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模块综合检测卷(一)中图版必修2
高中地理 模块综合检测卷(一)中图版必修2
模块综合检测卷(一)(测试时间:45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下图为我国2008年末人口统计资料(单位:万人),读图,完成1~2题。
1.有关我国人口增长变化因果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 B.出生率高,每年净增人口多C.死亡率低,老龄人口增加快 D.经济增长快,城市化水平高解析:联系我国人口发展的实际,结合图中的数据可知,我国人口总量大,但因计划生育的实施,出生率大大下降,自然增长率已经降至很低的水平,但因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人口压力很大,由于死亡率较低,老龄人口增长快,目前的经济增长很快,但城市化水平并不很高。
答案:C2.我国人口增长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A.教育、医疗压力过大 B.城市化发展速度过慢C.劳动力资源严重短缺 D.环境承载力已趋极限解析:庞大的人口数量,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但也带来教育、医疗、就业的压力过大等问题。
答案:A下图为中国、美国(本土)两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3~4题。
3.二战之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①东北工业区的吸引②美国的南北战争③环境因素④新兴产业的吸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人口迁移与20世纪50-80年代中期相比,主要表现为( )①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②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③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原因④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4.解析:看图得知中国20世纪50-80年代中期人口从东部迁移到西北、东北边疆地区,这是由国家组织迁移,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主要从中部地区迁移至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等地区,主要是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人民自发性的迁移,规模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人口主要从早已开发的东北部工业区迁往南部、西部后开发地区,迁入地区的优美环境,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生活成本较低成为主要吸引力。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综合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1)
答案解析
一、
1.【答案】D
【解析】图示期间,④时期之前人口净迁移始终为正值,迁移人口数量一直增加,④时期迁移人口数量最多;
②时期之前,人口自然增长出现波动,基本稳定,②--④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自然增长人口不断增
加;所以到④时期,自然增长和迁移增长的人口数量都达到最多,所以D项正确。故选D。
大战”主要是由抢劳动力转为抢人才,与老龄化关系不大;二线城市“抢人才”说明一二线城市对人才的需
求都依然强健,故选项D正确。故选D。
5.【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北上广深在春节期间仍然以人口流出为主,加之节假日期间可能使得北上广深大
城市的大量基层服务人员返乡或外出,从而导致城市服务压力加大;会使春节期间生活消费支出有所增加,
不太适合人们居住,而热带地区高原因地势较高,气温相对凉爽,适宜人们居住,C正确。北冰洋地区气候
寒冷,但北冰洋沿岸地区有因纽特人定居,并不是无人定居,D错误。
11.【答案】D
【解析】分析给出的数据可知:人口数量少,经济未必发达,如蒙古;人口密度大,经济未必落后,如日本;
人口密度越大,经济未必越发达,如巴基斯坦。人口数量和密度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D正确,
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为主。
(2)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对农村人口产生了巨大吸引力。现阶段,随着经
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城市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多,工资水平、生活水平一般较高等。国家流动人口政策的放宽;交通条件的改善等
合题意。把图中三个年龄段的人口增量相加得出,2012年~2017年间每年增加的人口约600~800万,数量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模块综合训练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
模块综合训练一、选择题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分别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东邻台湾岛、西接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读图并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完成1~2题。
1.这种经济区域的划分主要体现了各区域间的( )A.差异性B.整体性与差异性C.开放性D.动态性2.图中经济区域的基本特征是( )A.区域有固定的面积、形状B.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C.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D.区域的划分是人们凭空构想的结果下图为甲、乙两区域简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甲、乙两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区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B.乙区域典型植被为热带雨林C.甲、乙两区域河湖众多,河流径流季节变化都较小D.甲区域矿产资源贫乏,乙区域矿产资源丰富4.甲、乙两区域社会经济特征的共同点是( )A.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B.加工制造业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C.水陆交通便利,交通便捷程度高D.城市高度密集,城镇化发展速度快生态红线是指对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提高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必须严格管理的空间边界线。
下表为某年南京部分生态红线区面积统计表。
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红线区兼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B.设置生态红线的主要目的是划定城市边界C.生态红线区决定南京资源环境承载力D.设置生态红线区将阻碍南京城市面积扩大6.保护生态红线区对南京城市环境的意义是( )A.调节城市气候,扩大昼夜温差B.影响城市水循环,地表径流变化增大C.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变植被类型D.提高环境自净能力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
在资源环境承载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规划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既是引领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的重要举措。
2018-2019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习题:模块综合检测卷(一) Word版含解析
模块综合检测卷(一)(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联合国历年发布的“人类发展程度指标(HDI)”,是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计算方法组成的综合指标,用来衡量各国的发展水平。
下表为四个国家2018年的统计资料。
阅读分析表格,回答1~2题。
( )A.甲、乙B.甲、丁C.乙、丙D.丙、丁2.关于四个国家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国人口数量最多B.乙国老年人口数量比甲国多C.丙国目前城市化速度最快D.丁国最易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解析:第1题,丙、丁的老年人口比重均在10%以上,说明人口老龄化严重,最有可能为“三低”模式的“低增长阶段”。
第2题,老龄化严重的国家最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答案:1.D 2.D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市、自治区)某年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总数的统计图。
读图,回答3~4题。
3.该年图中各省区( )A.宁夏出生率、死亡率均较高B.江苏年新增人口最多C.西藏的死亡率比上海高D.北京人口自然增长最快4.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北京低,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 )A.性别比例B.文化教育水平C.人口年龄结构D.经济发展水平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知五省(市、自治区)自然增长率相差不太大,但江苏总人口多,故年新增人口最多。
第4题,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北京低,主要影响因素是上海市老龄化现象严重。
答案:3.B 4.C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
下图示意上海各区县外来常住人口规模和增长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有关图中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心城区外来人口减少,周围郊区外来人口增加B.上海外来人口规模呈波状递减C.西、南部郊区外来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部郊区D.上海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由中心城区向郊区递增6.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规模的变化给中心城区带来的积极影响有( )A.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B.促进第三产业发展C.缓解人地矛盾,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D.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西、南部郊区外来人口增长的幅度大,而东、北部郊区外来人口增长的幅度小。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章末综合测试1答案
章末综合测评(一)1234567891011121314 B C A D A D A D C D B C D B 15.(1)纬度较低,凉山平均海拔1 500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该地海拔较高,空气洁净,山区人口密度低,大气和光污染较少。
(2)四合院沪剧、越剧(3)流水侵蚀(溶蚀)合理控制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缓解环境压力;污水达标排放,减少污染企业;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桂林山水的稀缺资源;建立健全旅游环境保护法规;提升游客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旅游。
16.(1)地形坡度大,耕地面积小;石堰固坡,有利于保持水土;石料丰富,可以就地取材。
(2)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以农产品运输为主,运量小;驴体型小,适应山区负重爬坡;驴子养殖投入小,运输成本低。
(3)遮阳、避风雨;临时休息。
1~2第1题,丘陵森林生态区应分布于丘陵地区,由图中丘陵分布可知,乙为丘陵森林生态区;由图可知,丙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长江沿岸生产生活便利,适宜建设城镇,故丙为城镇建设区。
B项正确。
第2题,丘陵森林生态区、平原水网生态区和城镇建设区的边界具有过渡性,故区域面积不固定;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内部特征相对一致,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C项正确。
3~4第3题,由图可知,图示四大区域是我国西藏地区根据干湿度差异划分的,以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多少为划分指标,符合按照自然条件和景观特征一致性划分的自然区域。
第4题,图中从④至①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风影响的差异。
5~6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湘西地处山区,雾气重,潮湿,窗口较小可以减少湿气进入;山区昼夜温差大,与材料“外部的支撑窗用于控制窗户的保温隔热功能”比较吻合;“墙体主要采用木材、夯土砖、石材等,屋顶材料为小青瓦及片状石材”说明山区木材、石材较多,便于就地取材,A正确;陕北位于黄土高原,黄土土层深厚,直立性强,当地的传统民居是窑洞,B错误;皖南传统民居为徽派建筑,其突出特点为粉墙黛瓦、马头墙,C错误;辽东冬季气温低,墙体厚,为了冬季采光,南窗窗口一般比较大,D错误。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综合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
第一章综合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甲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高寒,不适宜人类居住,故C 项正确。
2.【答案】A【解析】黑河—腾冲一线以西地区主要是青藏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人口稀少;黑河—腾冲一线以东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季风区,平原面积广阔,气候条件优越,人口稠密,故A项正确。
3.【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乙为山西省,丙为广东省,根据人口密度可知,广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大于山西省。
广东省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山西省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低,资源环境承载力小。
4.【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主要位于巴西。
该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西北内陆人口稀少;北部平原地区人口稀少。
5.【答案】D【解析】南部地区气候条件优越,海陆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稠密,D 项正确。
6.【答案】A【解析】北部地区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稀少,A 项正确。
7.【答案】C【解析】据题干可知,图中曲线越接近绝对均衡线说明人口分布越均衡。
读图可知,1953 年以来,面积—人口洛伦兹曲线距绝对均衡线越来越远,说明山东省1953 年以来人口分布不均衡趋势加强,A 项错误,C 项正确;1953 年,60%土地集中约48%人口,1982 年,60%土地集中约46%人口,2010 年,60%土地集中约42%人口,D 项错误;并不是极度集中,B 项错误。
8.【答案】D【解析】根据上题结论,山东省人口分布不均衡趋势加强,主要是由于山东省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导致人口分布发生变化,D 项正确;气候和资源随着年份变化小,B、C 两项错误;环境目前对人口分布影响较弱,还不会导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A 项错误。
9.【答案】C【解析】相比较来说,该地区南部纬度较低,气温较为适宜,发展历史较悠久,经济相对发达。
南部多位于河流上游,地形多为山地、丘陵。
2024_2025学年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测评1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章末综合测评(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1~2题。
1.图中序号①②③④四地是世界人口稠密区,下列有关其分布共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处于中低纬度B.多面临海洋C.经济高度发达D.多为平原地形2.图中⑤⑥⑦⑧四地人口稀有,其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A.⑤—湿热B.⑥—干热C.⑦—干旱D.⑧—高寒1.C 2.D[第1题,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都处于中低纬地区,都在沿海地带,平原地区,气候相对暖和潮湿。
其中①②分别是中国和印度是发展中国家,③④分别是西欧和美国是发达地区。
第2题,⑤是北非撒哈拉沙漠,气候干旱;⑥是南美的亚马孙平原,气候湿热;⑦是南极大陆气候干冷;⑧是青藏高原,气候高寒。
]读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回答3~5题。
3.导致甲地区人口稀有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植被B.水源C.地形D.矿产4.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人口分界线,多年来基本保持不变,其形成的基础是 ( ) A.气候和地形B.地形和经济C.气候和科技D.地形和科技5.乙、丙两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差异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矿产资源②科技发展水平③消费水平④经济发展水平A.①④ B.②④C.②③D.①③3.C 4.A 5.B[第3题,读图可知,甲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高寒,不相宜人类居住。
第4题,黑河—腾冲一线以西地区主要是青藏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地形困难,气候条件恶劣,人口稀有;黑河—腾冲一线以东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季风区,平原面积广袤,气候条件优越,人口稠密。
第5题,读图可知,乙为山西省,丙为广东省,依据人口密度可知,广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大于山西省。
广东省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山西省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低,资源环境承载力小。
]下图是南美洲部分地区人口分布图。
读图,回答6~8题。
6.该地区人口分布( )A.平原多,高原少B.北方多,南方少C.东南多,西北少D.内陆多,沿海少7.影响该地区南部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水源C.矿产D.经济8.影响该地区北部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B.水源C.植被D.地形6.C 7.D 8.A[第6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主要位于巴西。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测评含解析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我国建筑气候区划图,完成1~2题。
1.图中各区域( )A.依据单一指标划分的B.内部特征完全一样C.分布范围相当D.边界清楚明确2.受自然环境影响,a→b→c→d ( )A.相同高度的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大B.传统房屋窗户越来越小C.现代楼房的高度越来越低D.传统房屋墙壁越来越薄1.A 2.D[第1题,图中各区域是按建筑气候这单一指标划分的;各区域内部特征并不完全一样;各区域的分布范围也不相同;气候本身具有过渡性,因此,图中各区域之间的边界具有过渡性,并不清楚明确。
第2题,a→b→c→d反映出我国从北到南地理环境的差异。
从a→b→c→d,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小;热量条件越来越好,为了更好地散热,传统房屋的窗户越来越大,墙壁越来越薄;现代楼房高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亲密相关,受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耕地尤其是浇灌耕地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
读图,回答3~4题。
3.我国人均浇灌耕地面积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渐渐增大,主要缘由是( )A.东部地区耕地多,水资源丰富B.东部地区人口多,水资源不足C.西部地区人口少,人口密度小D.西部地区浇灌耕地面积大,地下水丰富4.下列关于东、中、西部地区浇灌耕地环境指标的比较,正确的是( )A.东部地区施肥量和农药施用量最大,农业生态环境最差B.东部地区的农业环境污染比中、西部地区严峻C.东、中、西部地区农业成灾面积相差很小D.东部地区浇灌耕地的农业生产潜力最大3.C 4.B[第3题,东、中、西部人均浇灌耕地面积不同,主要是由人口分布不均造成的,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而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第4题,从图中可看出,东部地区施肥量和农药施用量都最大,由此造成的农业环境污染比中、西部地区严峻,但东部地区生态环境比西部地区要好。
虽然东、中、西部的成灾面积比重相差不大,但浇灌耕地面积东部与西部相差较大,故成灾面积相差很大。
中图版高中地理2同步习题:模块综合检测卷1含答案
模块综合检测卷(一)(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联合国历年发布的“人类发展程度指标(HDI)”,是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计算方法组成的综合指标,用来衡量各国的发展水平。
下表为四个国家2010年的统计资料。
阅读分析表格,回答1~2题。
国家人口密度/人·km-2HDI 平均寿命国民平均就学年数老年人口比例/%甲403 0.385 51。
1 3.3 2。
98乙126 0.385 54.6 4.3 3。
41丙111 0。
719 76.9 10。
4 11。
04丁8 0。
719 67。
2 8。
8 15。
26 1。
就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所处阶段而言,最可能已经进入“低增长阶段”的国家是()A.甲、乙B.甲、丁C.乙、丙D.丙、丁2.关于四个国家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国人口数量最多B.乙国老年人口数量比甲国多C.丙国目前城市化速度最快D.丁国最易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市、自治区)某年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总数的统计图。
读图,回答3~4题.3.该年图中各省区()A.宁夏出生率、死亡率均较高B.江苏年新增人口最多C.西藏的死亡率比上海高D.北京人口自然增长最快4.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北京低,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A.性别比例B.文化教育水平C.人口年龄结构D.经济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
下图示意上海各区县外来常住人口规模和增长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有关图中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心城区外来人口减少,周围郊区外来人口增加B.上海外来人口规模呈波状递减C.西、南部郊区外来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部郊区D.上海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由中心城区向郊区递增6.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规模的变化给中心城区带来的积极影响有( )A.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B.促进第三产业发展C.缓解人地矛盾,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D.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下图为我国某城市示意图。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模块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模块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模块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模块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模块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下表为我国2019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单位:万人),据此回答1~2题。
总人口13。
4亿人,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57%性别比105。
20年龄构成0~14岁人口占16。
60%,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
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1。
有关我国人口增长变化因果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B.出生率高,每年净增人口多C.死亡率低,老龄人口增加快D.青壮年人口少2.我国人口增长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A.教育、医疗、就业压力过大B.婚配困难C.劳动力资源严重短缺D.环境承载力已趋极限【解析】 联系我国人口发展的实际,结合表中的数据可知,我国人口总量大,但因计划生育的实施,出生率大大下降,自然增长率已经降至很低的水平,但因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人口压力很大。
由于死亡率较低,老龄人口增长快,青壮年人口比重大,青壮年人口数量多。
庞大的人口数量,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也给教育、医疗、就业等带来较大压力;目前我国的人口性别比例尚为合理,婚配困难问题并不突出。
【答案】 1.C 2.A(2019·济南高一检测)读“某地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金字塔图”,回答3~4题.3.该地最有可能是( )A.上海市区 B.北京大学C.贵州农村 D.广州孤儿院4.关于该地户籍人口叙述最有可能错误的是( )A.女多男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B.大量青壮年长期外出打工C.留守儿童问题比较严重D.空巢老人问题比较严重【解析】 从图中的性别、年龄人口结构可知,该地区女性较多,青壮年人口较少,儿童、老年人口较多,应为存在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经济落后地区.【答案】 3.C 4。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综合检测卷含解析中图版必修2
综合检测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我国的陆地几何中心位于(103°49′E ,36°03′N)。
下图为“我国人口重心的空间变更图”,回答第1~2题。
1.关于我国人口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始终位于陆地几何中心的东北方向B.诞生率地区差异导致人口重心变更C.2010年后,人口重心变更可能导致东部劳动力不足D.2004—2010年,人口重心南北方向比东西方向变更大2.制作我国人口重心图,须要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B.遥感技术C.全球导航卫星系统D.数字地球【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人口重心始终位于陆地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A项错误;经济的地区差异导致人口重心变更,B项错误;2010年后,人口重心渐渐向西南方向转移,说明中西部地区出现了人口的回流,该变更可能导致东部劳动力不足,C项正确;2004—2010年,人口重心东西方向比南北方向变更大,D项错误。
第2题,遥感技术主要对地理事物进行监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主要起定位导航的功能,数字地球是数字化的地球。
地理信息系统可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制作地图须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A项正确。
下图示意拉丁美洲某国1995—2010年人口迁移变更,据此,完成第3~4题。
3.1995—2000 年期间人口迁移的主要年龄群体可能是( )A.20 岁以下B.20~50 岁C.50~60 岁D.60 岁以上4.2000—2010 年期间,影响人口从都市区迁往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主导因素可能是( )①文化②教化③环境④宗教⑤就业A.①③B.②③C.③⑤D.④⑤【答案】3.B 4.C 【解析】第3题,1995—2000 年期间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是由乡村或小城市迁往中等城市或大城市,因此影响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人口迁移的主要年龄群体主要以中青年为主,即20~50 岁。
2025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综合检测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综合检测(一~五章)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人口负担系数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
人口生理密度是指适合于农业用地的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
左图是我国某市人口普查的年龄构成图,右图是该市人口密度与人口生理密度统计图。
读图分析回答第1题。
1.按常住人口计算,该市人口负担系数较重(约为40%),但该市却是我国主要的劳务输出地区之一,这说明该市( )①人口自然增长较快②人口机械迁移以迁出为主③人口合理容量减小④人口老龄化趋势较为突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下图是我国总人口及城乡人口改变状况,读图回答2~3题。
2.甲、乙两种图例分别表示我国的( )A.总人口和农村人口B.总人口和城市人口C.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D.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3.在我国,驱动人口城镇化的内在动力是 ( )A.户籍制度B.城乡差异C.自然环境D.交通运输4.有关农业区位及其影响因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交通运输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突出B.自然因素是农业区位选择必需考虑的因素C.上海郊区的乳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市场D.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水源《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若干看法》发布,这是我国关于“三农”问题最新的中心一号文件。
据此回答5~6题。
5.“一号文件”的印发,极大地调动了全国农夫的主动性,“一号文件”属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中的( )A.市场因素B.政策因素C.科技因素D.交通因素6.有关农业区位及其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交通运输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突出B.自然因素是农业区位选择必需考虑的因素C.上海郊区的乳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政府政策D.热带种植园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市场下图是某工业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力随时间改变曲线图,据图回答7~8题。
7.该工业区位因素可能是下列中的( )A.劳动力素养B.技术C.原料D.交通运输8.最能说明上题所选答案的工业部门是( )A.纺织工业B.钢铁工业C.机械制造工业D.煤炭工业下图表示影响某工业企业主导区位因素随时间的改变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高中地理 章末综合测评1(含解析)中图版必修2-中图版高一必修2地理试题
章末综合测评(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据世界人口组织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由2015年的73亿增长到92亿。
读某国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和人口增长率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国可能是( )A.中国B.美国C.印度D.俄罗斯2.根据预测,从2015年到2050年,该国( )A.老龄人口数量逐渐减少B.人口数量增长较快C.人口增长模式由“高高低”模式向过渡模式转变D.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B2.D [第1题,从人口比重图可以计算出2015年该国人口总数为3亿多,从人口增长变化示意图可以判断该国自然增长率较低,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判断该国为美国,选择B 项。
第2题,根据预测,从2015年到2050年,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老龄人口数量逐渐增加;人口数量增长较慢;人口增长模式一直是“三低”模式;美国为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选择D项。
]下图示意1980年至2030年我国劳动人口的增长变化(含预测)。
读图,完成3~5题。
3.我国劳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大约是( )A.2000年B.2010年C.2015年D.2025年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人口一直维持低增长甚至向负增长转变的原因是( ) A.劳动年龄人口的死亡率升高B.老年人口数量大幅增长C.出生率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D.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大幅增长5.2015~2025年我国劳动人口数量的变化将直接造成( )A.老龄人口增加B.企业用工成本上升C.少儿比重上升D.人口总数减少3.C4.C5.B[第3题,从图示可以看出,劳动力的人口增长率在不断下降,但只要增长率为正值,说明劳动力人口不断增长,当增长率刚好为零时,劳动力人口达最大值,图中显示2015年劳动力人口增长率为0,故选C项。
第4题,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导致出生率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进而出现劳动力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状况,选C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综合检测卷(一)
(测试时间:45分钟评价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下图为我国2008年末人口统计资料(单位:万人),读图,完成1~2题。
1.有关我国人口增长变化因果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 B.出生率高,每年净增人口多
C.死亡率低,老龄人口增加快 D.经济增长快,城市化水平高
解析:联系我国人口发展的实际,结合图中的数据可知,我国人口总量大,但因计划生育的实施,出生率大大下降,自然增长率已经降至很低的水平,但因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人口压力很大,由于死亡率较低,老龄人口增长快,目前的经济增长很快,但城市化水平并不很高。
答案:C
2.我国人口增长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
A.教育、医疗压力过大 B.城市化发展速度过慢
C.劳动力资源严重短缺 D.环境承载力已趋极限
解析:庞大的人口数量,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但也带来教育、医疗、就业的压力过大等问题。
答案:A
下图为中国、美国(本土)两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3~4题。
3.二战之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①东北工业区的吸引②美国的南北战争③环境因素④新兴产业的吸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人口迁移与20世纪50-80年代中期相比,主要表现为( )
①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②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③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原因
④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4.解析:看图得知中国20世纪50-80年代中期人口从东部迁移到西北、东北边疆地区,这是由国家组织迁移,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主要从中部地区迁移至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等地区,主要是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人民自发性的迁移,规模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人口主要从早已开发的东北部工业区迁往南部、西部后开发地区,迁入地区的优美环境,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生活成本较低成为主要吸引力。
答案:3.D 4.B
读下面甲城地理位置图(图a)和该城市用地结构图(图b),完成5~6题。
图a 图b
5.在甲城的城市用地结构图中,①是( )
A.商业用地 B.公园绿地
C.居住用地 D.行政用地
6.甲城的工业用地(图中②)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西南部,其主要原因是( )
A.远离河流以防止水污染
B.位于与盛行风方向相垂直的郊外,以减轻大气污染
C.远离居住区以减弱噪声污染
D.远离农田以减少固体废弃物污染
5~6.解析:结合图a中的经纬度等信息可以判断甲城市为我国南京市,盛行东南风与西北风,
为了减轻工业区给市区带来的大气污染,故工业区应布局在东南风与西北风垂直的郊外,即市区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图b中①用地的占地面积最大,故为城市的居住用地。
答案:5.C 6.B
读以下我国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相关数据比较表(mm),完成7~8题。
区域年平均降水量转化为径流的总
降水量
转化为地表径流
的降水量
转化为地下径流
的降水量
城市中心区675 405 337 68
郊外平原区645 267 96 171
A.热岛效应 B.内涝积水
C.地下水缺乏 D.干岛效应
8.为缓解上述现象,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地面铺设透水砖 B.完善地下排水系统
C.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D.扩大空地硬底化
7~8.解析:依据表格中数据可以得出:城市中心区年降水量转化为地表径流的比例远大于郊外平原区,即在中心区下渗量较郊外小,集中于地表径流,容易导致排水不畅,积水形成内涝,为了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可以通过铺设透水砖和增加城市绿地增加下渗量、完善排水系统等措施,扩大城市硬底化会减少降水的下渗。
答案:7.B 8.D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形成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库尔勒香梨是我国新疆的特产,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
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不是新疆种植库尔勒香梨的优势条件为( )
A.冰雪融水丰富 B.夏季光照充足
C.昼夜温差较大 D.全年热量充足
10.库尔勒香梨能在全国各地同期上市销售主要得益于( )
A.发达的通信网络 B.产品的质优价廉
C.优惠的政策支持 D.便利的交通运输
9~10.解析: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主要依靠冰雪融水补给,冬冷夏热,并非全年热量充足;库尔勒香梨主要依靠便利的交通运输,能即时的运输到全国各地,在全国各地市场同期上市销售。
答案:9.D 10.D
下图中数字表示不同工业部门的投入情况。
读图,完成11~13题。
11.①代表的工业部门属于( )
A.资金密集型 B.资源密集型
C.技术密集型 D.劳动力密集型
12.区位选择中,宜优先考虑靠近原料产地的最有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在技术投入的推动下,工业部门④的发展趋势是( )
A.④→①→② B.④→②→③
C.④→③→① D.④→①→③
11~13.解析:图中数字表示不同工业部门的投入情况,横坐标表示劳动力投入比例,纵坐标表示科技的投入比例,得知:①部门科技比例较大,应为技术密集型工业,③和④部门劳动力投入比例较大,其中④部门的比例更大,应为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在技术投入的推动下,需求的劳动力投入比例应越来越小,科技的投入比例越来越多,所以④的发展趋势应为④→③→①。
②部门科技比例最小,劳动力投入也并不大明显,故为原料指向性工业的可能性最大。
答案:11.C 12.B 13.C
14.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物的行为,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解析:这种做法,危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不符合公平性原则的要求。
答案:A
二、综合题(共44分)
15.(2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题。
材料一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上海和全国对比。
材料二M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表。
年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980 25
1990 30
2000 40
2010 55
(1)上海市人口增长幅度快于全国人口平均增长幅度,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这对上海有利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至少列两条)。
(6分)
(2)与全国相比,在人口年龄构成中,上海人口的________________问题更突出,这给上海带来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
(4分)
(3)材料二反映了该地的城市化速度______________(快、慢),这个过程中,M市可能出现的城市问题有哪些?(6分)
(4)试说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M市的城市问题。
(6分)
答案:(1)人口迁移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促进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引进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2)老龄化社会负担加重
(3)快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治安压力增大。
(4)兴建城市新区;兴建卫星城分散城市职能;治理城市环境污染;合理布局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适当控制人口迁入规模。
16.(22分)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其北部是山岳,中部是平原,南部是低矮的高原。
2012年人口达12.1亿人,排世界第二位。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题。
材料一印度部分事物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印度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是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之一,可耕地资源丰富,但粮食产量不稳定。
材料三铁路是印度最主要的运输手段,其长度仅次于中国居亚洲第二,路网密度则远高于中国。
(1)图中A山脉是_________________ 。
(2分)
(2)图中C粮食产区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印度粮食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分)
(3)孟买与新德里发展棉纺织工业的共同优势条件是______________;分析加尔各答发展钢铁工业有利区位条件。
(8分)
(4)从自然与社会经济原因分析印度铁路交通占突出地位原因。
(8分)
答案:(1)喜马拉雅山脉
(2)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季风气候,旱涝灾害频繁
(3)接近棉产区(原料地) 附近煤、铁资源丰富,原、燃料充足;河流下游,水资源充足;位于沿海地区,海陆交通便利;工业城市及工业区,钢铁消费量大,市场广阔。
(4)自然原因:国土大部分相对平坦,利于修建铁路;国土面积大,铁路适宜长途运输;半岛,利于海陆联运。
社会经济原因:人口众多,客流量大;资源丰富,经济活跃,货运量大;铁路发展历史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