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经济结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这是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应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新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对于顺利完成“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须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存在的失衡问题
《建议》指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失衡问题,重新协调好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现阶段,我国经济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储蓄与消费失衡,储蓄率太高,消费率太低。2008年,我国储蓄率为51.4%,比世界平均储蓄率高27.5个百分点。
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储蓄率提高了13.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消费率大幅度下降。1978年我国消费率为62.1%,2008年降为48.6%,下降13.5个百分点。消费率下降主要是由居民消费率下降造成的。我国内外需失衡,出口依存度过高,内需不足,其实质是居民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居民消费不足,使我国经济越来越走上为生产而生产的怪圈,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因此,《建议》强调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过于依靠第二产业。我国人均GDP从2002年起超过1000美元,到2009年已达3600美元;但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并没有随着人均GDP成倍增长而提高,一直在40%左右徘徊。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其他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低十几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着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制约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制约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靠第二产业特别是“两高一资”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今后,需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努力使第三产业增加值的
增长快于GDP增长,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投入结构不合理,物质资源消耗太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粗放扩张,物质资源消耗大而效率不高。2009年,我国GDP占全球总量的8%,但消耗了世界能源消耗量的18%、钢铁的44%、水泥的53%。这样巨大的资源消耗是不可持续的。我国一些主要矿产品(如原油、铁矿石等的对外依存度已从1990年的5%上升到这几年的50%以上。另一方面,我国科技进步不够快,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低,技术对外依存度很高。我国是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但核心技术几乎都是外国的。我国号称“世界工厂”,但几乎没有世界名牌,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今后,必须着力从“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约型增长转变,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人与自然关系不够和谐。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紧张。环境和生态恶化的原因在于各地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十一五”规划把节能减排列为约束性指标,但完成这方面任务的难度是很大的。应该看到,资源和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真正的硬约束。我们不能继续走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老路,而要下决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例如,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后者不及前者的1/3。如果加上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的城乡不平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差距也不小,2007年上海为78225元,而贵州为10258元,前者为后者的7倍多。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城乡分割、行业垄断、权钱交易、再分配调节不力等。注重公平分配,加快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扩展和丰富
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时,我们首次提出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005年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再次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同时其内涵有所扩展,提出要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并且明确了具体要求,如提出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着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意味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丰富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内涵也从一个转变扩展为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2010年初以来,中央一直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正是在此基础上,《建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转方式、调结构需要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样才能解决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但过犹不及,连年追求超高速经济增长也成为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