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读书报告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2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2](https://img.taocdn.com/s3/m/47b32e4cbe1e650e52ea99b8.png)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读后感河底中学李碧霞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书店,我的目光便被这本由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所写的《大国的兴衰》深深的吸引住了,保罗•肯尼迪注意到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国家之间的相对地位。
他认为,领先国家的相对力量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
科技的发展大大提高某些国家的相对实力,从而也就降低了其他国家的相对实力。
科学技术是决定大国兴衰诸多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和善于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曾经为中华文化的持续兴盛带来了充足的养分,然而当把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对于民-主政体不屑一顾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就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可见,科学和文化的固步自封严重抑制了国家的上升空间,由此导致了中国长达一个世纪的落后。
而在世界范围内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科技繁荣,成为最终成就了大国的经济实力巨大推动力。
幸运的是,在追求中华文明复兴的道路上,我们的先驱对这个问题早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在科技上,从“师夷长技”到“实业强国”再到现在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文化上,从鸦片战争后的维新和变法,再到五四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们一直在探寻着以科教文化来富国强民的路径。
在本书中,保罗•肯尼迪还对经济实力与军事力量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探讨。
他认为在国家的生产力和取得收入的能力与军事力量之间,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财富是支持军事力量的基础,获取财富需要军事力量作为保障。
保罗•肯尼迪还指出,军事扩张对大国的兴衰有着刺激的作用。
庞大的军费开支给一国带来了经济上的压力,导致了对外扩张,从而产生了国家间争夺海外领土的又一轮竞争。
读罢此书,我感到,没有哪个国家能永远保持兴盛不衰。
充满了竞争的世界历史像一条奔腾不止的长河,充满了起起伏伏,更替前行和后浪推前浪。
然而正是在这种互相追赶的过程中,世界经济和政治体系才充满了活力,人类文明才得以不断的前进。
美国真正的崛起之迷美国早在是英国殖民地时就对教育非常重视,到1775年,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260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教育环境甚至都强过今天的北京市。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读书笔记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f25a51a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4.png)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读书笔记《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读书笔记李扬颖偶然在区图书馆看到这本书,于是借阅回来翻开,该书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苏联史专家沈志华主编,由24名学者合力完成的一部苏联历史(1917—1991年)专题研究著作。
全书涉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28个专题,重构了苏联74年历史兴衰的主要过程。
一个仅有的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却在历史的一瞬间消失了,或者说,消失是一瞬间的,但其崩溃则必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是这个崩溃究竟缘起何处?这个问题,自从在大学开始,就始终萦绕在自己的大脑中。
尽管相对于改朝换代而言,苏联历史是短暂的,只有74年。
苏联的执政党的历史也不足百年,为93年。
但是任何一个人我想都不会否认苏联对中国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尤其是在同样的社会制度,同样的政治理想,同样淳朴的群众基础,却在历史洪流的冲击之下,走向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从1917年到1991年,一个大国经历着由崛起到崩溃,另一个大国却经历了分裂到统一再到繁荣。
苏联,曾经给东方许多国家带来了希望,给被压迫被剥削民族指出了新的道路,长期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苏联,曾经占有世界1/6的版图、并有一批卫星国以它为轴心组成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与美国进行抗衡的超级大国。
竟然说倒塌就神话般的倒塌了,这段历史应该怎么看呢?人们对于苏联的解体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解读,我在该书中曾经读到过这么一段:即苏联的崩溃的关键在于,其专制僵化的政治体制导致在苏联后期形成了一个人数庞大的官僚阶层,而这个阶层与普通民众间形成了尖锐的对立,正是这个官僚阶层最后动手摧毁了这个国家,原因很简单,官僚们发现摧毁这个国家比保留这个国家能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利益。
这些矛盾和利益需要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改革来完善,然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应该说对于苏联的解体负有重要责任,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往往取决于重大关头的抉择。
35年前,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紧要关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大国崛起》读书心得
![《大国崛起》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d13b30b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2e.png)
《大国崛起》读书心得《大国崛起》读书心得第一章:引言在《大国崛起》一书中,作者探讨了当前世界上大国崛起的现象,分析了其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书对于了解大国崛起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历史背景本章主要回顾了几个大国崛起的历史案例,如美国的崛起以及中国的崛起。
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国崛起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个体努力,还与历史、地理等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第三章:政治影响大国崛起必然伴随着政治力量的增强。
本章详细讨论了大国崛起对国内政治格局、国际关系以及全球治理体系的影响。
同时,也探讨了大国在各个领域上的政治竞争与合作。
第四章:经济影响经济是大国崛起中最关键的方面之一。
本章分析了大国崛起对全球经济格局和国内经济的影响,包括贸易、投资、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同时,还讨论了大国经济崛起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第五章:军事影响大国崛起必然伴随着军事实力的增强。
本章重点探讨了大国崛起对地区军事平衡和国际军事竞争的影响。
同时,也分析了大国军事崛起对国内安全和地区安全的挑战和影响。
第六章:文化影响本章讨论了大国崛起对世界文化格局的影响。
随着大国崛起,其文化价值观念、艺术形式和传媒影响力也将得到增强。
我们需要思考大国崛起对全球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附件:在本文档中,附件涉及了相关统计数据、图表和案例分析,对读者更详尽地了解大国崛起提供了更多的资料支持。
法律名词及注释:1.国际关系: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和竞争。
2.全球治理体系:指国际社会为了协调和解决全球性问题而建立起来的制度和机构。
3.贸易:国家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买卖活动。
4.投资:将资金投入到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以获取利润或增加资产的行为。
5.产业结构:指经济中不同产业之间的比重和关系。
6.军事实力:国家在军事上的力量和资源。
7.文化多样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特色。
一个大国的崛起之读书报告
![一个大国的崛起之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22c548eec3a87c24028c428.png)
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札记黄进任向远杨艳芳叶玮婷邹园园邹绍辉近些年来“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模式”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
在此书中,作者根据在走访过的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再加上自身作为一名国际关系学者的,通过自己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将“中国模式”这一内涵进行了更深刻的丰富,提出了“文明型国家”崛起的观点。
该观点认为中国的崛起并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伟大复兴,这样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纵观它的崛起过程,不难发现中国能够不迷失自我地去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并对世界文明做出原创性的贡献。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结构是一个总分总的形式。
首先,此书提出了中国崛起这一无可厚非的事实,虽然中国目前存在着贫富差距、房价昂贵、腐败滋生、环境污染严重等一些列问题,但是这些在作者看来都是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必经的阶段,而且在后面也纷纷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数字化和实例的论证。
接下来为了证实中国崛起的真实性和中国模式的独特性、优良性,作者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和观点。
例如作者谈到了GDP悖论、“1+1>2”模式(即“准发达国家”板块和“新兴经济体”板块的共同发展和良性循环)、“二八效应”、“四超”、“四特”、“中国模式的八个特点”、“八大中国理念”以及“中国话语权的崛起”等等。
为了进一步证实自己前面所提出的一系列观点,作者还将中国的崛起模式和方式与印度、东欧、东亚这些国家的发展模式做了对比。
最后,作者回归全书的核心观点,提到中国的崛起和中国模式的发展,将会带来新一轮“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震撼》从出版以来,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反响。
部分读者和学者认为这本书是对中国崛起和中国模式的一个梳理,是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来发展历程的思考和认可;但是部分读者对其中的一些观点是持否定态度的,本人对于文中有关腐败、贫富差距这样的问题,作者都持有极大的乐观态度,是不敢苟同的。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https://img.taocdn.com/s3/m/f1cc9b0d1eb91a37f1115cea.png)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查看您的阅读历史分享给朋友类别:历史·传记| 关键字:苏联兴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有关苏联74年兴衰历史的实证性专题研究著作,由22名中国学者合力完成,书中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各个方面,共28个专题,总计约110万字。
本书利用大量俄国解密档案,立足专题或个案分析,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以重构苏联74年历史兴衰的主要过程。
作者:沈志华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时间:2009年08月序苏联的历史,就是体现为斯大林模式的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和发展道路的历史。
20世纪开始不久,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许多东方国家带来了希望和振奋,他们似乎看到了新世界的曙光。
然而,到20世纪接近尾声的时候,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竟画上了句号!像•内容简介•作者简介•媒体宣传•主要专题•目录•绪论写一部实证性专题苏联史(1..•绪论写一部实证性专题苏联史(2..•绪论写一部实证性专题苏联史(3..•绪论写一部实证性专题苏联史(4..•绪论写一部实证性专题苏联史(5..•绪论写一部实证性专题苏联史(6..•绪论写一部实证性专题苏联史(7..2第一部分工人上街游行示威的真实原因是彼得格勒粮食供应不足。
有一种说法,23日开始的事件就是“面包骚动”。
沙皇政权的保安局在2月初的报告中就指出,“如果居民还没有发动饥饿暴动,那么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最近的将来不会组织这样的暴动:愤怒在增长,而且•自发的二月革命(1)•自发的二月革命(2)•自发的二月革命(3)•自发的二月革命(4)•自发的二月革命(5)•自发的二月革命(6)•自发的二月革命(7)•自发的二月革命(8)•自发的二月革命(9)•自发的二月革命(10)•布尔什维克与七月事件(1)•布尔什维克与七月事件(2)•布尔什维克与七月事件(3)•布尔什维克与七月事件(4)•布尔什维克与七月事件(5)•布尔什维克与七月事件(6)•布尔什维克与七月事件(7)•布尔什维克与七月事件(8)•布尔什维?与七月事件(9)•布尔什维克与七月事件(10)•政治危机中苏俄国家功能的转化(.•政治危机中苏俄国家功能的转化(.•政治危机中苏俄国家功能的转化(.•政治危机中苏俄国家功能的转化(.•政治危机中苏俄国家功能的转化(.•政治危机中苏俄国家功能的转化(.•政治危机中苏俄国家功能的转化(.•政治危机中苏俄国家功能的转化(.3第二部分1930年代初期,对党外人士的镇压声势浩大,而对党内的清洗还刚刚开始,而且是分散地、不太引人注目地进行着,也没有涉及最高层的领导干部。
大国崛起读书心得500字(21篇范文参考).doc
![大国崛起读书心得500字(21篇范文参考).doc](https://img.taocdn.com/s3/m/459278b6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0c.png)
大国崛起读书心得500字(21篇范文参考)大国崛起读书心得500字篇1《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多样化的视野,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从近现代各大国崛起的历史中我们能够学到很多很多。
诚然,我国此刻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前进道路上仍然有很多障碍和问题。
我们深信,借鉴和吸收西方礼貌的精华和大国崛起的经验,对于我们将是受益匪浅的。
我们也深信,21世纪将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必将和平发展和崛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取得伟大的胜利!大国崛起读书心得500字篇2《大国崛起》真实地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
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我们要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
回顾500年来各个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讨论大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
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却值得关注: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重视思想文化的繁荣、重视科学和教育、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等。
对于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是怎样成为17世纪的王者?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
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
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
由于国土面积等天然因素,虽然17世纪末,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
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世界。
《大国的崛起》读书心得(优秀21篇).doc
![《大国的崛起》读书心得(优秀21篇).doc](https://img.taocdn.com/s3/m/9fab4aed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69.png)
《大国的崛起》读书心得(优秀21篇)《大国的崛起》读书心得篇1看过《大国崛起》使我对世界历史有了一个真正的了解。
这部片子是根据历史事实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在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9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
但不免让我想起了中国可悲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从此落后。
从1500年开始,欧洲的强国一个接一个的出场,引领了欧洲作为全球顶尖的新时代。
五百年前航海技术的提高人类终于有了一种真正的世界观。
先后出现了殖民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这两个国家都有着早期大国的相同的特点,靠掠夺别的国家的资源,充实国力兵力,然而资源是有限的,国家和人民的消费消耗是无限的,没办法发展本国经济的特色,终于在无限的消费中保持不住强国的地位。
这让我们明白了靠掠夺只能是暂时的强大,最关键的是要能发展自己国家特色的经济,才能站稳世界强国。
在这本书中,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还是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为海洋霸主,或是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
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条件。
而面积只有两个北京大的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证券交易所,建立银行信用体系的国家。
正是这种经济体制的创新,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经济,也使面积这么小的国家脱颖成为当时世界性强国。
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也使其成为当年的“日不落帝国”。
这无疑告诉了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强占先机,才能立于强国之列。
但是,当世界上的国家一个接一个的崛起时,当时的清政府却依旧落后。
明朝时期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
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
看了这些,我想我不说同学们也知道为什么中国现在比别的国家落后大国崛起读后感800字(3篇)大国崛起读后感800字(3篇)。
而英国、荷兰等国家是那样的强大。
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发展比较迟。
不过中国发展速度很快,年收入以百分之九点几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都给其他大国造成了恐惧。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6c0dca7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26.png)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在阅读《大国的兴衰》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目睹了一个个大国的崛起与衰落,兴衰交替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书中通过对多个大国的历史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国家兴衰的复杂因素和规律。
作者保罗·肯尼迪以其深厚的历史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
一个国家的兴衰首先与经济实力密切相关。
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强大的经济实力能够为国家提供充足的资源用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例如,在 18 世纪和 19 世纪,英国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生产力,成为了“世界工厂”,其经济的繁荣支撑着庞大的海军和广泛的海外殖民地,从而确立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然而,当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逐渐落后,被美国和德国等新兴工业国家赶超,其经济优势逐渐丧失,国家的影响力也随之下降。
军事力量也是影响大国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
强大的军事力量不仅能够保障国家安全,还能为国家拓展利益和影响力。
历史上的罗马帝国、蒙古帝国等,都依靠强大的军事征服建立了庞大的版图。
但过度的军事扩张也可能导致国家资源的过度消耗,从而引发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
例如,西班牙在 16 世纪通过庞大的舰队建立了全球性的殖民帝国,但长期的战争开支最终导致国家财政破产,经济陷入困境。
科技的发展同样对大国兴衰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科技的进步能够推动生产力的提高,从而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同时,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也能改变战争的形态和力量对比。
美国在 20 世纪之所以能够崛起成为超级大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从原子弹的研制到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为美国的强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政治制度的优劣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一个高效、稳定、民主的政治制度能够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国家的发展。
相反,腐败、专制、僵化的政治制度则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阻碍国家的进步。
例如,法国在大革命后建立了相对民主的政治制度,为国家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清朝的封建专制制度在后期日益腐朽,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落。
大国的崛起读后感5篇
![大国的崛起读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d949294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80.png)
大国的崛起读后感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致辞、事迹材料、学习心得、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自我鉴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deeds, learning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normative documents, self-evalu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大国的崛起读后感5篇通过读后感,读者可以了解书籍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思考,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交流,从而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情节发展,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大国的崛起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大国的崩溃读后感
![大国的崩溃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d7f6965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62.png)
大国的崩溃读后感看了《大国的崩溃》这本书,我对现代政治制度与社会管理体系的建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由于现代政治制度与社会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与落后导致了文革十年的发生,又在文革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大量吸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设备,又大量的实行福利政策,使得国民经济呈爆炸式增长,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带来的是中国人民福利水平极速下降,国民收入迅速提高,但同时也导致了贫富差距扩大。
中国国民经济取得如此辉煌成就,并非国民素质的提升,而是腐败官僚贪污受贿的公务员队伍、以及自身条件优越的党内领导集团。
他们以权谋私,公然的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损害国家利益,甚至出卖国家机密给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的磨难,终于走向了繁荣昌盛的今天。
一个国家到底是有多少层组织架构和权利结构才能保证其稳定?看过《大国的崩溃》这本书之后,让我明白了当前国家所处的环境。
原来中国最高的权力机构竟然只有五人,分别是:主席、总理、军委主席、总统、国家主席,这种领导体系无疑就是最原始的,既没有任何的监督机制,也没有什么民主可言。
而当初总理仅仅因为出了事故就将他调职,让他当副总理,他却连连反抗,拒绝上任,直到晚年也被暗杀,这是否就是所谓的人性?一个国家还未强大,或者已经强大,还需要监督吗?那些新闻媒体记者、学者专家不就成了自己监督自己吗?如果你稍微有点权利,就可以毫无顾忌的贪污受贿、挥霍浪费。
这样的国家必将走向衰落,正如中国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一样,被一个个瓜分殆尽。
“多米诺骨牌”效应、塔西佗陷阱,曾经熟悉的词汇,它们已经告诉我们太多的历史教训。
不再仅仅是中国这样的弱小国家,我们生活在21世纪,每天都能够接触到很多外国的思想和制度。
世界的潮流就是如此,全球化、科技进步,如今看似安稳的生活,有一天可能会因为某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错误而消失殆尽。
只要是有人类的地方,就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就如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在某一天它们会不约而同的冒出头来,把整个世界搅动的天翻地覆。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1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1](https://img.taocdn.com/s3/m/6d844ee0102de2bd960588b8.png)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读后感河底中学陈富鱼当往日的辉煌还在历史的书页上散发着光芒,衰落却已在不知不觉中逼近。
让目光穿越历史的长河,我看到五个世纪的国际舞台风云变幻,一幕幕的悲喜剧在世界性的大国中永不停歇的上演。
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书店,我的目光便被这本由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所写的《大国的兴衰》深深的吸引住了。
据说这本书在1987年问世之后,曾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翻开这本厚厚的书册,我看到了五个世纪以来的一场场硝烟弥漫的战乱纷争,一次次科技和经济实力的暗中较量,一个个大国的兴衰更替……,保罗•肯尼迪用他那富有魔力的语言和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向我再现了一幅综合了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的宏伟历史图景。
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之中,大国的兴衰不再是封闭舞台上的自我演绎的故事,国与国之间相互的注视,冲突和融合成为影响历史走向不可忽视的力量。
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中国正处在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吸取历史的教训,借鉴前人的经验,对一个正在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国——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保罗•肯尼迪首先从1500年的世界形势入手,描述了东方帝国在中央集权下稳定的政治体制和中西欧诸国之间的不断征战的情形,指出欧洲社会在不断的冲突中产生了军事变革和经济的碰撞,从而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正如书中所说,当古老的东方被人们看作是神化般的天堂时,欧洲社会已经悄悄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在接下来一个世纪中,欧洲大陆的大国之争纷乱动荡,历史的天平倾向了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这五个欧洲大国,那些曾经是世界一流强国的西班牙和荷兰,已经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沉寂下去。
1815年后的一百年间,欧洲形成了战略均势,相对稳定的国际局势使得工业化的浪潮席卷欧洲大陆,科技的发展和军事系统的现代化成为这一时代战争成败的重要砝码。
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了二十世纪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各国国力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了国与国之间力量的重新分配,国际局势愈发动荡不定。
大国的崛起读后感
![大国的崛起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259a3a6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86.png)
大国的崛起读后感《大国的崛起》是一部关于国家崛起和国际关系的书籍,作者是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通过对世界各国的发展和崛起进行深入研究,福山揭示了大国崛起的原因和影响,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格局和未来走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大国的崛起》中,福山首先对大国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大国崛起的四个阶段,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和生物革命。
他认为,这些革命的发展和演进是大国崛起的基础,也是大国实力的源泉。
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成为了推动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
同时,福山还指出了大国崛起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包括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国际秩序的调整和全球治理的重建等方面。
通过对世界各国的发展和崛起进行深入研究,福山揭示了大国崛起的原因和影响,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格局和未来走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他认为,大国崛起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导致战争和冲突。
相反,大国崛起也为世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应对。
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背景下,大国崛起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主要特征之一。
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的崛起正在改变世界格局,重新定义国际关系。
面对这一趋势,各国需要深刻理解大国崛起的内在逻辑和规律,积极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只有通过合作和共赢,才能实现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总的来说,福山的《大国的崛起》是一部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著作,对我们认识当今世界和未来走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对大国崛起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格局的演变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为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希望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大国崛起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读后感】大国崛起读后感四篇
![【读后感】大国崛起读后感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c1d8227b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0a.png)
【读后感】大国崛起读后感四篇读后感一:《大国崛起》《大国崛起》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
本书以世界大国的崛起为主线,探讨了大国崛起的诸多内在原因及其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
作者在书中明确指出,大国崛起不是偶然的,而是长期的积累和努力的结果。
他分析了大国崛起的四个重要因素:政策的智慧、经济的实力、军事的实力和文化的影响力。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剖析,读者对大国崛起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书中还提到了大国崛起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
大国崛起带来了全球权力的重新分配和地缘政治的重构。
这不仅对大国自身有着重大影响,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大国崛起对全球的影响,对我们理解当下世界格局至关重要。
读完这本书,我对大国崛起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我明白了大国崛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力的支撑。
我也意识到大国崛起对全球格局的重塑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这让我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大国崛起》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对大国崛起的深入剖析,让我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提到的大国崛起的四个因素:政策的智慧、经济的实力、军事的实力和文化的影响力,让我深思了大国崛起的内在原因。
政策的智慧是指政府制定明智的政策和战略,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决策来推动国家的发展。
经济的实力是指国家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能够在全球市场中取得领先地位。
军事的实力是指国家拥有强大的军队和武器装备,能够保障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文化的影响力是指国家的文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和吸引力,能够赢得其他国家的认同和尊重。
通过阅读《大国崛起》,我对大国崛起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只有在政策、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具备竞争力,才能实现真正的大国崛起。
我也认识到大国崛起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这对我们理解当下世界格局至关重要。
《大国崛起》读书心得
![《大国崛起》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e4fdd628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87.png)
《大国崛起》读书心得
《大国崛起》是一本关于世界格局变化的书籍,作者通过对世界各大国的发展历程和国际关系的分析,深刻剖析了大国崛起的原因和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对个体国家以及全球的影响,也更加清晰地理解了大国崛起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书中对于大国崛起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了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都对大国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作者还分析了大国崛起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指出了大国崛起可能带来的地缘政治的变化和全球治理格局的调整。
其次,书中还对各大国的崛起历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比较,使我对于各国的发展现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通过对比各国的崛起过程,我深刻体会到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而大国崛起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
最后,书中还对大国崛起对全球的影响进行了展望,指出了大国崛起对于全球治理格局和国际关系的重大影响。
同时,书中还强调了大国崛起需要遵循和平发展的道路,以实现共赢的局面。
通过阅读《大国崛起》,我对于世界格局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大国崛起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也让我对于世界发展的趋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知识一定会对我有所帮助。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精选.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bbd78116a8956bec0975e386.png)
读《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有感当今世界,主要分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且资本主义国家占大多数,发展历史悠久。
而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数量较少,而且发展历史也较为短暂。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那么谁才是最早的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发展历程又怎样呢?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而《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这本书就向我们介绍了最早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产生与发展。
最近,我看了《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这本书,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深有感触。
这本书主要向我们介绍了苏联这个最早的社会主义大国在世界上74年的发展历程。
1917年,俄国通过各种斗争,最后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为了让俄国的经济和社会得以发展,列宁制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又制定了新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确实使苏联的经济得以进一步的发展。
之后列宁去世,斯大林继位。
他对苏联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各领域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在经济上,斯大林开始对苏联施行一种全新的建设方式——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这使苏联一跃成为世界大国。
但是苏联的经济却发生严重的畸形,重工业过重,轻工业和农业的比重明显较低。
这就使苏联进入了一种畸形的发展模式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与美国进入了冷战状态。
苏联的各届领导人对苏联进行了各种改革,但始终是围绕着斯大林的路线在走,最后,戈尔巴乔夫使改革进入了死胡同,提出科学共产主义之说。
在1991年,因为叶利钦等反动派的篡夺,苏联最终解体。
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最终陨落。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苏联这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与崩溃,也给我们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许多经验和教训。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众多的人口和悠久的历史,要想得到较好的发展,就要学会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
特别是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的经验。
所以,我们需要从各方面借鉴和学习。
首先,思想是解放的先导,这是苏联给我们的启迪,因为坚持社会主义思想,他们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又因为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超级大国的崩溃》读后感
![《超级大国的崩溃》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9d7d322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f6.png)
《超级大国的崩溃》读后感
《超级大国的崩溃》读后感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读完一本书都有自己的见解。
下面是我带来的是超级大国的崩溃读后感字,希望对您有帮助。
大国的`兴起,起于经济和社会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扩张。
大国之衰,直至葬送整个社会主义超级大国的苏联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制度当然是主要原因,然而最终给予其重大一击的却是其民族情况。
苏联国内大清洗、劳动营制度等历史悲剧中,都有民族情况牵涉其中,并在苏联民族关系上不断留下伤疤。
书中对这些问题也做了总结:苏联从加盟共和国,到民族自治州,其民族情况复杂性和难度都超出其自己预料,苏共认为民族情况早已解决,却不断制造一次次民族惨剧。
从斯大林的高压政策到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一些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相继宣告独立使苏维埃成为一具空壳,特别叶利钦带领苏联最核心联邦俄罗斯的独立,更让戈尔巴乔夫无力执掌大局,并在一次“宫廷政变”后,伤心的宣布苏共“解散”,宣告了一段沉重历史的结束。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30多年,中国从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第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00多美元,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
中国的崛起主要原因是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了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实现了一种对西方模式的超越。
世界历史就像一条奔腾不止的长河,充满了起起伏伏,中国正处在向现代化、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吸取历史的教训,借鉴前人的经验,走出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一个正在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国——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大国崛起》读书心得
![《大国崛起》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bde4e24b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71.png)
《大国崛起》读书心得
《大国崛起》是一本关于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著作。
通过对世界各大国的崛起和崩溃的历史案例和现实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作者揭示了大国崛起的规律和原因,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格
局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大国崛起对世界格
局的深远影响。
作者通过详实的案例和数据,清晰地展现了大国崛
起的历史轨迹和现实挑战。
我深刻地认识到,大国崛起不仅仅是一
个国家自身的发展问题,更是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对世界
各国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世界格局的变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
对我国的发展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认识到,要想在当今世
界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深刻理解大国崛起的规律和原因,积极应
对国际挑战,不断提升国家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世界格局变
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我国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
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我们一定能够应对国际挑战,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专业:文物与博物馆学班级:六班
学号:********
姓名:***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专题一的读书报告
苏联史是短暂的,只有74年。
苏联的执政党的历史也不足百年,才93年。
苏联,曾经给东方许多国家带来了希望,给被压迫被剥削民族指出了新的道路,长期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苏联,曾经占有世界1/6的版图、并有一批卫星国以它为轴心组成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与美国进行抗衡的超级大国,竟然说倒塌就神话般的倒塌了,这段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呢?《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通过实证性的专题,给人们丰富的史料和详尽的过程描述,话题虽然是沉重的,并且我只读了上册,但对苏联的兴亡史的演变原因、逻辑发展却有了新的理解。
第一个专题:历史性的转折:1917年俄国革命。
该专题首先分析了俄国革命的根源,长期原因是现代化的结构性矛盾,俄国本质上是个东方国家,西方化与东方社会的矛盾突出,同时下列两个问题十分尖锐:农民土地问题没有解决,贵族在政治上独掌权力。
1905年俄国革命向资产阶级君主制方向迈出了关键一步,但关键的两个问题仍然存在。
1917年革命的中期原因是1905年革命后出现了形势变化,沙皇政权的改革调整了政治结构、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现代化,但俄国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斯托雷平改革最终失败,下层的反抗加强,资产阶级自由派更加激进。
短期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战争给俄国带来了灾难,除了工人反抗,自由主义运动也要求沙皇政权改变政治方针。
终于在1917年2月23日到3月2日(俄历),沙皇制度在8天内土崩瓦解,这是一场自发的革命。
二月革命发生时,布尔什维克无论在组织上还是思想上都还未为这场革命做好准备。
因此,尽管彼得格勒的布尔什维克积极参与了运动,但在总体上未能对局势产生明显影响。
二月革命后的俄国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
布尔什维克与俄国其他政治力量一样,都面临历史性的抉择。
布尔什维克国内组织依据建党初期就已明确的革命理论,准备走上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框架内的合法反对派之路。
而列宁回国后从根本上扭转了这一趋势,把党领上了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道路。
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在俄国革命性质、任务等问题上是一致的,两党都认为应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应激烈地反对临时政府,甚至两党还有了合并的想法。
到了4月,列宁从国外流亡回来,改变了自己原来的认识,提出要抛弃“旧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即要建立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政党和工人代表苏维埃取代临时政府。
不仅孟什维克反对,布尔什维克也反对。
列宁的《四月提纲》开始并没有在党内通过,直到4月下旬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才以多数票通过。
7月俄国出现了一场政治危机,史称“七月事变”。
工人、士兵反对临时政府,要求“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结果运动被支持临时政府的军队平息了,官方把事件“定性为布尔什维克受德国指使挑起的暴动”。
七月事件之后,布尔什维克在9月已经控制了彼得格勒、莫斯科等一些城市的苏维埃,接近了政权。
在武装起义问题上,列宁、托洛茨基是力主派,后者成为武装起义的具体组织者。
可以这样说,列宁关于革命转变的思想,为俄国这样一个资本主义相对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没有列宁的《四月提纲》,布尔什维克党将走上另一条不同的道路,俄国的历史也许是另一种情况了。
对于“1917年俄国革命”这段专题,我又找了另外一本专门介绍此段历史的书——《克伦斯基等目睹的十月革命》。
正如作者德•阿宁在全书开篇的序言中所宣称的那样,本书似乎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俄国革命史,仅仅是对这个
时间段各色人物言行的辑录,只限于转述这样一些人的主观见证和叙述。
然而,历史毕竟是由人的活动所组成的,作者所选取的人物不但观察和研究了这段历史,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创造了这段历史,从这些重要人士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大致勾勒俄国革命的本来面目。
而在人物的选取上,作者更是独辟蹊径,摈弃了正统的布尔什维克作者,因为他们的观点和对革命事件的叙述,已为人们所熟知,所收录的多为对革命持中立甚至敌对态度的人物,如克伦斯基,托洛茨基、邓尼金、普列汉诺夫。
我们知道,出于意识形态考虑,苏联史学家必须只按照一种模式从事创作,对事态只作一种描述,对革命的意义只做一种解释,历史全然成了证明政权合法性的御用学科,这就导致了历史研究的单一化和刻板化。
更糟糕的是,在苏联,历史往往沦为某些人物和派别涌来进行的夺权斗争的工具……握有权柄的那个人或那些人,同样可以“创造”历史,相比较而言,阿宁所选取的诸位异议人士的对革命的描述,虽然难免主观主义,感情用事,但他们作为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和见证人,同那些根据表面真实,但往往模棱两可的文件来研究复杂革命事态的人相比,显然是处于更加优越的地位。
而且他们大都流亡海外,不必担心来自官方的意识形态压力,自可畅所欲言。
通过对异议人士活动和言论的考察,必然使我们能够在更加全面的把握和解读一百年前这场震撼世界的大事件。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
一只蝴蝶在亚马逊平原上轻轻扇动一下翅膀,就可能造成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场飓风。
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俄国革命的爆发,同样也是由微小事件所引发的一场意外性的结果,用作者的话来说,这次人类历史上一次最大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乃是一些偶然情况,不正确的估计和误会所造成的,尽管斯大林在事后大肆吹捧布尔什维克的高瞻远瞩,他宣称举行十月起义是可以说是布尔什维克战略的模范,违背这个条件,就会造成危险的错误,即所谓“失其速度”,就是说会落在运动的进程后面,或者向前跑得太远,因而造成失败的危险。
按照斯大林的说法,似乎当时形势的发展,尽在布尔什维克的掌控之中。
然而在这番炎炎大言的背后我们发现,就在二月革命爆发前两个月,流亡于瑞士苏黎世的列宁,在所作的一次报告中甚是悲观的说:“我们这些老头子也许等不到未来的革命了”,这对斯大林的说法无疑是一个极为有利的反击。
布尔什维克党内外的其他一些革命家也和列宁持类似的态度,因为谁也没有想到可能发生的革命会如此临近。
必须说明的是,列宁相信俄国必然发生革命,在他看来,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为薄弱的一环,在这里爆发革命的时间要比任何西方国家早,并积极参与了革命的组织工作。
尽管他创立了这种理论,然而如上所述,他本人对革命迫近的可能性却表示怀疑,连对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二月革命都不抱乐观态度,何况更进一步的无产阶级十月革命呢?
俄国革命的导火线,是一九一七年三月四日(俄历二月十九日)彼得格勒因缺乏面包而引起的骚乱。
三天以后,普提洛夫铁厂的工人,因与资方发生纠纷,被厂方勒令停工,在次日他们与女工联合,发起一场总罢工,示威游行的队伍,越过冰冻的河面,一直向首都中心进发。
可怜他们所求无多,也不过就是面包而已。
在沙皇政府看来,这不过是当时类似事件中微不足道的一次。
当时身处彼得格勒的陆军大臣别利亚耶夫将军在发往大本营的电报中说,已经采取了制止骚乱的措施,并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次日局势开始恶化,别利亚耶夫将军仍然安慰
政府说,已经采取了一切措施来制止这次骚动,他相信骚动一定会被镇压下去。
而在中央政府方面,当沙皇尼古拉二世读完杜马主席罗将柯关于彼得格勒开始爆发革命的电报之后,说了一句已被载入史册的话:“这个胖子又来对我胡说八道,我甚至无需回答他”。
而此时在彼得格勒,被派来镇压的沙皇部队,起初踌躇不愿动手,最后不但拒绝了镇压群众的命令,还迅速转到了罢工工人一边,甚至连一向对沙皇忠心耿耿的哥萨克卫戍部队,也不肯向民众开火。
沙皇政权的脆弱至此暴露无遗。
混乱了4天之后,军队终于哗变,沙皇黯然退位,由一个自由派的“临时政府”暂时接管。
看似不可一世的罗曼诺夫王朝,就这样如同纸糊的房子一般土崩瓦解,而起因竟是一场的无足轻重的示威事件。
由此可见,震惊世界的俄国革命,在当时完全是一场由突发性事件引发的意外,对终身致力于革命事业的布尔什维克来说更是如此。
历史的巨变和伟业,往往会通过许多一两个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细节,达到惊天动地的结果。
“蝴蝶效应”在历史领域的作用,大致亦可作如是观。
回头再看俄国革命的发展史,我们不得不承认俄国革命的爆发的确有很大偶然性。
当然,革命领袖们为推翻腐朽残暴的沙俄政权而舍生忘死,所做的种种努力不容抹杀,然而由此将他们神话为先知先觉的预言家和无所不能的完人,则是违背基本史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