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重要语句分析
曹刿论战重点语句翻译
曹刿论战重点语句翻译《论战》是中国古代名将曹操的一篇著名军事论文,主要讲述了战争胜利的策略思路和行动指导。
本文将对其中的重点语句进行翻译,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篇经典的军事文献。
一、兵法三十六计——瞒天过海“瞒天过海”是兵法三十六计中的一项计谋,意思是要遮盖天空、隐藏行踪,以逃过敌人的视线,取得战争的胜利。
在《论战》中,曹操提出了类似的思路,他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夫神者,尤善变化者也。
故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这句话的意思是,军队要随时随地与敌人作战,不能在一成不变的状态下等待敌人来攻击。
只有在紧要关头,采取神秘的行动,才能以弱胜强,获得最终的胜利。
二、主动出击在战争中,主动出击是必不可少的战略要素,这点在《论战》中也有所提及。
曹操曾经说过:“敌之所在,可为无备,攻其所不守。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敌人没有设防的情况下,应该选择攻击对方无法防守的地方。
这样做可以让敌人陷入疲劳和混乱,提高我方在战场上的突破和进攻能力。
三、运用间谍间谍一直是战争中重要的情报来源,运用间谍可以更好地掌握敌人的情况、行动和计划,为后续的作战决策提供更多的依据。
曹操在《论战》中提出:“速纠谯郡百姓,为已间谍。
劝以利害,使怀猜嫌。
又使人间辱吕布,疑闵敦反。
因番(蕃仕)羌人立功,令前锋以动。
”这句话中提到的“谯郡百姓”是一个地区的居民,曹操的意思是要找到这些居民中偷偷摸摸、不受欢迎的人,让他们成为自己的间谍,帮助掌握敌军的情报。
同时,曹操还对敌军大将吕布进行间接攻击,使其陷入猜疑之中。
这些操作都是提高情报能力和战争胜率的有效手段。
四、反复利用兵力在战争中,兵力分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合理地使用和分配已有资源,也是提高胜率的重要环节。
曹操在《论战》中提出:“出奇制胜,妙在此理。
一军不行,再将一军助之,若四合五攻,则敌不能抵一。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战场上,如果一支军队的行动受到了阻碍,可以再使用另外的军队作为支援,这样就可以形成“四合五攻”的优势,以凌厉的攻势击败敌人。
曹刿论战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曹刿论战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曹刿论战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有趣的古代故事之旅》嘿,大家好呀!今天咱就来唠唠《曹刿论战》这篇文言文的知识点,那可真是一次充满趣味的古代故事之旅啊。
先说说这曹刿,这家伙可不是一般人。
你瞧他,关心国家大事,一听说要打仗,蹭地就跑出来,要给鲁庄公出主意。
这就好比现在有人听说国家要搞个大项目,立马自告奋勇去当顾问一样。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句话是不是特耳熟?曹刿这话可太逗了,直接就说当官的没脑子,不会长远打算。
那感觉就像咱平时吐槽那些不靠谱的领导一样。
然后战场上,齐军击鼓,人家鲁庄公就想打,曹刿说别急别急,等会儿。
等齐军又击鼓了,鲁庄公又想打,曹刿还是说等会儿。
最后齐军第三次击鼓了,曹刿说,行了,咱打吧。
嘿!居然还打赢了。
你说神奇不神奇?这就好比打游戏,你得等对方技能放完了,CD 时间再去打他,才能赢嘛。
还有那个“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简直就是经典名句啊。
这多形象呀,咱做啥事不都这样嘛,一开始劲头足,再然后就有点不行了,第三次就彻底没劲儿了。
这句话放现在也超实用,提醒咱们做事要一股脑儿地冲,别拖拖拉拉。
说到字词方面呢,里面的“鄙”“弗”“辙”这些字可要记好啦。
“鄙”就是粗俗、浅陋的意思,你可以想象一个粗俗大汉在那里瞎嚷嚷;“弗”呢,就是“不”的意思,简单好记;“辙”就是车轮印子,就像路上的那些痕迹一样。
理解文意也很重要呀!你得知道整篇文章说了个啥事儿,曹刿和鲁庄公咋互动的,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透彻。
就像咱看个故事,不搞清楚情节怎么行呢。
学习《曹刿论战》的知识点就像在古代的战场上闯荡一样,有趣又有挑战性。
虽然是文言文,但是只要咱用心去理解,就能发现其中的乐趣。
以后再提到曹刿论战,咱就能想起那些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啦。
所以啊,大家可别觉得文言文枯燥,里面好玩的东西多着呢!让我们在这充满智慧的古代知识海洋里愉快地遨游吧!。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和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和答案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5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编,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1)肉食者谋之(2)弗敢加也2.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选文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_,略写_________,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5.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
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2019年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 (1)肉食者/谋之(2)弗敢/加也2. (1)通“遍”,遍及,普遍(2)为人所信服(3)击鼓进军(4)第二次3.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4.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双方交战的过程。
5. 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
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
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中考栏目。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一、按原文填空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
”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齐鲁长勺之战)。
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分,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一鼓作气)(辙乱旗靡)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_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
《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曹刿论战重点句子
曹刿论战重点句子
曹刿论战是《史记》中的一篇散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相曹参在合肥城下与魏将廉颇辩论军事策略的故事。
以下是曹刿论战中的重点句子:
1. “百世之师,备于橐籥;九州之备,非曰无备,备无所际,则为师矣。
”
2. “是以智将务食于民,仁将务存民物。
”
3.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
4. “计无常,则不测凶。
”
5. “夫胜者之战民也,非将也。
”
6.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7.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
8.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
这些句子表达了曹参的军事思想和策略,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句,成为了战争策略中的经典名言。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曹刿论战》重要语句分析
《曹刿论战》重要语句分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用“肉食者”指位高禄厚的人,当今的学生可能不理解,难道普通人就不能吃肉吗?古代情况的确如此。
人民缺衣少食,难以过上温饱的生活,更不要说吃肉了。
《孟子•梁惠王》说:“公膳(在公朝办事用餐)日双鸡。
”据此可知大夫以上之人,每天有肉吃。
把他们称为“肉食者”,可能是当时的习语。
“又何间焉”的“间”,当“参与”讲,也很特别,一般字典中也查不到这个义项。
“间”的本意是间隙,作为动词,则有参与其间之义,因此解释为“参与”是正确的。
“又何间焉”的主语省略,若补足,应是“汝又何间焉”。
这一句中的“间焉”与上一句中的“谋之”位置相当,“焉”字应当解释为指示代词,指与齐国作战这件事。
由于这是一个疑问句,“焉”字处于句末,又具有语气词的性质,因此我们把这个“焉”字解释为兼有语气词性质的指示代词。
2、忠之属也。
这是一个主语省略的判断句。
若补足,应是“此乃忠之属也”。
省略的主语“此”指的是鲁庄公所说的以情断狱。
古代君主要亲自处理民间诉讼,鲁庄公对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能根据实情来决断,是忠于职守的表现,所以曹刿说这是“忠之属也。
”3、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春秋时代的战争是用兵车摆开阵势作战,一车四马,车上甲士三人,后有步卒七十二人。
作战时兵车都是一起前进或一起后退。
若战败逃走,就乱了阵势了。
古人乘车都是站在车上,车舆四周的围栏很矮,站在车上手够不着,不能用来凭倚;舆前另有一较高的横木,叫轼,主要是扶手用的,作战时可以登轼远望。
齐军战败逃走,曹刿怀疑是不是诈败,因此跳下车来查看下齐军的车辙印是整齐还是错乱,又登上车轼眺望齐军的战旗是举着还是拖着。
当他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断定是真败而不是诈败,这才请鲁庄公下令追击。
有人将这两句标点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把“登”解释为登上车,“轼”解释为扶轼,理由是轼只能扶不能登。
这是误解。
《吕氏春秋》上说:“今汝拔剑则不能举臂,上车则不能登轼,汝恶能(你能干什么)?”这足以说明轼是能登的。
曹刿论战重点句子
曹刿论战重点句子曹刿论战是中国古代兵学家孙武所著《孙子兵法》中的一篇章节,被誉为兵家经典之一。
其中包含了许多精辟的论战观点,对于战争策略和军事战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重点整理曹刿论战中的一些重要句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兵法智慧。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这句话强调了对敌方和自己的了解的重要性。
只有深刻了解敌方和自己的情况,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否则就会面临失败的危险。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这句话比喻兵法就像水一样,能够灵活变化,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灵活应对,避实击虚,取得战争的胜利。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句话强调了在战争中不仅要善于战斗,更要善于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智取胜,而不是单纯依靠武力。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这句话强调了善战者不仅要保持自己的不败之地,更要善于抓住敌人的败势,取得战争的胜利。
“凡为客之道,深入而制之,侧击而速战。
”这句话强调了在战争中要善于深入敌方内部,找准敌人的弱点,采取侧击的战术,迅速取得战争的胜利。
“故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轻,上下不相制。
”这句话强调了善用兵者要善于破坏敌人的联系,打破敌人的团结,使敌人的前后、众寡、贵贱、上下都无法相互支持,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故兵不厌诈,诈之以待敌,敌至而动不惊,出入无方,不可测。
”这句话强调了兵法中的诈术,善于以诈待敌,使敌人无法识破自己的意图,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这句话再次强调了对敌方和自己的了解的重要性,只有深刻了解敌方和自己的情况,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否则就会面临失败的危险。
总结,曹刿论战中的这些重要句子,强调了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深刻了解、善于灵活变化、善于诈术等兵法智慧。
《曹刿论战》原文赏析
《曹刿论战》原文赏析左传【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准备应战。
曹刿请求拜见。
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
”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
”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
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
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
曹刿说:“不行。
”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
曹刿说:“可以进攻了。
”齐国的军队大败。
庄公准备驱车追去。
曹刿说:“不行。
”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
”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
专题16 《曹刿论战》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
的。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又称“长勺之战”。
⑵〔肉食者)吃肉的人。
这里指当权者。
⑶〔间〕参与。
⑷〔鄙〕浅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⑸〔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⑹〔以〕凭、靠。
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
⑻〔安〕指安身。
⑼〔专〕独自享有。
⑽〔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⑾〔对〕回答。
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⑿〔遍〕遍及,普遍。
⒀〔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⒁〔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⒂〔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⒃〔加〕虚夸,夸大。
⒄〔信〕实情。
⒅〔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⒆〔孚〕使信服。
⒇〔福]赐福,保佑。
(21)〔狱〕指诉讼事件。
(22)〔察〕明察。
(23)〔情〕诚,诚实。
这里指诚心。
(24)〔忠之属也〕(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
(25)〔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6)〔属〕类。
(27)〔可以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28)〔从〕跟随。
(29)〔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
(30)〔鼓之〕击鼓进军。
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
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之,起补足音节作用。
(31)〔败绩〕大败。
(32)〔驰]驱车追赶。
(33)〔下视其辙〕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
(34)〔登轼而望之〕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35)〔既克〕战胜齐军后。
(36)〔既〕已经。
(37)〔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
(38)〔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
(39)〔作〕鼓起。
(40)〔再〕第二次。
(41)〔竭〕穷尽。
(42)〔盈〕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43)〔测]推测,估计。
(44)〔伏]埋伏。
(45)〔靡]倒下。
【答案】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中考复习——曹刿论战
进攻时机 追击时机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用第三段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什么? 答:(限四个字)
惧有伏焉
(限几句话)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战 前 战 中 战 后
将战而不知何以战
取信于民
盲目迎战、追击
掌握战机
不知如何取胜问其故
一一分析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的人物形象分析
1 曹刿深谋远虑,有政治远见。
必以信 小信未孚 忠之属也
实情 信用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尽忠 军队
报先帝而忠陛下 齐师败绩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老师
曹刿论战
一词多义
忠之属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类
属予作文以记之
公问其故 故克之 故逐之 原因,缘故 所以 所以
通“嘱”,嘱托
故
公问其故: 缘故,原因 (无缘无故) 故克之: 所以,因此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特意 温故知新: 旧的 曹刿请见: 请求
特殊句式二
判断句
1、夫战,勇气也: 作战,是靠勇气的。 2、夫大国,难测也:齐国是大国,难以预测。 3、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特殊句式三
1、何以战?(以何战?) 凭借什么作战? 2、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在长勺作战。
倒装句
曹刿论战
出自本文的成语 一鼓作气 后比喻趁尽头大时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不间断。
请
战则请从: 请允许(我)
民弗从也: 服从 战则请从: 跟从,跟随
从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其
公问其故: 其中的 其乡人曰: 他的 下视其辙(望其旗靡): 他们的
曹刿论战的重点句子(文档5篇)
曹刿论战的重点句子(文档5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曹刿论战的重点句子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曹刿论战》重点字词翻译《左传》1、十年春,齐师伐我。
师:军队。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4、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5、问:“何以战?”以:凭,用。
6、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安:养。
所安:养生之物。
弗:不。
专:独占。
7、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对:回答。
徧:同“遍”普遍,遍及。
8、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信:言语真实。
9、对曰:孚:为人所信服。
福:赐福,保佑。
10、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案件(官司)。
察:弄清楚。
情:实情(真诚)。
11、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 战则请从。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1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之:指曹刿。
13、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鼓:击鼓。
15、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败绩:溃败,大败。
驰之:驱车追赶齐军。
1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轼:古代车前的横木。
17、遂逐齐师。
遂:于是,就。
逐:追击。
18、既克,公问其故。
既:已经。
克:战胜。
故:原因,缘故。
19、对曰:“夫战,勇气也。
夫:发语词。
2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振作。
再:第二次。
21、彼竭我盈,故克之。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2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2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靡:倒下。
曹刿论战注释中的句子翻译《左传》1、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5、何以战?您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曹刿论战》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文本解读《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名篇,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
它着重体现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如政治上取信于民,战争过程中把握战机,战略攻防中以逸待劳等。
战争中正确运用这些原则,便可以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这一战例对后世军事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文学角度看,作者选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总结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是一篇文字简短明快、内蕴丰富的记事散文。
围绕中心选材,重点突出。
文章开篇交待了时间,战争起因,作战双方;接着写了战前的政治准备,战争过程中双方的对峙、攻防,最后写到战后的总结。
但作者没有平均用力,更没有详细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集中笔墨写曹刿的“论战”。
第一段,战前论战。
重点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围绕着“何以战”这一中心问题,鲁庄公“三答”,曹刿“三评”。
庄公先提出“衣食”的分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但在否定中又有肯定,肯定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
在曹刿的启发下,鲁庄公终于认识到作战需要人民的支持,于是有了第三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充分肯定了这一点,指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从战前论战可以看出曹刿对民心所向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基础。
第二段,战中论战。
只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就表现出了曹刿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的沉着冷静,表现出曹刿对战争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预见性和正确的战略战术。
第三段,战后论战。
是从道理上对第二段战事实况的分析和论述,论述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展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从进攻和追击两个方面精辟地阐述了要以弱胜强就必须把握战机的军事思想。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及练习内容预览:《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二、通假字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三、古今异义词1、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2、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4、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5、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6、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7、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8、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8、其公问其故 (这样,如此)吾视其辙乱 (他们,指齐师)其乡人曰 ( 他的,指曹刿)下视其辙(他们,指齐师)五、理解性默写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限四个字)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11、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4个字)1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六、课文内容理解1、曹刿形象分析曹刿是一个深谋远虑,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赏析【左丘明】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赏析【左丘明】【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遍同:徧)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及注释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
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
”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溃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经典诗句】《曹刿论战》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曹刿论战》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曹刿论战》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guì)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有的版本为“遍”)(biàn),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sháo)。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fú)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注释】1、《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又名《左氏春秋》。
注: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春秋左丘明所编写,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sháo),故又称“长勺之战”。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齐国的军队。
齐,在今山东省中部。
师:军队。
4、伐(fá):讨伐,攻打。
《曹刿论战》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
《曹刿论战》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曹刿论战》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笔者发现, 许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兴趣的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授课时缺少激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曹刿论战》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曹刿论战《左传·庄公十年》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2.《左传》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
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原文十年春,齐师(2)伐(3)我。
公将战(4)。
曹刿请见(5)。
其乡人曰:“肉食者(6)谋(7)之,又何间(8)焉?”刿曰:“肉食者鄙(9),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10)战?”公曰:“衣食所安(11),弗(12)敢专(13)也,必以(14)分人。
”对(15)曰:“小惠未遍(16),民弗从(17)也。
”公曰:“牺牲(18)玉帛(19),弗敢加(20)也,必以(21)信(22)。
”对曰:“小信未孚(23),神弗福(24)也。
”公曰:“小大之狱(25),虽(26)不能察(27),必以情(28)。
”对曰:“忠(29)之属(30)也,可以(31)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32)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33)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34)。
公将驰(35)之。
刿曰:“未可。
”下视(36)其辙(37),登轼(38)而望(39)之,曰:“可矣。
”遂逐(40)齐师。
既(41)克(42),公问其故(43)。
对曰:“夫(44)战,勇气也。
一鼓作(45)气,再(46)而衰,三而竭(47)。
彼竭我盈(48),故(49)克之。
夫大国,难测(50)也,惧(51)有伏(52)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53),故逐之。
”三、注释(1) 战:战略,战术。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曹刿论战(解析版通用版)
曹刿论战(一)(2022·四川广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乙】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
使者曰:“陈不可伐也。
”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
”宁国③曰:“陈可伐也。
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
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
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注:①陈:国名。
②洫: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
④罢:通“疲”1.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虽不能察._________________ (2)夫大国,难测.也_________________(3)其城郭.高_________________ (4)则民怨上.矣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使.人视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B.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C.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兴兵伐之.,陈可取也辍耕之.垄上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4.请阅读选文,按要求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曹刿论战 知识点总结
本文重点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
并通过对话突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将曹刿和鲁庄公作对比,突出了曹刿以上两个特点和鲁庄公的目光短浅。
突出了鲁庄公的不耻下问,虚心请教。
成语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起来。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
形容军队溃败(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曹刿论战》)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古今异义1.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3.弗敢<加>也(古义:虚报今义:增加)4。
必以<信>(古义:实情今义:诚信)5.<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利益)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7.<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11.忠之<属>也(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12.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15.齐师<伐>我{古义:讨伐今义:砍)一词多义1.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逐之):所以2.从:(民弗从)听(战则请从)跟随3.其:(其乡人曰)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军4.以:(何以战)凭借(必以信)按照5.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允许我6.之:(小大之狱)助词,的(公与之乘)代词,代曹刿7.安:(衣食所安) 养(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8.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戴上(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9. 间:(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使(颓(tui)然乎其间(jīan)者)中间,当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参与(安得广厦千万间)表示房屋的量词(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顷刻(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虽与外人间隔)间断(奉命于危难之间)中间(时时而间进)偶尔通假字1.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曹刿论战重点语句翻译
重点语句翻译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3、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去参与呢?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8、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
1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11、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
”1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
1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Welcome To 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曹刿论战翻译注解
-----两军交战智者胜
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
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曹刿论战》)
有人认为,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
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1)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2)既克,公问其故。
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齐人三鼓
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
(l)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齐鲁长勺之战。
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
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
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重要语句分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用“肉食者”指位高禄厚的人,当今的学生可能不理解,难道普通人就不能吃肉吗?古代情况的确如此。
人民缺衣少食,难以过上温饱的生活,更不要说吃肉了。
《孟子•梁惠王》说:“公膳(在公朝办事用餐)日双鸡。
”据此可知大夫以上之人,每天有肉吃。
把他们称为“肉食者”,可能是当时的习语。
“又何间焉”的“间”,当“参与”讲,也很特别,一般字典中也查不到这个义项。
“间”的本意是间隙,作为动词,则有参与其间之义,因此解释为“参与”是正确的。
“又何间焉”的主语省略,若补足,应是“汝又何间焉”。
这一句中的“间焉”与上一句中的“谋之”位置相当,“焉”字应当解释为指示代词,指与齐国作战这件事。
由于这是一个疑问句,“焉”字处于句末,又具有语气词的性质,因此我们把这个“焉”字解释为兼有语气词性质的指示代词。
2、忠之属也。
这是一个主语省略的判断句。
若补足,应是“此乃忠之属也”。
省略的主语“此”指的是鲁庄公所说的以情断狱。
古代君主要亲自处理民间诉讼,鲁庄公对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能根据实情来决断,是忠于职守的表现,所以曹刿说这是“忠之属也。
”
3、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春秋时代的战争是用兵车摆开阵势作战,一车四马,车上甲士三人,后有步卒七十二人。
作战时兵车都是一起前进或一起后退。
若战败逃走,就乱了阵势了。
古人乘车都是站在车上,车舆四周的围栏很矮,站在车上手够不着,不能用来凭倚;舆前另有一较高的横木,叫轼,主要是扶手用的,作战时可以登轼远望。
齐军战败逃走,曹刿怀疑是不是诈败,因此跳下车来查看下齐军的车辙印是整齐还是错乱,又登上车轼眺望齐军的战旗是举着还是拖着。
当他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断定是真败而不是诈败,这才请鲁庄公下令追击。
有人将这两句标点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把“登”解释为登上车,“轼”解释为扶轼,理由是轼只能扶不能登。
这是误解。
《吕氏春秋》上说:“今汝拔剑则不能举臂,上车则不能登轼,汝恶能(你能干什么)?”这足以说明轼是能登的。
曹刿是有名的武士,登轼当然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