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8版诊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
由粪便排出
胆红素形成、代谢和排出途径
胆红素正常代谢
正常情况下: 胆红素进入与离开血循环保持动态的平衡, 故血中胆红素的浓度保持相对恒定, TB=总胆红素: 1.7~17.1μmol/L (0.1~1mg/dl), CB=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 0~3.42μmol/L (0~0.2mg/dl), UCB=非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 1.7~13.68μmol/L (0.1~0.8mg/dl)。
一方面: 由于→大量红细胞的破坏, 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 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能力。 另一方面: 由于→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 坏产物的毒性作用, 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 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 超过正常水平而出现黄疸。
网状内皮系统 血 液
血清酶学检查项目繁多, ·ALT、AST: 反映肝细胞损害的严重程度 , ·ALP、GGT: 反映胆管阻塞, 但二者亦有重叠或缺乏明确界线。 因此: 需要在此基础上 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 ·其他血清学试验 甚至·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等检查措施。
三种黄疸实验室检查的区别
项目
STB UCB CB CB/STB 尿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 通过血循环 运输至肝后, 与清蛋白分离并经Disse间隙 被肝细胞所摄取, 在肝细胞内:和Y、Z两种载体蛋白 结合, 并被运输至 肝细胞光面内质网的微粒体部分, 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催化作用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形成 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或称结合胆红素(CB)=直接反应胆红素
若特综合征
机理:肝细胞—对摄取UCB 和排泄CB 存在先天性缺陷 致血中胆红素增高。 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黄疸,一般无其他症状。
综上所述:
·黄疸可根据血生化及尿常规检查作出初步分类, ·再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确定病因和性质。 三种黄疸实验室检查区别见表1-6. 溶血性黄疸一般黄疸程度较轻, 慢性溶血者黄疸呈波动性,临床症状较轻, 诊断无大困难。 肝细胞性与胆汁淤积性黄疸鉴别常有一定困难, ·胆红素升高的类型与血清酶学改变的分析最为关键。 ·应特别注意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的比值, 胆汁淤积性黄疸比值多在50%以上, 甚至高达80%以上, 肝细胞黄疸则偏低, 但二者多有重叠。
总胆红素其中非结合
胆红素比值80%以上 大量溶血 血红蛋白
结合胆红素
刺激造血系统, 网织红细胞>5%
尿胆红素(–) 尿胆原(+)
溶血性黄疸的发病机理
2.临床表现 一般黄疸为轻度,呈浅柠檬色, 不伴皮肤瘙痒, 其他症状主要为原发病的表现。 急性溶血时: 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 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 或茶色), 严重者可有急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溶血: 多为先天性,除伴贫血外尚有脾肿大。
肝
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 (胆汁郁积) 血红素 肝血红素蛋白 胆红素 白蛋白
网状内皮系统
衰老红细胞破坏 占80%~85%
肾
UDP UDPGA 胆红素 葡萄糖醛酸
胆绿素
血红素 加氧酶
胆红素
|
白蛋白
胆绿素 还原酶
血红素
血红蛋白
珠蛋白
尿胆原 由排尿出 白蛋白
胆红素
骨髓
成熟中红细胞破坏、 肝内含有亚铁血红 素的蛋白质 (旁路胆红素, 占15%~20%)
3.Crigler-Najjar综合征: 克里格勒-纳贾尔综合征,CNS。 机理:肝细胞—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致UCB不能形成CB, 导致血中UCB增多。 临床特点: 由于血中UCB甚高,故可产生核黄疸, 见于新生儿,预后极差。 核黄疸—胆红素进入脑组织将中枢神经细胞核染成 黄色,症状多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 4.Rotor综合征: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正常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120天, 血循环中:衰老的红细胞 经单核-巨噬细胞破坏(脾脏、骨髓、肝脏), 降解为:血红蛋白, 在组织蛋白酶的作用下 形成:血红素和珠蛋白, 在催化酶(微粒体血红素加氧酶)的作用下 转变为:胆绿素, 再经还原酶(胆绿素还原酶)
还原为:胆红素。
正常人每日: 由红细胞破坏生成的血红蛋白约7.5g,(50ml血液中的RBC/日) 生成胆红素4275μmol(250mg),(HGB/克→36.2mg胆红素) 占总胆红素的80%~85%。 另外175~513μmol(10~30mg)的胆红素 来源于:骨髓 幼稚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和 肝内 含有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 (如: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及 细胞色素氧化酶与肌红蛋白等), 这些胆红素称为:旁路胆红素, 约占胆红素的15%~20%。 上述形成的胆红素称为: 游离胆红素或非结合胆红素(UCB)=间接反应胆红素 与血清清白蛋白结合而输送, 不溶于水, 不能从肾小球滤出,故尿液中不出现非结合胆红素。
(一)溶血性黄疸
1.病因和发病机制 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产生溶血性黄疸。 (1)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如 海洋性贫血、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如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溶血、 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 以及 蚕豆病、 伯氨喹、 蛇毒、 毒蕈、 阵发性睡眠型血红蛋白尿 等引起的溶血。
肝细胞性黄疸
4.实验室检查:
①TB↑ ,UBC 、CB 均↑
②尿胆红素(+)
③尿尿胆原↑ ④肝损
(三)胆汁淤积性黄疸:
1.病因和发病机制: ● 病因: 肝内性 肝内阻塞性胆汁淤积
胆汁淤积可分为:
肝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肝内胆汁淤积
肝内阻塞性胆汁淤积:见于肝内泥沙样结石、癌栓、寄生虫病 (如华支睾吸虫病)。 肝内胆汁淤积:见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胆汁淤积(如氯丙嗪、 甲级睾丸酮 和口服避孕药等)、原发性胆汁性 肝硬化、妊娠期复发性黄疸等。 肝外胆汁淤积:可由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水肿、肿瘤及蛔虫 等阻塞所引起。
血
液
网状内皮系统 红细胞
结合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
血红蛋白 非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肝细胞坏死)
坏死肝细胞对胆红素的
摄取、结合、排泄均有 障碍
尿胆红素(+) 尿胆原(+)
肝细胞性黄疸的发病机理
2.临床表现: 皮肤、黏膜浅黄至深黄色,可伴有轻度皮肤瘙痒,
其他为肝脏原发病变的表现:如疲乏、食欲减退, 严重者可有出血倾向、腹水昏迷等。 3.实验室检查: 血中:CB与UCB均增加, 黄疸型肝炎时,CB增加幅度多高于UCB。 尿中:CB定性试验阳性, 而尿胆原可因肝功能障碍而增高。 此外血液生化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
【分
类】
1.按病因学 分类: (1)溶血性黄疸 (2)肝细胞性黄疸 (3)胆汁淤积性黄疸 (旧称阻塞性黄疸或梗阻性黄疸)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以前三类最为多见,第四类较罕见。 2.按胆红素性质分类: (1)以UCB增高为主的黄疸; (2)以CB增高为主的黄疸。
【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胆汁淤积性黄疸
4.实验室检查:
①TB↑ ,CB ↑ ②尿胆红素(+) ③尿尿胆原↓或(-)
④血清碱性磷酸酶↑
(四)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有缺陷所致的黄疸, 本组疾病临床上少见 1.Gibert综合征: 吉伯特综合征,间接胆红素增高血症,GS。 机理:肝细胞—·摄取UCB功能障碍 ·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 血中UCB增高。 临床特点:黄疸较轻,呈波动性,肝功能也正常。 2.Dubin-Johnson综合征: 杜宾-约翰逊综合征,慢性特发性黄疸。 机理:肝细胞—对CB 及某些阴离子(如靛青绿、X线造影剂) 向毛细胆管排泄发生障碍, 致血清CB增加。 临床特点:长期性或间歇性黄疸
结合胆红素: 为水溶性,
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
结合胆红素: 从肝细胞→经胆管→排入肠道后, 在回肠末端及结肠→经细菌酶的分解与还原作用, →形成尿胆原(总量为68~473μmol/L)。 尿胆原: ★大部分:从粪便排出,称为粪胆原。 ★小部分:(约10%~20%)经肠道吸收, 通过门静脉血回到肝内, ☆大部分— 再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又随胆汁排入 肠内,形成所谓“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小部分— 经体循环由肾排出体外, 每日不超过6.8μmol/L(4mg)。 (肠道尿胆原重吸收增加及肝功能障碍, 可使经肾脏排出的尿胆原增加。) 正常成人每天从尿排出的尿胆原约0.5-4.0mg, 尿胆素原在空气中被氧化成尿胆素,是尿液中的主要色素, 尿胆素原、尿胆素及尿胆红素临床上称为尿三胆。 肾脏也可排泄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但不排泄非结合胆红素。
减少或缺如
可增高 明显增高 明显增高 延长 好 明显增加
血浆蛋白
正常
Alb降低Glob升高
正常
几种指标的实验室意义:
1)ALT与AST 2)ADA 3)ALP 它存在于肝细胞的胞浆内。 是判断胆汁淤积的比较可靠的指标。 亦可鉴于肝内炎症、肝癌、骨性疾病及妊辰。 4)r-GT 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胞浆及胆管上皮细胞中, 主要价值在于 (1)胆汁淤积时明显升高,恶性梗阻比良性梗阻更高 (2)肝癌时,无论有无黄疸,明显升高 (3)急性肝炎时,如转氨酶已正常,而r-GT 仍高,提示有残存病变; 慢性肝炎时,如r-GT 持续升高,提示病变处于活动期 (4)酒精性肝病时, r-GT 升高。 5)总胆固醇与磷脂
(二)肝细胞性黄疸
1.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 各种使肝细胞严重损害的疾病均可导致黄疸发生, 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 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 ●发病机制: 由于肝细胞的损伤→致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功 能降低,因而血中的UCB增加, 而未受损的肝细→仍能将部分UCB转变为CB。 CB★部分:仍经毛细胆管从胆道排泄, ★另一部分:则由于毛细胆管和胆小管因 ·肝细胞肿胀,炎性细胞浸润受到压迫 ·或胆栓的阻塞 使胆汁排泄受阻而反流入血循环中, →致血中CB亦增加而出现黄疸。
溶血性
增加 明显增加 轻度增加 <0.20 -
肝细胞性
增加 中度增加 中度增加 0.2~0.5 +
胆汁淤积性
增加 轻度增加 明显增加 >0.5 ++
尿胆原
ALT.AST ALP GGT PT 对VitK反应 胆固醇
明显增加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无 正常
正常或轻度增加
明显增高 增高 增高 延长 差
轻度增加或降低
3.实验室检查 血清TB增加,以UCB为主,CB基本正常。 由于:血中UCB增加, 故:CB形成也代偿性增加, 从胆道排至肠道也增加, 致→尿胆原增加,粪胆原→随之增加,粪色加深。 肠内的尿胆原增加,重吸收至肝内者也增加。 由于缺氧及毒素作用,肝脏处理增多尿胆原的能力降 低,致血中尿胆原增加,并从肾排出, 故尿中尿胆原增加,但无胆红素。
急性溶血性黄疸尿中有血红蛋白排出,隐血试验阳性。 血液检查除贫血外尚有网织红细胞增加、骨髓红细胞 系列增生旺盛等。
溶血性黄疸
4.实验室检查:
①TB↑ ,以UBC增加为主,CB基本正常。 ②由于血中UBC增加,故CB形成也代偿性增加,排至肠 道尿胆原↑ ,粪色加深。 ③肠道尿胆原↑ ,重吸收至肝内者也增加,血尿胆原↑ ④血尿胆原↑ ,可从肾排出 ⑤血胆红素(-) ⑥急性溶血时,尿HB(+),隐血试验(+)。贫血. RC ↑ 尿尿胆原↑
黄
jaundice
疸
辽宁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 诊断学教研室 王铁军
图 黄疸
黄疸
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 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正常血清总胆红素(TB)为:1.7~17.1μmol/L (0.1~1mg/dl)。 隐性黄疸:胆红素在17.1~34.2μmol/L (1~2mg/dl), 临床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疸, 临床可见黄疸:超过34.2μmol/L(2mg/dl)时 出现临床可见黄疸。 引起黄疸的疾病很多,发生机制各异, 全面理解胆红素代谢过程 对黄疸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血 结合胆红素
液 非结合胆红素
网状内皮系统
红细胞
血红蛋白
非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积聚
胆道系统阻塞水平
尿胆红素阳性, 尿胆原缺如或减少
梗阻性黄疸的发病机理
●发病机制: ★ 由于胆道阻塞,阻塞上方的压力升高,胆管扩张,最 后导致小胆管与毛细胆管破裂,胆汁中的胆红素反流入 血。 ★此外肝内胆汁淤积有些并非由机械因素引起,而是由于 胆汁分泌功能障碍、毛细胆管的通透性增加,胆汁浓缩 而流量减少,导致胆道内胆盐沉淀与胆栓形成。 2.临床表现: 皮肤呈暗黄色,完全阻塞者颜色呈深黄色,甚至呈黄 绿色,并有皮肤瘙痒及心动过缓, 尿色深,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 3.实验室检查: 血清CB增加为主, 尿胆红素试验阳性,因肠肝循环途径被阻断,故尿胆原 及粪胆原减少或缺如, 血清碱性磷酸酶及总胆固醇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