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人文精神之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心得体会
忧患意识心得体会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防患于未然是人们一直倡导的。
谁若想长久生存下去,谁就必须考虑生存下去的办法。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存忧患”。
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极为重要的价值观念和独具风采的人文精神。
它标志着一种根源于高度历史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敢于承担人间忧患的博大情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所在。
最鲜明集中地阐述忧患意识的是《周易》中的《易传系辞下》,上面说:“危者,安其位者也。
亡者,保其存者也。
乱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唐代名相房玄龄认为:想到危险才能求得安全,考虑后退才能更好前进,畏惧祸乱才能保持太平,警惕灭亡才能获得生存。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讲过类似的话:经常思考发生危难的原因就能保持平安,经常思考发生祸乱的原因就能保持太平,经常思考导致灭亡的原因就能够长存。
前人的这种忧患意识,具有深沉悠远的历史感和强烈厚重的现实感。
有了它就会谦虚谨慎,敬畏戒惧,就会以天下之忧而忧。
离开这种忧患意识,国不能长存、人不能长立。
清康熙执政后为巩固他的政权,惧危忧亡,图于未然,“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先后剪除鳌拜、平定“三藩”之乱和回疆、准噶尔贵族叛乱,降服了控制台湾的郑克爽,使中国重新归于统一、驱逐了入侵的沙俄军队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对内实行了扶民富民政策,先后蠲免赋税达五百多次。
从而使康熙由守成之君变成一个创业之君,成就了“康乾盛世”的辉煌。
与此相反,隋朝统一天下后,曾声威远播异域,之所以举天下而弃之成为他人所有,就是因它自恃国家富强,不思虑以后的灾祸,任其心性,驱使天下人纵一己之欲,耗尽天下财供一己享用。
隋炀帝能不败亡吗?忧患意识决不是无病呻吟,苦恼厌烦,而是一种生存智慧的象征。
一个人如果没有忧患意识,便没有自主性和主动性,便没有奋发有为的“事业感”存在;一个民族倘若没有忧患意识,便没有紧迫感和使命感,便没有积极能动的“自立性”产生。
古代诗歌中的情感特征和文化精神-忧患精神
古代诗歌中的情感特征和文化精神-忧患精神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文明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表现形态,支撑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也必然支撑着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诗歌是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典文学的精华。
古代诗歌的天空,群星璀璨;古代诗歌的文本,倾诉千年。
古代诗歌因为“风光”,所以引人入胜;因为“无限”,所以拙笔难描。
但有一点可以坚信:人对精神的追求是永恒的,文学对精神的追求也是永恒的。
这种永恒,既是文学发展的动力,也是我们民族进步的动力。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文明的神圣象征,中国之所以被称为诗国,足以说明诗歌在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
诗歌在中华民族古老的机体上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作用,它甚至不仅仅是属于文学艺术,它还是中华民族在悠远的历史岁月中所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和表达形式,它积淀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系、文化结构、思维模式、品格智慧等。
古代诗歌对近代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先人的创作中我们领悟并发扬了文学创作中可贵的精神。
一、诗歌中的忧患精神中庸平和、过犹不及的儒家信条决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中和之美。
中和精神的深层意蕴则在于忧患精神。
忧患是诗人良知、道义、情感等的综合体现,是诗人绝不向现实妥协的价值观借诗体的凝聚升华。
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北朝乐府民歌的“陇头流水,鸣声呜咽。
遥望秦川,肝肠寸断”,鲍照的“自古圣贤皆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杜甫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自流”等,都是说不尽的忧患。
忧患精神是一种群体意识的体现,而不仅仅局限于小我的范围。
又由于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人要生存发展,就不得不面对来自主客观的种种矛盾。
忧患的心理基础是防患、救患,然而很多患难是防不胜防的,了却此事,又生彼事,所以忧患精神实际上又是一种悲剧意识的体现。
(完整版)忧患意识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文。
(60分)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有人说,忧患意识包含危机意识、预见意识、防患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
中华民族有忧患意识传统,不过有时浓有时淡,有人有有人没有,有人认为领导要有群众可以没有,有人认为精英要有普通群众不必人人都有。
你对忧患意识是怎样认识的?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想和认识。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要编造虚假事实论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1年“华约”自主招生试题★★材料链接◆◆名言警句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4.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易经》)5.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
(孟子)6.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宋张载)◆◆经典事例:1.比尔·盖茨告诫手下的员工:“微软所有的人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微软公司还有三个月就要倒闭!”2.日本政治家、平民百姓常说:“日本没有土地,没有资源,有的只是阳光和空气,日本人一天不拼命地干,第二天就没有饭吃。
”3.在美国阿拉斯加涅利英自然保护区,老百姓为了保护鹿而把狼消灭了。
狼没有了,鹿再也不用为躲避狼而寝食不安了,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
十几年后,鹿群由四千只发展到四万只,但鹿的体态蠢笨,没有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群迅速繁殖而被啃食、践踏得凋零了。
鹿由于缺乏充足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其死亡数量远远超过被狼吃掉的。
人们只好把狼再请进来,于是鹿又过起了提心吊胆、四散奔逃的生活,但鹿群却恢复了蓬勃生机。
4.在许多国人眼里,海尔这个成功企业已经很强大、很了不起了。
然而,一位跟踪报道海尔多年的记者却说,在他接触到的诸多企业中,海尔的"忧患意识"是最强的。
《忧患意识与责任感体会》
《忧患意识与责任感体会》一、增强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当前做好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工作的特殊重要性一是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以下简称“国优单位”)为我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去年实现了创建“国优单位”的奋斗目标,但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工作仍需作为工作重点,长抓不懈。
二是今年是社区居委会换届年,我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工作是否过硬正面临考验。
我们各级要加强领导,把换届选举带来的工作压力转化为动力,稳定人口计生队伍,防范因换届引发人口计生工作特别是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工作滑坡。
二、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工作的领导一是抓领导责任的到位。
街道主要领导要挂钩帮扶一个转制社区,街道班子成员每人挂钩联系一个社区居委会,主要是将各社区的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逐个逐个攻下来,抓清查行动,摸清底数,抓孕情管理,抓落实长效节育措施。
“谁英雄谁好汉,‘两无’活动比比看”,能否在专项活动取得成效,是考验社区“两委”班子战斗力的试金石。
二是抓工作进度。
对照省检的标准和要求列出每项问题的整改措施和整改期限,明确整改责任人,限期完成整改。
三是抓督促检查。
加大不打招呼、直接到点的抽查力度,将检查列入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兑现区xx年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方案中明确的平时检查成绩占总分10%的规定,实行末位通报制度。
三、着力解决当前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强化动态管理。
要全方位抓好清理清查,抓住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这个重点人群,抓好转制社区和新成立的社区居委会管理,对出租屋、市场、建筑工地、商铺和企业集体宿舍等重点地域,转制社区可以整合治保队员、出租屋协管员和计生专干等几支力量,就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进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联合行动。
同时,要落实巡查制度,每月对辖内特别是转制社区出租屋进行一至两次的巡查,及时变更信息。
有条件的社区居委会由计生办牵头,经济社妇委、计生专干实行坐班制,每日进行上门巡查。
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指一个人内心的关注超越自身的利害、荣辱、成败,而将世界、社会、国家、人民的前途命运萦系于心,对人类、社会、国家、人民可能遭遇到的困境和危难抱有警惕并由此激发奋斗图强,战胜困境的决心和勇气。
这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转折时期或关键时期的一种清醒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源于自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
忧患意识表现出的是社会主体的一种精神自觉,是这种主体对改造世界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能动性。
它因此成为重要的精神动力。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精神传统之一,它代表一种高尚人格,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渊源至深。
从一定角度来说,正是中华文明孕育和包含的忧患意识,才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忧患意识体现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的高超智慧。
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因此,所取得的成就越辉煌,就越不能骄傲自满,懈怠停滞,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面临的不少困难和问题,如人均GDP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等等。
因此说,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尽管我国在某些领域可与发达国家相媲美,但在很多领域我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唯有保持忧患意识,增强爱国热情,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才能不断创新,加快发展。
忧患意识有助于我们科学判断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既把握优势也看到不足,从而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在前不久结束的两会上,无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是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增强全民的忧患意识成了他们的共同呼声。
在跨入新世纪的今天,在我们国家经济日新月异、国防日渐巩固的新时期,忧患意识为什么会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呢?为解开其中之迷,记者近日走访了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
军事科学院的陈杰研究员在谈到忧患意识的重要性时认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忧患意识对于一个国家、民族、集体乃至个人的荣辱兴衰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关于忧患意识的议论文(精选15篇)
关于忧患意识的议论文(精选15篇)忧患意识的议论文篇1古语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驯鹿的故事就恰好验证了这一古训。
驯鹿之所以能够在岛上生存,关键在于鹿群的忧患意识。
因为害怕被狼吃掉,所以鹿群必须不断地奔跑,防范意识很强。
而只有在这个过程中,驯鹿的体质才能得以增强。
当岛上没有狼了,鹿群便没有了忧患意识,厄运也就在所难免了。
驯鹿如此,人也是一样。
过分的安全感往往使人不思进取,意志消退。
古罗马帝国曾因先人的艰苦创业而繁荣一时。
帝国中人人披金挂银,粮仓中米粟成山。
但由于生活太过于安乐,所以无人愿去当兵,终究导致了一个偌大的帝国顷刻间灰飞烟灭。
这样的王朝数不胜数,例如古波斯、古埃及以及自认为“天朝上国”的大清王朝等等,都终究因为缺乏忧患意识,安于享乐而最终灭亡。
同时,过分的安全感也往往是危险的开始。
南宋政权本可重整旗鼓,恢复失地。
但南宋的统治者却自以为有长江天堑,可使南宋永保太平。
于是虽有半壁江山失于金人之手,大宋皇帝却仍不居安思危,整日沉迷于犬马声色之中,最终导致南宋灭亡。
这样的事例古今中外皆有。
而危机感则往往能激起人们的奋斗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几乎成为了一片废墟,但德国人毫不气馁,硬是在强烈的忧患意识下,奇迹般地建立起了一个工业强国。
这不能不说是居安思危所起的作用。
我们常常说以史为鉴。
从这些事例之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教训:只有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才能使国家永远兴盛,否则就只会招致灭亡。
在当今世界,中国每年以平均7%的经济发展速度获得了其他国家的肯定,各种赞美之声不绝于耳,以至于国内的一些人抛开了忧患意识,渐渐狂傲了起来。
甚至有人扬言说:“2030年中国将成为可以与美国匹敌的世界超级大国。
”真有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
事实上,即使以6.5%的速度增长,20xx年中国的GDP也只有10万亿美元,按照这个速度计算,在15年后也只有18万亿美元。
而美国现在的GDP 为18.6万亿美元,即使以1.5%的速度增长,15年后GDP也会达到25万亿美元。
湖湘人文精神的忧患意识
人文精神 之所以具有蓬勃向上的生命 而理 性 。 少年得 志 的他 ,因遭群 臣忌 世 文人 的潜移 默 化作 用 可 想而知 。 被贬 为长 沙傅 。人 生 的落 差 , 使他 力 , 个重 要 因素 , 是 它 充盈着 一 个 恨 , 一 就 杜甫 死后 3 年 , 宗元 到 了湘地 。 5 柳 而 永贞革新” 失败 历经苦难 、在苦斗中前行 的民族所积 不再 那样 从容 淡定 , 变得 忧愤 起 来。 他 因同刘 禹锡等参与 “
多艰 ”忧 愤 楚 怀 王 “ 不 察 夫 民心 ” , 终 。 杜甫 是 由川 入湘 的 , 份 是流 浪诗 人 。 楼记 》 身 ,细 腻 地 描 写 登 临 者 或 喜 或 悲 屈原成 就 为 中 国第 一位 伟大 的 爱 国主 作 为一 贯 以国恨 家难 和 民生疾 苦 入 诗 的 情 绪 ,把 忧 患 情 绪 提 升 为 人 生 哲 义诗 人 , 也开 了一代 忧 国忧 民的诗 风 。 的诗 人 ,他 之前 已经 写过 那 么 多悲 天 理 , 总结 前 人 , 迪 后 人 。 文 中 “ 以 启 不
原 和 西汉 的贾 谊 。屈 原 因坚 持 自 己的 惜 长 沙傅 , 白汨 罗步 尘埃 ” 空 。 政 治理 想 ,遭 到楚 国贵族 集 团 的排 斥
的农民痛苦生活的描绘和对封建统治
唐 宋 时期 , 湘地 逐渐 开 发和 发展 , 者横征暴敛的揭露 , 力透纸背。 为后来 唐 宋 时 期 , 有一 位 史 载 并 没 到 还
不仅 为 国运 长 悲太 息 , 且 “ 民生 之 而 哀
述 了 自己 的 “ 美政 ” 想 , 楚 国濒 临 著 名 的骚人 墨 客 ,或放 官 或谪 居 或游 过 湘 地 , 对湖 湘人 文 精 神 产 生 过 重 理 对 但 最 有 代 表 性 的 是 杜 甫和 柳 宗 元 。 仲淹。他应谪 官滕子京邀请作( 岳阳
要有忧患意识的议论文
要有忧患意识的议论文要有忧患意识的谈论文微软全部的人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微软公司还有三个月就要倒闭!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要有忧患意识的谈论文,欢迎阅读。
篇一:居安思危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斑马从不曾遗忘奔跑,由于它知道只有跑得快才能躲避敌害,获得生存;蚂蚁一入秋就开头不停劳碌,由于它知道只有积累得多才能穿越寒冬;小树在还是苗的时候就不停地向深处扎根,由于它知道只有根扎得牢才能顶得住暴雨狂风。
动植物尚且知道在安逸的条件下为以后的困难做预备,我们人类呢,不是更应当懂得,居安思危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吗?评析:排比句式开头,引出中心论点。
既展现文采,又简明扼要。
迈克尔?戴尔说过:"我有的时候半夜会醒,一想起事情就可怕。
但假如不这样的话,那么你很快就会被别人干掉。
'或许有人会说,他是胆小鬼;可我不这样认为,这句话恰好说明他是个有见识的人。
由于有见识才能意识到潜在的危机,才有了如今戴尔电脑的辉煌成就。
所以说,人要学会居安思危。
评析:紧扣作文材料,阐述蕴含哲理。
南唐李后主的亡国史大家并不生疏,就是由于他沉溺于靡靡之音,荒废政事才造成了亡国惨剧。
尽管当时大臣已经提示政治并担心稳,但他只认为自己身居皇位,生活安逸,却没有想到日后沦为亡国奴的凄惨境遇。
就是由于没有居安思危,使他最终惨遭毒害。
评析:列举古代事例,证明其中道理。
因此,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不行以没有忧患意识。
一个人假如没有忧患意识,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很精彩,那么他被人超过只是迟早的事。
一个公司假如没有忧患意识,不懂得在竞争中求生存,那么它被收购也是迟早的事。
人被超过可以追回来,公司被收购也可以重新组建,可是国家呢?假如一个国家因一时大意而灭亡,谁又能给你机会重来呢?只有在平稳的时候就考虑到潜在的危机,才能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才能使国家长盛不衰。
孟子说过:"内无法家拂士,外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是的,我们就是需要这种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
浅析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思想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忧患意识传统。
不仅有孔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哲学,还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情怀。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怀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有识之士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乐章。
忧患意识,向来是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来源;而文人,在古代,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从来都是各种组织团体的核心领导。
如果这两种因素碰撞在了一起,那么就意味着他们所在的这个历史阶段已经孕育出一种叫做“文化”的东西。
因此,在这偌大的宇宙洪荒中,纵然比中华文化更早更强大的理应不少,但却多数不可幸免的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而我们,因为有着这样的精神以及核心得以延续自己的民族之根。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不同的地点甚至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所有的文人都有着同样敏感的心,无论是昌平盛世,还是动荡年代,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征战沙场,他们都可以用独特而敏锐的视角传达出对于那个年代、那个社会的或悲哀或自豪或喜悦或感叹,这就是他们带给我们的忧患意识。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工整的句式,通俗的表述,并因完全表达了将人民社会放在第一位把忧患意识放在第一位的主张思想而流传后世。
文天祥的宁死不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接将诗人内心白热化了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毫不保留的释放出来,也通过这样一个方式呼吁他人。
从周到清,封建社会历史悠久,诗歌的发展跌宕起伏,文人多命运多舛,但是他们因为有着对文字的执着,心中都有着同样的信念:文学可以承载精神力量!他们用文人天生的敏锐感触身周事态变化,预言或防范潜伏的危机,于是他们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国家的热爱;用这种精神呼唤君王的警醒;用这种力量拯救苍生,改变命运!这就是文人的强大,强大的忧患意识,非常人所能及。
晚年陈云的忧患意识论析
晚年陈云的忧患意识论析摘要:晚年陈云的忧患意识主要表现为:忧农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生活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忧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忧人口增长的压力太大;忧国家科技、教育落后,忧环境污染问题;忧党的执政能力不强。
其鲜明的特征是:清醒的危机意识、深切的责任意识、坚定的信念、理性的超前意识。
关键词:晚年陈云;忧患意识;忧民;忧国;忧党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特有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对人间疾苦的悲悯情怀。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一直是中华民族仁人志士高风亮节与伟大人格的重要标志。
陈云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党的第一、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同样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陈云的忧患意识不是对传统忧患意识的简单继承,而是其崇高的思想境界、深刻的理性精神和伟大实践的重要体现。
一、陈云忧患意识主题的转换在陈云的一生中,充满着对祖国前途和命运、人民幸福、党的事业的强烈忧患意识。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
10月16日,陈云就给在中央一线工作的李先念写信,提出要“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
要“恢复党的好作风,因为毛主席倡导的许多党的好作风被‘四人帮’破坏干扰了”。
由此可见,陈云忧患意识主题的转换,是缘于中国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也可以说,陈云的忧患意识是历史的、具体的。
第一,无论是进行革命还是从事建设,其目的都是为了要使人民群众彻底摆脱被剥削受压迫的境地,建设共产主义的幸福生活。
而革命胜利后,人民生活虽然得到了改善,但还没有根本改善,有的地方甚至还相当贫困,对此,陈云早就指出:“我们共产党必须天天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人是要吃饭的,不能天天靠吃马列主义过活,一天不吃饭,肚子就饿得哇哇叫。
”第二,从全球背景看,这是陈云对国际局势新变化深刻认识的结果。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充分利用先进科技成果,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掀起科技革命的浪潮,资本主义经济由此获得了大发展。
忧患意识的理解和含义
忧患意识的理解和含义《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心态,可以让人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警觉和谨慎。
它是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困境的预见和警戒,是一种自我保护和预防的意识。
忧患意识并不是对一切事情都抱有消极的看法,而是在积极积极面对挑战和变化的同时,始终保持对未知和风险的敏感。
它鼓励人们在看到一片繁花盛开时,也能留意到其中隐藏的病虫害;在享受人生顺利时,也能意识到可能发生的逆境和难题。
忧患意识是对未来的一种预判和警醒,它不仅仅关乎个人的私利,更涉及到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大局。
只有具备忧患意识的个体和社会,才能提前预测并防范可能产生的危机和问题。
当然,忧患意识并不是单纯的担忧和恐惧,而是通过全面思考和深入分析,适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响应和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在于它为个人和社会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思考。
只有通过具备忧患意识,我们才能摆脱片面和狭隘的眼光,主动面对现实和挑战,不被外界变化和突发事件所困扰和迷惑。
它可以帮助我们提前分析可能面临的风险和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正如历史上很多成功的人物所言,忧患意识是他们取得成就的秘诀之一。
他们在面对变革和逆境时保持清醒和冷静,不被短暂的快乐蒙蔽双眼,而是从容面对困难,积极应对挑战。
忧患意识是一种珍贵的品质,它不仅有助于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明智的选择,也能为整个社会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和稳定的环境。
只有在忧患意识的引领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人生的真谛,做出更有深度和意义的选择。
总而言之,《忧患意识》是一本关于预见和警醒的心灵读本,它教导我们在追求幸福和成功的同时,时刻保持警觉和深思熟虑。
它让我们明白,只有通过对未知和变革的警戒和准备,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和社会的挑战,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历史上的忧患意识
历史上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特色之一,内容丰富,影响深远。
道德情操的表述我们打开先秦、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典籍,可以看到,当时“百家争鸣”中的各个学派几乎都有它们自己的忧、乐观。
例如孔子这样表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不注重道德品质的提高,不切磋学问,不按道义的原则去行动,有了过错不能及时改正――这些就是他目睹春秋末期现实状况而产生的忧虑。
与“忧”相对的是“乐”。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经常看到并且宣扬别人的长处和优点,结交有高尚品格的朋友,踏踏实实地培育自己的德行――这三种就是对人有益的快乐呀。
孔子的“忧”与“乐”主要指“君子”体现在学业和品行上的高尚情操。
他夸赞自己的学生颜回:颜回身居陋巷,生活艰苦,在“人不堪其忧”的状况下能够“不改其乐”,实在是贤明的君子!孔子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这些论述发人深省,它们奠定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理论基础。
孔子为人的思想感情提出了道德标准,而情感与道德的结合就称之为高尚的情操。
对于人的道德情操的重视,正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
人生价值观的核心战国中期,儒家思想发展到孟子的时候,“忧”与“乐”逐渐具有了理论形态,成为儒家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它超越了个人道德情操的范围,带有理论的抽象性和普遍性。
因此,所谓“忧患”意识便成为人生价值观的简洁表述。
孟子从历史中举出若干有成就的人,说明他们都是从忧患和痛苦中磨练出来的。
比如,舜出身于农家,后来成为一国之君;胶鬲遭遇战乱,以贩卖鱼盐为生,后来周文王提拔了他,为周朝做出了很大贡献;孙叔敖隐居在海滨,楚庄王推举他做令尹,有很大的政绩。
这些事例说明,对于人来说,如果没有“忧患”的磨练,没有失败教训的反思,要培养出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那是不可能的。
孟子将这些道理提到人生哲学的高度加以总结,写出了自古以来中国人都熟知的一句名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足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足以使人沉沦死亡。
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
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孔丘有一位学者指出,中国文化的深层特质在于“忧患意识”;另一位学者声言,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
一忧一乐,两个几乎全然不同的学说,分别于1962年和1985年先后推出,在中国文化研究的圈子里,都发生了强烈影响。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找一个简明的概念,来概括显然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中国文化。
起先用的是“仁心”,是“中道”;尔后有了和西方对比的机会,又改用“静的文化”、“道的文化”、“精神文化”、“孝的文化”等等之类,去和被想象为西方文化特征的“动的文化”、“器的文化”、“物质文化”、“爱的文化”相区别。
所有这些,都可算做是从文化的意识层面或心理层面来辨认中国文化的。
也有从文化的器物层面着眼,称中国文化为农耕文化的;或以文化的制度层面为主,称中国文化为家庭本位的、专制文化的。
更有从一元进化论的观点出发,统称中国文化为封建文化或中世纪文化的。
凡此种种,如果不计它们赋予的或由之引申的价值含义的话,似乎都能或浅或深地捉住了中文化的某些特质,给人们的认识以一定导向。
它们彼此虽也互有差别,但这些差别彷佛只不过在概念的大小宽窄或主从本末之间,因而大家还是相容的、互补的,或者说,是并行不悖的。
没料到继之而起的两种新说,一主“忧”,一主“乐”,其两极对峙的状况,除了在五四前后那些纯价值判断的文章中所可仅见外,此外任何对中国文化作整体研究的地方,都还难得碰到。
于是,分析一下这一对都已颇具影响的学说,无疑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
万一通过分析而竟然多少接触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那时,对于中国文化如何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课题,岂不也算在尽一点绵力麽?!“忧患意识”说是徐复观先生于1962年在《中国人性论史》中提出的;翌年,牟宗三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特质》讲演中曾予阐释。
他们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躁动于殷周之际,其基本动力便是忧患意识。
此前之“尚鬼”的殷人,沉浸在原始的恐怖与绝望气氛中,总是感到人类过分渺小,一凭外在的神鬼为自己作决定;因而人的行动脱离了自己意志主动或理智导引,没有道德可言。
忧患意识作文的分论点与例文两篇
“忧患意识”作文的分论点与例文两篇“忧患意识”作文的分论点与例文两篇一.从分解概念入手什么是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指一个人的内心关注超越自身的利害、荣辱、成败,而将世界、社会、国家、人民的前途命运萦系于心,对人类、社会、国家、人民可能遭遇到的困境和危难抱有警惕并由此激发奋斗图强,战胜困境的决心和勇气。
分论点:(1)心系国家和人民;(2)警惕困难与危难;(3)奋斗图强谋伟业。
二.从“是什么”角度确立分论点(1)忧患意识,就是要正确认清形势,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2)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是促进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催化剂和动力源。
(3)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4)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开拓进取的昂扬锐气。
三.从解析名言警句角度设立分论点(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居安思危,戒奢以俭”;(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例文1:增强忧患意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忧患意识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智慧,居安思危是历史昭示的一条重要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应对挑战中壮大,始终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同志展望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着眼百年大党的使命担当、基于改革发展的风险考验强调:“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但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
”这一重要论述是给每一位党员的清醒剂,具有鲜明针对性与重要现实意义。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完成历史使命要求我们自觉增强忧患意识。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要关注现实问题、即期目标,而且要实现远大理想。
要有忧患意识的议论文
要有忧患意识的议论文引言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被成功的光环所吸引,总是希望获得更多的成功,更多的荣誉。
然而,有时候我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一种预知并准备应对潜在危险和挑战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忧患意识的缺乏常常导致人们在面对问题时措不及防,而丧失前进的机会。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养成忧患意识,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一段:对忧患意识的定义和重要性忧患意识是一种审视问题、发现潜在风险和未来困难的意识。
它要求我们在追求成功的同时,时刻将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潜在的挫折考虑在内。
忧患意识的重要性不可忽略,它能够让我们提前做好准备,避免一些可能发生的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困难,增强适应能力。
第二段:忧患意识的实践有了忧患意识,我们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首先,在职业规划方面,我们应该有意识地预测未来的就业市场和行业发展趋势,根据这些信息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职业。
在个人成长方面,我们可以在青春期的时候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心理健康等进行关注和调整,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另外,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金融意识,合理规划财务,准备退休、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支出。
第三段:忧患意识的好处忧患意识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困难,还能让我们更早地察觉到问题的存在,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它使我们能够在困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困难击倒,更好地面对挫折和失败。
有了忧患意识,我们能够更好地预测和避免危险,不轻易陷入风险,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第四段:如何培养忧患意识培养忧患意识需要从平时的生活中做起。
首先,我们要习惯性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寻找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其次,要保持良好的信息获取渠道,及时了解国内外的形势和趋势;还要学会总结经验,从过去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结论在当今社会,忧患意识已经成为了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保护自己的利益,实现更好的发展。
人生要有忧患意识
人生要有忧患意识展开全文忧患意识就是指在平安优越的环境下,要想到患难困苦,居安要思危,防患于未然。
忧患意识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就是忧患意识。
有了这种意识,我们就能求生,就能发展,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人生就能富有色彩;我们的前途就会光明璀璨。
政府官员要有忧患意识,要忧国忧民,为国家着想,替百姓分忧。
古往今来,凡存有这种思想的官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受人民欢迎。
中国古代北宋时期高官范仲淹曾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语,被人们千古传颂,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范仲淹一生为官,不居功,不自傲,为国家为百姓做了许多有意的事情,直至晚年,死于赴任途中。
他的忧患意识,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
在现代社会中,焦裕禄、孔繁森等人民公仆,做出了超越前人的奉献。
他们的事迹感动了不少名人志士。
他们为中华崛起而奔波,为人民的生活富裕而忙碌。
他们的精神受到了人民的尊敬。
国家和人民需要他们这样的人。
然而,也有许多政府官员,不思进取,吃喝玩乐,甚至是贪赃枉法,大搞腐败之风。
他们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替自己着想。
他们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取己所需,为己所用,一生贪图享乐,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无奈他们中有些人乐极生悲,被人揭发,被人举报,受到了党纪国法的严惩,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这正反两反面的经验教训,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
企业家要有忧患意识。
一个企业要生存,要壮大,关键在于企业当家人的苦心经营。
当今世界,市场竞争激烈。
企业家应该时刻想到不测风云。
如果在竞争中取胜,企业就会兴旺发达,就能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
如果在竞争中遭受失败,企业就会一蹶不振,甚至破产。
于国家于人民都不利。
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只有质量能上台阶,企业才能发展壮大。
海尔集团在当初创业时,曾有不少冰箱质量不合格。
公司总裁张瑞敏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担忧,他曾当着众多职工的面,砸碎了许多质量差的冰箱。
从此,公司员工上下一条心,向质量要效益,靠质量生存发展,使企业树立了名牌形象,质量效益双丰收。
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一)
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孔丘有一位学者指出,中国文化的深层特质在于“忧患意识”;另一位学者声言,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
一忧一乐,两个几乎全然不同的学说,分别于1962年和1985年先后推出,在中国文化研究的圈子里,都发生了强烈影响。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找一个简明的概念,来概括显然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中国文化。
起先用的是“仁心”,是“中道”;尔后有了和西方对比的机会,又改用“静的文化”(钟天纬)、“道的文化”(薛福成)、“精神文化”(梁启超)、“孝的文化”(钱穆)等等之类,去和被想象为西方文化特征的“动的文化”、“器的文化”、“物质文化”、“爱的文化”相区别。
所有这些,都可算做是从文化的意识层面或心理层面来辨认中国文化的。
也有从文化的器物层面着眼,称中国文化为农耕文化的;或以文化的制度层面为主,称中国文化为家庭本位的、专制文化的。
更有从一元进化论的观点出发,统称中国文化为封建文化或中世纪文化的。
凡此种种,如果不计它们赋予的或由之引申的价值含义的话,似乎都能或浅或深地捉住了中文化的某些特质,给人们的认识以一定导向。
它们彼此虽也互有差别,但这些差别仿佛只不过在概念的大小宽窄或主从本末之间,因而大家还是相容的、互补的,或者说,是并行不悖的。
没料到继之而起的两种新说,一主“忧”,一主“乐”,其两极对峙的状况,除了在五四前后那些纯价值判断的文章中所可仅见外,此外任何对中国文化作整体研究的地方,都还难得碰到。
于是,分析一下这一对都已颇具影响的学说,无疑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
万一通过分析而竟然多少接触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那时,对于中国文化如何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课题,岂不也算在尽一点绵力么?!(一)“忧患意识”说是徐复观先生于1962年在《中国人性论史》中提出的;翌年,牟宗三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特质》讲演中曾予阐释。
他们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躁动于殷周之际,其基本动力便是忧患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人文精神之忧患意识□肖艳【摘要】通过对儒家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忧患意识探源,中国历代仁人志士的精神境界中的忧患意识的梳理,阐述忧患意识精神境界的实质是为国、为道、为民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忧患意识;人文精神;儒家【作者简介】肖艳(1974.10 ),内蒙古赤峰人;河北保定学院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传统文化一、忧患意识之源流忧患,指忧虑患难,即安不忘危或居安思危的意识。
人之喜怒哀惧、忧思怅惘本是人的本性,人类总是在迎接来自自然、社会、人生的各种挑战,经受千难万险的考验,才得以发展和进步。
没有忧患,就没有危机感、没有追求、就没有前进的动力。
中华民族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识,其忧患意识源远流长。
忧患意识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卫灵公》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立足现实,放眼长远;《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重内心修为;《论语·述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侧重人格的完善;《论语·卫灵公》中“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把恪守道义、谋求道义作为人生要务。
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是最早系统地阐发忧患意识内涵的思想家,在这样的论述中,孔子忧患的是“道”,提倡为“道”为“仁”而牺牲的精神,立足于成就个体的人格,把个人的内心修为放在首位,而把个体的苦愁患难放在次要的位置,这就把忧患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
儒学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忧患意识。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这就把忧患意识提高到关乎人事成败、国家兴亡的高度。
孟子还有一段关于忧患意识的名言“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优者,民亦优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这种与民同乐、保民而王的思想是儒家民本主义的内容,这里对忧患意识的认识又具体地进了一步。
在孔子、孟子两位之后,忧患意识作为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理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其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因“哀民生之多艰”;杜甫自家屋漏,犹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飞的精忠报国“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征战沙场,只为“收拾旧山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竭力“呐喊”以震醒麻木的国人;周总理少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董存瑞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勇炸碉堡……纵观中国历史,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仁人志士多不胜数。
正是由于我们的民族精神中有着深重的忧患意识,中华文明才得以绵延千年而不衰,中华民族才能历经磨难,繁衍至今,傲立于世界东方。
二、忧患意识之内涵新儒家学者徐复观说:“忧患意识,不同于作为原始宗教动机的恐惧、绝望。
……忧患心理的形成,乃是从当事人对吉凶成败与当事者的深思熟虑而来的远见;在这种远见中,主要发展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的密切关系,及当事者在行为上所应负的责任”。
作者把“忧患意识”看作是主体的人对于事物的一种自觉承担的主动心理状态,是人对于所极度关注的对象事物的高度责任心。
“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所倡导的一种高度自觉的主体意识,一种时刻自我警惕、自我提升、以天下为忧的精神,一种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感。
”它反映了社会主体出于自觉的社会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对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的矛盾和问题的预防意识,集中表现为具有忧患意识的个体或群体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
因此它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动力,成为推动社会历史进程的重要思想信念。
当然,在忧患意识中存在着具体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譬如:有忧国、忧君、忧民的,也有忧社会、忧自然的;有忧民族、忧种族,也有忧世界的等等可谓十分丰富。
但是这其中有一种忧患意识的立意可谓高远,具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之趋势的忧患意识,即忧天下的忧患意识。
忧天下的意识在儒家传统文化中,自产生以来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丰富的内涵,其特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忧“道”、忧“民”和忧“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优“道”而强调修“道”。
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他将“道”的追求置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之上,故忧患的目标直指“道”,即学说、真理,强调修“道”。
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他将“道”的追求置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之上,故忧患的目标直指“道”,即学说、真理,强调修“道”。
他还讲过不少类似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忧“道”而教人要修道,把弘扬“道”作为士人的重要任务。
·221·忧“民”是儒家忧患意识的重要内容,它表现出这些价值:儒家忧“民”而同情民,忧“民”而形成民为邦本的思想,忧“民”而树立起为民请愿的意识。
儒家忧“民”而同情民。
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孔子说:“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孟子疾呼“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无不透露出孔子和孟子的同情民众的思想,激发他们为解决民众疾苦而奋斗,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学者邵汉民说,“当现实的苦难缠绕个人与众生之际,当天人合一的境界和人我和谐的秩序被打破之时,孔孟自然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深沉的悲情悲愿和无限的同情之心”,讲的就是儒家同情民众的思想。
这种忧“民”而同情民的思想,为历代知识分子所继承,促使他们极其关注民众的困苦。
民为邦本是儒家忧“民”思想的重要内涵,这是极其可贵的。
《孟子·梁惠王下》中说:“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指出人民大众是天下的根本。
他认为:“得其民,斯得天下”,“得其心,斯得民矣。
”他还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他还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这些表现了孟子民为邦本的思想。
荀子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他又说:“君者,舟也;民者,水也。
水亦载舟,水亦覆舟。
”这些都是民为邦本思想的更深论述。
儒家忧“民”而认识到民众是天下兴旺的根本,统治者得民心,才能长治久安,这无疑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值得执政者深思。
这种思想,在唐初为李世民等人所重视,推动了初唐的强盛。
儒家忧“民”思想而关注民众疾苦、认识到民为邦本和树立起为民请愿意识的意识,是其可贵的价值。
忧“国”是儒家忧患意识的重要内容,它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忧“国”而告诫治国者要居安思危,选贤才治国;忧“国”而倡导人们以国家利益至上为原则,促进了大一统思想的形成,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儒家忧“国”首先表现在:告诫治国者要居安思危,任贤才治国。
孔子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指出了治理国家要有居安思危思想。
龚自珍高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同样是说明了治理国家要居安思危。
在中国历史上,唐初统治者居安思危,勤于政事,迎来了“开元盛世”;清朝在“康乾盛世”时,狂妄自大,不居安思危,导致了国家日益破亡。
这些历史事实,说明治国者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
儒家忧“国”要求人们选聘有真才实学的人来治理国家,这一点,同样意义重大。
儒家忧“国”其次表现在:倡导人们要以国家利益至上为原则,价值重大。
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最早是司马迁提出的,他在《史记》中称赞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宋代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这里,儒家无疑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强调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以国家利益为上。
这表现在当国家遭到外族入侵时,敢于投身救国救亡,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在历史上,产生了许多岳飞、文天祥式的人物。
这种忧“国”之情,教育了许多仁人志士为国家请愿,而不顾个人安危与荣辱,从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所以,许凌云说:“儒家的忧患意识是以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为终极关怀,表现为一种高昂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忧患意识之现实意义可见,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理念,其意识是催人奋发的。
它从古到今连绵不断,逐渐积淀到民族心理的深层,演化为古代文化的一种普遍品格,成为中国人民,特别是其中知识阶层的一种优良的传统意识。
学者邵汉民说:“儒家文化所体现的忧患意识,是儒家人通过对忧患境遇的深刻体验而孕育出来的弘扬人性尊严和人生价值,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的特殊心态。
它包涵悲天悯人和承担责任两层意义。
所谓悲天悯人说的是,孔孟之所忧所患的非所谓感性物质生活的匮乏和个体生存发展的苦困,而主要是内在精神中生活的缺憾和人类群体生存发展上的苦困,绝非一己之功利得失,而主要是人类群体之幸福和理想的实现,是物我对立、人我对立的取消。
所以当现实的苦难缠绕个人与众生之际,当天人合一的境界和人我和谐的秩序被打破之时,孔孟自然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深沉的悲情悲愿和无限的同情之心。
所谓承担责任,即是在悲天悯人的基础上引发的自我关怀和群体关怀。
所谓自我关怀表现为主体谋求道德生命的提升;所谓群体关怀表现为主体谋求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
总之,悲天悯人的同情心是责任感得以生发的直接契机,承担苦困的责任感是同情心的必然升华,二者共同构成儒家忧患意识的有机内涵。
”这里,作者显然认为儒家忧患意识是一种特殊的人格和精神心态,具有悲天悯人和承担责任两层意思。
总之,忧患意识是儒家文化的精华之一,是中国人文精神产生的重要动力,中国文化就是在忧患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儒家忧患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文精神的产生,推动了中国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忧患意识作为人们直面自然、社会、人生的经验而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主要表现为人们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和前途的关怀。
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的任务,弘扬儒家文化、阐述忧患意识内涵、增强忧患意识,是知识分子必然的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1.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2.门岿,张燕谨.中华国粹大辞典[M].北京: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3.方立克.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朱熹.四书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5.荀子.荀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6.许凌云.儒家文化与优患意识[J].齐鲁学刊,20007.方立克.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