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服务论文4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金融服务论文4篇
第一篇
一、现代农业需要现代金融服务
(一)金融服务构成现代商品农业的主要生产要素
传统农业是自给自足的农业,农民生产的自给消费需要的产品,而不
是用于以交换为目的商品,产品生产一般是够自己和家人消费就行,由于
生产数量少,所需的资金投入很少。
如果是以扩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就需
要投入一定资金。
这就需要银行提供金融服务。
农业货款需要抵押,一般
是以土地价值和级差地租平均价格作为抵押。
农业贷款以低息扶持,国家
对从事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实行利息补贴。
所以农业土地银行的贷款往往
带有政策银行性质。
它不同于以利润为目的纯商业银行。
它是以扶持农业
生产为目的。
越是进入现代后的农业越是一个脆弱产业,它的发展离不开
金融机构的服务,尤其离不开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服务。
如同工业、商业一样,资金是构成现代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没有资金,只可以发展自给农业,不可能发展现代型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商品化的农业。
(二)金融服务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机械化和信息化升级,做大做
强现代农业的法宝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就是生产手段和生产工具的革命,专业
化和规模化发展所要求的从机械化到信息化的技术升级,都需要资金投放,作为农业组织,无论是集体组织还是家庭农场,农业的利润率很低,大多
是靠政府补贴而勉强维持,因此一般都没有多少积累投入农业的技术升级
和农业生产设施及设备的购买。
如果需要购买这些技术设备必定是需要金
融机构提供贷款服务。
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农业是脆弱产业,受国内
外商品供求关系影响,价格波动很大,存在的风险较大,一般商业银行是
不愿意提供贷款服务的。
(三)金融服务,可以提高农业经营水平
传统农业是自给农业,投入不计产出,而现代农业是讲求成本管理,
投入产出核算的,农业金融机构提供以土地为抵押物的贷款,虽是低息的,但不同于免费赠予,毕竟是要偿息还本的,为了偿息还本,贷款者就要用
心经营好农业,力求微利,至少保本,才能使生产能够进行下去。
所以农
业金融服务,既是对农业的服务也是对农业的约束力和促进其商品属性的
发展。
(四)金融服务有利促进家庭农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家庭农场是迄今为止所有进入现代化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之路。
中国要全面实现现代化,通过发展家庭农场来实现现代农业是不可回避的
必然选择。
这个过程就是小农业向大农业集中的过程。
即由分散的小农经
济向集体的家庭农场转变的过程。
家庭农场经济要实行土地的集中,就需
要有农村土地银行提供金融服务。
否则,家庭农业农场就无法扩大生产规
模和实现扩大再生产。
因此,还需要发展农业保险业,降低发展家庭农场
的规模农业的风险,为农业提供保障。
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土地银行就是以服务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的专业性银行。
由于长期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忽视,以及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信用合作
社的实践的失效,对建立新型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的建设,可以说是从头
做起,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许多的。
首先,创新农村金融要解决两个基本
问题:一是农村金融的主导形式,是民营为主还是国营或集体为主导。
二
是如何提高农民的信用度和降低农村信贷风险问题。
因为农村金融面对的
大量的单家独户的农业小农户,一般除了土地外还有值钱资产可供抵押,
农村金融机构如果是民营机构,难以主动进入,如果是国有或集体的银行,则要考虑收益问题。
还有农村金融是否真正扎根农村为农村服务,还是充
当跳跳板,名存实亡的,农村金融服务成为走过场的游戏。
土地银行的主
体以股份合作性质,坚持以农民的土地抵押来获得为期5至10年期的低
息贷款。
主办主体应以多村镇集体和民资等多元产权主体合作发展为主,
国家部门和省市区县镇政府扶助为辅。
也可以发展以村民入股方式的农村
金融合作社、土地银行等金融组织。
农民以土地抵押从金融合作社或土地
银行中贷款。
以5至10年的中长期贷款为主。
并建农户贷款的信用评价
体系。
使村民既是金融合作组织的参股者,也是接受金融合作组织贷款的
受益者。
形成约束机制,以利于农村金融服务业的长期发展。
其次,中央
和省政府主要提供土地银行组建创立的开办费用。
而业务开展的利息收入
主要用于维持业务运转。
包括支付管理人员工资和设施维护费用等,农村
土地银行是公益性为服务宗旨,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任其
严重亏损。
土地银行要本着精打细算的原则,维持银行的业务收支平衡,
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因为业务量和还贷能力相对较弱,难免会出现收支不
平衡,对此,要分类对待。
对发达地区土地银行要求做到微利经营,而对
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土地银行则要求保本经营。
对于一定的亏损额度给予补助,以维持政策的服务业务持续运行下去。
第三,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农业
金融的经验,加强对农村土地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
欧美在发展现代
农业的农业金融服务过程中,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
同时要建立一支农业
金融服务的专业队伍。
提高从业人员的金融业务素质,特别是学习与借鉴
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业发展和为家庭农场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等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
国内的政策和专业商业银行要为农村金融服务人员提供业务培
训,提供结合中国实际,探索与创造出一套具有中国现阶段家庭承包制度
和农业产业化需要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第四,发展农业保险,为家庭农
场发展解除后顾之忧。
农业保险问题一直都有人呼吁,但实际操作起来却
面临许多困惑。
主要是农民的保障意识不强和交纳保费的困难问题。
这里
有意识观念,也有交费困难无力参保和理赔的困难等诸多因素。
对有能力
参保的大型农业组织来说,参保能力不成问题,但也存在理赔的信用顾虑
问题。
所以至今农业保障在许多地方尚未发展起来。
国家和省市要把对农
业的投资,很大一部资金用于发展农业保障。
通过发展农业保险,解除家
庭农场发展规模农业的后顾之忧。
使以家庭农场为标志的现代化农业早日
发展起来,成长为中国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
第五,加强对农村土地银行
的监督,确保农村金融组织运行与发展绩效。
银监会审计部门和农业银行
加强对农村土地银行的指导、监督和审计。
严防因贪污挪用等违法行为,
把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入困境。
同时,对接受信贷服务的农民要加强诚信
教育,让他们树立诚信意识,遵守参与农村金融合作或接受农村金融信贷
服务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共同维护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确保农村金
融服务体系沿着既定的目标迈进。
第二篇
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重要意义
(一)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是城乡统筹发展大背景下的新要求。
目前,我国统筹城乡发展进入了关键阶段,已取得重大突破,总体上进入加
快改变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的关键时刻。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的新形势,对农村金融体制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结合不同性质金融
机构的功能属性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按照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兼
顾效率、稳健和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是摆正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这就更需要整个乡镇实现金融服务的全覆盖,不断提高农村金融的配置使用效率,又好又快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二)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是日益增长的农村需求满足的需要。
农村金融支付结算体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农民收入渠道已呈现多样化趋势,新的收入增长使得他们对金融需求也变得多样化化。
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体的贷款需求已无法满足多元化的需要,这就需要创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来满足教育、消费等结构性资金需求以及电子结算、手机银行、ATM等现代化金融需求。
(三)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举措。
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改善,金融网点的恢复和增设,将会起到有效降低农民群众办理金融业务的成本费用,方便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随着金融服务深度和广度的延伸,农民群众的金融意识也在逐渐形成,金融促进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的作用将日益显现。
农村金融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网点及服务供给仍显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
以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为主的涉农金融机构,由于其城市业务竞争力不强,导致城市网点数量稀疏,阻碍了农产品采购、销售等方面的资金结算的便利化,制约了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流动速度。
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对自助银行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各种电子机具布放量还不够,功能也较为单一。
(二)部分农民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支付结算知识欠缺,现金结算占比较大。
传统的支付结算习惯和资金流动频率低影响了非现金结算工具在农村推广的力度和速度,另外,农村金融机构大多重点向县域大客户和优质客户推介结算业务,导致结算知识在农村的普及程度非常低,从绝大部分的农村中小客户对现代化支付系统、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认知度较低。
(三)支付清算手续繁杂,支付服
务工具间缺乏通用性,利用率低,对配套服务要求更高。
随着良好的政策
支持和强有力的推动,农村支付结算渠道趋于多样化,支付工具也越来越多,但由于配套设施和服务没有跟上,使票据业务,POS机等新型支付工
具的业务量很小,利用率较低,小额支付便民点也少人问津,造成金融资
源严重浪费。
另外,虽然银行间的双向资金流动基本实现,但中小金融机
构与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间的支付供给还没实现通用性,农产品
销售、农资采购等形成的资金流动效率。
(四)存在“重拓展、轻管理”
的服务盲区,对风险管理重视程度较低。
部分农村金融机构职责定位不合理,人员配置需不科学,拓展的时候满腔热情,后期却怠于跟踪管理,不
但配套服务跟不上,配套监管也跟不上,这不利于支农惠农的理念实施,
也会产生极大的风险隐患。
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思考和建议
第三篇
一、某市农村金融服务的总体情况及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1.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已初步建立,农村信用合
作机构成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主体目前某市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
农村金融机构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和
村镇银行共5种类型,法人机构7家,其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机构6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家,某市辖内实现了乡镇金融服务网点的全覆盖。
全市农村金融机构共有营业网点498个,平均每万人1.15个,其中
农村网点299个,占比60.04%,平均每万人1.12个,农村金
融网点覆盖最多的为农村信用社有206个,占农村金融网点总数的68.90%,成为全市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主体。
其次是邮政储蓄银行6
0个和农业银行32个,分别占农村网点总数的20.07%和10.7
0%。
辖内农村金融机构员工人数共4790人,农村网点人数2775人,占总人数的57.93%,其中农村信用社共2916人,占农村网
点总人数的75.24%。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情况调查显示城区享有资源
明显高于县域,农业产值占比越高的区域享有的资源越少,人均收入越高
的区域享有的资源越多,城镇化率越高的区域享有资源越多。
具体分布见
下表。
2.农村金融有力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辖内农村金融机构2011年末存款余额为409.22亿元,其中
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为156.40亿元,占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38.22%;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221.21亿元,其中农村信用
社贷款余额为86.42亿元,占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39.07%。
2011年末辖内农村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涉农贷款175.52亿元,占
发放贷款总额的79.35%,其中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涉农贷款7
6.27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88.27%,比年初增加18.52
亿元,增幅为29.16%,高于贷款增幅9.35个百分点。
3.支农信贷品种不断创新
辖内农村金融机构立足自身特点,信贷坚持“做小、做散、做农”的
原则,结合辖内农村实际,开发出多种适合农民需求的支农信贷产品,有
效缓解了一批涉农小微企业和农户的融资难问题,促进了企业增效、农民
增收。
一是在支持农村小微企业方面,农村信用社积极推动县级联社与担
保公司合作,推出了企业担保贷款;桃江建信村镇银行开发出企业联保贷款,助推了当地一批竹木加工企业的成长与壮大;推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
2011年该行共为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1200万元。
二是在支持农户方面,各机构大力发展了农户小额贷款,农信社借鉴
联保贷款模式,推广农户联保贷款。
2011年,全市共建立起223个
农户联保组织,发放贷款787笔、金额2.31亿元,建立商户联保组
织56个,发放贷款77笔、金额9,889万元;村镇银行根据桃江当
地实际,创新了“自然人保证贷款”、“育肥猪保单质押贷款”等金融创
新产品。
4.支农服务方式日趋丰富
5.支农服务水平逐步提升
随着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政策的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分支
机构数量有所增加,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进一步推动了农村金融业
务的竞争,促进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
农村信用社通过不断深入改革,完善相关制度,严格信贷管理流程,加强贷款新规的自身培训和学习,人员的素质和支农服务的质量正逐步提升。
桃江建信村镇银行通过着力打
造“阳光信贷”,为农户贴身服务,经过三年的创业,不仅有力支持了当
地经济的发展,该行信贷资产质量一直保持着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额为
零的记录。
二、某市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金融的主体缺位
目前,辖内农业发展银行的网点都设置在县级以上的城市中,在乡镇
地区都没有设立网点,农民对于政策性银行还比较陌生。
农业银行作为国
有商业银行,其市场定位偏移,在某市全市85个乡镇中只有24个乡镇
设有营业网点,竞争视角逐渐向城市转移。
邮政储蓄银行开办信贷业务仅
4年时间,还不能为农村社会提供全覆盖的直接服务。
信用社作为支农的
主力军,网点分布较广,但由于自身经营状况和服务水平的约束,难以支
撑起支农重任。
2.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不足
某市目前各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办的金融业务主要停留在存、贷款业务
和资金结算业务上,金融理财等金融服务功能严重不足。
随着农业产业化
的迅速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不断扩大,农民金融知识不断增长、农民投
资需求日益强烈,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民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不再仅限于存
取款业务和资金结算,而是希望能提供更高层次的综合服务,将资金投向
收益率更高的领域。
此外,由于农村地区网点分散、人员不集中,行政村
农民和企业难以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务。
3.农村资金需求缺口大
在有关农村金融服务的一项调查中,回答“金融机构能否满足您的贷
款需求”问题时,有超过90%的农户认为贷款需求不能得到全部满足。
近年来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信贷资金一直较紧,这是导致农户和
农村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难以满足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使得农村金融资源明显向城市倒流,为提升自身的效益,将从农村吸收的
大量金融储蓄资金用于商业化投资,形成逐利性的资源外流。
同时,由于
农业自身的高风险低收益属性,生产周期较长,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
波动影响较大,农村缺少有效抵质押物品,抵押物评估、登记费用过高等
问题,使资金需求相对较多的客户贷款普遍出现抵押难、担保难和贷款难,都成为其获取更多信贷支持的瓶颈。
4.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急需改善
某市县市级及以下农村与城镇民间资本较多,高息放贷的不少。
这种
民间金融缺少法律的规范和保护,民间借贷引起的纠纷案例频频发生,少
数企业老板不讲诚信,利用贷款资金“非农化”、“非粮化”投资,挪作
他用,甚至涉足高利贷,风险暴露即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向银行转嫁风险,一方面严重危害农村法制环境建设和良好信用环境的形成,另一方面也严
重影响银行对农村地区的信贷投入。
5.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控能力有待提升
某市农村金融服务受历史包袱、机制体制、网点布局、人员素质与科
技力量等方面的制约,风险管理水平长期以来整体处于偏低状态。
主要表
现在:一是风险管理理念存在偏差,对信用风险之外的市场、操作、声誉、合规等其他风险管理的认知较为滞后,风险管理停留在信贷风险管理的层
面上;二是人才培养的滞后。
农村地区配备的信贷人员人数跟不上,已有
的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有待加强,针对农村地区专业性的风险管理人才
更是稀缺;三是风险管理的科技水平亟待加强,相关的风险管理信息技术
平台建设严重滞后,不利于对相关业务风险进行实时的数据录入、查询、
监测与提示,数据的积累难以满足相关风险管理数据模型的开发,内部信
用评级机制也还未完全建立。
三、调整和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的对策建议
1.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不断增强农村金融竞争活力
努力构建各种金融机构并存、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科学合
理布局农村金融机构网点。
要坚持发挥农村信用社主力军作用,大力度支
持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以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工作为契机,把机构改
革与管理能力提升、服务能力改善结合起来;农业银行要重点处理好“面
向三农”和“商业运作”的关系,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真正
成为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中坚力量;农业发展银行要进一步加大对农
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林牧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以
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支持;邮政储蓄银行要发挥其在农村地区机构多、网点深入乡镇的优势,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加快业务转型,使县(市)和乡镇网点由吸储为主转向吸储和放贷并重转变。
在加强和改善银
行监管的同时,适度放宽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加快村镇银
行组建步伐。
2.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和工具,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需求
3.加强银政合作,不断探索金融支农新模式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户信用评价
机制”的要求,合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议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广“三信”工程建设,加大农村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社建设,完
善相关制度,加强正向宣传,建立农户、涉农企业自愿参加,政府监督指导、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支持的信贷管理模式;通过提高违约成本、提供信
誉正激励等措施,建立重视信誉建设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降低银行贷款
风险,吸引更多银行进入农村市场。
4.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大力满足农村金融资金需求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地方金融工作,切实加强和改进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加强与地方金融机构的协调,做好服务工作,帮助其解决突出矛盾和
困难,在组织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加大
对地方性金融机构财政资金的投入,将部分财政支农资金以利息补偿和风
险补偿的形式,用于对农村金融机构在支农信贷经营中的损失补贴,以支
持农村金融组织扩大支农资金投放规模,发挥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乘数效
用,提高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某些金融产品的创新如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也需要政府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
5.加强风险管控能力提升,促进金融机构的稳健发展
各金融机构要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将现代化的风险管理理念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积极探索风险管理的新模式,注重对历史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尝试开发出风险管理的数据模型,不断完善对农户、对小企业贷款的信用评估体系,逐步完善科技平台的建设,加强风险管理的科技支撑。
第四篇
一、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二)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和服务功能日益萎缩。
目前商业银行将大部分没有盈利或微利的分支机构从农村地区撤离,这样使商业银行就不会把资金投放到期限长、见效慢、风险高的农业项目以及规模较小、缺少抵押品的农村中小企业和个体农户等领域里,致使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没有金融服务机构的情况,金融产品种类减少,而剩余的一些分支机构也不再有独立的贷款权力,只变成了存款的机构,这样使农村地区的存、贷款差距不断增大。
作为个体农户来说,是无法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从商业银行贷款又很难,农户除了农村信用社和民间贷款外,也就没有了其他选择。
但是只有少数农户能从农村信用社得到贷款,而农民的抵押品少之又少,信用社起不到为农村弱势群体服务的真正目的。
近年来,农信社的不断改革使它的业务离“三农”越来越远,大量资金被投放到了乡镇企业,使农业贷款比重不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