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9f9b44c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2a.png)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网络语言中,隐喻和转喻是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和使用规律。
本文将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并分析其在网络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种基于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人们语言使用的认知过程来理解语言的含义和使用规律。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是两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们通过对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映射来扩展语言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来创造新的意义的修辞手法。
隐喻的构建依赖于人们对概念之间的关联和类比的认知能力,通过将一个熟悉的概念应用到另一个不那么熟悉的领域中,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概念。
转喻则是一种通过对语言符号的转换来实现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映射,通过转换语言符号的形式和含义,可以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和意义。
二、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1. 隐喻属性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表现在词汇的使用和含义上,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来创造新的意义。
在网络语言中,很多词汇都具有隐喻属性,通过对概念之间的关联和类比来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和意义。
举例来说,网络用语“晒”就是一个具有隐喻属性的词汇,它原指阳光下晒衣物或晒太阳的行为,但在网络语言中被用来表示展示、分享自己的某种东西,比如“晒美食”、“晒旅行照”等,这里“晒”这个词汇通过将展示自己的行为与晒太阳的行为进行隐喻联系,创造出了新的意义和用法。
三、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在网络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在网络语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还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网络语言。
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来创造新的意义,网络词汇不仅可以进行直接的描述和表达,还可以通过隐喻和转喻来进行比喻和象征,从而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https://img.taocdn.com/s3/m/d2836afc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9f.png)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标题: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一个认知语言学视角摘要:本文旨在探究网络流行语中隐喻和转喻现象的认知语言学背景。
特别是,我们将重点探讨如何在这种语言形式中实现跨语义跃迁,发挥对表达内容的增强作用。
通过关于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分类和分析,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形式的特征,并讨论了它们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不断演变的原因。
本文的结论是,隐喻和转喻的使用受限于网络社交语境,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载体,它可以模糊话语边界,推动新语言形式的发展,从而丰富人们表达内容的方式。
关键词:隐喻,转喻,认知语言学,网络流行语,沟通载体正文:1. 绪论本文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概念来分析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和转喻现象,探讨它们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不断演变的原因。
本文的特点是探讨隐喻和转喻的使用如何受限于网络社交语言形式,以及如何发挥对表达内容的增强作用。
2. 语言形式的定义和分类网络流行语包括多种形式,从俗语、拟声词和表情符号到图片和视频。
它们都拥有共同的特性,即方便快捷、具有流行性和新鲜感、多样性、实时性和互动性。
根据具体的类别,网络流行语可以分为贴纸、表情符号、流行语句、图片、GIF动画和视频等形式。
3. 隐喻与转喻的现象在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形式中,隐喻和转喻都是常见的现象,它们通过模糊语言边界来推动新语言形式的发展,并以一种直观而又容易理解的方式来增强表达内容。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是通过建立语义相似度来将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联系起来的一种表达手段。
而转喻是将一个抽象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抽象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从而实现语义跃迁。
4. 结论综上所述,隐喻和转喻的使用受限于网络社交语境,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载体,它可以模糊话语边界,推动新语言形式的发展,从而丰富人们表达内容的方式。
网络流行语的应用只能说是广泛而又深远,它们在各个领域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语言是人类沟通、表达和交流的基本方式,也是人们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网络流行语中的认知隐喻研究
![网络流行语中的认知隐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2b15cf6d5bbfd0a795673a8.png)
网络流行语中的认知隐喻研究作者:张超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第18期【摘要】网络流行语是在一定时段中或特定区域内被广泛传播和高频使用的新奇的语言形式。
无论是数字型、符号型、字母型和汉英混搭型的网络流行语都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用语和增强了人们的情感表达,如此丰富且强劲的表现力正是隐喻在其间发挥作用的结果。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分析了人们是如何利用隐喻来创造网络流行语。
【关键词】认知隐喻网络流行语相似性【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18-0043-01一、隐喻与网络流行语概念隐喻理论首先是由Lakoff&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问题,不是语言问题;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概念隐喻的操作涉及到两个认知域,即源域和目标域。
目标域是隐喻所描述的经验,源域是人们用来描述经验的方法,认知过程就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系统映射过程。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人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和某些已知概念的认识,创造出另一些与之在某些方面相似的新概念的过程。
这一过程在认知语言学中表现为语言的相似性,即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分析网络语言中的概念隐喻,一定是以语言的相似性为理论依据的。
所谓相似性,就是两个事物、两个概念之间相似的方面,这种相似可以是物理上的如外形、状态、功能上的相似等,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如建立在交际双方主客观语境之上的心理上的相似。
网络流行语中隐喻性语义的建构就是将原来并不被认为其间存在相似性的两个事物或概念并置在一起,构成隐喻,从而使人们获得对其中某一事物新的观察角度或新的认知。
由此可见,相似性是隐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二、物理相似隐喻的产生必须借助于两个事物间的相似性,那么其可以分为物理相似和心理相似两大方面。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397b29c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88.png)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词汇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网络词汇的形成和使用受到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广泛关注。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框架下,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框架下,词汇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词汇的本义映射到另一个词汇的隐喻义,从而产生新的含义和概念。
网络词汇作为信息时代典型的语言形式,其隐喻属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隐喻: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网络词汇可能具有不同的隐喻含义。
“梦醒时分”在传统文化中是指醒来时的时刻,而在网络文化中,“梦醒时分”被引申为思考清醒的时刻,具有了新的隐喻含义。
2. 表意隐喻: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还表现在其表意上。
一些网络词汇常常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表达一些特定的情感或态度。
“曲线救国”这个词汇在网络语境中用来形容通过迂回曲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具有明显的隐喻属性。
3. 结构隐喻: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还表现在其结构上。
一些网络词汇的形式和结构往往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996”这个网络词汇指的是工作时间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小时,这个词汇的结构隐喻了劳动时间的过长和不合理。
1. 词义转喻:网络词汇的转喻属性在很大程度上与词义转喻相关。
一些网络词汇通过转喻的方式来赋予原本普通的词义新的含义。
“碰瓷”这个词在网络语境中被转喻为通过故意制造意外事故来敲诈钱财。
2. 句法转喻:网络词汇的转喻属性还表现在其句法结构上。
一些网络词汇通过句法结构的转喻方式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带狗逛街”这个词汇在网络语境中被转喻为带着狗在公共场所故意引起麻烦。
三、案例分析下面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进一步分析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框架下对其进行解读:案例一:鸡汤文化“鸡汤文化”是指一些所谓的励志言论和励志文学,其内容空洞,充斥着虚假的乐观主义和劝诫性的言辞。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b57936f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00.png)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隐喻和转喻是语言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书面语言或口语中都能找到它们的存在。
由于特点丰富的文化背景,术语在各种语言中都有不同的隐喻和转喻。
本文主要讨论基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
现今,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造就了一个“网络社会”。
当人们谈到社交网络,比如微博,在网上有大量用户表达自己个性特点的陈述。
无论是言语交流还是网络文学创作,人们都喜欢和实际新闻报告相混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报告语言。
这样的语言取材多变,表达会做出不容易辨认的变形。
通过社会语言学观点,可以分析网络语言用语的隐喻和转喻属性。
首先,网络词汇中最常见的隐喻可能是人的谐音。
在网络上,网友首先会从一个人的谐音代替这个人的某一部分词汇,而将其它话题中的热点词汇或短语和这个概念紧密相连。
第二,在网络上更重要的是转喻,用于展示网络文学创作、描述一些特定事件以及发送信息表达对特定对象的情感状态等。
在一些普通的表达中,也有网民们所共有的转喻习语。
这种习语的用法呈现出当代网络词汇的转喻特征。
总之,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网络语言中的隐喻和转喻属性非常丰富,网民们的文字都有它们的特点,显示出网络语言的独特性。
这就是网络语言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语言文学描述网络生活环境,集结社会运用语言角度来解读当下网络社会的发展特点。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10ac35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9a.png)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作者:***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3期[摘要]介紹了认知社会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作为认知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其机制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简单的理解就是用一个事物去替代另一个事物。
从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角度分析了网络词语中的隐喻现象,认为网民所创作的网络新词,有很大一部分具备隐喻属性,这些网络词汇都是他们的现实世界(源域)对虚拟社会(目标域)的映射。
结合网络词语,探讨研究了其中的通感隐喻和经济性原则,从语义邻接和语音邻接等方面分析了网络词语的转喻现象。
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它反映了人们交流时的认知思维。
因此,人们在互联网这个虚拟平台上的交流中,网络流行语的隐喻属性表现十分突出。
[关键词]认知社会语言学;网络语言;隐喻;转喻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in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A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conceptual metaphor is the mapping between the source domain and the target domai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taphorical phenomenon in network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pping between source domain and target domain, and holds that a large part of network words created by netizens have metaphorical properties, and these network words are the mapping between their real world (source domain) and virtual society (target domain). Combined with network word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ynesthetic metaphor and economic principle, and analyzes the metonymy phenomenon of network words from the aspects of semantic adjacency and phonetic adjacency. Metaphor is a form of rhetoric that reflects people's cognitive thinking in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in the communication on the virtual platform of Internet, the metaphorical attribute of network buzzwords is very prominent.Key words: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network language; metaphor; metonymy一概念隐喻理论简述(一)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概念隐喻观点认为语言具备可区分的两种意义,即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6ca605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ae.png)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摘要】本文基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对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展开研究。
首先对网络词汇的认知属性进行分析,揭示了其在人们认知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随后探讨了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揭示了其在语言表达中的隐含意义。
接着讨论了网络词汇的转喻属性,阐述了其在语义转换中的作用机制。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对网络词汇进行全面剖析,揭示了其在语言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出发,深入研究了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和转喻属性,为网络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网络词汇的理解,丰富了语言学研究的视野。
【关键词】认知社会语言学、网络词汇、隐喻、转喻属性、研究、认知属性、视角、结论1. 引言1.1 引言网络词汇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新词汇,它们如同一条条纽带,将人们在虚拟世界中联系在一起。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词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其不仅探索了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还深入分析了语言与认知之间的互动。
在这个背景下,对网络词汇的认知属性、隐喻属性和转喻属性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本文将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网络词汇的认知属性,包括其在人们思维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分析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探讨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和隐含的语义关系;探讨网络词汇的转喻属性,分析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使用和转变意义。
结合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对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中隐藏的思维逻辑和文化内涵。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将能更全面地理解网络词汇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 正文2.1 网络词汇的认知属性网络词汇的认知属性是指网络上广泛使用的词汇在人们的认知中所具有的特点和属性。
这些属性包括词汇的熟悉程度、使用频率、情感色彩、文化背景等。
社会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语言研究
![社会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语言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38f606e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7a.png)
社会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语言研究【摘要】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网络语言的研究。
首先介绍了网络语言与社会语言学的关系,探讨了网络语言的研究意义和对象。
接着分析了网络语言的特点与表现,以及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研究方法。
然后讨论了网络语言的语言变异与规范,以及与社会语境的关系。
最后探讨了网络语言对社会的影响,总结了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研究的启示和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和影响,为未来的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网络语言、研究、特点、表现、方法、变异、规范、社会语境、影响、启示、未来研究、结语。
1. 引言1.1 网络语言与社会语言学的关系网络语言与社会语言学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领域,在当今信息社会中,网络语言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网络语言在社会语言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反映了社会中不同群体的文化、认知和交际习惯。
网络语言的产生和传播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密不可分,网络语言不仅受到社会语言学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通过对网络语言与社会语言学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今社会中语言的发展规律与趋势,为促进语言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探讨网络语言与社会语言学的关系,对于深化我们对语言现象和社会影响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网络语言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语言也逐渐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网络语言不仅是一种媒体和工具,更是一种具有独特特征和规律的语言形式。
研究网络语言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网络语言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语言的演变规律和功能特点,促进语言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社会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3 研究对象网络语言作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网络上日常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规范,以及这些表达形式和规范在不同网络社区中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https://img.taocdn.com/s3/m/86d750dfd4d8d15abf234e31.png)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论文导读::网络流行语。
这就形成了概念性的隐喻。
由此形成了概念性的转喻。
喻体:一枝花本体:我。
喻体:浮云本体:生活中的一切。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隐喻,转喻,喻体,本体,认知工具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它是网络媒体发展的必然,体现为互联网文化;是草根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适应了草根阶层的表达需求;某些表达形式有新意和特色,体现出鲜活新奇、方便时尚、生动幽默、个性化色彩强等特点,网络流行语的这些特点与大量隐喻与转喻的运用密不可分。
隐喻思维模式在网络流行语中的运用说明:1. “人生就像是一个”易中天因为在一期《百家讲坛》中瞪大眼睛感叹了一句“悲剧啊”,结果就被网友截了图并上传到了网上,随即成为无数网友争相引用的签名档。
其实,这句流行语的句式模板来自张爱玲笔下的———“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 “杯具”一词诞生后,网上出现了“杯具党”,网友们又创造了“餐具(惨剧)”、“洗具(喜剧)”和“茶具(差距)”。
在网友看来,“杯具”这个词比“悲剧”能表现内心的无奈,同时又多了一分自嘲的乐观态度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比之前单纯的悲观也多了一分希望。
细观其构词过程,除了谐音的构词法外,我们不难看出把源域的喻体特征———茶几(这一用于摆放茶具、餐具、洗具等生活日用品的的家具)映射到目标域的本体———人生(包括顺境、逆境等不同经历),这就形成了概念性的隐喻,也就是对抽象范畴“人生”形成概念化的语言描述,其过程反映出网民对茶几、人生这不同认知范畴内在结构或关系上具有相似性特质的心理认知的趋同,即两者都具有“储物箱”的功能,茶几储存着洗具、杯具、餐具等日用品,人生储存着顺境、逆境等不同经历。
2 “被到了”雷:指对方说话让自己出乎意料,就说被雷到了,源自2008年08月26日的一则新闻“男子发誓欠钱被雷劈话音刚落被雷电击伤”,从此以后,“被雷到了”成为让人感到很无语,很无奈,很”冷”的代名词。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热词探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热词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3a21e247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06.png)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热词探究
张文静;崔建立
【期刊名称】《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8)3
【摘要】互联网时代拓展了网络娱乐空间,催生了大量的网络热词,使人们的语言表达发生了改变。
语言的产生是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结合,这些网络热词正是语言与社会认知交互下的产物。
认知社会语言学将语言、认知与社会视为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旨在把握语言形式与语言表达意义的关系。
通过解读网络热词,剖析了网络热词的形态变异、语义变异及其蕴含的隐喻和转喻的派生路径,进而探讨网络热词产生的内外动因,以期为研究语言文字的繁荣与创新奠定基础。
【总页数】5页(P50-54)
【作者】张文静;崔建立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6
【相关文献】
1.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网络“怼”文化热词
2.探究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新词产生机制
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热词“躺平”及其英译研究
4.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网络热词“实锤”探析
5.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型网络热词“内卷”的解析及英译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https://img.taocdn.com/s3/m/6d5deab9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ed.png)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表情符号、语音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
这种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交流的形式,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灵活的表达方式。
在网络聊天中,人们可以使用各种表情符号来丰富自己的情感表达,使得交流更加生动和有趣。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还可以通过发布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内容来传递信息,这也使得网络语言具有了更加直观和生动的表达方式。
网络语言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在互联网上,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条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广泛传播到全球范围内。
这也导致了网络语言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一些新的网络用语、流行词汇甚至可以在短时间内风靡整个网络,成为人们交流的热门话题。
这种快速传播的特点也使得网络语言具有了很强的时效性,时常需要不断更新和变化。
网络语言还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群体性。
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人们在网络上使用的语言也会有所差异,甚至在同一个地区的不同群体之间也可能存在着不同的网络语言使用规范。
年轻人之间使用的网络用语可能会与老年人之间存在差异,不同行业、不同兴趣爱好的人们在网络上也有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网络用语和流行词汇。
这种地域性和群体性也使得网络语言成为了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网络语言还具有创新性和变异性。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随意创造新的词汇、造句方式,甚至对已有的语言进行变异、转化。
这种创新性和变异性使得网络语言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些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往往是由于网友们在日常交流中的创造性使用,通过不断的转化和变异而逐渐形成的。
这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可以从网络语言的创新和变异过程中探索语言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eba846a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a.png)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词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
这些网络词汇不仅仅是为了方便我们的交流,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在这种背景下,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词汇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将以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为基础,探讨网络词汇中的隐喻和转喻属性,并分析其在社会语境中的表达和影响。
二、网络词汇中的隐喻属性隐喻是一种通过比喻的方式来传递信息或意义的语言手段。
在网络词汇中,隐喻常常被用来表达抽象概念或情感色彩,通过将某种概念比喻成另一种容易理解的形式来传达信息。
以“毒鸡汤”为例,这个网络词汇源自于“一碗毒鸡汤”的隐喻,用来形容一些没有价值或者消极情绪的言论或文章。
这个词汇本身就是一个隐喻的体现,通过将“毒鸡汤”比喻成一种消极的情感,来表达对消极言论的厌恶和不认同。
在网络词汇中,“梗”也是一个典型的隐喻表达。
梗原指植物的茎干,而在网络用语中却引申为“梗图”、“梗音”等形式,用来形容一些经典的、广为流传的段子或表情包。
这里的隐喻在于将植物的茎干比喻成一种广为流传的笑话或段子,以表达对这类内容的推崇和赞许。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网络词汇中的隐喻属性是其独特的语言特征之一。
不仅为语言的表达增加了趣味性和生动性,更是一种反映当下社会文化和情感认知的重要方式。
转喻是一种将原本的词义转化为新的词义的修辞手段。
在网络词汇中,转喻也是常见的语言现象。
“躺平”在日常语境中是指躺倒,而在网络语境中却被转喻为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用来形容一些对生活消极、不积极向上的状态。
这种转喻表达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社会心态的反映,揭示了当下社会中的一些人群对于生活状态的焦虑和消极态度。
“黑话”也是一个典型的转喻表达。
黑话原指黑社会使用的暗语,而在网络语境中则指一种让人摸不着头脑、难以理解的语言,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些特定群体或者文化圈内的独特用语。
这种转喻体现了对语言形式和语言使用的一种反思和批评,也是对日常对话和传播的一种变化和重构。
转喻研究述评:认知语言学视角
![转喻研究述评:认知语言学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d69d2a7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90.png)
转喻研究述评:认知语言学视角
江晓红
【期刊名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34)2
【摘要】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转喻研究,主要有转喻的本质、转喻和隐喻的相互关系、转喻与间接言语行为、转喻在语用推理中的作用和语法转喻等5个方面,对国内外的转喻认知研究进行简要的回顾与评述,对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意义。
【总页数】6页(P119-124)
【关键词】转喻认知;认知语言学;述评
【作者】江晓红
【作者单位】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4
【相关文献】
1.认知语言学视角下中国宋词中部分转喻分析 [J], 郭明磊;周杰;
2.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和转喻 [J], 刘丹;周桂荣;
3.新文科视域下认知语言学的本土化研究路向——《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述评[J], 魏琛
4.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J], 王梦
5.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语言转喻的研究 [J], 缪海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网络词汇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网络词汇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a09c60f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cf.png)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网络词汇研究目录第1章绪论 (1)1.1选题来源 (1)1.2研究背景 (2)1.3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现状 (3)1.3.1国外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现状 (4)1.3.2国内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现状 (14)1.4网络语言研究现状 (16)1.5研究方法 (20)1.6创新点 (21)第2章网络词汇现状 (23)2.1网络词汇的发展 (23)2.1.1网络词汇的范围 (23)2.1.2网络词汇的社会背景 (26)2.2网络词汇产生的因素 (31)2.2.1政治因素 (31)2.2.2经济因素 (31)2.2.3科技因素 (31)2.2.4外来词因素 (32)2.2.5港台因素 (33)2.2.6方言因素 (33)2.3网络词汇的类型 (34)2.3.1谐音型网络词汇 (34)2.3.2口语型网络词汇 (37)2.3.3创新型网络词汇 (39)2.3.4非标准型网络词汇 (39)2.3.5隐喻型网络词汇 (40)2.3.6混合型网络词汇 (41)2.3.7字母型网络词汇 (42)2.3.8数字型网络词汇 (45)V2.3.9形象型网络词汇 (47)第3章原型范畴理论框架下的网络词汇研究 (51) 3.1原型范畴理论简述 (51)3.2网络词汇范畴边界的模糊性 (53)3.3网络词汇的跨语义变异 (60)3.4网络词汇的非范畴化现象 (67)第4章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 (70)4.1概念隐喻理论简述 (70)4.1.1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 (71)4.1.2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 (71)4.1.3概念转喻 (72)4.2网络词汇的隐喻 (73)4.2.1网络词语的源域与目标域 (73)4.2.2网络词汇的通感隐喻现象 (75)4.3网络词汇的转喻 (76)4.3.1网络词汇转喻的语义邻接 (76)4.3.2网络词汇转喻的语音邻接 (78)4.3.3转喻的经济性原则 (80)第5章网络词汇的传播 (84)5.1网络词汇传播的基础 (84)5.1.1科学技术对网络词汇传播的影响 (85)5.1.2社会环境对网络词汇传播的影响 (87)5.2网络词汇的传播途径和传播群体 (89)5.2.1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相互作用 (89)5.2.2网络空间参与者的多元化 (91)5.2.3社会群体对网络词汇传播的作用 (93)5.2.4网络模因传播的三种模式 (94)5.3网络词汇暴力的传播 (96)5.3.1网络词汇暴力及其特征 (97)5.3.2网络暴力语言的演化传播 (98)VI第6章网络词汇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01) 6.1网络词汇是时代的反映 (101)6.2网络词汇对现代汉语的丰富 (102) 6.3网络词汇的局限 (103)6.4网络词汇的规范 (108)结论 (111)参考文献 (113)附录1:网络词汇表 (127)附录2:表情符号 (160)致谢 (162)作者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64) VII。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https://img.taocdn.com/s3/m/2bedeb26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e1.png)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网络语言,需要从网络语言的特点、影响、形成原因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网络语言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研究对象,对于了解当代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趋势,对语言使用者的影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语言的特点是非常显著的。
网络语言通常是在网络环境中产生和传播的一种语言形式,它与传统的书面语言和口语语言都有所不同。
网络语言的产生渠道广泛,传播速度快,适应性强。
网络语言往往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征,如打字速度快、表情符号丰富、词语简洁等,这些都是传统语言形式所不具备的特点。
网络语言的根源是多元化的文化,它吸纳了各种不同文化的元素,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语言形式。
网络语言对社会语言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网络语言的产生和传播方式为社会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种新兴的语言形式为语言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网络语言的快速传播也对语言规范和语言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传统的语言规范和规则可能会随着网络语言的普及和发展而发生改变,这也为社会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和方向。
网络语言的呈现形式丰富多样,如文字、图片、表情符号等,这也为社会语言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和途径。
网络语言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网络语言的形成源于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互联网的特点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言交流和分享。
网络语言的形成也与文化的多元化和信息的快速传播密切相关,不同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为网络语言的形成提供了土壤,而信息的快速传播又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网络语言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新兴研究对象,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它不仅对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对语言使用者的语言意识和语言习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我们应该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网络语言,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这种新的语言形式,更好地适应和应用它。
从社会语言学看网络用语的发展
![从社会语言学看网络用语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8d91f3180eb6294dc886ca8.png)
从社会语言学看网络用语的发展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含义网络用语的特点和网络用语的发展三方面,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网络用语进行研究和讨论。
一、社会语言学的含义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分支,是探讨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领域包括语言与地域、语言与群体、语言与时间、语言与文化等方面。
社会语言学对网络用语的研究,就是将网络用语当成一种社会方言,研究它的语言特色、形成条件、变化过程、发展趋势等。
二、网络用语的特点(一)简洁化网络用语追求高效率、大容量、简洁化,用最少的符号或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例如,用不明觉厉表示虽然不明所以,但是仍然觉得很厉害,用四个字表达复杂的感情和内涵。
(二)平民化与规范化汉语相比,网络用语更加倾向于平民化和口语化。
例如,网络上用蹿红来表达规范汉语中一夜走红的含义,显得更加随性和亲民。
(三)符号化在网络用语中经常用符号来代替语言,表达一些特定的含义。
例如,用88代替再见、用94代替就是等等。
(四)创意化相比于规范汉语的传承性而言,网络用语更富创意性。
网络用语创意或来源于对规范汉语的演变,或来源于社会热点事件,或来源于网民的新的思想观念,与时代进步和文化发展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例如,神马都是浮云不做死就不会死等网络流行语就充分体现了网络用语的创意性。
(五)普及化随着网络交流的盛行和新闻媒体的传播,网络用语已经越来越呈现普及化趋势,对汉语言发展和人们日常交流都有着广泛影响。
例如,当年给力一词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就预示着网络用语普及化时代的到来。
三、网络用语的发展(一)网络用语的形成条件语言的发展始终脱离不开社会性,网络用语的产生也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般来说,网络用语是在以下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始形成的: 1.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网络交流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社会语言学中,认为不同的语言群体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习惯。
网络交流促使网民作为独立的语言群体而存在,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化网络语言。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8c3a55d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40.png)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认知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跨学科领域。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词汇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法忽视的语言现象。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下,网络词汇不仅具有语言学特性,还涉及到认知和社会的因素。
而隐喻和转喻作为语言的重要现象,也在网络词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旨在揭示网络词汇背后的认知和社会意义。
认知社会语言学将语言视为一种认知和社会交往的工具,强调语言与认知、文化、社会的联系。
在网络时代,网络词汇作为新兴的语言现象,具有明显的认知和社会属性。
网络词汇的产生和传播与认知过程密切相关,如“刷存在感”、“躺赢”等词汇的流行,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和评价。
网络词汇的使用受到社会环境和群体影响,如“996”、“996.icu”等词汇涉及到劳动和就业问题,反映了社会热点和民生关切。
从认知和社会角度分析网络词汇的语言现象,对于理解当代语言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研究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它通过映射关系将一个概念转化为另一个概念,从而赋予原概念新的意义和表达形式。
在网络词汇中,隐喻表达具有显著的特征,反映了网络语言的创新和丰富性。
“躺平”一词原指“躺着不动”,在网络语境中被用来形容“放弃抵抗,接受现实”,通过隐喻的方式呈现了一种对生活与社会的态度。
又如,“996”一词原指“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9小时以上”,在网络中被用来贬义化描述公司的加班文化,隐喻了对劳动权益的关切和批判。
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方式,更反映了网络社会的认知和文化现象。
浅析从社会语言学角度透视网络流行语中英文语码转换现象
![浅析从社会语言学角度透视网络流行语中英文语码转换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a05bdba3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ca.png)
浅析从社会语言学角度透视网络流行语中英文语码转换现象1、社会语言学与网络流行语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是反映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
作为语言学分支的社会语言学指出,语言与社会共变,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既要从社会生活的变化来观察语言的变化,也要从语言的变化去探讨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急剧上升,网络语言也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而广泛传播的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鲜活语言形式。
因此,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不仅有技术方面的因素,也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直接、最敏感的反应。
在大量网络流行语的频繁使用中,有一类流行语。
如“你out了”也被众多网民争相引用,并被评为2009年度最佳网络流行语之一。
此类流行语有其构成的特征,本文将用社会语言学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分析此类流行语的成因、色彩新意及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2、语料分析究竟何为“语码转换”?我们先来分析以下四组语料:语料1:老师:“上课喝啤酒?”学生:“老师,你out了!”语料2:“连这个你都不懂?I服了You!”语料3:“2004《时代风采》时尚模特评选活动正在启动ing”语料1中out一词在不同场合具有多种意思,可以作副词、形容词、介词、名词和动词。
“out”选取了在英汉词典中的解释“出外;在外;向外”,如今,这个词被赋予了“落伍了、不能与现行接轨了”的新意。
语料2中,在句内出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其目的是在语用环境下,根据需要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以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语料3的特点是通过汉语谓词性成分加英语词尾ing(我们记作X-ing)来表达进行时态,“X-ing”形式有其独特之处:一方面,在汉语中介入英语的语素能给人带来新奇感,引起听觉和视觉上的新鲜刺激。
另一方面,较之于印欧语,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表示进行时态要通过状语和部分助词实现,比如“正在、着、呢”等,英语则是通过词尾的变化来达到其时态以及语法功能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
词汇也成为当代语言学中一个研究热点。
本文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网络词
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
一、隐喻与转喻
隐喻和转喻是两个重要的认知语言学概念。
隐喻是指通过暗示、比较等语言手段,将
某一概念与另一概念相提并论,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意义。
例如,常说“心如铁石”,
“班门弄斧”等。
转喻则是指将一个概念或者意义从本义转化为另一意义的过程,例如,“黑夜”在本义中指的是一天中光线暗淡的时间段,但是在转喻中则指的是一种阴暗、恐
惧的氛围。
二、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
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象隐喻
网络词汇中的很多词汇都是由形象隐喻得来的,例如,“网红”一词就是由“红”代
表着被人们追捧、受欢迎的意思,再加上“网”这个词汇,形成了“网红”的新意思。
类
似的还有“养眼”、“口感”等词语。
(二)比喻隐喻
网络词汇中也有很多比喻隐喻,例如,“口胡”一词,其实就是简化自己为一个“口”,来比喻说话跟牛一样东拉西扯,没有道理。
类似的还有“自闭”、“膜拜”等词汇。
(三)衍生隐喻
网络词汇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派生出新的含义,这种现象叫做衍生隐喻。
例如,
“内鬼”一词,在本意中是指在同一组织中保密服务的人员,但是在网络语境中却又出现
了“内鬼”指的是替别人照看宠物、家庭的人员。
(一)夹杂转喻
夹杂转喻是指在一个词汇中同时包含了多种含义,其中一个含义通过转喻得来。
例如,“稳”这个词,从原始意义出发主要表达事情很平稳、不会变动,但是在网络语境中,又
加入了对赞美物品的含义,同时存在夸大和赞扬的情感。
(二)引申转喻
引申转喻是指通过语境、词汇的排列组合或者同音字转化等方式,将一个概念或者一个词汇的本义转化为另一意义。
例如,“蓝瘦香菇”这个网络词汇就是通过将“背景蓝、身形瘦、语气落寞”的形容词合并形成的一个新词,来形容一个不太好的心情。
隐式转喻是指在网络词汇中,所代表的新意义没有完全改变,但是可以通过暗示、比较等语言手段来理解新意义。
例如,“囧”这个网络词汇常常用来表达不知道如何回应、面对某些尴尬事情的情感,并没有直接的转化。
四、结论
综上所述,网络词汇作为当代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具有较强的隐喻和转喻属性。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网络词汇的内涵和外延的新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语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