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和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总复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总复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一.常识积累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二.文言知识1.近义词行:走行走步:走徐行:慢行趋:快步走走:跑奔:跑奔走:四处奔波2.古今异义闲人—古:清闲的人今:没有事情要做的人/与事无关的人(含贬义)三.课文分析1.作者思路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2.层次①②③句记事:作者与朋友寺中漫步赏月④句写景:突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给人空灵、幽静的感觉。

⑤⑥⑦句抒情:关键词“闲”没有繁忙的事务缠身,悠闲自在。

抒写了作者超凡脱俗、宁静淡泊的心境,也流露出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

3.情感的复杂、微妙赏月的欣喜、散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落寂、自我排解的达观4.修辞:①比喻月光—水竹柏影—水中藻荇②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四.积累联想1.成语乐:(快乐)乐不思蜀怡然自乐2.苏轼的达观处世态度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③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答谢中书书》一、常识积累1.书:信 2.陶弘景二、文言知识1.俱:(都)风烟俱净四时俱备2.复:(又,再)复前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复到舅家问焉复问其妾曰三、课文分析1.中心文章通过描写山川秀美景色,表现了自然万物的蓬勃生机。

表达作者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2.层次一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二层:高峰入云……沉麟竞跃三层:实是欲界之仙都……与其奇者。

3.写景的特色①观察角度的多变:仰观——山之高,俯察——水之净远眺——万物勃发生机②动静结合,调动视觉听觉多种感官角度4.在思想内容与写法上与《与朱元思书》联系比较内容: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避世引退的志趣。

《与》还强调了作者对名利的鄙弃。

写法:都是借景抒发作者的感情。

都能从不同的感官角度,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来写景。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及解析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及解析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及解析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设题意图是使学生能够当堂记住这两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养成背诵名篇的好适应。

背诵是学习古文的差不多功,它关于牢固把握古文内容和培养语感是专门重要的。

默写是为了检查背诵的成效,也要在课堂上完成。

二、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设题意图是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感情基调,在初读文章的过程中就应该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这一点,从整体上把握作者传达的情感是悲依旧喜。

对文章作细致研读后,还要认真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题是在第二个层次上的品味,通过两篇文章的比较能够使认识更加深入。

〖参考答案〗《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中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那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状,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观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觉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一辈子的感叹,赏月的欣喜,闲逛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因此“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但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那个地点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一辈子的感叹呀!两人闲逛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三、说明下列句中加粗的词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积存文言实词和虚词,记住词的差不多意义。

〖参考答案〗1、歇,消散。

2、竞,争着;跃,跳跃,那个地点指跳出水面。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详解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详解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 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 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 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 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 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 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 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 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5、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6、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 “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 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 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 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 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 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 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 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 者热爱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3、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 “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 壁”“清林翠竹”,最后分写“晨 昏”,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 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 的结合。
4、赏析本文的意境美。
山水相映之美
资料链接
张怀民,
1083年被贬黄州,
初寓居承天寺,
张怀民虽屈居主
簿之类的小官,
但心胸坦然,决
不挂怀贬谪之事,
公务之余,以山
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
容,是位品格清
高超逸的人。

苏版初二上册(02022部编版)第三单元10《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苏版初二上册(02022部编版)第三单元10《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苏版初二上册(02022部编版)第三单元10《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梳理一、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画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二、译文山川景色的漂亮,自古以来确实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宏伟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亮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那个地点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观赏这种秀丽景色了。

三、重点词语1、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2、晓雾将歇。

歇:消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将要。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欲界之仙都。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域。

那个地点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5、自康乐以来。

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

6、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参与,那个地点指观赏7、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四、课文明白得性默写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出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出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往日欲颓,沉鳞竞跃。

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往日欲颓,沉鳞竞跃。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五、课文内容探究。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的?美。

那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讲义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讲义

27.短文两篇复习讲义一、读文章,理解词语。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课文理解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3.“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有________ 、,喻体是、。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

八上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一、原文:答dá谢xiè中zhōnɡ书shū书shū山shān 川chuān 之zhī美měi ,古ɡǔ来lái 共ɡònɡ谈tán 。

高ɡāo 峰fēnɡ入rù云yún ,清qīnɡ流liú见jiàn 底dǐ。

两liǎnɡ岸àn 石shí壁bì,五wǔ色sè交jiāo 辉huī。

青qīnɡ林lín 翠cuì竹zhú,四sì时shí俱jù备bèi 。

晓xiǎo 雾wù将jiānɡ歇xiē,猿yuán 鸟niǎo 乱luàn 鸣mínɡ;夕xī日rì欲yù颓tuí,沉chén 鳞lín 竞jìnɡ跃yuè。

实shí是shì欲yù界jiè之zhī仙xiān 都dōu 。

自zì康kānɡ乐lè以yǐ来lái ,未wèi 复fù有yǒu 能nénɡ与yǔ其qí奇qí者zhě。

记jì承chénɡ天tiān 寺sì夜yè游yóu元yuán 丰fēnɡ六liù年nián 十shí月yuè十shí二èr 日rì夜yè,解jiě衣yī欲yù睡shuì,月yuè色sè入rù户hù,欣xīn 然rán 起qǐ行xínɡ。

念niàn 无wú与yǔ为wéi 乐lè者zhě,遂suí至zhì承chénɡ天tiān 寺sì寻xún 张zhānɡ怀huái 民mín 。

八年级上册课文《短文二篇》笔记

八年级上册课文《短文二篇》笔记

八年级上册课文《短文二篇》笔记一、课文概述《短文二篇》分别由《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组成。

这两篇短文都是古代散文的名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二、重点句子解析1. 《答谢中书书》中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是本文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描述了山川景色的优美,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于山水之中,抒发自己优美的情怀。

4.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5.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述了承天寺月夜的优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6.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等。

三、主题思想1. 《答谢中书书》通过描绘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

2. 《记承天寺夜游》通过描述月夜景色和作者的活动,表达了作者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四、写作特点1. 两篇短文都以山水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优美景色和作者的情感世界。

2. 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优美,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

3.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4. 两篇文章都以小见大,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五、个人感悟通过学习《短文二篇》,我深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优美景色和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同时,我也被作者们的高洁志趣和人生哲理所感动。

这两篇短文让我更加珍惜自然、热爱生活,也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答谢中书书一、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二、故事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

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三、课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问题归纳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二、重点字词。

.山川之美:的。

谈:谈论,欣赏。

交辉: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

【四时】四季。

具备:都。

晓雾:早晨。

歇:消散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鳞,借代鱼。

【竞跃】争相跳跃。

竞,争相。

实是:实在。

【复】再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自康乐:从。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三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

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

3、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5、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江南山水画赞美的句子:实是欲界之仙都。

7、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

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详细笔记。梳理重难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详细笔记。梳理重难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详细笔记。

梳理重难点第一篇《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一、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文。

(重点)二、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的意境,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不同的写景手法。

(难点)三、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题目解说:《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作者名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有“山中宰相”之誉,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

背景资料:文章写于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的。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正是如此。

《答谢中书书》详细批注问题探究文章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作者写景虽仅用几十字,却囊古今,含四时,兼晨昏,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尤以动静变化与搭配最具匠心:一是山水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答谢中书书》写作特色分析一、优美的意境。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言将其再现,激起了读者的审美性质,从而形成了文学作品的意境。

本文的意境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山水相映之美,这里“高峰入云”,而山下“清流见底”,峰高水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景色绚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景色,而四时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二、重点字词共:一起。

谈:谈论,欣赏。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潜在水中的鱼。

鳞,借代鱼。

竞跃:争相跳跃。

竞,争着。

欲界:指人间。

仙都:指仙境。

复:再。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答谢中书书》一、重点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二、重点内容1.“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交流点拨】第一个“书”指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第二“书”: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2.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感叹总括前文。

3.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美在哪里?【交流点拨】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11课《短文两篇》知识点集锦

11课《短文两篇》知识点集锦

11短文两篇一、文学常识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自号,他是时家,著有。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字,号,(朝代)家,是著名的“”之一。

二、重点注释1.五色交辉2.晓雾将歇.3.夕日欲颓.4.沉鳞..竞跃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6.念.无与为乐者7.相与....步于中庭8.积水空明.. 9.盖.竹柏影也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重点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夜游。

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参考答案:1.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河流清澈见底。

2.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3.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4.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罢了。

5.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6.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到庭院中散步。

7.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8.哪一页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提示性默写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运用抒情、议论表达观景感受的句子是:。

,。

2.《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描写月光如水、疏影摇曳的句子是,,。

表达作者感慨的主旨句是:。

3.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五、内容理解1.课文主旨《答谢中书书》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之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抒发了作者微妙而又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2.结构把握《答谢中书书》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所绘景物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生机;“山川之美”美在: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记承天寺夜游》先叙事,后写景,最后抒情。

2018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学习资料

2018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学习资料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知识点复习《答谢中书书》一、重点字词1.之:的2.交辉:指交相辉映。

3.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4.晓雾将歇将:将要。

歇:消散。

5.乱:此起彼伏。

6.颓,坠落。

7.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8.实:确实。

9.是:这。

10.自:从。

11.未:没有。

12.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3.奇:指奇山异水。

二、一词多义:【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三、古今异义:【时】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歇】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颓】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四、词类活用【辉】五色交辉(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五、问题探究思考: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

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6.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

“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及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及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一、文学知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字透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有名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二、要点字词。

.山川之美:的。

谈:讨论,赏识。

交辉: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青翠的树木,葱绿的竹丛。

【四时】四时。

具备:都。

晓雾:清晨。

歇:消失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鳞,借代鱼。

【竞跃】争相跳跃。

竞,争相。

实是:实在。

【复】再与( yù):参加,这里指赏识自康乐:从。

三、要点句子翻译。

1.顶峰入云,清流见底:雄伟的山岳耸入云端,明亮的溪流清亮见底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翠的林木,葱绿的竹丛,四时长存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清早的薄雾将要消失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喊声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斜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赏识这类奇丽风景了 .三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

仰望的句子:顶峰入云。

3、平视的句子: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描绘晨景的句子: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5、描绘夜晚风景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对这幅清丽自然有板有眼江南山川画赞叹的句子:实是欲界之仙都。

7、表现作者骄傲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本文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陶醉山川的欢乐之情和与古今知己共赏美景的欢乐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一文学知识。

作者:苏轼,北宋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诗词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浣溪沙》。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资料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资料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重点字词1.之:的2.交辉:指交相辉映。

3.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4.晓雾将歇将:将要。

歇:消散。

5.乱:此起彼伏。

6.颓,坠落。

7.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8.实:确实。

9.是:这。

10.自:从。

11.未:没有。

12.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3.奇:指奇山异水。

二、一词多义:【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三、古今异义:【时】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歇】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颓】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四、词类活用【辉】五色交辉(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五、问题探究思考: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

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6.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03 “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 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 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作用:
01
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的美景发出的 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出了山水的奇绝, 并表达了自己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 士相比肩的心意。
02 结构上:总结前文,首尾呼应,将写景、 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小结
这节课,我们随着苏轼的文字,赏 到了与众不同的月景,更赏到了虽处逆 境却依然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相信大 家可以从中获得一种人生的感悟。林语 堂曾这样评价苏轼:一生载歌载舞,深 得其乐。如果大家对这位宋朝的大文豪 感兴趣的话,建议大家阅读林语堂的 《苏东坡传》。
随堂检测
文学 常 识
本文作者是苏轼,字 子瞻 ,号 东坡居士,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耳。
词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句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 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 人罢了。
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结合具体 语句说说,苏轼那天晚上是怀着怎样的 心情来赏月的? 2. 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情感?
短文 两篇
答谢中书书
自主学习
1.结合注释了解作者、题目; 2.结合预习提示、注释朗读课文, 注意断句。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 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 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 宰 相
记承天寺 夜游
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断句并朗读课文。
作者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词解翻译阅读赏析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词解翻译阅读赏析知识点

《短文两篇》知识点一、文题解读《答谢中书书》“答”是“回复”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500 53),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故称。

第二个“书”,即书信。

文题意为作者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记承天寺夜游》记,即游记。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

“夜”。

点明时间。

文题点明了写作的主要内容。

二、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作品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

主要作品有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赤壁赋》,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三、写作背景答谢中书书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三年( 1080),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

本文就是作者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四、知识链接书“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尺牍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情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如此等等。

另外,书信不一定都用“书”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等。

五、课文词解翻译与赏析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的)美,古来(以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叹的。

短文两篇八年级上册课堂笔记

短文两篇八年级上册课堂笔记

短文两篇八年级上册课堂笔记短文两篇一般指《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以下是关于这两篇文章的八年级上册课堂笔记:《答谢中书书》1. 内容概括: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是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 结构梳理:- 第一句:总领全文,点明中心。

- 中间两句:具体描绘山川之美。

- 最后三句:感慨收束,点明中心。

3. 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交辉,指交相辉映。

- 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俱,都。

- 歇:消散。

-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 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4. 问题探究:-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奠定了全文的写景抒情基调。

《记承天寺夜游》1. 内容概括:这篇小品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2.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前三句):叙事,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夜游原因。

- 第二部分(第四句):写景,描写月下庭中景色。

- 第三部分(第五、六句):抒情,抒发作者面对月光如水、竹柏疏影的感触。

3. 重点词语:- 念:考虑,想到。

- 相与:共同,一起。

- 中庭:院子里。

-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澈。

-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比喻。

- 交横:交错纵横。

4. 问题探究:- 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妙处。

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庭院比作积水空明,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的皎洁空灵,以及作者的高超的写景艺术。

短文两篇笔记八上

短文两篇笔记八上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笔记八年级上册语文的第11课是短文两篇,分别是《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

以下是这两篇短文的课文笔记:一、《答谢中书书》1.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间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法家。

2.文章思想内容: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信中称赞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写作特点:(1)骈散结合,以骈为主。

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

(2)以四言为主,兼用长短句。

四言句语言凝练,含义丰富,节奏感强,给人以美的享受。

长短句交错运用,使文章节奏明快,富于变化。

(3)语言凝练生动,清丽脱俗。

作者善于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语言凝练生动,清丽脱俗。

二、《记承天寺夜游》1.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2.文章思想内容:这篇文章是作者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小品文。

文章描绘了作者与友人月夜游承天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以及漫步的悠闲自得。

3.写作特点:(1)叙事简洁自然,层次分明。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先写月色入户,再写与友人赏月漫步,最后写回到家中。

叙事简洁自然,层次分明。

(2)描写细腻生动,情景交融。

作者善于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如“庭下如积水空明”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横”一句则形象地描绘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的美妙景象。

同时,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

(3)语言凝练优美,韵味深长。

作者的语言凝练优美,韵味深长。

如“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的“闲人”一词既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同时这句话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引人深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匕、t—r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二、重点字词。

.
山川之美:的。

谈:谈论,欣赏。

交辉: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

【四时】四季。

具备:都。

晓雾:早晨。

歇:消散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鳞,借代鱼。

【竞跃】争相跳跃。

竞,争相。

实是:实在。

【复】再
与(yu)参与,这里指欣赏自康乐:从。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
奇丽景色了.
三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

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

3、平视的句子:.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5、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江南山水画赞美的句子:实是欲界之仙都。

7、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四、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
、,、、/-八匕、t—r
一文学常识。

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诗词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浣溪沙》。

二、重点字词解释。

解衣:脱。

月色入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寝:睡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闲人:清闲的人遂至:于是。

至:到。

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但:只是。

耳: 罢了。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如积了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藻和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明。

四、填空
1 、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主旨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五、结构和主题。

(一)第一层:(从元丰到中庭)叙述作者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第二层:(从庭下到竹柏影也)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从何夜到最后)
(二)主题: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六、问答题。

1 、找出文章的议论句,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的思想感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2 、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A 清闲的人,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
事的人。

B具有闲情雅致的人C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七、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