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析小品《扶不扶》,谈作品创作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973b4e8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09.png)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我们来看一下《扶不扶》的概念隐喻。
在这个小品中,扶与不扶被用来暗示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需要帮助的时候的态度和行为。
整个小品以一个小偷在偷东西被抓时的情景为背景,通过小偷与围观群众的对话展现了人们对于扶与不扶的态度。
小偷在被抓时,一边求助一边偷东西,而围观群众则在心中犹豫着是扶他一把还是冷眼旁观。
这个故事的背后,隐藏着对于社会伦理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从概念隐喻的角度来看,小偷可以被看做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而围观群众则代表了社会上的普通人。
当小偷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人们往往表现出了犹豫不决、袖手旁观的态度。
这种态度在概念上反映了人们在面对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时的冷漠和自私。
而这种冷漠和自私恰好与社会中所倡导的互助精神和正能量相悖,从而引发了观众对社会伦理和人性的深度反思,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警示。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扶不扶》中的幽默效果。
在小品中,作者通过对话和情景的描述,展现了围观群众的矛盾心理和自私行为,从而取得了一定的幽默效果。
当小偷面临被抓时,他一边求助一边偷东西的行为本身就是荒诞和夸张的,已经给观众带来了笑料。
而围观群众在心中犹豫着是否扶助小偷,表现出的矛盾心理和自私行为更是引人发笑。
观众可以在笑声中感受到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揭示,达到了幽默与讽刺并存的效果。
在《扶不扶》中,作者还通过对话和情景的设置,展现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从而增强了幽默效果。
小偷口若悬河地向围观群众求助,同时忙着偷东西的情景,展现了小偷机智反复的性格特点。
而围观群众的言行举止也各具特色,有的犹豫不决,有的漠不关心,有的伸手指指点点,这些形象的对比和碰撞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更多的笑点和喜剧效果。
观众在笑声中不仅对于故事情节产生共鸣,也对于其中的人物形象产生共鸣,从而增强了小品的幽默效果。
《扶不扶》通过概念隐喻的手法,深刻揭示了社会现象和人性,通过幽默的描述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取得了良好的喜剧效果。
小品《扶不扶》中言语幽默的及物性分析
![小品《扶不扶》中言语幽默的及物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7e4a56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0b.png)
小品《扶不扶》中言语幽默的及物性分析《扶不扶》是由中国小品演员孙家栋担任主演的一部短片,该片发表于1997年,至今仍受到各年龄阶段的观众们的喜爱。
本片主要关注了一个非常可爱的故事,一位老太太失去了两个孩子,尽管其他的同龄人会比她小,但出于友好,她仍会询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助。
而令人惊讶的是,在故事里,所有的孩子们都拒绝了她的帮助。
言语幽默是这部小品的一大特色,《扶不扶》生动展现了言语幽默的及物性,从而引发观众反思,有助于提醒我们尽量帮助他人。
就故事中,老太太用礼貌的态度询问下一位孩子“需要帮助吗”时,这位小男孩的应答几乎是被编排了的:“我可以自己走。
”而另一位孩子的回答则更加幽默:“我可以跳着走。
”有意思的是,孩子们总是在最幽默的情况下,用言语拒绝老太太的帮助。
这种幽默,给人一种“很乐意去帮助别人,但拒绝你的帮助”的感觉,打动了观众。
此外,小品《扶不扶》中的言语幽默还有助于增进老太太与孩子们之间的默契,而孩子们不会认为老太太是刻薄、尖酸刻苦的、没有礼貌。
相反,他们确实用自己的幽默和老太太交朋友。
孩子们不会说“不”,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和老太太交流,以自己的言语表达对老太太的赞同。
从这一点来看,这部影片的作者把老太太和孩子们的关系放在一起,而不像普通的电影中那样,把角色之间的关系僵化。
在《扶不扶》中,言语幽默的及物性也体现在其他场景中。
比如,当老太太询问一位小男孩“需要帮助吗”时,小男孩表示“我可以自己走”。
而老太太的回答则显得格外机智:“你走,你可以走,但你走不比我扶前进快,这样你就能到家得更早了”。
这句话表达出老太太的善意,并暗示着她希望小男孩可以赶快回家。
此外,影片中的言语幽默也表达出对关怀与支持的重要性,就拿孩子们对老太太的拒绝而言,他们不是完全冷漠,而是表达出帮助他们家长才是优先事项。
总之,小品《扶不扶》利用言语幽默表达了及物性,以及友爱、关怀和支持的重要性,在观众中引发了深思。
而新颖的视角,以及可爱的故事情节,让整部片子都充满了感动和趣味,令观众眼前一亮。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1b8cd7f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93.png)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扶不扶》是一部小品剧作,讲述了一个老人求助被路人忽略的故事,并通过搞笑的表现方式揭示人们的冷漠和自私,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反思。
本文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对该小品的幽默效果进行分析。
首先,概念隐喻是指将一个概念或者概念体系用于另一个领域或者概念之上的传递过程。
在《扶不扶》中,概念隐喻被广泛地应用,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把“扶不扶”这个人物关系的概念应用到红绿灯上。
这种隐喻使观众可以从道路交通的场景中看到人们对待陌生人的态度和行动,使得观众更容易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其次,幽默效果是指将普通的事物和概念通过特殊的表现方式产生讽刺或者调侃的效果。
在《扶不扶》中,幽默效果被巧妙地应用到小品的表演中。
例如,在开始时,老人问路人是否可以扶他过马路,路人却反问他:“你有扶我过马路吗?”这种反讽式的回答无疑是一种讽刺,将现实中的自私和冷漠直接呈现给观众。
又如在接下来的表演中,老人向一位看起来很温和的女士请求帮助,但女士却走开了。
而这时,一个穿着皮衣戴着墨镜的年轻人却主动过来帮助老人,这搞笑的反差,再一次让观众反思人们对陌生人和表面价值的判断是否合理。
此外,幽默效果还可以通过表演形式来实现。
在《扶不扶》中,演员的表演技巧和动作非常夸张,尤其是老人和路人的表演,通过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突显人们的冷漠和自私行为。
如老人在等待路人帮助时,表情愁眉不展,摆出各种姿势却无人理睬最能引起观众的笑声。
综上所述,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部小品通过将一个概念隐喻到另一个领域来传递信息,并使用反讽和夸张的表演形式来营造幽默的效果,达到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问题的目的,引发观众的共鸣和反思。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2ab81dd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fd.png)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隐喻是一种基于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其核心就是通过寓意来表达主题。
在文学艺术中,隐喻常被用于表达某种思想、情感或主题,同时也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语言表达方式。
小品《扶不扶》就是一个基于概念隐喻的作品,通过揭示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扶贫帮困问题的态度和想法,刻画出一幅反映社会现实的图画,展现出深刻的幽默效果。
首先,《扶不扶》在幽默效果的建构上,采用了概念隐喻的表现手法。
它通过对概念的反转,进行普遍性和具体性的对比,从而呈现出具有反讽意义的幽默。
在这个小品中,聚焦在一个乞丐和一位“地主阔太太”之间的小故事,通过让地主太太假装施舍,挑衅乞丐拒绝施舍的情节,展示出一种关于贫困和慈善的幽默诙谐。
其基本用意就是通过讽刺和反讽,来调侃那些表面上合法、高尚的行为,暴露出现实生活中人类的无知和虚伪。
因此,这种概念隐喻在幽默效果上的实现,不仅仅是讽刺的效果,而且还注重了对抗的呈现手法,讲述了一个即使面对诱惑,仍旧保持真实和正义的故事。
其次,《扶不扶》还巧妙地利用了角色性格和对白语言的选择,来创造出幽默效果。
比如,在这个小品中,乞丐的形象被烘托得十分逗趣,他对地主阔太太恭维奉承的语言,让原本严肃的话题变得诙谐有趣。
同时,地主婆的揶揄和挑衅也不失搞笑,让观众更容易进入到剧情的情感体验之中。
因此,这种人物性格和对白语言的巧妙运用,成功地塑造出了一幅有趣的画面,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使他们在感受了幽默的同时,还能深刻理解小品所表达的含义。
最后,反讽刻画和概念隐喻在小品《扶不扶》中的巧妙运用,也体现出剧作家的高超技艺。
在概念隐喻的实现上,小品达到了一种新颖、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效果;在人物性格和角色对话的运用上,小品成功地呈现出一个接地气、生动有趣的画面。
在不失幽默性的同时,还深刻呈现出了社会现实中关于扶贫帮困问题的深层思考。
可以说,这种幽默风格不仅体现出了现代文学的审美价值,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36a7997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8a.png)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扶不扶》是一部具有概念隐喻视角的小品剧,通过幽默的表现手法,让观众在笑声中深思。
本文将从概念隐喻视角下,分析《扶不扶》的幽默效果,以期为观众解析该小品的幽默之处。
概念隐喻视角下《扶不扶》的幽默效果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固有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讽刺和反思。
通过小品中的角色塑造和情节展示,观众能够看到人们在面对不同情境时所持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
在小品中女主人公遭受欺负时,身边的人却纷纷冷眼旁观,没有人愿意伸出援手。
这种情节设计就是在讽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冷漠观望”现象,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来引起观众对这种现象的反思和批判。
概念隐喻视角下,《扶不扶》的幽默效果还体现在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价值观的颠覆。
在小品中,通过对角色形象的塑造和对话的精彩设置,让观众看到了人性中的自私、懒惰、虚伪等负面情绪和特质。
在小品中男主人公一开始表现得热心肠,但当遇到麻烦时却立即变得逃避责任、讳疾忌医,这种转变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真实。
小品还通过对社会价值观念的颠覆,让观众在笑声中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价值观”、“什么是真正的勇气”。
概念隐喻视角下,《扶不扶》的幽默效果还表现在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批判和反思。
小品中的情节设计和角色设定,都是以夸张、夸大化的手法来呈现出社会上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比如“阿谁帮一把”这一情节,就是在讽刺当下社会上的“人情债”、“官商勾结”等现象。
通过小品对这些社会现象的嘲讽和批判,观众在笑声中也会对社会的黑暗面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引发对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概念隐喻视角下《扶不扶》的幽默效果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固有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讽刺和反思、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价值观的颠覆、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批判和反思等方面。
这种幽默效果将让观众在笑声中不仅仅感受到快乐,更重要的是引发对社会现象、人性和价值观的思考和反思,从而在娱乐的也能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闪光。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61cba8f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74.png)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扶不扶》是一出以扶贫问题为主题的小品,以幽默的方式展现了社会上对待扶贫的各种态度和行为。
通过概念隐喻的运用,该小品刻画了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在幽默中让观众思考扶贫问题,达到了引发观众思考和笑声共鸣的效果。
小品通过概念隐喻的手法将扶贫与普通人一部分善行相提并论,形成了一种对比,营造了幽默的氛围。
小品中的主人公小明被扶贫单位“助学基金会”认定为“贫困户”,从而得到一份补贴。
这里将普通人的善行与扶贫混为一谈,一方面使观众感受到扶贫行为与日常善行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也让观众体会到个人扶贫行为所带来的有限性。
小品幽默地展现了社会上对待扶贫问题的种种态度和行为,进一步加深了观众的思考。
小明从得到扶贫补贴后,“马上拆迁改造了房子”,搬进了高档小区。
这一情节通过夸张和反讽的手法,揭示了一些人对待扶贫的不真实态度,将扶贫仅仅视为生活的一种好处,而不是真正帮助贫困人口走出困境。
这种荒诞的行为让人发笑的也引发了对于扶贫目的和效果的思考。
小品中的人物形象设置也是幽默的重要因素。
小明一家的贫困形象被夸大和夸张的描绘,男主角小明被称为“最穷逼学霸”。
这一形象的设置不仅提供了让观众发笑的元素,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对于贫困人口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观众在笑声中可能会意识到一个富有智慧却生活困顿的人对社会的可贵作用,进而反思对扶贫问题的观念。
小品以幽默的方式展现出观众心底的某种真实感受,引发笑声共鸣。
观众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忍俊不禁,还能够感受到对扶贫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通过搞笑细节的累积,小品在观众心中打开了对扶贫问题的思索,让观众在笑声中慢慢领悟并思考。
扶不扶小品的教育意义
![扶不扶小品的教育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10b18fb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58.png)
扶不扶小品的教育意义
小品《扶不扶》的教育意义有以下几点:
1.传递正能量:小品中主人公在遇到老人摔倒的情况时,毫不犹豫地去扶老人,展现出乐于助人、善良的品质。
这种正能量能够激励人们在面对类似的情况时,勇敢地伸出援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呼唤社会公德:小品中反映了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如老人摔倒后,一些人选择漠视或拍照取乐,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
通过小品,呼唤人们关注社会公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强调家庭教育:小品中主人公的行为举止体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母教导他要勇于承担责任、关心他人。
这种家庭教育对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4.提倡尊重和关爱老人:小品中主人公对待老人的态度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怀和支持。
5.推动社会和谐:小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道德问题具有普遍性,通过艺术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
通过宣传和教育,有助于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和发展。
总的来说,《扶不扶》这个小品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呈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和问题,通过主人公的行为和态度传达了正能量和社会价值观念,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小品扶不扶观后感
![小品扶不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5ee0999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f2.png)
《小品扶不扶观后感》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台名为《小品扶不扶》的舞台剧,这是一出让人回味无穷、发人深思的演出。
通过喜剧的方式,剧中反映了当今社会中许多令人忧虑的现象和问题。
整个剧目以小品形式呈现,既有笑料和幽默,又有反思和警示。
剧中的人物形象如同生活中的普通人,给人一种亲切感和共鸣。
他们身上的故事让我们不禁想象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生活中真的存在,而且可能正发生在我们身边。
剧中的扶不扶现象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或遭遇到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但我们却常常纠结于要不要伸出援助之手。
剧中的情节让我想起了一件事,那是我在公交车上遇到的情景。
一位老人上车后摔倒了,其他乘客担心惹麻烦或者不好意思,纷纷选择不去扶他。
当时的我感到非常沮丧,我们的社会怎么变得如此冷漠呢?《小品扶不扶》正是呈现了人们在扶助他人时所面临的困境和矛盾。
剧中有一个小品《扶不扶》让我特别深刻。
在小品中,一个年轻人看到一个老人摔倒在地,犹豫了一下后还是选择伸出援助之手。
但是,事情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顺利,很多人都误解了他的意图,甚至还有人嘲笑他的善良。
这个小品让我更加明白,扶助他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扰和阻碍。
观看这台舞台剧之后,我深深地思考了如何改变这种扶不扶的现象。
扶人并非一种义务,但是作为人类,我们应该有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基本素质。
社会不应该让我们对扶助他人充满了顾虑和犹豫,而应该是以鼓励和支持为态度。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大对扶助行为的宣传和奖励,让更多人看到扶助的重要性,并且愿意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此外,教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时,应该注重培养其关心他人,尊重帮助他人的能力。
通过课堂教育、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懂得善待他人,乐于助人。
观看《小品扶不扶》让我思考了很多,也对当今社会中扶助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面对困境和犹豫时,我们应该勇敢伸出援助之手,为他人提供帮助。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420fe8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6a.png)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小品《扶不扶》是一部以概念隐喻视角为主的幽默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社会现象、人际关系、心理活动等进行夸张、夸大、变形、讽刺等手法来进行展现和表达。
本文将从幽默效果的角度来分析这部小品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通过概念隐喻的手法,小品《扶不扶》将“扶”这一行为进行了概念化的处理,将其不仅仅局限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而是将其升华为对人性、社会道德以及人际关系等更为深层次的思考。
在小品中,扶不扶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举手之劳,而是变得复杂而微妙:在现实中,我们是否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否该主动伸出援手,是否应该扶持新生的事业,这些都成了让人头痛的社会难题。
通过将扶这一行为提炼出来,小品在幽默的基础上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道德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小品《扶不扶》在幽默效果上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进行夸张、讽刺的处理上。
在小品中,角色们对待扶这一行为的态度变化不断,各种荒诞离奇的情节相继上演,通过夸张的手法将社会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不合理进行了放大和夸张,使得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不禁会会心一笑:原来社会道德、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困难也可以如此生动、如此有趣。
这种通过夸张、讽刺等手法来引发观众共鸣的幽默手法,是小品《扶不扶》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小品《扶不扶》还在幽默效果上充分发挥了概念隐喻的特点,通过将抽象的“扶”这一概念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新颖而独特的幽默效果。
观众在观看小品的过程中,不仅仅在笑声中感受到了对生活中种种现象的抨击和戏谑,同时也在思考着扶这一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含义,产生了一种既有趣又发人深省的感慨。
这种幽默效果的实现离不开小品《扶不扶》深刻而新颖的创作和表现手法,以及对概念隐喻的巧妙运用。
小品《扶不扶》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进行幽默的夸张和讽刺,带给观众一种宽慰与发人深思的体验。
在观看小品的过程中,观众不仅仅会因为剧中角色的搞笑行为和荒诞情节而开怀大笑,同时也会在笑声中感受到对生活的一种洞察和思考。
关于“扶不扶”的深度思考
![关于“扶不扶”的深度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6f1cb2f482fb4daa58d4bb2.png)
关于“扶不扶”的深度思考马年春晚上开心麻花的小品《扶不扶》中,一句“人倒了可以扶起来,人心要是倒了就扶不起来了!”传遍了大江南北,在笑料十足的小品演绎中,不仅仅是讽刺了一个可怜而又可悲的社会现象,更多的是影射出当今社会人心的冷漠。
无独有偶,就在小品播出后不久,新闻中、网络上报道了多起因摔倒而无人敢扶或是被人扶起后被诬陷的一幕一幕,看着这一则则令人揪心的新闻,我不禁要问,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扶与不扶让人很纠结,不扶吧良心上过不去;上前去扶吧,随时都有恩将仇报的风险,农夫与蛇的故事很可能就在自己身上真实重现。
难道真的是这个社会的人心倒了么?其实我看到更多的是人心累了、怕了,在每则新闻的采访中,我看到更多的是救人者的无奈和后怕。
当今社会,想见义勇为就先得有被反咬一口的思想准备,这真的是一种悲哀。
在小品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令我印象尤为深刻,“我一老太太搁这儿趴半天,你以为我扒活儿呢”,在现实中还真就有这样的一群人存在。
在大都市的繁华闹市区、火车站,我们会很容易的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中要么拖家带口,要么肢体残缺,我不能妄自揣测讨要者的真伪,但他们当中确确实实有“扒活儿者”的存在。
这是一种欺骗,一种让善良的人们心底泛着寒意的欺骗。
在一则则“老人摔倒”的新闻中,有的人在救人,但更多的人在围观。
面对这些袖手旁观者,我们没有权利去批判他们,愤怒么?如果愤怒可以唤醒人们心底的良知,我会义无反顾的去愤怒。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的那群围观者,实际上也是在围观我们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在人性的荒漠上,在勇气流失的土壤里,任何人都有选择懦弱的权利,这与道德沦陷没有直接的关系。
环境的冰冷和内心的炙热在此碰撞,我更相信围观的人们并非都是冷漠的看客,而是不可预知的后果让他们成为了纠结的矛盾体。
别被少数的负能量事件遮蔽了眼睛,我们应该看到,在大多数人围观的时候,总是有一双手扶起了摔倒者,尽管他们明知道有被诬陷的风险,但他们无怨无悔。
听听那些来自救人者的声音:“当时没想那么多,救人要紧,多伸一下手,多弯一下腰,也许就能挽救一个生命。
老人摔倒扶不扶议9篇
![老人摔倒扶不扶议9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c8e741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1d.png)
老人摔倒扶不扶议9篇老人摔倒扶不扶谈论文1还记得前几年春晚上的一个小品吗?小品名叫《扶不扶》。
这个小品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跟你说吧,哥以前开的是奔驰。
”说这句话的人,是一个扶过三个摔倒的人,如今只能骑着自行车的人。
听到这句话,我哈哈大笑。
可笑过之余,却无端地让我想哭。
扶起摔倒的老人,这原来是做了件好事,可是这好事却给人带来了坏处。
钱赔了,车子赔了,房子赔了,甚至有的人是赔了一辈子。
多么可悲的事情呀。
试问,试想,有老人摔倒了,还有谁敢扶?这个让我哀痛的疑问,最终在这春暖花开之时,被一个大姐姐的暖和的举动化解了。
那天下着蒙蒙的细雨,我正渐渐地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前面一个老人吸引了我的留意。
他的步伐有些不平稳,一会往左走几步,一会又往右走几步,像喝醉了酒的人一样,有些踉跄。
我抬起头仔细地看他,虽然下着雨,可老人却并没有撑伞,他有着满头稀疏的白发,个子并不高,佝偻着背,正在我前面渐渐地走着。
我心中一动,想快走几步,帮老爷爷撑下伞。
可是才迈出的步伐,又被我收了回来。
妈妈常告诫我:遇到老人和幼儿最好围着走。
我有点担忧老爷爷,可我却不敢做什么,只能连续走在他身后,心中默念:老爷爷快点平安走到家就好。
突然,前面的身影一斜,向地上倒去。
我紧走两步,又停下来:扶还是不扶?我敢扶吗?这时,身旁一抹白色闪过。
我回过神,向那白色看去。
一个年轻美丽的姐姐正蹲下身子,用她的双手吃力地扶起地上的老人。
渐渐地站直,站稳。
姐姐扶着老人,走到一旁的石凳坐下,她俯下身子,轻轻地询问着老人:“爷爷有哪里摔疼了吗?”爷爷摇摇头,休息了一会儿,姐姐又扶起他,他们渐渐地向爷爷指的方向走去。
我看呆了,眼前的那抹白色,是多么的名贵、多么的纯净、多么的秀丽。
有老人摔倒了,扶还是不扶?扶,由于人心会越来越美妙,社会会越来越美妙,生活会越来越美妙。
老人摔倒扶不扶谈论文2近年来碰瓷大事层出不穷。
很多老人为了点钱拼了老命。
两年前在广东河源一男子在路边扶起一位摔倒老人。
扶不扶小品观后感
![扶不扶小品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4a0de20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c.png)
扶不扶小品观后感《扶不扶》这部小品,让我从一开始就感到了它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
清晰的人物刻画,与细致入微的剧情描写,使我从始至终都能够理解和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
在此,我将从剧情、角色、台词、画面、音乐等方面,对这部小品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介绍和思考。
首先,这部小品围绕一个普遍的现象进行呈现:面对一个突发的情况,人们往往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
在小品中,这种现象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让我深刻了解到一个人的本性是如何在危机中暴露无遗的。
而在小品的结尾,作者暗示了一种另外的可能性:如果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爱和同情心,那么即使在崩坏的时刻,人类社会依然能保持秩序与和谐。
其次,在小品中,角色刻画的深度和情感的真实感使我印象深刻。
在这些角色身上,我看到了人类复杂的情感与人性的多面性。
对于那些最初遇到困境时逃避的人,后来又流露出同情和帮助的情感,使我感到自己的初衷或许并不足以表达了一个人的全部。
而对于那些一直试图帮助更多人,却在人性的阴暗面前力不从心的人,让我更加感到了这个世界的无奈和复杂。
此外,台词、画面和音乐的运用,也非常成功地展现了小品的主题和情感。
在一氧化碳中毒的剧情中,明朗的声音与喧闹的嘈杂声混合,使我感到深入其内的危机感和惶恐感。
而在其他情节中,小品也充分地运用了音效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和矛盾。
同时,电影中的画面运用和演员的表演,也非常成功地表达出了角色的内心状态。
最后,小品给我带来了深思。
我们是否愿意帮助别人?是什么阻止我们在危机中去援助他人?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小品让我意识到了人类社会矛盾与可能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让我感到了自己的局限性和无奈。
但同时,它也让我看到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即使在困难时期,我们也可以克服人性的阴暗面,用爱和同情心去化解矛盾。
总之,《扶不扶》这部小品从多个方面体现出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现实。
它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阴暗面,也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可能性。
喜剧小品《扶不扶》中语言的语用分析
![喜剧小品《扶不扶》中语言的语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4b5eb4b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55.png)
喜剧小品《扶不扶》中语言的语用分析摘要:以2014年春晚的小品《扶不扶》为研究语料,从语用学中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的角度着手,对小品语言进行分析,揭示出小品不仅只是带去一时欢笑,其巧妙运用语言传达幽默和主题的方法更引人深思,余韵久不消散。
关键词:喜剧小品;合作原则;关联理论引言:喜剧小品,内容多源自生活,常带去欢笑、反映现实、发人深省。
本文选取2014年春晚引起热议的小品《扶不扶》为研究语料,从语用学中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的角度入手分析其语言。
1.合作原则1975年由Grice提出,是为确保会话顺利进行而要求会话双方遵守的一些基本原则[1]:(1)数量准则:所说应恰是交谈所需信息。
(2)质量准则:所说需真实。
(3)关系准则:所说需有关联。
(4)方式准则:所说需清楚明白。
遵守会话原则虽能保证交际顺利进行,但会导致交际无趣[1]。
而喜剧小品往往故意违反,误导听者,从而达到引人发笑的目的。
1.1.违反数量准则例1郝建:快看看摔坏了没有,疼不疼啊?大妈:哎呀我的胳膊肘啊,哎呀我的波棱盖啊,哎呀我的腰间盘哪,都不疼啊……郝建:不是,大妈,都这会了,就别用排除法了。
既然都不疼,那咱试试看还能不能走。
面对郝建的询问,大妈若遵守合作原则所答的部位应都是“疼”的,但她却说“都不疼啊”,无疑违反了数量准则,但也正是此举制造了幽默,引听者大笑。
例2警察:大妈别激动啊,我来处理。
同志啊,这个没摔坏吧,疼不疼啊?郝建:哎呀我的胳膊肘啊,哎呀我的波棱盖啊,哎呀我这腰间盘哪……警察:都摔坏了?郝建:都不疼啊。
这是郝建对于大妈行为的再现,同样违背了数量准则,在前情的基础上幽默更盛。
1.2.违反质量准则例3大妈:你是个好孩子,还知道把大妈扶起来。
郝建:我这是做好事上瘾。
大妈:这要换了别人,撞完我早跑啦!郝建:大妈呀,你这是摔懵了呀,而且懵的很突然哪。
你是自己摔倒的啊,你摔倒的时候,我还离你10米开外。
你看,那是我自行车,铁证如山。
大妈:哎呀,车圈都瓢成那样了,弄了半天,我是从那边飞过来的,那我还能抢救过来吗?例4郝建:我说大妈,你好好回忆一下,真没人撞你。
浅析小品《扶不扶》中的语用预设策略
![浅析小品《扶不扶》中的语用预设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dddb4027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b5.png)
模糊性语言与语用预语的表 达方式是模糊的,即不明确的指出具 体含义,而是留给观众想象和解读的 空间。
语用预设
模糊性语言的使用可以引发观众的联 想和推理,使得对话的意义更加丰富 和深刻,这也是一种语用预设策略。
03
小品中语用预设策略的运用
幽默效果的产生
幽默元素
观众对小品情节的期待
小品《扶不扶》通过幽默的方式探讨了社会热点问题,满足了观众对于情节的 期待。
观众对角色行为的预期
小品中的角色行为符合观众对于人物行为的预期,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 接受剧情。
信息的有效传递
语言信息的明确性
小品中的语言信息明确,有助于观众理解剧情和角色关系。
非语言信息的恰当运用
推动情节发展
通过预设的暗示和引导,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可以得到更好的铺垫 和展开。
增强作品艺术效果
合理运用语用预设策略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提高作 品的艺术价值。
06
结论
小品《扶不扶》中语用预设策略的意义
增强观众共鸣
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小品成功地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道德和人与 人之间信任的关注,使观众在欢笑中思考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02
代社会关于“扶不扶” 这一道德问题的思考。
03
小品中通过一系列的情 节和对话,深入探讨了 人们在面对摔倒老人时 的心理挣扎
04
和道德抉择,引起了观 众对社会道德和人际关 系的思考。
语用预设策略概述
语用预设是指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 为了使听话人能够理解话语的含义,
而做
的一些关于听话人已知信息的假设。
浅析小品《扶不扶》中的语 用预设策略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28
目录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f4ba854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30.png)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
《扶不扶》是一部小品作品,以概念隐喻为切入点,通过故事情节的演绎,呈现出一
种幽默搞笑的效果。
本文将从概念隐喻视角下,分析该小品的幽默效果。
首先,概念隐喻是指将一种事物比喻成另外一种事物,以达到对原事物的生动形象描
述的方法。
在小品《扶不扶》中,作者通过构思一个扶老人的情节,来传达人与人之间的
互助精神。
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讲述这一主题,而是通过对扶与不扶的比喻,间接道出。
其次,小品《扶不扶》的幽默表现在于其将我们熟知的“扶起落到水中的老人”这个
社会公德心理的案例,通过细心编排和添油加醋变成了一味的幽默风格,如在剧情中的一
个小细节,黄教主想直接开车过去,胖佳宝妄想用玻璃盆去接老人一样,这些局前局后的
环节和笑料,都让观众不断感到新奇和有趣,从而达到了虚实互动,荒诞漫画化的效果。
最后,《扶不扶》通过抓住人们视野中普遍存在的熟知概念,展开了一个荒诞的搞笑
剧情,从视角变换的角度,将互助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
相信这也是导演反思现实生活意
义的体现。
在这个以利益为中心,人心难测,相互猜忌的社会中,通过这样一种表现手法,借助荒诞的场景,引发人们对社会公德心理的思考。
议论文扶不扶
![议论文扶不扶](https://img.taocdn.com/s3/m/a33ab1ed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3a.png)
议论文扶不扶议论文扶不扶篇一:扶不扶扶不扶2014年的春晚上有这样一个小品,年轻小伙子喜欢乐于助人,却因为救了摔倒在地的老太太而引发了一串的是非,我相信冯小刚导演决不只是给观众带来笑点,而是“扶不扶”已成为最近几年焦点话题之一,真正一部优秀的作品都会给人们带来深层次的启发,反映着人们真真实实的外在与内心世界。
我也关注过几起“扶不扶”的案例,但都让我以失望告终,最让我痛心的是“南京彭宇案”,当彭宇将老人扶起时,却反被老人告上了法庭,最终法院判彭宇索赔人民币5万多元,此时的彭宇心如刀绞,面对记者他流着泪说“因为救人而被告上法庭,我的心灵从此蒙上了阴影,我绝不让我的孩子去多管闲事。
此事一出社会舆论纷纷谴责老人不分青红皂白不负责任,此事之后全国各地陆续发生类似的案例,人人都对当今的现状提出疑问,见义勇为,尊老爱老扶老是我们的优良品格,面对老人摔倒,我们义不容迟,然而有些人却认为那些摔倒的老人是故意的,我扶起来他讹诈我怎么办,到底我们是扶还是不扶?中华民族自古到今都拥有者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就有雪中送炭,乐善好施的典故,在现代从为人民服务的雷锋到鞍钢工人郭明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最近几年全国都在号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难道面对老人摔倒却没人扶眼睁睁的看着老人痛苦或死亡,就是和谐吗?这只能说明人们内心的冷酷,震惊全国的“小悦悦”事件,哪些熟视无睹的路人们让我感受到他们对生命淡漠,,他们丢失了人性本能,像这样就好比冷血动物一样,是典型的行尸走肉,中国近代百年遭受列强与封建势力的摧残蹂躏,为什么?因为民智尚未开启,而互相帮助就是民智其中之一,鲁迅先生讲过,抗日战争时,两个日本军官屠杀中国人100多个,看见的路人始终没有做出任何反应,一百年过后悲剧再次发生。
我们总说要发展教育,提高国人的素质,但一个冷酷,自私的人就算素质再高,也不配这个“人”字。
我不知道哪些讹诈好人的老人,他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扶你的人正如送你玫瑰的人,你们却还给他一朵带刺的玫瑰,他想手有余香却被那带刺的玫瑰扎的满手是上,古人讲:“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要想配的上这个‘人’字,懂得感恩非常重要,不懂得感恩也就不说了却倒打一耙,帮助你的人会怎么想,应证了那句老话“狗咬吕洞兵,不识好人心”。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2baac8a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00.png)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
《扶不扶》是一部以概念隐喻视角创作的小品,通过幽默的表演方式,深入探讨了人们在面对他人求助时的态度和行为。
这部小品中融合了概念隐喻的双关语和比喻手法,以及幽默的表演风格,从而达到了娱乐和思考的双重效果。
下面将着重从概念隐喻和幽默效果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概念隐喻的手法,小品《扶不扶》巧妙地将人们平时的行为与现实社会中的现象相联系,从而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在这部小品中,“扶”这个动作不仅仅是指一种具体的行为,更代表了一种对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这个概念的隐喻,小品展现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他人困难时的不同态度和行为,让观众在笑声中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幽默效果是小品《扶不扶》的重要特点之一。
通过夸张、讽刺和反讽等幽默手法,小品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笑料横飞的世界,不仅让人捧腹大笑,更让人在欢笑声中思考人性的善良和险恶。
小品中的角色塑造和情节设置都充满了讽刺和夸张,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反差和冲突,让观众在笑声中得到了启发,对人性和社会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种幽默效果既可以使观众在欢笑中获得愉悦和放松,又可以让观众在笑声中思考人们的行为和选择。
小品《扶不扶》通过概念隐喻的手法,刻画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通过幽默的表演方式,让观众在笑声中思考人性的善良和险恶。
这种融合了概念隐喻和幽默效果的小品,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愉悦的娱乐体验,更让观众在欢笑中得到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小品《扶不扶》在概念隐喻视角下的幽默效果实现了艺术和思想的双重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品味和欣赏。
2024年小品《扶不扶》观后感
![2024年小品《扶不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ef0269b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07.png)
2024年小品《扶不扶》观后感《扶不扶》是一部非常引人深思的小品,通过一个极具争议的主题——扶不扶,向观众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观看完该小品后,我对于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思考更加深入了解,让我对自己的一些观念和做法有了重新的思考和反思。
这部小品以两位演员的对话交流为主线,他们扮演的角色分别是一位热心肠且善于帮助他人的义工和一位为自己的利益所驱使的商人。
从一开始的观看者的角度来看,我对这位义工充满了赞赏和敬仰,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只专注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而商人则显得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对他人的需要和困境置若罔闻。
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我发现这位商人的行为其实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真实写照。
商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择手段,甚至为了个人利益不惜伤害他人。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
相比之下,义工的善良和无私显得有些理想化,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帮助他人时都会考虑自己的利益和得失。
这时,观众开始对这个问题产生了疑问,到底应该扶还是不扶呢?这部小品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将这个问题分析得十分透彻。
商人认为扶助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而义工则坚信扶助是为了心灵的平衡。
他们两个人的论点都有其合理性和道理,这使得观众在看完后对于这个问题更加纠结和矛盾。
小品的最后,商人表示他会一直坚守自己的原则,追求利益最大化。
而义工则表示他会一直坚守自己的信念,努力扶助他人。
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碰撞,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他人需要。
观看完这部小品后,我开始思考自己在面对类似情况时会怎么做。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并且这些底线和原则会影响我们的选择和行为。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扶与不扶,而是要通过不同的情境和个人价值观来综合考虑。
有时候,我们需要给予别人帮助和支持,因为这是一个人对人的尊重和关爱;而有时候,我们也需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和生存空间,不为了他人的需求妥协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析小品《扶不扶》,谈作品创作2014年被网友热议最多的春晚语言类节目,无疑是开心麻花的春晚小品《扶不扶》。
在随后各大门户网站推出的“最满意”、“最受欢迎”节目票选中,《扶不扶》稳居于语言类节目第一,成为最受欢迎的春晚节目。
节目一经播出,“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等台词便受到观众热议,获得媒体、网民的竞相转发。
《人民日报》更是两次转发作品中的经典台词。
语言类节目一直都是人们关注春晚的焦点。
据凤凰娱乐统计,小品《扶不扶》获得了目前最多的好评数,有86570名网友认为节目“好”,超过了蔡明、黄宏等老牌演员。
由于语言类节目数量的锐减,以及赵本山、黄宏、姜昆等“大腕”的缺席,蔡明的小品《扰民了你》一度被宣传为今年春晚最精彩的语言类节目,观众期待很高。
然而从直播后舆论反响情况看,《扶不扶》似乎更胜一筹。
《扶不扶》的诞生过程并不容易,开心麻花在审查过程中多次更换小品,直到“老人摔倒”这个方向由冯小刚总导演提出,团队才开始寻找故事的切入点。
沈腾透露,《扶不扶》之前准备过许多其他题材的小品,听到“扶不扶”的创意后特别感兴趣,冒着宁肯作品被毙的一个风险,也想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观众喜爱的作品。
面对蔡明、冯巩、郭冬临等老牌笑星的压力,开心麻花团队的年轻演员们何以能后来居上,以致所演小品《扶不扶》“反超”被寄予厚望的《扰民了你》,一举成为今年春晚最受欢迎的语言类节目?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研讨,并从中得到启示。
一、《扶不扶》传承和发扬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之法,深刻反映了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从而引发人们反思、共鸣和热议。
众所周知,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因老人被撞倒而引发的纠纷,让好人做不起,做好事变成惹是生非的烦心事,甚至因此增加了额外的经济负担。
遇到老人倒地扶不扶?这个问题近年来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关注与讨论。
近期,“四川达州3名儿童搀扶倒地老太被讹”、“浙江金华八旬老人倒地五六分钟市民不敢扶”、“北京老外撞人却误传倒地老人讹诈”等一连串事件,让公众的关注与讨论推向新的高度。
尤其是2013年12月31日,广东河源的吴大哥遇到老人摔倒,于是主动上前搀扶并送去医院,但老人却指证,就是这个人开摩托车撞伤自己。
双方争执不下,几天后,这位街坊竟然选择了自杀来自证清白。
警方技术鉴定确认,摩托车没有发生过碰撞的痕迹。
今年46岁的河源东源漳溪街坊吴大哥跳塘自杀前对家人说,2013年12月31日中午12点多,自己扶起了一位摔倒的老人并将其送院治疗,但事发后的1月2号,吴大哥却无奈选择了跳塘自杀。
吴大哥妻子说事发时丈夫开摩托车上街,经过街市旁的一个小桥时,突然发现邻村的老人周伯不知什么原因摔倒在路上。
吴大哥把老人送进了附近医院,随后联系了老人家属。
送进附近的医院后,吴大哥还陪同家属把老人送到了河源市中医院检查。
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老人的腿骨裂了。
2014年1月2日,吴大哥家里接到老人家属电话,表示要拿几十万过去。
妻子说丈夫觉得做好事被人诬陷,再加上老人家属要求的天价赔偿,丈夫觉得有冤无处说才选择跳塘自杀。
现在人们都面临着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如果你看见一个老人摔倒了,扶还是不扶?不少数人会很坦率的回答我不扶,为什么呢?害怕被讹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以前出现的那几个糊涂案(天津许云鹤案)给大家、给全国人民这种警示,而且告诉大家:“你没有撞老人的话你干吗去扶老人呢?”法官的这样一句话,实在是把中华民族的道德体系推到了一个可怕的边缘。
像我们现在发生多起老人摔倒没人帮扶的尴尬事件,其实就是这些糊涂案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具体体现。
13亿人扶不起一个摔倒的老人?我觉得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
中国民族到了该大力弘扬道德和良知的时候,就是让人们都敢去扶一个摔倒的老人。
小品《扶不扶》中的沈腾饰演的青年“郝建”,犹豫之后,勇敢地扶起了自己摔倒的老太太,但老太太却误认为是“郝建”把她撞倒的,之后“郝建”希望通过讲故事、找人证等方式,让老太太明白她是自己摔倒的,但都没有什么效果。
最后在刚刚处理完他追尾事故的交警出现后,“郝建”使出了一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让交警以为是老太太撞倒了他,这让老太太急得不知所措,最后在交警的解释和证明下,老太太才想明白是迈空了台阶后自己摔倒的,随后她还诚恳的向“郝建”道歉了。
小品《扶不扶》是独树一帜,让人记忆深刻。
小品《扶不扶》从老人失足跌倒说起,喜欢助人为乐的小伙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通过事件回放来帮助老人弄清事实,用诙谐幽默演绎出梗塞着道德这条社会动脉的不良风气,在令观众捧腹大笑的同时,也却令人深思、震动,在笑声中敲打人的心灵。
扶不扶?扶,纵然是损失钱财,也要换回风气。
小品里有这样一幕:一骑自行车的哥们说,兄弟快跑,我以前扶过仨,结果呢?这么跟你说吧,哥以前开的是大奔。
好人听了自然会心寒和有所顾虑,老人跌倒,究竟是扶不扶?扶,这本就是助人为乐的小事,纵然是做了好事被倒打一耙,那也要继续做好事。
正如剧中好人郝建所说:“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
”扶起来的是老人,扶起来的更是美德。
扶不扶?扶,扶正风气需要行动,声讨之时不如伸出双手。
小品里有这么一个镜头,正在通话的路人甲:“我看见有个老太太摔倒在大马路上也没人来扶一把,你说现在的社会风气怎么变成这样了,别人不管,我管!大妈,您别动啊,我等下要发个微博好好谴责一下这种行为……。
”真可谓声声含怒、字字有力,可跌倒老人仍旧是没有被扶起来。
《扶不扶》在笑声中针砭当今时弊,鞭打时下丑陋,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助人为乐”传统,所作品受到广大人们热捧和喜爱,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作品“为时而著”,文娱创作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对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取到促进作用。
创作要缘事而发,“为事而作”,于事有益。
《扶不扶》创作是传承历代文人优良的使命感----“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
这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文学创作中真知灼见。
“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也。
“为时而著”,对于文学创作者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用自己手中的笔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发挥作用,同时也能使自己作品广泛流传,受人喜爱,甚至千古传颂。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是白居易诗论中的纲。
“为时”,强调了创作与社会的关系,“为事”,突出于创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为时”、“为事”,都强调了文学对社会生活的积极作用。
白居易以现实主义为出发点指出了文学创作的依据、目的和功用。
古往今来,不少优秀作者都倾心于“为时而著”,例杜甫、鲁迅、魏巍、徐迟等。
作为现代传媒人,一个语言运用和创作者,更要具有“为时而著”之心,从而创作出“为时而著”之“文”。
要想真正做到“为时而著”,就必须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发出自己心声,让大家一起和你共鸣。
二、演员的表演“接地气”,台词经典回味,妙趣横生。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相声、小品的表演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总以为能把观众逗乐就是好的。
殊不知,到了春晚,面对不同层次的观众,演员不仅要有搞笑本领,还要讲求品位,达到雅俗共赏。
为什么有些演员在小剧场的表演很火爆,却始终上不了春晚,或上了春晚也火不起来?个中原因莫过如此!蔡明的表演风格一直很尴尬,不像宋丹丹,演什么像什么。
蔡明去年演了“毒舌老太太”意外走红,本来就夹杂着一定争议,今年再度重演,观众难免厌腻。
而开心麻花团队几位演员的表演,完全服从于角色的需要,鲜有夸张、拔高等现象,显得很“接地气”,因而更受观众欢迎。
(讲寓言故事成为笑点)台词经典回味,妙趣横生。
1.沈腾:人倒了还能扶,人心要是倒了就扶不起来了。
2.沈腾:你这走是能走啊,可你这是按表走啊!3.沈腾:大妈,你这么顽皮你家里人知道吗?4.沈腾:你要这么说话咱以后还能不能一起玩耍了!5.马丽:我一老太太搁这儿趴半天,你以为我趴活儿呢?6.杜晓宇:哥以前,开的是大奔!7.马丽:都这时候了,你还较那三米两米的真,有意义吗!8.马丽:哎呀我的胳膊肘啊,哎呀我的波棱盖儿啊,哎呀我这腰间盘啊,哎呀都不疼啊……沈腾:不是,大妈,都这个时候了,就别用排除法了。
9.沈腾:大妈,你这是要上哪儿炸碉堡去啊?10.沈腾:哎呀,这气人还能治病啊?那我这是气功啊!11.马丽:说谁是蛇,谁是狗,谁是狼?骂谁好贱(郝建)哪?你才好贱(郝建)呢!沈腾:郝建这名是我妈起早贪黑儿给我起的!到你这怎么还成脏话了呢?三、作品的内容“有深度”,无奈中幽默使人反思作为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必须靠完整、感人的故事来支撑,春晚上的语言类节目更应如此。
然而蔡明的《扰民了你》却徒秀嘴上功夫,而无过得硬的故事内容。
不少网友表示,这段“励志青年”和房东奶奶斗嘴“互掐”的故事有“为毒舌而毒舌”之嫌,整个故事情节和题目“扰民”并无直接联系。
(无奈中自我取证幽默中使人反思?)相比之下,《扶不扶》虽然笑料少了点,但故事很完整,也很有深度,因而更能打动人。
作品选择“老人摔倒扶不扶”这一敏感话题,合情合理地演绎了一段扶摔倒老人反被诬陷,最终又真相大白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还是应该多做好事,遇到摔倒老人理应见义勇为,好人一定会有好报!四、包袱的设置有技巧,开怀大笑中引思考《扶不扶》的笑点并不算特别多,但包袱设置得很有技巧,让你不由得不笑,而且不是单纯的笑,而是边笑边思考,可谓回味无穷。
《扰民了你》靠你来我去“互掐”,从而逗乐观众,这种笑多少有点廉价。
而《扶不扶》则将笑料巧妙穿插于讲故事过程中,让观众不由自主地笑和会心地笑。
比如,郝建扶摔倒老太太却被诬,俩人之间有了令他无可奈何的对话,后来当着警察的面,郝建也假装摔倒,并将刚才的对话又完整“重放”了一遍,结果让警察认为是老太太骑车撞了郝建,老太太却有口难辩。
这种“逆袭”,不仅令故事中的老太太无地自容,也令观众开怀大笑。
这样的情节编排及包袱设置,完全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可谓别出心裁。
这样的笑料,才是“货真价实”的!以上几点,也给语言类的创作带来了启发。
要想创作出一个让人们发自内心开怀大笑的好作品,就必须在故事的真实性、表演的亲和性、包袱的合理性等方面多动脑筋,多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