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术后监护常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脑外伤术后监护常规
颅脑损伤(craniocerebral injury)主要是由交通事故、摔伤及坠落伤、火器伤等原因所致,颅脑损伤死亡占所有外伤致死的70%,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居身体各部位损伤之首。除正确诊断及时手术外,加强监护是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方面。
(一)颅脑损伤方式
外界暴力造成颅脑损伤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暴力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损伤,称为直接损伤。另一种是暴力作用于身体其它部位,然后传导至头部造成的损伤,称为间接损伤。
1.直接损伤包括加速性损伤、减速性损伤和挤压性损伤3种
(1)加速性损伤相对静止的头部突然遭受外力打击,头部沿外力作用方向呈加速运动而造成的损伤,称为加速性损伤,如钝器击伤。这种方式造成的损伤主要发生在着力部位又称着力伤(coup injury)。
(2)减速性损伤指运动的头部突然撞到静止的物体引起损伤,称为减速性损伤,如坠落或跌倒时头部着地。这种方式造成的损伤发生在着力部位,也常发生于着力部位的对侧,又称之为对冲伤(contrecoup injury)。
(3)挤压性损伤不同方向的外力同时作用于头部,颅骨发生严重变形造成的损伤称挤压性损伤,如车轮压轧伤和新生儿产伤等。
2.间接损伤①坠落时双足或臀部着地,外力经脊柱传导至颅底引起颅底骨折和脑损伤;②外力作用于躯干,引起躯干突然加速运动时,头颅由于惯性,其运动落后于躯干,在颅、颈之间发生强烈过伸或过屈,或先伸后又回跳性过屈,造成颅、颈交界处延髓与脊髓连接部的损伤,也称为挥鞭伤(whiplash injury);③胸部突然遭受挤压时,胸腔压力升高,经上腔静脉逆行传递,使该静脉所属的上胸、肩颈、头面皮肤和粘膜及脑组织弥散性点状出血,称为创伤性窒息(traumatic apnea)。
(二)颅脑损伤分类
根据颅脑损伤的伤情,病理变化,伤后演变过程及治疗措施,实施统一的分类方法,利于指导临床医疗实践。目前,国际上较统一的分类方法是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所作的伤情分类法(表1)。即评定睁眼、语言及运动三方面的反应,将三者得分相加来判断颅脑损伤的轻重。13~15分为轻型颅脑损伤,9~12分为中型颅脑损伤,3~8分为重型颅脑损伤,8分以下预后较差。
表1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
三、治疗原则
根据颅脑损伤的部位(表2)、程度及专科评估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呼吸;应用脱水药物、激素疗法、过度通气及手术等措施降低颅内压;预防性使用抑制胃酸药物,防止消化道出血;加强营养支持,尽早建立肠内营养;改善脑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症处理如高热、癫痫、尿崩。
表常见颅脑损伤
四、护理
(一)护理诊断/问题
1.清理呼吸道低/无效与意识障碍不能有效排痰、人工气道的建立有关
2. 意识障碍与脑损伤、颅内压增高有关
3.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脑疝、消化道出血、尿崩、癫痫
4.有受伤的危险与患者意识障碍、躁动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高代谢、摄入不足有关
(二)护理措施
1.现场急救争分夺秒地抢救心跳骤停、窒息、开放性气胸、大出血等危及患者生命的伤情。颅脑损伤救护时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动态观察病情变化,疼痛者禁用吗啡止痛;建立静脉通路,有明显大出血者快速补充血容量,无出血表现而有休克征象者,通过查体,判断其他部位有无活动性出血,如合并肝、脾破裂等,同时判断有无颈椎损伤;开放性损伤有脑组织从伤口膨出时,在外露的脑组织周围用无菌纱布保护,再用无菌纱布架空包扎,避免脑组织受压,并及早注射TAT,使用抗生素;搬动颈椎损伤患者时,注意保护颈椎,避免再次受伤;记录受伤经过和检查发现的阳性体征,以及急救措施和使用药物。
2.一般护理
(1)体位采取斜坡卧位,利于颅内静脉回流。昏迷患者或吞咽功能障碍者抬高床头15~30度,取侧卧位或侧俯卧位,以免呕吐物、分泌物误吸。
(2)营养支持不能进食者,早期采用胃肠外营养。伤后3天仍不能进食者,可经鼻胃管补充营养,应控制盐和水的摄入量。患者意识好转出现吞咽反射时,可尝试经口进食。
(3)降低体温高热使机体代谢增高,加重脑组织缺氧,应及时处理,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必要时采用亚低温治疗。
(4)躁动的护理引起躁动的原因很多,如头痛、呼吸道不通畅、尿潴留、便秘、被服被大小便浸湿、肢体受压等,须查明原因及时排除,勿盲目使用镇静药,以免影响病情观察。对躁动患者不可强加约束,避免因过分挣扎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排出诱因后可适当镇静镇痛。
3.保持呼吸道通畅意识障碍者容易发生误吸,或因下颌松驰导致舌根后坠等原因引起呼吸道梗阻,及时清除咽部的血块、呕吐物及分泌物,舌根后坠者放置口(鼻)咽通气管,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保持有效吸氧,血氧饱和度低,应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4.严密观察病情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复杂、变化快,动态观察病情,利于及早发现脑疝及术后颅内再出血,为抢救赢得时间,可根据病情每15分钟至1小时观察一次。
(1)意识状态意识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反映大脑皮质功能及脑干功能状态。目前临床对意识障碍的分级方法不一。传统的方法分清醒、模糊、浅昏迷、昏迷和深昏迷五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评定睁眼、语言及运动三方面的反应。观察时采用相同种类和相同强度的刺激,定时和反复测定其意识障碍水平,对患者的反应做动态的分析,判断意识状态的变化。
(2)生命体征动态观察生命体征,伤后出现“两慢一高”即心率减慢、呼吸深大、血压增高,同时有进行性意识障碍,是颅内压增高所致的代偿性生命体征改变;下丘脑或脑
干损伤常出现中枢性高热;伤后数日出现高热常提示有继发感染。
(3)瞳孔注意对比两侧瞳孔的形状、大小和对光反应。观察瞳孔变化(详见第二节护理评估),出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行相应处理。
(4)锥体束征原发性脑损伤引起偏瘫等局灶症状,在受伤当时已出现,不再继续加重;伤后一段时间出现或继续加重的肢体偏瘫,同时伴有意识障碍和瞳孔变化,多是小脑幕切迹疝压迫中脑的大脑脚,损害其中的锥体束纤维所致。
(5)颅内压监护动态监测颅内压,维持在5~15mmHg,持续超过20 mmHg必须进行处理。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视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主要表现,尤其是躁动时无脉搏增快,应警惕脑疝的形成。遵医嘱使用高渗脱水药、利尿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观察用药后效果,为医师调整使用脱水药间隔时间提供依据。医疗护理过程中避免引起颅内压骤然升高的因素。
(6)头部各种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固定良好,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了解各引流管放置的位置及目的,行针对性护理。严格无菌操作,预防逆行感染,更换引流袋时先夹闭引流管近端,防止空气进入和引流液逆流入颅内引起颅内感染或气颅。
A.脑室外引流引流管末端置于侧脑室内,可暂时解除颅内压增高及监测颅内压变化,并通过脑室外引流采集脑脊液标本进行化验,必要时向脑室内注药治疗。将引流管及引流瓶(袋)妥善固定在床头,引流管开口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引流管内可见液面波动;引流量每日不超过500ml,避免颅内压骤降造成的危害;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状,术后可为淡血性,若引流出大量血性脑脊液提示脑室内出血,脑脊液混浊提示有感染。尽早拔管,开颅手术后脑室引流不超过3~4天,拔管前应行头颅CT检查,并夹闭引流管1~2天,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拔管后观察有无脑脊液漏出。
B.创腔引流在创腔内放置引流管,引流血性液体及气体,使残腔逐步闭合。引流瓶(袋)放置高度与创腔保持一致,以保证创腔内恒定的压力,避免组织移位;术后4 8小时,将引流瓶(袋)略放低,可较快引流出创腔内的液体,以减少局部残腔;与脑室相通的创腔引流如果术后早期引流量多,可适当抬高引流瓶,当血性脑脊液转清,即可拔除引流管,以免形成脑脊液漏;一般创腔引流于术后3~4日拔出。
C.硬脑膜下引流慢性硬脑膜下积液或血肿若已经形成完整的包膜,可采用颅骨钻孔放置引流管,以排空积液、积血,利于脑组织膨出消除死腔。术后患者取平卧位或头低足高患侧卧位,保持体位引流;引流瓶应低于创腔30cm,术后不使用强力脱水药,亦不严格限制水分摄入,以免颅内压过低影响脑膨出;引流管于术后2~3天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