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
名老中医之路读后感
![名老中医之路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3ee3d68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c4.png)
名老中医之路读后感《名老中医之路》是一部以名老中医的成长历程和医学经验为主线,展现了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的著作。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医药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通过名老中医的成长历程,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名老中医们在书中述说了自己的求学之路,他们从年轻时就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断地钻研医书,观察病人,总结经验,不断修行,最终成为了一代代的名医。
他们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中医药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它不仅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这些经验都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其次,名老中医之路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名老中医们在书中分享了自己的医学经验,他们指导病人调整饮食,运用中药治疗疾病,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法调理身体,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这些医学经验都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们不仅对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更是中医药文化的宝贵财富。
通过名老中医的医学经验,我深刻认识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一种医学理论,更是一种医学实践,是一种对人体健康的综合调理。
最后,通过阅读《名老中医之路》,我对中医药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对维护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名老中医们的成长历程和医学经验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一种医学理论,更是一种医学实践,是对人体健康的综合调理。
总之,《名老中医之路》这本书让我对中医药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它不仅让我了解了名老中医们的成长历程和医学经验,更让我认识到了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中医药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为维护人体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名老中医之路》有感
![读《名老中医之路》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5e6e564b31b765ce050814b4.png)
读《名老中医之路》有感作者:迟显苏山东中医药大学医者艺也,惟精诚者是也。
做医者难,做大医者更难,做苍生大医者难乎其难。
趟过历史的横流,携一身沧桑一路走来,道不明走过了多少朝代,说不清经历了多少雨雪。
寒窗苦读,研前人之著作;秉心执笔,创现世之妙方;心系患者,救黎民之百姓,“大医精诚”是铸就铁杆中医的灵魂。
书非悟,无以集医学之大成。
岳美中说:“读书宁涩勿滑。
”医学著作汗牛充栋,欲有所收获,就要对主要著作扎扎实实地下功夫,熟读、领悟。
许多著名的中医家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等著作皆是朝斯夕斯地读和背,如任应秋每晚就寝前30分钟编一味药的诗决,姜春华读《内经》时作图表帮助理解,金寿山一边读《伤寒》一边写按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医学大家的经历都在告诉我们:求医治学要苦学,苦学养成习惯,则不以为苦,而以为乐。
苦学也要做到三个勤:口勤、手勤、笔勤。
读必读之书,反复诵读必将熟能生巧,勤加朗读必能熟读成诵。
苦学之后也定要多问,学问学问,不耻下问,有问才有悟。
有悟就下笔,写的有骨有肉、不蔓不枝才能算得上学有所得。
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之处,就是他的一针一药都关乎患者的健康,如果不认真学习,不多学多悟,也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术非练,无以济百姓之大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正如李聪甫所说:四诊之中,切脉尤难掌握。
微与濡,弱与细,涩与滑,紧与数,弦与革等等脉象都只有几微之辨,往往心中了然,指下茫然,必须从长期诊察病人过程中边摸索、边认识、边掌握这种规律。
医书所列疾病,不过是沧海一粟,临床上的病症,往往是多个并发症,一个方子对于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疗效。
走过的路多了,便知道路要怎么走。
同理,治得病多了,便知道病要怎么治。
见习时对久病成医一词深有感悟,病的次数多了,也就知道怎样医治了。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书固然要多读,若不临床,不能学以致用,也算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了。
要知道,真正的好医生,绝不会是“理论一大套,看病汗直冒”的医生,也绝不是经典出口成章却治病无从下手的医生。
范文精选-读书心得体会-《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范文精选-读书心得体会-《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5c4ca1c8524de518964b7dc4.png)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名老中医之路》拿到手已经读了不止一遍。
汤夜班第一节课前读的那一遍,犹如读小说。
走马观花,很快就读完了。
合上书,除了感慨学医不易,感慨老先生们不懈追求的精神外,没有太多的感受。
学至中期,再读第二遍。
开卷之后,字字句句读起来多了许多亲切。
喜欢读书中讲到的医案,更多次被老先生的学医、行医之路深深感动。
如今,再次读来又是别有一番感觉了。
这一次读,每一篇都字字句句的细读。
最喜欢读书中的医案,但最受益的是老先生们中肯介绍的治学方法,最启迪我的是他们踏实、恒久、的求索、为学精神!关于学习方法,老先生们无一例外都强调要勤奋读书、善于思考、临证求变。
初看起来,这似乎是老生常谈。
但为什么大家都在强调这些?只有一个原因:因为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不二法门。
经过前面十节课的学习,我觉得任应秋先生总结的方法比较适合现阶段的学习。
任先生用大量的篇幅,仔细介绍了"精读、勤写、深思、善记"这八字箴言。
精读:强调细读经典,不放过任何一处疑问,做到深入理解。
碰到问题时去查阅其它书目,务必做到吃透原著。
现阶段老师给我们列了许多参考书目,打算结合自身情况选取一本进行精读,在深入阅读的过程发现问题。
勤写:勤写的好处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和工作之初,我都体会很深。
通过勤写,我曾经快速且较为深入的掌握了学习的对象。
但这些年写的很少,阅读一度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
其实写笔记不仅帮助记忆,更是加深理解、梳理思路的好方法。
任老先生不惜笔墨的仔细介绍了他写读书比较的常用方法:概况和缩写;纲要笔记;摘记;综合笔记;心得笔记。
其中摘记介绍的非常仔细,详细的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读至此处不禁深深感动!这是怎样严谨的科学精神啊!深思:我理解这里的深思和邢老师强调的独立思考是一样的。
虽然现阶段还达不到质疑的水平,但至少要做到不放过每一个疑问点,把碰到的概念都一一搞清楚,不能似是而非。
善记:现在我的记忆力和年轻时相比差了许多,如何记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f38b8e4e009581b6bd9eb8b.png)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名老中医之路》拿到手已经读了不止一遍。
汤夜班第一节课前读的那一遍,犹如读小说。
走马观花,很快就读完了。
合上书,除了感慨学医不易,感慨老先生们不懈追求的精神外,没有太多的感受。
学至中期,再读第二遍。
开卷之后,字字句句读起来多了许多亲切。
喜欢读书中讲到的医案,更多次被老先生的学医、行医之路深深感动。
如今,再次读来又是别有一番感觉了。
这一次读,每一篇都字字句句的细读。
最喜欢读书中的医案,但最受益的是老先生们中肯介绍的治学方法,最启迪我的是他们踏实、恒久、的求索、为学精神!关于学习方法,老先生们无一例外都强调要勤奋读书、善于思考、临证求变。
初看起来,这似乎是老生常谈。
但为什么大家都在强调这些?只有一个原因:因为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不二法门。
经过前面十节课的学习,我觉得任应秋先生总结的方法比较适合现阶段的学习。
任先生用大量的篇幅,仔细介绍了"精读、勤写、深思、善记"这八字箴言。
精读:强调细读经典,不放过任何一处疑问,做到深入理解。
碰到问题时去查阅其它书目,务必做到吃透原著。
现阶段老师给我们列了许多参考书目,打算结合自身情况选取一本进行精读,在深入阅读的过程发现问题。
勤写:勤写的好处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和工作之初,我都体会很深。
通过勤写,我曾经快速且较为深入的掌握了学习的对象。
但这些年写的很少,阅读一度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
其实写笔记不仅帮助记忆,更是加深理解、梳理思路的好方法。
任老先生不惜笔墨的仔细介绍了他写读书比较的常用方法:概况和缩写;纲要笔记;摘记;综合笔记;心得笔记。
其中摘记介绍的非常仔细,详细的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读至此处不禁深深感动!这是怎样严谨的科学精神啊!深思:我理解这里的深思和邢老师强调的独立思考是一样的。
虽然现阶段还达不到质疑的水平,但至少要做到不放过每一个疑问点,把碰到的概念都一一搞清楚,不能似是而非。
善记:现在我的记忆力和年轻时相比差了许多,如何记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26位中医大家的学医读书经历浓缩提炼
![26位中医大家的学医读书经历浓缩提炼](https://img.taocdn.com/s3/m/32d29249312b3169a451a41e.png)
名老中医之路-26位中医大家的学医读书经历浓缩提炼名老中医之路伴随着许许多多的中医学子度过一个个迷茫的日子。
看完这本书,除了名老中医各位的经历,给我我们一个方向之外,更多的是他们的故事中透露出来的中医信念。
二羊也是在大二的时候读到此书,读完了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之后,更加信心走中医这条达到了。
看完了,起初就是想看看这些中医大咖到底是怎样学习中医的,他们又读了写什么书,所以他们所读之主要摘抄了这些前辈是怎么学习的,至于医案什么的就没太摘抄。
一共二十六人,中间虽有一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但并不是特别敬佩,独最后那个叫刘炳凡的,甚是敬佩,这年头,敬佩这个词用的人少了,因为真正值得敬佩的人少了吧,如果刘老真是如他自己所说那样的人,那只能用那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来形容了。
全书摘录如下:上篇1、岳美中:先看衷中参西录,再看伤寒论、金匮要略2、任应秋:先背伤寒论、金匮要略,再背黄帝内经,然后看其他书籍,善于精读、写笔记,深入思考,背诵记忆等,然后就是持之以恒了。
3、姜春华:除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还学习了千金方,这个药多,不好学,这是治疗五脏病的,还学了外台秘要,这是治疗杂病的,学医案主要学习的是孙东宿的《医案》以及陈菊生的《诊余举隅》,推荐张景岳的书,徐洄溪的《医学源流论》,其他金元名家都不太推崇,仅仅泛缆4、金寿山:这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医生。
先背黄帝内经,但基本没有用过,行医时读的是《本草备要》,《汤头歌诀》以及《医宗金鉴》,基本背下来了,但治病时灵时不灵。
但开窍是看了《铁樵医学函授学校讲义》。
然后翻烂了《伤寒贯珠集》及《金匮要略心典》,但开药还是时灵时不灵,后来是偷看名家方子,汗啊。
总结起来是口勤,多背诵,搞忘了多背几遍,手勤,多翻文献资料,遇到不会治的病啥的,多翻翻文献,就算不能照抄原方,也能从中受启发。
然后是笔勤,就是多摘抄,多记录。
然后是博学,就是多读其他书籍,比如四书五经,看过叶天士的医案《叶案存真》,但作者觉得没有收获,后受程门雪指点,才知道叶天士是一牛逼人物啊。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b1e08473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9.png)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作为一位对中医学非常感兴趣的学生,我一直以来都对名老中医非常关注。
近期,我有幸读到了《名老中医之路》,感觉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启发性和意义。
以下是我的读书心得:
首先,这本书让我对名老中医的生平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书中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中医史上著名的中医大师,他们的心路历程、治疗措施、教学经验等等。
我发现这些名老中医身上的传统中医思想和技术对后人非常珍贵。
即使现在,我们依然能够在他们的经验和成果中受益。
其次,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中医理论和知识。
汤的临证方、李时中的药方,王叔铭和钱乙功的经验,还有许多名老中医都在书中有所体现。
通过读书,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和治疗方法。
书中每位名老中医都有着自己的治疗方式和经验,这些都是需要好好学习和积累的宝贵财富。
最后,我认为这本书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提高了我的学术意识和治学态度。
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名老中医们不断研究学术,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这些医生在他们的医学生涯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这种态度让我非常钦佩。
我发现,无论是学习中医还是其他学科,真正优秀的学者都具备这种刻苦认真、不断追求进步的学术态度,这是值得让我们年轻一代学习的精神。
综上所述,《名老中医之路》是一本非常珍贵的学术之旅,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中医的精髓和博大精深。
这里是许多名老中医经验和知识的集大成之所,无论是从学术角度还是人文角度,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只有继承他们的精神和技艺,我们才能在晋升中医技艺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这一精髓。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3篇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327e720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0f.png)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2)《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2)精选3篇(一)《名老中医之路》是一本关于中医医术和中医药发展历程的书籍。
作者通过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研究,向读者介绍了一些知名的老中医,以及他们在中医领域取得的成就和贡献。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医医术和中医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中医医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对人体的观察和实践经验,并通过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套理论体系包括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它们以人体的整体性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治疗提供了指导。
其次,我认识到中医药在疾病治疗方面的独特性和有效性。
中草药以及针灸、推拿等疗法,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一些知名的老中医,他们运用中医医术成功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为患者带来了福音,对中医药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后,我也从中明白了学习中医医术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中医医术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需要耐心和勤奋。
只有通过真正的实践和不断地学习,才能逐渐掌握中医的精髓,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医师。
总的来说,读完《名老中医之路》,我对中医医术和中医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我自己的健康和养生有了很大的启发。
我将更加珍惜身体健康,注重平衡饮食和锻炼,积极拥抱中医药文化,希望它能对我自身的健康有所帮助。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2)精选3篇(二)《名老中医之路》是一本关于中医草药和医学实践的书籍,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他多年来对中医的研究和实践经验。
在阅读中,我获得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本书强调了中药的独特价值和疗效。
通过作者的讲述,我了解到中草药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强化体质、提高免疫力等。
同时,中药的疗效也需要个体化的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情和体质给予不同的药物组合和剂量。
《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用典选释
![《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用典选释](https://img.taocdn.com/s3/m/af48fbc1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60.png)
《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用典选释《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用典选释《名老中医之路》是一部深刻反思中医文化历史和发展脉络的精彩长篇小说,第一辑以古代著名的“历明三家”(陆羽、林朝大、李时珍)为主要角色,细节处用典选释,将中医的伦理道德、临床本领、辩证思想和驻颜补益之美等精髓细凝集结出来,构建了一幅生动深刻的中医文明史。
首先,用典选释还原了中医传统伦理道德。
故事发生在古代郊野,陆羽怀着几乎无偏颇的公平正义之心诊治穷人,从不“饮水思源”,尊师重道;林朝大以“改变思想,洞悉大道”的修身自学之余心怀社会恩情,勇于抗衡权贵;李时珍发扬“良医尊师重道,益民害冤事”的传统精神,替苦民和穷人实施慈悲诊治,现实中他们的精神依然高高在上,不朽无穷,成为中医文明史中永恒的光芒。
其次,用典选释具体说明了中医高超的临床本领。
故事中,三大中医都非常擅长诊断和用药,用典选释描写了他们对病症的明确辨认、对药物的精确配伍、对人体的百科知识的深入理解等,勾画了一幅极具说服力的肉眼可见的中医形象,展现了中医如何在常识与智慧之间取得平衡,将理论融会到临床操作实践之中。
再者,用典选释弔赞了中医博大的辩证思想。
故事中,三大中医都精通辩证思想,洞察病源,明辨病因,运用“益肾开裆”、“助气填腹”、“利湿泻火”、“清热去湿”等药物调理病变,极力避免使用毒物药剂,运用其它物质的调节病变,故而得以解除极度的病证,这既颇具艺术性,也充分体现了中医“以柔克刚”、“欲修正则求其根本”的宗旨,让中医一步步尝试临床新技术,以防止疾病加重,恢复健康。
最后,用典选释表达了中医“驻颜补益”之美。
在故事中,三大中医倾注心血护佑百姓,运用药物驻颜补益,从而使所有患者的容颜变得犹如桃花芰,故而获得人们的赞扬,无论是对患者复原健康还是对药物的智慧运用,均受到了极大的敬仰。
这也使我们深刻意识到,中医在有效抵抗疾病、增进健康的同时,还能提升人们的内心美好,进而驻颜补益,从而获得生命之美。
走正中医路_名老中医之路_启示录
![走正中医路_名老中医之路_启示录](https://img.taocdn.com/s3/m/75f40b677fd5360cba1adb69.png)
学中医难,行中医更难。走好 中医 路,走 正 中 医 路,走 向 中 医 的 成才与成功之路,老一辈有老一辈 的困难和艰辛,新一代有新一代的 干扰与迷惑,《名老中医之路》真实 地记录了我国近百年来 214 位名 医大 家 的 学 医 之 路,行 医 之 路,继 承发 扬 之 路,走 向 成 功 之 路,也 是 近百年来的复兴之路。
宝库的中医昆仑! 我国中医泰斗、 张奇文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药
近百年 来,中 医 之 命 运“道 路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认为: “《名老 学家,在上世纪 80 年代任教山东 坎坷”! 现代中医之路,究竟应该
中医之路》是一部 20 世纪当代名 中医学院并担任行政领导时,就与 怎样走? 这又是今天中医人必须
深明医理的“明医”,尤其应该是全 心为民 的“民 医 ”。 名 医、明 医、民 医,就 是 医 德 高 尚、医 术 精 湛 之 精
《中国中医儿科杂志》副主编,《中医外治杂志》编委。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诚大医的最高境界。”
8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及大学教材 20 余部。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儿童医院( 518026)
老中医之 路 续 编》( 三 辑律: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中医药 舞无数青中年中医奋勇前进,茁壮 勤奋读 书 贵 感 悟,多 方 拜 师 巧 取 出版社出版,自 1981 年出版第一 成长。今张奇文教授又广为征集 经,反复临床求佳效。尤可贵者,
近二三十年来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 实。还中医药理论本来面目就是要 波教授研究的“肝病诊疗”设置了
中医人才,读中医原著的少了,对中 找回中医药理论的原点,不被曲解、 280 多个“证型”,关老说还未全面
医的那点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教材上 割裂,不为不完整的“理论”所蒙蔽 包括。后来事实证明,在该年代花
学好中医的途径一读《名老中医之路》有感
![学好中医的途径一读《名老中医之路》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a695fa34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54.png)
学好中医的途径一读《名老中医之路》有感
周忠志;李勇华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09(007)009
【摘要】@@ <名老中医之路>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近30年来,该书一直受到广大读者和专家的好评.昔日的名老中医们,现仍健在的是极个别了,而他们的治学和临床经验却一直在教育和引导着后学者,为我们的中医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日读到该书,结合目前的中医教育状况,觉得实在有必要从这些老前辈的治学经验中学习和探索学好中医的途径.
【总页数】2页(P74-75)
【作者】周忠志;李勇华
【作者单位】武警湖南省消防总队医院,410008;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
校,404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浅谈癫狂梦醒汤的临床应用——吉林省首届名老中医经验继承学习有感 [J], 肖文海
2.走正中医路——《名老中医之路》启示录 [J], 朱锦善
3.谱写名老中医传承之路的新篇章——《名老中医之路》新老三辑评议 [J], 黄辉
4.《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开辟“名老中医之路”专栏 [J],
5.名老中医研习《内经》之路探析 [J], 颜纯淳;张蕾;毛逸斐;贾红玲;张永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名老中医之路续编 第5辑》读书笔记模板
![《名老中医之路续编 第5辑》读书笔记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85038515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79.png)
3
金氏脉学概述
4
医学生涯回眸
5 我走的澳洲中
医之路
传承岐黄之 道弘扬新安
医学
已故去的名 老中医
精彩摘录
这是《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第5辑》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第5辑》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教书育人担道义读书 临证济世人
探究中医的黄金真理
承岐黄路惠及众生
在曲折中执著治学 中医
勤奋耕耘求创新
0 1
学秉家传道 由心悟
0 2
潜心岐黄躬 耕杏林
0 3
坚守龙砂特 色弘扬运气 学说
0 4
千淘万漉始 到金
0 6
橘井汲水四 十春
0 5
精研医术为 大众躬耕杏 林传岐黄
饱蘸浓笔写杏 1
林
带着感情当医 2
笃定学中医 一生不言悔
0 3
矢志岐黄盈 甲子漫漫医 路真国医
0 5
我的学中医 之路
0 1
勤学医源广 采新知
0 2
家传师承高 校培育之岐 黄路
0 3
追古溯今— —为探索糖 尿病的治疗 奋斗一生
0 4
传承之路光 彩绽放
0 6
我的中医中 药梦
0 5
幼幼济众— —我的杏林 之路
肩担道义术洛民康
莫言大道人难得,自 是功夫不到头
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第5辑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态度
临床经验
医路
名老中医之路读后感
![名老中医之路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5b0d56c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0d.png)
名老中医之路读后感《名老中医之路》读后感。
《名老中医之路》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彩著作,作者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医学造诣,为我们揭示了中医的精髓和奥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名老中医们对医学的执着追求和医德医风的高尚品质。
在书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名老中医的医术和医德。
这些名老中医不仅在医学上有着非凡的造诣,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患者的关怀和医德的坚守。
他们以医者仁心的态度,用心去治病救人,深受患者的尊敬和爱戴。
他们的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崇拜的榜样。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辨证施治,重视预防保健,这些都是现代医学所不具备的优势。
中医注重调理身体,强调治未病,注重防病于未然,这是现代医学所不具备的长处。
通过学习名老中医的医术和医德,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宝贵之处,以及中医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
除了对中医的认识和理解,我在阅读《名老中医之路》时,还受益匪浅。
书中许多名老中医的医术和医德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和感悟。
他们对医学的执着追求和对患者的关怀,让我深受感动。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仁爱之道,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医者的责任和使命。
他们的医德和医术,都给予了我极大的鼓舞和激励,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阅读《名老中医之路》,我不仅了解了中医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医者的责任和使命。
中医强调以人为本,重视患者的整体健康,这是现代医学所不具备的优势。
中医注重医德医风,强调医者仁心,这是现代医学所不具备的品质。
通过学习名老中医的医术和医德,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医者的责任和使命,也更加坚定了我学习中医的决心和信心。
总的来说,《名老中医之路》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中医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医者的责任和使命。
中医的独特魅力和名老中医的医术医德,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和感悟。
名老中医之路的读书心得
![名老中医之路的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dead9de0915f804d2a16c13d.png)
名老中医之路的读书心得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篇【1】注重熟读博览我在三年随师学习中,王诵愚先生辛勤教诲,督导谨严。
首选《内经》、《难经》,有全读有选读,均经讲解,并指定或熟记,或背诵,而《本草》、「脉诀》、《汤头歌诀》,均在背诵之列。
年少之时,记性较好,多读数遍,就能背诵,时至今日尚能脱口而出,临诊处方时时可用,这都应归功于少壮之年所下的功夫。
所以说读书没有什么诀窍,只要在弄懂内容之后,反复朗读背诵,可以受用一生。
中医的理论是相互贯通的,内、外、妇、儿、大、小、方、脉,相辅相成。
吾师虽以针科为专长,但内外妇儿各科亦均精通。
他常常告诫我,要解除病人疾苦,不但要会针灸、拔火罐,也要会处方,还要能用汤药熏洗、按摩推拿,医术越是全面就越能取效于瞬间。
他说古代名医扁鹊、、华佗,都是多才善医的典范,他们能用汤药、针刺、熨灸、按摩以及五禽戏治疗疾病。
因此,我在学医的经历中,除精读《针灸甲乙经》、《针灸太成》之外,还兼学《伤寒论》、《金匮要略》。
吾师特别推崇张介宾的《类经》,既指定选篇背诵,又要求逐篇披览。
先师的教诲,使我对张氏《类经》的阅读坚持数十年,深感要成为一名针灸家就必须通读《类经》十九卷至二十二卷。
咀上四卷归纳和总结了古代医家针术的各种见解,熟读之后才能了解后世针灸专著的学术思想渊源。
下面举十九卷之七「用针虚实补泻」为蜘,谈谈我学习中的点滴体会。
《灵枢·九针十二原》日:「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这一段经文,揭示了针灸治疗的法则,沿用至今,依然指导着针灸l临床。
《类经》把《素问·针解篇》和《灵枢小针解》的原文归并在一节中,前后参照,起了自身批注的作用,对理解著者的原意很有裨益。
「虚则实之」,其意如何?「小针解」日:「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
」「针解篇」目;。
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几篇谈虚实的原文集中一处,可以互相弥补,易于理解。
著作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
![著作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148e3f7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9e.png)
著作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著作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名老中医之路》拿到手已经读了不止一遍。
汤夜班第一节课前读的那一遍,犹如读小说。
走马观花,很快就读完了。
合上书,除了感慨学医不易,感慨老先生们不懈追求的精神外,没有太多的感受。
学至中期,再读第二遍。
开卷之后,字字句句读起来多了许多亲切。
喜欢读书中讲到的医案,更多次被老先生的学医、行医之路深深感动。
如今,再次读来又是别有一番感觉了。
这一次读,每一篇都字字句句的细读。
最喜欢读书中的医案,但最受益的是老先生们中肯介绍的治学方法,最启迪我的是他们踏实、恒久、的求索、为学精神!关于学习方法,老先生们无一例外都强调要勤奋读书、善于思考、临证求变。
初看起来,这似乎是老生常谈。
但为什么大家都在强调这些?只有一个原因:因为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不二法门。
经过前面十节课的学习,我觉得任应秋先生总结的方法比较适合现阶段的学习。
任先生用大量的篇幅,仔细介绍了"精读、勤写、深思、善记"这八字箴言。
精读:强调细读经典,不放过任何一处疑问,做到深入理解。
碰到问题时去查阅其它书目,务必做到吃透原著。
现阶段老师给我们列了许多参考书目,打算结合自身情况选取一本进行精读,在深入阅读的过程发现问题。
勤写:勤写的好处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和工作之初,我都体会很深。
通过勤写,我曾经快速且较为深入的掌握了学习的对象。
但这些年写的很少,阅读一度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
其实写笔记不仅帮助记忆,更是加深理解、梳理思路的好方法。
任老先生不惜笔墨的仔细介绍了他写读书比较的常用方法:概况和缩写;纲要笔记;摘记;综合笔记;心得笔记。
其中摘记介绍的非常仔细,详细的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读至此处不禁深深感动!这是怎样严谨的科学精神啊!深思:我理解这里的深思和邢老师强调的独立思考是一样的。
虽然现阶段还达不到质疑的水平,但至少要做到不放过每一个疑问点,把碰到的概念都一一搞清楚,不能似是而非。
善记:现在我的记忆力和年轻时相比差了许多,如何记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读《名老中医之路》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名老中医之路》有感_读后感_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ee39cb42a98271fe910ef95b.png)
读《名老中医之路》有感_读后感_模板读《名老中医之路》有感作者:迟显苏山东中医药大学医者艺也,惟精诚者是也。
做医者难,做大医者更难,做苍生大医者难乎其难。
趟过历史的横流,携一身沧桑一路走来,道不明走过了多少朝代,说不清经历了多少雨雪。
寒窗苦读,研前人之著作;秉心执笔,创现世之妙方;心系患者,救黎民之百姓,“大医精诚”是铸就铁杆中医的灵魂。
书非悟,无以集医学之大成。
岳美中说:“读书宁涩勿滑。
”医学著作汗牛充栋,欲有所收获,就要对主要著作扎扎实实地下功夫,熟读、领悟。
许多著名的中医家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等著作皆是朝斯夕斯地读和背,如任应秋每晚就寝前30分钟编一味药的诗决,姜春华读《内经》时作图表帮助理解,金寿山一边读《伤寒》一边写按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医学大家的经历都在告诉我们:求医治学要苦学,苦学养成习惯,则不以为苦,而以为乐。
苦学也要做到三个勤:口勤、手勤、笔勤。
读必读之书,反复诵读必将熟能生巧,勤加朗读必能熟读成诵。
苦学之后也定要多问,学问学问,不耻下问,有问才有悟。
有悟就下笔,写的有骨有肉、不蔓不枝才能算得上学有所得。
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之处,就是他的一针一药都关乎患者的健康,如果不认真学习,不多学多悟,也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术非练,无以济百姓之大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正如李聪甫所说:四诊之中,切脉尤难掌握。
微与濡,弱与细,涩与滑,紧与数,弦与革等等脉象都只有几微之辨,往往心中了然,指下茫然,必须从长期诊察病人过程中边摸索、边认识、边掌握这种规律。
医书所列疾病,不过是沧海一粟,临床上的病症,往往是多个并发症,一个方子对于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疗效。
走过的路多了,便知道路要怎么走。
同理,治得病多了,便知道病要怎么治。
见习时对久病成医一词深有感悟,病的次数多了,也就知道怎样医治了。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书固然要多读,若不临床,不能学以致用,也算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了。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5240f39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23.png)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报告材料、策划方案、条据文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党团资料、教案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plans, report materials, planning plans, doctrinal documen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lesson plan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名老中医之路》取得手早已读过不仅一遍。
《名老中医之路》读后感
![《名老中医之路》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92b08ff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86.png)
《名老中医之路》读后感读《名老中医之路》这本书的初衷是想看看老一辈中医名家是怎么学习中医的,看看书中是否会提到一些中医必读之经典,好为自己的中医学习提供一个方向。
读罢全书,我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也被名老中医们的求学精神所打动。
老中医门的求学之路多坎坷,但是贵在有恒心、有毅力。
即便是在战火纷飞、国内局势动荡的年代,他们也未曾放弃过对知识的追求,利用一切空隙时间读医书,学医案,汲取各家所长。
这种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在现代浮躁的社会尤其显的难能可贵,极具感召力。
自己也在边读书边反思,倘若能将老一辈钻研学问的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相信定能在自己的学术领域有所成。
学习中医之初就要做好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恒心和毅力是每一个名老中医都具备的品质。
老一辈名中医的成才之路均始于中医经典的学习,对“四大经典”和“四小经典”,几乎人人都能熟读成诵,精读经典典籍是学习中医的基础。
深厚的古文功底也是必备要素。
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名老中医的求学经验是这句话的生动写照,他们在自述学习历程时,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提到了“自学”二字。
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完中医经典著作之后,他们便开始自修其他方面的医书,广泛涉猎诸如哲学、文化、历史等其他方面的书籍。
光懂理论不足以成就一代名医,还需要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理论结合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积累过硬的临床经验,创新疗法,形成自己的行医风格。
学习初期需要广泛阅读,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之后,就需要由博返约,钻研某一具体学科,例如儿科、妇科等,立业贵在“专”。
学习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批评性思维,读医书时,不能盲从,不能不加思索的兼收并蓄。
书中引用了一句鲁迅的话“即是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 我一直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毛躁的心绪,不要急于求成,给自己足够长的努力周期,坚持细水长流式的努力,慢慢向目标靠近,虽然过程长了些,时间久了些,速度慢了些,但是只要每天都在坚持做,前提是每天都要坚持,这一点很重要,相信我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c70715f8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65.png)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名老中医之路》是一本以探讨中医文化发展史为背景,以研究国内外历史上传奇伟人“名老中医”的生平、思想、技法和典型案例为主要内容,凝练而又能够感受到真切活力的书籍。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感叹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当下中医发展的光明前景也让我深思过往,更加发现了中医文化的魅力所在。
通过《名老中医之路》,我体会到中医文化的独特性、古老性和深厚性,尤其对于“名老中医”的传奇故事更是让我深深地被感动,其中又以著名的张仲景、李时珍和华佗最为有名。
张仲景,为宋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将集中元派、重儒家派和注重研究实践派三种不同的医学思想融为一体,提出了“以病治病,以药制病”的理论,在中医防治疾病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医学之父”。
李时珍,为明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在研究中药资源及其功效方面有突出贡献,编撰《本草纲目》,被誉为“中国药学之父”。
华佗,为东汉著名的外科大夫,他在外科手术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提出了“保元防衰”的论断,并提出了“取五常治病”的治疗方法,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
读完《名老中医之路》,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医文化的伟大性,也深深地体会到那些传奇人物留下来的中医精神,它们在今天仍然是我们中医发展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根植于历史,勇攀高峰,谱写新的中医发展史。
总而言之,《名老中医之路》是一部令人受益匪浅的书籍,它不仅能够使人了解中医文化的发展历史,更能够使我们体会到历史人物为中医文化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学习他们留下来的中医精神,为中医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名老中医之路读后感
![名老中医之路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b8fb4b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95.png)
名老中医之路读后感
《名老中医之路》是一本描写了中国名老中医们坎坷而辉煌的人生道路的书籍。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这本书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故事和案例,展示了名老中医们对中医药事业的无私奉献和深厚的医学造诣。
他们在中国的乡村和城市中,默默地为人们解除病痛,树立起崇高的医者仁心形象。
他们不仅仅是医师,更是一位位智慧和经验的传承者,他们的医术犹如一颗颗珍珠,闪耀着中医药文化的光芒。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医药事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我明白了中医药并非只是一种医疗方式,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和智慧的结晶。
中医药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讲究调整身心平衡,注重个体的整体健康。
这种理念在现代医学中也备受推崇,对于预防疾病和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意识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名老中医们的传承和创新。
他们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将古老的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为人们带来了许多突破性的治疗方法。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实践,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中医药文化,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够享受到中医药的益处。
阅读《名老中医之路》让我更加坚定了学习和传承中医药的决心。
我深知中医药事业的伟大和重要性,它承载了人们对健康的希望和期盼。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应该秉持和发扬中医药的优良传统,不断学习和探索,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名老中医之路》这本书让我对中医药事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和感悟。
它让我明白了中医药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方式,更是一种智慧和文化的传承。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医药,我们能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名老中医之路》拿到手已经读了不止一遍。
汤夜班第一节课前读的那一遍,犹如读小说。
走马观花,很快就读完了。
合上书,除了感慨学医不易,感慨老先生们不懈追求的精神外,没有太多的感受。
学至中期,再读第二遍。
开卷之后,字字句句读起来多了许多亲切。
喜欢读书中讲到的医案,更多次被老先生的学医、行医之路深深感动。
如今,再次读来又是别有一番感觉了。
这一次读,每一篇都字字句句的细读。
最喜欢读书中的医案,但最受益的是老先生们中肯介绍的治学方法,最启迪我的是他们踏实、恒久、的求索、为学精神!关于学习方法,老先生们无一例外都强调要勤奋读书、善于思考、临证求变。
初看起来,这似乎是老生常谈。
但为什么大家都在强调这些?只有一个原因:因为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不二法门。
经过前面十节课的学习,我觉得任应秋先生总结的方法比较适合现阶段的学习。
任先生用大量的篇幅,仔细介绍了"精读、勤写、深思、善记"这八字箴言。
精读:强调细读经典,不放过任何一处疑问,做到深入理解。
碰到问题时去查阅其它书目,务必做到吃透原著。
现阶段老师给我们列了许多参考书目,打算结合自身情况选取一本进行精读,在深入阅读的过程发现问题。
勤写:勤写的好处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和工作之初,我都体会很深。
通过勤写,我曾经快速且较为深入的掌握了学习的对象。
但这些年写的很少,阅读一度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
其实写笔记不仅帮助记忆,更是加深理解、梳理思路的好方法。
任老先生不惜笔墨的仔细介绍了他写读书比较的常用方法:概况和缩写;纲要笔记;摘记;综合笔记;心得笔记。
其中摘记介绍的非常仔细,详细的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读至此处不禁深深感动!这是怎样严谨的科学精神啊!深思:我理解这里的深思和邢老师强调的独立思考是一样的。
虽然现阶段还达不到质疑的水平,但至少要做到不放过每一个疑问点,把碰到的概念都一一搞清楚,不能似是而非。
善记:现在我的记忆力和年轻时相比差了许多,如何记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任老总结的方法很实在。
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许多方法也都曾实践过,很有效。
今后要重捡这些法宝,有效地运用在后续的学习中。
除了学习方法,老先生们学习中医的精神更是给了我莫大的启迪。
最近几个月,工作项目进度很紧,工作压力很大,经常加班。
家里孩子小,琐琐碎碎的事情也很多。
后面几次课虽然都按时参加了,但课后几乎没有时间复习总结。
学习的效果也明显差了许多。
自责之余,对学习中医的信心也产生了一些动摇。
这时,看一位位老先生走过的中医之路,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
许多老先生学医之初大多为生活所困,也是一边谋生一边学习。
岳美中先生早年也是边教私塾边读书;李聪甫先生则是在艰苦的学徒间隙读书学习…岳美中先生成名之后,仍然严格要求自己。
在六十多岁的年纪,还要求自己:"要有恒、要专一、戒玩嬉、节嗜好"。
其中"戒玩嬉"让我深感动容。
岳先生的戒玩嬉指:忌看小说;非星期不着棋,不赋诗;非有应酬不看戏。
从岳先生的行文看得出先生的诗赋才情很好,把自己平生的爱好都列入所戒之列,这又是怎样的为学精神!虽然今生也不可能成为岳先生那样的名医,但若能够以这样的精神去努力,踏踏实实的一路走下去,也算是一生的大收获了!《名老中医之路》记载了许多读书原则与方法,“宁涩勿滑”便是其中之一。
所谓宁涩勿滑,就是强调读书宜用心精读,在细节上下功夫。
尤其是经典著作,不仅要读熟、背熟,还应该细研字词,弄清含义。
岳美中先生在谈到“读书宁涩勿滑”时说:“对主要经典著作要扎扎实实地下功夫,读熟它,嚼透它,消化它。
读每本书都要在弄清总的背景的前提下,一字字一句句地细抠,一句句一字字地读懂。
无论是字音、字义、词义,都要想方设法地弄明白。
不可顺口读过,不求甚解,不了了之。
也不可用望文生义的简单办法去猜测。
更不能拿今天的意思硬套上去……这样逐字逐句地读书,看似涩滞难前,实则日积月累,似慢实快。
那种一目十行,浮光掠影的读法,不过是捉摸光景,模糊影响,谈不到学问。
”任应秋先生持有同样的观点,认为对于重要典籍宜“迂钝”而“非速化”。
他说:“我们读《灵枢》、《素问》等,亦只能采用?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苏东坡《又答王庠书》语,笔者注)的方法进行,宁可?迂钝?一些,不求?速效?之术……至于在读的时候,态度务须认真,精神务须集中,遇到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的地方,必须查问清楚,不应该一知半解,自以为是。
”蒲辅周先生以“活到老、学到老”的恒心读书,“每读一部中医文献,无论是巨著,还是中短篇,始终坚持一丝不苟,从头读起,一字一句,一章一节,竭泽而渔,不使遗漏。
即使读两遍、三遍,也不改易这种方法。
”他常说:“学无止境,每读一遍,皆有新的启发。
”赵金铎先生认为:“在细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很多难题将人涩住,是顺口溜过,还是抓住不放?这是治学上的一个大问题。
”因此,他读书首先是“从头到尾地通读一遍,领会精神,窥其全豹”。
之后便是细读,因为“只作全面、一般性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下功夫精钻细研,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细。
我细读《内经》,采用了先纵后横的方法。
所谓纵,就是以某一部《内经》原著为蓝本,逐字、逐句、逐篇地进行学习;所谓横,就是将其他医家对《内经》的论注,对照互参,分门别类地贯穿错综。
”陈慎吾先生极力推崇仲景学说,其弟子回忆说:“老师认为,学习《伤寒论》应有阶段性。
初学阶段,必须通读、精读、熟读,以至背诵记忆,将全书精神基本掌握;经过这样一番功夫之后,再用归纳、分析、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掌握要领。
”为什么前辈们十分强调读书宜精?陈鼎三先生的弟子回忆乃师说:“先师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认为一本书,只读一遍,其真正价值是不可能理解透彻的,往往很多地方会被忽略过去,如果忽略的地方恰好是全书的精华所在,那就太可惜了。
特别是对经典著作及各家各派的代表著作反复精读,乃是古往今来有所建树的医家卓有成效的途径之一。
”金寿山先生说:“学中医,在没有学通的时候,尽管苦学,不通的地方还是很多,会陷入困境,一定要熬过这个关。
我是熬过这个关的。
铁杵磨成针,只要工夫深,终有一日会得豁然贯通。
这以后,一通百通,左右逢源,学起来便容易了,这叫做?顿悟?,是从苦学中生出来的?巧?。
但没有苦便没有巧,没有?渐悟?便没有?顿悟?。
”刘季三先生“治学刻苦严谨,终日手不释卷……凡所读之书均逐字推敲,联系实际,切磋琢磨,重点处圈点批注,抄录记载。
”他认为《伤寒论》一书应终生诵读不废,且须过三关,其中第三关是在通读及阅读各注家之后,再回到原文进行精读,他说:“各家之说,各有是处,亦各有非处,自不得不由博返约,取原文逐篇逐条逐句逐字细为参详:此经何以有此证?此证何以用此方?此方何以加此药减此药?反复推求,必至无疑义而后已。
”此外,前辈们读书为求细,常常结合笔记,或圈或点,或写心得,二者宜有配合。
前辈的经验告诉我们:初时的宁涩勿滑是为了日后的游刃有余,读书耐得清苦,之后方能致远。
读书入径的方法——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二)发布时间:xx-4-2 15:15:45 作者::中国中医药报读书入径的方法——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二)□刘更生颜纯淳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读中医书,通常要讲究次序。
通过分析《名老中医之路》医家的读书经验,可知学习中医读书的入径主要有二,一是由浅入深,一是由深而浅。
由浅入深,即从流溯源,就是先读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然后再读经典。
如袁鹤侪先生说:“初学入门,可以选读诸如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金匮浅注》、《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及《濒湖脉学》、《本草备要》等书,如此在医理上虽未深通,而在临床应用上,苟能灵活运用,亦颇小道可观。
然欲达到精通医理,则相去尚远。
仍须溯本求源,从根本做起。
要认真研讨《内经》、《难经》、《脉经》等经典。
此后,宜进一步学习《伤寒》、《金匮》、《千金》、《外台》、《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参以金元四大家及各种医籍。
这样才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医理论。
此须假以时日,方能得其精髓,明其灵活变通之妙。
”由深而浅,即从源到流,其入径与上述相反,主张从经典入手,然后旁及各家。
如任应秋先生说:“首先要读好《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几部经典著作,因为它是汉代以前许多医学家的总结,许多文献的结晶,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把它读得烂熟,才能算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又如方药中先生回忆恩师陈逊斋的教导时说:“陈老要求很严,又十分耐心。
他很注意学习方法,强调立足点要高,一定要从经典学起,旁及各家,然后由博返约。
他认为《伤寒》、《金匮》应该是临床家的‘看家本领’所在,在此基础上,上溯《内经》,下及后世,才能对中医学有系统的了解。
”两种途径,看似相反,其实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
无论从源至流,还是从流溯源,最终都要源流贯通、源流合一。
至于选择哪条途径,并非一成不变。
王文鼎先生弟子回忆先师学医经历:“投拜到当时名医郑先生门下为徒。
郑先生第一次讲课,就反复申言:欲为良医,当从《内》、《难》学起,方有根底。
否则专恃一二方书,即使为医,亦走方郎中而已。
文鼎本当遵师教诲,循序渐进,打下坚实根基。
怎奈由于文史水平所限,对秦汉文章难以理解,真是读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新,十分苦恼。
何况他学医是为急切谋求生计,便向郑老师请求赐教看病之法。
郑老师失望之余,只好把他介绍给颜闻修老师。
颜师倒也因材施教,让他读些应用方书,诸如《珍珠囊药性赋》、《汤头歌诀》、《神农本草经》及《医学三字经》等,引其入门。
但颜师亦谓:这些浅近之书只可敷于应用,未可深入堂奥。
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海鳖,理固然也。
”此外,刘季三先生在论实践时谈到读书的先后,论述详细,可法可据,摘转于下:“学生第一年先学《伤寒论》,要求背得烂熟,约用3个月。
第二步学《金匮》,同样要求背得烂熟,又约用3个月,共6个月。
下半年内除每天念原文一遍外,可以参考各家的注本,全年大约可看《伤寒》注本20种左右,《金匮》注本5种左右。
在这一年中,要求‘眼有看’,看《伤寒》、《金匮》;‘耳有听’,听《伤寒》、《金匮》;‘口有道’,道《伤寒》、《金匮》。
专心致志地学,随时诱导、随时启发、随时讲解、随时提问,促使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悟机,深入钻研,巩固提高。
第二年学习《内经》、《本经》,要求重点熟记,不要求全部背诵。
看注解时,要求以《伤寒》、《金匮》来解释《内经》、《本经》,又要求以《内经》、《本经》回过去解释《伤寒》、《金匮》。
这样循环往复,《内经》、《本经》读熟了,《伤寒》、《金匮》是更熟了。
四部经典熟悉之后,阅读温病学说及各大家的《内经》注解和《本经逢原》、《本经疏证》、《本草思辨录》,另外,学习有关这方面的著作20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