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心电图诊断要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段比正常P-P间期显著延长的时间内没有P波 长P-P间期与基本窦性P-P间期无倍数关系 其后可出现交界性/室性逸搏或逸搏心律
【临床意义】取决于基本病因:
生理性—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颈动脉窦过敏 病理性— 病窦综合征、急性心梗、脑血管意外等 药物性— 胺碘酮、奎尼丁、异搏停等、洋地黄类 电解须紊乱— 高钾血症等 治疗参见病窦综合征
wenku.baidu.com
左室肥大
R V5、V6 > 2.5mV R V5 + S V1 男 > 4.0mV 女 > 3.5mV
R avL >1.5mV
R avF > 2.0mV
R I >1.5mV R I + S III > 2.5mV R为主 T低平 双向 倒置 ST可压低0.05mV以上
S为主 T直立
右室肥大
(1 ) R V1、V3 R/S≥1 (2 ) R V1 + S V5 > 1. 05mV 重症>1.2mV (3 ) 电轴右偏 ≥+90o (AVF) 重症>+110o (III)
(2)Q>0.04s >1/4R
A M I 心电图演变
早期 数分钟~数小时 ◆ 缺血型和损伤型变化 急性期 数小时~数天(数周)◆ 损伤坏死型图形
ST呈弓背抬高 出现病理性Q波 亚急性期 数周~数月
◆ ST降至基线 倒T变浅 Q继续存在 陈旧期 数月~数年
◆ ST-T无变化 永久性Q波存在
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
房颤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听诊:心律完全不规则,S1强弱不等、脉搏短绌 确诊:心电图
二、鉴别诊断 (一)心房扑动/房扑(atrial flutter) 房扑/房颤:1∶10~20
器质性心脏病多见,可为阵发性 /持续性 持续时间较房颤为短,亦可数月或数年 不稳定倾向,可恢复窦律/ 进展为房颤 心电图--心房率通常为300次/min
【临床表现】症状轻重不一,主要表现:
心动过缓、心排血量过少、心、肾、脑血供不足症状:
头晕、乏力、眼花、黑矇、晕厥等 “慢-快综合征”:合并短阵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发作
表现--心动过缓-心动过速交替 严重心动过缓或过速,加重心衰/引起心绞痛
SSS
【辅助检查】 一、心电图检查 ① 持续而显著心动过缓,50次/min以下
② 窦性停搏或/和窦房阻滞;
③ 慢-快综合征严重心动过缓与室上速、房颤/房扑交替
④ 交界性逸搏 /AVB
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期前收缩(artial proiosystole)
/房早 起源于心房内(窦房结以外)任何部位 可见于:正常人,约 60% 以上,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心电图检查】
1. 提前出现的房性异位P '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2.P'- R间期≥0.12s 3. “不完全性代偿间歇”(长于1个但短于2个窦性心动周期)
【病因】 1. 器质性心脏病 心房异常负荷和(或)病变--
肺心病、瓣膜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
2. 功能性 大量饮酒、情绪激动、喝浓茶、饱餐等有关 3. 药物毒性反应 伴有AVB房速--洋地黄反应 4. 全身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心电图检查】 3次或3次以上成串房早
心电图特征: 1. 房性P'波,160~220次/min,节律规整
(二)损伤型ST改变
正常心肌与损伤心肌产生电位差--损伤电流— 受损心肌不能或不完全除极--除极受阻--ST移位 心电图特点: (1)ST段抬高 (2)与T融合 (3)弓背向上 “单向曲线”
(三)坏死型QRS改变
细胞坏死--不能产生动作电位--无电流--异常Q波 心电图特点:(1)QRS呈QS或Qr型
此种期前收缩较少见:器质性心脏病、洋地黄中毒
【治疗】 通常无需治疗 早搏频繁、症状明显— 酌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参见“房
早”)
交界性早搏
【心电图检查】特征:
1. 提前出现QRS波群形态与窦性相同,差异性传导时变形 2. 交界性异位冲动
前向传导至心室--交界性早搏(QRS) 逆向传导至心房--“逆行性 P' 波”:
心电图
心内科
空间向量环在切面投影----心电向量图
空间向量环在切面投影----心电向量图
右→左 上→下 后→前
额面
横面
体表心电图导联
AVR +
+ I、AVL
+ II、III、AVF
V+
心电向量图在体表各点投影----心电图
额面向量图在肢体导联轴投影----心电图
心电图的波形、波段命名及意义
心室率整齐或不齐(下传比例固定或不固定) 2∶1或4∶1下传— 150次/min或75次/min,规整 1∶1下传— 心室率显著增速,易诱发心衰 按压颈动脉窦能突然减慢心室率,停止按压又恢复 体格检查— 快速颈静脉扑动、室率整齐或不齐
房扑
房扑心电图特征:
① P波消失,代之以心房扑动波(F波):锯齿状 形态、振幅、间距完全规则、频率250~350次/min 扑动波之间等电位线消失,Ⅱ、Ⅲ、aVF、V1最明显
P
P
P
PP
P
窦性心动过缓
【心电图检查】
P
P
符合窦性心律心电图特征
P-P间期>1.0s,即P波频率<60次/min
常伴窦性心律不齐(最长与最短P-P间期相差0.12s以上)
窦性停搏(sinus pause)
/窦性静止(sinus arrest) 窦房结冲动形成暂停/中断,房室活动相应暂停
【心电图检查】
心室率接近正常且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可无明显症状
心室率快时--心悸、胸闷与惊慌
房颤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
心排量下降、心、脑供血减少--心衰、心绞痛或晕厥
附壁血栓形成--左心房、心耳 栓子易脱落
体循环动脉栓塞--脑栓塞
最为常见
二、体征 ① 心律完全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 心室率多快速 ② 脉搏短绌(脉搏次数少于心搏次数)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
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病变致起搏功能 /窦房传导障碍 以心动过缓为主的多种心律失常和症状的综合病征
病程发展多缓慢,长达5~10年,多于40岁后出现症状 少数呈急性发作,见于:急性心梗、急性心肌炎
【病因】
缺血、炎症、纤维化疾病: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 少数病因不明,以退行性病变最常见
P'波可重叠于前一T波内,不易辨认 2. QRS波群与窦性激动下传者相似
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宽大畸形 3. R-R间期规则
洋地黄中毒房速--心房率逐渐加速,P-R间期逐渐延长 出现Ⅱ°Ⅰ型或Ⅱ型AVB 下传比例不规则时 R-R间期可不相等
4.可能出现继发性ST-T改变
房速
P P' P' P' P' P' P' P' P' P'
正常心脏 P 波
1
V1、 Ⅱ
1
Ⅰ、AVL
左房肥大 P 波
1
V1
1
Ⅱ 心衰时左房扩大P波
(二)P-R间期
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正常值:P-R≈0.12-0.20s (与心率快慢有关) 心率越快 P-R越短 反之越长 P-R>0.22s 房室传导阻滞
(三) QRS波群 左右心室除极时间和电位变化
双侧心室肥大
(1 ) R V5 增高 R V5 + S V1 > 4.0mV(男) >3.5mV(女)
(2 ) 同时有右室肥大图形 V1、V3 R / S > 1
ST - T改变与心肌缺血
ST移位≥0.05mV才有诊断意义
◆ 水平型下移 ◆ 下斜型下移 ◆ 上斜型下移
水平型、下斜型 意义更大
变异性心绞痛--透壁性心肌缺血(全层累及) ST抬高 类似MI的损伤电流
发生很早P’波( 常重叠于前面T波上 )不能下传心室
【治疗】 1. 偶发、无症状房早一般无需治疗
功能性房早去除诱因后可以消失 2. 发作频繁、症状明显或有器质性心脏病
尤其可触发室上速发作的房早 需选用Ⅰ、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房性心动过速(atrial tachycardia)
/房速,室上性心动过速一种,起搏点在心房 按其发生机制分为三种: 自律性房速(automatic atrial tachycardia) 紊乱性房速(chaotic atrial tachycadia) 折返性房速,较为少见
P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房颤 心房发生350~600次/min不规则冲动
不协调心房乱颤 成人最常见心律失常之一
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房颤、房扑、房速 发病机制和病因上相似,有时可以互相转化
房颤发作可呈:阵发性、持续性 快速房颤--心室率 100~160次/min 缓慢房颤--心室率 <100次/min
除心肌缺血外可引起ST改变: 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药物、电介质等 功能性改变等(过度呼吸、恐惧等)
T波改变与心肌缺血
心内膜心肌缺血 高大T与QRS方向一致
心外膜心肌缺血 T波与QRS方向相反
心肌梗死
(一)缺血型T波改变
(1)T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2)上升支与下降支对称 (3)顶端呈尖耸箭头状 (4)超急性期--持续时间短:T 波高耸、正向
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
冲动起源--窦房结 成人频率--60~100次/min 心电图特点: 窦性P 波--Ⅰ、Ⅱ、AVF 直立
aVR 倒置 P-R 间期-- 0.12~0.20s
窦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检查】
符合上述窦性心律心电图特征
P-P间期<0.60s,即P波频率>100次/min
成人多在101~180次/min,增快和减慢呈逐渐性变化
房性异位冲动侵犯窦房结,使之提前发出冲动所致 少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等于两个窦性周期)
房早发生较晚、窦房结周围组织不应期延长 窦房结节律未被房早打乱之故
R
RR
R
P P’
R’
P P’
房性期前收缩
4. P'波后QRS波群有三种可能: ①与窦性心律QRS波群相同 ②宽阔畸形QRS波群--室内差异性传导 ③P‘波后无QRS波群--“未下传的房早”
P’Ⅱ、Ⅲ、aVF倒置,P’aVR直立 先到心房--位于QRS波群之前(P' -R间期 < 0.12 s ) 同时到达--位于 ~ ~ ~ ~ ~之中(P' 波隐藏不见) 后到心房--位于 ~ ~ ~ ~ ~之后(R- P'间期 < 0.20 s ) 3. 多为完全性代偿间歇
排血量少的心搏不能引起挠动脉搏动 心率愈快则脉搏短绌愈明显
【心电图检查】房颤心电图特征:
1. P波消失 代之以房颤波(f 波): 350~600次/min 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间距不均
2. R-R间期绝对不等 3. 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
室率过快,室内差异性传导--QRS增宽变形
房颤
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
一、正常心电图图形与正常值
(一) P波 代表左右心房除极的电位和时间
正常值: P 时限(宽度)≤0.11s P 振幅 肢导联≤0.25mV
胸导联≤0.20mV
正常P波 在各导联上形态
I 、II 、avF、 V3-V4
III 、avL、 V1-V2
avR
均直立 直立、倒置或双向 倒置
心房肥大 与 P波
(1)命名:
QRS波群中第一个向下的波 前向下的波 -- Q波
QRS波群中第一个向上的波 -- R波 R波后向下的波 -- S 波 QRS均向下 -- QS波
S后向上的波---R’波 R’后向下的波---S’波 振幅较大者英文大写Q.R.S 反之用小写q.r.s
(2)时间:
QRS:0.06-0.10s ≤0.10s QRS≥0.12s 心室肥大 室内阻滞
【病因】
阵发性房颤--正常人,情绪激动或运动后、心脏病 持续性房颤--最常见于心血管疾病: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 甲亢性心脏病 肺心病、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其他病因:“特发性房颤”(原因不明)
低温麻醉、胸腔或心脏手术后、预激综合征
房颤
【临床表现】
一、症状 轻重与心室率快慢有关
•根据具体相关导联表现确定: •前间壁 ---- V1、V2 、V3 •前壁 ---- V3、V4 、V5 •广泛前壁-- V1~ V6 •下壁 ------- II、 III、 avF •高侧壁 ---- I avL •后壁 ------- V7-V9
镜向导联 V1、 V2、 V3R R波增高 •右室 ------- V3 R - V5 R •心内膜下--ST 压低伴倒 T (非Q波性)
② 心室率规则或不规则,取决于房室传导比例是否恒定 ③ QRS形态正常,差异性传导/束支传导阻滞时增宽变形
FFF FFF
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
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
(atrialventricular junctional poiosystole)
/交界性早搏 起源于房室交界区--希斯束 ( 房室结本身不具有自律性 )
【临床意义】取决于基本病因:
生理性—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颈动脉窦过敏 病理性— 病窦综合征、急性心梗、脑血管意外等 药物性— 胺碘酮、奎尼丁、异搏停等、洋地黄类 电解须紊乱— 高钾血症等 治疗参见病窦综合征
wenku.baidu.com
左室肥大
R V5、V6 > 2.5mV R V5 + S V1 男 > 4.0mV 女 > 3.5mV
R avL >1.5mV
R avF > 2.0mV
R I >1.5mV R I + S III > 2.5mV R为主 T低平 双向 倒置 ST可压低0.05mV以上
S为主 T直立
右室肥大
(1 ) R V1、V3 R/S≥1 (2 ) R V1 + S V5 > 1. 05mV 重症>1.2mV (3 ) 电轴右偏 ≥+90o (AVF) 重症>+110o (III)
(2)Q>0.04s >1/4R
A M I 心电图演变
早期 数分钟~数小时 ◆ 缺血型和损伤型变化 急性期 数小时~数天(数周)◆ 损伤坏死型图形
ST呈弓背抬高 出现病理性Q波 亚急性期 数周~数月
◆ ST降至基线 倒T变浅 Q继续存在 陈旧期 数月~数年
◆ ST-T无变化 永久性Q波存在
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
房颤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听诊:心律完全不规则,S1强弱不等、脉搏短绌 确诊:心电图
二、鉴别诊断 (一)心房扑动/房扑(atrial flutter) 房扑/房颤:1∶10~20
器质性心脏病多见,可为阵发性 /持续性 持续时间较房颤为短,亦可数月或数年 不稳定倾向,可恢复窦律/ 进展为房颤 心电图--心房率通常为300次/min
【临床表现】症状轻重不一,主要表现:
心动过缓、心排血量过少、心、肾、脑血供不足症状:
头晕、乏力、眼花、黑矇、晕厥等 “慢-快综合征”:合并短阵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发作
表现--心动过缓-心动过速交替 严重心动过缓或过速,加重心衰/引起心绞痛
SSS
【辅助检查】 一、心电图检查 ① 持续而显著心动过缓,50次/min以下
② 窦性停搏或/和窦房阻滞;
③ 慢-快综合征严重心动过缓与室上速、房颤/房扑交替
④ 交界性逸搏 /AVB
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期前收缩(artial proiosystole)
/房早 起源于心房内(窦房结以外)任何部位 可见于:正常人,约 60% 以上,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心电图检查】
1. 提前出现的房性异位P '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2.P'- R间期≥0.12s 3. “不完全性代偿间歇”(长于1个但短于2个窦性心动周期)
【病因】 1. 器质性心脏病 心房异常负荷和(或)病变--
肺心病、瓣膜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
2. 功能性 大量饮酒、情绪激动、喝浓茶、饱餐等有关 3. 药物毒性反应 伴有AVB房速--洋地黄反应 4. 全身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心电图检查】 3次或3次以上成串房早
心电图特征: 1. 房性P'波,160~220次/min,节律规整
(二)损伤型ST改变
正常心肌与损伤心肌产生电位差--损伤电流— 受损心肌不能或不完全除极--除极受阻--ST移位 心电图特点: (1)ST段抬高 (2)与T融合 (3)弓背向上 “单向曲线”
(三)坏死型QRS改变
细胞坏死--不能产生动作电位--无电流--异常Q波 心电图特点:(1)QRS呈QS或Qr型
此种期前收缩较少见:器质性心脏病、洋地黄中毒
【治疗】 通常无需治疗 早搏频繁、症状明显— 酌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参见“房
早”)
交界性早搏
【心电图检查】特征:
1. 提前出现QRS波群形态与窦性相同,差异性传导时变形 2. 交界性异位冲动
前向传导至心室--交界性早搏(QRS) 逆向传导至心房--“逆行性 P' 波”:
心电图
心内科
空间向量环在切面投影----心电向量图
空间向量环在切面投影----心电向量图
右→左 上→下 后→前
额面
横面
体表心电图导联
AVR +
+ I、AVL
+ II、III、AVF
V+
心电向量图在体表各点投影----心电图
额面向量图在肢体导联轴投影----心电图
心电图的波形、波段命名及意义
心室率整齐或不齐(下传比例固定或不固定) 2∶1或4∶1下传— 150次/min或75次/min,规整 1∶1下传— 心室率显著增速,易诱发心衰 按压颈动脉窦能突然减慢心室率,停止按压又恢复 体格检查— 快速颈静脉扑动、室率整齐或不齐
房扑
房扑心电图特征:
① P波消失,代之以心房扑动波(F波):锯齿状 形态、振幅、间距完全规则、频率250~350次/min 扑动波之间等电位线消失,Ⅱ、Ⅲ、aVF、V1最明显
P
P
P
PP
P
窦性心动过缓
【心电图检查】
P
P
符合窦性心律心电图特征
P-P间期>1.0s,即P波频率<60次/min
常伴窦性心律不齐(最长与最短P-P间期相差0.12s以上)
窦性停搏(sinus pause)
/窦性静止(sinus arrest) 窦房结冲动形成暂停/中断,房室活动相应暂停
【心电图检查】
心室率接近正常且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可无明显症状
心室率快时--心悸、胸闷与惊慌
房颤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
心排量下降、心、脑供血减少--心衰、心绞痛或晕厥
附壁血栓形成--左心房、心耳 栓子易脱落
体循环动脉栓塞--脑栓塞
最为常见
二、体征 ① 心律完全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 心室率多快速 ② 脉搏短绌(脉搏次数少于心搏次数)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
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病变致起搏功能 /窦房传导障碍 以心动过缓为主的多种心律失常和症状的综合病征
病程发展多缓慢,长达5~10年,多于40岁后出现症状 少数呈急性发作,见于:急性心梗、急性心肌炎
【病因】
缺血、炎症、纤维化疾病: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 少数病因不明,以退行性病变最常见
P'波可重叠于前一T波内,不易辨认 2. QRS波群与窦性激动下传者相似
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宽大畸形 3. R-R间期规则
洋地黄中毒房速--心房率逐渐加速,P-R间期逐渐延长 出现Ⅱ°Ⅰ型或Ⅱ型AVB 下传比例不规则时 R-R间期可不相等
4.可能出现继发性ST-T改变
房速
P P' P' P' P' P' P' P' P' P'
正常心脏 P 波
1
V1、 Ⅱ
1
Ⅰ、AVL
左房肥大 P 波
1
V1
1
Ⅱ 心衰时左房扩大P波
(二)P-R间期
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正常值:P-R≈0.12-0.20s (与心率快慢有关) 心率越快 P-R越短 反之越长 P-R>0.22s 房室传导阻滞
(三) QRS波群 左右心室除极时间和电位变化
双侧心室肥大
(1 ) R V5 增高 R V5 + S V1 > 4.0mV(男) >3.5mV(女)
(2 ) 同时有右室肥大图形 V1、V3 R / S > 1
ST - T改变与心肌缺血
ST移位≥0.05mV才有诊断意义
◆ 水平型下移 ◆ 下斜型下移 ◆ 上斜型下移
水平型、下斜型 意义更大
变异性心绞痛--透壁性心肌缺血(全层累及) ST抬高 类似MI的损伤电流
发生很早P’波( 常重叠于前面T波上 )不能下传心室
【治疗】 1. 偶发、无症状房早一般无需治疗
功能性房早去除诱因后可以消失 2. 发作频繁、症状明显或有器质性心脏病
尤其可触发室上速发作的房早 需选用Ⅰ、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房性心动过速(atrial tachycardia)
/房速,室上性心动过速一种,起搏点在心房 按其发生机制分为三种: 自律性房速(automatic atrial tachycardia) 紊乱性房速(chaotic atrial tachycadia) 折返性房速,较为少见
P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房颤 心房发生350~600次/min不规则冲动
不协调心房乱颤 成人最常见心律失常之一
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房颤、房扑、房速 发病机制和病因上相似,有时可以互相转化
房颤发作可呈:阵发性、持续性 快速房颤--心室率 100~160次/min 缓慢房颤--心室率 <100次/min
除心肌缺血外可引起ST改变: 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药物、电介质等 功能性改变等(过度呼吸、恐惧等)
T波改变与心肌缺血
心内膜心肌缺血 高大T与QRS方向一致
心外膜心肌缺血 T波与QRS方向相反
心肌梗死
(一)缺血型T波改变
(1)T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2)上升支与下降支对称 (3)顶端呈尖耸箭头状 (4)超急性期--持续时间短:T 波高耸、正向
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
冲动起源--窦房结 成人频率--60~100次/min 心电图特点: 窦性P 波--Ⅰ、Ⅱ、AVF 直立
aVR 倒置 P-R 间期-- 0.12~0.20s
窦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检查】
符合上述窦性心律心电图特征
P-P间期<0.60s,即P波频率>100次/min
成人多在101~180次/min,增快和减慢呈逐渐性变化
房性异位冲动侵犯窦房结,使之提前发出冲动所致 少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等于两个窦性周期)
房早发生较晚、窦房结周围组织不应期延长 窦房结节律未被房早打乱之故
R
RR
R
P P’
R’
P P’
房性期前收缩
4. P'波后QRS波群有三种可能: ①与窦性心律QRS波群相同 ②宽阔畸形QRS波群--室内差异性传导 ③P‘波后无QRS波群--“未下传的房早”
P’Ⅱ、Ⅲ、aVF倒置,P’aVR直立 先到心房--位于QRS波群之前(P' -R间期 < 0.12 s ) 同时到达--位于 ~ ~ ~ ~ ~之中(P' 波隐藏不见) 后到心房--位于 ~ ~ ~ ~ ~之后(R- P'间期 < 0.20 s ) 3. 多为完全性代偿间歇
排血量少的心搏不能引起挠动脉搏动 心率愈快则脉搏短绌愈明显
【心电图检查】房颤心电图特征:
1. P波消失 代之以房颤波(f 波): 350~600次/min 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间距不均
2. R-R间期绝对不等 3. 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
室率过快,室内差异性传导--QRS增宽变形
房颤
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
一、正常心电图图形与正常值
(一) P波 代表左右心房除极的电位和时间
正常值: P 时限(宽度)≤0.11s P 振幅 肢导联≤0.25mV
胸导联≤0.20mV
正常P波 在各导联上形态
I 、II 、avF、 V3-V4
III 、avL、 V1-V2
avR
均直立 直立、倒置或双向 倒置
心房肥大 与 P波
(1)命名:
QRS波群中第一个向下的波 前向下的波 -- Q波
QRS波群中第一个向上的波 -- R波 R波后向下的波 -- S 波 QRS均向下 -- QS波
S后向上的波---R’波 R’后向下的波---S’波 振幅较大者英文大写Q.R.S 反之用小写q.r.s
(2)时间:
QRS:0.06-0.10s ≤0.10s QRS≥0.12s 心室肥大 室内阻滞
【病因】
阵发性房颤--正常人,情绪激动或运动后、心脏病 持续性房颤--最常见于心血管疾病: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 甲亢性心脏病 肺心病、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其他病因:“特发性房颤”(原因不明)
低温麻醉、胸腔或心脏手术后、预激综合征
房颤
【临床表现】
一、症状 轻重与心室率快慢有关
•根据具体相关导联表现确定: •前间壁 ---- V1、V2 、V3 •前壁 ---- V3、V4 、V5 •广泛前壁-- V1~ V6 •下壁 ------- II、 III、 avF •高侧壁 ---- I avL •后壁 ------- V7-V9
镜向导联 V1、 V2、 V3R R波增高 •右室 ------- V3 R - V5 R •心内膜下--ST 压低伴倒 T (非Q波性)
② 心室率规则或不规则,取决于房室传导比例是否恒定 ③ QRS形态正常,差异性传导/束支传导阻滞时增宽变形
FFF FFF
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
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
(atrialventricular junctional poiosystole)
/交界性早搏 起源于房室交界区--希斯束 ( 房室结本身不具有自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