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初中语文《望岳》《野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歌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初中语文《望岳》《野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歌教学设
计
导入: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皆爱登高望远,或临水遐思,以诗赋情,畅抒胸臆,比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敬亭山》《观沧海》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标题中含“望”的几首古诗,在群诗阅读中去品味去发现。
一、吟诵律诗,品味诗韵
PPT出示三首诗。
学生活动:
1.读准确:诵读,疏通生字词。
2.读出律诗的韵味:韵脚,对偶。
3.轮读、赛读、比读。
4.结合注释自主疏通诗意,质疑答疑。
5.如果给这三首诗歌分类,你会如何划分?
明确:从描写对象来看,《望岳》和《野望》写的是山,《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的是水;从情感来看,《望岳》是积极热烈的,《野望》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有关于退隐话题的情感表达。
二、跋山涉水,远览近赏
学生活动:
1.《望岳》的观察点在哪里?
PPT:
有人做了考证的功夫,说杜甫的《望岳》到底在哪里作的,是在山底下还是在山上头?我觉得他是在半山腰写的。何以见得?他从没有看见山,说“岱宗夫如何”,然后远看那“齐鲁青未了”,接着再走近一点,便开始爬山了。那么现在到了山顶没有?还没有到。他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说:我一定要爬到最高的山顶上,那时候“一览众山小”。——叶嘉莹
2.说说《野望》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观察点。
明确:《野望》首联交代观察点在“东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观察点在洞庭湖岸边的某处位置。
3.“望”见什么?表现景物怎样的特点?从近景和远景的角度进行分析。
PPT:
摄像中的远景是电影摄影机摄取远距离景物和人物的一种画面。这种画面可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广阔深远的景象,以展示人物活动的空间背景或环境气氛。
近景,是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者景物局部面貌的画面。近景常被用来细致地表现人物的面部神态和情绪,因此,近景是将人物或被摄主体推向观众眼前的一种景别。
明确:《望岳》,远景是首联和颔联,“齐鲁青未了”“阴阳割昏晓”,近景(或远景,有争论)是“决眦入归鸟”,表现了泰山之高峻和连绵。《野望》,远景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近景
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出了秋日山林的唯美和静谧,日暮时分牧人生活的烟火气。《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远景为首联和颔联,近景是尾联,表现了洞庭湖气势磅礴,“坐观垂钓者”可能是实写,也可能是虚写。
三、猜测命运,依字卜算
1.一个人的眼睛能根据自己的情感选择景物,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透过诗句,去窥测一个诗人的性格,继而推测他的命运。以《望岳》为例,由文推人,寻找镜头中可能预示诗人命运的“一字天机”。
明确:“钟”和“割”,用词奇崛、大气,表明诗人眼界和心胸的博大。“生”“入”,有生命的活力。“凌”壮志凌云,有理想有目标;“览”,可以用“成就动机理论”来解释,显示诗人的自信。
2.说说另两首诗的“一字天机”。
明确:《野望》,“依”,漂泊不定,没有归属;“歌”,歌唱着生活,带着达观和傲世情怀;“薇”,运用叔齐伯夷退隐深山,饿死不吃周粟的典故,表明自己的归隐之心。《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济”,渡过,跨越实现理想的阻碍;“耻”,闲居又觉愧对明君;“羡”,羡慕垂钓者,即羡慕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希望自己能得到举荐和任用。这样一位“居庙堂之高我所欲”,“处江湖之远亦我所欲”的大诗人,应该能坦然面对命运的安排吧?
3.到底我们卜算得准不准呢?以杜甫为例,让历史资料来为我们揭示谜底。
PPT:
34岁,杜甫与李白相遇,在饮酒赋诗之外,又讨论了炼丹求仙。
36岁,长安应试,无果;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果。
39岁,得到玄宗的赏识,但没有得到官职。
44岁,安史之乱,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写文章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46岁,被贬到华州,后回到长安,仕途失意。有感战乱,作“三吏”“三别”。
……
59岁,在漂泊辗转中,客死潭州。
明确:杜甫一生,经历战乱和仕途失意,但他一直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百折不挠。这种精神恰是我们从《望岳》中所看到的积极进取,胸襟阔达的折射,所以我们的“依字卜测”还是成功的。
4.让我们通过王绩和孟浩然的史料,来验证我们的“依字卜测”。
PPT:
大业年间,王绩不喜在朝廷做官,请求担任六合县县丞,因为嗜好饮酒而不管公务,加之天下动乱,因此被弹劾,于是解官去职,回到家乡。
武德初年,朝廷征召前朝官员,王绩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因善酿酒的一对夫妇相继去世,觉得官场无可恋,就弃官离去。
王绩隐居家乡后,遵循焦革家酿酒法为经典,又采用杜康、仪狄
以后善于酿酒的方法编为酒谱。他饮酒到五斗不醉,著有《五斗先生传》。
明确:对于一位怀有儒家功业理想的文人而言,归隐山林并不能安放自己的内心,很多内在的矛盾冲突依然无法消解。一方面,山水之幽静和恬淡可以让他暂时忘却世俗人间的烦恼,另一方面,渴望入世成就一番大业而不得,又让他恐慌和忧虑。从诗中很多具有对比意味的意象都能看出来,他的归隐之心就建立在这种苦闷和彷徨的背景下。因此,我们的卜测比较准确。
PPT:
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了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闻一多
明确:王绩隐居,在于官场的诱惑不如诗与酒,而孟浩然的隐居,在于困顿失意后离开官场,真心欣赏和投入自然山水的怀抱。孟浩然48岁已经隐居,但做此诗时已51岁,可见他内心对于隐居生活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