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的分类和谱系
古生物学总结
- 古生物学总结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迹和遗迹,以及一切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第一部分化石与古生物学一、化石的定义化石:保存在地质历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第二部分化石的形成一、化石的形成条件生物条件—硬体最有利,软体易腐烂分解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物细、搬运短时间条件—时间长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弱,石化作用二、化石的石化条件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改造而形成的话是作用。
1、矿质成天作用2、置换作用3、碳化作用第三部分化石的类型实体化石—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化石。
模铸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生物体的印模和铸型。
·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生活、活动的遗迹和遗物,如觅食迹、脚印、卵等。
化学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有机质,如氨基酸等。
第二章古生物的分类和谱系一、首先,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标准化石:生存时限短、分布广、保存好、易发现的化石为标准化石。
指相化石:能够明确指示某种沉积环境的化石。
化石层序律:不同的岩层中生物化石各不相同,并根据相同的化石来对比地层并证明属于同一时代。
二、其次要了解古生物的命名,根据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和有关规定来建立。
生物的各级分类学名采用拉丁语或拉丁化语表示。
单名法:根据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和有关规定,属(亚属)以上单位的学名用一个词来表示二名法:根据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和有关规定,种的学名用两个词表示,属名+种名三名法:根据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和有关规定,亚种的学名用三个词表示,属名+种名+亚种名优先律:任何分类单位的正确名称是最早正式发表的名称。
古生物的的分类体系:·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第三章古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是身体不具备脊椎动物的总称。
古生物化石主要门类和概述
蜓类演化迅速、地理分布广、数量多、 特征清晰,是全球C-P纪重要的标准化石,具有 重要的生物地层学意义
蜓壳的基本特征
大小: 一般4-5mm,小者不到1mm,大者可达3-
6cm
形态: 纺锤形、椭圆形、圆柱形、球形、透镜形
蜓壳体
蜓 壳 的 形 态
旋壁的组合类型
四层式
致密层 + 透明层 + 内、外疏松层 Fusulina, Fusulinella
( 四层式 致密层 + 透明层 + 内、外疏松层 )
Fusulinella
副隔壁
由旋壁的蜂巢层向下延伸聚集形成的薄板,比隔壁略短。 是高级蜓类的一种特殊构造
轴向副隔壁 — 与隔壁平行 旋向副隔壁 — 与隔壁相交
高级蜓类具有两种副隔壁,如Yabeina
蜓类的研究方法
蜓个体小,包旋壳,只有切片才能研究内部构造
轴切面 - 通过初房,平行于假想轴(旋轴)的切面 旋切面 - 通过初房,垂直旋轴的切面 弦切面 - 不通过初房平行于旋轴的切面 斜切面 - 与旋轴斜交的切面
蜓壳切面方向示意图
蜓类的研究方法
轴切面 可见: 初房、旋圈、旋脊或拟旋脊、褶皱的隔壁
蜓类的生态及地史分布
生态: 蜓类是浅海底栖动物,生活于大约 100m深热带、亚热带平静浅海中。
地史分布:始现 C13 极盛 P2 灭绝 P末
蜓在不同地质时期的特征
C21: 旋壁出现蜂巢层; P: 出现副隔壁, 拟旋脊和列孔
旋壁由数层物质组成,有原生壁和次生壁 原生壁---致密层,透明层,蜂巢层 次生壁---内、外疏松层
致密层:一层薄而致密的物质。在薄片中呈一条黑线 所有蜓都有致密层
《古生物地史学》教案
三、显生宙生物的演化
1、寒武纪生物的演化
2、动物从水生物到陆生的发展
3、动物界各门类的演化谱系
§3-2种的形成
1、遗传
2、变异
3、隔离
4、自然选择
5、微进化
6、成种方式
§3-3生物进化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一、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
1、进步性发展
2、进化的不可逆性
3、相关律和重演律
4、适应与特化
§16-2生物圈事件
一、早期生命事件
生命化学演化的结束和生物演化的开始
真核生物的出现
后生动物的出现
带壳后生动物的出现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二、生物集群绝灭事件
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的生物集群绝灭
晚泥盆世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的生物集群绝灭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集群绝灭
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的集群绝灭
白垩纪—古近纪之交的集群绝灭
§6-2生物的生活方式
1、底栖生物
2、游泳生物
3、浮游生物
§6-3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
1、温度
2、水深
3、光线
4、盐度
5、底质
6、气体
7、海拔
8、生物因素
§6-4群落与生态系
§6-5环境的古生物学分析方法
1、指相化石法
2、形态功能分析法
3、群落古生态分析法
第七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和古地理
§7-1沉积相和沉积环境
§7-2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
一、物理标志
1、沉积物颜色
2、沉积物结构
3、原生沉积构造
二、岩矿标志
1、沉积物结构组价
2、自生矿物
三、其他标志
第1章古生物地层讲解
常用拉丁语缩写词 :
cf. 为conformis (相似、比较)的缩写。 aff. 为affinis (亲近)的缩写。 sp. 为species(种)的缩写. sp.indet. 为species indeterminata(不能鉴定
的种)之意 sp.nov.和gen.nov. 分别为species nova(新
研究古代生物地理分布的学科称为古生物地理学, 它研究的是古生物地理分布区系及其形成因素、古生物 的地理起源、迁移与扩散、孑遗与灭绝等科学问题,是 古生物学与生物地理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1.分区单位:生物在地理上的分布,根据地域大小 不同划分不同的等级:大区(realm)、区(region)、 省或分区(province)。
水生活的叶肢介等
相 是指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及 其生活环境的化石特征的总和。如:
黑色笔石页岩相代表较深的滞流水还原环境; 造礁珊瑚化石能指示温暖浅海的环境 ; 猛犸象则指示寒冷环境 等。
化石同时也能指示古气 候,植物常按照气候纬度分 布。
岩石中化石的保存状态 还可得到古水流的方向。
凸与实物相反。
印痕化石
3)核化石:常见于两壳、两瓣齐全的生物体,分为 两种:
内核 贝体掩埋后,泥砂充填两壳之空腔,石化 后其充填物形成内核,表面显示内模。
外核 贝体被埋,两壳内无充填物,但壳体溶解 后留下一个同形空间,再被外来物质充填,石化后形成外 核,其外形与壳饰与原核体一致,但内部没有任何生物结 构。
研究对象 化石 研究内容 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分布、演化、 生态等。 基础研究工作 化石的采集和挖掘、化石的处理和复 原、化石的鉴定和描述、分类及生物的生活方式和进化规 律等。
二、古生物学的分类学科
分类学知识
分类学知识(寝室有本笔记)人类对植物的认识已很久,在把握植物和其他生物的区别时最主要的都是以植物含有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具有细胞壁,而且是固着生活为基本特征。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植物和其他生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对植物的确定特征和它所包含的类群也不断地有了新的看法一、林奈的两界系统早在2000多年前,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植物和动物的区别。
200多年前,现代生物分类的奠基人,瑞典的博物学家林奈在《自然系统》一书中明确地将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即植物界和动物界。
他于1753年发表的巨著《植物种志》中将植物分成24 纲,把动物分成6纲。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生物分界的两界系统。
这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是有重大科学意义的。
至今,许多植物学和动物学教科书仍沿用该两界系统。
二、海克尔的三界系统19世纪前后,显微镜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人们发现有些生物兼有动物和植物两种属性,如裸藻、甲藻等。
它们中一部分种类既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又可运动。
裸藻还没有细胞壁,有的种类进行异养生活。
特别是又发现曾列入植物中的黏菌类在其生活史中有一个阶段为动物性特征(营养时期为裸露的原生质团,可作变形运动),另一个阶段为植物性特征(无性生殖时期形成孢子囊和产生具细胞壁的孢子)。
在探索和解释这些矛盾中,1860年霍格提出将所有单细胞生物,所有的藻类、原生动物和真菌归在一起,成立一个原始生物界;1866年德国的著名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成立一个原生生物界。
他把原核生物、原生动物、硅藻、黏菌和海绵等,分别从植物界和动物界中分出,共同归入原生生物界。
这就是生物分界的三界系统。
海克尔和霍格的三界系统内容基本相同。
但海克尔的三界系统在当时直至20世纪中叶并未被德国和国际上接受和采用。
此外,E.O.Dodson在1971年也提出了另一个由原核生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组成的三界系统。
海克尔的三界系统1、原核生物2、原质虫类(原生动物)3、鞭毛生物(原生动物)4、硅藻5、黏菌6、黏壳虫类(原生动物)7、根足虫类(原生动物)8、海绵动物9、原始植物(绿藻类) 10、红藻类 11、褐藻类 12、轮藻类13、真菌及地衣 14、茎叶植物 15、腔肠动物 16、棘皮动物 17、关节动物 18、软体动物 19、脊椎动物三、魏泰克的四界、五界系统1959年,魏泰克提出了四界分类系统,他将不含叶绿素的真核菌类从植物界中分出,建立一个真菌界,而且和植物界一起并列于原生生物界之上。
(完整word版)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古生物学
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古生物学[转]古生物学,一门地质学与生物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生命的科学。
她永恒的研究主题是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她是认识生物和地球发展史的最可靠依据,是现代地质科学的重要支柱,也是进化论和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与发展的科学依据。
她在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能源及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控制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的地球家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地球作为太阳系的独立行星形成于55~50亿年前。
大约距今45亿年前后,原始地壳形成,地质时代从此开始。
生物圈的演化开始于距今36亿年左右,但直至32亿年前才有了可靠的化石记录,如非洲南部32亿年前的细菌。
从32亿年前的细菌到今天形形色色的生命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
化石不仅记录了地球生命的起源、发展、演化、灭绝、复苏,而且蕴含着关于地球环境演变和地球外各种生物、物理和化学事件的大量信息。
古生物学的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和理论意义。
研究对象和内容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化石,即保存在岩石中的远古(一般指一万年以前)生物的遗体、遗迹和死亡后分解的有机物分子,分为实体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分子化石)三类。
实体化石是指古代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化石。
分子化石指残留在化石和沉积物中的古代生物有机分子。
遗迹化石指古代生物在生活底质(如沉积物)表面或内部留下的活动痕迹,如足迹、移迹、钻孔生物在石质底质中钻蚀的栖孔和在软底质中挖掘的潜穴。
粪团、粪粒、卵、珍珠、胃石等生物代谢、排泄和生殖产物,甚至古人类使用的石器和骨器等遗物,也称遗迹化石。
现代古生物学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就系统分类而言,研究古植物的称古植物学,研究古动物的称古动物学,包括古无脊椎动物学和古脊椎动物学。
微体古生物学研究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的微小化石,其中研究古孢子与花粉的学问叫古孢粉学;超微古生物学则研究个体特别微小(小于10微米),通常要在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的特小化石。
古生物
第一部分古生物学总结古生物学概述一、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一切与生命有关的地质记录。
二、研究内容: 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分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生、生物演变和环境适应,乃至生物的生理和生物化学等;地质学方面,研究古生物的地质时间含义、古生物的兴衰与迁移、古生物地理以及古生物与能源、矿产等;三、化石的定义: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生物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以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四、化石的种类大化石:个体较大,利用常规方法在肉眼观察下就能研究。
如有孔虫、放射虫、介形虫等;微化石:形体微小,一般肉眼难以辨认。
如牙形虫孢子和花粉;超微化石:形体一般在10μm以下。
如颗石、几丁虫等;分子化石:基本保存原始生物生化组分的基本碳骨架,有明确的生物意义。
五、古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英国史密斯发现每一地层中都有其特殊的生物群面貌,既不同与上覆地层也不同于下伏地层,称为生物层序律,微生物地层学的发展奠定基础,九世纪古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完整地建立。
到了二十世纪初,古生物学又建立了几门新的学科,如微体古生物学、超微古生物学等。
二十世纪以来古生物学与其他学科交叉,使古生物学得到纵深发展。
六、古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古藻类学、古动物学和古植物学;微体古生物和超微古生物学;系统古生物学、演化古生物学、理论古生物学、生物地层学、古生态学、古生物地理学等。
化石的形成一化石形成的条件1 生物本身的条件:最好具硬体,软体易分解。
2 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物细,搬运短。
3 时间条件:时间长。
4 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作用弱,石化作用强。
二化石的石化作用定义: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形成化石作用。
1 矿质充填作用:生物硬体中有机质在埋藏后丧失殆尽,原有的硬体部分被矿物质充填。
2 置换作用:原来生物体的组成物质逐渐被溶解,有外来矿物质冲天的作用。
分类学知识
分类学知识分类学知识(寝室有本笔记)人类对植物的认识已非常久,在把握植物和其他生物的区不时最要紧的基本上以植物含有叶绿素,能够举行光合作用,具有细胞壁,而且是固着日子为基本特征。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人们对植物和其他生物的认识也在别断地加深,对植物的确定特征和它所包含的类群也别断地有了新的看法一、林奈的两界系统早在2000多年前,人类在生产实践和日子中已初步认识到植物和动物的区不。
200多年前,现代生物分类的奠基人,瑞典的博物学家林奈在《自然系统》一书中明确地将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即植物界和动物界。
他于1753年发表的巨著《植物种志》中将植物分成24 纲,把动物分成6纲。
这算是通常所讲的生物分界的两界系统。
这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是有重大科学意义的。
至今,许多植物学和动物学教科书仍沿用该两界系统。
二、海克尔的三界系统19世纪前后,显微镜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人们发觉有点生物兼有动物和植物两种属性,如裸藻、甲藻等。
它们中一部分种类既含有叶绿素,能举行光合作用,并且又可运动。
裸藻还没有细胞壁,有的种类举行异养日子。
特殊是又发觉曾列入植物中的黏菌类在其日子史中有一具时期为动物性特征(营养阶段为裸露的原生质团,可作变形运动),另一具阶段为植物性特征(无性繁殖阶段形成孢子囊和产生具细胞壁的孢子)。
在探究和解释这些矛盾中,1860年霍格提出将所有单细胞生物,所有的藻类、原生动物和真菌归在一起,成立一具原始生物界;1866年德国的闻名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成立一具原生生物界。
他把原核生物、原生动物、硅藻、黏菌和海绵等,分不从植物界和动物界中分出,共同归入原生生物界。
这算是生物分界的三界系统。
海克尔和霍格的三界系统内容基本相同。
但海克尔的三界系统在当时直至20世纪中叶并未被德国和国际上同意和采纳。
此外,E.O.Dodson在1971年也提出了另一具由原核生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组成的三界系统。
海克尔的三界系统1、原核生物2、原质虫类(原生动物)3、鞭毛生物(原生动物)4、硅藻5、黏菌6、黏壳虫类(原生动物)7、根脚虫类(原生动物)8、海绵动物9、原始植物(绿藻类) 10、红藻类 11、褐藻类 12、轮藻类13、真菌及地衣 14、茎叶植物 15、腔肠动物 16、棘皮动物 17、关节动物18、软体动物 19、脊椎动物三、魏泰克的四界、五界系统1959年,魏泰克提出了四界分类系统,他将别含叶绿素的真核菌类从植物界中分出,建立一具真菌界,而且和植物界一起并列于原生生物界之上。
中国古生物
其实为便于行走和站立,恐龙也“发明”一些减轻股骨承受力的“小窍门”。
对于有些两足或半四足行走的恐龙,或许是善于奔跑,身体体形保持得相对娇小和灵巧,而且某些长翅膀的恐龙还可以凭借翅翼跳跃或短距离滑翔,股骨逐渐进化得较小而轻。
有些恐龙在站立时还会采用一些巧妙的坐姿帮助缓解后肢的压力,据国外古生物学家研究,原晰脚类恐龙或兽脚类恐龙可能在休息或抬头取食的时候会坐在尾巴上,使得尾巴与两条后肢形成三角形支架,用这个第三支撑点托起身体的部分重量,使酸痛的后肢得以适当地体息。
但对于体型巨大的恐龙来说,除了躺下就必须四肢着地,没有适当的坐姿减压方式,当行走或站立时,身体的巨大重量主要落在四肢上。
为支撑其不断飘升的体重,下肢时刻要承受难以摆脱的巨重,因此其下肢的强健成为重中之重,而前肢骨的肪骨和后肢骨的股骨需要非凡的承受力。
通过测量股骨腓髁和髁的胫髁的下端外侧点连线与骨干中轴线的角度可以得知,在一般中小型恐龙中,这两线呈垂直状,而对于一些巨型恐龙,外侧点连线的垂线与骨干中轴线形成一个a 角,则说明巨型恐龙适应于一种外八字式外撇的行走姿态,这种姿态与其巨无霸的重量不无关系,是源于重压之下的股骨形态的相应调整,从结构力学的角度来看,来自上身的压力被转化为一定角度的分散力,外八字成为巨型恐龙的一种较舒服的行走和站立姿态。
澄江生物群展区上个世纪80年代在云南澄江发现了生存于5. 3亿年前的澄江生物群。
它基本上是一个温暖浅海生活的底栖生物群,以节肢动物、蠕虫和海绵动物为主。
其中共包括}o多个动物门以及一系列分类位置不明的类群。
澄江生物群的发现与研究,被誉为“20世纪最令人惊奇的发现之一”。
该生物群的研究表明当今世界上凡乎所有的动物门类一从低等的海绵动物到脊椎动物---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突然出现的,而且它们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环节,这对生物渐进演化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先光海葵是以澄江生物群的最早发现者侯先光教授的名字命名的腔肠类动物。
古真核细菌
古细菌(archaeobacteria)(又可叫做古生菌、古菌、古核细胞或原细菌)是一类很特殊的细菌,多生活在极端的生态环境中。
具有原核生物的某些特征,如无核膜及内膜系统;也有真核生物的特征,如以甲硫氨酸起始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对氯霉素不敏感、RNA聚合酶和真核细胞的相似、DNA具有内含子并结合组蛋白;此外还具有既不同于原核细胞也不同于真核细胞的特征,如:细胞膜中的脂类是不可皂化的;细胞壁不含肽聚糖,有的以蛋白质为主,有的含杂多糖,有的类似于肽聚糖,但都不含胞壁酸、D型氨基酸和二氨基庚二酸。
生存环境很多古菌是生存在极端环境中的。
一些生存在极高的温度(经常100℃以上)下,比如间歇泉或者海底黑烟囱中。
还有的生存在很冷的环境或者高盐、强酸或强碱性的水中。
然而也有些古菌是嗜中性的,能够在沼泽、废水和土壤中被发现。
很多产甲烷的古菌生存在动物的消化道中,如反刍动物、白蚁或者人类。
古菌通常对其它生物无害,且未知有致病古菌。
形态单个古菌细胞直径在0.1到15微米之间,有一些种类形成细胞团簇或者纤维,长度可达20 0微米。
它们可有各种形状,如球形、杆形、螺旋形、叶状或方形。
它们具有多种代谢类型。
值得注意的是,盐杆菌可以利用光能制造ATP,尽管古菌不能像其他利用光能的生物一样利从rRNA进化树上,古菌分为两类,泉古菌(Crenarchaeota)和广古菌(Euryarchaeota)。
另外未确定的两类分别由某些环境样品和2002年由Karl Stetter发现的奇特的物种纳古菌(N anoarchaeum equitans)构成。
Woese认为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各代表了一支具有简单遗传机制的远祖生物的後代。
这个假说反映在了“古菌”的名称中(希腊语archae为“古代的”)。
随後他正式称这三支为三个域,各由几个界组成。
这种分类後来非常流行,但远组生物这种思想本身并未被普遍接受。
一些生物学家认为古菌和真核生物产生於特化的细菌。
古生物各章思考题及答案整理(完整)
Hale Waihona Puke ③ 埋藏条件 :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 粗碎屑物埋藏、 特殊的
沉积物 ④ 时间因素 : 迅速掩埋、 长期石化作用 ⑤ 成岩条件 :压实作用重结晶作用
4.化石有哪些保存类型,有何特点? 1)实体化石(body fossil) 指生物的遗体或其中一部分保存为化石。 变质实体:经受不同程度石化作用而成的生物遗体化石。 未变实体:几乎全部保存未经变化或无显著变化的生物遗体化石。 2)模铸化石(fossil mold and cast) 是生物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 3)遗迹化石(trace fossil)
6.什么是同源器官,什么是同功器官?
同源器官:外形、功能不同,但具共同起源、相似结构的器官。
同功器官:外形、功能相似,但起源、结构不同的器官。 适应辐射往往导致相关种具有来自共同祖先的同源器官或同源特征。
趋同进化则导致不同分类群的种具有功能相似的同功器官或同功功能。
7.生物演化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8.什么是学名、单名法和双名法? 1)学名(scientific name):所有经过研究的生物都应给予科学的名称。学名 根据国际动物、植物、菌类命名法规和相关文件而定。生物各级分类单位均 采用拉丁文或拉丁文化的字来命名。
2)单名法:属(及属)以上的分类群采用单名,即用一个拉丁词来表示。为
了便于查阅,在各级名称之后用正体注以命名者姓氏和公历年号,两者以逗 号分开。(姓氏,1989) 3)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属名+种本名 Panthera Oken, 1861
5.有孔虫的分类位置和基本特征如何? 分类位置:原生生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亚纲 基本特征: ① 有孔虫多为海生底栖单细胞生物; ② 绝大多数具有坚实的硬壳,壳的构造繁简不一; ③ 个体一般几毫米,少数大于10毫米;
古生物分类、命名及描述
形态描述
骨骼特征
头部特征
肢体特征
生活痕迹
描述古生物的骨骼特点, 如大小、形状、结构等。
详细描绘古生物的头骨 形态、牙齿排列等信息。
描述古生物的四肢长度、 形态,以及是否有羽毛、
爪子等特征。
根据化石记录,推测古 生物的运动方式、捕食
习惯等信息。
生活习性描述
食性
根据化石和解剖结构分析,推测古生物是食 肉、食草还是杂食。
古生物学的跨学科性
古生物学涉及到地质学、生物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来进行古生物的分类、命名和 描述。
生物演化的复杂性
生物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物种之间的演化关系和 演化路径难以完全揭示,这给古生物分类和命名带来了很 大的挑战。
技术手段的局限性
尽管现代技术手段如显微镜、CT扫描等为古生物学研究 提供了便利,但由于这些技术手段的局限性,仍有许多细 节无法完全揭示。
提高公众对古生物学的认知
通过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古生物学的认知和理解,促进 古生物学研究的普及和推广。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生物多样性
古生物分类、命名及描述有助于了解生物多样性 的历史演变,揭示不同物种的起源、演化和灭绝 过程。
适应性演化
通过研究古生物的生态位、食性等特征,可以了 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演化趋势。
地球历史研究
地质年代学
古生物化石是确定地质年代的重要依据,通过古生物分类、命名 及描述可以确定地层年代和地球历史事件。
命名争议
名称冲突
在古生物命名过程中,可能存在 名称冲突的情况,即不同的学者 对同一物种的命名不一致,需要
进行考据和协调。
古细菌介绍
古细菌界古细菌界一类称为古细菌的有机体,与其他细菌(真细菌)一样不具有明确的细胞核,过去被一起归之于原核生物,以与有核的真核生物相区分。
古细菌界分为两种:嗜热细菌、嗜盐细菌。
1977年,美国伊斯诺斯大学进化学家卡尔·伍斯发现,古细菌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都颇有差别,在分类学上似可单...【分类号】:Q913.84【DOI】:cnki:ISSN:10003185.0.1995-01-0131.嗜热细菌嗜热细菌只有在高温下才能良好地生长。
迄今为止已分离出50多种嗜热细菌。
在这些细菌中有一种最抗热的菌株(Phyolobous fumarii),在105℃繁殖率最高,甚至在高达113℃也能增殖。
深海极端嗜热和产甲烷细菌,备受人们关注,因为它位于生命进化系统树的根部附近,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可能有助于我们弄清世界上最早的细胞是如何生存的问题。
有人认为嗜热细菌生存的极限温度可能是150℃,若超过这一温度,无论哪种生命形式都不可避免地使维持DNA和其他重要的生命大分子完整性的化学键遭到破坏。
PCR(多聚酶链反应)中所使用的Taq酶就是从T.aquaticus嗜热细菌中分离到。
最近又从Pyrococcus furiosus分离一种Pfu聚合酶取代了Taq酶,Pfu酶在100℃时能最好地发挥作用。
2.嗜盐细菌它能在极端地盐环境下生长和繁殖,特别是在天然地盐湖和太阳蒸发盐池中生存。
由渗透势原理可知,高盐溶液中的细胞将失去更多的水分,成为脱水细胞。
而嗜盐细菌可产生大量的内溶质或保留从外部取得溶质的方式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如嗜盐杆菌(Halobacterium salinarum)在其细胞质内浓缩了高浓度氯化钾,其中有一种酶只有在高浓度的氯化钾中,才有活性,才能发挥其功能。
而与环境中盐类接触的盐杆菌,其细胞质中的蛋白质需要有高浓度的氯化钠才能发挥作用。
所谓古细菌就是远古时代特殊生态环境下生活的细菌,其生活习性和化学组成都很特殊。
古生物地层学
古生物地层学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一切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2、古生物研究的内容:1、找出各类生物的发展和演化规律2、指导地层的划分和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3、为生物进化理论提供最基本的事实依据。
3、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从沉积地层中发掘出来的化石4、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的条件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条件5)成岩石化条件5、全新世以前的生物是古生物,全新世以后的称为现生生物6、化石的分类(按规模):假化石、大化石、微化石、超微化石7、显生宙的生物演化:1、小壳动物群的出现和分异2、澄江动物群3、寒武纪生物大爆发4、动物体分化重大事件5、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发展6、生物的绝灭与复苏8、灭绝:生物种系的终止、不留下后代9、生物复苏:大灭绝后的生物群,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及对新环境的不断适应,逐步回到正常发展水平10、同源器官:起源相同、构造和部位相似而形态、机能不同的器官(如手、肢、鳍卜11、同功器官:生物的形态、功能相似而起源不同的器官(如鸟和昆虫的翅膀卜12、进化的不可逆性: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
意义:地层划分对比的理论依据。
13、器官相关律:意义:阐明生物进化,变异过程;推断化石生物的身体结构,生态习性14、适应: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在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上,与其生存环境取得良好协调一致15、生物进化的三个层次:小进化:生物在居群内部的演变,是生物进化的起始阶段;成种作用:是物种分化、增加的过程;大进化:涉及种以上的分类群的进化问题16、生物进化的基本动力是:生物变异和生物遗传17、成种作用:从单一始祖居群分化成两个或多个同时物种的过程18、物种形成的素:遗传变异、自然选择、隔离19、隔离是指在自然界中生物间彼此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正常可育后代的现象。
2古生物的分类命名
9-21-68
TongJN
20
古生物的命名
优先律
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 物或植物命名法规所规定的最早正 式刊出的名称
同物异名 异物同名
9-21-68
TongJN
21
古生物的命名
常用代号:
sp. — species未定种
Eumorphotis sp.
sp. indet. — species indeterminate不定种
9-21-68
TongJN
16
古生物的命名(举例)
界 Animalia动物界 门 Chordata脊索动物门 亚门 Vertebrata脊椎动物亚门 纲 Mammalia哺乳纲 目 Carnaivora食肉目 科 Felidae猫科 属 Panthera 豹(属) 种 Panthera tigris虎(种)
9-21-68
TongJN
17
古生物的命名(举例)
Panthera tigris(虎)在我国的6个地理亚种:
Panthera tigris tigris老虎(西藏东、南部) Panthera tigris altaica东北虎(黑、吉) Panthera tigris coreensis华北虎(晋、冀、豫、甘) Panthera tigris lecoqi西北虎(新疆) 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华南虎(华南各省) Panthera tigris corbetti云南虎(滇西、桂西)
9-21-68
TongJN
4
古生物的分类 物种species
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分类单元,它 不是人为的分类单位
生物进化中的客观实体
9-21-68
TongJN
古生物与地层
广泛、数量丰富、易于鉴定的化石称为标准化石。
2. 生物组合法
集带等)。
综合分析地层中化石总体面貌特征
及其在地层中的变化规律(组合带、延限带、富
(三)地层间接触关系分析法
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地层的连续沉积过程将受
到影响,致使地层在上、下层之间产生不同的构造
太 古 宙 AR
新太古代 AR3 中太古代 AR2
古太古代 AR1
始太古代 AR0
3600
地质年代表(2)
宙 代 纪
二叠纪 P
世
晚二叠世 中二叠世 早二叠世 晚石炭世 早石炭世 晚泥盆世 中泥盆世 早泥盆世 晚志留世 S 中志留世 早志留世 晚奥陶世 P3 P2 P1 C2 C1 D3 D2 D1 S3 S2 S1 O3 O2 O1
(三)古生物化石在划分、对比地层的重要作用
1. 化石层序律: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时代相同; 不同时代的地层所含化石不同。 2. 建立年代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表:生物演化趋 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生物演化的阶段 性和不可逆性,它们为地层划分对比提供依据。
3.2 地层划分、对比及地质年表
主要内容: 3.2.1 地层划分、对比的概念与地层单位 3.2.2 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
段 是比组小一级岩石地层单位。它在组
内具有与相邻岩层不同的岩石特征。通常 一个组可以根据岩层岩性特征等标志的不 同而划分为若干段。如宁镇山脉的栖霞组 由下而上分为碎屑岩段、臭灰岩段、下硅 质岩段、本部灰岩段、上硅质岩段、顶部 灰岩段。
层 是最小的岩石地层单位。指组内或段
内 一个 明显特殊岩性的岩层单位,如粘 土层、煤层等。
1)岩石地层单位 是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组 成的三维地质体。 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
古生物的分类和谱系
Eumorphotis sp. sp. indet.-species indeterminate不定种
2
Redlichia sp. Indet. cf.-conformis相似种
3
Claraia cf. wangi gen. nov.-genus novum新属
4
Pseudoclaraia gen. nov. sp.nov.-species novum新种
3 古生物的命名
1
为了便于查阅,各级正式学名之后要写上命名者的姓氏和公元年号
2
学名+姓氏,年号
3
Squamularia grandis Chao,1929
3 古生物的命名
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
01
同物异名
02
异物同名
03
优先律
3 古生物的命名
sp. –species未定种
古生物的分类体系
分子系统树
传统系统树
五界分类系统
生物学分类体系
细胞不具真核,包括古细菌类和真细菌类 典型化石如叠层石(strmatolite)
4.2 原生生物界
01
简单的真核生物,单细胞或多细胞
02
植物状原生生物—藻类(algae)
03
动物状原生生物—原生动物(protozoans)
03
即在种本名之前加上它所归属的属名,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
04
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
05
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
06
3 古生物的命名
用于亚种的命名
1
Claraia aurita minor(带耳克氏蛤微小亚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古生物的分类方法
• 综合分类学或进化分类学(synthetic or evolutionary systematics)
• 数值分类学或表型分类学(numerical or phenetic taxonomy)
• 分支系统学(cladistics)
1.1 综合分类学或进化分类学(synthetic or evolutionary systematics)
• 是以达尔文进化论以及以生殖隔离作为标志的现代物种 概念为理论基础的—进化分类学
• 区分分类群的主要方法: 总体性状的相似程度 共同始祖的密切程度 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性性状
• 生物之间的相似性是由于从共同祖先继承的结果,差异 是后裔变异的结果。
2 古生物的分类等级
2 古生物的分类等级
• 物种 species • 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分类单元,它不是人为的分
4.3 真菌界
• 真菌细胞内不含光合色素,也无质体,是典型 的异养生物,包括寄生和腐生。
• 化石最早出现于前寒武纪,但化石十分罕见。 • 某些真菌的菌丝体与藻类或蓝细菌共生形成一
种特殊的共生体,称为地衣(lichens)。
4.4 植物界
• 植物是适应于陆地生物、具有光合作用能力的 多细胞真核生物,包括4大类:
• 苔藓植物 • 蕨类植物 • 裸子植物 • 被子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
4.5 动物界
• 动物一般都具有运动能力并表现出各种行为, 异养,体内消化
(1)海绵动物门
(2)古杯动物门(3) ຫໍສະໝຸດ 肠动物门•( 4 )软
体 动
物 门
• (4)节肢动物 门
(6)腕足动物门
(7)棘皮动物门
(8)半索动物门
(9)脊索动物门
5 常见化石门类
亚门Subphylum Vertebrata Linnaeus,1758(脊椎动物亚门) 纲Class Mammalia Linnaeus,1758(哺乳纲) 目Order Carnaivora Bowdich,1821(食肉目) 科Family Felidae Fischer et Waldheim,1817(猫科)
第二章 古生物的分类和谱系
第二章 古生物的分类和谱系
• 1 古生物的分类方法 • 2 古生物的分类等级与命名 • 3 古生物的分类体系
•1 古生物的分类方法
• 根据一定的原则将生物归并成不同的类群,并作不同等级的 系统排列
• 自然分类:按照生物亲缘关系所作的分类 • 人为分类:按照生物之间的形态上的表面相似性所作的分类 • 分类学(taxonomy):研究生物分类所依据的原理和方法
Claraia cf. wangi
gen. nov.-genus novum新属
Pseudoclaraia gen. nov.
sp.nov.-species novum新种
Clarkina vini sp.nov.
3 古生物的命名
如属名、种名是第一次提出的,则在发表时分别于名称之 后加注gen.nov(genus novm,新属)和sp.nov. (species novum,新种)。发表新属时要指定模式种 (type species),作为建立依据。发表新种则要指定 模式标本(type specimen)。作为描述新种主要依据 的单一标本,称为正模(holotype),其他作为补充的 标本,称为副模(paratype).
属Genus Panthera Oken,1816(豹属) 种Species Panthera tigris Linnaeus,1758
3 古生物的命名
为了便于查阅,各级正式学名之后要写上命 名者的姓氏和公元年号
学名+姓氏,年号
Squamularia grandis Chao,1929
3 古生物的命名
三名法 用于亚种的命名
Claraia aurita minor(带耳克氏蛤微小亚种)
即在属名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 亚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 亚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
3 古生物的命名
界Kingdom Animalia Linnaeus,1758(动物界) 门Phylum Chordata Haeckel,1874(脊索动物门)
Claraia(克氏蛤)
用于属以上分类单元的命名 其中第一个字母用大写 属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
3 古生物的命名
双名法 用于种的命名
Claraia aurita(带耳克氏蛤)
即在种本名之前加上它所归属的属名,以构成一个 完整的种名
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 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
3 古生物的命名
• 传统系统树
• 分子系统树
•生 物 学 分 类 体 系
• 五界分类系统
4.1 原核生物界
• 细胞不具真核,包括古细菌类和真细菌类 • 典型化石如叠层石(strmatolite)
4.2 原生生物界
• 简单的真核生物,单细胞或多细胞 • 植物状原生生物—藻类(algae) • 动物状原生生物—原生动物(protozoans) • 真菌状原生生物—水霉、粘菌
优先律 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 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
同物异名 异物同名
一些缩写单词
sp. –species未定种
Eumorphotis sp.
sp. indet.-species indeterminate不定种
Redlichia sp. Indet.
cf.-conformis相似种
类单位 • 生物进化中客观实体
2 古生物的分类等级
• 生物学上的物种 • 由杂交可繁殖后代的一系列自然居群组成,物种之
间是生殖隔离的。 • 它们具有:
共同的起源 共同的形态特征 共同的地理区 共同的生态环境
2 古生物的分类等级
• 古生物学中的物种鉴别标志: 共同的形态特征; 构成一定的居群; 具有一定的生态特征; 分布于一定的地理范围。
3 古生物的命名
• 所有经过研究的生物,都要给予科学的名称 学名scientific name
根据国际动物之植物命名法规及有关规定,为某 一类生物(含古生物)建立的科学名称。
各级分类单元均采用拉丁文和拉丁化文字表示
3 古生物的命名
单名法 用一个词来表示生物分类单元的学名
Anthzoa(珊瑚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