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作家乡的风俗

活动分析

本单元所学的几篇课文都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学生随同作者一起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本次习作的内容是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旨在加深学生对家乡独特的风俗习惯的了解,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次习作的话题来自学生的生活,对学生来说选择写什么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抓住风俗的主要特点,把重点内容介绍清楚。这就需要教师在习作指导时对学生加强引导。

教学目标

1.借鉴本单元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

2.通过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学习描写活动现场和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方法。

3.通过写作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4.学习修改、完善习作的方法。

重点难点

1.抓住家乡风俗的特点,写出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2.运用多种方法生动地展现活动场面,细致地描写自己参加活动的真实感受。

3.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记叙,做到详略得当,要写得具体,语言形象生动。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各地的民风民俗,实地调查本地的风俗

习惯。

2

一、激趣导入,明确任务

1.谈话引入习作的主题,激发学生谈风俗习惯的兴趣。

导语:所谓风俗,就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

规范,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教师分别出示图片:民族风俗——蒙古包,节日习俗——中秋月饼,传统礼仪——拱手礼。)在灿烂的人类文明中,风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故而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本单元的课文就为我们呈

现了民俗风情画卷的冰山一角,它们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同学们,在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呢?说给大家听一听吧!

2.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

预设: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先说一说家乡有哪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再选择其中一种说清楚这个风俗习惯的主要特点。

3.明确写作任务。

(1)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

(2)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

二、合作探究,交流方法

过渡: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地域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老师从大家精彩的发言中也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那么怎样才能将家乡风俗习惯的独特之处写得清楚明白呢?

1.阅读课本上的文字,明确要求。

(1)介绍一种风俗习惯,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介绍,重点介绍其最主要的特点,也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要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3)还可以写一写自己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2.回顾写法,掌握技巧。

过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都了解了哪些描写事物的方法?分别是从哪篇课文中学到的?说给同学听一听。

(1)回顾课文,交流写法。

(2)小组归纳,教师板书。

①顺序合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②方法多样,描写生动,突出特点。

③运用修辞,语言生动,感染力强。④多方面介绍,说明与描写相结合。

三、确定思路,完成初稿

1.先确定习作题目,再列出写作提纲。

(1)确定题目。

要求:①题目要新颖独特,能突出家乡风俗习惯的特点或表达对家乡风俗习惯的感情;②题目是文章的纲要和线索,要能起到串联起全文的作用。

(2)明确拟写写作提纲的要求。

①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想拟一个什么题目?

②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想从哪几个方面介绍?

③哪一部分内容将作为重点进行详细介绍?

(3)学生自主拟写提纲。

2.按所列提纲,说一说自己想怎么写,其他学生听一听、评一评。

3.引导学生根据交流内容,完成初稿写作。

师:前面我们欣赏和交流了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可以说,不一样的习俗,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感受,不同凡响的精彩……下面,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记下这点点滴滴,让这些风俗习惯的独特魅力在我们的笔尖流淌吧!

四、点评习作,修改誊写

1.学生完成完整的习作,教师出示几篇典型的习作初稿,师生集体评议、修改。

评议重点:(1)是否抓住了家乡风俗的主要特点;(2)是否写清楚了活动的现场情况及自己的独特感受;(3)是否突出了重点,做到详略得当;(4)文章是否具体,语言是否生动形象。

2.学生自己尝试修改习作。

修改重点:(1)改正错别字、用错的标点;(2)改正读不通顺的语句;(3)看看哪些地方需要补充具体,哪些地方可以删减。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互相修改评分。

4.小组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

【优秀习作】

家乡的风俗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办鱼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舂糍粑;二十九,做甜酒……”这是流行于我的家乡的年俗民谣①。其中舂糍粑是这些活动中的重头戏。几年前我回老家过年,正好赶上舂糍粑,那热闹的场面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②

我刚到家的时候,家中正在为舂糍粑做准备。③姥姥在一口大蒸锅边准备把一盆泡好的糯米放进去,姥爷在屋后的空地上与几位年轻力壮的表兄准备工具,舅妈带着表姐在河边清洗木制的模具。这一切在我看来都是新奇而有趣的,我已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④

不久以后,当姥姥把那一大盆蒸熟的香喷喷的糯米饭端出来以后,那几个早已静候在一边的表兄便兴奋起来,其中的两个表兄从一旁的架子上取来两根碗口粗的木棒,一人高,想必是很重的。姥姥在两个表兄的帮助下,把糯米饭倒进了空地中的一个大石槽中,随即两个表兄就围过来,一人执一根木棒用力地捶打着石槽中的糯米饭。⑤他们二人轮流上阵,木棒落下的一刹那,大地仿佛都颤动了一下。⑥雨后的乡村,尽管天气阴冷,两个表兄的额头上还是渗出了密密的汗珠。

我在一旁看得好奇,就凑上前去问问我能否试着打一下。一个表兄停了手中的活儿,揩了把汗,笑着说:“你的力气太小了!”但还是把手中的木棒给了我。我双手合抱,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木棒抱起来,随即便吃力地将它移到石槽上方,两手一松它便掉到了石槽里面,发出一声闷响。这时想把它再抬起来可就费劲了,捶打过的糯米饭具有粘性,木棒一接触它便被紧紧地缚住。一旁的大人们见我拔不出来都笑了。那位表哥见状对他们说:“他还小,没事的。”随后走过来对我说:“还是让我来吧!”我急忙把木棒塞给他,不好意思地退到一边去了。⑦

两个表兄又捶打了一会儿,这时的糯米饭已经成了一个圆滚滚的球了。两个表兄把那个球从石槽中弄出来,放到一个撒了米粉的簸箕里。舅妈开始上阵,将这个大圆球揉成长条状,然后揪下小圆球分发给小朋友在模具上印花纹。舅妈把揪下来的第一个小圆球抛给了我,因为我是远道而来的客人。⑧

句段赏析

①引用民谣开篇,引起读者的兴趣。

②交代写作的重点内容。

③这句话总起全段,点明本段主要介绍舂糍粑的准备工作。

④心理描写生动、形象。

⑤大家分工合作,协调有叙,动作描写真是精彩极了!

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表兄的“年轻力壮”。

⑦细致地描写“我”捶打糍粑的过程及众人的反应,富有情趣。

⑧一家人合作的场面让人感受到其乐融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