至少6φ14。

2、“混规”对三级、四级抗震底部加强部位及其它部位的纵向钢筋、箍筋、拉筋的最小值都作了明确规定,而其它“二规”则语焉不详。

3、“混规” 11.7.14第4条要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核心筒、筒中筒结构的内筒,一、二级抗震等级筒体角部的边缘构件应按下列要求加强:底部加强部位,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应取墙肢截面高度的1/4,且约束边缘构件范围内应全部采用箍筋;底部加强部位以上的全高范围内的转角墙宜设置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仍按墙肢截面高度的1/4。

剪力墙墙肢长度的选择和确定

剪力墙墙肢长度的选择和确定

如图1中所示,由于剪力墙平面外刚度很弱,在x向抗侧刚度时,可以忽略Y向剪力墙的刚度贡献。

根据此理解,那么对于图1中墙肢长度hw的理解是不是就应当是8米;因为,四米处Y向的墙肢忽略其X向刚度贡献,也就是其不能作为支座存在。

那么在计算约束边缘构件范围Lc时,取用的墙肢长度就应该是8米,而不是四米。

如图2所示,在四米处,是一根框架柱,因为柱子是双向抗侧力构件,其他X向的刚度贡献不可忽略,根据约束边缘构件中对端柱的定义,这里的框架柱是可以作为端柱的;也就是说,此处可以作为X向剪力墙的支座存在。

那么这里的墙肢长度就应该是四米。

在计算约束便构件范围时,取用的墙肢长度就应该是四米。

同样,《高规》中“墙肢截面高度不宜大于8米“,对于图1,就需要开设结构洞;而图2的情况就不需要开设结构洞。

以上,是我对两种情况的墙肢长度的理解。

希望各位给出宝贵的意见。

我的理解是否正确。

如果,不正确,错误在何处?理解有误,墙肢长度就是总长,其计算刚度时的hw不管中间是柱还是墙,都是8米,中间的墙或柱可以按折算刚度改变“b",没有柱是墙的支座一说,在水平作用下,对整体结构来说,所有墙合成的“总墙”是悬臂构件,只有基础是其支座,对单片墙来说,只有弱墙肢,足够刚度水平构件(楼板)可以作为其弹性支座,强墙肢承担其传来反力。

墙肢中间的柱或与之垂直的墙,是作为其平面外稳定的支撑,和墙的截面计算高度无关。

规范关于墙长不大于8米,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防止单片墙刚度太大,独自承担水平力过多,二是防止截面高度大后裂缝宽度过大,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所以不管上面图1或图2,都应该算墙长8米同意楼上的说法,上面两图都是墙长8米来计算Lc图1、2都是指单片墙,根据李国胜老师的文章,如果一个方向的剪力墙大部分都超过8m,不用靠结构洞李国胜老师的文章是指普通剪力墙结构中,当墙长超过8m时,可不设结构洞。

剪力墙没有过长过短就没有问题。

在框剪等结构体系中,当布置了比较短的剪力墙时,不宜设置过长的剪力墙。

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11G3291解析讲义

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11G3291解析讲义

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11G329-1)解析2011-101.《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的编制起源于1977年,当时编号为CG329,我院负责编制民用框架及剪力墙结构,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负责砖墙房屋、局部框架砖房、砖排架房屋、钢筋混凝土排架房屋.本图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规范不断更新,CG329图集也不断更新,历次版本号为1977年CG329、1984年CG329、1994年94G329、1997年97G329 、2003年03G329及本次2011年的11G329,2. 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部分编号为11G329-1,本图集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组织,聘请了国内部分抗震、混凝土结构及高层建筑方面的专家对本图集进行审查;3. 本图集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适用于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包括民用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板柱-剪力墙、部分框支剪力墙及筒体结构。

建筑物的抗震等级按页次1-4表3确定。

4. 本图集适用于建筑物高度不超过《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中A级高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本图集不包含抗震等级为特一级的构造。

对于超过A级高度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也可结合有关超限措施,按不同抗震等级参照本图集使用。

5. 在本图集的编制过程中,基本保留了03G329-1图集的格式及内容,取消了原图集中整浇装配式梁柱构造及内浇外挂复合外墙板的构造,同时补充完善了部分内容(如框架梁加腋做法、剪力墙结构的部分构造);6. 本图集编制的依据是新版《抗规》、《砼规范》及《高规》《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11G329-1勘误第1-2页表1注5. 甲、乙类建筑或及Ⅲ、Ⅳ类场地且设计基本烈度为0.15g和0.3g的丙。

第1-58页 6.1 柱轴压比(见表4、表5)6.2 剪力墙墙肢轴压比(见表5)、表编号应移至表名前第2-5页左边柱纵筋在基础的锚固标注中,取消150标注。

16g101

16g101

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剪力墙是压弯构件来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墙肢内首先出现水平向裂缝,当受拉侧边缘构件的纵筋达到屈服应力时,剪力墙即进入屈服阶段.随着荷载的继续增加,墙板中纵向分布筋逐渐屈服,裂缝不断加大,受压区高度不断减小,最后由于受压侧混凝土被压碎而导致整个构件的破坏。

压弯破坏状态和计算原理跟柱子是基本一样的剪力墙受到水平力会在底部出现塑性铰,这个底部是有个范围的。

所以在抗震设计时就有了底部加强区的概念.考虑塑性铰区一旦破碎,将导致剪力墙丧失安全性,因此对此区域(即塑性铰区)的剪力墙加强抗震措施,所以就有了约束边缘构件。

构件中字母含义λv :约束边缘构件配箍特征值lc :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长度bw :墙肢厚度约束边缘构件为什么要分阴影部分和非阴影部分简单地说,剪力墙属于压弯构件,当墙肢轴压比较大时,通过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增大墙肢边缘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增大截面的塑性变形能力,以达到延性剪力墙的设计目的.约束边缘构件的长度和配箍特征值与轴压比、墙肢截面高度、层高、墙肢受压区混凝土外缘的极限压应变等多种因素相关;约束范围较长时,若统一配箍,则配箍量较大,可采用分段配箍方式,靠中和轴较近一段的配箍量可减少,因此有了阴影和非阴影区的差别。

上述符合理论分析和概念设计的要求,也是规范规定阴影区和非阴影区的原因所在!但由此使得设计变得非常烦琐,施工也极容易忘记非阴影区的几根拉筋!这是违背工程设计施工应该简洁的原则的,这就是教授编规范带来的问题!所以更通俗的解释为:为了避免结构工程师闲得蛋疼,特别设置了阴影区和非阴影区!当剪力墙很长时,约束边缘构件Lc值较大,将构件分为阴影区和非阴影区根据其重要性将箍筋较多地配置在阴影区可以较好地发挥箍筋的作用。

阴影部分(抗震规范图6。

4.7)必须采用箍筋,阴影范围之外可以采用箍筋或拉筋,但约束边缘构件的边界处应为箍筋.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的区别这些都是剪力墙结构中特有的,他们的作用都一样,设置在剪力墙的边缘,起到改善受力性能的作用。

抗规、高规、砼规对约束边缘构件设计的要求

抗规、高规、砼规对约束边缘构件设计的要求

抗规、高规、砼规对约束边缘构件设计的要求
鄂尔多斯博物馆
砼规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抗规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规即《高层建筑混凝土技术规程》
一、共同点:
1、都要求一、二级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墙肢端部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一、二级抗震设计剪力墙的其它部位以及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肢端部均应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2、约束边缘沿墙肢的长度任何情况下不少于450㎜和1.5倍墙厚。

当有端柱、翼墙或转角墙时,尚不应小于翼墙厚度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高度加300㎜;同时应满足下表要求:
3、三规的轴压比取值相同:Hw为墙肢长度
剪力墙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的最大轴压比
5、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面积体积配筋率一、二级抗震分别不小于为1.2%和1.0%。

4、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的箍筋一、二级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均不应小于8㎜、箍筋间距分别不应大于100㎜和150㎜。

这是三规中一致的。

配箍特征值都为0.2。

二、不同点:。

浅谈新版设计规范中高层剪力墙抗震构造措施的修改及其在结构含钢量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新版设计规范中高层剪力墙抗震构造措施的修改及其在结构含钢量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Mo d i f i c a t i on o f Hi gh -r i s e Sh e a r Wa l l Se i s mi c S t r u c t u r a l Me a s u r e s i n t h e Ne w De s i g n Co d e a n d I t s Ap p l i c a t i o n i n St r u c t u r e St e e l Co n t e n t Op t i mi z a t i o n De s i g 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t u r e . t h e mo if d i e d c o n t e n t o f s e i s mi c f o r t i i f c a t i o n n a s u r e s
c o mp a r e d t o t h e p r e v i o u s e it d i o n d e s i g n s p e c i i f c a t i o n s ;u s i n g he t c u f  ̄ e d d e s i g n c o d e s , t o me e t he t s p e c i i f c a t i o n o f a s e i s i c m s t r u c t u r a l me a s u es r ,b y c o n t r a s t ,e x p l a i n s t h e o p t i ma l d e s i n g
对比下修改 的内容 。随着 国力 的增强 以及近 几年地 震灾害 的频发 ,为了减少人身的伤害 以及经济 的损 失,建筑结构抗震 设计要求越来越严格 ,含钢 量也 随之 增大 。本文通 过新版 规范有关剪力墙抗震构造 措施 在工程设计 中实际应用的经验进行简单对 比,

剪力墙结构设计常见问题-东营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

剪力墙结构设计常见问题-东营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

剪力墙结构设计常见问题-东营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结构技术交流材料剪力墙结构设计常见问题东营市勘察设计协会东营市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剪力墙结构设计常见问题1.关于抗震等级的问题。

纯剪力墙结构注明了抗震等级,所有构件抗震等级一致,无框架梁、框架柱时可不另注,但存在框架梁、框架柱时,需要注明框架梁、框架柱的抗震等级。

而框架-抗震墙和框架-核心筒结构中,剪力墙和框架的抗震等级不一定相同,应分别注明,剪力墙之间的连梁或框梁抗震等级应同剪力墙,应特别注明。

计算模型中, 剪力墙之间的连梁按框架梁输入时,会造成该梁的抗震等级错误,应修改。

剪力墙端柱按框架柱输入时, 也会造成该柱的抗震等级错误,也应调整,需要特别注意。

2.地下室外墙的钢筋构造。

见11G101-1P77,应注明顶板作为外墙的简支还是弹性嵌固支座。

设计说明中经常发现不注明,施工无法操作。

3.关于地下层剪力墙边缘构件的配筋。

《高规》12.2.1 -4条及《抗规》6.1.14-4条均有规定,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与上部对应的剪力墙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的纵向钢筋截面面积不应小于地上一层对应的剪力墙墙肢边缘构件的纵向钢筋截面面积。

设计审查时经常发现,地下层剪力墙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的纵向钢筋截面面积小于地上一层对应的剪力墙墙肢边缘构件的纵向钢筋面积的情况,需引起注意。

4.端柱设计问题。

《抗规》6.4.5条:抗震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件,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翼墙,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对于抗震墙结构,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不大于表6.4.5-1规定的一、二、三级抗震墙及四级抗震墙,墙肢两端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可按图6.4.5-1采用,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除应满足受弯承载力要求外,并宜符合表6.4.5-2的要求。

2、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大于表6.4.5-1规定的一、二、三级抗震墙,以及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在以上的其他部位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约束边缘构件lc长度

约束边缘构件lc长度

约束边缘构件lc长度
约束边缘构件的 LC长度是指该构件在受力情况下的边缘部分的长度。

LC长度对边缘构件的设计和使用具有重要影响。

约束边缘构件的 LC长度受以下因素影响:
1. 弯曲应力:当边缘构件受到弯曲载荷时,边缘部分会产生应力集中。

LC长度需要足够长,以减小应力集中的程度。

2. 疲劳寿命:当边缘构件经历循环载荷时,边缘部分容易出现疲劳开裂。

LC长度需要足够长,以提高疲劳寿命。

3. 弯曲刚度:边缘构件的边缘部分在弯曲时会发生变形。

LC 长度需要足够长,以保证边缘构件的刚度和稳定性。

4. 安装和固定:在安装和固定边缘构件时,需要足够的LC长度来确保构件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在设计和制造边缘构件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受力情况和使用要求合理确定LC长度。

通常,设计师会根据材料的强度、应力集中系数和疲劳寿命要求等因素来确定边缘构件的LC长度。

同时,还需要考虑边缘构件的成本和制造工艺等因素。

(整理)约束边缘构件

(整理)约束边缘构件

1::关于约束边缘沿构件的长度lc是设计图籍的规定详见03G101-1 P49页(附图1),具体数值和抗震等级有关。

具体的含义其实就是在这个LC长度范围内钢筋配筋的增加2:bw表示剪力墙的厚度,bf表示二相交剪力墙的另一边墙的厚度,hc和bc分别为约束边缘端柱的截面高度和宽度尺寸。

这些符号详见附图2举报6.4.1抗震墙的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0,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5。

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一、二级不宜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的1/16;无端柱或翼墙时不应小于层高的1/12。

6.4.2抗震墙厚度大于140MM时,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应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拉筋的间距不应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在底部加强部位,边缘构件以外的拉筋间距应适当加密。

6.4.3 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小应小于0.20%;钢筋最大间距不应大于300MM,最小直径不应小于8MM。

2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纵向及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 3%,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6.4.4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钢筋直径不宜大于墙厚的1/10。

6.4.5一级和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一级(9度)时不宜超过0.4,一级(8度)时不宜超过0.5,二级不宜超过0.6。

6.4.6抗震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抗震墙结构,一、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应按本章第6.4.7条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但墙肢底截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小于表6.4.6的规定值时可按本章第6.4.8条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一、二级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的两端应设置符合约束边缘构件要求的翼墙或端柱,洞口两侧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不落地抗震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的墙肢两端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论边缘约束构件及锚固、搭接的分析

论边缘约束构件及锚固、搭接的分析

论边缘约束构件及锚固、搭接的分析在设计受力分析计算时,不考虑构造赶紧和分布钢筋受力,但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不存在绝对不受力的钢筋,构造钢筋和分布钢筋有其自身的重要功能,在节点内通常有满足构造锚固长度、端部是否弯钩要求;在杆件内通常有满足构造搭接长度、布置起点、端部是否弯钩等要求。

分布钢筋通常为与板中受力钢筋绑扎、直径较小、不考虑其受力的钢筋。

标签:设计受力;锚固长度;搭接;弯钩一、設计受力(1)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要求分别是,剪力墙端部设置的约束边缘构件(暗柱、端柱、翼墙和转角墙),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LC及配筋特征值λv按《砼规范》表11.7.18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LC及配筋特征值λv和λv/2的区域。

其体积配筋率为ρv=λv式中λv-配筋特征值,λv/2-拉筋。

特一级剪力墙的配筋特征值在一级的基础上在提高20%。

特一、一(7、8)、二、三级抗震等级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纵向钢筋截面面积,对暗柱、端柱、翼墙和转角墙分别不应小于阴影部分面积1.4%、1.2%、1.0%、1.0%,并与8Φ16、8Φ16、6Φ16、6Φ16、6Φ14比较取大值。

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长度Lc除满足《砼规范》的要求外,当有端柱、翼墙或转角墙时,尚不小于翼墙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高度家300mm。

(2)构造边缘构件要求剪力墙端部设置的构件边缘构件的纵向钢筋除满足计算要求外,还要符合《砼规范》和《高规》,在《高规》中构造边缘构件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调整如下:底部加强区的构造边缘构件,在抗震等级为特一、一、二、三、四级分别按0.012Ac、0.011Ac、0.009Ac、0.007Ac、0.006Ac控制,并对应6Φ16、6Φ16、6Φ14、6Φ12、4Φ12比较取大值;非底部加强区的构造边缘构件,在抗震等级为特一、一、二、三、四级分别按0.012Ac、0.011Ac、0.009Ac、0.007Ac、0.006Ac、0.005Ac 控制,并对应6Φ14、6Φ14、6Φ12、4Φ12、4Φ12比较取大值。

约束边缘构件详解

约束边缘构件详解

1、关于约束边缘沿构件的长度lc是设计图籍的规定详见03G101-1 P49页(附图1),具体数值和抗震等级有关。

具体的含义其实就是在这个LC长度范围内钢筋配筋的增加2、bw表示剪力墙的厚度,bf表示二相交剪力墙的另一边墙的厚度,hc和bc分别为约束边缘端柱的截面高度和宽度尺寸。

这些符号详见附图26.4.2??抗震墙厚度大于140MM时,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应双排布置;双排分布构件以外的拉筋间距应适当加密。

6.4.3??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1??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小应小于0.20%;钢筋最大间距不应大于300MM,最小直径不应小于8MM。

??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纵向及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3%,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6.4.4??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钢筋直径不宜大于墙厚的1/10。

6.4.5??一级和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一级(9度)时不宜超过0.4,一级(8度)时不宜超过0.5,二级不宜超过0.6。

6.4.6??抗震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抗震墙结构,一、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应按本章第6.4.7条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但墙肢底截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小于表6.4.6的规定值时可按本章第6.4.8条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一、二级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的两端应设置符合约束边缘构件要求的翼墙或端柱,洞口两侧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不落地抗震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的墙肢两端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3??一、二级抗震墙的其他部位和三、四级抗震墙,均应按本章6.4.8条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6.4.7??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翼墙(图 6.4.7)。

剪力墙墙肢

剪力墙墙肢

剪力墙墙肢长度与墙肢截面高度的定义混凝土规范P194,框架核心筒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应取墙肢截面高度的1/4...........。

请各位大侠指教: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长度LC有表11.7.15计算得出,那墙肢截面高度是什么呢?如何计算?不知道高度是不是层高?还是也指墙段的长度墙肢长度和墙段长度有什么区别呢?看了一个老工程师的剪力墙图,有几点不明白,YAZ3墙肢的长度是280+6320,得出LC为0.2X(280+6320);YJZ7中LC又是如何取呢?根据规范P195取墙肢截面高度的1/4。

墙肢截面高度如下图尺寸为多少呢,是不是280+6320+1200+780+280?为何YJZ7LC取值1700?确定YJZ7中LC时墙肢截面高度PKPM中取的是两侧翼墙中心线之间的距离(SATWE说明书中有相关说明),也就是6320+1200+780,计算得YJZ7中LC取值1660,估计是取整用了1700。

剪力墙结构中墙肢截面高度的概念墙肢截面高度是竖直方向的还是水平方向的?要是水平方向的为什么不叫长度呢?要是竖直方向的,那短肢剪力墙的定义为截面高度与截面厚度之比在5~8之间,那么如果高度小于层高的话,剪力墙顶部是什么?如果是水平方向的,那连梁是布置在什么地方?问题有点多,谢谢。

积分不多,所以悬赏就少了点,大家别计较。

短肢剪力墙的定义(1)短肢剪力墙是指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为5~8的剪力墙;(2)高层建筑结构不应采用全部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3)短肢剪力墙较多时,应布置筒体(或一般剪力墙),形成短肢剪力墙与筒体(或一般剪力墙)共同抵抗水平力的剪力墙结构。

短肢剪力墙的界定方法规程相关规定:《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7.1.2条规定了高层建筑结构不应采用全部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

短肢剪力墙较多时,应布置筒体(或一般剪力墙),形成短肢剪力墙与筒体(或一般剪力墙)共同抵抗水平力的剪力墙结构,并且应符合一系列规定。

规范若干问题答疑

规范若干问题答疑

问题一1.《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52页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115页疑问:是高规有误还是抗规过度从严?问题二:举例说明剪力墙重力荷载代表值如何计算?答:1.活荷载重力荷载代表值组合系数=0.52.柱墙设计时活荷载折减系数:RLIVE=0.553.PKPM构件信息中meninfor恒荷载标准值:AXIAL(9)=2882.6KN;活荷载标准值:AXIAL(10)=403.3KN;4.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轴压力设计值Nu=1.2*(AXIAL(9)+活荷载重力荷载代表值组合系数*RLIVE* AXIAL(10)) =1.2*(2882.6+0.5*0.55*403.3)=3592.2(KN)问题三:最大轴力计算N MAXNcm1.按恒荷载效应控制组合活荷载组合系数:V-L=1.4*0.7=0.98恒荷载组合系数:V-D=1.35N1=(V-D)*AXIAL(9)+RLIVE*(V-L)* AXIAL(10) =1.35*2882.6+0.55*1.4*0.7*403.3=4108.9(KN)Ncm2. N2=1.2*2882.6+0.55*1.4*403.3=3769.6(KN) Ncm3. N3=1.0*2882.6+0.55*1.4*403.3=3193.1(KN) ……………………N MAX =MAX(Ncm1. Ncm2. Ncm3……)=4108.9(KN)确定墙肢长度的主要目的是明确沿墙肢的长度Lc。

墙肢长度有两种说法:1.认为是暗柱(能满足高规约束边缘构件的端柱或者翼墙)之间的长度;原因:墙肢中间段有比较刚性的翼墙或者端柱,提高了墙体的稳定性。

墙就应该以约束边缘构件之间的长度来计量,确定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Lc。

而且,有一种说法,这个有点类似抗震区框架梁加密区的设置。

框架梁端设置加密箍,提高结构的延性,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与本跨的跨度有关,与整根连续梁的总长没有关联性。

剪力墙构造和约束边缘构件计算

剪力墙构造和约束边缘构件计算

bf(翼墙宽度)
200
lc(约束边缘构件延墙肢长度)
500
500

翼墙lc
1100 1100
λv(配箍特征值)
0.12 0.20
纵向钢筋面积
2700
箍筋或拉筋竖线间距
150
体积配箍率限值ρv
0.770% 1.283%
L形翼墙
bf(翼墙宽度)-X bf(翼墙宽度)-Y lc(约束边缘构件延墙肢长度)-X lc(约束边缘构件延墙肢长度)-Y λv(配箍特征值)
纵向钢筋面积 箍筋或拉筋竖线间距 体积配箍率限值ρv
二级抗震
λ≤0.4 λ>0.4
200
200
500
500
500

600
0.12 0.20
1600
150
0.770% 1.283%
C50 23.1
端柱
bc(端柱延墙肢方向长度) hc(端柱垂直墙肢方向长度)
lc(约束边缘构件延墙肢长度) λv(配箍特征值) 纵向钢筋面积
箍筋或拉筋竖线间距 体积配箍率限值ρv
二级抗震
λ≤0.4 λ>0.4
400
400
700
700
0.12 0.20
2500
150
0.770% 1.283%
HRB400 360
墙体尺寸
bw
hw
300
2100
暗柱
lc(约束边缘构件延墙肢长度) λv(配箍特征值) 阴影区长度 纵向钢筋面积
箍筋或拉筋竖线间距 体积配箍率限值ρv
二级抗震
λ≤0.4 λ>0.4
400
420
0.12 0.20
400
400

框剪结构经验总结

框剪结构经验总结

框剪结构1.两个方向刚度宜相近。

答:《高规》8.1.7.7,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的布置宜使结构各主轴方向的侧向刚度接近。

2.剪力墙占的地震倾覆力矩比。

答:《高规》8.1.3,抗震设计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应根据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比值,确定相应的设计方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不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时,按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其中框架部分应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框架进行设计。

2.当框架部分承受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但不大于50%时,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

3.当框架部分承受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但不大于80%时,,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其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规定采用。

4.当框架部分承受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80%时,按框架-剪力墙进行设计,但其最大适用高度宜按框架结构采用,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限值应按框架结构规定采用。

当结构的层间位移角不满足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规定时,可按本规程第3.11节的有关规定进行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和论证。

3.剪力墙布置的间距要求。

答:《高规》8.1.8,长矩形平面或平面有一部分较长的建筑中,其剪力墙布置尚宜符合下列规定:楼盖形式非抗震设计(取较小值)抗震设防烈度(取较小值)6度、7度8度9度现浇 5.0B、60m 4.0B、50m 3.0B、40m 2.0B、30m 装配整体 3.5B、50m 3.0B、40m 2.5B、30m —注:表中的B为剪力墙之间的楼盖宽度。

4.7度0.15g。

8度0.3g,三类土抗震构造措施提一级。

答:《高规》3.9.2,当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关于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一些疑问的探讨

关于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一些疑问的探讨

关于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一些疑问的探讨0前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 [1]( 简称抗规)实施过程中关于“约束边缘构件”所遇到的疑问,以常见的二级抗震等级为例( 其余抗震等级问题类似) ,一一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1约束边缘构件最小纵筋直径取值抗规[1]表6. 4. 5-3 中,抗震等级为二级时,约束边缘构件最小纵向钢筋为max{ 0. 010Ac,6φ16( 三级6φ14) } 。

该内容存在争议的是: 二级抗震时,约束边缘构件的最小纵筋直径是否需取φ16? 当0. 010Ac > 1 206mm2( 6φ16 ) 时,是否在截面配筋里还必须含有6φ16? 对于剪力墙边缘构件纵筋最小直径的问题,抗规[1]并未明文提及,仅在6. 4. 4-3 条中提及剪力墙竖向分布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0mm。

为了探讨这个问题,先分析图1所示的两种配筋方式,两个截面相同,且均为二级抗震的约束边缘构件。

可计算出纵向钢筋配筋率及箍筋的体积配箍率: 方案1: ρs = 1. 03% ,ρv = 1. 047% ; 方案2: ρs =1. 005%,ρv = 0. 951%。

方案1采用了细而密的配筋方案,纵筋采用14 后,在满足配筋率的条件下,减小了纵筋间距,加密了箍筋肢距,提高了体积配筋率,延性将优于方案2,也符合强剪弱弯的延性设计思想。

从控制墙面裂缝的角度来说,由于墙厚一般较小,反而应控制剪力墙纵筋的最大直径,如剪力墙中配置直径过大的纵向钢筋( 如大于墙厚的1 /10) ,则容易产生墙面裂缝。

综上分析,抗规[1]表6. 4. 5-3中关于二级抗震不小于6φ16 的规定应是指配筋面积不小于6φ16,即A s≥1 206mm2,表6. 4. 5-3 内容也并未涉及约束边缘构件纵筋的最小直径,而更多的是从配筋面积上来加以限制。

表6. 4. 5-3 中的6φ16 主要是对截面较小的约束边缘构件设定的,因为一般仅会在截面较小的约束边缘构件( 如墙厚200mm,l c = 400 时) 中出现0. 010A c<1 206mm2( 6φ16) 的情况,截面较大的矩形或转角形约束边缘构件( 如截面大于200 ×600) 的最小配筋面积均大于6φ16。

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设计中一些常见问题论文

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设计中一些常见问题论文

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设计中一些常见问题的探讨摘要:针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常见的一些问题,重点分析和讨论:1)高层建筑的嵌固条件及部位;2)确定抗震墙厚度时,应综合运用规范规定的抗震墙构造最小高厚比限值和高层规程附录d稳定计算公式;3)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应该按不同的受力情况和墙肢剪跨比,设置不同的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长度宜根据相对受压区高度ξ确定更合理。

4)对剪力墙结构连梁超筋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抗震等级嵌固部位墙体稳定约束边缘构件连梁中图分类号:tu97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高层建筑的嵌固部位多数单塔或多塔高层建筑带有面积较大的地下室及层数不多的裙房,裙房可能相连形成大底盘。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满足一定条件时,地下室顶板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

若不满足规范要求,可将嵌固部位设置在基础顶面。

嵌固在地下室顶板的条件及要求:地下室顶板必须具有足够的平面内刚度,以有效传递地震基底剪力。

地下室顶板应避免开设大洞口;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结构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大于相关范围地下一层侧向刚度的0.5倍;地下室周边宜有与其顶板相连的抗震墙。

地下室结构的相关范围一般可从地上结构(主楼、有裙房时含裙房)周边外延不大于20m。

地下室顶板对应于地上框架柱的梁柱节点除应满足抗震计算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地下一层柱截面每侧纵向钢筋不应小于地上一层柱对应纵向钢筋的1.1倍,且地下一层柱上端和节点左右梁端实配的抗震受弯承载力之和应大于地上一层柱下端实配的抗震受弯承载力的1.3倍。

地下一层梁刚度较大时,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应大于地上一层对应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同时梁端顶面和底面的纵向钢筋面积均应比计算增大10%以上。

(5)裙房与主体结构相连时,其嵌固部位应随同主体结构,且应满足嵌固的有关要求;裙房与主体可采用不同基础结构,但应加强连接,保证在地震作用下共同工作。

高层混凝土建筑短-长肢剪力墙结构设计技术问题的探讨

高层混凝土建筑短-长肢剪力墙结构设计技术问题的探讨

高层混凝土建筑短\长肢剪力墙结构设计技术问题的探讨摘要:在高层混凝土结构的房屋设计中,一些设计人员为了达到建设方限制钢筋用量的目的,经常采用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结构,却没有严格按照现行规范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抗震加强措施,还有一些设计人员为了满足大空间功能的需要,用超长剪力墙布置在建筑专业允许的位置,以满足规范对层间位移比和位移角的要求。

关键词:剪力墙;结构;设计;探讨Abstract: in the houses of the high concrete structure design, some design personnel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e dosage of steel construction square limit, often use with more short shear wall structure, but not strictly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pecification requirements to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of the seismic strengthening, and some design personnel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large space, with long shear wall decorate in architecture allows posi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standard of displacement between floors and displacement Angle than the requirements.Keywords: shear wall; Structure; Design; explore一、短肢剪力墙、较多短肢剪力墙结构和超长肢剪力墙的定义短肢剪力墙:《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7.1.8条的注释1中定义:“短肢剪力墙是指截面厚度不大300mm,各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的最大值大于4但不大于8的剪力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