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完整版)

合集下载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概况——艺术家园落户转塘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概况——艺术家园落户转塘

期 工程位于象 山北麓 ,建 筑面积6 1 8 4 4 平方 米 ,共 1 个建筑单体 ,已于2 0 年1 月建成并 交付使用 。 目前 , 0 04 2
公共 艺术学院 、传媒 动画学院 、基础教 学部 已在景色秀 美 的象山 山北 新校园办 学 。象山校 区二 期工程位 于象 山南
麓 ,总 建 筑 面 积 7 2 6 方 米 ,共 1个 建 筑 单 体 , 已 于 2 0 年 9 建 成 并 交 付 使 用 。 生 活 后 勤 工 程 建 筑 面 积 8 9 0 72平 1 07 月 7 0 平
院 、建 筑 艺 术 学 院 、公 共 艺 术 学 院 、 传 媒 动 画 学 院 、基 础 教 学 部 、附 中等 教 学 单 位 办 学 其 中 。一 座 景 色 秀丽 、 布 局 合 理 、风 格 独 特 、 功 能 齐 全 、设 备 完 备 、配 套 到 位 的 一 流 艺 术 院 校 的 校 园 呈 现 在 杭 州转 塘镇 象 山 山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方 米 ,现 已 完 成 4 0 0 方 米 学 生 生 活 用 房 的建 设 。 _ 2 0 年 下 半 年 , 中 国 美 术 学 院 原 滨 江 校 区办 学 的 环 境 艺 术 设 50平  ̄ 07 - 计 系 、 视 觉 传 达 设 计 系 、 服 装 艺 术 设 计 系 、 工 业 造 型 设 计 系 、 陶 瓷 艺 术 设 计 系 、 建 筑 艺 术 设 计 系 、综 合 艺 术 设 计 系 、 设 计 艺 术 学 系 , 整 合 为 设 计 艺 术 学 院 和 建 筑 艺 术 学 院 , 已 全 部 迁 入 象 山 校 区 。 目前 ,该 校 区 已有 设 计 艺 术 学

中国美院杭州象山校区

中国美院杭州象山校区

Y
ouhesk
Arch
3
象山校区设计背景 地理位置
火车东站
目的地
Y
ouhesk
Arch
4
象山校区的用地性质
象山校区的用地性质
象山校区从使用功能属于教育用地
Y
ouhesk
Arch
5
象山校区功能分区
生活区
教பைடு நூலகம்区
Y
ouhesk
Arch
6
象山校区动静分区
静区
动区
Y
ouhesk
Arch
7
象山校区空间特性
Y
ouhesk
Arch
12
象山校区的入口
主入口
次入口
后勤入口
Y
ouhesk
Arch
13
象山校区空间的流线
人流路线
象山校园的人行流线 是根据建筑的布置, 形成单向的流线。
Y
ouhesk
Arch
14
THE END THINK YOU
Y
ouhesk
Arch
15
Y
ouhesk
Arch
10
象山校区建筑群体的组合
象山校区的建筑群体组 合是综合式,采用多种方 式处理,象山校区采用 自由、灵活的非对称形 式。建筑组合形成庭院。 庭院
Y
ouhesk
Arch
11
象山校区建筑群体的轴线
象山校区的建筑群体基 本是没有轴线,但是这 些建筑可以串联起来, 校园的风景也是一样的
半私密空间
Y
ouhesk
Arch
8
象山校区用地划分
象山校区从用地划 分上可以看作是均 衡的划分方式中的 间接划分,如图中 圈中的建筑是将场 地平均的划分。并 且,这些建筑根据 功能大小同。

毕业设计_场地设计论文—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毕业设计_场地设计论文—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场地设计论文——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摘要:本文选取了自己很感兴趣的王澍先生设计的中国美术院校象山校区作为场地设计课作业的调研分析对象,主要想分析一下建筑与场地的矛盾与统一,深入了解一下新乡土主义建筑的特质,从布局、色彩、材料、肌理、自然营造、空间处理、造园手法等方面入手,分析其中蕴含的东方文化精髓与韵味,旨在学习如何关注建筑的地方风格与文化根源,如何在当代建筑中继承和体现东方传统建筑的精髓。

关键词: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自然环境、传统、色彩、材料、肌理、自然营造、空间围合、借景、步移景异、建筑造型引言:2002年,杭州南山路开始改建,杭州市政府想把这条路建成上海的衡山路,西湖边上的很多民居就开始拆毁。

为了阻止这一切,王澍沿西湖拍了400多张照片,一张一张地讲给负责改建的官员看:每一幢房子,都带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他说:你们知道南山路的历史有多久吗?从你们改建完成那天起,南山路的历史就只有1年了。

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理解之上。

图1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校区1、宏观规划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没有选择进入中国时下流行的政府组建的大学院区,而是选址在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尽管这里暂时会存在一些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但是依照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建筑选址时,环境中的山水甚至比建筑更加重要。

王澍先生认为“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

”于是,象山校区便是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建筑共存活用在今天的范式。

校园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

建筑和自然景观各占一半。

建筑不再突显,而是让位于境界和气象,得到得山水之照应和领引。

校园中心是郁郁葱葱的象山,山脚下是一弯流水,30余座建筑像书法笔触一样顺着水势围绕象山一气呵成,平静的沉浸在平缓的山水之间,这一群建筑就像守护的星座,一张一弛一松一紧之间便勾勒出象山。

整体的自然错动与内院的几何严谨形成了动静之间的生趣转换,不规则总图构成一种空间的运动关系。

”图2 总平面图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精品文档------
14#——建筑艺术学院
-----精品文档------
14#——建筑艺术学院
-----精品文档------
14#——建筑艺术学院
-----精品文档------
11#——实验教学管理部、网络中心
-----精品文档------
பைடு நூலகம்
11#——实验教学管理部、网络中心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9#——设计艺术学院
-----精品文档------
18#——设计艺术学院
-----精品文档------
18#——设计艺术学院
-----精品文档------
节点细部
-----精品文档------
节点细部
-----精品文档------
节点细部
-----精品文档------
11#——实验教学管理部、网络中心
-----精品文档------
11#——实验教学管理部、网络中心
-----精品文档------
11#——实验教学管理部、网络中心
-----精品文档------
1#——图书馆
-----精品文档------
1#——图书馆
-----精品文档------
19#——设计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2014/11/20
-----精品文档------
区位分析
-----精品文档------
总平面图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5、6#——公共艺术学院
-----精品文档------
5、6#——公共艺术学院

象山校区印象

象山校区印象

实习报告地点: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开启文人建筑时代,美的与众不同。

到达中国美院校区,进去逛了一圈,当即为这里的自然与艺术之美所折服。

很有个性却不张扬,前卫却不失传统气息,现代又充满田园风味,包容、诗意、传统,传递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气息。

这是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给我的直觉。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就是一朵最美的奇院葩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坐落在转墉,背山临水,层林叠翠,弥漫着古朴、清新的田园气息。

注重环境的意境营造和才卜态环境保护,采用中闰传统的“大合院”建筑形式,整山理水,漫游环路,布景错落有致,砌筑简单,明了,并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地把中国传统的空传统的诗意与审美代建筑。

这里既是美学的代表之作,城市美学的创意之传统文化和当代人将在这片土地仁携一个影响未来城市术殿堂。

式,成功间概念、带入了当杭州城市又是杭州地。

‘卞,国文精神必手创造出发展的艺它让油菜花香和山羊漫步的田园与浪漫气质的校园时空对接,既延续了古老的耕读文化,又激发了师生的艺术灵感;它将现代建筑语言与传统建筑材料奇妙对接,随意的联廊、窗户,大量的黑瓦、木窗.青砖,既颠覆了传统的设计章法,但又延续了建筑文脉。

它用架空长廊对接象山的灵气,让艺术的想象如象山的白鹭翩翩起飞。

象山校区的成功宛如一枚石子,必将激起建筑艺术的一池漪涟,可以发现,这里所有的建筑都不加修饰,只使用四种建材的原色:青瓦、钢筋、水泥、原木(竹)。

有的楼像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置身其中,犹如身在古镇周庄;有的楼一面墙上有上百扇窗户,却错落排布,没有两扇是尺寸一样的,从任何一扇窗户看出去,都是一幅天然山水画。

朴素的砖墙、石墙、夯土墙、水泥抹灰本色墙,简单的砌筑方式,随自然而变,生趣盎然,间杂以简易木作、钢构,体现出人与山水共存的本色。

据称,象山校区的建设主旨就是“山水校园”。

进了其中一栋教学楼,整个楼虽然也是现代化建筑,但是每层走廊的外面都有青瓦铺成的屋檐,而不是一色的玻璃墙。

很有层次感。

进到里面,发现教室的门都是用原木条做成的,上面的节还清晰可见呢!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还营造出了一个半人工的缓坡谷地,与现代大学较大体量的建筑对应,不用传统的小桥流水程式,而是选用类似与庆元、龙泉一带的廊桥跨越谷地和象山北麓的艺术办公群相连。

建筑考察游记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参观游记

建筑考察游记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参观游记


公共艺术学院
沉 的 院 落 。 座 营 造 地 势 落 差 形 成 下 简 易 木 作 , 石 头 基

公共艺术学院
作 为 展 览 空 间 , 实 现 空 间 的 复 合 性 。
开 放 的 艺 术 性 走 廊 , 既 可 步 行 赏 景 , 又 可

创业楼
在校园里行走,从院子到露台, 由廊桥至水岸,总能看到西边尽头处 一幢细瘦的玻璃塔,这是整个校园水 平秩序里唯一垂直的向度。与中国元

图书馆沿街效果

剧场、阶梯教室
简单的外廊建筑,由三个横向体量组成形成半围合的庭院式布局。
建筑的外形多以方盒子的形式出现,通常建立起一个以“回”字为基点的场所模式,“回”即合院,从此
出发,遵循一种减法原则,所有校园建筑都是“回”的某种消减结果,如汉字的偏旁部首,而聚合的形态
,直接来自对香山原有自发性山地建筑聚落形态的直觉把握。这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
代寺庙的“塔院”形制类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体育馆

专业教学楼

实验楼
吸 强 外 。 了 , 建 好 筑 像 的 是 呼 加
在 建 筑 的 内 与
像 蛇 一 样 穿 梭
, 回 廊 和 走 廊
形 成 一 条 纽 带
应 , 在 视 觉 上
陵 的 起 伏 相 呼
的 窗 洞 , 与 丘
廊 , 大 小 不 一
蜿 蜒 曲 折 的 外

传媒动画学院
有 的 环 境 中 。 的 农 地 , 使 建 筑 融 入 原 式 , 入 口 处 保 留 了 原 有 “ 回 ” 字 的 围 合 院 落 模
树 木 和 修 竹 。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1.引言设计是一门将艺术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独特学科,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则是中国当代建筑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以及背后的理念与思考。

2.背景介绍China Academy of Art, commonly known as CAA, is one of the leading art institutions in China. Its Xiangshan Campus, designed by the renowned architect Wang Shu, is a masterpiece that showcases his unique design principles. Wang Shu is the recipient of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which is considered the Nobel Prize of architecture. His design philosophy emphasizes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as well as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nature.3.主题一:传承与创新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之一是传承与创新。

王澍先生在设计中注重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化的创新元素。

此举既尊重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展示了现代建筑的风格和技术。

该校区的建筑采用了传统的砖木结构,同时结合了现代材料和技术,创造出独特而又富有魅力的建筑风貌。

王澍先生强调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传承和发扬传统,才能找到建筑创新的源泉。

4.主题二:与自然的融合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之二是与自然的融合。

由文人画边界看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借景设计

由文人画边界看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借景设计

由文人画边界看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借景设计借景,是中国传统空间设计的常用手法。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众多具有传统韵味建筑设计的重要案例之一。

在本文中,作者将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边界”为中介,重点探讨借景手法是如何在象山校区的设计中得到实现,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建筑空间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边界借景象山校区传统韵味空间引子对王澍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产生兴趣,肇始于2005年在《时代建筑》上读到的他的文章《那一天》。

能在满载理论与术语的专业杂志上读到这样一片至情至性而又不乏理性的文字,确实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从那时起,我便将王澍划归为具有鲜明文人气质的建筑师一类。

后来又知道了他深谙中国传统书画艺术。

我想,从传统书画艺术入手应该是解读其建筑设计的一条捷径吧。

一关于文人画的“边界”文人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独特遗产。

它上承画家多彩纷呈的内心世界,下接具体而微的形态结构。

对建筑学来说,可资借为探讨中国传统空间观的理想文本。

在本文中,笔者仅讨论文人画中的“边界”。

所谓“边界”,就是画家所能感受到的世界范围在纸面上的反应。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说到的类似的名词是“取景框”。

不同的是,后者囿于物理极限,无法任由感性世界恣意流淌,且往往会“框”死边界的形状,也变削弱了边界对于内容的影响。

文人画中的“边界”问题,在建筑学领域业有人进行过研究,典型的如北京大学王欣的硕士论文《山水画与篆刻的边界问题对园林中墙垣与建筑关系的设计启示》。

在论文中,作者将边界与表达对象的关系分为三类:1.对象对边界的漠视是指山水画中“对象与边界的关系比较拘谨,边界的作用并不明显,或者作为静态的‘画框’,或者作为取景的‘裁切线’”。

[ 王欣,《山水画与篆刻的边界问题对园林中墙垣与建筑关系的设计启示》,P14,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同时在构图中,画面还隐藏着一条“中心法线”,“画面空间力图保持一个均衡稳定的关系,维持中规中矩的经典场景”。

论“在地性”建筑与其营造手法--以王澍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

论“在地性”建筑与其营造手法--以王澍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

【城市建筑研究】2012年,我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犹如春夜中的惊雷一般,他的建筑作品与建筑理念随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王澍以其基于本土环境的建筑理念及融合大量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建筑手法,为当代中国建筑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画下了浓重的一笔。

随着文明的发展及建筑技术的增强,我们在追求不断挑战经济发展效率极限的同时正在逐渐与环境脱节。

王澍说:“今天的建筑师处在文化断裂当中,传统建筑是文人和工匠相结合,但今天的中国建筑师基本上和文人无关,建筑设计师一个技术性的、服务性的行业,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传统建筑也面临相同的难题,许多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以及地域代表性的传统建筑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建筑所组成的水泥森林。

传统老建筑的消逝与当代建筑中的文化缺失导致地域间建筑的差异愈发单薄,进而几乎所有城市都相差无几。

建筑与自然,在现今的建筑环境下正在走向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

而对于王澍来说,他的建筑精神即是回归自然,他对建筑的“营造”理念以及“业余”的态度使得其建筑作品意境深远,令人耳目一新。

一、“造园”与“造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作为王澍的代表作之一(图1),整座校园形式简洁,没有人为形式主义的元素,更多的是展现了纯粹的自然秩序与原生态的环境塑造。

在细节处理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将各种元素转化为新的形式体现在建筑当中。

王樹对中国园林的偏好使他在设计中更多地采用造园的技法理念,旨在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环境。

整个校园以象山南北分为象山校区的一期及二期,其中包括山北十个和山南十二个单体建筑,顺延山体的走势以自然山水融合的疏密来进行布置总体建筑格局。

通过对建筑形体的特定处理如“山房”、“水房”以及“合院”等形式使得建筑融于自然环境,达到弱化建筑的目的。

纵观整座校园,江南民居中的砖、瓦、竹、木等饱含地域性色彩的元素让其富有江南水一般的灵性。

层层铺陈的瓦与错落有致的屋檐配合灰色建筑所形成的厚重感,加上合院周围郁郁葱葱的竹林,使人不自禁地联想到沐雨时节的情景:细雨飘落在竹林间,顺着屋檐淌下传出滴滴答答声,连同沉浸在山坡之间的一座座合院。

谈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谈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谈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余泉武;余全正【摘要】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介绍了该校区的整体规划设计思路,并探讨了象山校区建筑空间设计手法及意境的表达方式,解决了大学校园建设空间单一、尺度不合理、场所意境缺失的问题.【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6(042)036【总页数】2页(P23-24)【关键词】校园;建筑空间;场所意境;室内设计【作者】余泉武;余全正【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广州510000;武汉市银翰艺术工程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4对苏杭具有最初的印象不是缘于雷峰塔下的白娘子,也不是十二壮景西湖,而是始于《红楼梦》,故事开篇前几回发生的场景都是发生在姑苏城,即今苏杭地区,全书的灵魂人物林妹妹和苏杭好似绕不开的关系,也许一方水土一方人,在想估计也只有娟丽秀美的苏杭才能孕育出似娇花照水的她,于是姑苏在作者心中无数次魂牵梦绕。

对于每一位建筑师来说,似乎更绕不开苏杭了,在南方地区能直接勾起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气息的场所恐怕仅存于苏杭了,纵观整个中国建筑历史,大型的纪念性和宗教建筑不像西方那样普遍以石材作为材料,而更多的是使用木材,石材则多用于地下墓葬建筑以及少量的石像雕刻,这也导致我国古代建筑遗迹的留存十分稀有,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苏杭古代私家园林和水乡巷道完好的保存了下来显得弥足珍贵,成为研究古代中国建筑和园林重要的一个窗口,这也使得苏杭成为建筑学者一个重要的根据地,也正是在这样文人气息浓厚的地域培育了一大批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建筑师,可以说苏杭地区的建筑基本成为建筑师旅行计划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对于中国美术学院这一所非传统的建筑老八校,因为王澍的存在,可谓吸引了无数建筑师的目光,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于王澍的认识缘于其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接着也仅从书籍、媒体等对其作品的了解,限于平面媒体,很多对其作品的印象和评价无法从建筑所依附的环境、建筑的细节和“步移景异”的空间里去感受王澍作品的特质。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分析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分析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分析1. 简介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的一个小岛上,坐落在长江三角洲和宁波市之间。

该校区是中国美术学院的第二个校区,占地面积约200亩。

象山校区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当地传统的建筑特色和现代艺术元素。

2. 总体规划象山校区的总体规划设计采用了“树林-街巷-庭院”三个主要元素。

校区的建筑布局以大树和绿色草坪为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氛围。

校区内的道路和街巷错落有致,增加了校区的活力和交流空间。

同时,庭院的设计也考虑到了师生的休闲需求,设置了休息区和健身设施。

3. 主要建筑3.1 教学楼象山校区的教学楼设计简洁大方,采用了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

教学楼的外墙采用了玻璃幕墙,增加了建筑的采光和通风效果。

教学楼主要包括教室、实验室、工作室等功能区域,满足了学生学习和创作的需求。

3.2 画廊校区内的画廊是展示学生作品的重要场所。

画廊的设计简约而不失格调,采用了白色和木色的调配,凸显了作品的艺术性。

画廊内还设置了专业的展览灯光,使作品更加鲜明。

3.3 图书馆象山校区的图书馆是一个现代化的学术资源中心。

图书馆的外观宛如一本打开的书,寓意着知识的开放和拓展。

图书馆内部设有阅览区、自习区、电子阅览室等功能区域,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图书资源。

3.4 学生公寓学生公寓是学生们生活和休息的地方。

象山校区的学生公寓建筑外观简洁大方,内部布局合理。

学生公寓内设有宿舍、厨房、洗浴等设施,为学生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4. 设施配套4.1 运动场象山校区的运动场地坪铺设了人工草皮,设有足球场、篮球场等多个运动区域,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体育锻炼场所。

4.2 食堂象山校区的食堂设有多个餐厅,提供丰富多样的菜品选择。

食堂采用开放式厨房设计,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食品的加工过程,增加了食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3 会议中心校区内的会议中心是校内会议和活动的重要场所。

会议中心设有多个会议室,配备了现代化的音视频设备,满足了会议和活动的需求。

城市园林的守望者——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城市园林的守望者——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在如今喧嚣的社会,王澍沉浸于乡间,寻找中国传统民间匠作技术,创造性地传承中国传统建筑并与之对话。

在他看来,中国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体现着建筑与自然的和谐。

他喜欢运用自然的材料和自然的营造方式,并融入本土的民族文化,让建筑有历史、有文化、有记忆,同时具有现代建筑的时代感。

王澍对中国园林深感兴趣,认为造园是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方式,认为这个诗意、安静的活动首先由文人来完成;此外,王澍对山水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因此,他在建筑作品中融入了许多造园的特征、手法和山水画的构图,营造出“天人合一”的环境和永久的诗意。

一、项目概况象山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就是因这座山而得名。

21世纪初,我国大部分大学在组建大学园区,中国美术学院没有追随这股潮流,而是独树一帜,选址在一座名为“象山”的小山附近。

象山校区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工程分两期建设,首先动工的校区位于象山北侧,二期则位于象山南侧。

整个项目从2001年至2007年历经6年完工。

第一期工程从2001年设计,至2004年建成,由图书馆、体育馆、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和两座廊桥组成,较大的建筑共10座,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

第二期工程从2004年设计,至2007年建成,由美术馆、体育馆、设计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学生食堂和宿舍组成,较小的建筑有2座,较大的建筑有10座,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

二、合院建筑布局从平面图上看象山校区,其建筑布局形式是一种合院式的分布格局,面向象山而造园,营造了一幅与山共存,建筑实体向内心(象山)围合的画面。

在设计象山校区时,王澍对校园设计思考的定位落在了中国传统书院上,这个传统不仅仅涉及纯美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探讨人的基本生存方式。

回望中国传统书院,有诗云:“生平有志在山水,得绂此邦非偶尔,行行白鹿书院来……”(钱闻诗《三峡桥》)中国传统书院的选址都非常考究,诗中所说的白鹿书院就依庐山五老峰而建。

中国美术学院有几个校区及校区地址哪个校区最好

中国美术学院有几个校区及校区地址哪个校区最好

中国美术学院有⼏个校区及校区地址哪个校区最好
中国美术学院现在有3个校区,分别为中国美术学院南⼭、象⼭、张江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南⼭最好。

中国美术学院(China Academy of Art),简称“国美”,位于杭州市,由中华⼈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民共和国⽂化部和浙江省⼈民政府共建,是国家“世界⼀流学科建设⾼校”、浙江省⾸批重点建设⾼校。

扩展资料
中国美术学院创建于1928年,时称国⽴艺术院;1929年,更名为国⽴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8年,改为国⽴艺术专科学校。

1950年,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8年,更名为浙江美术学院;1993年,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

2000年以前⾪属⽂化部管理,2000年成为省部共建⾼校。

2016年,获批成为浙江省⼈民政府与教育部、⽂化部共建⾼校。

中国美术学院占地1000余亩,建筑⾯积近30万平⽅⽶,地跨杭、沪两市,已有杭州南⼭、杭州象⼭、上海张江三⼤校区;有在校学⽣9000余⼈,教职⼯约千⼈。

设有19个⼆级学院(部),26个本科专业。

拥有3个博⼠后科研流动站,4个⼀级学科博⼠学位授权点,5个⼀级学科硕⼠学位授权点,3个硕⼠专业学位授权点。

中国美术学院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公共课日课表(下发)

中国美术学院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公共课日课表(下发)

2013基础E 龚华平 2013基础F 张盛满
2013基础C 张盛满 2013基础D 朱文信 2013外国文学B 兰宇冬
2013外国文学D 兰宇冬 2013外国文学C 兰宇冬
上午
象山 校区
2012概论K 江红蕾
2012概论J 江红蕾
2013基础G 龚华平 2013基础H 朱文信
2012大学生心理健康J 刘迪 2012大学生心理健康K 刘迪
2013艺术概论L 黄丽莎 2013艺术概论K 黄丽莎 2013艺术概论Z 岳鑫 2013艺术概论M 岳鑫 2012中国美术史E 邱雯 2012中国美术史D 邱雯 2012中国美术史F 邱雯 2012中国美术史G 邱雯 2011外国美术史J 陆豪 2011外国美术史M 陆豪 2012中国美术史H 姜帅 2012中国美术史I 姜帅 2011外国美术史L 范白丁 2011外国美术史Z 范白丁 胡昊华 章恬
2012听力F1/F2 2012听力F3/F4 2012听力G1/G2 2012听力G3/G4 2013听力K1/K2 2013听力K3/K4 2013听力L1/L2 2013听力L3/L4
王亚明 2013透视I 周勇 2012体育E1/E3 2012体育E2/E4 2012体育D1/D3 2012体育D2/D4 2013体育K1/K3 2013体育K2/K4 2013体育Z1/Z3 2013体育Z2/Z4 九 十 2013体育L1/L3 2013体育L2/L4 2013体育M1/M3 2013体育M2/M4 十一 十二 2013综合素质K+Z 2013体育J1/J3 2013体育J2/J4
2012听力H1/H2 2012听力H3/H4 2012听力I1/I2 2012听力I3/I4
2013综合素质I 宋潇潇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宿舍]中国美术学院宿舍大全word版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宿舍]中国美术学院宿舍大全word版

中国美术学院(China Academy of Art)是中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也是最早实施设计学的高等学府,是中国最早的艺术革命团体发祥地,中国唯一一个美术学国家重点学科所在地,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唯一承认学历的中国美术类大学。

下面是小学作文网整理的中国美术学院宿舍,供大家参考!中国美术学院宿舍我院宿舍为6人和8人间,内配有空调、热水器、独立卫生间、储藏柜等相应设施。

学院共有一个学生食堂,并有小吃城及教工食堂,包含清真餐饮和各地特色风味,能满足学生不同需要。

同时我院开设便利超市、自动取款机等,为学员生活提供全方位便利服务,学生直接在校可以自理生活。

中国美术设计学院排名聘用员工向老板申请工资的申请书怎么写保持安静的标语军队内务建设必须坚持什么为根本标准高中宿舍格言员工过年回家安全责任书可见他妈妈有多邋遢,每天饭里都有头发?关于宿舍电器的检讨书女生宿舍搞笑小品小品女生宿舍的违章电器小品剧本男生学生晚上在校期间玩手机的相关检讨宿舍文化节宿舍安全用电协议模板宿舍文化节活动学生宿舍常见的盗窃方式女生宿舍友谊条令条例违纪检讨违章电器的检讨书检讨大功率员工宿舍管理制度员工用电以及卫生制度员工管理制度怎么写员,工,宿,舍,管,理,制,度学生管理规定有哪些《女生宿舍》小品MP3检讨中学生优秀文明宿舍评比方案中学学生宿舍评比中学学生宿舍评比细则不仔细犯错的检讨主题班会学生宿舍内务整理标准,要求交通安全知识竞赛题库优秀宿舍申请简介企业宿舍卫生没收拾好检讨俞敏洪大学给舍友打水你和李明住在一个宿舍,他总在熄灯俞敏洪为舍友打水公司宿舍管理制度公司宿舍分配规范公司宿舍入住协议公司女生宿舍规定免检寝室申请理由我的初中宿舍生活我卫生我文明主题班会我的宿舍我的家我的宿舍我的家征文护士,征文原创。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调研报告ppt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调研报告ppt

24
象山校区材料设计与植被
Y
ouhesk
Arch
25
象山校区材料设计与植被
建筑本体材料 小品及基础设施
植被与建筑
校园内植被的设计与建筑相互融合, 交相呼应。
Y
ouhesk
Arch
26
象山校区材料设计与植被
Y
ouhesk
Arch
27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THE END THANK YOU
Y
ouhesk
Y
ouhesk
Arch
3
象山校区设计背景
王澍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 导师、建筑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中 青年学科带头人 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 筑系,获学士学位; 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 硕士学位(导师:齐康院士); 1988年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 美术学院)工作。 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 2010年获威尼斯双年展建筑大奖 2011年获法国科学院建筑学院金奖 2012年2月27日获得了2012年普利兹克建 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成为 获得这奖项的第一个中国公民。 2013年入选美国《时代》杂志 受聘哈佛 大学丹下健三荣誉教授
Arch
15
象山校区空间设计
Y
ouhesk
Arch
16
象山校区空间设计
Y
ouhesk
Arch
17
象山校区材料设计与植被
象山校区建设背景
象山校区空间设计
象山校区材料设计与植被
不是把建筑表皮作为一个炫耀的资本 而是把建筑表皮仅仅作为其最原始的 部分,通过对可再生材料及废弃材料 作为主要表现方式,对于结构构件也 是本着降低造价基础上的美学原则。

象山校区分析

象山校区分析

五、建筑形式分析
• 建筑的外形多以方盒子的形式出现, 通常建立起一个以“回”字为基点的 场所模式,“回”即合院,从此出发 ,遵循一种减法原则,所有校园建筑 都是“回”的莫种削减结果,如汉字 的偏旁部首,而聚合的形态,直接来 自对象山原有自发性山地建筑聚落形 态的直觉把握。这也体现了“天人合 一”的人文思想。
王澍作品欣赏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设计解析
一、认识王澍
• 王澍,一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家, 其建筑以其强烈的文化传承感及回 归传统而著称。是建筑设计与理论 专业城市设计方向博士,现在在中 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任教。一直 以来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寻求着艺 术之根。致力于把中国古代“造园 ”的手法和方式融入现代建筑中。
七、建筑立面分析
• 在象山校园中,刻意简化处理的立面、为满足功能要求 而略显庞大的建筑体量,都与自然和土地有一种亲近的 交接。黑瓦、石墙、长草、斑驳的泥土、水渍和青苔、 有意营造的粗犷,这些生活上的琐碎细节更能体现文化 之间的差别,更能体现自身文化的内涵与特征,赋予建 筑乡土的气质。
• 立面空间下产生了檐下、洞内、飞道、屋顶下沉院落、 屋顶平台、树下等多种多样的富于层次的教学交流空间 。学生在建筑和自然之间穿梭,在实与虚之间流走,体 验心灵的自由。
四、设计思想
• 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如何在 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让中 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如何利用大学校园 的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
• 回望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象山新校园最终呈现为一 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建筑群敏感的随山水扭转偏斜 ,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 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的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

沉静与喧哗——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空间阅读

沉静与喧哗——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空间阅读

两 边厢
布置


好 像 盘 中玉 珠 垦
都不 能
1


目了然


感觉景 外有景
难 以穷尽

其 间点缀 了梳齿 开
1
象山


字 形 横 向 展 开 的 画 廊 IjI
座 巨 大 的 白房 子 和 退 在 远 处


站 在 山脚 下 向北 能看 到
面 斑 驳 的虎皮石 墙

校 园 西 边建筑序列 的压
关键 词
象 山校 区 王 澍 建筑 观 城 市 性
杭州市西 南
几座小 山


钱塘 江 北 岸有


转塘镇

镇子 周边散布着
山体 圆 润

象 山是 其 中



山高50 余米



林木

葱郁

伫立于斯
不 为人 识
不知经年

2 0 0 4
1
年底


着 中国 美术学 院新校 园 在 山脚下 铺 陈延 展 ( 图 候
中国 美 院象 山校 区 是 王 澍 建筑 师在杭 州 进 行 的成 规 模 的校 园 建 设 实 践 期现场参观经验


本文通过记 述校 园

期与


对 在 校 园 总体 营 造 中体 现 出来 的 当 代 建 筑 中 国 性 具 有 中 国 传 统 气 息 的 建 筑 观


及 建筑 师在校 园 建筑 群 中实 现 城 市 性 的尝试 进 行 了评 述

王澍之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王澍之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所以整个方案正是重新发现自然,并让建筑场所回到重新再造自然场景 之中,回到一个有森林、花草、山水组成的原生态的自然之中的 一个尝试。
小 组 成 员
01
陈开俊 201303190203
02
张智良 201303190230
03
邹发玉 201303190232
THANKS
2011年,荣获法国建筑学 院金奖 2012年,荣获世界建筑学
03
04
05
学 术 理 念
“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艺 术学”是王澍秉持的学术理 念,作为是中国本土建筑运 动的代表人物,他坚守建筑 理想。面对全球化浪潮下的 城乡建筑风格趋同化现象, 他以对西方现代城市及建筑 观念的反思为理论背景,批 判性地回归地域建筑传统。 王澍说:“在当今世界,人 们热衷于谈论科学、技术、 电脑,我则喜欢谈论基于手 绘和手工艺之上的建筑。” 他的坚持为他带来了世界级 的荣誉。
02
03
04
05
06
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 究所获建筑学硕士学位 200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 规学院,获博士学位 2002年,他出版了专著《设计 的开始》 2011年,王澍成为第一位担任 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 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
荣 誉 记 录
01
02
2003年,“垂直院宅-钱 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 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 奖; 2005年,中国美术学院象 山校园一期工程获中国建筑 艺术年鉴学术奖 2010年,作品“衰朽的穹 隆”获该年度威尼斯双年展 特别奖
立面图
将线条的特性发挥待极致,展现韵律美。
简约的立面设计随处可见
剖面图
局部四层,相互交错又紧密联系,富于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美术馆馆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公共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学 院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传媒动画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传媒动画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小剧场、阶梯教室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 国 美 术 学 院 象 山 校 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设计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设 计 艺 术中 学国

院术 学 院 象 山 校 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设计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体育馆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食堂与学生宿舍
中 国 美 术 学 院 象 山 校 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体育馆体育馆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专业基础教学部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院 连廊
造景
自然 人文
天井 建筑
路径 坡道

思考 传统
图书馆
学生教学管理部、网络中心
中 国 美 术 学 院 象 山 校 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建筑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建筑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 国 美 术 学 院 象 山 校 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该校区规划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总用地面积800余亩这处
校园的用地环绕一座名叫“象”的小山。山高约50m,
两条从西侧大山流来的小河从山的 南北两侧绕过,在象山东 端合并。蟋蜓流人宽阔的钱塘江。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整个象山校区呈不规则状分布,校园的 中心点为象山。校区围绕着象山南北延 伸展开。山北为一期工程,建筑主要以 合院式建筑为主,奠定了整个校区最初 的建筑设计理念。北边主要有四座三合 院式建筑,由东向西错落扭转分布。三 合院开口或朝北或朝南,既活跃了建筑 图形,又使建筑面向具有多视角的变化。 山南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的经验之上, 更加自由活泼。整个建筑群落的走向犹 如流动的 S 形,建筑与建筑间通过长廊 进行连接沟通。(整个校区室外公共空间 根据山势地理位置高低,进行多变的设 计,交通道路依山而布。围绕着象山的 河流给整座校园提供了水景资源,河流 间的倒影成了沟通自然景观与建筑设计 间的有机和谐统一。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 国 美 术 学 院 象 山 校 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建筑艺术学院
中 国 美 术 学 院 象 山 校 区
美术馆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 国 美 术 学 院 象 山 校 区
行政办公楼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