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羲之的小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王羲之的小故事
关于王羲之的小故事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王羲之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有一次,王羲之遇到一个卖扇子的老妪,随手在一把扇子上题写了几个字。开初,老妪很不高兴埋怨王羲之把她的扇子弄脏了。王羲之对她说:你就说王右军(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题了字,一定会有人买的。卖扇的老妪半信半疑,但当她到人多的地方真的一喊时,呼隆一下被人包围了,大家争着要买,你强我夺,不一会儿就卖光了。
有一年新年,王羲之连贴了三次对联都被喜爱他的字的人偷着揭走了。临除夕,不得不又写了一幅。他怕再被人揭去,就上下剪开,各先贴上一半。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这样,果然奏效,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红火的内容,也就不再
揭了。到了新年黎明之际,王羲之又各贴了下一半,对联就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路人闻之,皆击掌叹绝。
据说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这颗明珠不光是好玩,用来观赏的,王羲之还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力。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不能轻易怀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
关于王羲之的几个故事一、窃读《笔法》
王羲之七岁时字就写得十分出众。十二岁时,他在父亲王旷的枕头下发现了前代人写的书法著作《笔法》这本书,就偷偷拿出来读。父亲发现了问他:“为什么偷看我私藏的东西?”王羲之笑而不语。母亲告诉他说:“你看看怎样用笔法。”父亲觉得他年幼,怕不能保密家传,告诉他说:“等你长大了,我再教给你。”王羲之跪下请求父亲说:“让我现在就学吧,要等到我长大成人,恐怕对书法的兴趣和聪明才智不会像现在这么大。”父亲高兴极了,终于把书给了他。不到一个月,王羲之的书法就大有长进。不久,当时的书法大家卫夫人看见了王羲之写的字,对太常王策说:“这孩子准是看了用笔的要诀,我发现近来他的书法已经达到成年人
的水平了。”又高兴得流着泪说:“这孩子有出息,一定会超过我,淹没我的名声。”
二、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太原人孙承公及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过修禊日。他们曲水边流觞(觞,酒杯;流觞,把酒杯放在水中漂流),饮酒赋诗,各抒胸怀。又把这些诗收为一集,名为《兰亭集》。王羲之为此集撰写了序文,记下宴集的盛况,写出与会诸人的观感,他还亲自书写下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这篇序文他用蚕茧纸、鼠须笔写成,字字遒劲妩媚,压倒了同代的一切书法。总计三百二十四个字,凡是重复的字都写得各不相同,其中“之”字有二十几个,变化迥异,没有两个相同的,好像有神助似的。等他酒醒之后,过了几天又重新写了好多本,终究没有兰亭集会时写的那篇好。
《兰亭序》在中国书法史上居三大行书作品之首,其余两篇作品是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宋代苏轼的《寒食帖》,因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三、自家体
王羲之写的字起初并不算最好,没有超过当时的书法家。到五十三岁了,他还认真临摹古人碑帖,不怕自己年老,没日没夜地刻苦练习。甚至走在路上,坐在椅子上,还揣摩着名家书帖的架势,手也不停地在身上划着字形。时间一久,
连自己的衣襟都划破了。
一次都在床上睡觉了,他还用手临空划字呢,不知不觉地竟
划到妻子身上。他妻子生气道:“你怎么老在人家身上划呢?自家体,没了?”
王羲之听到“自家体”这话,忽然悟及应该创造自己的书体。从此,他翻读碑帖手迹,糅合各家之长,得千变万化之神,再加勤练,果然自成一体。后来就成为我国著名的大书法家了。
四、学书山中
王羲之还说自己曾独居山谷里临摹钟繇与张芝的正楷、草书长达二十年之久。竹叶、树皮、山石之上及木片等不知写了多少,至于绢、纸、笺、皱纱、枯藤、木头,则用来反复练字。
五、掣子笔不脱
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儿子子敬(王献之字子敬)七、八岁开始学习书法。有一次,王羲之从儿子背后突然抽他手里的毛笔,没能拔掉,王羲之高兴地赞叹道:“这孩子的书法,将来定能有大名气!”
六、书字换鹅
王羲之天生喜欢鹅。山后昙躟村有一个道士养了十几只很好看的鹅,王羲之常常在大清早驾着小船,特意去看那些鹅,很想得到,就商议道士愿出高价买下来,道士不肯。多次相商,毫无结果。道士告诉王羲之他非常喜欢老子,很早就想抄一部老子的《道德经》,绢早就准备好了,可就是没人能写。说,你要是肯为我抄下《道德经》,我就把这些鹅全部送给你。结果王羲之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就给他抄完了,道士就把鹅全部给了他,他十分高兴地把鹅全部带回家。
王羲之的典故一、典故:东床坦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