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心理学——忍的心理与行为
心理学视角下忍的认知探析
心理学视角下忍的认知探析忍是一种人类常见的应对机制,特别是在面临困境或挫折时,忍能够帮助我们面对困难,保持坚定的信念,以及助力我们取得成功。
然而,忍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涉及认知、情绪和行为等多个方面。
因此,在心理学领域,对于忍的认知探析格外重要。
在探究忍的认知过程时,关键是理解其背后的认知机制。
根据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19世纪末提出的“詹姆斯-兰格理论”,认知过程是情绪产生的原动力。
也就是说,人们产生忍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对面临的困境或挫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认知。
这种认知可能包括对困境或挫折的分析、评估和解释等,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涉及到个体的信仰、价值观和生命经验等。
忍的认知机制还与人们的认知扭曲有关,特别是对于负面情绪的认知扭曲。
研究表明,消极情绪会引起人们的认知扭曲,例如排除反证、过度一般化和将过度反应视作真实情况等。
在面临困境和挫折时,人们往往比平时更容易出现这些认知偏差。
此时,忍需要通过一种认知修正的过程来实现。
换句话说,人们需要对困境和挫折进行一定程度的认知修正,从而能够更加理智、冷静地面对。
当人们成功忍过困境和挫折时,则可能出现积极的认知变化。
研究表明,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有时可能会出现负面的变化,例如缺乏希望、失去意义感和意志力等。
然而,当人们成功克服难关时,他们的认知会发生积极的改变。
例如,他们会重新发现信心和决心,感受到一种沉浸式体验,在逆境中得到历练。
这种积极认知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更积极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因此,对于忍的认知探究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人们往往需要进行认知调整,从而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此外,对于成功忍过的人来说,他们对自己和生活的认知和理解也将发生积极的变化,进而推动了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总之,在心理学视角下,忍不仅仅是一种应对情境的策略,还是一个包含认知、情绪和行为等多维度的复杂心理状态。
从心理学视角探析中国人的忍
第2 7卷 第 6期
山 西 高等 学校 社会 科 学 学报
2 0 1 5年 6月
笔者 认 为对 忍 的 认 知 属 于 因 变量 , 而 自变 量 是
风 格变 化 , 并 要求 个 体对 其做 出调 整或 适应 的事 件 ,
生 活事件 的应激 系统 , 主要包 括忍 的事 件 、 事件 所 处
的情 境及 外 在社 会 背景 。
一
主 要包 括 冲突事 件 和 E t 常生 活 困扰 。冲突 事件是 指
生 活 中强度 较强 影 响 较 大 的 事件 ; 日常 生 活 困扰 是
指 轻微 而频 繁 的 困扰 , 如 超市 排 队或等 公交 。
、
应 激 物 系 统
初 级评 价 。评价 是个 体对 遇 到事件 或 所处情 境 的性质 、 程 度 及 可 能 对 个 体 产 生 的影 响做 出估 计 。
应 系统 是 因变 量 。 它 有 两 级 评 价 — — 初 级 评 价 和 次 级 评 价 ; 四种心 理机制—— 压抑或抑 制 、 满足 的延 宕 、 认 知 转 化、 策略性反应 ; 五 条 外部 评 价 标 准— — 道 德 规 范 、 团体 舆 论 、 群体规章制度 、 禁 忌与忌讳 、 关 系等 作 为 中介 变 量 ; 五
从 心 理 学 视 角 探 析 中 国 人 的 忍
史艳 琴
( 山西 医科 大学汾阳学院 思政部 , 山西 汾阳 0 3 2 2 0 0 )
[ 摘
要 ]文章 提 出 忍 的心 理 学认 知 模 式 。在 这 种 模 式 下 , 应 激 物 系统 作 为 自变量 , 对 忍 的认 知 评 价 系 统 和 反
气吞声 ” “ 忍 耐” “ 忍让 ” “ 坚忍 ” 等 等 。过 去 学 者 大 多从 中 国哲 学 、 中 国思 想 、 传统 文化层 面对 忍进 行 阐 述 。实际 上 , 不 论从 生理方 面 , 还 是 1 5 、 " 理, 抑 或行 为 , 我们都 可 以对忍 进行 探析 。 现代生 活 中 , 忍一 词 的用 法 丰 富 了许 多 。忍 的 这一 概念 本身是 对存 在 于 中国人 中的客 观心理 和行 为 的反 映。也 就 是 说 如 果 国人 生 活 中不 存 在 “ 忍” 方面 的心 理体验 或 行 为事 件 , 那 么 国人 的 语 言 中也 不会 出现 “ 忍” 的概 念 。 因此 忍 是 中 国人 生 活 中普 遍存 在且 典型 的心 理 行 为现 象 , 是一 种 个 体 心 理反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忍”
t h e 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Th e o r y Co u r s e s i n Co l l e g e s
Zh u Do ng me i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D e p a r t m e n t , X u z h o u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 X u z h o u 2 2 1 0 0 4 , C h i n a )
共存 于儒 、 道、 佛 三 家思 想 体 系 中 。儒 家 思 想 的 “ 忍” 体 现 在 以“ 仁 ”为 中心 , 透 过 “义 …‘ 礼 ”的制 约 来 完成 个 体 的 成 圣成 贤。 道 家 思 想 为 “忍 ” 找 到 了理 据 。 佛 家认 为 , 忍是一种智 慧, 相 信 因 果 报 应 的 认 知 方 式 也 提 高 了A- - f i 1 的 忍 辱
能力。
[ 关 键 词 ] 中国 传 统 思 想 ; 忍; 儒 家; 道家; 佛 家 [ 中 图 分 类 号 ]B 2 [ 文 献 标 识 码 ]A [ 文 章 编 号 ]1 0 0 8—6 2 8 5 ( 2 01 3) 1 2—0 0 5 1—0 4
近 年来 , 本 土心 理 学 成 为 心 理 学 领域 中重 要 的
家。三家思想体系经过相互对立、 互相渗透 、 彼此转 化, 融合成 中国的传统文化 , 形成了中国深层的文化 心理 结 构 , 渗 透 在人 们 的观 念 、 行为、 习俗 、 信仰 、 思
维方 式 、 情 感 状态 之 中 , 成 为人们 处 理各 种生 活事 件
I nn o v a t i o n o f Te a c h i ng Di s c o ur s e i n
中国传统美德之忍耐
中国传统美德之忍耐忍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崇高的美德,凝聚着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坚毅。
忍耐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品格,它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如今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忍耐依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美德忍耐的内涵、价值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忍耐的内涵与价值忍耐,是指在面对困难、痛苦、挫折和压力时,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以宽容、耐心和坚韧的态度去应对。
忍耐不是软弱或无所作为的表现,而是一种智慧和勇气的结合,它体现了一个人的耐力、坚持和奉献。
忍耐的内涵包括心理上的忍耐和行为上的忍耐。
心理上的忍耐是指在痛苦和困难面前,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被外界干扰所左右。
而行为上的忍耐则是指能够克制冲动和情绪,通过坚持和努力来克服困难。
忍耐的价值体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它培养了人们的毅力和耐力,使人们能够坚持追求目标,不轻易放弃。
其次,忍耐有助于人们积累经验和提升智慧,通过忍耐和坚持,人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收获更多的成果。
最后,忍耐能够加强人际关系,培养人们的宽容和同理心,使人们更加成熟和稳定。
二、忍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忍耐作为中国传统美德之一,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这体现在语言、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
在语言方面,忍耐被融入了成语和谚语中。
例如,成语中的“忍辱负重”、“忍气吞声”等体现了忍耐的重要价值。
而谚语中的“忍一时,风平浪静;忍一时,事事圆满”也强调了通过忍耐可以解决问题和获得成功。
在文学方面,许多中国传统文学作品都强调了忍耐的力量。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面对家族的困境和姻亲的限制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坚韧和宽容。
这种忍耐精神通过文学的形式传递给读者,引发了人们对忍耐美德的思考和反思。
在艺术方面,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水墨留白”和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琴音余韵”也表现了忍耐的美学意义。
水墨留白是指画家通过稀疏的笔墨勾勒出幽深的意境,使观者在留白中有所体会,引发自主想象。
对忍的理解与思考
对忍的理解与思考
忍是指迫于外界压力、困境或者内心冲突时,通过克制自己的情绪、欲望和行为,保持冷静和平和的心态,从而达到应对困境和压力的能力。
忍可以包括面对痛苦、困难和挫折时不悲观、不焦虑;面对别人的冒犯和攻击时忍耐力强,能够保持冷静、不轻易发怒;面对挑战和竞争时保持镇定,不被外界情绪影响等。
忍并不代表违背个人原则和底线,而是通过自我控制和适应的方式来面对困境。
它包含了理智思考、务实行动、沉稳应对和包容宽恕等要素。
在日常生活中,忍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它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应对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够增加个人的包容性和融入感,增强与他人的良好关系;还可以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然而,过度的忍耐也可能导致自我压抑和消极情绪的积累。
在面对不公平待遇、危险或者伤害时,过度的忍耐可能会让个人离开正常的情绪反应,造成积极性情绪的均衡失调。
因此,在平衡中找到忍与不忍的度,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总的来说,忍是一种情绪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方式,它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维护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运用忍的技巧,同时也要学会平衡忍耐和坚持原则的能力,以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幸福。
中国人自我的本土化心理研究——“忍”的和谐思想
摘 要 :忍 ” 为 中国本 土心 理 思 想 , 直 影 响 着 中 国 人 的 心 理 发 展 , 其 是 以 传 统 文 化 的 “ ” 基 础 的 心 理 “ 作 一 尤 忍 为 思 想 , 成 为 中国人 自我 的核 心要 素 。揭 示 中 国传 统 文化 的“ ” 思 想 , 于 理 解 中 国 人 和 谐 心 理 现 和 指 导 当代 中 则 忍 的 对
多 的心理学 工作者 开始 将 中国文化 作为 中 国人 心理 研究 的一个 重要 变 量 , 强调 以 中 国人 所 熟 悉 的心 理 想法或 经验 为研究 题 材 , 弃 套用 西方 理论 的研究 扬 习惯 , 根植 于 中国人 的社会 、 对 历史 及学术 传统 的文 化 心理 学进行 研究 。“ ” 中 国社 会 中是 一个重 要 忍 在 而且普遍 流行 的概 念 , 于 “ ” 对 忍 的解 析 可 以从 中国 古代典籍 中寻找答 案 。
基金项 目: 国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2 0 西 部 项 目(8 Hx0 9 08 OS O) 作者简介 : 姜永 志 (9 4 )男 , 蒙古 呼 伦 贝 尔 人 , 北 师 范大 学 教 育 学 院 心 理 学 专 业 , 读 硕 士 。 1 8~ , 内 西 在
关于 自我 问题 的研 究 最 早 是 由西 方 社 会 提 出 的, 研究 背景 、 研究对 象 、 究 内容也 都是 西方化 的。 研 中国心理 学在 引进 和介绍 西方 心理学 思想 的时候 便 把 西方 的“ 自我 ” 绍 到 了 中国 。在 西方 社 会 , 介 自我
化 的转变 》 中 国人 双文化 自我 与文 化适应 的 区域 和《 心 理学整合 》意 在探 索关 于中 国人 自我 的中 国本 土 , 化 的研究 思路 , 以揭 示 中 国本 土心 理 思想 的形 成 为 始, 区分 中 国与西方 自我 的 内涵 , 并进 一步挖 掘 影响 当代 中国 人 心 理 生 活 的 传 统 心 理 学 思 想 , 关 于 而
忍与延迟满足
2014年2月(下)172科教导刊忍与延迟满足张伟尹朋飞(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摘要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忍”中的自我控制思想与西方心理学中的延迟满足十分的类似,其背后的实质是自我控制力这一积极的人格特质。
“忍”所包含的思想比延迟满足感所包含的思想要多,作为心理学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心理学思想并对其研究,对心理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忍延迟满足中华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识码:A"Ren"and the Delayed Gr atificationZHANG Wei,YIN Pengfei(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62)Abs tra c t"Ren"culture is part of Chinese culture.In"Ren"culture,there is a lot of psychology thought and idea,such as self-control.The self-control psychology thought of"Ren"is similar to the delayed gratification.The self-control is one good trite of personality.Chinese psychologists should obtain the psychological thought from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nd make some contributions to psychology.Key words Ren;delayed gratification;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言,中国并不是她的故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深远。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1. 引言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主题。
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有许多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理念,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通过深度和广度的探讨,揭示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同时提供有助于理解这一主题的具体方法和实践。
2. 中国人的心理理念中国人的心理理念主要受到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强调人际关系、社会和谐以及尊重传统。
这种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理中,影响着他们的决策和行为。
2.1 敬重与尊重中国人非常注重敬重和尊重他人。
这反映在他们对长辈、家族和社会中权威人物的尊敬上。
中国人相信,尊重和敬重能够增强人际关系的稳定和和谐,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传统价值观的信仰。
2.2 社会互动和集体主义中国人倾向于重视社会关系和集体利益。
在中国文化中,个人的幸福和成功与社会关系和集体的繁荣息息相关。
中国人通常更加愿意牺牲个人的利益来维护群体的利益,这反映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3. 中国人的行为理念中国人的行为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心理理念相一致。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中国人行为理念。
3.1 和谐和谐是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国人追求在所有方面都保持和谐,无论是家庭、工作还是社会关系。
他们相信和谐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能够带来幸福和成功。
3.2 忍耐与克制忍耐与克制是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之一。
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中国人往往选择忍耐和克制自己的情绪。
他们相信通过忍耐和克制,可以避免冲突并维护社会和谐。
3.3 反思与自我修养中国人重视反思和自我修养。
他们倾向于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并寻求个人提升和发展。
通过反思和修养,他们能够成长并对自己和社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4. 理解与实践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的方法理解和实践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需要以下几个具体方法。
4.1 学习中国文化和历史学习中国文化和历史是理解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理念的重要方法。
忍耐中国人传统美德的展现
忍耐中国人传统美德的展现忍耐是中国人一种传统的美德,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展现。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环境中,忍耐都是中国人所倡导的一种品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忍耐在中国人传统美德中的体现,并且从个人层面、家庭关系、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剖析。
一、个人层面上的忍耐在个人层面上,忍耐展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举止中。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面临各种不如意的情况,例如交通拥堵、排队等待、工作压力等。
而中国人往往能够保持冷静和耐心,不对他人产生冲突或者抱怨。
他们懂得忍耐,避免因一时的冲动而导致不必要的争吵或争执,保持了一个和谐的社交环境。
此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中国人也常常能够忍耐并坚持,不轻易放弃。
他们相信通过耐心和努力,最终能够战胜困难。
这种顽强的毅力和忍耐是中国人追求成功的重要品质之一。
二、家庭关系中的忍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核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
忍耐在家庭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促进了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无论是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还是兄弟姐妹之间,忍耐都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基石。
夫妻之间的忍耐是婚姻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婚姻生活中,夫妻双方往往需要相互忍让和包容,尊重对方的权益,处理矛盾和分歧。
这种忍耐能够增进夫妻感情,提升婚姻的幸福指数。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忍耐也是家庭关系中的关键。
父母常常需要忍受子女的不懂事和任性,而子女则需要忍耐父母的期望与压力。
忍耐能够促进家庭成员之间更好地相互理解和沟通,保持家庭的稳定与和谐。
三、社会价值观中的忍耐在中国社会中,忍耐是一种被广泛传承的价值观。
人们普遍相信,忍耐是一种美德,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忍耐的价值观反映在许多方面,包括对待他人的礼貌与宽容、对待工作的耐心与执着,以及对待逆境的坚韧与乐观。
在社会交往中,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尊重他人的感受。
他们能够忍耐他人的过错,并以宽容的心态对待。
这种忍耐能够维护社会关系的和谐,避免无谓的争吵和冲突。
忍耐是否与心理健康有关?
忍耐是否与心理健康有关?一、了解忍耐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忍耐是指在面对困难、挫折或压力时能够保持冷静、坚持并忍受的能力。
忍耐的程度与个体的个性以及内外部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1.个体因素对忍耐的影响:个体的性格特点、情感调节能力、认知水平以及行为习惯等都会影响忍耐的形成和发展。
一般来说,性格外向、乐观的人更容易保持内心平静,而性格内向、焦虑的人则更容易受到压力的困扰。
2.外部环境对忍耐的影响:外部环境中的压力、社会支持以及家庭教育等也会影响个体的忍耐水平。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支持可以提高个体的忍耐能力,而过度的压力和缺乏支持则会削弱个体的忍耐力。
二、忍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1. 忍耐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忍耐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从而减少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
在面临困难时,忍耐可以保持内心的平静,并调节情绪,有助于消除紧张和压力。
2. 忍耐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长期过度的忍耐可能导致心理压力的积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过度的忍耐可能使个体无法有效地表达情感和需求,进而导致情绪抑制和人际关系紧张。
三、提高忍耐力的方法1. 培养情绪调节能力:学会通过正向思维、放松训练等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提高面对挫折时的忍耐力。
2. 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联系,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能够增强个体面对困难时的忍耐力。
3. 规划时间与压力管理:合理规划时间,安排适当的休息和娱乐活动,同时有效管理压力,避免过度忍耐,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结论忍耐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适当的忍耐能够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个体应该注重培养忍耐的能力,并寻找适当的支持系统,有效管理压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时保持心理平衡,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忍”的中国文化特性及其心理机制
、
“ 的 汉 民族 传统 文化特 性 忍”
让 人想 起 了现代 西方 人 本 主 义心 理 学 家 阿德 勒 、 马 斯洛 、 罗杰斯 等人 的观 点 。人 本 主义者 相信 , 如果 有
“ 在 中国传统文 化 中是一个 重要 且普遍 流行 忍”
也没 有植 根于 中 国实 际 , 其未 能 反 映 中 国人 心 理 尤
和行 为 的文化 特性 ( 李炳 全 ,0 7 。实际上 , 20 ) 它是 在 研 究“ 国人 的西方 人心 理和行 为” 李炳全 ,0 7 , 中 ( 2 0 ) “ 中国人 当西方人 来研 究” 汪凤炎 ,0 3 , 将 ( 2 0 ) 是一 种 “ 西式 心理学 ” E 所 以许 多学者 积极倡 导建 立“ 国 。Z a 中
德 实践 对“ ” 礼 即道德 律 令 存 在一 个 服 从 、 同及 内 认 化 的过 程 。在 这 种 自我 修 养 的 过程 中 , 因个 人 内在 的欲望 完全不 具 备正 当性 , 时 时 与外 在 价 值 规 范 且 处 于矛 盾 中 , 而将 这种种 约制 视为 对 自己 的淬炼 , 是 自我实 现之必 经 。在 “ ” 心理 状 态 下 , 断 完成 忍 的 不
人 性格 , 不言 自喻 , 国人 的 民族性格 中当然会 具有 中 “ 的特质 : 忍” 如能 吃 苦 、 耐性 太 好 、 从 性 ( 莲 香 , 忍 沙 1 8 ) 、 忍及 残 忍 、 让 ( 漱 溟 的 1 2 ) [ 这 9 9 ] 坚 容 梁 92 一方 面 与 中 国古 代 丰 富 的 它
收 稿 日期 : 0 20 — 5 2 1 — 10
作者简介 : 苏 中( 9 8) 男 , 族 , 海人 , 海 师 范 大 学 副 教 授 。研 究 方 向 : 理 学 。 1 6一 , 汉 青 青 心
中国传统美德之忍耐面对困难要坚持不懈
中国传统美德之忍耐面对困难要坚持不懈忍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美德,它代表着在困难面前保持坚持、毅力和耐心。
在现代社会中,忍耐面对困难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美德之一的忍耐,并强调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首先,忍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一直崇尚忍耐的美德。
《论语》中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之说,强调了忍耐对于个人品德的塑造至关重要。
忍耐不仅仅是面对外在困难的品格,更是内心修养的体现。
传统文化认为,忍耐可以培养人的毅力和意志力,使人具备克服困难的能力。
其次,忍耐面对困难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依然不可忽视。
当今社会充满了各种挑战和困难,只有具备忍耐的品质,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
无论是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挫折,忍耐都能够帮助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
正如李阳所说:“只有忍受不了痛苦,才能分辨出什么是真是假,什么是坚持的价值。
”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忍耐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个人层面上,也反映在社会发展上。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足够的忍耐,就会难以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面对社会的困难和变革,我们需要从个体层面提升自己的忍耐力,同时也需要在社会层面上培育和弘扬忍耐的文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努力,共同面对挑战,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然而,要实现忍耐面对困难的要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矛盾和困扰,很难保持持久的忍耐力。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自己的忍耐力。
首先,培养积极的心态是关键。
我们应该将困难和挫折看作是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并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
同时,积极的心态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压力和挑战。
其次,与他人的良好沟通和合作也是提高忍耐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我们能够获得支持和理解,并从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团队合作的力量远大于个体的力量,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可以互相支持和鼓励,共同度过难关。
中国忍文化
中国忍文化中国忍文化,少不了讲两个故事:“韩信胯下之辱”、“张良圯(yí,桥)上拾履”,后一个故事,引发苏轼感叹:“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留候论》)你到禅宗圣地天柱山三祖寺旅游,可以抄得一段文字,“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重要部分,忍的意义、价值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忍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儒、道、释均有大量论述,许多哲言、警句和故事、经典,元代许名奎、吴亮还编了一本《劝忍百箴?忍经》。
忍的意义、价值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修养。
“要做人,先学忍”,惩忿窒欲、自我克制,能忍人所不能忍,是修身养性的一种精神境界。
《书》云,“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容忍仁也,强忍义也。
”(《广雅?释言》)二是策略与生存之道。
为了达到目的积蓄力量的一种手段,舍小取大,“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韩信忍胯下之辱而终以封王拜将,勾践卧薪尝胆而以三千越甲吞吴”。
生存之道,“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延伸到治国之道,有了忍才有和谐稳定,此乃“王道”也。
中国忍文化,对国民影响力极大,个人成败与国家兴亡,无不讲一个“忍”字,“忍之一字,自宰相至于士庶,人皆当以为药石”,(许名奎)药石,禅门晚餐也。
五四以后,人们更多从批判角度数落忍文化的不是,认为忍文化,是国民劣根性形成,使中国沦落为外强中干的弱国的根本原因,国弱民更弱,全是忍文化闯的祸!忍文化不是中国独有的,谁说国人只有忍,没有血性?日本、西方均有忍文化。
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都是受儒家学说(孔子,孟子,王阳明)、佛教(禅宗)思想影响极深的,所以日本忍文化相当盛行,有些方面不亚于中国,可以修行到极至,达到“无我”境界,类似“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也不少。
忍字的研究报告
忍字的研究报告
忍字是一个汉字,它的意思是忍受、忍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而忍字所表达的精神正是指我们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冷静、坚持和忍耐的能力。
忍字的字义由两个部分组成。
左边的亻字意为人,右边的刃字意为刀。
这个组合代表着一个人用自己的内心力量去抵抗外界的困扰。
也就是说,忍字所传达的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克服困难和痛苦,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忍字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儒家思想中,忍耐被认为是一种美德。
儒家强调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忍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之一。
通过忍耐,个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冲动和暴力行为,增强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在现代社会中,忍字的意义依然重要。
面对工作上的压力和挑战,我们需要具备忍耐的品质。
只有通过忍耐,我们才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人际关系中,忍耐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忍耐,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与他人之间的摩擦和矛盾,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
然而,忍耐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忍受一切不公和不合理的事情。
忍耐应该建立在正义和原则的基础之上。
我们需要学会区分哪些是应该忍耐的,哪些是应该去改变的。
有时候,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我们也需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
总之,忍字所表达的忍耐精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
的意义。
通过忍耐,我们能够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逐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理想。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发展中,忍耐都是我们需要培养和发展的品质之一。
易经中的忍耐观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易经中的忍耐观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忍耐作为一种常见的品质,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文化中,易经是一部古老而有深度的典籍,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易经中的忍耐观念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易经中的忍耐观念以及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忍耐的概念及特征忍耐是一种克制自己情绪与冲动的能力,它意味着在面对困难、矛盾和逆境时,能够保持冷静和镇定。
易经中对于忍耐的理解主要体现在“忍”字上。
《易经·系辞篇》中提到:“忍而逆天者,其名为离。
”忍耐特征的第一点是坚持不懈。
在克服困难并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忍耐意味着能够持续地努力和坚持,不轻易放弃。
第二点特征是能够容忍他人的过错或者不完美。
忍耐不仅仅是对自身情绪的控制,也包括对他人言行的宽容与谅解。
最后,忍耐特征还表现为能够平衡冲动与理智。
忍耐并非意味着完全压抑自己的情感,而是在冲动与理智之间取得平衡,以更好地处理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
二、易经中的忍耐观念易经在人生哲学和道德观念方面有着独具的见解,其中忍耐观念是其中之一。
忍耐的观念贯穿于易经的各个方面,包括卦象的解读、运动变化的演绎以及人生智慧的启示。
在卦象解读方面,易经中的卦象代表了世间万物的相对状态和变化规律。
例如,“坤卦”代表了地和母亲,它象征着忍耐与接纳,即地能够容纳万物。
这种观念告诉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学会虚心接纳,而不是轻易产生抵触的情绪。
在卦象运动变化的演绎方面,易经中通过“卦变”与“爻变”的概念,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有耐心、有变通。
正如变卦的过程中,每一爻的变化都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这提示我们,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必须保持耐心与坚持,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方式来适应变化的环境。
易经还通过智慧的启示,提供了关于忍耐的深刻认识。
易经中“君子以经纶”、“守正出奇”等理念,都强调了忍耐在修身养性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修炼忍耐之道,一个人能够培养冷静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内外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忍”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忍”之道隐忍谦让,是一种传统美德。
“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论语》中多处记载孔子论“忍”。
他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还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欤?”大意是因一时的愤怒而忘记自身及其亲人,这不是太糊涂了吗?孔子又说:“君子无所争”以及“君子矜而不争”等,说的都是“忍”。
《论语》中还记载孔子告诫子路说:“牙齿因为刚硬所以容易折断,舌头因为柔软所以易于保存。
柔软必定胜过刚硬,弱小的东西也可以战胜强大的东西。
喜好争斗必定要受到损伤,一味逞勇一定会导致灭亡。
做各种事情的根本态度是:忍让是最好的。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大意是至高无上的优良品德就像水一样,像水一样善良就有利于万物而不至于发生争斗。
《老子》又说:“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意思是说符合自然规律的事物不与别的事物争斗,却善于战胜它;不说话,却善于应对。
道家修炼人也留下许多关于“忍”的言论。
紫虚元君说:“饶恕、饶恕、饶恕,各种各样的灾祸就会一下子消失;忍让、忍让、忍让,债主和仇家从此就没有了。
”赤松子告诫弟子说:“能忍让就不会受到侮辱。
”许真君说:“忍受难以忍受的事,顺从自强不息的人。
”孙真人说:“忍让就能使坏事自己消失,反省自己祸事就不会落到自己身上。
”佛教经书中记载释迦牟尼说:“我领悟了‘不争’的精髓,可以说是天下第一。
”他又说:“六种超度方式与万种修行方法中,忍让第一。
”佛法所说的忍,是“安住”,我们常说心猿意马,人的“心”和“意”一直在奔驰,无法安定下来。
心不安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一颗驿动的心不知往哪里安放,所以佛法教导我们要把心安住在法上,也叫法忍,这里的“法”指的是宇宙客观真理。
《易经》中的乾卦的第一爻——潜龙勿用。
龙者:有能力有本事的人也;潜龙:就是有本事有能力的人深藏不露;勿用:就是不要太高估自己,不要太自信,过分的自信就是自负。
也就是说:就算你是一只有真本事的龙,时机不成熟,你也要做一只潜龙,不要太张扬,也可以说是做人做事要低调一点。
“忍”的中国文化特性及其心理机制
“忍”的中国文化特性及其心理机制
苏中
【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且普遍流行的概念。
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具有“忍”的特质。
对中国人而言,“忍”的心理与行为不仅体现在理论上之“应然”且亦是一套“实然”的社会心理现象。
“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浸淫、积淀的结果,有其特别的心理内涵与心理机制。
作者试图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忍”的心理和行为作一中国文化上的溯源和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解读。
【总页数】5页(P27-31)
【作者】苏中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青海西宁 81000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武术文化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独特性和战略意义 [J], 张鹏飞;顿纪德;张长念
2.从"忍者"现象看日本"忍"文化的独特性 [J], 周锋
3.中国文化的特性与"三统"史观——考古学的人文密码 [J], 金春峰
4.全球化语境下如何保持中国文化独特性 [J], 张洁;
5.武术文化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独特性和战略意义 [J], 张鹏飞;顿纪德;张长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理学视角下忍的认知探析-心理学论文-教育论文
心理学视角下忍的认知探析-心理学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忍的认知评价系统在忍的认知过程中,最先是接受外界应激物刺激。
刺激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社会性的。
生理性刺激主要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刺激物,如过热或过冷、噪声、酸碱刺激。
社会性刺激是能导致个体生活风格变化,并要求个体对其做出调整或适应的,主要包括冲突和日常生活困扰。
冲突是指生活中强度较强影响较大的;日常生活困扰是指轻微而频繁的困扰,如超市排队或等公交。
初级评价。
评价是个体对遇到或所处情境的性质、程度及可能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做出估计。
初级评价是个体在某种情境或某一发生时立即接受信息并进行认知加工后,判断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
如果与自己无利害关系,则该为无关,情境为自然情境。
如果有利害关系,个体立即对和情境的性质(是否可以改变)、属性(威胁还是挑战)、预期结果(积极还是消极)和个人能力做出估计,然后进入次级评价。
次级评价。
这是个体对与个体相关的有利害关系的及所处情境进行的进一步解释评价。
它有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及所处情境的解释与评价,一是文化所包含并为多数社会成员共有的解释与评价。
笔者更关注前者,即个人层面。
一般来讲,个体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和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所形成的解释评价也不同。
个体对及情境解释评价总是会按照个体已有知识、经验、思维习惯、预期结果和个体性格进行。
个体接受到社会性应激物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和评价,转化为个体主观体验,而这种体验直接决定着个体“忍”还是“不忍”。
不同的人对同一和情境的评价可能不同,同一个人对不同和情境的选择也可能不同。
个体进行次级评价运用四种心理机制:(1)压抑或抑制:指强压住自己的某种望、意见或、生气、痛苦、冲动等负面情绪,如忍气吞声;(2)满足的延宕:意指拒绝暂时的惑,以换取未来更大的酬赏,如以退为进;(3)认知转化:指在忍的历程中,藉由认知的转化,对忍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加以容受或增益容忍度,如“和合二仙”的玄妙对谈;(4)持久或策略性反应:指有目的的自我牺牲,盯着目标迂回前进,在忍让中培育实力并加强耐性、韧性,最终达到目标,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论中国人的“忍”
论中国人的“忍”(2009-09-08 15:06:41)忍耐忍受忍让忍从[美]明思溥:但是,“忍耐”和“坚忍”这两个词肯定无法完全涵盖中国人在这方面的美德。
我们必须考虑他们在遭遇不幸中的平和心态,这种永恒般的好心情,我们称之为“常乐”。
中国人对疼痛的忍耐,表现出可以完全不受神经控制。
当所需忍受的巨大灾难袭来时,中国人展现了忍耐力。
正是这种无限的忍耐力,使中国出现了最悲惨的景象,成千上万的人默默地饿死。
中国人不仅与别的民族一样历经磨难,而且磨难更为深重,任何一个地区都有相当比例的人时常处于死亡的边缘,这就是他们社会生活的现状。
雨水略少,就意味着成千上万的人要饿死。
雨水稍多,又意味着他们的家园将毁于洪涝,对此只有听天由命。
……正因为不何避免,中国人面对这些事情时,也就只能眼睁睁地忍着,这正是这个民族最值得注意的现象之一。
只有亲眼目睹过饥饿年月里上百万个默默饿死的人,才会理解这里的意思。
人们常常认为,忍受高烧一遍又一遍地折磨,要比花上十个铜钱来得更便宜。
中华民族这种无可比拟的忍耐一定是用来完成更为崇高的使命,而不只是咬紧牙关,忍受一般的生活之苦,甚至忍受活活饿死的苦难。
倘若适者生存是历史的教导,那么,我们可以断言,这个世族有此恩赐、并加以非凡的活力为背景,一定有一个伟大的未来。
[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地球上最勤劳、最坚忍不拔、最简朴的农民。
四千年来,他们一真在为生存而顽强奋斗,充分利用每一寸现有的土地,他们挖运河,筑梯田囚,改变了自然界的面貌。
--在中国用来耕作的那些土地上,穿蓝裤子的农民似乎成了整个风景的活的画面。
[美]杜威: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之中存在着“积极地忍耐”的思想。
这样的态度乃是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所形成的。
劳德:“中国人对困苦格外具有抵抗力。
他们长期忍受着由于人心不良带来的官场舞弊,革命掠夺,杀人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饥荒、洪水、瘟疫等等,这些在中国极显著的灾难。
中国人即使是富裕人家,也过着简朴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佛
家
苦谛
集谛
说
忍
人生皆苦。从人的构成:生
从生命的发展历程来说明造
命是受苦的实体,说明人生
成人生痛苦的原因。大众出
是苦的原因。
现“业报轮回”观念。
灭谛
道谛
说明摆脱生灭无常的唯一出路是 寂灭,即涅槃寂静,超脱生死轮 回,进入没有一切烦恼的境界。
达到涅槃境界的修道方法。 大乘佛教的“六度”,即人由生 死此岸到涅槃彼岸的方法。
“忍”有“行”、“止”二义,即“忍”一个字可以用来 指“做”和“不做”两种相反的现象。敢于杀人者,是“敢
于行”的一种,所谓“忍害”也;而敢于不杀人者则是属于 “敢于止”的一种,所谓“忍耐”也。
“
”
忍耐、忍性、忍笑、忍辱、忍泪
敢
于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止
耐
容
堪
任
矫
断
:
也
耐 也
也
也
也
; 断
—“
—“
—“
—“
—“
—“
”
“
儒 忍家
说
义利之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儒家往往将“义” 理解为一种无条件的道德命令,并把履行道德规 范本身当作是行为的目的。
利的追求始终必须处于“义”的制约之下,因此 孔子一再强调“见利思义”,反对惟利是图,并将它 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标准,主张“以义制利” 、 “义以为上”来避免利益冲突的激化。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 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儒家认为个体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内在道德的完成, 以圣贤人格为最高理想,从而做到“内圣外王”,这就 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这种努力是摆脱现实束缚、 超脱于宗教神学意识的。
儒家的终极关怀在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自我
的实现必须通过转化社会来完成。“仁”的意义,在于 “爱人”(《论语·颜渊》),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在于“几欲立而立人,几欲达而 达人”(《论语·雍也》),都是这样的意思。行“仁” 必须在人际关系中,必须在社会世界框架中,才能够 彰显其意义。
忍的概念分析
字源解说: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用刀切割。
忍,
,表示心痛如割。
造字本义:比喻心痛如割,但强迫坚持。
《説文解字》:忍,能也。从心,刃聲。
忍的概念分析
《说文解字·段注》:“凡敢于行曰能,今俗谓能干也。 敢于止亦曰能,今俗谓能耐也。能耐本一字,俗殊其音。忍 之义亦兼行止。敢于杀人者谓之忍,俗所谓忍害也。敢于不 杀人亦谓之忍,俗所谓忍耐也。其为能一也。”
“”
道 家 说
忍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第六》),相对应的便有了“吃亏就是占
便宜”之视弱为强、视输为赢的认知思考模式,普
遍的出现在中国人之间,成为在苦难及不平等社会
中的人们,一种求生存的人生智慧。这种思辨模式,
使得中国人的“忍”的能力大大增大。(阿Q精神胜利
法)
庄子认为修为的方法,并不是通过任何积极的 作为或行动来改变现实世界的限制,而是以安之若 素顺应自然的方式达到泯物我、同生死、超利害的 超越境界。这是成就理想人格、超越精神的另一种 意义上的“忍”。
“忍”的最高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 子·告子上》
”
“
儒 忍家
说
礼的主要目的是约束人的私欲,使之合乎情 境的要求,达到“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动”的境界。因此,个体便不能按照自己的 情感、愿望来做事,而是依当时的情境、按照情 境所指定的合理合宜行为来做事。
忍的心理学涵义
李敏龙(1944):“忍是自觉性地运用内在的心理机制,使原先特定的心理意向不付 诸实际行动的一连串心理历程。”
三个必要条件: (1)特定的心理意向:即忍的内容,在中国人忍的事件中,忍的内容大约包含个人的 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和社会成就三个主要的范畴。 (2)自觉性:忍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个体本身是可以清楚(甚至强烈)感知的。也唯 有个体能感知到内在的心理状态,才能运用心理机制,进行并完成整套的忍的心理历 程。 (3)忍的心理机制:忍的达成必须运用心理机制将特定的心理意向“停止住”。经常 运用的心理机制,有克制、坚心、容受及退让等四种。
大乘佛教宣扬忍受不可忍受的事是万福之源,它要求信徒决不作 有害于众生的事。这种忍辱哲学也对中国人的“忍”的能力产生莫大 影响。此外,由于相信因果报应,所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种 认知方式,事实上,又大大提高了中国人忍受他人加诸其身恶行 的“羞辱”能力。
忍在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的根本源头及其意义
“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住: 意气到发扬时,便禽然能收敛得住;愤怒嗜欲正 到沸腾时,便廓然能消化得住;此非天下之大勇 不能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合“礼”之言行,也是对逸出“礼”之外的言行之 “忍”。
义
“忍”的心理或行为事件
礼
仁
达成个人道德修养、社会秩 序和人际规范的建立,最终 完成个体的成圣成贤。
•
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 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 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 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 忍得骨肉存人伦,忍得口腹全物命; 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 忍得人骂不回口,他的恶口自安靖; 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没劲; 须知忍让真君子,莫说忍让是愚蠢; 忍时人只笑痴呆,忍过人自知修省; 就是人笑也要忍,莫听人言便不忍; 世间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 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 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 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 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寡欲、知足、不争”
牵制,从种种束缚中解脱出来
“”
道家思想反映出的超脱和出世态度让长期处于 “克己复礼为仁”的心理紧张状态下的中国人,获得一 个消除紧张和解决内在冲突的良方。这一良方帮助个 体保持住内在心理平衡,提供了让个体可以继续忍下 去的心理空间。
道家崇尚“柔弱胜刚强”,即“贵弱”“不争”。“忍”则 是这种贵弱哲学思想所孕育出的人生体悟。世俗之 “忍”也从这种贵弱哲学中找到了理据,获得了理论上 的支撑,从而成为一种有说服力且让人采信的有“道 理”的思想。
正是儒家思想对人的设计,造就中国人时时须要忍的生命场 域。作为儒家补结构的道家则扩展了中国人忍的心理空间,其“正 言若反”的素朴辩证法,则大大地增加了中国人忍的能力。佛教的 人生哲学则经由苦、集、灭、道四谛的精细论证,来说明人生是苦 的判断,进而强调通过抑制自我、排除我欲,达到无我的状态,以 进入程架的解脱境界。佛教所宣扬的忍辱哲学,让中国人更能无条 件地忍受他人诸般恶行。其心性学说,对极力主张禁欲的理学,提 供了形而上的基础,更是佛教学说对中国文化最为深远的影响。
忍的内容
• (1)欲望之忍:传统思想认为所有的欲望都是需要加以节制的。
个
• (2)情绪之忍:若有喜怒哀乐则气便不平。
人
道
• (3)性情之忍:一些在文化规范中所不称许的性情。
德
修
• (4)道德之忍:坚守传统道德之忍。
养
• (5)立身之忍:君子或士人在其一生中所须坚持的生活形态或气节风骨。
• (6)机运之忍:遭遇特殊境遇时,所应采取的因应方式。
人际 • (7)人伦之忍:在五伦关系内的相处之忍。 关系 • (8)对待之忍:人际之间相互对待之忍。
社会 • (9)富贵之忍:不贪不争,取之必以其道,失之付于自然之忍。 成就 • (10)治事之忍:完成事情所必须忍之事。
淮阴有一个少年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而且还带着宝剑, 但其实你内心很担心。如果不怕死,就刺死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经过。 韩信想了一下,后来就遭受了胯下之辱!然而,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后来, 韩信成为刘邦的大将军,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如果当初韩信争强好胜 的话,不能忍胯下之辱,或许在两人争斗中,可能被杀了。当然,能忍也是 将军的必备素质之一!(立身之忍)
忍的心理与行为
忍汇
集
成
册
一
( 1306 )
156
一年元
书
, 杭
成 宗
,州大
共
人 吴
德 十
计亮年 汇丙
编午
条
而 成 《 忍
Hale Waihona Puke 公 元。经》
二
( 1310 )
100
四年元
卷
, 许
武 宗
,名至
共
奎 著
大 三
计成年
了庚
《戌
条
劝 忍 百 箴
公 元
,》
三
“
书百张
》个氏
, 有
张 公 百
忍 的 事 迹 , 编
后 人 汇 集 唐 高 宗
”
“
儒 忍家
说
虽然“仁”内在于人自身,但却需要通过对自身 修身、磨练与道德的积累,才能成圣成贤。因此 为了到达“仁”这样的理想型人格,修身是每个人每 天最重要的课题。实践克制及内省的克己工夫, 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内化,这也是所谓的“克己 复礼为仁”。
在个体不断完成道德内化的过程中,“忍”是自 我修养的必经历程。对于遵行儒家学说的儒者们 而言,他们是能够意识到在自我修养历程中受到 种种压制,他们将这种压制、克制赋予一种道德 上的正当性和必然性,以此来坚定自我的决心和 意志。因此“忍”可以认为是个体在道德修养历程中 代表社会道德规范的“大我”与代表个人的“小我”之 间冲突合法化和道德化的一种心理表征。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人总是持容让的态度,对自然如此,对人亦如此。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中国人有三种主要的价值取向:传统与权威取向,重农与重功名的取向和仁义等 道德取向。这三种价值取向导致了中国人几种主要的性格,其中保守、顺从、忍 耐的性格与重功名的特殊价值取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