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智慧父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智慧父母

我们的孩子即将进入毕业班,我们都想最大限度地帮助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有良好的学习状态,最终发挥最佳水平。假如今年的讲座能帮助你的话,你最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请写下来。

一、接纳孩子(降低对学习上的期望,增加孩子的学习信心)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马斯洛需要层次图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出现行为问题可能是由于某种缺乏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的。

在我们教育当中就需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需要,尊重孩子合理的需要,对“症”下“药”,并给予适当的满足,从而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中国家长对孩子所惯有的教育期望是众所周知的。一家一个孩子,谁家不想让自己家的孩子学历高,将来能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在竞争面前,总担心孩子会输在别人后面。

所以总要拿成绩跟其他的孩子比一比。越比越嫌孩子不够刻苦、不够抓紧。又不知怎样帮助孩子取得优异成绩,只有不断地给孩子施加压力。

只要看到人家孩子加班加点学习,就要自己的孩子加班加点学习,弄得孩子不堪重负,后会影响学习能力的正常发

挥。于是,家长又会一次次地对孩子流露不满,指责、下达指标。事实上,这种做,

试问一下:我们爱孩子,我们了解孩子的需要吗?这些是孩子的需要吗?

可以说,这些除了能帮助家长宣泄内心的焦虑以外,并不能鞭策孩子发奋进取。反之,唠叨和一味的批评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感受和消极的行为。

家庭对子女的高期望、望子成龙、求成心切,不仅加重了孩子们的课业负担,还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心理问卷调查表》结果显示:

•不够自信:43% ;不自信,感到自卑:16% ;

•目前困扰的问题,学习成绩不理想:84% ;

•影响学业的最大问题,学习方法:55%;情绪困扰:34% ;

•压力来自:家庭的期望:64%;自己的期望:30% ;

•总是害怕考不好,心里感到紧张:32% ;经常这样25% ;

•对待读书的真正态度是想学但怕学不好:91% 。

接纳孩子,降低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多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减少孩子对失败的恐惧,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父母要多纵比,少横比。多欣赏自己的孩子,努力发掘

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虽然学习不好,但品行好。虽然学习不好,但擅长表达等等。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很多优秀的孩子。没有不想好,不想上进的孩子。只有父母认为孩子不想上进,孩子才做出不想上进的样子,配合家长。用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多看孩子身上的积极向上的一面,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自己的孩子,只有自己去发现他的可挖掘的东西。也就是说自己孩子优秀与否决定于家长的看法和想法。告诉孩子,考的再差,你也是我的孩子。只要你尽力,你奋斗了就行。家长应对孩子的学习从过程去要求,这样比从结果去要求更科学,效果更理想。

二、理解孩子

我们的孩子正在青春期,有的家长可能认为我的孩子总是跟我对着干?

(思维定势双歧图)

看了这些图之后,大家会觉得不同的角度看到结果不一样。你没有看到,并不能说明不存在。孩子为什么要逆反。在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是有意义的。

从心理学角度看,情感因素往往会操纵父母责备孩子时的态度、语气与句型。对孩子寄予厚望的焦虑情绪往往变质为对人格的攻击,以厌恶、讽讥、轻蔑、失望、不信任的语气宣泄自己的不满,而孩子的反应便是自我防卫:逃避责任及冷战,或自感不公而采取消极抵抗,于是父母又会被这种

反应进一步激怒,形成恶性循环,以至最后难以收场。在责备中最具毁灭性的则是父母在盛怒时对孩子盖棺论定、以偏概全的评语。诸如:“又是75分?我看你是没希望了”、“我怎么生了你这个不争气的孩子”、“你除了会吃、会玩电脑,还会什么”……。不让孩子有解释的机会,也没有任何建设性的建议,显然全然不顾孩子听到这些话时的感受——他们的内心会怎样?愤怒、充满敌意,不想再与这样的父母接触,听不进你给他的任何建议,不愿再做努力。可见这些话对孩子的信心、动力、士气会产生多大的杀伤力。

因为有个别差异和思维定势等原因会造成理解孩子的阻碍。如果对孩子的感受无条件的接受,设身处地地将心比心,用你的心去理解他的需要、他的发展目标,成长中的种种不适应、他在学业压力、面对挑战时的紧张、恐惧、不自信等。

三、加强有效沟通

建立关系,降低彼此的紧张关系,增进信任感、坦诚的气氛,使孩子能放心地讨论与解决问题。能感受到有位关怀、积极并充满希望的朋友在了解他、协助他改善自己的世界。

沟通不仅体现在父母的“心”上,也要体现在父母的言语与非言语行为上。

关注:用适当的姿势、面部表情、目光应答的点头、语气等。座位:两人呈90度;姿势:呈开放式;身体:微微

向前倾;眼光:自然,放在孩子的身上;心情:放松,显示信心

宣泄: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种对克服紧张、压抑比宣泄更有用的药方。

倾听:鼓励孩子道出心事,协助他们宣泄。1、不随便插问,打断思路。2、不主观解释,分析孩子的想法。

3、不过早表态,避免主观臆断。

关注和倾听的功效:有没解决什么具体问题似的。其实,已经达到如下目的:

1、引导宣泄,能减清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受伤的情绪得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2、通过有效的沟通,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3、双方无话不谈的亲密关系,就这样建立起来。这时你才真正地赢得了教育、辅导的契机。

如你想与孩子做一次深入、深情的谈话,不妨试一试以下的技巧:

(1)引导宣泄语

全神贯注地听孩子道出心事,可以不断地用“嗯、噢,”“是吗?”等语气,让他感到被重视、被接受。不仅要了解在他身上所发生的故事,更要关注他此时此刻的情绪以及操纵他这种情绪背后的想法。要想让他倾诉更多更深层的心事,此时此刻,明白感受要比明白真相更重要。

“听得出来,你很生气(或你很不安、害怕、委曲、愤愤不平、伤心……),你能把事情的经过告诉我吗?”

“我还是不明白,当时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

“这确实是一件麻烦事,让你六神无主,不知该怎么办了。不过对那个细节,我还想知道得再具体些。”

“你感到难以启齿,不过你已经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让我们一起看看,当时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

“你很气愤,也很失望。不过我想知道,你难道没采取过什么行动吗?”

“你的意思我听明白了。我很愿意帮助你,要是你能说得再详细一点的话。”

(2)问题对焦语

在引导宣泄时,父母要耐心听,而不要急于说,打断孩子的思路或勇气。但切忌曲解或一知半解孩子的意思,可随时用对焦加以澄清,以达到理解的准确性。

“你是说……”、“你感到……”、“是吗?”

(3)挑战语

沟通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面对自我,面对生活。当父母、教师成为孩子可信赖的朋友时,就可帮助他看清自己扭曲的、非理性的情绪与想法,作自我挑战。

从他的叙述中找到他自相矛盾的观点与事实,给予不失尊重的发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