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郑和下西洋-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

合集下载

关于郑和七下西洋壮举

关于郑和七下西洋壮举

关于郑和七下西洋壮举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1431年(宣德六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郑和七下西洋郑和(1371-1433),原名马三保。

出身云南咸阳世家,明朝伟大的航海家。

1381年(洪武十三年)冬,明军进攻云南。

10岁的马三保被掳入明营,受宫成为太监,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在靖难之变中,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为朱棣立下战功。

1404年(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1431年(宣德六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很多种说法,有说是为了扬明朝天威,也有说是寻找建文帝,但我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借助宣扬国威,来暗中寻找建文帝,听说建文帝在变乱中逃到了海外,朱棣便出此策略。

真正目的也只是开始目的,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郑和下西洋则是为打通到欧洲的海上贸易航线,和西方航海大发现时期寻找中国、印度是同一个目的。

下西洋的过程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由大小船只百余艘,人员27800余人组成。

从明永乐三年 1405年至宣德八年 1433年 ,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远航至东南亚、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航程之远、历时之久、船舶数量之多、吨位之大、船员之众多、组织之严密、造船和航海技术之先进,均是当时世界之最,为中外航海史之壮举,远在欧洲人所谓“地理大发现”的大航海之先。

第一次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 1405年7月11日 ,明成祖朱棣下旨,令郑和组织船队下西洋。

他与王景弘率领船队,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江苏太仓刘家河编队集结出海,驶向福建长乐县太平港驻泊,等候东北季风到来。

冬天,郑和率船队从福建闽江口五虎门出洋远航,经南中国海域,首先到达占城今越南归仁,然后到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旧港、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以上四地均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上。

郑和下西洋文言文翻译

郑和下西洋文言文翻译

郑和下西洋文言文翻译郑和下西洋文言文翻译 1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航海家。

公元1405年,明朝统治者为了保卫边防和进行海上贸易,派遣郑和下西洋。

在随后的28年中,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船队成员超过10万人,出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船队纵横南亚、西亚,一直到非洲大陆。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它展现了郑和卓越的航海和组织才能,同时展现了明朝的国力和国威,加强了明朝和海外各国之间的联系。

Zheng He is the most famous China history navigator. In 1405, the Ming Dynasty rulers in order to stabilize the border and carry out maritime trade, sent Zheng He's voyages. In the next 28 years, Zheng He led the fleet seven voyages, and sea staff of about 100000 people, visited more than 30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e fleet and South Asia the west, to the African continent. Zheng He is the western world navigation history feat, it shows Zheng He's excellent navigation and anization 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show the power and prestige of the Ming Dynasty, strengthened beeen Ming Dynasty and other countries.扩展资料:郑和下西洋恢复了明王朝对南洋诸岛的管辖,命名了景弘岛、永乐群岛等。

郑和下西洋的性质及其历史功绩

郑和下西洋的性质及其历史功绩

郑和下西洋的性质及其历史功绩明朝初期(公元十五世纪初叶),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访问了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与亚非人民的友好关系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郑和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

一郑和生于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死于宣宗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本姓马,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晋宁县)回族人。

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父亲和祖父都曾朝拜过麦加。

明政府派兵攻入云南后,郑和被带回皇宫当太监,不久明太祖朱元璋又把他赐给燕王朱棣。

朱棣为了争夺皇位,起兵南下,终于在南京登上皇位。

郑和因跟随朱棣多次立功,深得朱棣的赏识,成为朱棣身边的亲信,被提拔为“内宫监太监”,掌管采办宫廷所需的珍宝器用。

以后,朱棣又赐他姓“郑”。

历事永乐、洪熙、宣德三朝。

明初经过三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到朱棣登位时,全国经济已有了很大的发展。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采矿、冶炼、纺织、陶瓷、造纸、印刷、造船等行业的生产规模,都超过以往任何朝代。

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明初经济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并为大规模航海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富强的统一的国家,又是大规模航海的坚强后盾。

明成祖朱棣是一个眼光远大、有所作为的皇帝。

他决定派遣大规模船队出使西洋,是有他的政治和经济南方面原因的。

在政治方面,明成祖为了扩大明王朝的政治影响,宣扬大明帝国的国威,想用扬威海外来缓和国内一部分人对他武力夺取帝位不满引起的矛盾,特别是那些逃居海外臣民的反抗活动。

要加以安抚或镇压。

所以他要组织宏大船队、派遣大批使者出海诏谕四方。

经济原因,明成祖主要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腐朽生活的需要,特别是迁都北京,大兴土木,更需要大量海外奇珍去充实宫廷。

因而,要打开一条通往西洋各国的海上航道,打击那霸占三佛齐(旧港)的中国走私商人,使海上航道畅通无阻,以便加强明政府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扩大明政府同海外各国的贸易往来,使明政府能独占对外贸易的利益,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异物,并增加朝廷在对外贸易上的收入。

明朝的航海探险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与影响

明朝的航海探险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与影响

明朝的航海探险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与影响明朝时期,郑和率领船队进行了七次下西洋的航海探险,这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壮举之一。

郑和的航海活动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本文将重点探讨明朝的航海探险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以及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航海探险的壮举明朝时期,郑和率领的船队下西洋的壮举可谓惊人。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航行几乎涵盖了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及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沿岸的国家。

船队在航行中积极开展贸易活动,同时也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郑和的船队规模庞大,拥有庞大的舰队和成千上万的船员。

他们利用先进的航海技术和船只设计,成功驶过险恶的海洋。

郑和的船队不仅顺利到达目的地,还在各地建立了贸易和外交关系,体现了中国的时代崛起和国力强盛。

二、对世界的影响1. 经济影响郑和的航海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合作。

船队在每个港口停留时,都进行了大量的贸易,带回了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特产,同时也将一些世界各地的珍宝与商品带回中国。

这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的繁荣与交流。

2. 文化影响郑和船队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和科技,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向各国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引起了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同时,郑和还带回了其他国家的艺术品、书籍和宗教信仰等文化元素,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3. 外交影响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还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

通过与各国的交流,郑和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他将中国的和平理念传递给世界,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确保了中国在地区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地位。

三、航海探险的意义1. 拓宽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道路郑和的航海探险开辟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之路。

航海活动促进了文化、经济和科技的交流,拉近了中西方国家之间的距离,为后来的国际贸易和外交活动奠定了基础。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引言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很荣幸能够了解和研究这段历史。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郑和下西洋的重要意义和启示,对我个人而言,这是一次宏大的历史冒险,也是一次跨越文化的交流和启示。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早期,正值明成祖朱棣时期。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经济、文化和科技的鼎盛时期。

明成祖发动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和政治措施,不仅加强了国内的稳定和发展,也加强了海外贸易的联系。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开展海洋贸易和扩大影响力的一项战略决策。

郑和率领的船队多次下西洋,开创了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文化交流与启示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文化与外部世界的交流。

郑和的船队在其航行的过程中,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通过这种交流,中国的文化、科技和制度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邮局、灯塔、医院等都是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体现。

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一次经济贸易的冒险,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历史事件。

经济影响与启示郑和下西洋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影响。

船队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宝贵商品带到了外国市场,为中国创造了可观的财富。

同时,船队从外国带回了各种奇珍异宝,丰富了中国的商品市场。

郑和下西洋的海上贸易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打开了中国与世界各地贸易的大门。

对现代的启示郑和下西洋不仅对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有重要意义,对现代社会也具有启示。

首先,它告诉我们勇于冒险和开拓未知世界的精神是成功的关键。

郑和及其船队的勇气和决心,使他们能够超越现有的技术限制,探索未知的领域。

这种勇气和决心可以激励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追求更大的成就。

其次,郑和下西洋强调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与外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我们可以吸取不同文化的精华,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这也提醒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最后,郑和下西洋还告诉我们要保护海洋环境。

作为一次伟大的海上航行,我们必须明白保护海洋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著名的航海英雄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著名的航海英雄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著名的航海英雄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字三宝,出身伊斯兰教名门望族,自幼受过良好教育,并对西洋事物有所耳闻。

郑和幼年参加明军,受到明成祖朱棣的信任,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永乐二年(1404年)赐姓郑,从此名郑和。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派遗郑和出使西洋,揭开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序幕。

郑和率领水手、官兵、采办、工匠、医生、翻译等27800多人,宝船六十二艘,满载丝绸、瓷器、金银、铜铁、布匹等物从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古称刘家港)出发,经福建――广东到达占城(今越南中部)――爪哇――旧港(今苏门答腊岛东南部巨港)――南巫里(今苏门答腊班达牙齐)――锡兰(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等地。

郑和前三次下西洋到达的主要为今东南亚的越南、柬埔寨、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及南亚的印度等国沿海地区。

郑和的第四至第七次下西洋远航中,最远航行至非洲东海岸。

郑和历经艰险,在28年(1450-1433)年航海生涯中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达东南亚、南亚、伊朗、阿拉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共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强了中国人民与亚非人民的友好关系,显示了中国人在造船、航海等方面的高超技术,证明在当时,中国在世界航海事业中居于领先地位。

当时,中国以南海为界,把通往各国的海路划分为东洋和西洋。

郑和七次出使航海都是走的西洋航线,到达的国家大都是西洋国家,所以人们称他的航行为“郑和下西洋”。

郑和是明成祖永乐皇帝信任的太监,人称“三保太监”,佛家语音转为“三宝太监”。

因此“郑和下西洋”在史书上又称“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代表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最高峰。

徐竞----驾舟出使高丽使者徐竞,字明叔,号自信居士,瓯宁人。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九月,高丽国王王俣病逝,宰相李资深立其子王楷为国王,来中国告丧。

徽宗当即诏令给事中路允迪、中书舍人傅卿前往高丽祭奠慰问。

【历史知识点】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方

【历史知识点】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方

【历史知识点】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方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

到达最远的地方是红海
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从1405年到1433年,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郑和最远到达非
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
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访问了许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
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联系。

1、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2、广泛的传播了中华文明;
3、把中国同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4、古代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开放的态度,和平友好的原则,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郑和(1371年 - 1433年),原名马三宝,回族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太监。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

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
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他是太监,却是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少有的精神上没有被阉割的中国名人。

1405年7月11日,中国明朝皇帝朱棣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从太仓出发,出使西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国家,史称郑和下西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影响是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影响是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影响是什么
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影响
1郑和下西洋对中国之影响
宣扬国威:郑和多次下西洋,恩威并施,西洋三十余国遣使入贡,明国威远播。

刺激经济发展:海外贸易开拓后,迅速发展,推动我国手工业生产。

增加航海知识:郑和下西洋所绘制之航海图及其随员之著述,丰富中国之航海、地理知识,对东西交通贡献甚大。

国人外移日增:郑和下西洋后,明室在海外之声望日隆,华侨地位日高,激发国人移民南洋之兴趣,奠定华侨在南洋之地位。

传播中国文代:郑和下西洋,中国文代亦随之传至海外,西洋各地均
深梁染华风,诸蕃王子亦多来华留学。

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⒈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
⒉扩展朝贡贸易(经济目的);
⒊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⒋出海目的是为迎佛牙。

⒌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2019-2020年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

2019-2020年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

2019-2020年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习题精选三十七第1题【单选题】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关于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A、是一种民间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B、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往来C、使明朝获得了良好经济效益D、初进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600多年前,率领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的中国航海家是( )A、卫温B、郑和C、戚继光D、郑成功【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

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

歌谣中的“戚爷”( )A、统一了女真各部B、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D、打败了沙俄侵略军【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戚家军九战九捷,荡平浙江倭寇的地点是( )A、杭州B、台州C、澶州D、福州【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奸商勾结B、海防松懈C、军队腐败D、武器落后【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这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所涉及的历史人物是( )A、郑和B、渥巴锡C、郑成功D、戚继光【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2016年初,如图电视剧在央视一台火热上映,剧中主人公以诗明志:“遥知岛夷浮天际,未敢忘危负中华。

”诗中的“危”指的是( )A、台湾被殖民者侵占B、南海地区出现危机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指日本)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诗中的“危”指( )A、东北地区遭到入侵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凤凰卫视”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一艘命为“凤凰号”的单桅帆船,走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但他们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是( )A、印度洋沿岸B、红海沿岸C、非洲东海岸D、地中海沿岸【答案】:【解析】:第11题【判断题】推翻明朝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与建立明朝的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的人生经历极为相似。

郑和下西洋古代中国航海史上的伟大船队

郑和下西洋古代中国航海史上的伟大船队

郑和下西洋古代中国航海史上的伟大船队郑和下西洋:古代中国航海史上的伟大船队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航海事迹,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郑和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航海家,他率领的船队在15世纪初期多次远航,开辟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通道,为中国的繁荣与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郑和的背景与船队规模郑和,原名马三宝,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一位回族将领。

他出生在云南,自幼聪明好学,被明成祖朱棣看中,成为他的亲信将领。

郑和身高八尺,体格魁梧,是一位非常勇敢和有远见的人物。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庞大,据史书记载,船队由大型宝船、巨舰和护卫舰组成,总共有数百艘船只。

其中,宝船是最为庞大的船只,长达数十丈,装载能力极强,可以容纳大量货物和人员。

这些船只的建造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可见郑和下西洋的决心和实力。

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意义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贸易和外交活动。

当时,中国的瓷器、丝绸等商品在世界市场上非常受欢迎,而郑和的船队正是利用这一优势,将中国的商品运往世界各地,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交流。

同时,郑和还代表明朝朝廷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活动,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贸易和外交,更重要的是他开辟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通道,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不仅带去了中国的商品,还带去了中国的文化和科技,使得中国的影响力得以扩大。

同时,郑和的航海活动也为后来的航海事业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航海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与足迹郑和下西洋的航线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及印度洋和非洲东海岸。

他的船队先后到达了印度、斯里兰卡、波斯湾、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等地,与当地的国家和民族进行了贸易和外交活动。

郑和的航迹遍布了许多重要的港口城市,如马六甲、吉打、加里曼丹、科伦坡、迪尔、朱巴等。

这些地方都是当时的重要贸易中心,郑和的到来使得这些地方的繁荣程度更上一层楼。

中 国明 朝的郑和下西洋远航七次展示国威

中 国明 朝的郑和下西洋远航七次展示国威

中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远航七次展示国威在明朝永乐、宣德年间,有一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他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强大国威。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极其庞大。

船只数量众多,种类丰富,有宝船、马船、粮船、坐船和战船等。

其中,宝船更是巨大无比,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

这些船只建造精良,装备先进,充分展示了明朝在造船技术方面的高超水平。

船队人员的构成也十分复杂,涵盖了水手、士兵、工匠、医生、翻译等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

他们各司其职,协同合作,确保了远航的顺利进行。

郑和的船队带着丰富的货物。

有精美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特产。

这些物品不仅在质量上堪称上乘,在工艺上更是巧夺天工,让沿途各国人民为之惊叹。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十分漫长且广泛。

他们穿越了南洋群岛,抵达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最远甚至到达了非洲东海岸。

每到一处,郑和都会与当地的统治者和民众进行交流。

在与各国的交流中,郑和始终秉持着和平友好的原则。

他向各国赠送礼品,展示中国的文化和科技成果,同时也积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这种平等、友好的交流方式,赢得了各国的尊重和友好回应。

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也多次帮助沿途国家解决问题。

例如,调解当地的纷争,打击海盗,维护了海上的和平与稳定。

通过这七次远航,明朝的国威得以广泛传播。

让世界各国了解到中国的强大实力和丰富文化。

许多国家纷纷派遣使节来到中国,与明朝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中国的商品在海外大受欢迎,而外国的特产也被引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同时,这也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的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对当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而外国的文化也传入中国,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

在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下,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不断加深,为后来的世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然而,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的航海壮举,也并非一帆风顺。

在远航过程中,船队遭遇了恶劣的天气、疾病的困扰以及各种未知的危险。

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壮举

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壮举

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壮举郑和1371-1433,原名马三保。

出身云南咸阳世家,明朝伟大的航海家。

1381年洪武十三年冬,明军进攻云南。

10岁的马三保被掳入明营,受宫成为太监,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在靖难之变中,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为朱棣立下战功。

1404年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1431年宣德六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是指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率众七次远航的历史。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他成就了。

十五世纪前期,在西洋今南洋群岛和印度洋一带的万顷波涛中,前后七次出现过庞大的船队,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郑和七下西洋。

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明成祖朱棣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同外国的友好往来,发展对外贸易,派郑和作为明朝使节,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郑和1371-1435,原名马三保。

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

他少年时被送入皇宫当太监,后又服侍朱棣,在朱棣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wé文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中,他“出入战阵”,“多建奇功”,受到朱棣的器重,并赐姓名“郑和”。

1405年永乐三年,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载着大量金银、丝绸、瓷器、铁器、铜器和布匹等货物,浩浩荡荡,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启程,开始了第一次远航。

郑和的船队,有大船六十二艘,连同中小船只共二百余艘,水手以及负责护卫的军卒等二万多人。

最大的船,长四十四丈约一百四十七米、宽十八丈约六十米,装有九桅十二帆,载重量约一千吨,可容千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介绍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介绍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介绍郑和,大家都不陌生。

下面小编就具体给大家讲讲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介绍以下是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一四零五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令郑和率领两百多艘由两万多人组成的海船访问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周边的国家。

每一次,郑和都从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明宣德八年,郑和总共航海七次。

在最后一次,郑和在船上生病过世。

民间故事集将他的航海经历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这七次的航海,郑和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有苏门答腊岛、爪哇、古里、天方等。

最远到过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而且也很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到达爪哇的时候,爪哇正在打内战。

东王战败,地盘被西王占领。

郑和带领的船队来到集市上做生意,被误认为是派来援救东王的,于是大概有一百多号人被西王所杀。

郑和部下的其他军官都认为将士们的血不可白流,欲向西王宣战。

爪哇事件之后,西王非常害怕,派使者前去谢罪,欲用黄金赔罪。

总体来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损失了那么多人,按照常理一定要开战才对。

但是郑和知道这是一次误杀,化干戈为玉帛,用和平的态度处理这件事。

明朝也决定放弃西王对他们的赔偿,西王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感恩,从此两国之间和睦友好。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无非是宣扬国威,但也有人说,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之一是寻找建文帝朱允炆。

不管真正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带来的文化与经济交流的影响非常深远。

明朝郑和几次下西洋关于郑和几次下西洋的问题,郑和实际上一共下了七次的西洋。

第一次下西洋是发生在1405年,也就是永乐三年,郑和从南京的龙江港出发,在永乐五年的时候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是发生在1407年的10月也就是永乐永乐五年九月份,他这次下西洋经过了好几处地方,有文莱、泰国、印度等地,还在锡兰山把佛牙带回来了,最终在1409年回国。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经历是从太仓刘家港出发的,这次随同的人有姚广孝、马欢等人。

他们到达了越南,马来西亚等地,在回国的路上再次拜访了锡兰山,于1411年的7月回国了。

元朝的航海与探险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元朝的航海与探险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元朝的航海与探险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元朝的航海与探险—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独特而辉煌的一个时期,其中元代的航海与探险活动更是引人注目。

在这个时期,郑和为元朝开展了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为中国的商业繁荣和文化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

一、郑和的背景与航海历程郑和,字和靖,其生于明朝洪武十八年,出身海盗家族,并在少年时被明朝官兵俘获,并为明成祖朱棣所采纳。

郑和出生在云南,这个地理位置使得他对水运交通与海洋有着特殊的天赋。

郑和因其背景与特长,成为明朝最早的远洋航海家之一。

郑和的航海历程可追溯到明成祖永乐年间,他历经七次航海探险,足迹遍布亚洲、非洲和阿拉伯半岛。

郑和的第一次航海始于1405年,他率领了一支庞大的船队,数百艘船只和近三万人组成的舰队壮观无比。

郑和的船队规模堪称世界第一,超过了西方航海大师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船队规模。

二、郑和航海的目的与意义1. 世界和平与贸易郑和航海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和平与贸易来巩固元朝在海上的地位。

郑和在航海过程中,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者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并签订了一些贸易合约,既确保了元朝与外部世界的和平,也推动了贸易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商品和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

2. 探索与发现郑和航海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探索和发现未知的领土和资源。

在他的航海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些岛屿和新的港口,如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群岛等。

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地理知识,也为中国提供了新的贸易伙伴和商业机会。

三、郑和下西洋的影响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繁荣,也为世界带来了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具体来说,郑和的航海和探险活动对以下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1. 贸易与经济郑和的航海带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特别是世界上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的许多商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等经由航海贸易传到了世界各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繁荣。

2. 文化交流与传播郑和的航海使得中国的文化、艺术和哲学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中国古代的航海与探险郑和下西洋与世界影响

中国古代的航海与探险郑和下西洋与世界影响

中国古代的航海与探险郑和下西洋与世界影响中国古代的航海与探险——郑和下西洋与世界影响中国古代的航海与探险,尤其是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和是明朝时期的伟大航海家,他共进行了七次远洋航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航海时代,并对世界航海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动机中国航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大规模航海探险始于15世纪明朝。

郑和是瓦剌族人,出生于云南,由于军功显赫而被明朝官员赏识,成为明成祖朱棣的亲信。

郑和从小饱览书籍,对海洋与航海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的使命是展示中国的威力,挖掘贸易机会,并获取其他国家的荣誉。

二、郑和下西洋的航线郑和的航行涉足东南亚各国、波斯湾、印度洋、红海、非洲东岸等地。

其主要航线包括从中国海岸到广东、马六甲、印度、阿拉伯半岛、东非沿海等地。

航行期间,郑和展示了明朝的实力,建立了友好的贸易关系,同时也向世界传播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技。

三、郑和下西洋的影响1. 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郑和的航海活动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地的贸易往来,加强了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联系,推动了贸易的繁荣。

2. 传播中华文化:在每次航行中,郑和都带去了中国的信仰、礼仪、技术和文化,将中国的繁荣与智慧展示给世界各地。

他也将其他文化引入中国,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做出了贡献。

3. 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郑和的航海活动使中国在当时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被其他国家认可和尊重。

这也加强了中国自身的国际地位和声誉。

4. 科技与知识交流:郑和的航海活动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科技和知识交流。

他在航行中带来了欧洲的天文学、数学等知识,也从其他国家学习了航海技术和海上贸易的经验。

5. 提高了中国航海技术水平:郑和的航海活动对中国的航海技术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每次航行中,他指挥下的船舶都有很高的航行能力和先进的航海工具,从而为中国的航海事业奠定了基础。

通过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中国古代开启了一个辉煌的航海时代,并对世界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航程与功绩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航程与功绩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航程与功绩郑和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一位杰出人物,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一个重要事件,他也被国际上公认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郑和下西洋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了不起的事件,凝聚并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这种精神和品德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动力.一、郑和下西洋的时代(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的时代,从1405—1433年,是处在15世纪.15世纪最初的30年里,在亚欧大陆两端的东方和西方,几乎同时向海洋进军.东方以中国郑和下西洋为代表,西方以葡萄牙亨利王子沿非洲西岸探索为代表,东西方的航海在很大意义标志着人类的活动舞台开始由大陆转向海洋.我以为,人类经过千百年的航海实践的积累,到15世纪初发生明显的变化,进一步认识到海洋的价值和作用,而大航海活动就是这种认识的一种实践.但是应该指出,孕育和创造东方航海和西方航海活动的社会基础是有区别的,这就是我们要进一步分析郑和下西洋当时的社会背景.1、西方航海的时代推动西方大航海的动力是经济因素,当然有部分宗教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这种经济动因来源于欧洲当时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家知道,14-15世纪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扩展到大西洋沿岸,当时西欧各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对商品货币的需求激增,尤其是对黄金、白银的追求.各国都鼓励和支持航海探险,寻找黄金,开拓海外殖民地.因此,15世纪大航海时代的西方是处于进入“资本主义曙光”的前夜,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资本主义积累资本的迫切要求,是西方航海的主要动力.他们的航海是血腥的,推进了世界历史的发展.2、中国郑和下西洋的时代中国当时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由唐中叶的发展高峰向下坡缓慢的发展,但明初仍是世界上一个强大的国家,在许多方面仍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郑和下西洋的15世纪初,中国正处于明初“永乐盛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朱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作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除了郑和下西洋,还有浚通大运河,编撰《永乐大典》,建立奴儿干都司,迁都北京等.朱棣在朱元璋恢复经济和生产的基础上,使明朝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松江成为全国的纺织中心,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是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矿业、冶炼业、造船业兴旺发达,出现了繁荣.永乐皇帝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了国家对外政策,采取对外开放,稳定周边,把中国的稳定和发展与世界、尤其是周边的环境结合起来,想争取一个长治久安的和平局面.郑和下西洋就是其对外政策的一个重大举措.所以,郑和下西洋是符合明初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朱棣也是很有政治远见的.就郑和下西洋的动因而言,主要是出于政治上考虑,经济活动也有,我个人理解,经济活动是作为实现朱棣天下一家的“大一统”的一个内容.从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的时代可以看出,是人类活动由陆地向海洋进军的时代,在没有机械动力、世界的海洋绝大部分还是未知海域、阻隔着世界的时候,郑和七下西洋是一个伟大的壮举.二、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一)郑和其人郑和(1371-1433年)原姓马,名和,字三宝,出生在云南省昆阳州人(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郑和的父亲和他的爷爷曾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朝觐.郑和母亲姓温,非常贤良.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哥哥叫马文铭.郑家在当地很受人们的尊敬.1381年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派手下大将傅友德、蓝玉等率30万大军,发起统一云南的战争.在战乱中,年仅11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虏,被阉割,在军中做秀童.云南平定之后,1385年,又随军调往北方,先后转战于蒙古沙漠和辽东等地.19岁时,被挑选送到北京的燕王府服役,从此追随雄心勃勃的燕王朱棣身边,逐渐得到朱棣的信任.尤其是1399-1402年,朱棣为和他的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进行了“靖难之役”,郑和立下功劳,帮助朱棣登上皇位.郑和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1404年,永乐二年正月初一,朱棣为表彰郑和的功绩,亲笔赐姓“郑”,从此更名郑和,史称“三宝太监”.郑和是太监,自己没有子女,他做官后,从他哥哥过继一个儿子,他儿子结婚繁衍后代,主要有两支:一支在南京,有几百人,苏州有个分支;一支在云南,主要在玉溪,并有一分支到泰国清迈市.(一)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1、人数众多,组织严密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首先,人数多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第一次:27800人第二次:27000人第四次:27670人第七次:27550人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约明朝军队5个卫,每个卫5000-5500人;从现在看到的《武职簿》,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0人之间;170多;265人.我这里不是单纯地谈数量,而是说明一个科学道理,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其次,船队编制. 根据我们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 从对郑和船队人员组成研究,编制是完善的、严密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航海经验,确保郑和下西洋的实现.2、船舶种类齐全航海活动离不开船.从中国造船历史看,由木筏—独木舟—船,由木船—金属船—合成材料的船,船的大小、形状、种类、材料都不断变化.郑和下西洋的船,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这是我们许多船史专家长期研究的结论.(1)数量每次出使都在200多艘.大船“宝船”数量都在40以上——60多之间,而西方航海时哥伦布3—17艘;达加马4艘;麦哲伦5艘.(2)种类一些学者根据文献如《龙江船厂志》、《武备志》、《西洋记》、碑刻等记载结合郑和航海的需要进行研究,认为郑和下西洋的船最少有7种,包括:宝船、马船、战船、座船(战座船)、粮船、水船等.宝船——帅船,取宝之船.马船——快速的综合补给船,搭载中层官员、军需品、各国朝贡的动物,并能作战.战船——护航用,吨位小,机动灵活,配有火器和战斗员,保障整个船队航行安全.座船——用于船队防海盗袭击和执行两栖作战.粮船——装载粮食和副食品.水船——储存运载淡水.在当时世界的航海,都没有此船,配置专用的水船,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说明造船技术的先进和航海能力.关于郑和宝船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论。

人文地理视角中的郑和下西洋

人文地理视角中的郑和下西洋
郑和远航直接的动机来自他身后的那个皇帝。因为永乐大帝有许多理由遣使出洋,诏谕即位是其中之一。北穷沙漠,南极溟海,日出日没之间,舟车可到之处,在天子的野心与胸怀中,都是帝国天下。让自己的臣服一样重要,这是名正言顺的动机。其次,也许还有一点隐密不便直言。永乐皇帝的江山是从他的侄子建文皇帝那里夺来的。建文帝下落不明,成了雄才大略的成祖的一块心病。“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再次,海禁禁民间贩洋往蕃,致使“商旅阻遏,诸国之竟不通”。这样,东南沿海的私商贸易受阻,不公使百姓市无番货,而且使帝国府库也空虚。派遣帝国船队出海,贸采奇货珍宝,不仅可以充溢府库,还可以以正规的官商贸易取代私商贸易,将民间的自由贸易纳入朝贡赍赐的政治体系中,使得有建立世界帝国实力的皇帝,五次亲征漠北,派二十万大军讨伐安南,完全有理由派遣一支船队出使西洋。因为在中国的世界观念中,帝国处于世界的中心。抚绥四方,德化诸夷,重建朝贡一赍赐贸易体系,只要国力许可,就自然成行。而明初盛世,内安诸夏,外抚四夷,共享太平天下的帝王理想就可以实现了。
公元1405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种力量可与大明帝国争雄。永乐皇帝治下的明帝国在政治野心、经济实力、军事技术等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世界优势。明朝开国已近半个世纪,洪武皇帝平定了传统的华夏天下。经过三十年间的努力,明朝恢复了国力。农业经济繁荣,专制政权强大。一切都准备好了,“靖难之变”后,永乐皇帝登基,扩张的时代便开始。向北,永乐皇帝五次御驾亲征蒙古部落,将中国北疆扩展到克鲁伦河与黑龙江;向南,帝国的二十万军队征服越南的阮氏王朝。如果说洪武皇帝重建了宋帝国的疆土的话,那么,永乐皇帝则重建了元帝国的疆土,有汉武唐宗气象。军事扩张的同时,则政治外交扩张。永乐元年,候显开始出使西番(西藏、尼泊尔、印度),继而海童出使漠北(蒙古草原)。而1413年秋陈诚则首次出使西域(中亚),沙合鲁却不远万里遣使来朝,于是,在大明的京城里,甚至可以看到埃及玛木鲁克王朝的贡使。洪武年间在南京地区植下的五千株树,如今已可以造大船,装备帝国的海军了。“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 530
20
远洋行
面向海洋的开放心胸
郑和下西洋已经过去600多年,它给中国人 民留下了一个重要的历史经验和启示,那就 是文明的建设需要开放的心胸,没有开放的 心胸,也就没有民族的未来。郑和下西洋的 路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那是一条向往陌 生的海岸线的开放之路。来自明朝建国初期实行 海禁政策
严格限制私人海外 贸易
中私实时明 国人行有朝 与海“盗建 海外海寇国 外贸禁骚初 的易”扰期 商,政,, 贸这策明由 往严,太于 来重严祖沿 。影格朱海 响限元地 了制璋区
郑和第六次航行归来,明成祖 去世,继位的仁宗、眼光短浅、
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继承了中
国传统的海洋开放政策。但这样的 政策并没有长期延续下去。
观念陈旧
郑和航海图 后人发现的《郑和
航海图》是世界上
现存最早的航海图 集,虽然与当今的 航海图相比,它还
1
2
郑和航海图 这册有20页的航海
图,载有海图40幅,
其中涉及530多个 地名,所标地名包 括东非海岸的16个
略显粗糙,但已经
具有很高的准确度
城市,图中对一些
重要的城市、岛屿、 滩、礁、山脉等作 了详细的记载
海禁政策严重影响中 国海外商贸往来
明成祖登基,取消 海禁政策
打开国门,鼓励私 人海外贸易
唐代以后,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南方的海洋 贸易之路更为发达。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那种将中国文化概括为“内陆型的文化”的 说法并不准确。郑和的航海编队具有如此大 的规模,如此先进的技术,绝非一朝一夕之 功,它是中国人长期远洋航行经验和智慧的 结晶。
抛弃了明成祖的开放战略,
回到朱元璋的“海禁”政
策上
国家政策
国家政策
国家政策
1474年,反对郑和下西洋的强硬派中 一个叫刘大夏的人当上了兵部尚书, 他担心后来的皇帝恢复明成祖的面向 海洋的开放战略,就下令把郑和的航 海档案《郑和出使水程》烧毁。从此, 人们再也无法知道郑和七下西洋的详 情了。
七次航行归来,开放的大门便匆匆关起来了
历 史
公元1405年7月11日,地球蓝色的海洋上,出现了一支 庞大的船队,前后有208艘船,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 一支船队,船上所载的各类人员有两万七千五百多 人,也是有史以来最多的航海人员
历 史
船队由一位名叫郑和的人统帅。船队带着中国 这个古老国家的瓷器、丝绸、茶叶等数不尽的 珍奇,穿越岛屿众多的南海、马六甲海峡,横 跨印度洋,到达亚洲、非洲等的很多国家。在 此后的28年间,都是由郑和统领,一共七下西 洋,前后出海的人员有十万多人,访问了三十 多个国家。在中东,这支船队曾访问过沙特阿 拉伯的麦加城;在非洲,这支船队最远航行到 莫桑比克的贝拉港;船队纵横南亚、西亚,一 直到非洲大陆。这就是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
通讯 工艺
协调航向
庞大的混合船队需要通讯联系,尤其在夜晚漆黑的大海上, 船只之间保持前后联系,协调航向,这有相当的难度。在没 有电子通讯技术的情况下,他们也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中国造船技术
郑和宝船中的大型船只,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 长150多米,宽60多米,船体深12米,载重量1000吨左 右。一共有4层,可容纳上千人。船上有9根桅杆,可 挂12张帆。这样的船,就是放到今天,也是大制作
牵星术:
“牵星术”这一天文定位技术的运用,也 是郑和船队平安航行的法宝。这种技术是 在夜间通过观察星斗的位置,结合水罗盘 定向的方法,来保持航向,提高测定船位 和航向的精确度。这样的技术在20世纪还 有人在采用。
《郑和航海图》
目的海载岛 多海具航现后 标船图。屿个个图有海存人 港队,这、城地,很图最发 。在正是滩市名载高相早现 惊是那、,,有的比的的 涛这个礁图所海准,航《 骇套时、中标图确它海郑 浪航代山对地 度还图和 中海世脉一名幅。略集航 驶图界等些包,这显,海 向,上作重括其册粗虽图 一指最了要东中有糙然》 个引先详的非涉 ,与是 又着进细城海及页但当世 一郑的的市岸 的已今界 个和航记、的 航经的上 16
愿望
共享太平的愿望
1431年
1412年
1409年 1405年
最后一次远洋航行
明成祖派遣郑和第四次航行
第三次出海,历时二年
永乐皇帝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为像世人显示大明王朝的强势
永乐皇帝派郑和下西洋,一方面是为了在世人面前显示 大明帝国的强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实现和顺万邦,与 远近各国相安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的外交理想。
先进的航海文明 天文定位,物 标导航
牵星术 牵星术”这一天文 定位技术的运用,
牵星术 夜间观察星斗的位 置
文明
航海技术
牵星术 结合水罗盘定向,
保持航向
船 队 规 模 2 1
主要大型船只
3
运输粮食,可
4 船队护卫战舰,
保护船队安全
主要运输马匹, 以及各种物质
以运输10000 吨的粮食
宝船
粮船
马船
战船
中国有很长的航海历史。在公元1世纪 时,中国人的航海船队就从广东出发, 到过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泰国、 马来半岛和缅甸,并由此航行印度洋, 一直到印度的东南海岸、斯里兰卡等 地。
海洋 大国
内陆 文化
先进 技术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将中国文化概况为内陆 型文化的说法是错误的
外在的人政取个明 遣郑名海策消重成 使和义上,他要祖 共下组贸打父政取 达西织易开亲策得 洋大,国所,政 次之规而门实就权 之前模且,施是后 多,的着不的面, 。他航手仅“向采 就海以鼓海海取 向活国励禁洋的 海动家私”,一 。 18

1429年,哥 伦布横渡太 平洋

1479年,达. 伽马到达印 度洋

1522年,麦 哲伦完成航 海旅行
1
2 3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
比达伽马发现新航路早83年 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
4
先进的航海文明 航海需要可靠 的导航
先进的航海文明 9世纪,指南 针的使用
先进航海文明 罗盘定位技术
历 史
这支航海船队的统领郑和,出身穆斯林家庭, 同时也信奉佛教和妈祖。他相貌堂堂, “有智略,知兵习战”,是明代永乐皇帝 (即明成祖朱棣)的近侍。永乐登上皇帝宝 座之后,做了两件重要的决定,一是定都北 京,一是派遣郑和率领庞大船队访问世界各 国。
先进的航海文明
从15世纪开始:
文明

先进的航海 文明 从15世纪开 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