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0b0a636e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ce.png)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填空题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二、名词解释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e38a3d50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a2.png)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完整版一、单项选择题2、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始终追求的政治观念中的基调是( B统一)4、新石器时代结束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A五六千年之久)6、周人极端重视的是(B农业)7、建国初编造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朝代是( C明)8、中国历史上,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作( D墟)9、下列有关制度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 它是人们创制出来的一种无序化体系。
10、“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 C西周)11、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提出“三纲五常”的是(D董仲舒)12、现代新儒学的鼎盛时期在20世纪的( B五六十年代)13、中国古代丛书林林总总,最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而成的大型丛书(C《二十四史》)14、至今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是( D 《四库全书》)15、《周礼》又名周官,是一部(D谈论政治制度的书)16、汉代六经中的《乐经》不存在,增加了(B《孝经》《论语》)合为七经17、《春秋文公四十年》中记载,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一次对(C哈雷慧星)的记载。
18、最能体现中国古代科技整体观的是(C中医学)1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出自(《论语》)20、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是( D 语系)21、周代,人们四时祭祀祖先,冬祭叫( D烝)22、从殷墟卜辞来看,殷商时期己完成了对天上最高权威神的创造,这种神叫( c上帝)23、传说,制定婚姻“六礼”的人是( C周公 )24、学术界一般认为科举制度创立的年代是( C大业三年 )25、秦朝的中央“三公”是( B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6、下列关于“皇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始皇帝是秦政 )27、中国清一色农耕形态的形成,实际上与几千年来盛行的“重农主义”是(D大有关系)28、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 A血缘)2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 B《法经》)30、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A 什伍里甲制度)31、佛教的创造人是( C释迦牟尼)32、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是( C仓颉)33、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B“书同文”)34、“以物比德”属于( D类比思维)35、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前期为主的是( A 般若学)36.首次阐述“新儒家”概念的是(D梁漱溟)3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所运用的汉字修辞格是(D重叠)38、语言文字之文化特征表现为: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像,又是文化的( A载体)3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8aa3bd4b14e852458fb577d.png)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2f52482e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02.png)
4
文化的功能
记录功能、认知功能、传播功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凝聚功能(如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等)
5
中国文化的特点
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父系氏族公社或家庭公社时期,父权系统和孝道观念是宗法社会的基础
10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概观
雅俗之分(雅文化、俗文化)、显隐之分(儒家显文化、法家隐文化)、山林庙宇之分(山林文化、庙堂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序号
知识点
描述
1
文化的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2
文化的分类
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心理文化
3
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结构
具有多维性特点,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汇一
6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
儒家看来,人生理想境界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是仁
7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
8
自然经济
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
9
血缘宗法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d25894ec850ad02de80418d.png)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绪论1、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什么?2、简述广义文化结构四层次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国文化生成的历史地理环境1、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中国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
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及气候等因素,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等因素。
5、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明形态,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过(3000年)的文化体系。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和形态?2、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3、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形态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你怎样认识古代统治者的“重农轻商”政策或观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5、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农耕自然经济。
6、中国古代也有为数不多的海洋贸易,但在海外经济往来中,主要是一种“赐贡”的贸易形式。
7、中国文化的早熟使中国人容易产生“瞻后”式思维方式和守旧的民族心态。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1、什么是宗法制度?周朝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2、试分析论述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主要特征。
3、简述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性。
4、试分析论述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5、中国文化产生的独特条件是什么?请从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模式、社会政治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6、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度完备,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这两个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7、中国上古时代,王位继承方式实行禅让制,即优者继承制。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精简版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精简版](https://img.taocdn.com/s3/m/7b1b129d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0.png)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一.文化(一)文化的基本结构1.物质生产文化(1)含义:指人类物质生产过程及其物质生产的实体性,器物性成果;2.制度行为文化(1)构成/含义: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形式,以及在人际交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风俗习惯,构成制度行为文化;(2)层次:①在上的层面:制度文化②在下的层面:民俗民风文化3.精神心理文化(1)含义/构成: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长期孕育而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因素构成;(二)中国文化1.中国当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三元汇一,浑然一体的交融会通型文化二.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一)农业自然经济1.原始农业(第一个阶段)(1)产生:从旧石器时代的采集活动中直接产生出来的2.“独立自由”的手工业者与商人(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家庭手工业,官府手工业发展的同时出现3.行会组织(1)出现:北宋首次出现(二)血缘宗法制度1.商朝(1)世袭:灭夏后,商王及其近亲,外戚组成的统治集团掌握国家政权,王位及官职皆世袭;(2)“家天下”:商朝的国家政体是一个比夏朝更进一步发展的“家天下”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先秦1.制度(1)宗法制度①产生时间:商代晚期②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2)庙数制3)同姓不婚制(2)礼乐制度(二)汉魏六朝1.政治伦理道德(1)提出者:董仲舒(2)内容:①三纲:②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三纲关系的调整原则(三)唐宋:中国文化的成熟与辉煌1.意义:是我国传统文化进入全面辉煌和成熟的鼎盛期2.文学(1)唐代文化:唐诗(2)宋代文学:宋词3.书法绘画:(1)书法:宋不如唐(2)绘画:各有千秋4.科技:许多科技成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5.理学:中国古代最完整严密的哲学理论系统(四)明清1.小说: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小说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一)基本精神: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2.人本主义精神1.以民为本2.重人伦,远鬼神3.天人合一精神4.礼治精神(二)价值取向:1.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2.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3.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的重义轻利五.儒家文化精神(一)先秦儒家人伦1.孔子(1)思想特点:①服务于国家政治②植根于血缘基础③强调伦理本位④重视主体能力⑤抑制个性欲望(2)总结:将“仁”作为儒学的基础范畴,探讨人的价值2.孟子(1)思想特点:①继承孔子的伦理思想(2)主要贡献:将伦理范畴与性善说联系起来,作了比较深刻的探讨(3)四端:仁,义,礼,智;(4)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二)宋明理学1.主要讨论:性与天道2.特点:(1)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2)以儒家思想的内容为主3.开山祖师:周敦颐/濂溪学派的奠基者4.重要派别:关中学派(1)创始人:张载5.第二次改造:福建学派(1)代表:朱熹(2)成就:实现了儒家“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的第二次改造(3)朱学成为中国的正宗思想体系(三)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1.内圣外王的要求(1)遵循伦理本位(2)怀抱经世之志(3)注意道德修养六.老子之道的三大内涵(一)“无”与“有”的统一(二)“恒”与“变”的统一(三)“无为”与“自化”的统一七.佛家文化(一)基本教义1.四圣谛——苦,因,灭,道/苦,集,尽,道2.“缘起”论与“四法印”(二)佛教的传入:汉明帝时(三)中国的佛教——禅宗八.中国古代文化成就(一)中国诗歌(二)中国古代散文(三)中国古典小说1.话本小说(1)起源:宋代(2)演出场所——瓦市①瓦子勾栏②瓦子内又设“勾栏”2.长篇章回体小说(1)由来:由“说话”四家中的“讲史”而来(2)划分:①广义: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人情,讽刺,公案②狭义:讲史,世情,神魔(四)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建筑(1)风格①灵活适用的木结构体系②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③舒展自如,平面铺开的整体外形④封闭内向,严整对称的群体布局⑤绚丽多姿的色彩和装饰九.中国古代科技(一)中医1.春秋战国之际(1)扁鹊,“望,闻,问,切”四法,形成中医的传统方法(2)《黄帝内经》2.秦汉时期(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医药学专著(2)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3.魏晋南北朝(1)王叔和《脉经》我国现存最早脉学专著(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3)葛洪《肘后救卒方》4.隋唐(1)《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颁布的药典(2)孙思邈《千金方》5.明清(1)李时珍《本草纲目》(二)农学1.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三)四大发明1.火药(1)影响:①1225-1248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又传入欧洲,②英法各国14世纪中期才逐渐掌握火药制造技术2.造纸术(1)影响:公元7世纪传到越南,朝鲜,日本,公元751年传入阿拉伯,之后传到世界各地3.印刷术(1)影响:公元8世纪传入朝鲜,后传入日本等地,经丝绸之路传入伊朗,阿拉伯,后传入欧洲4.指南针(1)影响:公元12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四)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发展迟滞的原因1.文化传统上(1)中国传统思想以儒学为主,尤其是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2)封建社会后期,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成为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绊脚石(3)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理性精神(4)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封闭性(5)传统思维的原因2.社会制度上十.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论争(一)“中体西用”论1.起源:冯桂芬1861 《校邠庐抗议》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五四新文化运动1.兴起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上海《新青年》2.两大旗帜:民主,科学十一.文化讨论与“文化热”(一)文化讨论的主要内容1.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和核心精神(1)如何把握:从整体上把握(2)强调:“存天理,灭人欲”(3)特质:以伦理为轴心(4)基本精神:实用理性(5)传统文化的特性: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和与中,天人协调(6)传统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的特性:①封闭性,单向性,趋同性②思维方式上:缺乏创造性③观念上:中庸之道2.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二)大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传媒发展后的产物2.特点:(1)明显的消费化倾向(2)制作工艺流程化(3)娱乐性本质(三)国学热1.“国学”含义(1)广义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2)外延:“一国所有之学”(3)等同概念:“中学”“国故”2.阶段(1)初级阶段:20世纪80年代(2)承前启后的阶段:90年代(3)愈演愈烈:21世纪3.意义:它启动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交互的方向,又受孕于当代市场“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两个巨大无比的时代背景中,其能指攘攘,其所指赫赫,无不令人三思。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7461a7b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c6.png)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效 率。
天文历法
编制了精确的历法,如《太初历》、《大衍历》等,对农业生产及社 会生活有重要指导作用。
数学成就
发明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以及筹算法等,对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
近代科技发展与影响
01
洋务运动时期的科 技引进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建立近代工 业,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近代化进 程。
包括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和声丰富等,体 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的成 就
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和舞蹈家,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6
中国文化的科技成就与影响
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影响
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对传 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焕发出新的 生机与活力。
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 性产业,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将迎来更 加蓬勃的发展机遇,为经济增长注入 强劲动力。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将继续加强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与传承,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中国将不断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增 强国际话语权,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 智慧和中国方案。
THANKS
汇报结束 感谢聆听
追求意境、表现自然美、强调个性表达等。
法家思想及其影响
法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法治、权力、利益等。
法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eababbea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be.png)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一、中国文化的概念和内涵:1.中国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化是指源自中国古代、经历漫长发展、形成独特风格的文化体系。
2.中国文化的内涵:包括语言文字、思想哲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礼仪习俗、传统节日、科技经济等各方面。
二、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1.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的黄河流域,是在华夏族群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2.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变迁,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和核心价值观:1.中华民族精神:包括勤劳、勇敢、和谐、善良、仁爱、孝顺等传统美德。
2.儒家文化:强调仁爱、礼义廉耻、忠恕、孝道等价值观念。
3.道家文化:主张自然无为、顺乎自然,追求心灵的平和与自由。
4.佛家文化:强调慈悲、般若智慧、解脱生死、修行菩提。
5.文人雅士文化:重视文学艺术、诗词书画,追求自由与独立的精神。
6.中华传统礼仪:包括尊敬长辈、敬重师长、悌道等传统礼仪规范。
7.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吸纳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文学艺术传统:包括诗词歌赋、戏曲曲艺、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
2.历史文化遗产:包括长城、故宫、南京明城墙等历史文化遗迹。
3.饮食文化:包括八大菜系、茶文化、粤菜川菜等传统饮食文化。
4.服饰文化: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中医药文化:包括针灸、草药、按摩、气功等传统医学文化。
五、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挑战:1.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2.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如何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3.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积极谋求民族文化自信。
六、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1.增强文化自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是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前提。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89470ac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0b.png)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华文化1.中华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地,由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和长江流域的三星堆文化等组成。
2.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社会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农耕经济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3.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强调仁爱、礼仪、忠恕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行为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4.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和墨家文化:道家文化强调“无为而治”和“自然无欲”,追求心灵的宁静;墨家文化强调兼爱和反对战争,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史有一定影响。
5.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的宗教、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1.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绘画有书法、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多个流派,强调审美的内涵和意境的表达,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2.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音乐有宫商角徵羽五音和七声音阶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
3.中国传统舞蹈:中国舞蹈分为古典舞和民间舞,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舞姿和表达方式,如京剧、豫剧等。
4.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对称和平衡,例如故宫、长城等。
5.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多种类型,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设计和意义。
三、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1.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多种学派,丰富了中国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
2.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思想有四个层面,即仁爱、和谐、中庸和天人合一,它们统一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3.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注重“仁政”和礼制,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4.中国传统伦理学:中国传统伦理学的核心是儒家的仁爱道德观念,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建设。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41627f9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16.png)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一、题目类型与分值:1、填空题—20分(每空1分)2、选择题—15分(每题1分,其中单项选择10题多项选择5题)3、名词解释—20分(共5个,每个4分)4、简答题——30分(共3小题)5、综述题——15分(1题)二、重点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要求掌握20个)三纲八目史家三长三礼五礼三清三公四部分类法内廷四阁乡试三鼎甲御史台2、简答题(要求掌握12题)⑴简述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P.28-34延续性、伦理性、政治性、世俗性)⑵简述儒道思想在历史上是如何互补的?(P.114-120)⑶简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
⑷简述“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区别。
(P.127)⑸举例简述中国古代史学的主要特点。
(P.156-158:三方面)⑹简述“三礼”的基本内容。
(P.268-270)⑺举例简述佛教诸神。
(P.258)⑻举例说明我国古籍的四部分类法。
(经、史、子、集)⑼宋代科举对唐代科举进行了哪些改革?(P.286-287)⑽简述唐代三省制的职官设置和运作机制。
(P.306-307)⑾古代中央六部的名称、职掌、主要官员设置及别称。
(参见P.269图表及P.307文字)⑿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启示意义?(P.404)文化今文经古文经玄学三纲五常四大石窟四大菩萨二重证据法新儒家附:简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
答: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是宋明理学中的两个主要派别,都属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主要表现在:1、程朱讲“性即理”,主张本体在外,是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讲“心即理”,主张本体在内,是主观唯心主义。
2、朱熹认为“理在气先”,“理”是一切事物的支配者,是形而上的抽象本体;“气”是形而下的现象世界。
因此理与气、道与器分而为二。
陆九渊断言“心”是宇宙的本体,“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
陆王还主张“道器合一”。
3、朱熹主张为学先“道问学”,“即物穷理”,更注重读书注经。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f2e81b295901020207409c33.png)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绪论一、知识题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 1、“文化”名称的来源答A“文”的本义是“错画” 也就是花纹。
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
B“化”的本义是改易。
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答1 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
2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 culture 对译。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a98affa0975f46527d3e121.png)
中国文件概论一、名词解释题1、民族文化:答: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
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
2、宗法制:答: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3、文化:答: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4、传统文化:答: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二、简答题1、简述中国文化概论开设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答:(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意识;(3)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御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做出积极的努力。
2、简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观念表现在哪些方面?答:(一)“以脏补脏”说唐代医学家兼养生学家孙思邈在长期实践中,创立了“以脏补脏”和“以脏治脏”的理论。
例如,肾主骨,他就利用羊骨粥来治疗肾虚怕冷。
肝开窍明目,他又发明了以羊肝来治疗夜盲雀目,这些方法都大大增强了中国饮食中菜肴的科学性。
发展到现在,“以脏补脏”理论和现代饮食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入,已成为菜肴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发物”忌口说这一学说为中国饮食中“用料广泛”这一特点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使其在选料中做到了“博中有精、宽中有窄”,体现了较强的科学辨证性。
所谓“发物”,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晶,其容易诱发旧病,加重新病。
常见的有鹅肉、鹅蛋、猪头肉、鲤鱼、杏子、李子以及葱蒜之类辛辣刺激性的调味品等。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9c52110227916888486d723.png)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一. 名词解释。
1. 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2.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3. 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
4.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5. 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公元1400 年到1900 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6. 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7. 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 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 。
8. 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9. 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10.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11.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1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13.赌胜:实质是打赌,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的愿望。
如触摸某寺庙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一种定向的神赐。
14.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0daf7463561252d380eb6e55.png)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陶器刻画符号
第一节 原始上古——中国文化的孕育
画像石上的仓 颉jié像。仓颉 是黄帝时代的 史官,相传是 中国文字的创 造者。
第一节 原始上古——中国文化的孕育
四、原始社会组织与婚姻形式 (一)母系社会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是母系社会,是由 一个女祖先繁衍下来的血缘集团,“民人但知其母, 不知其父”,传说中的女娲氏、燧人氏、疱羲氏 (伏羲)、神农氏、有巢氏即指这一时期。 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生产资料公有,集体生活、 共同消费,血缘内婚向氏族外婚转变。 农业、畜牧业发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女性曾经 是主要农业劳动力,占据社会宰制地位。 (原因)
信仰是指观念倾向,崇拜是指行为动作。原始信仰、 崇拜的对象,包括自然、祖宗和图腾三大类。
1.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 宗教最初萌动于原始人的自然崇拜和 灵物崇拜。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上,曾发现太阳纹、日月山等形象, 可能是初民对太阳等自然物崇拜的遗 迹。殷墟卜辞有“宾日”、“饯jiàn 日”的记录,是原始社会太阳崇拜在 文明时代的遗存。
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琮是一种内 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体现了原始 先民“天圆地方”宇宙观。一般 认为它是巫觋xí (男巫)祭祀时 通天地的法器。
第一节 原始上古——中国文化的孕育
建筑:巢cháo居和穴居两 种。巢居在长江流域,后发 展为干栏式木结构建筑;穴 居在黄河流域,后发展为土 木合筑的混合结构 。 这两种建筑都成为了后世中 国建筑的主体,与古希腊 、 古罗马及后来西方的石料建 筑形成了不同的对比。
人面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以出土 彩陶著名,其中 发现有多件人面 鱼纹彩陶盆。此 盆高16.5厘米、 口径39.5厘米, 由细泥红陶制成, 敞口卷唇,盆内 壁用黑彩绘出两 组对称的人面鱼 纹。20世纪50年 代出土于西安半 坡村。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5ba9e7d350e2524de5187ec5.png)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玄学崛起 72
玄学的意义:理想人格、生活方式、审美趣味
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
道教鲜明的民族性格 73
第六节 隋唐:隆盛时代
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三教并行的政策 74
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75
唐诗,古文,传奇, 书法、绘画、雕塑
第七节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传统美德规范与传统美德 董仲舒“三纲五常” 212 “三从四德” 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具体内涵
传统美德与典范道德人格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
结合实例阐述传统文化内涵 为什么说书法在传统艺术中最具特色?
五、论述题 15%(1题×15)
对现代社会中的传统文化现象的理解与认识 传统道德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六、理解题 20%(5题×4)
文化现象、经典文本理解分析
名词解释
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观念之一。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 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 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的区别及代表 77
理学建构
经典论述 78 宋明理学 250
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主要表现形态 78
市民文化之勃兴
清明上河图,瓦舍勾栏
教育和科技成就
第八节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 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国同构: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然后相继传入世界各地.长善救失:《学记》中一项重要原则,要求老师懂得教育的辩证法,坚持正面教育,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做教师的人如果能了解不同的人的毛病所在,就能够纠正他们的错误。
《诗经》:是春秋时期编成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现存305篇,创作年代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15国风;雅分为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撰,起于传说中之黄帝,止于汉武帝时期,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
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
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这样的文学观念偏重于文学的教化目的春秋笔法:通过选择恰当而又简洁的字词暗寓褒贬之意,表达深刻的意义和鲜明的倾向性的笔法,被称为“春秋笔法”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进行历史叙述的史书编纂体裁,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的体裁。
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
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
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
(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
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
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
修己慎独:中国古代形成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
这种修养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
儒家把修己、养身看做是立身处世、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
慎独就是修养方法中的一种,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己、戒慎恐惧。
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经史子集:经部包括儒家的经典和小学方面的书。
史部包括各种历史书和某些地理书。
子部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
集部包括诗、文、词、赋等总集、专集。
《楚辞》《古文观止》三通: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的合称。
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墨子:墨子,名翟,中国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
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科学家、人权活动家。
(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
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画家张择端秦代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东晋王羲之备精诸体,尤擅草书,行书;代表作有《兰亭序》《丧乱贴》等,号称“书圣”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怀素、张旭则擅长草书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元代赵孟颓,创立赵体明代文征明、董其昌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同时期华佗发明了“麻沸散”,用于对病人麻醉施行手术。
《九章算术》:是一部著名的古代算书。
它约成书于公元一世纪《齐民要术》:北魏时期贾思锲《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黄帝内经》: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古老而完整的典籍。
它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
《本草纲目》:明代名医李时珍撰写的巨著《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著”。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包括?物态文化层:是由人类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
制度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
行为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
心态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社会政治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了中国文化的伦理型范式。
正面意义是使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负面意义是形成了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人情大于国法的弊端,所谓“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曲中矣”。
2.社会政治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了中国文化的政治型范式。
其积极影响是强调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造就了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
其消极影响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的过分迷信,形成了中国社会“官本位”的现象和个人的奴性意识,这是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最大障碍。
简要比较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的不同风貌唐型文化: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的文化类型。
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奔腾着昂扬的生命活力。
而且当时唐朝文化开放,统治者不害怕外来文化对本国统治的影响,人民也乐于接受外来文化。
影响:1扩大了中华文化圈,是中国的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
2唐文化在政治制度、城市建筑、文学、日常生活方面对东亚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朝鲜半岛)3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乃至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宋型文化: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宋朝采用重文抑武,国家长期处于积弱的地位。
这点在文化上表现为比较保守,统治者害怕民众思想动摇,因此对外来文化比较排斥。
同时程朱理学的兴起,适应了统治者希望百姓内心温和的需要,转而抑制激进文化。
1对中华文化圈的影响较大,促进了理学的传播。
2为其专制统治提供了教条束缚,有利于维护了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3促进了其它国家科技,教育,建筑,文化事业的发展。
简述汉语汉字的特点以及其在世界语言文字中的地位汉语具有以下特点:1.词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形态变化。
2.多用词序、虚词表示语法关系。
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数、人称等变化表示语法关系。
3.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
4.汉语的特点还表现为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
在世界各种语言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覆盖地域最广的语言之一。
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6种工作语言之一,按照语言结构,汉语是孤立语的代表。
按照语言的亲属关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中最古老的一种语言,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简述汉语汉字对中国文化发展和传播的贡献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的,汉语汉字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汉语汉字在境外的传播是中国文化向境外传播的重要纽带,同时汉语汉字也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吸收其他语言的营养来丰富自己。
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壮大中起了什么作用?农耕人、游牧人和游耕人彼此的交往融合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中国文化因此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中华民族能海纳百川,坦坦荡荡,与多民族的文化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中华文化有互补性。
因为多样性和互补性,中华文化发展壮大,气象恢弘。
试举例阐述中国艺术气韵生动,虚实相生的内在精神文学讲究含蓄而留有余味;绘画注重空白处理;书法追求“潜虚半腹”;建筑提倡“透风漏目”。
阐述中国古代史学在史家修养论上“德、才、学、识”的具体内涵德:史德是对历史学家人品、道德、修养的要求,就是“著书者之心术也”。
才:修史的才能,主要是历史编撰和文字表达方面的能力和才华学:指占有史料和掌握设立时,要能搜集、鉴别和运用史料,要有广博丰富的知识,还要慎思明辨,择善而从。
识:史家的历史见识、见解、眼光、胆识,即观点和笔法,包括“善恶必书”的直笔论,也包括其他历史观点。
阐述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受到了道教的影响,其中魏晋游仙诗、玄言诗、山水诗,唐代山水诗、田园诗、六朝的志怪小说、吟咏道教的诗、宋元的话本、元明的戏曲以及明清的话本小说很多都带有一定的道教色彩。
例子:《搜神记》《枕中记》《太平广记》《四游记》简述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
中国戏曲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音乐舞蹈文学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门类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
比如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
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
如角色分行、动作表现等。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
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事,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永不停息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高明的境界并不非要在多高的地位上获得,而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便可达到。
致虚极,守静笃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从事进修学问的人学识一天比一天长进,从事修养道德的人欲望一天比一天减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何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诸子百家”,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
百家争鸣是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
史学教育家孙培青先生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思想成果,堪称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重要源泉”。
百家争鸣的影响一直贯穿与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虽然自汉开始,儒家正统。
此后历代都以儒为主流。
但是,百家争鸣的思想依然存在,只不过是融合进儒家的思想当中去了。
儒家思想随着改朝换代的历史进程,不断完善自身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