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麽出不了世界级的学术大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主题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世界级的学术大师 小组成员 袁子豪(组长),罗来辉,周洋洋,刘乐乐,黄猛 指导老师: 马利 研究背景
国人很奇怪为什么半个多世纪了(也可以从1900年算起),就没有一个中国籍的学者获得诺贝尔奖呢?前些时候连我们的温总理在看望钱老的时候也说了类似的问题,不过总理的问题还要宽泛,大意他说我们的学术界怎么就出不了世界大师级的人物。从诺贝尔奖的几个学科扩展到了很大的学术界了。可见我们的学术界是不怎么令人满意的,可爱国之心很多人是有的,爱之深恨之切也。看到了问题,怎么解决呢?我了解了很多的观点,看到了很多的议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是在媒体和舆论界叫得最大声,吵得最凶的,却是那些根本不得要领的似是而非的看法。这样不好,小可以混淆视听,大可以贻误子孙、祸国殃民的。 很多的人这样认为:我们的科学体制束缚了我们的科技发展水平。是我们的教育模式扼杀我们的国民的创造力。事实上这些观点是盲人摸象 ,没有看清问题的实质 。有些人却是别有用心这样说的,这些人有自己的小算盘,有私心,这里不说了。获得诺贝尔奖,世界大师级学术人物,是有很高、很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学术人物才能得到的 (这里诺贝尔奖的和平奖和经济奖以及文学奖除外),不是说你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能力就能得到,能力和成果是不能划等号的。一般人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简单的道理。那么我们中国人没有作高水准科学研究的能力吗?显然不是的,实际上从人种学上讲自然科学的研究对任何民族都是平等的,因为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是平等的,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哪个民族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比另外的民族很差的说法。关键的是知识水平和资源水平。有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在美国的知识界或者学术界华人的数量和地位是居于前列的,在美国大学的很多学术重量级人物大多是华人,有些学科的系主任曾经就有过三分之二是华人的时候。这些人当中就有很多是在中国接受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 杨振宁和陈省身在世界物理学和数学领域的成就是很杰出的。这样的例子太多,像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崔奇、朱隶文、丘成桐、陶哲轩等等足以说明中国人的科研能力可以达到世界水准。但是在我们国内却很少有这
样成就的人,这不是说国内的人没有水平,体制也不是很关键的因素。最关键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我们的科研和教育经费不充裕。而且要长久的充裕,持之以恒才行。为什么说体制不是很关键的因素呢?因为我们一般人所谓的好体制的最终目标无非就是能给最优秀最有才华的学者配置最好的资源而已。这实际上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最优秀最有才华的学者是这个人获得了重大的学术研究成果之后才能认定的,而在此之前这个人只能是居于普通的学者范围之中的,他这个时候的研究是最需要自由和经费支持的。所有的大师都有他不是大师的的时候,而我们的体制就是不给这些人配置经费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给充分的自由研究的环境。而我们由于经费有限所以只能能给最优秀最有才华的学者配置最好的资源了。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因为经济发达,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经费极其充裕。从美国顶级的哈佛大学来说,我国全国一年的教育经费仅相当于哈佛大学这一所大学的经费,仅仅就哈佛大学目前的校友捐赠基金部分经过资本市场的运作已经达到了350到400亿美元之间,几乎是富可敌国了。以这样雄厚的财力自然就能吸引到世界上最优秀的最顶级的学术人才了。人们责怪我们的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却不知道目前全世界500强企业,用于研究和开发的费用占全球的70%,仅通用汽车一家,每年用于研究的费用就达到80亿美元这个基本事实。美国顶级大学能作到给一般的教授和科研人员提供比我们高得多没有后顾之忧的,可以充分自由地从事研究的薪水。我这里所说的充分自由是指由于没有经济上的原因和压力而获得的从事研究的自由。这个会产生极其巨大的差距。大部分的教授的薪水比我们的很少的国内算高的教授的薪水还要高。科研资源比我们要优秀很多。这样吸引了很多的人才作出了一流的成果。一个大学只有聚集了真正的顶级的人才群,而不是几座大楼。在这些人才群中,他们相互交流启发激励产生学术灵感和思维的共振自然就比较容易有顶级研究成果出来。顶级智慧成果的产生是有土壤的。在我们国内由于僧多粥少,必须要经过各种评级考核审定,要看发表的论文多少才能决定待遇薪水的高低,如此不一而足。这是很有问题的,这样必然导致再有能力的人都有可能必须做短平快的项目。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找一块木板寻找它最薄的地方来钻孔,并且钻上许许多多的孔。这样的结果是发表了很多的论文,但是没有一篇论文是关于一个“很深、很难钻透的孔”所作的研究之论文。没有人愿意去钻那些可能要花很多年,有时候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也钻
不通的孔了,没有办法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为了过上体面一点的生活,必须去钻很薄的孔。几天、几十天、几个月就有论文出所谓成果了。那些好几年还弄不出论文的研究,留待以后那些吃喝不用愁,用钱不用忧的日子或者学者去作了。正是这个才是制约中国学术研究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世界顶级学术研究成果是动辄就是上十年甚至几十年的上百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的结果。所谓大师是作出过高深、有难度、有重大价值的研究成果的人物。实际上我们不能去责怪我们的学术工作者,他们也是有血有肉人,也不能去责怪我们的政府管理部门,我们经费不是很多,要公平嘛,只有考核,看论文的多少,,看论文发表在啥国际学术期刊上。而事实上历史以来那些在人类科学发展过程中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他(她)们的核心价值(最有创造性)论文仅几篇而已。并不是发表的每一篇都有获得诺贝尔的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那些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绝大部分都不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事实上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问题出来了,论文的数量和发表在什么国际学术期刊上并不能充分反映这个人研究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意义和他的学术能力。能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显然是在人类科学史上有重要价值的成果。它是有难度的、是块厚木板,需要时间和精力,需要智慧和才华,更需要各种科研资源的利用。一个很难钻通的很厚的地方,被人钻穿了,钻透了,才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以鼓励这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追求真理的精神。现在我们没有这种钻通了很厚很难钻的木板的大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科学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人没有办法持之以恒地锲而不舍地钻厚木板,钻那些很难的能拿诺贝尔奖的木板。
研究内容 一
首先是关于中国大学的问题 ?——1.位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美国高等研究院,号称“聪明王国”、“学者的天堂”。这里是一个汇集了世界上最聪明头脑的学术圣地——19个诺贝尔奖获得者,32名教授获得过数学领域的最高奖,爱因斯坦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74年前,一个名为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的美国人坚定地认为:如果请来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给他们提供良好环境,任由科学家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研究,长此以往,科学发展必有所得。历史证明,他成功了。作为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首任院长,弗莱克斯纳的理念为一所名校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是一个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做最纯粹的尖端研究,而不受任何教学任务、科研资金或者赞助商压力的
研究机构,这里的教授们不用教课,不用做讲座,也不需要为任何科研和课题任务而忙碌。他们被邀请来此,只是为了能够天马行空地自由思考生命、宇宙及其他一切命题,而不受世俗事务的牵绊和束缚,更不必为谋生而操心。
2.来看看我们的中国的实际情况:
大学教授成为计件工是近几年突显的现象。其中一个起因是自90年代末以后,国内几所著名大学得到政府的特别资助而建立起岗位津贴制。官本位的大学体制必然会产生等级制度。为了分配这些钱和便于官本位的行政管理,这些大学便根据每个人发表文字作品的数量把大学教师人为地硬分为三六九等,并每年都根据在所谓「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或出版书的数量作为硬性标准进行评岗定级。这样,大学就建立起了与教师个人收入直接挂鈎的急功近利和等级式的人事管理制度,教授也被正式贬为计件工人。由于中国大学教师基本工资不高,明显低于岗位津贴,为了争取得到更多的岗位津贴,教授们便想尽一切办法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以凑数。
3.除此之外,许多大学及其院系还建立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的金钱奖励或补贴机制,并且还把这类期刊又分为与具体论文学术水准毫无关系的不同等级。有的大学及其院系给予发表在某些高级别「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奖励金额相当高,可以说是重赏了。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说。不过,过去「勇夫」通常是指为了获得重金的卖力者或卖命者,而现在却是大学教授们为了赏钱通过在「核心期刊」上多发表论文去争当「勇夫」。可以断定,这样的「勇夫」在权势面前很可能就会成为真正的懦夫。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中国论文的品质评判标准不是取决于论文本身的水准和时间的检验,而是取决于所发表的期刊。这种金钱奖励与其说是奖励文章本身,不如说是奖励文章所发表的期刊。这意味着即使是毫无创见的平庸之作或学术垃圾,只要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就会得到大学各级学术机构的认可和奖赏,而那些真正有创见的学术论文如没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就被完全打入冷宫。这大概是世界学术历史上中国的一大「发明」──践踏学术的制度!
当前中国大学管理体制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急功近利,即在制度上鼓励教授像计件工人那样追求产品数量。由于在「核心期刊」上多发表论文是既有名又有利的事情,不少教授为了争眼前的名利,不惜出卖学术良知,不顾学术基本规律,抄袭、剽窃、自我重复、一稿多投、让学生代笔等。然而,至于中国社会科学方面「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
水准究竟如何,凡是严肃的学者都是很清楚的。可以说包括这些「核心期刊」在内中国学术界到处都充斥着平庸「学术」作品:东抄西抄的毫无创见之作,哗众取宠的标新立异之作,拾人牙慧的食洋不化之作,故弄玄虚的文字游戏之作,维护权势的歌功颂德之作,等等。官本位的体制也必然产生特权或垄断机制。某些获得学术垄断地位的「核心期刊」出现了与投稿人之间的金钱交易现象。中国的学术浮躁和学术腐败现象自然应运而生。大学本来是追求真理的圣洁地方,但在中国大学却成为从制度上鼓励人人争名夺利的场所。在这样的大学里,被级别、金钱和名利塞满脑子的教授们能教出甚么样的学生呢?
作为大学计件工制度的另一表现是,现在中国的大学及其院系还以个人出版著作的数量作为评职定级的主要参考依据。为了鼓励人人都当高产作者,一些学术单位对出版书的作者也给予高额奖励,而不论是否为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事实上,许多以「学术著作」为名的书不过是一些教科书式、综述性、译介或普及性的读物。当然,其中某些普及性或杂文随笔之类作品也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性,但这类作品毕竟与学术著作有一定区别。有些自以为是学术著作的作者甚至连基本的学术规范都不懂,因而其作品硬伤累累。但另一方面,在目前这种只鼓励学术速食的体制和氛围下,坚持「十年磨一剑」、甘坐冷板凳、潜心做学问的学者,反而成为不识时务的「异类」而受排挤。
现在每年写出一本或几本书的学者愈来愈多,但其中有多少是真正的学术著作恐怕就难说了。按理说学术著作至少应符合一些基本的要求,如作者应当首先掌握所研究专题或特定领域在国内外的主要研究成果,直接查阅引用原始资料、尤其是外文文献,在重要的学术观点或研究方法、视角等方面应具有独创性或对前人的成果有所超越,全书还应主题集中并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所以,严谨的学者是不轻易把自己写的书定性为学术著作的。一本有创见的学术著作,特别是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往往要经过作者多年的学术积累才能产生。有的学术作品可能要花费作者终生的时间。所以北京大学历史专业曾有「一本书主义」的学术传统。即使对优秀学者来说,一生能写出一本真正有原创性并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学术著作实际上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不然现在经典著作早就泛滥了。
在自然科学界,一些原创性和开拓性的研究成果不仅要经过长期的探索,而且未必能立即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并发表在著名的杂志上。如美国物理学家蜜雪儿?费根鲍姆早期很少发
表论文,他的有关混沌理论的研究成果(「费根鲍姆常数」)也只是发表在一个毫无名气的杂志上。普林斯顿大学的安德鲁?怀尔斯九年没有发表一篇论文,但最后却解决了困扰世界数学界长达360余年的一大难题──费马大定理。要是费根鲍姆、怀尔斯这些科学家在中国大学当计件工式的教授,恐怕早就该下岗了。中国之所以难以出现世界一流的开拓型科学家,除了物质条件以外,还有缺乏学术自由的体制问题。
中国各个大学都在热心实行所谓「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统计,并以此决定每个大学教师或科研人员的职称、岗位津贴、奖金甚至住房和其他待遇。
中国大学要求教师盲目追求出书数量的管理体制,不仅催生大量平庸之作和学术垃圾,也起到压制学术自由的间接作用。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及出版的自由程度已远远大于「文革」以及之前的时代,但是仍有一些有真知灼见的著作难以出版,或者出版后也难以再版。
结论:一边是不受世俗事务的牵绊和束缚,更不必为谋生而操心,不受任何教学任务、科研资金或者赞助商压力的研究机构,这里的教授们不用教课,不用做讲座,也不需要为任何科研和课题任务而忙碌。他们每年拿着不少于25万美元的薪酬,而需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做罗丹式的思考。一边是中国的大学及其院系还以个人出版著作的数量作为评职定级的主要参考依据,并以此决定每个大学教师或科研人员的职称、岗位津贴、奖金甚至住房和其他待遇。不投机取巧,不弄虚作假,不沽名钓誉,如此能拿诺贝尔奖才怪呢!
二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冒”不出大师级人才?
——试解“钱学森之谜”
2006年11月20日9时许,国务院第四会议室。
面对6位并肩而坐的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有几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盘旋。今天向大家求教。去年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此后,钱老对中国大学冒不出大师级人才的评论被称作“钱学森之谜”。不是“应试教育”压抑人才,而是现行教育体制(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压抑人才;教育产业化不是病根,教育行政化才是病根;不是国家投入太少,而是形式主义浪费太多;人才不全是从大学冒(?)出来的,也不是“
某某计划”、“某某工程”造出来的,人才是从全社会公平、公正即和谐的、不拘一格的广义教育氛围中冒(!)出来的。
钱老认为“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我们现在的大学是什么样的模式呢?我把它概括为“教育行政化”模式,具体表现为:学校领导官僚化、人才标准模式化、管理功能格式化、运行机制程序化。
这种教育体制,是由上面(政策拟定者)按统一的预设,整齐划一、自上而下(下级服从上级)去“培养人才”。这种由官吏化了的层层领导和垄断了话语权的“精英”们设计并主持的形式主义的“办法”、“计划”、“项目”、“工程”(还要加上职称评定)等等,除了加剧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耗费国家的钱财,扭曲师生的人格,抑制师生的思维,消磨师生的素质,助长敷衍虚伪,滋生学术腐败,结果必然会造就众多平庸之才、庸俗之才,了不起就是总理所说的“一般的”人才。
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真正有潜能、有个性、敢于思想、敢于标新立异的大师级人才怎能“冒”得出来呢?这种“育人”体制,正好是把有可能成为大师的人才扼杀在摇篮之中的!这样的例子,几十年来,我们见得还少吗?!
行政主导市场,市场就不成其为市场;行政主导教育,教育就不成其为教育;行政主导学术,学术也就不成其为学术。现在问题也都出来了,有的是"爆发"了,该着手解决教育的行政体制的问题了。
现行大学管理体制(包括招生和付费制度等等)很可能把有潜力的大师苗子“筛漏”了。应该从全社会广义教育的角度探究让大师“冒”出来的规律和机制,对各类负有教育责任(不光是学校)的领域进行针对性改革。这种改革不应是行政主导的,而应是在相关法律保障下的(名符其实的)专家集团主导的。
研究正题一、吃人的中国教育制度 附录1.您的性别: 男,女 2.中国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善吗?需要(87),不需要(12),不清楚(1) 3.你认为我国的考试制度需要改革吗?必须改(63)保持现状,不需要改(29)无所谓(8) 4.你是否以考高分作为学习的动力?[多选题]是(82),不是(11),不一定(63) 5.你愿意要成绩还是要交际能力?交际能力(75),成绩(25)6.爱上晚自习吗?特喜欢(13),一般(34),不喜欢(46),说不清(7) 7.你认为当代中国考试制度有何利处?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利于国家培养人才 (7) ,无利处培养了一代代书呆子 (93) 8.你认为当代中国考试制度有何弊端 [多选题]学生缺乏实践能力(83),高分低能(7
6)考试内容脱离实际性(69)“一考定终身”不负责任(71)升学压力大(91),造成心理疾病(22)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80). 研究正题 一吃人的教育制度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照搬了前苏联的国家主义教育模式----奉行极端的科学主义、功利主义,唯劳工科教育、唯智育至上,细化专业、学科,实行精英教育,以全部资源训练特殊专家,以举国力量把特定的技术搞上去;为此实行淘汰多数、层层选拔的应试教育,组织注入式、满堂灌、死记硬背的考试。漠视人文教育以及人格的健全、综合素质的培养,忽略公民道德、公民权利义务、诚信守法等基本做人的教育,热衷于圣人道德说教、效忠的奴化教育,一味地宣扬空洞的理想、拔高的英雄和榜样。教学、教材内容皆突出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官僚化、政治化。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照理说,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多元化要求相应的丰富多彩、鼓励创新、完善人格的素质教育,但是,匪夷所思的是,我们的教育仍然死守着国家主义的阵营,不肯顺应市场和社会的变化,越来越远离工人、农民、普通民众和弱势群体。中国教育成为计划经济和落后体制的最后堡垒。
当代中国的教育凸显精神的贫困: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独立的教育思想,没有教育学大师,没有创造力勃发的人才,缺乏主心骨和教育精神,甚至连对学生负责的精神都罕有--有的只是对上司的负责和阿谀,对权力和利益的维护。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但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没有雨点,反而迎来了酷日,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培养出来的,许多是无个性、无创新、无道德、无健康心理甚至无人性的"五无""有用人才"和"螺丝钉";同时,许多教育工作者使用话语霸权,维护"师道尊严",铲除一切"旁门左道"的思想。在中国难有真正的学术批评,只有谩骂和门户之争;难有独立的社会科学研究,只有封闭的垄断的伪学术。
中国的学校"'政''校'不分"已成为痼疾,教育行政化,校长不是独立的教育家,而是政府官员,学校成为行政___权力和官场的延伸,处处体现了权力意志--权力决定招考,权力决定课程,权力决定职称,权力决定荣誉和学术地位。学校的服务也官员化、衙门化,大学50%以上的教职工是行政后勤人员,社会上流传着顺口溜:"校级领导一走廊,处级领导一礼堂,科级领导一操场",它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高校机构臃肿的现状。
中国大学的媚俗、屈从权力与堕落已令大学的神圣性荡然无存。一些所谓的"一流大学"把港台明星有些甚至是没
上过几天学的影星、歌星聘为教授,把主管意识形态的高官请为博导。近几年,政府高官也纷纷获得博士学位,他们往往不需参加入学考试,只需让秘书代为上课,而堂堂的大学则为获得官员的权力资源暗自庆幸。现在中国的学术腐败也已经发展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剽窃、花钱出半抄半编的论文已司空见惯,为争当院士,单位和个人"公关"已成为公的秘密。乱发文凭则令自身大为贬值,据报道,中国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即将超过美国,而中国大多为低水平重复研究,我们的一流大学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仅为美国的一百至两百分之一。
中国义务教育的惨状则是各级政府失职的典型。《南方周末》报道:中国义务教育经费的75%以上是由农民负担的!只要你到中国的许许多多的乡村学校去看看,你心中就会有"惨不忍睹"的感觉:教师衣服脏旧,学生蓬头垢面,桌椅板凳破破烂烂,校舍大多属于旧房破房危房。现在,由于农村中小学合并,连这点可怜的教育资源也越来越远离农村,许多边境学生纷纷到学费相对便宜、条件更好的缅甸、越南求学(《南方周末》),另外一些学生则失学。而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各地却普遍虚报、高报,据《法制晚报》:福建某地教育局官员称当地义务教育入学率100%,但记者调查发现大量的少年儿童不上学。
近几年中国又刮起了教育产业化之风。教育产业化本应指:民办教育一定程度的产业化,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而决不应是义务教育和公立学校高收费,教育当局从学生身上敛财!所以,各级政府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义务教育,他们有着不可推辞的全部责任,不能尽责,就必须问责、罢官;对于公立大学,应当促其转制,代之以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独裁次的私立学校。实际上,如果不能取消对私立学校的种种歧视和限制,不能利用社会力量来办大学,那么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保证大量的公立学校的经费,学生也无法负担公立学校庞大的行政后勤开支,中国也不可能有钱去办义务教育。目前,中国的公共教育经费92%花在了高教上。
教育不公平也是中国的突出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人为地制造教育鸿沟,巨额投资重点学校、重点中学,甚至打造星级学校,使之成为权贵、富人子女入学的场所,成为政府财政的来源。而上了好中学,往往就可以上好大学,中国的重点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主要是为强势群体服务的。据杨东平教授领导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成果,北大农村学生的比例从1998年的18.5%下降到1999年的16.3%,清华从1998年的20.7%下降到2000年的17.6%。对于热
门专业,管理干部、技术阶层的子弟占57.3%,工人、农民、下岗人员的子弟仅占25.4%。2003年北京某高校高考录取分数线农民子弟平均高于干部和知识分子子弟38.8分,下岗人员子弟平均高于干部和知识分子子弟35分。现在,弱势群体的子女多进入非重点院校和无人愿意学的冷门专业学习。中国教育起到了分离器的作用--以政府财力打造重点小学、中学、大学,供强势群体的子女进入学习,而弱势群体的子女大多无缘其中,社会分化将越来越严重。
一方面是政府财力的"锦上添花"与扶优倾斜政策,另一方面是中国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发达国家在5%甚至7%以上,而中国2001年为3.19%,2002年为3.41%,均未达到国家制定的在2000年达到4%的目标。再看人均公共教育经费就更惨,瑞典为2000美元以上,美、日、德、法等在1000~1500美元,中国仅为9.4美元(据《南方周末》2003年新年特刊)。中国的教育经费占世界1%,却要教育世界25%的学生。钱少尚不足惜,可叹的是这一点钱还没有用在政府理应承担责任的义务教育上,而是大多用在了本应依赖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教育上,中国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生均公共教育经费之比为1:1:23,而美国为1:3:2。(据《发展经济学》刘伟、魏杰主编,中国发展出版社)
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地域歧视问题由来已久,广为诟病,不仅造成了区域不公平,而且明显违背宪法的教育平___等条款,然而有关教育当局依然我行我素。有的省市之间高考录取分数线甚至相差100分到200分。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能上重点大学的分数,在江西、山东、江苏、四川等省份连大专也不一定能上。而国立大学是依靠全体人民纳税的政府财政建立和维持的,理应对全体人民平等开放。以帮助落后地区培养人才为借口,实际上,一些官员搞分数线差异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维护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特权利益和他们自己的特殊利益。还有,特招生、定向生政策成为腐败渊薮、广为人们质疑而不被废除,以及最近的"独立学院"和"名校办学校"政策允许降低分数线、乱收费,都成为维护私利、制造不公平的利器。
尤其令人绝望的是,教育腐败在中国已经"分利集团化"。据中国最大的民办教育企业----南洋教育集团前董事局主席任靖玺估计:全国中小学的课本定价总额每年在200亿元左右,全国中小学的教辅定价总额每年在600亿左右,再加上试卷等有关费用,每年全国中小学生在教材、教辅等项目上花费的钱要突破1000亿元。根据2004年8月曝光的四川教材回扣案,教材和教辅的回扣率约为30%左右,如果按此比例,
那么每年就会有300多亿的回扣流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手中,这就是统一教材教辅和考试的好处。据《北京青年报》报道,10年来教育乱收费超过2000亿人民币。这些乱收费项目,还没有包括指定教材和教辅每年300亿左右的回扣在内,如果加上这个数字,10年来的教育乱收费就不应当是2000亿元,而应该是5000亿元了。
任靖玺先生大半辈子"千辛万苦、九死一生",已届不惑之年,无所谓挣多少钱,只是想做点对社会有益的事,于是进入教育领域,虽然现在已经发展为民办教育的"航空母舰",但他承认自己失败了:"我败给了专制、垄断、丑恶、没人性的教育制度";"中国的民办学校乃至全国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症结,是中国以专制特权、垄断利益、僵死模式为特征的残酷的应试教育制度。中国教育表现出来的种种弊病,从教育乱收费到占用学生的假期补课,从学生身体被搞坏到个性被压制,从中小学生为考试自杀到禽兽老师强奸小学女生,从老师打骂学生到学生自尊心被毁灭,从考试做弊到教材买卖中的腐败,从应试教育日趋强化到素质教育只喊不做,从"择校生"到"校中校",到"名校办民校",再到所谓"独立学院",而后到取消民办大学学历文凭考试资格,进而发展到全国性的有史以来最肮脏的教育腐败。所有这些现象,都是这个教育制度的烂根子结出的烂果子。"(任靖玺《教育炼狱十年》)
因残酷的应试教育制度而自杀的事件在中国也是层出不穷。2000年3月,开学仅10天江苏金坛市便有3名中学生自杀;2000年3月成都一初中生上吊自杀;2000年7月东莞一女初中生自杀;2001年9月武汉一小学生自杀;2001年11月呼和浩特一学生自缢身亡;2002年9月银川一女中学生自杀;2003年5月重庆一女中学生跳楼身亡;2003年11月安徽一中学生喝农药自杀;2003年11月云南两小学生自杀;2003年甘肃双城镇6名中小学生先后自杀;2004年3月11日,重庆两名女高中生跳楼身亡;2004年6月湖北一小学生自杀;2004年9月,南京一小学生自杀;2004年7月银川两小学生自杀;2004年11月湖南一女初中生自杀;2005年2月9日,海口一中学生自杀……
中国教育制度"吃人",决非危言耸听,可谓罪孽昭昭,尸骨累累!
二、涉嫌违宪违法的中国教育制度
中国教育制度不仅丑恶吃人,而且涉嫌违宪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四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而城乡二元教育制度、义务教育不落实、以政府财力举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高考录取分数线地区歧视等都
涉嫌违宪。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六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和教育经费预算、决算情况,接受监督"。第十八条:"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第二十五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第二十八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利:(一)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八)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第五十三条:"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而全国的公共教育经费投入过低,挪用、贪污教育经费用于盖楼、买车的情况十分严重,各级政府没有受到本级人大对教育的监督,义务教育政府不履行义务,歧视、压制民办教育,学校受到各级政府和官员的非法干涉等都涉嫌违背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国家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在城乡征收教育事业费附加,主要用于实施义务教育。国家对经济困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经费,予以补助"。第十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创造条件,使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十四条:"适龄儿童、少年到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的,经户籍所在地的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按照居住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申请借读"。第十七条:"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收取杂费。收取杂费的标准和具体办法,由省级教育、物价、财政部门提出方案,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已规定免收杂费的,其规定可以继续执行"。"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当酌情减免杂费。其他行政机关和学校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自行制定收费的项目及标准;不得向学生乱收费用"。而一些地方政府不保障义务教育经费,国家不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帮助贫困地区,打工子弟不能接受城市良好的教育,教育乱收费,教育畸形产业化等涉嫌违背义务教育法。
三、中国教育的出路
中国教育惟有幡然悔悟,痛改前非,以民为本,遵守法律,重铸制度,才能获得国民的原谅,赢得师生的信任,
挽回学术的尊严。为此,必须建立透明、法治的公共教育制度。教育政策应交代议机构、全民讨论;教育管理制度应当改革,改变行政化、官僚化的现状,减少后勤队伍;取消行政部门对教育的垄断和控制,行政部门只能按照《宪法》和《教育法》对学校进行投入、宏观规范,不能以政策方式进行具体的干预和谋利;各学校自行决定发放毕业证书、学历和文凭,其价值和含金量由社会竞争和用人单位自行决定;各学校和教师自主设定课程、选择教材、编写教材。
必须恢复政府举办的学校的公立性和非赢利性,教育部的大学属于国立性质,应当面向全国平等招生,取消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歧视政策;大学应实行政校分开、教授治校的制度,鼓励自由和创新的学术研究,让大学成为"社会的良心"、理想主义的最后家园;遏制学术腐败,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革除教育资源扶优的政策,取消公立学校中的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大力发展私立高中、中专、大学;采取严厉的措施铲除教育腐败,瓦解教育既得利益集团,取消导致腐败的保送生、特长生、定向生、国防生、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加分等政策,遏制高考招生中的贪腐行为,保证弱势群体的子女能够上大学、上更好的大学。
政府必须对义务教育负全责,保证其投入;义务教育的少量收费应举行听证,农村义务教育收费应"一费制",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完全免费;国家应免费给学生提供教科书、伙食、校服甚至交通补助;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应在所在城市平等就学;应建立中央财政对经济困难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制度,立法规定社区参与义务教育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对于义务教育政策不落实的要进行问责、弹劾。
必须重新认识教育产业化。有关当局不得甩包袱,将义务教育学校市场化、私有化,高等院校不得靠高收费来维持庞大的官僚行政队伍,应当尽可能地利用社会资源办大学,取消在高考招生、政策扶持等方面对民办教育的歧视,还教育权于社会,还教育资源于社会。
必须在各级学校中切实开展素质教育,重视公民教育、人文教育、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心理;应改革高考方式和内容,压缩考试科目、天数,增加高考次数,推行能力考试,减轻学生负担,考试由民间机构组织(类似于托福、GRE),招生由大学自主;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由、平等、诚信、守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环保意识、国际化观念。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幸的是,现在教育界有一批志士"为了学生",为了"救救孩子",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遭受多少的
挫折,他们总是百折不回,一往无前,尝试着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推动着中国教育革命的步伐。
让教育革命的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研究心得
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主要是负责组员的分工事务和模型的制作以及开题、结题的文字工作。
从对组员的分工中,我遵循了发挥组员各自长处的原则,比如让化学成绩好的以及仔细的同学来进行资料筛选和查找,让有长处的同学把长处表现出来,但还是因为考虑不周,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找到的资料不贴题等。
不仅在开会讨论时需要语文好,而且在完成开题报告和解体的时候要把研究的结果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也需要通顺完善的语言,以便使别人能够更好的理解我们的课题结论。同时,还学要有计划性,才能合理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上就是我对研究性学习的一些体会,不太多,但会推动我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各种问题。
带着对课题的共同兴趣,我们一齐走近研究性学习,去感受研究性学习的独特魅力。不管前方是风还是雨,我们都并肩作战,共同谱写相逢的乐章。
"相逢是首歌,同行是你和我,心儿是永远的琴弦,坚定也执着。"
乐音的序曲是明确分工、讨论计划的真实记录。小组讨论时,由于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案,于是在各抒己见之后,我们心平气和地通过了最佳方案。这样原本错乱的音符,构成了一段和谐动听的乐句。
分工行动时,为了培养我们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我提倡让每个组员都得到锻炼的机会.我们灵活变调,每个人为完成自己的一段谱曲任务都付出了自己的最大的努力。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在挫折中前进,掌握了第一手丰富的材料。这一段虽然有些跳跃,但真正体现了我们的主观意识,可算做主旋律吧!
接下来的工作顺利多了,每位歌手都如流下水般倾泻着情感。
汗水付出,浇开成功的花朵。我们一齐谱写的乐章,不管效果如何,我坚定一句话:只要走过,就会留下脚印! 参考资料:新浪博客《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世界级的学术大师》,《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冒”不出大师级人才?》,问卷调查——问卷星,《教育制度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