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史学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史学史
第一讲导论
一、填空题:
1、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历史是人类生活的形成,是人类生活的发展,是人类生活的变迁。

2、英国史学家(爱德华·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一书中认为历史包括两个方面:(历史学家
所进行的探究)和(他所探究的过去的事实)。

3、历史痕迹包括:(史迹遗存)和(文字记录),其中史迹遗存大体上有三类:(遗址)、(墓葬)和(遗物)。

4、在希腊时代,(希罗多德)所写的(《历史》)是最早的西方史学史。

5、(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史家三长”,即(史才)、(史学)和(史识)。

清代(章
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出(史德)。

6、1902年,(梁启超)在其著作(《新史学》)中提出了传统史学的不足之处。

二、名词解释:
1、历史:它是一个社会进程,是一个时代在另一个时代发现的值得记录的东西,只有借助于现在我们才
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于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在,使人理解过去的社会,使人增加掌握现代社会的能力,这就是历史的双重作用。

2、史学:它是通过史料研究历史发展过程本身的一门学科,即从历史遗迹中重认历史,并通过文字、图
片、视频等手段将其重现。

3、“史家三长”: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史家三长”,即史才、史学和史识。

其中,史才指选择、鉴别
和组织史料的能力;史学指编纂历史书所需要的丰富材料和各种知识;史识指研究历史的理论和方法。

三、问答题:
1、简述史学的功能。

答:(1)民族性格,培养自尊与自爱。

(2)彰往而知来,总结历史经验,考察历史前途。

总之,研究历史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考察未来。

2、简述传统史学的不足之处。

答:(1)四弊:①“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②“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③“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
④“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2)二病:①“能辅叙而不能别裁”;②“能因袭而不能创造”。

(3)三大麻烦:①“难读”;②“难别择”;③“无感触”。

3、简述史学史研究的方法。

答:(1)将各个时期著名的史学家的有关史料收集起来,整理成一系列有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评传。

(2)把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献收集起来,进行一一的介绍跟解析,可以归结为历史要籍的介绍与选读。

(3)侧重于史学活动系年的研究,把中国史学的发展脉络给勾划清楚。

(4)对整个史学史学科进行词目说明。

4、简述史学史的基本问题。

答:(1)最根本的问题:历史哲学(史学)问题,它偏重于史学中哲学理论的探讨。

(2)基本问题:研究历史的方法,简称史学方法,它是通向历史认识,揭示历史本质的桥梁和手段,以特定的历史认识论为旨归,通过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手段去完成对历史过程及其本质的认识。

(3)史学成果:对史学成果进行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评估,受时代影响,中国的史学和政治、政治史有不同程度的联系。

5、简述中国史学史的分期以及每个时期的特点。

答:以史学的转型作为分期的标准,可以把中国史学史分为三个时期:
(1)从先秦到宋元,这是传统史学的产生和完善的历史时期。

特点:①从史学哲学上看,史学的理论基础是经学,对人类文明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

同时,特别强调了史学经世致用的功能。

②就史学方法而言,无论是史学著述还是史学考证以及史论,都特别强调方法运用者的史学品
德,所揭示的方法论程序与古代哲学思维方式有密切关系。

③从史学成果上看,无论是史料的编制、史学著述,还是史注和史评,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对中国历史和外国的某些历史作了丰富的记述,保存了民族历史文化,为后人了解和研究中
国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2)明清时期(戊戌变法以前),这是传统史学的转型时期。

特点:①从史学哲学上看,对历史道德和理性精神富有辩证色彩,对历史具体规则的认识有所深入,对史学主体的认识有所深化。

②从史学方法上看,也提出创造性的观点,逐渐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已经孕育出了近代史学
方法论的萌芽。

③从史学成果上看,史学家运用历史的考据方法对于古代的经史文献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清
理,为近代史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资料基础。

(3)晚清以后,这是新史学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特点:①从史学哲学上看,出现了传统文化主体论、文化的西化论和马克思主义三个史学哲学的流派。

②从史学方法上看,三大流派各有不同的治学方法。

传统文化主体论主张要在传统史学方法的
基础上结合西方的史学方法发展出一种新的史学方法。

文化的西化论认为史学的近代化要进
行逻辑实证化,用科学的主义和方法来整理国故。

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和它的世界观是一
个统一的整体,它突破了形式逻辑的局限,发现了历史文化的一种本质联系。

③从史学成果上看,新史学的研究成果既是对古代史学成果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古代史学成
果的更新和改造。

总之,新史学史是沿着肯定与否定,继承与变异这样一条道路逐渐向前发展的。

第二讲先秦至宋元的史学哲学
一、填空题:
1、(《史记》)是儒家史学哲学的第一次全面系统的实践。

2、“八书”指的是:(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和(平准)。

二、名词解释:
1、《史通》:该书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是史评杰出的代表作。

作者是唐代的刘知几,因与
监修意见不合,郁郁而不得志,遂“私撰《史通》以见其志”。

该书分为内篇和外篇,共20卷,对有关史书的编写体例,选择史料的标准,叙述史事的技巧,皆有详尽的阐述,可以视之为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历史编纂学。

此外,该书把史书渊源流别,表述无遗,叙述史官沿革,相当详尽,因此,也可以视之为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史学史。

三、问答题:
1、简述孔子的史学思想。

答:(1)义,即史学家的历史观,或者说是史学家对社会本质及发展规则的认识,他认为历史的进程是继承和发展的统一。

(2)将《春秋》所记载的鲁国十二公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所见世”、“所闻世”和“所传闻世”,并对其进行了不一样的表述,反映了孔子对于历史规律的探索,承认了历史的进步。

(3)孔子认为史学主体应该与现实生活的伦理学主体保持一致,史学家应该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社会规则的理性认识,并且应该富有敏锐的社会批判力。

2、简述先秦时期儒家史学哲学发展的表现。

答:(1)对社会历史的本质进行了重新认识。

孔子重点分析了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特征,而孟子对此有些不同的看法,他批评了宗法制度中某些行为规范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主张应该以“义”制“仁”,提倡以“义”为核心的地域关系的行为规范取代以“仁”为核心的血缘关系的行为规范。

战国后期荀子提出“法后王”的主张,应该着眼于历史的向前发展来揭示历史的本质。

1.(2)吸收了道家关于“道”的观念,把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抽象为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过程。

《易
传》中体现出儒家的天道观,通过阴阳定位结合《易经》的卦象加以印证,认为阴阳运动体现了社会关系剧烈变动的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有那些中正顺时、刚健有为的人才能赢得百姓的爱戴,只有那些和谐、充满道义的社会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才是符合自然历史和人类历史本质
的社会。

(3)发展了孔子“六艺并重”的思想,扩充了历史的含量,只有通过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实践才能体现出历史的道德和理性精神,在当时的历史记载中开始了多方位、多角度地记叙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

(4)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儒家历史观运用不同领域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表现为对《春秋》的不同传注,影响比较大的是《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左传》通过解释《春秋》的具体历史事实,来阐述孔子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从而理解孔子的历史观。

而《公羊传》和《谷梁传》侧重于用儒家的历史观来评论历史事实,缺乏对历史事实的研究,出现了是非相左的观点。

3、简述司马迁的《史记》关于史学哲学的特点。

答:(1)司马迁坚持和发展了儒家关于历史发展的本质思考,“通古今之变”。

此外,他还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2)司马迁继承和发展了春秋战国以来的人们,特别是道家学说关于自然界的认识成果,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即“究天人之际”。

同时,注意研究区域型经济,如:水利等,还探索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3)司马迁吸收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表述方法,形成了“成一家之言”的著作体例,创作了纪、表、书、传的纪传体体例。

4、简述先秦时期传统史学哲学的特征。

答:(1)中国传统的史学和哲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人类历史发展运行规律的探索作为自身的重要目标,并主张结合对自然历史的研究来阐释人类历史的运动规则,这一目标和思路实际上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目标和思路,所以中国传统史学与哲学是相互融汇,相互贯通的关系。

(2)传统史学具有文化史学的特色,它始终不是一个纯粹的社会科学,不但继续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而且记载了自然历史,包含了天文地理的变化,把自然和人类社会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对思考的问题而言,特别注重历史的传承和变异,注重对历史作为一个文化史进行全面思考。

(3)传统史学要求史学主体有对于历史发展本质的高度自觉,同时还需要有为史学献身的高尚的志愿。

5、简述魏晋至宋元时期传统史学哲学发展的表现。

答:(1)通过对玄学和佛学的批判,更加明确地坚持了儒家关于历史本质是人伦道德和理性精神的认识,反对割裂本体与现象的联系,主张对现实世界做切实的肯定与研究,认为“天道”和“天理”是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本质,同时又是儒家所理想化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的秩序。

(2)通过对神学史观的批判,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关系的理解有所进步。

(3)通过对历史命运的研究,以及对社会历史重要内容的专门研究,对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历史内容纵横两方面的联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4)这一时期发展力传统的史学主体思想,除了继续发展史学主体和伦理主体的相互联系之外,还对史家的才、学、识进行了专门的讨论。

6、简述一个优秀史学家应该具备的条件。

(刘知几)
答:作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不但要对历史趋势有一个敏锐的洞察,而且要有对历史本质的深刻领悟,还要有对各种复杂社会现象的理解能力,有关于各种社会现象的专门知识,有对历史事实灵活生动的表现能力,有对史学著作体例和方法的深入了解。

只有具备上述品质,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

7、简述传统史学哲学存在的问题。

答:(1)史学对《史记》和《汉书》有两种不同的评价,尊汉抑史,只有极少数的史学家能够发明司马迁的这种史学哲学思想,而大多数史学家趋同于《汉书》正统化、世俗化的史学哲学观。

(2)史学还没有彻底消除神学史观和历史命运思想,还不能深入地理解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真正关系,不能对历史发展的内在矛盾进行具体的分析。

8、简述传统史学哲学的基本特点。

答:(1)传统史学哲学的基础是经学,中国古代的经学在汉初就已经奠定了从自然和社会统一的角度思考人类社会的思路,因此史学就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当做两个并立的重要目标,而史学著作也兼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成为历代的百科全书。

而经学每一个阶段的重要变化和结论也都在不同时期的史学著作中得到反映。

(2)传统史学哲学对人类社会的文明有很深刻的理论思考,它认为道德和理性精神是衡量社会发展的
终极标准,它所追求的道德和理性精神是人类社会的和谐和正义。

围绕这一概念,古代的史学家讨论了政治道德和个人道德、政治的平均主义和社会有等级的共同发展等问题。

(3)传统史学哲学特别强调经世致用的功能,史学历来是以资治为目的,反对纯粹学术化的研究趋向,坚持史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总之,中国传统哲学是个非常丰富的理论宝库,是传统民族文化精神的坚强基石。

第三讲明清(戊戌变法以前)史学哲学的转型
一、填空题:
1、王韬将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三代之道)、(郡县之道)和(君民共主之道),以君民关系作为划
分的标准,他认为世界上有三种类型的国家:(君主制国)、(民主制国)和(君民共主制国)。

2、黄遵宪将历史分为:(封建之世)、(郡县之世)和(共和之世)三个阶段。

二、问答题:
1、明清之际史学哲学新趋向的背景:
答:①中国古典哲学经过子学、经学、玄学、理学几个阶段的发展,基本的命题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讨论,已有条件进行回顾和总结。

②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已经成熟,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已对旧有经济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③民族危机的爆发也使知识分子反思政治甚至反思思想,从而出现了一大批的思想家和史学家,他们对史学标准及史学颁发进行了重新认识,导致史学哲学出现新的趋向。

2、简述王夫之对史学哲学的贡献。

答:(1)首先从哲学的角度对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进行了富于思辨色彩的剖析。

他认为“天道”是“人道”的前提和基础,而“人道”是“天道”的价值中心,离开了人类历史,自然历史也就无所谓“道”。

(2)他还对人类社会的具体规则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主要表现在:①对历代的正统论进行了批评;②对历史的命运论发表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人类历史有一些必然之势,从远古到明清之际,人类历史由野蛮到文明,经历了政治、经济和思想各个方面的具体变化。

(3)他特别地阐述了史学的功用,他认为史学研究不能局限于繁琐的记载,而应该关注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得失经验,以便后人从中得到启发。

他讲究因时宜而论得失,历史上人们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是相通的,要结合现实来运用。

3、简述黄宗羲对史学哲学的贡献。

答:(1)他考察了政治起源,认为国家政治的设施以及运行都是为帝王个人的私利,指出只有通过对君主政治进行改造才能调和它与历史理性间的矛盾。

(2)他的贡献之二是对宋元学术史的整理,主持了《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的撰写。

在《明》中提出了编撰原则和方法。

他认为学问既要注重自得,又要容纳各派。

主要表现在:①每个学案前面冠以序论,做一个简明扼要的说明;②随后分列本案各学者传略,除了介绍学者的生平和主要的学术观点以外,还要加以评析,指出他们的学术精髓;③节录各学者重要的著作和语录,资料取自原著。

4、简述顾炎武对史学哲学的贡献。

答:(1)倡导传统学术的经世致用,认为真正的学术研究必须是“考百王之典,综当代之务,修己治人”
这样一种“实学”。

他所著的《日知录》不仅考察了历史政权组织结构的各种形式及其利弊,考察了官吏选拔的各种办法及其得失,还考察了社会风俗的时尚和效用,还针对明末政治问题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和主张。

(2)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进行了严肃的思考,认为历史发展的根本是人文道德的进化。

他反对对人文道德作一个宗教化的理解,认为它只是人类文化传统得以延续的标志,是学术研究为何能够经世的基础。

5、简述明清之际学者在史学哲学方面的共同特点。

答:(1)对历史道德和理性精神的认识富有辩证色彩,对历史本质与历史现象的关系认识有所深入,他们把历史本质当成一种客观的逻辑力量,把这种历史本质与具体历史现象特别是王朝的兴替区别开来,超越了具体历史现象的局限。

开始用开放和发展的眼光去具体的分析历史本质的一种丰富的,一
种显现的过程。

有助于扭转汉代以来历代正统论的积弊。

(2)对历史具体规则的认识有所深入。

王夫之提出“天之道,人不可以为道”,“天者器,人者道”,前者有助于人们清除自然现象强加于人类历史的非本质的联系,后者有助于对人类历史做一个客观的把握。

黄提出文化学术的基本方法原则,顾是对具体历史现象做了专题研究。

(3)对史学主体的认识有所深化。

黄强调史家的一种权利,王夫之则强调史学家敏锐的思辨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顾更强调一种实证精神和求真意识,这些讨论标志着史学家在分析人类历史时已经有了很高的理论思维水平,主要表现在:由铺述向内在联系,到明清对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探索。

(4)对于史学方法提出了一些创造性的观点。

6、考据学的特点
(1)考据学治史特别注重历史的真实,实事求是,反对驰骋议论。

(2)考据学的一般原则:归纳法。

7、章学诚对史学哲学的贡献。

(1)对当时的考据之风进行了抨击,认为史学应该包括“功力”“学问”。

功力即史学的基本功,包括文字的考订、史料的辨伪、史实考证三个方面。

学问个人独特的史学见解及史学写作的心得体会。

他认为乾嘉学派在这两个层次缺乏自我意识,混功力为学问。

(2)他重视史学的义理,认为它既包括史学家的经世目的和经世主张,还包括史家表述历史题材的独创性。

(3)他对史学的“德才学识”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其中,史德即作史者之心术,即史学家的道德素质和品格,他认为只有那些又严肃使命感和实事求是的求真意识的人,才是史学家的真正代表。

史才是表述历史真实的才能,史学是史家体例的认识;史识是史家判断历史事实的敏锐的才能。

(4)更加突出了史学著述的个性,强化了史学的主体意识。

8、龚自珍的史学哲学特点。

(1)从学术史的渊源上看,一切学术均属于史学。

他把史学精神背景扩大为全面的文化状态,使史学超出了单纯的史学著作的局限,彰显了史学经世的作用。

(2)对历史进行了理性地思考,表达了一种历史的变化观和述往思来的理想。

(3)他对传统的史学精神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认识到史学相对独立的精神,并且推崇史学的权威。

9、魏源的史学观点。

(1)认为古代的学术与政治史融为一体的,知识分子研究先王的政典都密切地关系日常生活,都旨在应用,同时认为古代以经术为治术,通经为致用,而乾嘉汉学与此不同,使得学问和政事截然两途。

(2)对历史发展的趋势有所认识,对历史研究的主体意识有所探索。

他认为历史存在客观的必然趋势,从田制赋税、官吏的选举、兵制、法制等的历史演变来看,都不可能舍新而趋旧,他主张学术要研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审查原来的经验,哪些可以为我所用。

10、以龚自珍、委员为代表的史学哲学的进步之处。

(1)都突出了史学的经世功能和史学的主体意识,乾嘉史学的汉学和宋学各用长处。

(2)对历史客观本质和历史的具体内容也有了一定的深入。

11、传统正统史学精神的复兴内容。

(1)把君臣之义和名节观念当做史学的标准,认为依靠他们可以扭转现实政治的混乱局面。

(2)对历史发展的过程做出了不正确的认识,弥漫着一种突出的命运论。

12、传统史学哲学反思的表现。

(1)今文经学的兴起体现了经学家们以复古求解放,借助于学术研究以阐述历史观和政治主张的真实意图。

(2)晚清今文经学序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考,不仅有一套自成体系的政治文化,而且对清代以前的历史演化阶段进行了初步探索,特别是它所表述的关于当时的社会所处的历史地位以及世界的政治文化理想已经显现出了一种对于现实与历史的超越意识。

13、以王韬和黄遵宪为代表的史学观点进步之处。

(1)他们通过中西历史对比,对中西历史发展的具体阶段及其主要特点比明清之际以来的看法更加明确,更加具体。

他们对中国社会发展趋向的前景比明清以来的论述要深入的多,系统的多。

(2)他们关于未来中国的主要特点以及精神风貌的论述表现了他们在学术思想上独立自主的精神。

他们的结论已经显示出呼之欲出的新史学的内容。

第四讲二十世纪新史学哲学的理论建构
一、1、1901年,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编撰(《清议报》)并发表了(《中国史序论》),在理论上对中国史进行了新的说明。

2、留日学生(侯士绾)把福田和民的(《史学原论》)译成中文,并改名为(《新史学》)。

3、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新史学》),并于1903年编撰成书,提出了(“史界革命”)。

4、1903年,上海镜今书局出版了(《中国新史学》)。

5、1904年,(《訄书》)重刻本(《尊史—别录乙》)反映了章太炎的思想。

6、陈寅恪的代表作是:(《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柳诒征的代表作
是(《国史要义》)。

胡适的代表作是(《中国哲学史大纲》)。

李大钊的代表作是(《史学要论》)。

郭沫若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侯外庐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7、汤用彤主要研究(魏晋文化)。

二、问答题:
1、简述新史学哲学的理论创新。

答:(1)表现在对旧史学价值标准的批评和对全民本位史学标准的提倡,认为史学应以国民为本,古代史学的帝王《资治通鉴》应转变为近代史学的国民《资治通鉴》,应把以帝王为中心的史学体裁转变为以国民为中心的史学形式,史学应展示国民文化史的演进过程,对国民文化史的各项主要内容进行专门叙述,作为建设新国民文化史的基本凭借。

(2)提出了贯注历史发展的公例和原理,对历史进行了重新的认识。

(3)提出了研究历史的具体方法,他们认为新史学应是反映社会进化的全面的文明史,而不是像传统史学那样只保存一些文明史的资料。

新史学的出现标志着传统史学的帝王中心论开始向国民中心论转化,历史循环论开始向历史进化论转化,传统史学的史实描述性开始向史实诠释性转化。

2、简述梁启超的史学观。

答:(1)批评了传统史学的正统史观,认为历史叙述的重点核心应是国民而不是君主。

(2)对旧史学的内容铺排进行了批评,他认为中国历史可以分为上世、中世和近世三个阶段,主张要根据历史进化论的原理总结出中国历史演进的线索。

(3)批评了传统史学的研究方法,从理论上探索新史学的研究方法,他认为一切学问都离不开研究的主体和研究对象的课题,主体主要是指研究者的素质,主要包括对历史发展规则和趋势的洞察,认为传统史学能因袭而不能创作的主要原因在与史学研究者没有体现自己独到的认识和个性特征,而作为新史学家既要广泛研究西方的法律政治哲学著作,从中获得对社会根本问题的有益启示,形成个人的理性认识,还要广泛摄取各种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把它们运用于史学研究。

3、简述章太炎的史学观。

答:(1)他对传统史学展开了系统的批评,他认为传统史学的最大毛病在于缺乏对传统史实的归纳,从传统史学的著作中找不到历史演变的原理,即使像王夫之的《史论》也没有摆脱就事论事的局限,没有总结出历史演变的规律,历史记载也不很全面,像《世本》全面叙述社会文明史的体例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扬。

(2)他对新史学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他认为新的史学著作应该克服传统史学著作缺乏理论原理的弊病,应该把社会文明的各个方面都概括进来,历史研究一方面应研究历史事实的还原以及事实关系的梳理,另一方面还应启发对未来的思考,为当时的人们提供政治、经济诸方面的借鉴。

4、简述新史学哲学产生的背景。

答:(1)它是明清之际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史学哲学长期酝酿发展的结果,新史学家大多利用了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等人的观点。

新史学也非常重视鸦片战争以后的史学成果,把历史的进化论进行了落实。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史学哲学是在传统的经学体系开始动摇,传统史学哲学的理论基础受到破坏提出的,人们发表对史学哲学的看法大多脱离经学体系,根据个人理解的西方哲学进行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