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悦悦事件”社会心理学分析
就小悦悦事件谈社会心态问题
![就小悦悦事件谈社会心态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5e55e0603d8ce2f00662375.png)
就小悦悦事件谈社会心态问题小悦悦离开我们,已经一段时间了。
因她的死引发的讨论和思考,仍在继续。
父母怎能那样大意?18路人怎能如此冷漠?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拾荒阿婆的救人之举?世道人心真的沦落了吗?这个社会到底得了什么病?这个社会到底抱的是什么心态?这名两岁女童的死,以一种触目惊心的方式,拷问着每个国人的灵魂。
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视角考虑问题,将“小悦悦父母”“18路人”和“拾荒阿婆”都替换成“我们”,然后扪心自问:我,能否比他们做得更好?道德缺失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
作为小悦悦的父母,为什么没有尽好照顾孩子的责任?孩子在大街上不见了那么久,难道就没有反应过来想一下孩子去哪里了吗?毕竟孩子只有两岁啊。
如果我是孩子的父亲,我一定会好好看好我的孩子,不让他受到伤害,虽然意外可能无法避免,但做好自己应有的责任才是最应该的。
这不仅是道理问题,更是对至亲的爱的负责。
小悦悦的父母没有发现她,是他们的失误和大意。
可是那18个路人是大意吗?看过视频的人都知道,他们是多么“安然”的经过小悦悦,然后把她忽略掉。
是,很多人都怕惹祸上身,这是现在大多数人的心态问题,因为之前出现过太多的救人却被冤枉的事件。
可是拨打110和120的电话是几乎零风险,零付出的方法,这些人也竟然也不愿意伸出一点援手。
这种心态反应的是人们如何低的道德底线啊。
我自问,我不敢上去扶起小悦悦,我也会立马拨打求助电话。
竟然有人说拾荒阿婆有作秀的成份?真想问问这些人内心到底还有没有良心和道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社会心态?一个平民百姓何必炒作?或许就是大家的一种掩饰吧,想利用对拾荒阿婆的抨击掩饰自己丑陋的道德。
其实我很佩服拾荒阿婆的,无亲无故都肯去帮人。
可能我都不一定做得到。
我们要为拾荒阿婆致敬。
从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到天津许云鹤案,到现在的小悦悦案,似乎给人们传递出了这样一些信号,那就是…好人不好做‟、…好人不能做‟等一系列…反思‟。
有人说,在某种程度上,这与目前的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不无关系,可能也在困扰着立法者,更困扰着执法者。
暗夜和阴雨下的人性迷失——小悦悦事件的心理学分析和反思
![暗夜和阴雨下的人性迷失——小悦悦事件的心理学分析和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e5c8d0a102de2bd97058855.png)
暗夜和阴雨下的人性迷失——小悦悦事件的心理学分析和反思小悦悦走了,在那个下着小雨的夜晚,带着很多的不忍,不肯乃至不解。
她留给人们的,也有很多的无奈,很多的感慨。
人们或许会无数次地想,那个事件本能够不发生。
假设开车的司机警惕一点驾驶,悦悦就可不能发生车祸;假设司机车祸后及时救治,悦悦就可不能被第二次碾压,以至生命弥留;假设那十八个路人及时伸出援手,哪怕是及时打一个报警或呼唤120,悦悦也有专门大的可能不至于离开人世。
可是,这一切假设都没有发生,于是,不该发生的悲剧就如此发生了。
人们有太多的不解。
什么缘故如此的悲剧会发生?人们试图还原事件发生前后那些相关的人们的心路历程。
那肇事司机是怎么想的?据报导,他迫于压力自首后,尽管说“对自己所做的很内疚,心情繁重”。
但他也强调自己那时只是以为压到了东西。
但即便压到了东西,按常理也是应该下来查看一下的。
那第二个司机是怎么想的?没有看到相关报导,不明白他是在强调什么理由。
还有那十八个路人,他们那时想了些什么?可能当事人有很多的理由。
大伙儿都在为生存奔走,赶路,挣钱,没有时刻和精力去顾及他人;大伙儿怕惹事,怕摊上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伙儿以为这事我不管,也会有他人管,在等在靠------若是那个事件不是那么血腥,这些理由或许是能够成立的。
可是人命关天,有什么理由,也不能成为见死不救的理由。
社会各界都在评述那个事件。
人们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那个事件突出地表现了那时人们的一种集体的“冷漠”。
但冷漠后面的心理缘故呢?有一名专家的观点很有见地。
广东省社科院公众参与和社会进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梦琴以为,见危不救第一反映出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加大,大伙儿只顾朝“钱”看,社会道德失范。
这是一种集体道德意识的缺失。
也有心理的扭曲。
那个地址有侥幸心理:司机有侥幸心理,怕但责任。
因此有夜幕、下雨做掩护,一走了之。
路人有侥幸心理,没有人看到我,我能够装作没看见。
路人有观望心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小悦悦事件反应了当今社会对他人普遍冷漠的心理
![小悦悦事件反应了当今社会对他人普遍冷漠的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1bd4e233ee06eff9aef80713.png)
小悦悦事件反应了当今社会对他人普遍冷漠的心理,2岁的小女孩竟然没有人出手相助,我们心里在对这个女孩感到可惜的同时,也在批评那18个冷漠的路人,可是自己又没有好好问过自己,如果你是当时的目击者,你又会不会出手相助呢?是不是也是想着,总归会有好人替自己救那个女孩的?因为法律没有规定不救人是犯法的行为,什么道德不道德也就没有考虑过,这种只考虑自身不顾他人的心理是很可怕的,若长期以往下去,定是失道者寡助。
若是那18个路人都像第19位路人陈贤妹一样,将小悦悦救起,那还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么?很可能不会。
如果第1位路人救起了小悦悦,那么也不会有第二辆卡车从她身上压过。
小悦悦的生命被18名路人忽略了387秒,在这段时间里,小悦悦不懂什么叫做“冷漠”,不懂什么叫做“爱心”,也不懂怎样珍惜自己的生命。
小悦悦的生命在还没有正式开始的时候就已最痛苦的方式结束了。
思品课上,不是有一课是讲关爱生命的么?这关爱生命并不只是关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关爱别人的生命。
如果那18个路人也懂得关爱别人的生命,那么就不会再有悲剧发生。
在别人有难的时候伸出援手,这不也是关爱生命么?“小悦悦的事件不能用冷漠来形容,完全可以用冷血来形容,人性的泯灭已经达到无可复加的地步!”中国好人网总编、华师大政治与行政学院理论部副主任谈方感叹,“这个事情真让我联想到《动物世界》里的场景,有动物被吃掉了,其他动物却若无其事,这还是人类的社会吗?”“见义不为的事情我看得很多,但是没有一件像这件那么让人触目惊心的!”他说,“一个人不救可以理解,但是有18个人都不救,而牵涉在旁起码30多人,幸亏有一个拾荒者,如果没有一个拾荒者,我们还能够说我们精神和建设一起抓吗?还能说我国是礼仪之邦吗?”“我觉得应该把这类冷落事件编成册子警醒国人。
小悦悦事件应该立个碑,叫道德拾荒碑,让所有人警这起事件,再一次挑战国民的道德底线,很明显及格的只有一个人!!这起事件,我觉得悦悦父母有很大的责任,他们是小悦悦的监护人,首先是他们监护不到位,才让这件悲剧发生在悦悦身上。
从小悦悦事件看民众的集体无意识-精选文档
![从小悦悦事件看民众的集体无意识-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34bf3e9cfe4733687f21aa71.png)
从小悦悦事件看民众的集体无意识、事件背景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 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小悦悦还没有来得及真正地看看这个世界,就离开了人世。
她去了天堂,在那里她可以放心地奔跑了,那里没有呼啸而过的汽车,没有麻木不仁的路人,没有撕心裂肺的痛苦,希望小悦悦在那里是微笑的。
从“彭宇案”到“小悦悦事件”,从扶不起摔伤的老太太到又从未杜绝悲剧。
略有不同的是,批评更多变成了咒骂。
当小悦悦的生命永远定格在18 个路人的背影深处,它当然不单单是一场偶发的悲剧。
习惯把责任推诿于生存环境的我们,是否同样需要检点自我?这个冷漠的社会与风气,不正是由一个个“我”开始构建的吗?2 岁的小女孩竟然没有人出手相助,我们心里在对这个女孩感到可惜的同时,也在批评那18 个冷漠的路人,可是自己有没有好好问过自己,如果你是当时的目击者,你会不会出手相助呢?是不是也是想着,总归会有好人替自己救那个女孩的?因为法律没有规定不救人是犯法的行为,什么道德不道德也扶不起被车碾轧的两岁幼童,萦绕于耳的道德讨论振聋发聩,却就没有考虑过,这种只考虑自身不顾他人,事不关己咼咼挂起的群众心理是很可怕的。
二、原因分析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实际上就是“集体无意识”的具体表现。
所谓“集体无意识”,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将其定义为“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这部分精神与个人无意识相区别,它不像后者那样将自己的存在归结为个人经验,因而不是一种个人习得。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未存在于意识之中, 因而从未为个人所习得,而是将其存在完全归结为遗传”。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集体无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
它们是一种先天倾向或潜在可能性, 即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做出反应。
由小悦悦事件探讨当代社会心态
![由小悦悦事件探讨当代社会心态](https://img.taocdn.com/s3/m/2a27c91cff00bed5b8f31d07.png)
由小悦悦事件探讨当代社会心态由小悦悦的遭遇回溯,有许多经典的事件或典型现象:南京彭宇案以及后来发生于天津的许云鹤案,以蛮不讲理的司法逻辑对道德的粗暴否定,给这个社会本已脆弱的温情纽带无情地切过最后一刀;以三鹿奶粉、地沟油、苏丹红等系列丑闻为代表的、此起彼伏于中国各地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则宣告了遍及全国的人与人、人与企业、人与秩序之间关系的普遍失信;以某些地方政府官员谎话连篇、无视常识的弱智举动以及公然的腐败为代表的政府官员道德沦丧,则给了社会以颠覆性的纲常伦理示范。
其实,小悦悦事件何止是一次讽刺,更是一次活生生的社会控诉。
那么多的路人对小悦悦不约而同冷血,实际上已证明,这个社会至少在特定场景和特定时间里,许多人已经认可了甚至实践着冷冰冰的人际规则。
即便如此,我仍然无意谴责那些冷血的见死不救者,因为,在这个道德沦丧诚信缺失的社会,人们已经失去了自保的信心,谈何他保?当多数人们已经被诸如彭宇案式司法和猫论式的唯功利思想所影响,当多数人们已经深深陷入了利益的角逐而唯独忘了正义的存在,当这个社会以所谓无神论而彻底毁掉了传统几千年的宗教和伦理道德规范,我们不能也无法指望任何个体能够置身度外,去做一场为自己带来无穷风险却毫无诚信保障的利他行动。
见死不救虽然是一个道德问题,但若仅仅站在道德制高点谴责违反道德者,而不去探寻社会普遍违反道德的根源,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可能使事情更加复杂化。
小悦悦的遭遇和路人的冷漠,是这个社会已经陷入自春秋战国以来最严重的“礼崩乐坏”境地的典型表征。
另外腐败的盛行、官德的沦丧、诚信的失范、教育的功利、人际关系的冷漠,凡此种种,造就了小悦悦的悲剧,也造就了当前礼崩乐坏的局面。
所有这一切,似乎都在以一种毫无顾忌、毫无廉耻的态度,在推进着极端私利主义的盛行。
可以说,这一系列反复的秩序重构现象,已经让这个传统文明社会显露了明显的“礼崩乐坏”局面。
当代中国社会,在伦理守则和纲常秩序方面,本受几千年传统秩序的深刻影响。
专家解读小悦悦事件+图片
![专家解读小悦悦事件+图片](https://img.taocdn.com/s3/m/71b0800af12d2af90242e657.png)
专家解读小悦悦事件:社会价值问题是直接原因 2011年10月20日 18:08 东莞阳光网佛山日报发起的“如果你是儿童被碾的目击者,当时你会怎么做?”微博投票昨日已经进入第3天,至昨晚11时,共有103626人参加,其中有79%的人选择先拨打120或110求助;14%的人选择抱起孩子,赶紧救治;2%的人选择为避免不必要麻烦当作没看见;5%的人选择纠结,说不清。
而对于“18个路人”的冷漠,广东省晴朗天心理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兼高级治疗师袁荣亲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现象叫做“旁观者效应”。
“18路人”的旁观者效应网络上一边倒地指责“18个路人”的冷漠。
不过,也有网友指出,“假若这18人换成另外18人,结果会不一样吗?实话实说,把我放到那18个人中我也不会好到哪去,能做的就是打个电话。
”“@江湖小霞”说。
袁荣亲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了“18个路人”现象,假如某个事件只有一个人遇到的话,那么毫无疑问他会积极干预。
但是,如果有很多人或者预料到很多人可以见到,这样他的责任就会分担开,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期待别人去做,或者是哪怕自己不做的时候,他自己的内疚感、自责和负罪感也会减轻,这种现象叫做‘旁观者效应’。
“@寒溪石”也认为,“过于对漠视路人的道德谴责,会加重人们的道德压力;而过于宣传社会的黑暗面,更容易让人们对社会失去信心。
”需要反思道德缺失原因袁荣亲分析了陈姨的行为,他认为,18个路人不救助,而陈姨救人,这个现象不单纯是“旁观者效应”可以解释,而是这个社会结构引起的。
这几十年来,社会整体上处于高度快速发展,人的价值观变了,更物化。
人处于竞争中,而大多情况下又以外在物质衡量一个人。
因此,每个人都处于高度焦虑中,不论贫穷或富有。
在这种状态下,人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会夸大一些因素对他的不利。
如此前南京彭宇案的影响,会认为救人的行为会受到一些不好的结果。
加上社会媒体对此事的讨论,放大了做好事反而带来不好的效应。
因此,一个人做事时往往会衡量一件事对他有没有坏处。
对小悦悦事件的看法
![对小悦悦事件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0050d1ca05087632311212ee.png)
对小悦悦事件的看法悦悦去世,是否能唤起人们对城市冷漠的关注,尚属未知之数,因为人们对冷漠的原因没有充分的认识。
小悦悦事件反应了当今社会对他人普遍冷漠的心理,2岁的小女孩竟然没有人出手相助,我们心里在对这个女孩感到可惜的同时,也在批评那18个冷漠的路人,可是自己又没有好好问过自己,如果你是当时的目击者,你又会不会出手相助呢?是不是也是想着,总归会有好人替自己救那个女孩的?因为法律没有规定不救人是犯法的行为,什么道德不道德也就没有考虑过,这种只考虑自身不顾他人的心理是很可怕的,若长期以往下去,定是失道者寡助。
不过说实话,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害的,怨不了别人。
前段时间“彭宇”一案就可说明,好人不好做啊!一个老太婆不小心摔了,好人的彭宇去扶她,送了她去医院,还帮她掂了药费,但是老太婆知道自己摔断脚了,要好几万药费,就讹人,把人家告上法庭,法院居然是这样判的“人不是你撞的,你完全没必要扶她”,结果呢,好人就这样被讹了好几万。
但是,若是那18个路人都像第19位路人陈贤妹一样,将小悦悦救起,那还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么?很可能不会。
如果第1位路人救起了小悦悦,那么也不会有第二辆卡车从她身上压过。
小悦悦的生命被18名路人忽略了387秒,在这段时间里,小悦悦不懂什么叫做“冷漠”,不懂什么叫做“爱心”,也不懂怎样珍惜自己的生命。
小悦悦的生命在还没有正式开始的时候就已最痛苦的方式结束了。
思品课上,不是有一课是讲关爱生命的么?这关爱生命并不只是关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关爱别人的生命。
如果那18个路人也懂得关爱别人的生命,那么就不会再有悲剧发生。
在别人有难的时候伸出援手,这不也是关爱生命么?试问:如果是当时是你碰到了小悦悦,你会像那18位路人一样视而不见么?你会想…总会有人去救那个女孩么‟?在我们批评那18位冷漠的路人时,同时也要自我反省,如果是我,那我该怎么做?。
对于这次事件,我有以下几点看法:第一,加强对公民的道德素质教育。
尊老爱幼和助人为乐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继续弘扬这种好的传统,给未来的一代做好榜样。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小悦悦事件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小悦悦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139666d15022aaea998f0f36.png)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小悦悦事件一,事件回顾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货柜车碾过。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事件发生的前几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都选择离开。
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
小悦悦在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重症监护室,脑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脑死亡。
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陈姨救人的过程,恰好被事发地旁边一间劳保店的视频监控记录,这段视频还包括在陈姨之前路过的18个人。
陈姨并不知道,她是第19个路人,前18个,或是视而不见,或是看两眼然后离开。
第一个人:一名白衣深色裤男子,左右张望后,径直从小悦悦脚边经过;第二个人:摩托车男,看了一眼躺在正前方的小悦悦,一拐弯绕过离开;第三个人:浅色长袖衣服男,一直盯着小悦悦,然后像躲着走,越来越远;第四个人:开着蓝色后尾箱三轮车男,从店铺门口两次横向经过,对2米外的小悦悦熟视无睹;第五个人:踩着三轮车的蓝衣男子;第六个人:另一摩托车男经过;第七个人:黑衣男子开摩托车经过,并且不断回望小悦悦,并停车询问附近店主,但TVS剪切了这一段,网友质疑TVS违背新闻人客观公正的原则,违反新闻总署若干规定,属于报道虚假新闻范畴。
第八个人:一名中年女子带着黄衣小女孩经过,看了几眼却没有停步;第九个人:一个穿雨衣的摩托车男子经过;第十个人:穿着蓝色短袖衣的男子在小悦悦身边来回两次,除了惊异的目光外再无动作……“小悦悦事件”发生后,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立刻展开了热烈讨论,,媒体舆论强烈谴责了事件凶手和路人的冷漠行为,人民大众也对小悦悦事件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和反思,而国家从法律上严惩凶犯,从道德上嘉奖捡垃圾的阿姨,更颁布通知要求媒体和电视开展道德教育宣传。
二,小悦悦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小悦悦事件的发生不禁引起人们的思考: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如此冷漠呢?为什么最终是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救起小悦悦?一般来说,危难场合下通常存在三种心态的人:一是危难发生时想挺身而出但又不敢做的人;二是无私无畏、义无反顾、勇于挺身而出的人;三是有责任承担义务却又袖手旁观甚至见死不救的人,而“小悦悦事件”中的旁观者,应当以第一、第三种心态为主[1]。
小悦悦事件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小悦悦事件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20a5ffc4693daef5ef73daa.png)
小悦悦事件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摘要:去年发生在佛山的小悦悦事件震惊了国人。
一幼女小悦悦被车两次碾压,周围18名路人竟无一人出手相助,最后小悦悦因为伤势过重抢救无效离开人世。
从社会心理学看,是什么照成了这一切呢,旁观者效应?从众心理?还是其他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呢?关键词:小悦悦;社会心理学;旁观者效应;从众心理The Analysis of Social Psychology in the "Xiao Yueyue" EventAbstract: the "Xiao Yueyue" event happening in Foshang last year shocked all Chinese people. A toddler was run over twice by vehicles and passed away for heavy wound. However, none of 18 passerby gave her a hand. In term of social psychology, what made the tragedy happened,bystanders effect? Conformist mentality? Or somethings complicated?Keywords: "Xiao Yueyue"; Social psychology; Bystanders effect; Conformist mentality 一.小悦悦事件概述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
但无奈,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佛山小悦悦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不仅国内新闻媒体,在美国的CNN媒体也登上了头版引起了轩然大波。
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168448efad6195f302ba635.png)
社会心理学论文2011年10月13日下午17点30分许,2岁的女孩小悦悦在广东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的巷子里,先被一辆面包车撞倒碾压而过,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
而在随后的七分钟里,共有18名路人相继在小悦悦身边经过,却没有一人采取行动,施以援手。
直到经过的第19名路人,一位捡垃圾的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随后小悦悦被送到医院抢救,但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2011年10月21日凌晨去世。
小悦悦事件引发了关于全民道德的讨论、大批判,网络媒体与新闻媒体的批评大都认为是因为我们道德的沦陷、良知的泯灭和人性的冷漠导致了这一切。
固然,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但这真的是全部的原因和真正的原因吗?没有任何人采取行动恰恰是因为旁观者太多的缘故。
他们认为,当我们对自己缺乏信心或形势不明朗,在不确定占了上风时,我们最有可能以别人的行为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而致使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的出现――“多元无知”。
根据“多元无知”效应,小悦悦事件中18名路人无一援手的第一个原因简单明了,当周围有其他人可能帮忙时,每个人的责任感都在下降,“也许会有别人会帮忙的”,当每个人都认为别人会帮忙时,结果就是没有一个人帮忙。
在场的人越多,主动挺身而出的人就越少,反之,如果在场的人只有一个,挺身而出的可能性反而增加。
第二个原因是在从众心理基础上与“多元无知”效应有关。
当我们碰到这种不确定的情况时,自然就会先去看周围其他人的反应,但我们却经常忘记,其他人也可能在观察我们的反应来决定是否采取行动,这就导致“多元无知”状态的出现,每个人都依据别人的反应来决定是否采取行动,结果是没有一个人行动,与此同时,事态却变得越来越危急,有可能达到某个临界点。
这时候,终于有人不再受其他人的影响,站出来采取了行动。
这个时候陈贤妹阿姨出现并采取了救助行动。
我们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小悦悦事件做一个科学的解释,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道德沦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小月月事件的心理解读
![小月月事件的心理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5c5c941b307e87101f696ec.png)
小悦悦事件的心理解读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2011年10月23日,广东佛山280名市民聚集在事发地点悼念"小悦悦" ,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
2011年10月29日,没有追悼会和告别仪式,小悦悦遗体在广州市殡仪馆火化,其骨灰将被带回山东老家。
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指原始自己,包含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自我: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
超我: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
其实,这个人格结构理论能够解析我们生活中很多问题,人格结构中的本我就是指原始的自己,这样的自己遵循着快乐原则以及享受原则,但我们受到的道德教育就会告诉这是不对。
并且,当本我做出了一些违背我们的价值观时,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就会结合自我做出阻止。
就像平时我们的口误或者笔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但有时,我们的本我会不受阻拦做出一些令我们无法理解的事情。
前段时间的小月月事件,让我们看到那18位路人的冷漠。
其实,我们运用精神分析来解析这18位路人的心理,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不能全怪他们。
在早些年一件扶跌倒老人被却判刑的案件,让我们的价值观受到了冲击,从而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的功能也降低,而且,我们的自我部分也动摇了。
因此,当出现像小月月这样的事情时,我们的本我部分就会要保护我们,遵循着快乐原则,我们就不会去帮助小月月,即使我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告诉我们,我们要去帮助她,但因之前的案件让我们的自我产生动摇了,所以这时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
因此,有很多问题我们是要究其因,不能光看表面就下注解,这样我们很容易给事情贴上标签,给事情定性。
其实,有很多事情归根到底就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一个心态,只不过我们的这些心态投射在这样特定的事情特定的人物身上。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00b4813f83c4bb4cf7ecd122.png)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见死不救”现象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基地班黄二艳0941061031前不久在广东佛山发生了一起“小悦悦事件”,两岁的小悦悦被车两次碾压受伤,18人步行或骑车路过,均未停下进行及时施救或叫救护车,不久医院宣布对小悦悦抢救无效。
这一事件的发生引起社会的反思。
对此,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专门组织了3场座谈会,探讨如何弘扬见义勇为精神,甚至有人建议见死不救立法。
事件发生后,18路人受到社会谴责,通过互联网上各网友的积极参与,新闻还被外国媒体报道,指责中国国民的冷漠,而“国民冷漠说”的始祖鲁迅也被大家记起并极力效仿。
争相发表对冷漠国民的看法(其实不外乎就是谴责)。
在此我们对此事中相关的路人来进行一场心理分析。
遭到众所矢的的路人,为什么会对一个受伤的小孩见死不救,视而不见?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分析他们当时的心里活动,大致不会脱离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好自己的本分就行。
二是小孩不是我撞的,我不负有必须救她的法律责任,在可救可不救的情况下,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权衡之下选择不救。
三是从这走过的人可能会救的,我装着没看见也没人知道。
四是可能存在对生命漠视的情况(较少甚至可能不存在,在此只是为使分析尽量全面而作的假设)。
五是这应该是他父母和肇事者的事,跟我无关。
现在我们对上述心里依次做简要分析:存在第一种想法的人一般做事较为谨慎,考虑周详,同时也有点胆小和自私,不想惹事,怕节外生枝,自我保护心强。
第二种人重视法律规范,但较为忽视道德规范,比较注重荣誉与名分,利益心重。
第三种人在生活中责任心一般不强,道德责任感也不强,做事可能总是存在侥幸心里,不能脚踏实地。
第四种,则可能是在生活中长期受到某些暴力对待,或曾受到过重大的心理或生理创伤,对自己及他人的生命采取漠视的态度,生活态度消极,不过问也不关心周围事物(或者是没有能力去阻止而选择不理睬和忽视),活在自己的空间里,生人勿近。
第五种,与第二种和第三种人有相似的特点,即忽视道德规范,责任心也不强,但是非观念分的很清楚,认为一件事情的发生,该是谁的责任就该谁担负起来,旁人没必要参合进去,这种人在生活中比较冷漠。
社会心理视域下“小悦悦事件”冷漠行为探析
![社会心理视域下“小悦悦事件”冷漠行为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dc86fa453610661fd9f4d6.png)
社会心理视域下“小悦悦事件”冷漠行为探析[摘要]“小悦悦事件”中对于众人所产生的冷漠行为,包括道德冷漠和心理状态等内因,也包括社会历史文化、群体影响等外因。
针对这些内外因,可以从社会层面包括完善相应的制度保障、培育良好的道德环境、建立道德赏罚机制、积极引导群体规范与舆论等和个体层面包括培养健康的道德心理、亲社会行为、良好的价值观、移情能力和强化道德教育等方面减少冷漠行为。
[关键词]社会心理;小悦悦事件;冷漠行为一、事件背景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广东佛山南海黄岐的广佛五金城里,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时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随后肇事车辆逃逸,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
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18个路人,都对此冷眼漠视。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如此冷漠呢?二、原因分析冷漠行为是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得到自己帮助时,却坐视不理、袖手旁观。
冷漠行为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内外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内部原因第一,道德冷漠。
是指紧急情况下众人的冷漠行为。
它本质上是一种行为主体处于畸变状态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反映了行为主体在具备一定道德知识和道德观念并具有一定心理意识和心理能力的情况下,对道德感受力的缺乏和与正常道德关系的相脱离,导致行为主体道德认识水平过程出现问题,不能正常发挥道德实践功能的心理状态〔1〕。
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行为主体对道德持冷漠、怀疑、漠视的态度,以及对道德义务的拒斥、逃避和推卸等消极性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
第二,心理状态。
一般来说,危难场合下通常存在三种心态的人:一是危难发生时想挺身而出但又不敢做的人;二是无私无畏、义无反顾、勇于挺身而出的人;三是有责任承担义务却又袖手旁观甚至见死不救的人。
而“小悦悦事件”中的旁观者,应当以第一、第三种心态为主。
(二)外部原因社会历史文化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转型的影响。
小悦悦事件中关于见死不救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小悦悦事件中关于见死不救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dfec2e6524de518964b7d2c.png)
对《小悦悦事件》中见死不现象的分析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柜车碾过。
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
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
陈姨救人的过程,恰好被事发地旁边一间劳保店的视频监控记录,这段视频还包括在陈姨之前路过的18个人,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小悦悦在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重症监护室,脑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脑死亡。
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2011年10月23日,广东佛山280名市民聚集在事发地点悼念"小悦悦" ,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
2011年10月29日,没有追悼会和告别仪式,小悦悦遗体在广州市殡仪馆火化,其骨灰将被带回山东老家。
所用到的知识点:1.社会影响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2.从众1、真从众:内心和行为都从众。
2、权宜从众:行为从众,内心怀疑。
3、反从众:内心从众,行为不从众。
3.态度现象分析:一、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态度、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社会抑制:社会上每一个人对所发生的的事情都有着一定的看法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但每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在行动前就比无人在场是更加小心的评估自己的行为,把自己准备做出的行为和他人进行比较,以防出现尴尬难堪的局面。
比较结果当他人都不采取行动时,就会产生对个体利他行为的社会抑制作用。
在小悦悦事件中,18位行人对救人有各种各样的担心。
因为他们害怕判断误出洋相,自己丢不起这个脸。
由于最近一段事件,媒体经常报导一些关于好心人帮助被害者,却被诬赖的事件。
除了出洋相,18位行人还担心自己会被诬赖而承担法律责任。
他们认为有那么多人在场,总有人会出手相救吧,特别是医生和警察等专业人士,他们比自己更有能力,也更有义务帮,自己袖手旁观也不用背负多大的责任。
小悦悦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小悦悦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f4f2b2b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21.png)
“小悦悦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摘要:“小悦悦事件”曾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与愤慨,十八位见死不救的路人更是受到社会的强烈谴责,同时人们也开始怀疑国人的素质问题,认为这一切是社会沦丧的表现,但事实上真是这么样的吗?关键词:小悦悦、路人、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社会化一、事件回顾2011年10月13日下午5点30分,广东佛山南海黄岐的广佛五金城里,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上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随后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辆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都对此冷眼漠视,只有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由此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0时32分离世。
2011年10月24日上午,广东佛山南海区检察院称已批准逮捕小悦悦碾压案嫌疑人。
二、小悦悦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小悦悦事件,引发了关于全民道德的讨论、大批判,网络媒体与新闻媒体的批评大都认为是因为我们道德的沦陷、良知的泯灭与人性的冷漠导致了这一切。
固然,中华民族真的沦落到这等地步了吗,这一切仅仅是因为道德的沦丧吗?下面个人将根据社会新心理学的一些知识来分析大众、媒体及十八位路人的行为。
1、社会大众与媒体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个人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与压力,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在本次事件发生后,我们可以发现社会惊奇的相似,大家都在强烈指责十八位路人的冷漠、社会道德的沦丧,媒体也一致报道。
我们的社会是如此的一致这让我们惊奇,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但是在这件事上大家的思想与言论显得如此一致,细细想来在这些谴责他人行为的人中难道就没有一个人曾经有不一样的想法或是曾经也做过与十八位路人相同的行为,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但是社会的回答为什么如此一致,其原因可能就在于我们的从众行为,人都是社会中的人,当群体的行为或是思想以绝对的优势胜过个体的行为或思想时,个人就会因为对被这个社会所排斥的恐惧而放弃自己的最初的行为或思想而产生从众行为。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小悦悦事件解析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小悦悦事件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3e55d09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20.png)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小悦悦事件解析第一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小悦悦事件解析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小悦悦事件”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黄岐的广佛五金城内,两岁女童小悦悦被货车撞倒,先后被两辆车的轮胎碾压4次重伤。
在随后的7分钟内,18名路人经过,无一人施以援手。
最终,一位拾荒者看到并施救。
21日,小悦悦经医院抢救无效离世。
一时间,这则消息迅速在网络以及各大平面媒体广泛报道传播,不断拷问着社会的道德底线。
国人脆弱的道德神经再次被触碰被打击,悲观的认为这个社会道德的濒临瓦解。
然而,事件所涉及的道德因素确实存在,但我们更应该去深入思考的是隐藏在这背后的社会心理作用。
只有从挖掘根源,才能更好的改变它。
它并非为“无德者”开脱,而是希望能从心理过程来分析救助行为的发生和不发生,让我们能以更加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社会事件。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18名路人的视而不见,冷漠对待,不一定非得归为因为害怕卷入是非,所以大家对同胞的遭遇麻木不仁,甚至为道德伦理的败坏。
其实,这样类似的案例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发生过,社会心理学家将其归为“旁观者效应”,也称为“多元无知”效应。
何为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指的是,紧急情况是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
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即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社会责任被分摊了。
相反的则是,如果在一个只有旁观者本人和受害者的现场,90%的情况旁观者都会报警或者进行救助。
而“多元无知效应”是指当我们对自己缺乏信心或者形势不够明朗,不确定性占了上风的情况下,我们最有可能以别人的行为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结合此次的小悦悦事件来看,18名路人无一援手的第一个原因可能在于他们均认为,当周围有其他人可能帮忙的时候,大家的责任感同时在在下降,他们认为或许会有其他能够站出来,然而,当每个人都认为别人会帮忙的结果就是没有一个人帮忙。
旁观者越多,挺身而出帮忙的人就越少,相反的情况,如果在场的只有一个人,那么他(她挺身而出的可能性反而增加。
社会心理分析
![社会心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227d1e8102de2bd96058812.png)
小悦悦事件之社会心理分析我们如何决定帮助他人在心理学上,个体的助人行为被称为亲社会行为,心理学家认为旁观者在是否决定帮助一个处于紧急情况中的人之前,会经过如下几个认知阶段。
1.注意事件首先,旁观者需要真正注意到所反生的事件,当我们遇到一个潜在的紧急状况的时,周围可能还有其他事物,这会使我们连紧急情况也错过。
比如行人被车撞倒,你当时若正打电话与朋友聊天,或是与别人争论问题可能就会没注意到,本次事件的其中一个路人就宣称他当时在找东西,没注意到小悦悦被撞倒。
2.定义事件注意到事件后,旁观者需要将其定义为紧急情况,这听起来容易,但由于紧急情境是极不寻常且未曾预料到的,所以即便是明显的紧急情况也可能被误解。
而且,如果情境具有模糊性,我们倾向于解释为一般性日常事件,如听到别人尖叫,我们可能认为有人在附近恶作剧吓唬人,而不是害怕或痛苦的信号,在模糊的情况下我们往往会参照周围人,看别人的反应和行动来定义事件。
3.接受个人责任旁观者是否在紧急情况下承担自己的责任与他人是否在场有关,还有他是否觉得自己有能力帮助他人。
如果附近有权威人物,旁观者可能认为权威人物更能处理紧急情况,从而开脱自己的责任。
4.决定是否做些什么当旁观者注意到情况并定义为紧急事件,并且知道自己有责任任,但可能他还会有其他顾虑,比如是否会受伤,是否会花很多时间等等。
旁观者冷漠效应实验研究表明,在场的旁观者越多,紧急事件受害人得到任何个人帮助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这个是因为所谓的1.责任分散紧急情况下,其他人在场会使旁观者更容易将救人的责任寄托在其他人身上,研究还表明,其他旁观者不必亲自在场,责任分散效应也会发生。
实际上,只要知道其他人也了解所发生的紧急情况并能潜在性地承担责任就够了。
2.旁观者抑制人们经常会对当着别人面前行动感到不舒服,尤其是在对如何行动没有明确的指引的紧急情境中。
结果,人们可能会担心自己对情况有过度反应,或是以不胜任的姿态应对情况,而导致他人的嘲笑或认为自己很糟,这种心理可能导致旁观者的不作为3.心理学家还提出另一种模型来解释旁观者的不作为,人们在意识到他人的痛苦之后会试图权衡不同选择的成本,计算出那种选择最有可能减少他们个人的痛苦。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小悦悦事件解析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小悦悦事件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20ae6d858f5f61fb73666fa.png)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小悦悦事件”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黄岐的广佛五金城内,两岁女童小悦悦被货车撞倒,先后被两辆车的轮胎碾压4次重伤。
在随后的7分钟内,18名路人经过,无一人施以援手。
最终,一位拾荒者看到并施救。
21日,小悦悦经医院抢救无效离世。
一时间,这则消息迅速在网络以及各大平面媒体广泛报道传播,不断拷问着社会的道德底线。
国人脆弱的道德神经再次被触碰被打击,悲观的认为这个社会道德的濒临瓦解。
然而,事件所涉及的道德因素确实存在,但我们更应该去深入思考的是隐藏在这背后的社会心理作用。
只有从挖掘根源,才能更好的改变它。
它并非为“无德者”开脱,而是希望能从心理过程来分析救助行为的发生和不发生,让我们能以更加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社会事件。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18名路人的视而不见,冷漠对待,不一定非得归为因为害怕卷入是非,所以大家对同胞的遭遇麻木不仁,甚至为道德伦理的败坏。
其实,这样类似的案例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发生过,社会心理学家将其归为“旁观者效应”,也称为“多元无知”效应。
何为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指的是,紧急情况是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
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即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社会责任被分摊了。
相反的则是,如果在一个只有旁观者本人和受害者的现场,90%的情况旁观者都会报警或者进行救助。
而“多元无知效应”是指当我们对自己缺乏信心或者形势不够明朗,不确定性占了上风的情况下,我们最有可能以别人的行为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结合此次的小悦悦事件来看,18名路人无一援手的第一个原因可能在于他们均认为,当周围有其他人可能帮忙的时候,大家的责任感同时在在下降,他们认为或许会有其他能够站出来,然而,当每个人都认为别人会帮忙的结果就是没有一个人帮忙。
旁观者越多,挺身而出帮忙的人就越少,相反的情况,如果在场的只有一个人,那么他(她挺身而出的可能性反而增加。
小悦悦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与反思
![小悦悦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fbaf869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5a.png)
⼩悦悦事件的社会⼼理学分析与反思⼩悦悦事件的社会⼼理学分析与反思2011年10⽉13⽇,⼴东佛⼭两岁⼥童⼩悦悦被车撞后先后遭到两次汽车碾压,18名路⼈⽬击却⽆⼈救援,最后只有拾荒阿姨陈贤妹将孩⼦救起。
“⼩悦悦事件”引发了社会上关于道德的⼤讨论。
路⼈的冷漠⼜⼀次成为了争议焦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路⼈连⼀个120救助电话都不打?是不是社会上⼤多数⼈都是这样呢?我的⼼产⽣了极⼤的触动,这是⼀种漠视,⼀种视⽽不见,这种⾏为深深的冲击着道德的底线。
接下来就通过下⾯4个⼼理学效应来透视这种冷漠现象。
破窗效应:若⼀幢建筑物被打破了⼀块窗玻璃,且没有及时更换维修玻璃,那么路过这幢建筑物的⼈们就可能会不由⾃主地去打烂更多的窗玻璃。
如果这些破窗户仍旧得不到及时维修,那么还会继续产⽣其他破坏⾏为。
这是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破窗效应”,美国斯坦福⼤学著名的菲利普·津巴多教授曾⽤⼀项社会⼼理学实验进⾏了证明。
津巴多找来两辆⼀模⼀样的汽车,把其中⼀辆停在了社会底层聚居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另⼀辆停在了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车不仅敞开了顶棚,⽽且摘掉了车牌,结果当天就被偷⾛了。
⽽在帕洛阿尔托的这辆,停放了⼀个星期也⽆⼈理睬。
后来,津巴多⼲脆⽤锤⼦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洞。
结果,仅仅过了数个⼩时,它就被偷⾛了。
“破窗理论”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是纽约的居民⽐帕洛阿尔托⼈更冷漠,⽽是这种冷漠在开了⼀个头之后,在群体中产⽣了传染。
⼩悦悦两度被汽车碾压,经过的18个路⼈并没有对其进⾏救助,也正是验证了“恶”或者说“冷漠”在⼈群中的传染。
⾃我中⼼性:⼈类是社会性的⽣物,其所⽣活的环境,所交往的⼈都会对⼼理和⾏为产⽣潜移默化的影响。
即便是⼀种暂时氛围,也能对我们的⾏为产⽣意料之外的巨⼤作⽤。
⼈类⼼理⼀⽅⾯依存于群体,另⼀⽅⾯⼜极其在意⾃⼰的利益,看似⼗分⽭盾。
但⼈类对群体的依存,正是为了更有效的维护⾃⼰的安全和利益,这⼀点在进化的⾓度⽆可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悦悦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摘要】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运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分析小悦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探究事件发生后公众反应的心理学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小悦悦;社会道德;社会心理学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直接导致小悦悦医治无效死亡。
事件引发了社会公众关于现代社会道德、良心的反思和反省。
国内国外媒体纷纷报道,抨击国内目前在道德、法律、政策、体制方面的漏洞。
然而,小悦悦事件的发生仅仅归因于道德、法律或者教育的不到位吗?事件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深层次原因?
一、路人缘何“见死不救”
在小悦悦被被车撞倒后,经过的十八名路人一致选择了不作为的态度,那么,这十八个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不援助的原因是什么?
1.社会化
社会化理论强调社会对于一个人的要求和期望,社会是人们进行各种社会判断和进行自我价值批判的首要的和稳定的参考系。
从社会化的角色引导机制来看,对于社会接纳与承认的看重和对于偏离社会和被社会抛弃的焦虑与恐惧,直接成了人们隶属和认同于社会的心理动力。
这里的恐惧与焦虑可以通过恐惧唤起来引发,近年频繁发生的摔倒老人诬陷搭救的人为肇事者的事情给人们带
来了一定的恐惧唤起,导致紧急事件发生时,人们大多采取不作为的态度。
从社会学习机制来看,外部社会的强化力量作用于行为者或者与行为者有共同特征的其他人身上。
社会中对于价值的判断,周围人们对个人一个行为做的正确与否所采取的态度和反应行为,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在事件发生地,对于个人发展的强调与逃避麻烦的强化,形成了路人们社会化学习的重要内容,也导致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社会价值。
从亚社会认同机制来看,外部社会对于人们的要求与期望、奖励与惩罚,都是以亚社会为出发点的,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受到亚社会的影响。
在今天的中国,乐善好施的行为没有绝迹,假如小悦悦事件发生在社会关系亲密的小山村,而不是发生在社会环境复杂的佛山,相信小悦悦的悲剧很有可能避免。
2.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对行为人没有直接的利益,有时甚至会牺牲其自身利益去使他人受益的行为。
拾荒阿姨救起小悦悦就是亲社会行为。
由于其风险性的存在,亲社会的发生需要考虑具体的情景因素。
施助者一般情况下更加倾向于帮助自己喜欢的人,而本次事件的小悦悦与路人没有任何的血缘或者其他关系,不能直接引起路人毫无保留的帮助。
施助者在实施帮助的时候还要考虑对求助者本身责任的归因,这次事件中路人对责任的归因对象主要是其家属,路人认为小孩被撞,是家长照顾不到位的责任,而实施救助的施助者也
应该是路边认识小悦悦家长的邻居或者熟人。
3.从众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从众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在情景不确定时,他人的行为具有参照价值,二是对偏离的恐惧,害怕与群体的不一致给自己带来危险。
小悦悦被撞后,第七名骑摩托车的黑衣男子不断回望小悦悦,还停下车询问了附近的店员。
显然这名男子在注意到小悦悦了需要帮助,但是在他不确定的情况下,他询问了附近的店员,以确定自己到底要不要上前援助,但是店员传递的是不援助的信号,周围行人对于小悦悦事件的态度对男子起了参展作用,导致他选择了不采取行动。
4.归因偏差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但是人们在对他人或自己
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并不总是合情合理的,因此会出现归因偏差。
在小悦悦被撞后,路人注意到了这一危机事件,但是看到街边其他店员的漠视,加上事发地点本身构成结构复杂,意外事故发生也较为频繁,小孩经常无人看管,路人错误地将这一事件发生的责任归因为家长的疏忽,将其他人不援助的原因归因为这种事情可能招致麻烦,将自己不去援助的行为归因于别人都没救,为什么我要出头。
二、社会反应缘何如此激烈
目睹小悦悦遇难而未伸出援手的十八名路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
批判,小悦悦的死都被归结到他们身上。
社会公众的这一偏激行为又受到什么样的因素影响?
1.事后诸葛亮原则
事后诸葛亮原则指人们往往倾向于利用事件发生之后的结果去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过程。
抨击路人见死不救的网友、国内外媒体,只关注旁观者没有施予帮助这一直接的行为反应和小悦悦死亡的结果,没有看到事件发生地点、社会氛围、社会状况等的社会情境,没有具体分析十八路人不作为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小悦悦视频被播出时,第七个男子停车询问附近店员的这一段被剪去,迎合社会道德沦丧这一主流观点,给社会公众造成了误解。
2.过度敏感效应
过度敏感效应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倾向于高估与夸大刚刚发生的事件的影响因素,而低估影响整体系统的其他因素的作用,从而作出错误判断,并对此作出过度的行为反应。
在小悦悦事件中,社会公众故意夸大了影响事件发生的路人个人的道德品质因素,而低估了影响路人行为的整个社会情境因素,从而导致了社会公众对十八名路人的过度指责,其对中国社会道德意识低下的错误认识也对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和社会的信心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有可能带来恶性循环,引发下一次的“见死不救”事件发生。
三、如何避免“小悦悦事件”的重演
首先要树立亲社会榜样。
亲社会榜样鼓励旁观者对受助者施予援手,提高了施助者采取干预行为的可能性。
在新闻报道和舆论宣传
的过程中,可以重点宣传某个乐善好施的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榜样。
中国目前的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活动正是树立亲社会榜样的一个例子。
其次运用社会化的角色引导机制。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人类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习社会经验。
避免小悦悦事件的重演,根本的是要在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化的环境。
在教育制度上注入道德的评价系统,对学生进行道德训练,促进学生亲社会的自我价值的形成,培育下一代“乐善好施”的行为规范。
从法律上来说,完善法律的规章制度,以法律效力保障施助者的个人利益,解决施助者“会惹上麻烦”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 侯积良.价值取向、自我概念与亲社会行为[j]. 心理科学,1990(02):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