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同业业务风险浅谈
银行业同业业务发展及其风险防范
银行业同业业务发展及其风险防范银行业同业业务发展及其风险防范电源模块维修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各层级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所处的经济金融环境发生客观变化以及金融创新的层出不穷,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一大变动特征就是同业业务的迅速增长,尤其是在2010年后,银行间同业业务更是呈现了加速发展的势头。
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对商业银行利润的贡献明显提高,加强金融同业间的合作,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是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已成为各银行业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同业业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系列的风险和问题也随之暴露,一定程度上对于宏观调控和金融体系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其发展动向和对于其的审慎监管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一、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原因所谓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简言之就是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同业之间的资金融通业务,在以往体现在资金的结算、拆借和存放,因此,同业业务初始存在的价值是调节银行之间的资金头寸以缓解临时流动性问题,但随着该业务的发展,现阶段的同业业务除了实现资金调节的用途外,更多的是指多个金融机构通过某种特定的交易结构,以达到向客户融资以及资产出表为目的的业务,应该说,同业业务特征的变化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系列的经济金融客观环境的变化也造就了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环境和基础,总体而言,近年来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套利空间。
二是金融机构的多样化的经营的差异性催生了同业业务需求。
三是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完善为同业业务提供了市场1/6页基础。
但是,笔者认为,上述三点原因并不是近年来银行业同业业务发展的主要原因,准确的说只能称为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而同业业务的“蓬勃”发展,最为主要的原因是银行业对信贷资产的渴望,更直接的说是对各类考核压力导致对利润的极力渴求。
前些年,为确保国家宏观经济平稳发展,中央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各金融机构由于信贷规模控制,在信贷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其资产出表、表外融资腾挪信贷资产的需求强烈,这一方面可以腾出更多的额度发放贷款,另一方面还可缓解贷存比压力。
银行同业业务风险监测
银行同业业务风险监测在当今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环境中,银行同业业务作为金融机构之间资金融通和业务合作的重要渠道,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创新模式的层出不穷,银行同业业务所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凸显。
加强对银行同业业务的风险监测,对于维护金融稳定、保障银行体系的安全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银行同业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资金融通、资产买卖、代理服务等业务活动。
常见的同业业务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同业借款、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同业融资业务和同业投资业务。
银行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为银行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优化了资产负债结构;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风险。
信用风险是银行同业业务面临的首要风险。
在同业业务中,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直接影响着资金的安全回收。
如果交易对手出现违约,可能导致银行资金损失。
市场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
利率、汇率等市场因素的波动可能影响同业业务的收益。
流动性风险同样值得关注。
当银行在同业市场上过度依赖短期资金融通,一旦市场流动性收紧,可能面临资金周转困难的局面。
此外,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也会对银行同业业务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有效监测银行同业业务风险,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监测体系。
首先,要加强对交易对手的信用评估。
通过对交易对手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信用记录等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其信用风险水平,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交易额度和风险控制措施。
其次,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建立市场风险监测模型,及时捕捉利率、汇率等市场因素的变化,预测其对同业业务的影响。
同时,要加强对银行自身流动性状况的监测,合理安排资金来源和运用,确保流动性充足。
此外,还需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操作风险管理,规范业务流程,防范操作失误和违规行为引发的风险。
在风险监测过程中,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至关重要。
银行需要收集各类同业业务的交易数据、财务数据、市场数据等,并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以发现潜在的风险点。
同业业务风险评估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创新,同业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业务板块之一。
同业业务的发展,一方面丰富了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了资产运用效率,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银行的风险暴露。
为了确保同业业务的稳健发展,防范系统性风险,本报告对同业业务的风险进行了全面评估。
二、同业业务概述同业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之间相互开展的业务,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存款、买入返售(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同业投资等。
同业业务具有交易量大、交易频繁、风险复杂等特点。
三、同业业务风险评估(一)信用风险1. 信用风险概述信用风险是指因交易对手违约或信用评级下调等原因导致的损失风险。
同业业务信用风险主要包括交易对手违约风险和信用评级下调风险。
2. 风险评估(1)交易对手违约风险:通过对同业业务交易对手的历史信用记录、财务状况、市场声誉等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其违约风险。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交易对手分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三个等级。
(2)信用评级下调风险:根据交易对手的信用评级变动情况,评估其信用评级下调风险。
若交易对手信用评级下调,将导致其交易对手风险上升。
(二)市场风险1. 市场风险概述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利率、汇率、股价等市场因素变动导致的损失风险。
同业业务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股价风险。
2. 风险评估(1)利率风险:通过分析市场利率变动趋势,评估同业业务利率风险。
若市场利率上升,将导致同业业务成本上升,利润下降。
(2)汇率风险:通过分析汇率变动趋势,评估同业业务汇率风险。
若汇率波动较大,将导致同业业务损益波动。
(3)股价风险:通过分析股价变动趋势,评估同业业务股价风险。
若股价波动较大,将导致同业业务投资收益波动。
(三)流动性风险1. 流动性风险概述流动性风险是指因银行流动性不足导致的损失风险。
同业业务流动性风险主要包括同业拆借资金流动性风险和同业存款流动性风险。
2. 风险评估(1)同业拆借资金流动性风险:通过分析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评估同业拆借资金流动性风险。
银行同业业务有哪些种类?有哪些风险?
银行同业业务有哪些种类?有哪些风险?同业业务简单来说,就是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往来。
同业业务在这几年快速发展,是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也是金融机构盈利压力下的现实表现。
特别是银行,近几年经济下行压力巨大,连续几年的天量货币投放戛然而止,信用风险激增,不良贷款飙升,尤其是长三角一带表现尤为明显,银行依靠传统的业务模式要维持利润的高增长显然难以为继,而同业业务有机构信用背书,风险明显小于传统业务,因此大量的银行机构大规模涉足同业业务。
同业业务业务类型以及交易模式有非常多种,但大都可以归为资产业务或负债业务。
从资产端出发的同业业务存放同业存放同业(Nostro),商业银行放在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
从期限上来看,以活期款项和一年以内的定期款项为主。
127号文明确规定存放同业只能期限一年以内。
此处的存放同业与同业存放(同业负债端将提及)是银行间为了各类业务往来清算方便或其他原因(比如互作存款规模、以同业存款为投向的表内理财等)而存放的。
同业存单同业存单,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法人在全国银行间市场上发行的记账式定期存款凭证;在同业拆借交易中心交易。
同业存单有具体的期限额度限制。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6年6月30日颁布的《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第八条,对同业存单进行了期限上的限制。
法规要求:"固定利率存单期限原则上不超过1年,为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年,参考同期限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定价。
浮动利率存单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浮动利率基准计息,期限原则上在1年以上,包括1年、2年和3年。
"即需要将年度额度在央行备案,期限 1个月到3年,但未要求有评级。
拆出资金拆出资金(人民币),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之间)为了调剂资金余缺而短期借出资金的行为,无抵质押物。
关于拆出资金的期限和额度在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7月3日颁布的《同业拆借管理办法》中第二十五条做出了明确的限制。
同业业务合规性和风险性排查
二、深入开展同业业务风险排查(一)有效防范同业业务风险近年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由银行间临时性、短期性资金头寸调度异变为“类信贷同业业务”,以达到表内资产表外化、节约风险资本、减少拨备成本、突破存贷比限制的目的,潜在风险较大。
一是潜在信用风险较高。
由于计入同业项下的资产,认定交易对手具有银行信誉,不用计提“风险减值准备”,而该项资产的实质通常为资质较差无法通过正常渠道申请贷款的企业,潜在信用风险较高。
二是“抽屉协议”违反合规性原则。
部分银行分支机构开展同业信托收益权业务时,为解除交易对手担忧,通常会签署具有隐性担保性质的“抽屉协议”。
若这些分支机构未得到总行授权,意味着该担保协议在法律上无效,且脱离总行监控;若总行授权,则该担保应计提准备金和计提资本,但实质上并未计提。
三是期限错配造成流动性风险。
银行通过多次拆入短期资金对接票据、信托收益权等长期项目,由于拆入资金时间较短、价格调整频率高,潜在流动性风险不容忽视。
四是通过同业绕道表外支持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等限制性行业,隐匿信贷规模和存贷比限制。
(二)清理同业业务开展情况请辖内各银行机构认真清理已开展的同业业务种类、反映的银行会计科目、对应非现场监管G01报表会计科目以及余额等情况,填报附件一:《同业业务会计科目对应情况表》。
同时针对类信贷同业业务逐渐演变为投资业务的问题,此次清理范围不仅局限于同业之间授信的标准同业业务,也需填报投资项下的类信贷业务情况。
(三)开展同业业务合规性和风险性排查1.排查重点一是期限管理方面,在办理资金融出业务时必须合理审慎确定融资期限,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一年(含),业务到期后不得展期。
同业代付类业务的期限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对委托方规定的拆入资金最长期限;同业账户透支业务的期限为当日或隔夜。
金融监管评论:继承流传的《商业银行同业融资管理办法》规定;这里将人民银行的《同业拆借管理办法》中关于期限的规定引申到多线下同业融资业务,也符合商业银行法关于同业拆借资金用途只能用于临时资金调剂的精神;这里应该不包括保险的“协议存款”(记入一般存款);二是合同或协议签订方面,开展同业融资业务时必须与交易对手金融机构逐笔签订合同或协议。
中小银行同业业务五大风险及对策
中小银行同业业务五大风险及对策2014年以来,五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和银监会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银监办发〔2014〕140号,以下简称140号文)相继出台,对银行业推进同业治理体系改革、规范同业业务提出了具体要求。
四川银监局对辖内中小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开展了多次专项检查,摸清风险底数,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下调评级、叫停业务等措施强化同业业务治理,严肃处理违规机构,同业业务制度滞后、违规问题突出等状况明显改观。
中小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为突破贷款规模、存贷比和资本金限制,部分中小金融机构急于“弯道超车”,在同业业务上表现十分激进,在利用同业负债获取资金来源和运用同业资产获取经营收益上较大型银行机构更为主动。
伴随着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其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水平不相匹配、制度存在空白、类信贷业务标准放宽、计提资本和拨备不足及违规等问题日渐凸显,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一)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水平不相匹配。
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对同业业务快速发展中潜在的风险问题重视不够,在同业业务治理体系缺失、内控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为追求短期效益,快速发展同业非标业务,甚至逾越资质限制,触及监管底线。
由于这些非标业务的风险管控低于贷款业务,未纳入统一授权授信管理,没有足额计提资本和拨备,还存在大量的异地项目,其中蕴藏的风险高于普通贷款业务。
笔者的调研显示,在同业业务新规出台前,大量中小金融机构没有制定同业业务管理办法,未建立同业业务授信制度和同业业务综合管理系统,同业业务的审批、会计处理、资金清算等流程需要手工处理;同业业务政策和流程缺乏系统控制,部分机构的部门和人员设置存在问题,内控流程不完善,存在交易员恶意交易的风险隐患;部分机构非标业务没有足额计提拨备和资本,会计处理存在误差;部分农信机构尚未达到法人机构监管评级二级,就开办评级较低公司的资产管理类产品投资等业务,违背《关于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业务监管的通知》(银监办发〔2014〕215号)的有关要求。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潜在风险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潜在风险1、派生资产规模。
以2家银行同业拆借业务为例,假定甲银行和乙银行规模均为100亿元,甲向乙银行拆出资金50亿元,那么在资产负债表上,甲银行资产规模没变,只是资产方科目结构出现变化。
但乙银行拆入50亿元资金后,其资产规模将升至150亿元。
若从整体考察,经过同业业务拆借后,2家银行的合计资产规模将比之前增加50亿元。
可见,同业业务与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一样具有派生作用。
若同业业务规模增长缺少限制,理论上商业银行体系的同业业务可以具有无限派生功能。
>>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请点击合时代2、增加宏观金融不稳定性。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使得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将更为紧密,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关联度也大幅提高,客观上导致金融分业体制下的防火墙作用出现净漏损。
比如金融市场发生的局部风险事件,可能会通过同业业务链条扩展到整个金融市场、整个金融体系,且传导速度更快、更隐蔽,一定程度增加了宏观金融的不稳定性。
3、削弱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
现实中,一些属于被调控的企业往往是资金需求最旺盛、能够接受较高融资利率的借款人。
目前看,商业银行借助同业业务形式规避宏观调控已经成为业内的一个经营习惯。
无论是票据、信贷资产的买入返售还是买入信托收益权业务,都有隐匿信贷资产的功效,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
4、增加金融体系流动性风险敞口。
此次金融危机的一个关键教训是,一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实质性损失,可以对其他金融机构的偿付能力造成影响。
因此,巴塞尔委员会认为,有必要对金融同业的大额风险敞口进行监测,防止金融风险在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之间进行传染。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不仅派生了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而且也增大了金融体系整体流动性风险缺口。
同业业务风险管理制度
同业业务风险管理制度一、前言同业业务是指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涉及资金、信用、债权债务等财务交易活动。
同业业务作为金融机构业务的重要部分,既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又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风险的分散。
但同时,同业业务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因此金融机构需要建立健全的同业业务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同业业务风险的监控和控制,确保同业业务的稳健经营。
二、同业业务的风险特点1. 风险共担:同业业务是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一旦发生风险,可能会波及到多家金融机构,风险共担的情况比较普遍。
2. 信用风险:同业业务主要涉及金融机构之间的借贷、拆借、担保等交易,涉及信用风险的可能性较高。
3. 流动性风险:同业业务涉及到资金的流动性管理,一旦发生资金紧缺、流动性风险增大等情况,可能会对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4. 利率风险:同业业务的利率敏感性较高,一旦利率发生大幅波动,可能会对金融机构的收益和资产负债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5. 操作风险:同业业务涉及到交易操作、信息传递等环节,一旦操作不当或信息失误,可能会导致风险的发生。
三、同业业务风险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1. 风险识别原则: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经营规模、业务特点等因素,分别识别同业业务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不同类型的风险。
2. 风险评估原则:金融机构要对同业业务的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分析各类风险的潜在影响和可能性,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3. 风险控制原则: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的同业业务风险控制制度,明确风险管理的责任分工,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发生。
4. 风险监测原则: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的同业业务风险监测系统,不断监测风险指标和风险事件的发生,提前预警和及时应对可能的风险。
5. 风险应对原则:金融机构应根据不同类型的风险情况,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多元化风险管理方法、设置适当的风险缓冲区、建立风险应急处理机制等。
浅析中小银行业机构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风险及对策
浅析中小银行业机构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风险及对策作者:王晓坤来源:《时代金融》2013年第29期【摘要】近年来,银行业机构间同业业务交易逐渐活跃,尤其是股份制银行分支机构及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已成为业务经营的重要内容。
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规避信贷规模管控、期限错配套利、流动性风险上升等问题和风险,这些风险在银行业机构间相互传导和积聚,对流动性管理造成较大的威胁,因此,系统应对流动性管理挑战,值得我们分析研究并应予高度重视。
【关键词】中小金融机构同业业务风险对策一、中小银行业机构同业业务发展现状及特点(一)同业业务规模快速发展,所占比重持续升高近三年来,中小银行业机构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业务快速发展,同业资产和负债总额快速增长。
以新疆中小银行业机构为例,近三年来新疆同业资产市场上,分布的中小银行业机构如: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占全疆同业资产规模近七成,以2013年6月末为例,三类机构市场份额合计达69.70%,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仍以传统业务为主,同业资产占比仅为1.75%。
近三年来新疆同业负债市场上,分布的中小银行业机构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占全疆同业负债规模的近八成。
以2013年6月末为例,三类机构同业负债市场份额合计达79.13%,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占比为6.98%。
(二)存放同业、买入返售资产、其他投资等创新型同业资产迅猛发展近年来银行业机构间同业业务交易普遍增多,业务创新极快,跨区域经营和国际业务有所发展,使同业业务覆盖领域和产品逐渐丰富。
创新的同业业务主要体现在“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
据了解,各银行机构同业资产中存放同业主要用于与同业间的日常清算,存放为活期较多。
由于同业存放无需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银行间互存可以不断循环,进而使同业业务规模无限扩大。
而其他投资业务较快增长,尤其是金融市场业务发展较快,中小银行业机构积极介入同业代付、买入返售信托收益权、结构化融资理财、非标投资等类信贷业务为相关行业提供融资。
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潜在风险及走向
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潜在风险及走向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市场上同业业务越来越成为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业业务一般指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交易,有些金融机构甚至将同业业务作为其主要利润来源。
尽管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对金融行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存在着潜在的风险。
同业业务发展的潜在风险系统性风险同业业务存在着系统性风险,可能会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整个经济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某些金融机构出现破产或违约,就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市场或经济体系的崩溃。
信用风险同业业务中的信用风险是非常可怕的,有些金融机构在同业业务中承担了极大的信用风险。
如果其中某些债权人无法履行债务,那么金融机构就很容易陷入困境。
市场风险同业业务的另一个潜在风险是市场风险,这种风险是由市场动态不稳定或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引起的。
由于金融机构在同业业务中涉及的大量交易,所以市场波动可能会对其造成很大的影响。
同业业务发展的走向加强监管近年来,监管机构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日益加强,同业业务也不例外。
监管机构要求金融机构严格控制同业业务风险,并加强信用评级、流动性管理等相关措施,以防止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染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拓宽资金来源为了降低同业业务的风险,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拓宽资金来源,如寻找更多的资金来源或增加股东合作等方式来降低风险。
采用新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金融机构可以采用一些新技术来管理和降低同业业务风险。
例如,区块链技术可以提高信用评级的精准度,从而减少信用风险。
结语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对金融行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好处,但同时也存在着潜在的风险。
金融机构应当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加强系统监管和资金管理,才能保证同业业务的持续发展和市场的稳定。
银行同业业务风险浅谈
银行同业业务风险浅谈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的周期,银行业机构面对新的经济常态开展经营活动将更加具有挑战性,加快战略转型势在必行.如何适时调整经营策略适应新的常态,对各家银行而言都是一个难题.近年来被炒得热火朝天的银行同业业务就是一个很好例证,由于受资本约束、存贷比、信贷规模、金融脱媒以及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等诸多压力性因素的影响,各家银行从简单的同业拆借、票据转贴等以解决短期流动性与闲置资金保增值为主要目的的业务开始,不断变幻各种奇招异术,各种新鲜的同业业务名词如雨后春笋般争相被“创新”而出,看似令人费解且高大上的新业务项目,有多少是真正的金融创新很难说的准,不过若认真一一解包还原后,不难发现,其中多数为为信贷资产出表的腾挪之术,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随着这些同业庞然大物的出现,一系列的潜在金融风险也在不断地积聚着,甚为令人担犹,抓好银行同业业务的风险防控工作刻不容缓。
一、同业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一)同业市场系统性风险银行同业业务的不断发展,使得各家银行之间、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以及众多的金融性中介机构之间关系越来越为紧密,环环相扣,一个巨大的同业资金链条式流转网络正在逐步形成,孰知在此同时另一个风险传导的系统性与瞬间性的恶劣传导网络机制亦即“成熟”。
2013年的“钱荒”事件让我们见识到了系统性风险的传播之速影响之深,众多大型商业银行加入借钱大军,在银行间拆借市场连续数天飙高之后,6月20日,资金市场几乎失控而停盘:隔夜头寸拆借利率一下子飙升578个基点,达到13。
44%,与此同时,各期限资金利率全线大涨,“钱荒”进一步升级。
相信到现在所有经历其中的人们想起来都会不寒而栗,可见同业业务系统性风险对整个金融体系健康发展的破坏力之强。
(二)同业机构信用风险从整体同业市场来说,市场由众多参与者组成,这些参与者既有银行类金融机构,还有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还有各类投资咨询性质的金融中介,这些数量众多、规模大小不一、运营管理水平高低不同的市场参与者,通过各种交易关系结合在一起.其信用程度有着较大差距,所以很可能因某些参与者的信用违约而为整个市场带来巨大风险,即使他们都建立了自己的授信制度。
多视角充分认识同业业务创新风险
多视角充分认识同业业务创新风险同业业务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无疑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竞争优势和商机。
然而,在实施同业业务创新的过程中,企业也面临着诸多的风险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企业需要以多视角来充分认识同业业务创新风险,从而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从市场角度来看,同业业务创新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竞争对手的不断涌现,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往往难以预料对手的反应,可能会因此导致产品同质化、市场份额下降等风险。
因此,企业在进行同业业务创新时,需要通过市场调研、规模化生产等方式,提前了解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格局,降低市场风险。
其次,从技术角度来看,同业业务创新可能会面临技术壁垒、技术转化成本高等风险。
在进行新产品研发或技术创新时,企业可能会遇到技术难题、专利保护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项目失败,产生巨大的投资损失。
因此,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需要注重技术研发团队的建设、专利保护等方面,降低技术风险。
此外,从政策角度来看,同业业务创新所面临的政策风险也是不可忽视的。
政策法规的不确定性、环境政策的变化等因素可能会对企业的创新活动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企业无法按时完成创新项目。
为了规避政策风险,企业需要建立政府关系、加强政策解读等工作,确保企业的创新项目能够获得政府的支持和认可。
最后,从管理角度来看,同业业务创新所面临的管理风险也是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
管理团队的能力不足、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可能会导致创新项目进展缓慢、成本增加等问题。
因此,企业需要通过加强管理人员培训、优化内部管理流程等方式,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风险。
综上所述,多视角充分认识同业业务创新风险,对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企业需要从市场、技术、政策、管理等多个角度来审视创新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确保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能够稳健发展。
银行同业业务风险监测
银行同业业务风险监测在当今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环境中,银行同业业务作为金融机构之间资金融通和合作的重要方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创新,银行同业业务所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凸显。
为了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加强银行同业业务风险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一、银行同业业务概述银行同业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各类资金往来和业务合作,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存放、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
这些业务的开展,旨在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及拓展业务渠道。
同业拆借是金融机构之间短期的资金融通,通常期限较短,交易灵活。
同业存放则是一家金融机构将资金存放在另一家金融机构,期限相对较长。
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则涉及金融资产的买卖与回购,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资金的短期周转。
二、银行同业业务风险类型(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银行同业业务中最主要的风险之一。
当交易对手无法按时足额履行合同义务时,就会产生信用风险。
例如,在同业拆借中,如果拆出方无法按时收回资金,就可能面临损失。
此外,交易对手的信用评级下降、经营状况恶化等情况也会增加信用风险。
(二)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源于市场价格的波动。
在银行同业业务中,市场利率、汇率的变动以及金融资产价格的涨跌都可能影响业务的收益和风险。
例如,在买入返售业务中,如果回购期间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买入方可能面临损失。
(三)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法及时以合理的成本获取足够的资金来满足业务需求的风险。
在银行同业业务中,如果大量资金被占用在长期的同业存放或买入返售业务中,而短期内又无法变现,就可能导致流动性紧张。
(四)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源于内部控制不完善、业务流程不规范、人员失误等因素。
例如,在业务交易过程中,由于人为疏忽导致交易数据错误、合同条款遗漏等问题,都可能引发风险。
(五)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合同条款的不清晰或违反法律法规等原因导致的风险。
同业竞争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
同业竞争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飞速发展,银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格局变化。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各银行机构都在加大市场拓展力度,试图争取更多的客户资源。
然而,随着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是否会对银行风险产生一定的影响呢?1.同业竞争背景当前,银行战略转型不断加速,各机构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在不同的地区市场,不同的银行机构都在展开自己的尝试,希望突破传统的业务壁垒,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而在实际操作中,同业竞争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利用各种优惠手段争夺客户,比如暴力拉新、高额返现等;不断取消或者降低某些手续费,以便吸引客户从其他银行转移账户;推出各种满减活动、VIP服务,增加对顾客的粘性。
2.同业竞争与银行风险同业竞争对银行业风险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同业竞争可能加剧资金流失的风险。
为了不让客户流失,银行机构会常常采取一些优惠手段来留住这些客户。
但这些手段可能会带来资金流失和利润下降的风险。
(2)管理风险。
为了招揽客户,银行机构常常会放松对贷款、信用卡等方面的审慎度。
一旦客户出现逾期、还款不良等情况,银行的财务状况会受到一定影响,最终可能会加剧实际风险。
(3)市场风险。
同业竞争带来的竞争激烈程度加大,可能会扰乱市场的竞争环境,引发不可预知的故障,带来莫大的损失。
(4)信用风险。
银行机构在竞争中可能会不顾风险而过度放宽信贷政策,或者去超前承诺某些不切实际的承诺,导致违约率上升,从而造成不良资产的积压。
3.如何有效化解风险为了有效化解同业竞争对银行风险所带来的影响,可以:(1)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制度建设。
通过加强对不良资产的管理、推进内部审批单元重组、推进总行业务重分化等方式,对风险进行有效化解。
(2)提升服务质量,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战略。
在强化风险控制的同时,也要注重挖掘客户需求、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以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3)完善风险管理评估体系。
对各项风险进行量化和监控,通过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评估体系,及时识别、分析、评估和缓解风险。
银行间同业业务的风险控制
银行间同业业务的风险控制银行间同业业务是指银行之间进行的资金借贷、投资、拆借、贴现以及买卖银行间同业存单等交易活动。
由于银行间同业业务规模庞大、交易频繁,其风险控制是银行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重点探讨银行间同业业务的风险控制措施。
1. 风险识别在银行间同业业务中,风险的发生可能会对市场造成影响,因此银行需要对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和评估。
首先,银行需要了解对手方的信用状况,包括其市场声誉、财务状况、经营战略、管理水平等方面,以判断对手方的信用风险;其次,银行还需要了解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方面的风险,并根据风险识别的结果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
2. 合规监管银行间同业业务的发展需要法律和监管制度的支持,因此,银行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积极响应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保持良好的合规管理。
银行还需要建立和完善内部合规监管制度,确保业务符合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内部管理要求,保护银行和客户的合法权益,减少违规违法行为的风险。
3. 风险分散为有效控制银行间同业业务的风险,银行应通过分散投资和贷款来降低风险集中度。
银行通过分散风险,在减少失误的同时还可以保持一定的收益水平。
因此,银行需要根据对手方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为银行间同业业务的风险分散提供有力保障。
4. 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银行间同业业务中最核心的一环,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内部监管、风险评估、合规检查、风险信息报告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控制风险。
银行还需要进行业务定价,对不同业务进行不同的定价,以确保业务收益达到预期水平。
5. 全员风险意识培养银行间同业业务的风险控制必须得到全员的支持和配合。
因此,银行需要通过开展各类风险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使员工始终保持对风险的高度警惕,避免风险控制漏洞的出现。
结语:银行间同业业务涉及的风险种类繁多,对银行的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商业银行强化同业风险治理体系的探索
商业银行强化同业风险治理体系的探索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面临着诸多的风险挑战,其中同业风险是其中之一。
同业风险是指由于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资金融通、交易结算、资产管理等业务而产生的风险。
同业风险一旦发生可能会对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和偿债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强化同业风险治理体系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风险控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商业银行强化同业风险治理体系的探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同业风险的特点与挑战同业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种特殊风险,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互相依存性强: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较多,互相依存性较强,一旦发生同业风险可能会对多家金融机构产生连锁效应,造成风险的传导和扩大。
2. 难以控制的信用风险:同业业务往往涉及对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这种风险很难通过传统的手段来全面控制,一旦出现信用违约可能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
3. 波动性大:由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同业市场的波动性较大,可能会对商业银行的利润和风险承受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
面对同业风险的特点和挑战,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健全的同业风险治理体系,以有效控制和防范同业风险的发生,确保银行的资金安全和偿债能力。
二、加强同业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强化同业风险治理体系对商业银行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金融市场稳定:同业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业风险的发生可能会对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加强同业风险管理对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 保障银行资金安全:同业市场是商业银行进行资金融通和交易结算的重要平台,一旦出现同业风险可能会对银行的资金安全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强化同业风险治理体系有助于保障银行的资金安全。
3. 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同业风险管理有助于提升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对于降低金融风险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同业风险治理体系,加强对同业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商业银行强化同业风险治理体系的探索
商业银行强化同业风险治理体系的探索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间同业业务的规模越来越大,同业业务的风险也日益突出。
为了防范同业风险,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同业风险治理体系。
一、同业风险概述同业业务包括联行拆借、拆借放款、资金托管等活动,在金融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同业业务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同业业务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
(一)信用风险同业业务的信用风险是非常明显的,一旦对方银行出现违约,就会导致资金短缺,甚至可能发生连锁反应。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时期,同业业务的违约风险更是突出。
(二)流动性风险同业业务的流动性风险主要体现在银行可能在短时间内面临大额资金赎回的情况下,无法及时兑付本金和利息。
(三)操作风险同业业务的操作风险主要指银行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人为错误和系统故障等问题。
二、同业风险治理手段建立完善的同业风险治理体系是商业银行防范同业风险的关键。
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同业风险治理。
(一)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商业银行应该制定详细的风险评估体系,包括评估对象、评估方法、评估周期等等,通过评估来确定同业业务的风险。
(二)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应该建立严格的同业业务授权和风险管理制度,规定同业业务的授权和权限,明确风险管理的责任分工,加强风险管理团队的建设。
(三)加强信息披露和沟通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与同业业务合作伙伴的沟通和信息共享,并及时披露同业业务的风险状况,以便商业银行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措施。
商业银行可以建立完善的同业风险管理工具,如利率互换、交叉做市商等,通过这些工具来有效地控制同业业务的风险。
三、结语总之,商业银行在开展同业业务的同时必须注意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同业风险治理体系,加强风险评估、管理和控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有效地保障同业业务的安全和稳定运作。
商业银行强化同业风险治理体系的探索
商业银行强化同业风险治理体系的探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日益开放,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同业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之一。
同业业务也伴随着各种风险,尤其是同业风险。
同业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的资金融通和融资拆借等业务所带来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
商业银行需要强化同业风险治理体系,加强对同业风险的管理和控制,确保同业业务的稳健运营和风险可控。
本文将探讨商业银行强化同业风险治理体系的探索。
一、同业风险的特点同业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用风险高:同业业务通常涉及多家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融通和融资拆借,存在对手方违约的可能性,导致信用风险较高。
2.流动性风险大:同业业务存在资金流入和流出的不确定性,一旦市场信心受到影响,可能导致资金面临挤兑风险。
3.市场风险增加:同业业务的赢利主要依赖于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利差变化,市场风险较大,一旦市场变动较大,可能影响同业业务的盈利能力。
二、强化同业风险治理的必要性1.保障资金安全:同业业务是商业银行获取资金和进行投资的重要渠道,必须保障资金的安全性,防范同业风险的发生。
2.稳健经营:同业业务的不确定性较大,一旦发生同业风险,可能对商业银行的资金链和盈利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影响银行的稳健经营。
商业银行强化同业风险治理需要进行具体的探索和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1.建立完善的同业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同业风险管理体系,包括明确的管理机构和责任部门、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章、科学的风险评估和监控机制等。
通过建立完善的同业风险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地对同业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确保同业业务的安全和稳健运营。
2.加强同业风险的评估和监控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同业风险的评估和监控,包括对同业风险的潜在影响和可能性进行评估,对同业业务的流动性和资金的安全性进行监控,对市场风险和对手方信用风险进行监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行同业业务风险浅谈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的周期,银行业机构面对新的经济常态开展经营活动将更加具有挑战性,加快战略转型势在必行。
如何适时调整经营策略适应新的常态,对各家银行而言都是一个难题。
近年来被炒得热火朝天的银行同业业务就是一个很好例证,由于受资本约束、存贷比、信贷规模、金融脱媒以及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等诸多压力性因素的影响,各家银行从简单的同业拆借、票据转贴等以解决短期流动性与闲置资金保增值为主要目的的业务开始,不断变幻各种奇招异术,各种新鲜的同业业务名词如雨后春笋般争相被“创新”而出,看似令人费解且高大上的新业务项目,有多少是真正的金融创新很难说的准,不过若认真一一解包还原后,不难发现,其中多数为为信贷资产出表的腾挪之术,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随着这些同业庞然大物的出现,一系列的潜在金融风险也在不断地积聚着,甚为令人担犹,抓好银行同业业务的风险防控工作刻不容缓。
一、同业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一)同业市场系统性风险银行同业业务的不断发展,使得各家银行之间、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以及众多的金融性中介机构之间关系越来越为紧密,环环相扣,一个巨大的同业资金链条式流转网络正在逐步形成,孰知在此同时另一个风险传导的系统性与瞬间性的恶劣传导网络机制亦即“成熟”。
2013年的“钱荒”事件让我们见识到了系统性风险的传播之速影响之深,众多大型商业银行加入借钱大军,在银行间拆借市场连续数天飙高之后,6月20日,资金市场几乎失控而停盘:隔夜头寸拆借利率一下子飙升578个基点,达到13.44%,与此同时,各期限资金利率全线大涨,“钱荒”进一步升级。
相信到现在所有经历其中的人们想起来都会不寒而栗,可见同业业务系统性风险对整个金融体系健康发展的破坏力之强。
(二)同业机构信用风险从整体同业市场来说,市场由众多参与者组成,这些参与者既有银行类金融机构,还有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还有各类投资咨询性质的金融中介,这些数量众多、规模大小不一、运营管理水平高低不同的市场参与者,通过各种交易关系结合在一起。
其信用程度有着较大差距,所以很可能因某些参与者的信用违约而为整个市场带来巨大风险,即使他们都建立了自己的授信制度。
从整个市场系统来说,市场参与者的信用风险管理措施也只是局部的、微弱的,有可能对于单个市场参与者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而对于整个系统而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再完善的单方面内部评级或授信制度都不会对整个市场体系的信用风险起到有效的防控作用,而目前公正、独立、统一的信用评级外部机构又不健全,所以信用风险是同业市场参与者所面对的首要风险。
(三)同业资金流动性风险在表内贷款规模受限的环境下,一些激进型的商业银行为追求高收益,大量配置非标信贷资产,通过扩大期限错配,将同业拆入、同业存放等短期资金投资于期限较长的票据类资产、买入返售资产、同业投资资产。
在整体流动性宽松,借入资金利率较低时,以放大的期限错配方式来博取非正常的超额收益,表面看来一片安然。
然而,在货币政策收紧时或众多单机构流动性风险快速积聚传导等情况下很容易引发大面积的流动性风险,进而很可能形成市场系统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各机构运用最多,并且最不愿意真正面对的风险。
(四)同业市场性风险目前同业业务的利率价格基本上属于随行就市,市场供求敏感性较高,市场化程度较其他业务开放。
但各家机构的定价策略与市场周期变化的匹配度并不高,这一点从线下业务的报价变化频率与价差幅度可见一斑,因此带来的与投融资保值增值的初衷目标不一致或偏离状况即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市场性风险。
利率、汇率等资金价格受多方复杂因素的影响,确实难以准确掌控,而国家又把利率调整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货币政策工具,尤其是在当前的经济形势新常态下,为调控经济走势而对利率进行随时调整将成为常态。
随时变化的利率价格为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经营带来的市场性风险可想而知,市场供求、价格策略、定价机制、价格管理等等市场性风险急需深入研究合理把控。
(五)同业操作性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因素所造成财务损失或影响银行声誉、客户和员工的操作事件。
”由于同业业务发展迅猛,多数机构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还处于刚刚开始着手建设阶段,从业务结构设计、风险点控制、操作流程、授权管理、到期完结操作等等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尚未建立,这就会因内部控制程序的不完善而形成操作风险管理的先天不足;由于同业业务的交易金额较大动辙几亿甚至几十亿元,且多以隔夜、七天、一个月、三个月、半年等短期为主,往往为抓住好的交易时机,将从业务接洽到建立交易的决策与操作时间安排的十分急促,因而对于交易人员的专业知识积累、风险把控、操作熟练程度等综合业务素质与能力要求也十分高,而实际上各机构在同业部门从事具体操作的人员,多数都是进入金融行业时间不长,从业经验不足、各种专业知识掌握较少的青年员工。
他们很少经过专门培训,多是来了直接上岗操作,边干边学,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种类名称繁多的交易项目、变幻莫测的交易结构设计等等新情况,还能保持思路清晰、头脑清醒、操作合规有序的为数不多,可想而知其中有多少操作层面的风险存在,未形成实际损害已属万幸,而未雨绸缪未尝不是上策;二、同业业务风险的管控对策(一)完善监管政策,防范系统性风险同业业务治理127号文及140号文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同业业务的过热势头,文件中明确了同业业务的分类、定义、会计科目、业务期限、规模上限、计提资本和拨备等,将同业投资业务也纳入了监管范畴,限制了同业代付业务的无序使用,规范了以受益权为主的买入返售与卖出回购业务,明令禁止交易中的第三方担保形式,要求银行内部业务条线实行专营部门制和事业部制,初步对于同业业务做出了基本监管要求。
这也是监管机构首次全面、系统地对银行同业业务进行了规范,明确制定了监管框架,对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以及活跃的业务创新,仍存在不少有效监管的问题。
由于同业业务具有跨市场的特点,又与银行表内外业务、理财业务紧紧相联,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风险就有可能迅速在各个机构与市场间扩散,极易在短时间内形成难以控制的系统性风险。
强化同业业务的风险管理,受经济发展形势、金融市场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如何以前瞻性、全局性、开放性的监管政策设计,规范与引导同业业务持续、健康、有序地向着规范的市场化方向发展,向管理者及参与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健全内部制度,合理授信评级。
各家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统一的同业业务授信管理制度,并将同业授信类业务纳入全行统一授信体系,不得办理无授信额度或超授信额度的同业授信业务。
根据同业业务的类型及其品种、定价、额度等项目指标并结合自身风控能力进行区别授权,至少每年度对授权进行一次重新评估与核定。
建立健全对交易对手机构的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及条件选择机制,实行交易对手名单制管理,并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
依据本机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交易对手评级机制,设定百分制评分办法,并参考国际与国内规模大、资质高、影响广的评级机构对目标交易对手的历史评级结果,细致分析、认真研判、客观评定交易对手分值,并依评价总分值,合理归入不同等级类别。
科学运用评价等级,依等级设置交易范围、授信额度、风险暴露程度等有区别的交易策略。
(三)做好结构设计,力控流动性风险热热闹闹的背后是暗流涌动,同业业务交易量不断创出新高,各家机构百花争艳,孰可知市场的流动性风险亦在不断地积聚,若处理不当随都有爆发的可能性,短期内保持较高资金头寸或是当下应对流动性变化的有效策略。
同业业务交易的初衷不过是由于资金大量过剩而投资不足,为了更好地既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又能提高资金收益水平,而不断拓展投资渠道发展起来的。
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合理匹配同业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保持一定量的双向余额以增强流动性管理的弹性空间。
不断提升识别和防控潜在流动性风险隐患的能力,探索同业业务运行的规律,完善同业业务的风险管理机制,实时监测、及时预警资金运用中的流动性风险,力争弱化自身与市场流动性的正相关程度。
做好同业业务期限与结构错配的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使同业业务负债筹措与资产运用高效匹配稳健运行。
(四)加强行业自律,准确把握市场风险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建立有效的同业业务自律机制,是防范与化解市场风险的重要手段。
建立同业机构自律机制,共同签订行业公约,公开声明自愿遵守承诺,及时进行信息交流,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
完善同业业务的风险定价机制,加强对定价策略的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内外部资金定价机制,合理确定所有业务的结构设计与交易策略,统筹布局同业资产负债业务,使资金运行的灵活性与效率性更高。
对市场风险实施限额管理,制定针对不同交易产品的限额与审批策略,根据业务类型、额度、期限和风险承受能力分类或单笔设定市场风险限额,将市场风险控制作为一个动态过程融入同业业务的全过程。
(五)规范业务流程,完善操作风险管控设置同业业务操作风险管控防线,业务发起岗是操作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依据业务管理办法与操作流程,对每笔交易的操作风险防范负有第一责任;由风险管理部门负责设置操作风险管理的第二条防线,由其制定操作风险控制的相关制度办法,合理设定风险控制的各种限制性或警示性指标,督促检查各项防控措施的执行与落实,对操作风险防控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稽核部门是操作风险防控的第三道防线,将部门审计与其他内外部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纳入到操作风险管理台帐,构筑起操作风险防范的最后一道防线,对操作风险防控负有监督检查责任。
操作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是有人参与的活动就一定存在操作风险,我们需要做好对操作风险的分类控制,将所有可能涉及的操作风险大致分为可控与不可控两类,以严格的制度执行与科学的流程设置来防范可控制部分的风险发生;以完善的信息系统建设最大限度防范不可控制部分的风险,并在防范管理中努力查找出其发生规律,通过必要的风险控制措施加以缓释。
若要从根本上防范和控制同业业务风险,不但要从监管层面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推出更多简便易行的监管措施,将系统性风险管控与金融产品创新空间严格界线适度平衡,还要积极引导金融资本健康的运用方向,使更多的资金能够以较低成本流向实体经济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避勉大量资金仅仅是在金融机构之间空转,如此非但对经济增长无积极促进作用,还会形成巨量泡沫加大金融市场风险。
要从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和资产证券化等方面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指导金融机构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增强风险定价能力。
比照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办法,确保交易授权的有效制衡和合理有度,强化同业业务的全面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