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的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的教案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教学难点:晶体的形成过程和分类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晶体图片,如食盐、糖、雪花等,引导学生关注晶体的形态和特征。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晶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2.新课讲解以食盐为例,介绍晶体的概念、形成过程和分类。

讲解晶体的基本特征:有序排列的原子或分子、固定的几何形状、有规律的物理性质等。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晶体的形态、颜色、光泽等特征。

介绍晶体的分类:单晶体、多晶体、非晶体等。

3.实验观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晶体的形态和特征。

实验材料:食盐、糖、明矾、冰等。

实验步骤:a.将晶体放入放大镜下观察,描述其形态、颜色、光泽等特征。

b.将晶体放入水中,观察其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c.对比不同晶体的特征,分析其分类。

4.分析讨论提问:同学们,通过实验观察,你们认为晶体的特征有哪些?如何分类?归纳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强调晶体的形成过程和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6.作业布置请同学们结合所学,查阅资料,了解晶体的实际应用,下节课分享。

7.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晶体的特征和分类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反思1.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

2.在实验环节,加强指导,确保学生安全、有效地进行实验。

3.课堂小结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多深入的思考,提高课堂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你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的晶体的特征吗?”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很好,晶体是有序排列的,这就像我们整齐的队伍。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科版六下科学教案)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科版六下科学教案)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科版六下科学教案)1.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放大镜来观察细小的物体,放大镜通过光的折射原理使物体放大,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细节。

但你知道放大镜是如何工作的吗?放大镜下的晶体是如何产生放大效果的呢?本教案将带领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和晶体的构造。

2. 目标•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和晶体的构造。

•探究晶体对光的折射作用。

•学习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解释放大的原理。

3. 实施步骤步骤一:放大镜的工作原理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光的传播直线性和折射现象。

2.引导:通过实物或图片向学生展示放大镜的样子,让学生描述放大镜的外形和特点。

3.引导:解释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即光线从物体上入射到凸透镜上,然后折射并汇聚在一点上形成放大的倒立实像。

4.提问:与学生一起探讨为什么物体被放大了,引导学生思考与折射有关的原理。

步骤二:晶体的构造1.导入:让学生回顾晶体的特点和分类。

2.引导:通过图示或实物向学生展示晶体的样子,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描述晶体的构造。

3.解释:解释晶体是由大量有规律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组成的,并且晶体内部的排列具有规则的结构。

4.提问:询问学生晶体内部结构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晶体为什么能够发生折射现象。

步骤三:实践与观察1.准备:提前准备好一些小型物体和放大镜。

2.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个放大镜和物体。

3.实践: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4.分享:每个小组轮流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和解释观察结果的原理。

步骤四:小组合作学习1.分组:将学生重新分组,每个小组包括来自不同观察小组的学生。

2.探究: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探究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和晶体的构造之间的联系。

3.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只有凸透镜才能起到放大作用,以及晶体中的原子、分子或离子有何作用。

4.总结:每个小组向全班呈现他们的讨论结果,得出结论并进行总结。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晶体的特征以及如何用放大镜观察晶体。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观察到晶体的微观结构,进一步认识晶体的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显微镜的使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晶体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观察晶体的过程中,发现晶体的特点,进一步理解晶体的结构。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学会用放大镜观察晶体,认识晶体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晶体,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用放大镜观察晶体,认识晶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学会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观察到晶体的微观结构。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践操作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晶体样本,放大镜,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

2.学生准备:学生自带放大镜,提前了解晶体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晶体吗?晶体有什么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晶体样本,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晶体,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放大镜观察晶体,讨论晶体的特点,并总结出晶体的特征。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对晶体特征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晶体的应用领域,分享自己的收获。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晶体特征的认识。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科版 (1)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科版 (1)
7、师演示食盐晶体制作过程,并出示注意事项:
将玻璃片放在离外焰3~4cm以上的位置加热
不要用手触碰刚加热完的玻璃片。
将玻璃片放在桌面上冷却,再用放大镜观察。
8、生做实验,并观察拍摄照片上传到微信群里。
9、汇报:经过蒸发后的食盐结晶都是很有规则的立方体。
三种物质的外形不一样,但同一种物质的外形都长的很相似,都很有规则
4、出示白糖、味精自然蒸发后的结晶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的特点。
4、晶体的用途
1、晶体有什么作用呢?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到过晶体?
2、用ipad进入到中国数字博物馆里的晶体材料,阅读晶体的用途。
3、生上来汇报查阅到的有关晶体的用途资料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了晶体也制作了晶体,但是却不知道晶体在生活中的作用,在课上利用网络查阅晶体有哪些用途,既丰富了知识,也让学生知道了我们的生活跟晶体是密不可分的】
5、温馨提示:每种物质找出相对独立的1-3颗,用放大镜观察不同侧面的形状
借助ipad拍摄并画在记录单上。
选出三种物质的照片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张和记录单一起上传到微信群里,准备汇报
【设计意图:用可以夹在iPad上的放大镜观察晶体,上传到微信群里,可以看到更加直观的图像,拍摄出来的照片还能在全班群里分享,让观察不够仔细的小组也能看到到白糖是十个面的,综合每组的照片,可以看到更加全面的晶体的细节】
5、课后拓展:制作一个大晶体
1、出示一个明矾大晶体。提问:想不想回家制作这样一个大晶体。
2、将大晶体的制作过程发送到微信群里,学生通过ipad阅读说明。
师:下次同学们可以将制作好的大晶体带到学校里,我们来一比一谁的做的最大最好看。
作业设计
1、回家制作一个明矾大晶体
2、作业本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晶体的特征,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的晶体,让学生掌握晶体的基本性质,如: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各向异性、有固定的熔点等。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晶体标本和图片,让学生能够通过实物和图片的观察,深入了解晶体的特征。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物质的基本性质,对物质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晶体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的观察和分析,来加深对晶体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的晶体,了解晶体的基本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掌握识别晶体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对自然界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的晶体,了解晶体的基本性质。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晶体的特征。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讨论,从而加深对晶体特征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晶体标本和图片,用于观察和分析。

2.准备放大镜,供学生观察晶体使用。

3.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物质基本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晶体标本和图片,让学生初步观察,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些晶体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观察到的晶体特征,总结出晶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晶体。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详细阐述晶体的基本性质,如: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各向异性、有固定的熔点等。

学生认真听讲,加深对晶体特征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晶体标本和图片,尝试识别不同的晶体,并说明识别的依据。

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下的晶体》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下的晶体》教科版

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材分析】本课是《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三课,是在用放大镜观察生命世界之后,带领学生进入晶体世界进行观察。

晶体指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比如食盐是氯化钠的晶体,味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本课教材内容分两部分。

一是“观察晶体”;二是“制作晶体”。

由于在课堂内制作较完整的晶体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基于保证学生能拥有充足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教材中关于“晶体的制作”部分内容简略化处理,把本课的主要活动放在了4种晶体的观察活动以及根据晶体的特征来分辨上,并在此基础上以视频的形式把长时晶体制作进行展现。

【学情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观察了昆虫世界之后又探索的新的领域,自然界中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关于晶体在外形上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不清楚,以前没有仔细观察过。

因此,要从学生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种晶体:白糖、食盐、味精、小苏打入手,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进行仔细地观察研究让学生知道晶体的一些共同特征,也认识到其实晶体就在我们的身边。

从而最终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中的晶体,把观察活动引向课外。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周围常见的晶体,知道不同物质的晶体形状一般是不同的;而同一种物质的晶体具有基本一致的几何形状。

科学探究目标会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的晶体,并用图画或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自己观察到的晶体形状。

科学态度目标知道晶体是怎样形成的,并愿意尝试自制各种晶体。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晶体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晶体不仅美丽,而且有着广泛的分布,生活中用处大。

【教学重难点】引领学生探究周围常见的晶体,知道不同物质的晶体形状一般是不同的;而同一种物质的晶体具有基本一致的几何形状。

通过自己的观察、研讨形成“同一种物质的晶体具有基本一致的几何形状”的共识。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放大镜、每组4个编好号的纸杯分别装4种晶体(糖、盐、味精、小苏打)演示材料:课件,晶体图片(张贴用)趣味制作结晶视频【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在厨房里有两份调料,其中一份是味精一份是白糖,有什么办法能区分它们?(看、尝)2.那如果场景发生改变,在实验室里有两份粉末,其中一份是味精一份是白糖,又该用什么办法来区分它们?(不能吃,只能看)3.用肉眼观察的时候白糖和味精的颗粒十分细小,所以我们应该用?(放大镜)对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放大镜来观察像白糖这样的颗粒物,它的几何形状是什么样的?同一种颗粒物在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板贴,放大镜)二、探索:观察、记录、总结(预设10分钟)1.除了白糖,我还给大家准备了其他一些颗粒物供大家观察,它们分别是2号——、3号——(依次出示已编号的食盐、味精、小苏打)。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放大镜这一工具,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晶体的特征。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晶体的图片,以及相关的实验和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深入了解晶体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物质的基本概念,对一些简单的晶体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晶体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宏观层面,对晶体的微观结构了解不多。

此外,学生对放大镜的使用也较为陌生,需要在本节课中进行指导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放大镜观察晶体的微观结构,认识晶体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研究晶体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科学探究产生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放大镜观察晶体的微观结构,认识晶体的基本特征。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研究晶体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放大镜观察晶体,培养观察能力。

2.实验法:学生进行晶体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晶体样品、实验器材等。

2.学具:放大镜、实验记录表、晶体样品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各种晶体样品,引起学生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放大镜下的晶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晶体样品,观察晶体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晶体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深入了解晶体的性质。

实验过程中,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晶体的特征。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加深对晶体性质的理解。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3放大镜下的晶体》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3放大镜下的晶体》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3放大镜下的晶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晶体的特征以及如何用放大镜观察晶体。

教材以晶体的特征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掌握晶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晶体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对其特征和分类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基础,通过引导他们观察和实验,帮助他们掌握晶体的特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晶体的基本特征,学会用放大镜观察晶体。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探究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晶体的基本特征,用放大镜观察晶体。

2.教学难点: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晶体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晶体。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晶体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晶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观察与讨论: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的晶体,讨论晶体的特征,教师巡回指导。

3.实验: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晶体,记录观察结果,教师总结晶体特征。

4.总结: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晶体的特征。

5.拓展:学生分组设计实验,验证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教师巡回指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特征:有序排列、有规则形状•举例:冰、石英、食盐•特征:无序排列、无规则形状•举例:玻璃、松香、沥青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方面进行。

制作自己的晶体——《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制作自己的晶体——《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制作自己的晶体——《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教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晶体,无论是糖、盐、冰、石英等,都拥有着独特的晶体结构和美丽的晶体形态。

那么,作为学生,我们是否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出美丽的晶体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份名为《放大镜下的晶体》的教案,通过这份教案,我们将学习到如何制作出美丽的晶体。

第一步:材料准备为了制作晶体,我们需要准备以下几种材料:1.杯子或碗若干2.白糖、食盐、小苏打、海藻酸钠等可溶性晶体物质3.热水、冷水4.水性色素、荧光剂等色素物质(可选)第二步:制作过程将杯子或碗中放入适量的可溶性晶体物质,在热水中搅拌均匀,直到所有物质都溶解为止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加入水性色素、荧光剂等色素物质,以使晶体更加美丽。

在晶体溶液中加入足够的冷水,保持溶液的温度足够低,这有助于晶体的生长。

将晶体溶液倒入杯子或碗中,将容器放置在室温下(20℃左右)静置几天,可以看到晶体逐渐生长,直到全部生长完毕。

第三步:观察晶体当晶体生长完毕后,我们需要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

在观察晶体的内部结构时,我们需要留意晶体界面的形态和颜色,判断晶体的组成以及晶体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同时也需要留意晶体内部的缺陷和杂质,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晶体的生长规律和晶体的性质。

在观察晶体的外部形态时,我们需要留意晶体的外观形态、晶体的表面光洁度、晶体的表面纹理等,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判断晶体的品质和品种,并可以从中得到美学上的满足。

总结:制作自己的晶体,可以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我们对晶体结构和化学反应的理解和认知。

通过准确观察晶体的结构和形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晶体的性质和规律,从而为更深入地研究晶体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发掘自己的智慧和才华。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放大镜下的晶体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放大镜下的晶体

放大鏡下的晶體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認識周圍常見物質的晶體,知道物質內部是有一定結構的,晶體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

瞭解晶體用途。

過程與方法:用放大鏡觀察常見物質的晶體,並用圖進行記錄,培養準確畫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瞭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的興趣。

教學準備:1.分組材料:放大鏡、糖、食鹽、堿面、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學生活動手冊。

2.演示材料:礦物質晶體的實物和圖片。

教學過程:一、引入1.觀察:教師出示一些礦物的晶體,如水晶、黃鐵礦、方解石和雪花的實物或圖片讓學生觀賞。

2.描述:學生描述這些晶體的不同和共同特徵。

3.小結:這些物質,雖然它們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規則的幾何形體,人們把它們叫做晶體。

晶體是自然界中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過去我們在“岩石和礦物”一課也曾經接觸過一些晶體。

在自然界中很多固體的物質都是晶體,但大部分都是我們的肉眼看不見的,要在放大鏡或顯微鏡下才能看到,今天我們就用放大鏡來看看它們的真面目。

二、觀察晶體1.談話:白糖、食鹽或堿面是我們經常用到的。

今天我們來仔細觀察它們。

2.觀察:用肉眼觀察白糖、食鹽或堿面,說說它們是什麼樣的;再用放大鏡觀察看看它們又是什麼樣的。

3.彙報交流:在放大鏡下看到的白糖、食鹽和堿面的樣子。

三、製作晶體1.對話:我們自己也來製作晶體。

2.對話:我們在四年級時怎樣分離食鹽和水?用了哪些方法?3.小結:我們分離食鹽和水的方法是減少水分,即把食鹽溶液風乾或加熱使其水分蒸發,使食鹽重新析出。

另外還有一種製作晶體的方法是降低溫度法,即先把某種物質的溶液加熱製成飽和溶液然後冷卻,使物質重新析出。

4.自然界中有的晶體是從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發可以得到鹽的晶體。

有的晶體是在一定壓力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岩漿冷卻後形成的礦石晶體。

今天我們在課堂上的製作方法是減少水分法。

步驟如下:先製作食鹽、白糖或堿面的濃溶液,然後滴一滴在玻璃片上,讓其蒸發。

為了蒸發得快,滴後要輕輕晃幾下,讓溶液擴散得薄而均勻,然後放在通風的地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晶体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图片和实验材料,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晶体的特点。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晶体的概念和特点,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晶体的特点,从而加深对晶体概念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晶体的特点和性质,能够用放大镜观察晶体,并描述晶体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晶体的特点和性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晶体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放大镜观察晶体,发现晶体的特点。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晶体的性质。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加深对晶体特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晶体样品、实验材料。

2.学具:放大镜、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晶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晶体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晶体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对晶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晶体样品,并记录观察结果。

然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晶体的性质,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加深对晶体特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教材中提到的晶体,还有哪些物质具有晶体的特点?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拓宽知识面。

小学科学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小学科学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小学科学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放大镜下的晶体:探索光的神奇世界教案概要: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探索放大镜的原理和工作方式,以及晶体的特性。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将深入了解晶体的形态特征和光线的折射现象。

教学目标:1. 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工作方式;2. 探索晶体的形态特征,并观察光线在晶体中的折射现象;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 放大镜;2. 不同形状的晶体(如盐类、糖类等);3. 平直的透明玻璃片;4. 小水杯;5. 黑纸;6. 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要探索放大镜下的晶体,了解晶体是如何与光进行互动的。

”2. 让学生观察放大镜的外形和结构,并提问:“你们知道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吗?”探究(20分钟):1. 教师将一枚放大镜放在桌上,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带领学生探索放大镜的放大原理。

教师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什么发现?如何解释放大镜的放大效果?”2. 将一个小纸片放在放大镜前方,并让学生观察纸片在放大镜上的影像。

询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放大镜对影像有何作用?”3.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同学选取不同形状的晶体(如盐类、糖类等),将晶体放在放大镜下,观察晶体的形态特征,并观察光线在晶体中的折射现象。

学生可以使用黑纸遮挡周围光线以更好地观察。

4.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并在实验记录表中填写。

展示(15分钟):1. 学生分组轮番展示他们观察到的不同晶体的形态特征和光线折射的现象。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和补充观察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并引导学生讨论晶体的不同形状和材质对光的折射效果的影响。

概念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简要介绍折射的概念和原理。

2. 教师引入晶体的概念,并解释晶体折射光线的原理。

引导学生理解晶体的形态特征会影响光线的折射效果。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晶体的放大图像,了解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认识晶体的各种形态,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以及晶体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此外,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晶体。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物质的基本知识,对一些常见的晶体如冰、水晶等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晶体的认识仅限于表面,缺乏深入的了解。

此外,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本课中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认识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知道晶体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难点:晶体生长过程的理解,晶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地展示晶体生长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 crystal growth simulation software(晶体生长模拟软件),用于展示晶体生长的过程。

2.准备各种晶体样品,如冰、水晶、食盐等,供学生观察和实验。

3.准备显微镜,供学生观察晶体样品。

4.准备实验材料,如水、食盐、硫酸铜等,供学生进行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 crystal growth simulation software 展示晶体生长的过程,引导学生对晶体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呈现(15分钟)a.展示各种晶体样品,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晶体的外观特征。

第3课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第3课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昆虫世界,从中发现了不少秘密。

那么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些什么呢?学生说……。

看来同学们对科学探究非常的感兴趣,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微小世界,探索科学的奥秘,怎么样?有信心吗?首先我们来观看一段录像(出示课件)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些物质漂亮吗?仔细观察,它们都有哪些形状呢?(学生描述)引导总结:这些物质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具有比较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称它们为晶体。

(板书:有规则的几何形体----晶体)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形状规则的晶体呢?(学生举例)正好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三种物质晶体,它们分别是食盐、白糖、碱面(请看桌面,老师出示这三种物质让学生识别)二、观察食盐、白糖、碱面的晶体。

平时你们仔细观察过它们吗?现在就让我们用眼睛仔细观察一下它们的颗粒,看看都有些什么形状?并把你看到的图像画在记录表上。

(老师指导记录表的使用方法)学生观察、汇报……。

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把它们的颗粒看得更清楚呢?(学生:放大镜)真聪明!现在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观察一下他们的颗粒,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板书课题:放大镜下的晶体)想试试吗?观察后,把你观察到的图像画在记录表上。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科学《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教学过程】观察美丽的晶体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

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2课时3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学习重点1、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2、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教学活动过程教师活动:一、观察美丽的晶体1、画一画2、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研究晶体的放大图像,了解晶体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教材内容包括晶体的定义、晶体的分类、晶体的生长过程等。

此外,教材还提供了多种晶体标本和放大镜,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晶体的结构和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细胞、等生物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晶体的认识仍然较为有限,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观察和实验的兴趣较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晶体的定义和分类,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特点,了解晶体的生长过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晶体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对自然世界的探索兴趣,培养合作和分享的科学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晶体的定义和分类,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特点,了解晶体的生长过程。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晶体的结构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晶体的特点和规律。

2.实验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晶体的结构和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合作和分享的科学态度。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2.教具:晶体标本、放大镜、显微镜等。

3.课件: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学知识,如细胞、等,激发学生对晶体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晶体标本和放大镜,引导学生观察晶体的外观和结构,让学生初步了解晶体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晶体的细节,记录观察结果。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2.讲解:晶体不仅美丽,用途也很广。如红宝石晶体激发后能发出激光,叫做激光晶体。例如,激光电视、激光彩色立体电影、激光雷达、激光手术刀等都是激光晶体的成功运用。半导体晶体广泛运用在电子产品中,我们今天的随身听、超薄电视和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都使用了半导体晶体。如果没有这些半导体晶体,我们就不能看到高清晰度的电视,也不能清楚地听到远在大洋彼岸的亲人传来的声音。此外,光纤通讯技术也离不开半导体晶体。利用这种晶体做光源,人们就能在一根头发丝般的光导纤维中传递几十万路电话或几千路电视,从而大大提高信息传递的数量和质量。
4.分组制作晶体:学生用白糖、食盐或碱面溶液在玻璃片上制作晶体。
教师巡视指导。
5.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制作的白糖、食盐或碱面晶体,并画图记录。
6.在实物投影台上展示、交流画好的晶体图案。
7.对制作晶体的活动进行小结。
四、欣赏更多的晶体,介绍晶体的用途
1.欣赏更多的晶体:教师用实物或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各种各样的晶体。
4.了解晶体的用途。
5.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任务定位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见识周围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教学难点
引领学生见识周围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2.演示材料:矿物质晶体的实物和图片、实物投影仪。
(3)晶体都是很小的,我们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才能看到。()
(4)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主要有长石、云母、石英等。()
(5)玻璃是由晶体集合而成的。()
课题
单元第一单元备课人来自汪东琴内容放大镜下的晶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第3课时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途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

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

(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

)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

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

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

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

(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