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1第1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人教版)
![课题1第1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dbc57de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a4.png)
想一想
怎样设计实验让碳酸钠与盐酸 反应后的天平平衡?
小结
1.下列实验方案有无气体参加反应或反 应之后有无气体生成? 2.三个实验方案所选择的装置是否密闭?
用有气体参加反应或反应之后有气体生成的实验 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所用的装置应选密闭装置
【设计实验】方案四、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取一根用砂纸打磨干净 的长镁条和一个陶土网,将它 们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 记录所称的质量m1。在陶土 网上方将镁条点燃观察现象。
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再把小烧 杯放回托盘天平上。天平是否仍然 平衡?
碳酸钠+盐酸 →氯化钠+二氧化碳+水
填写表格 课本p94做笔记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天平是否平衡
分析
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
固体粉末溶解,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反应发生后天平不平衡
参加反应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 的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总 和,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导致 天平失衡。
细 沙:防止红 磷燃烧时集气瓶 底受热不均炸裂
想一想 方案二、硫酸铜和铁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为什么要打磨铁钉?
除去铁钉表面的杂质,避免影响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三、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前后的质量测定
把盛有盐酸的小试管小心地放 入装有碳酸钠粉末的小烧杯中。将 小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取下小烧杯并将其倾斜,使小试管 中的盐酸进入小烧杯,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 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比较,
存在什么关系?
【做出假设】
①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②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③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设计实验】 方案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人教版九年级上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0d25981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08.png)
4.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题:
a.课本习题:完成第五单元课题1后的习题1、2、3。
b.实践题:结合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至少两个实例,并简要说明原因。
2.选做题:
a.提升题:根据课堂所学,设计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并撰写实验报告。
b.拓展题:查阅资料,了解质量守恒定律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撰写一篇小论文。
3.思考题:
a.为什么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具有重要意义?
b.质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并说明如何遵循这一原理来保护环境。
2.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分层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验操作指导,关注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疑惑,及时解答,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
4.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含义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4.作业要求:
a.认真完成作业,字迹清晰,书写规范。
b.实践题和思考题要求有自己的见解,切勿照搬照抄。
c.选做题可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选择完成,提倡挑战自我,提升能力。
5.作业提交:
a.作业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以便教师及时批改和反馈。
b.学生应认真查看教师批改的作业,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1.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特别是对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守恒原因的理解。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优秀教学案例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427e2e43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75.png)
我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提高自我监控能力。同时,我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5.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从导入新课到讲授新知,再到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这种设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3.培养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学习过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围绕质量守恒定律展开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在实验环节,我鼓励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验结果。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质量守恒定律,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和评价能力。在实验结束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让他们评价自己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发现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改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以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尝试,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此外,我还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会引导学生积极面对,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从而培养他们坚定的学习信念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优秀5篇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243b30e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c7.png)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优秀5篇质量守恒定律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习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
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
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习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
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动态。
一方面经过第四单元的学习,学生初步形成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认识物质的基本思路,并且对化学用语有大致的了解,这些是进行化学思维分析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中需要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期的抽象思维相对集中的学习过程,有必要通过能够让学生参与的实验来调动和发展学习兴趣,从而在新的认知框架上形成学习化学的方法和发展态势。
【设计思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无一例外的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当面对这一统辖所有化学变化的定律时,难道我们对此不感到惊奇吗?如果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产生如上一些体验,那是我们所盼望的。
我们渴望本课题的教学能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发展到树立观念,产生体验的水平。
如何才能产生体验?一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将验证性实验改为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试验、完成实验,体验自己生产“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结论的快乐。
二是通过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
重温历史,让同学们回到了2百多年前,与拉瓦锡一同思考,一同实验,感受拉瓦锡的所思所想,感受建立量的观点的重要性,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一个在新观念支配下经过大量一丝不苟的定量实验的探究过程。
三是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
当多数同学从“化学反应是一个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观点时,通过蜡烛燃烧实验,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fe82155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45.png)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树立其终身学习的信念。
3.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环保意识,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部分,我们关注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科学精神的培养。首先,通过生动的课堂讲解和有趣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其学习效果。其次,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权威,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最后,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环保意识,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其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使其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通过问题链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问题导向部分,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探究,提高其学习能力。其次,通过问题链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小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2.强调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3.提醒学生注意事项,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课件(共37张PPT) 2024-2025学年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课件(共37张PPT) 2024-2025学年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47a951b8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de.png)
01 巩固练习
1.下列叙述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D)
A.10g盐水蒸发后得到9g水和1g氯化钠 B.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不等于100mL C.44g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后变成44g二氧化碳气体 D.1g硫在1g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2g二氧化硫
01 巩固练习
2.下列关于质量守恒定律说法正确的是( A)
镁 + 氧气 点燃 氧化镁
Mg O2
MgO
m1
<
m2
m1 + 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 = m2
01 质量守恒定律
总结 设计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两点: (1)实验中必须发生化学变化,而非物理变化。 (2)若反应中有气体参加或生成,必须在密闭体系中进 行实验。
天平是否平衡与反应是否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没有必然联系, 无论天平是否平衡,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原子种类 原子数目 原子质量
物质的种类
一定 改变
分子的种类
元素化合价 可能 改变
分子数目
02 巩固练习
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C )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物质的总质量 ⑤物质的种类
A .①④
B. ①③⑤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2.煤的汽化是提高煤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①质量
只强调“质量”,不包括“体积”
关 键
②化学反应
是一切化学反应必须遵守的定律,只适 用于化学变化
词 ③参加
指真正参加反应的那一部分物质,反应 物如果有剩余,剩余部分不能计算在内
④总和
不能漏掉气体物质
01 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 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人教版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db0c37d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cf.png)
学生小组讨论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讲授新知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围绕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可以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假设有一个封闭容器,容器内有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容器内的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后,质量是否会发生改变?”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互相学习和交流,从而提高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人教版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为例,旨在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优秀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实验验证以及应用等方面。
在案例背景中,首先介绍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系统的总质量在发生变化时始终保持不变。接着,通过介绍实验验证,使学生了解到质量守恒定律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从而增强学生对定律的信任度。最后,通过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到质量守恒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讲授新知
讲授新知是向学生传授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概念、原理和实验验证方法的过程。在此环节中,教师应以生动、直观的方式进行讲解,结合PPT演示、实验操作等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首先,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明确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系统的总质量在发生变化时始终保持不变。接着,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机制,如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的不变性等。最后,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方法,如天平实验、化学反应实验等,并通过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现象。
(二)问题导向
人教版九年级上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上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031fe3c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2a.png)
1.情景创设贴近生活: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质量守恒定律,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2.问题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同时,我将德育教育融入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全面发展。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质量守恒定律,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设计有趣的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
2.通过示例和实验现象,向学生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方法。
3.引导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使其对这一定律有全面的认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看法。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探讨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实验现象,掌握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实质。
2.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了解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认识其局限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体验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现象。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单元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单元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1cf2e80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69.png)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为化学课程中的核心章节,其教材设计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精髓。
教材通过多个实验案例,如红磷燃烧、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等,直观展示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不变性,帮助学生构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框架。
同时,教材注重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的实质,即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的守恒,这一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分析能力。
此外,教材还强调了实验探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设计思路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变化、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等。
然而,对于质量守恒定律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实验演示、动画模拟等手段,直观展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守恒的概念。
同时,还需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方法,深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和应用。
此外,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需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培养。
针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可采取以下策略:实验驱动:充分利用实验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质量守恒定律的魅力。
微观解析: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实质。
问题导向: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互动合作: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共享智慧,提升学习效率。
评价反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不足、改进方法。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其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增减,质量也没有变化。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b287041d650e52ea551898ce.png)
课题1 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
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 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 化学反应 总和, 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 和。这个规律就是质量守恒定律。 这个规律就是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1 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水的电解: 水的电解
H2O→H2+O2
课题1 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探究
实验三 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 定 Na2CO3+HCl→NaCl+H2O+CO2 实验四 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石蜡+O 石蜡+O2→CO2+H2O
课题1 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能力拓展
下列现象可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下列现象可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10g水受热变成10g水蒸气 A.10g水受热变成10g水蒸气 水受热变成10g B.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 B.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 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 纸的质量小 C.20克食盐溶于100克水中得到120克食盐溶 C.20克食盐溶于100克水中得到120克食盐溶 克食盐溶于100克水中得到120 液 D.蜡烛受热熔化, D.蜡烛受热熔化,冷却后质量不变 蜡烛受热熔化 )
课题1 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பைடு நூலகம்
质量守恒的原因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 种类 有改变。 有改变。
课题1 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五个不变
微观:原子种类、原子数目、 微观: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 宏观:元素种类、 宏观:元素种类、物质总质量 两个一定变 微观: 微观:分子种类 宏观: 宏观:物质种类 一个可能变: 一个可能变: 分子数目
5.1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课件-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5.1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课件-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598ef52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bc.png)
剧烈反应,产生大 量气泡
文字表达式
碳酸钠+盐酸→氯化钠+ 水+二氧一根用砂纸打磨干净的长镁条和一个陶土网, 将它们一起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在陶 土网上方将镁条点燃,观察现象。将镁条燃烧后的产 物与陶土网一起放在天平上称量,比较反应前后的称 量结果。
2.将锥形瓶置于陶土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锥形瓶冷却后再次称量,记录 所称的质量m2。
方案一:铜与氧气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红色粉末逐渐变黑,玻璃导管上 现象 端的小气球先鼓起后变瘪
文字 表达式
铜+氧气
加热
氧化铜
反应前 总质量
m1
反应后 总质量
m2
方案二:铁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不变
改变
化学反应的实质:
重新
分子 分裂 原子 组合 新分子 聚集 新物质
质量守恒的原因
宏观 微观
元素的种类、质量 物质的总质量 原子的种类 原子的数目
五个 不变
原子的质量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
两个一定改变
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两个可能改变 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
物质组成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改变
课堂教学展示 随堂练习
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 现象 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文字 表达式
铁+硫酸铜
反应前 总质量
反应后 总质量
铜+硫酸亚铁 m1 m2
分析比较两个方案的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反应前物质(或物体)
反应后物质(或物体)
锥形瓶
锥形瓶
带玻璃管的橡皮塞
带玻璃管的橡皮塞
气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05342134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33.png)
(一)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
(二)教学难点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和记录物质质量的变化,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三)教学设想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以下教学设想:
6.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在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特点、应用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
7.课后作业,巩固拓展
布置与质量守恒定律相关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质量守恒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化学反应现象,如燃烧、生锈等,引出质量守恒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实验探究,发现规律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质量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解释和总结,深化理解
通过讨论、总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质量守恒定律,并分析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教师适时给予反馈,纠正错误理解,帮助学生深化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方式。
2.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源自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做饭、燃烧等。3.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如计算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70300d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cd.png)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一、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2.通过分析和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关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3.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初步形成定量认识物质变化的质量视角和守恒意识;4. 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形成基于证据进行推理的科学思维;5. 感悟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和守恒观的建立;2.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三、学习过程【课前任务】1.以电解水为例,说一说可以从哪些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2.查阅资料或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大、减小还是不变,说明理由或举出相应事例。
【课堂探究】知识点1 质量守恒定律问题: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时,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有什么关系?预测:你的预测:实验:方案一铜和氧气反应前后质量测定①实验装置:①反应原理:①实验记录:实验方案方案一实验现象反应前总质量(m1)反应后总质量(m2)(1)分析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分别来源于哪些物质,并结合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关系和物质的变化情况进行讨论。
(2)结论:(3)想一想:气球的作用是什么?橡胶塞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它们,实验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实验:方案二铁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①实验装置:①反应原理:①实验记录:实验方案方案二实验现象反应前总质量(m1)反应后总质量(m2)(1)分析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分别来源于哪些物质,并结合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关系和物质的变化情况进行讨论。
(2)结论:总结: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关键词①质量只强调“ ”,不包括“体积”①化学反应是一切化学反应必须遵守的定律,只适用于变化①参加指真正参加反应的那一部分物质,反应物如果有剩余,剩余部分不能计算在内①总和不能漏掉气体物质实验5-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①实验装置:①反应原理:①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反应前烧杯中的总质量反应后烧杯中的总质量实验装置为,反应后产生了,没有称到的质量,所以天平不平衡。
质量守恒定律初中化学教案(20篇)
![质量守恒定律初中化学教案(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e1e1a65c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6b.png)
质量守恒定律初中化学教案(20篇)《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识记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教学方法:实验引导法:设问——实验——归纳——总结——练习教学用具:中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及多功能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请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2、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文字表达式;3、表现氢气的还原性的文字表达式。
实物投影:学生写出的三个文字表达式。
思考:从三个文字表达式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定性说明化学反应)引入:10g氯酸钾分解后可生成多少g氧气?若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学习了本章的内容,这样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投影:第四章化学方程式讲述:为了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投影:演示白磷的燃烧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反应前后系统质量的变化实验操作:称量反应前系统的质量;点燃白磷;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实物投影:天平指针在反应前后保持一致。
投影:实验分析:磷(P)+氧气(O2)点燃五氧化二磷(P2O5)讲述:由于锥形瓶及仪器质量不变,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投影:M(P)+M(O2)=M(P2O5)学生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投影:实验步骤:1、将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分别装入烧杯和小试管中;2、称量反应前系统的总质量;3、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4、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并比较质量的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投影:实验分析: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铜(Cu(OH)2)+硫酸钠(Na2SO4)蓝色溶液无色透明溶液蓝色沉淀无色透明溶液学生思考:从上述实验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M(CuSO4)+M(NaOH)=M(Cu(OH)2)+(Na2SO4)二、讲授新课:思考:由以上两个实验可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投影: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通过探究活动能说出质量守恒定律的 内容 2.从微观角度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反应 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大于
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等于 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小于
方案1
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总和的测定
玻璃管 细沙
从物质种类、质量和反应条件等方面考 虑,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给你 哪些信息? 点燃 S+O2 SO2 Fe+CuSO4 Cu + FeSO4 △ CuO+H2 Cu+H2O
根据化学方程式4P+ 5O2
点燃
2P2O5
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化学方程式怎么读? 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比是多少; 3、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
2 H2O 36
通电
↑ ↑ 2 H2 + O2 4 32
①表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 和氧气。 ②表示每36份质量的水分解能生成4份质 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
③表示每2个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反 应生成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
1、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 学方程式。 2、化学方程式表明了: ①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②参加反应的各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 ③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 间的质量比,通过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 子质量)来表示。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
二个一定改变
微观:构成物质粒子一定改变 (分子种类) 分子的总数可能改变 二个可能改变 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改变
二、化学方程式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 可以用文字表示为:
“ ” 和
“ 反应条件 ”
点燃
“ 生成 ”
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反应物
C + O2
点燃
生成物
CO2
C
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种类没有改变 原子数目没有增减 原子质量没有变化
化学反应前后
物质 的总 质量 呢?
宏观
质 量 守 恒 定 律 参 加 化 学 反 应 前 后
微观
原子种类 原子数目 原子质量
元素种类 六 元素质量 不 物质的总质量 变
物质的种类 改变 分子的种类
分 子 个 数 可 能 发 生 改 变
注意观察:1、锥形瓶内白磷燃烧的现象; 2、气球的变化情况; 3、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
现象: 气球先鼓起后瘪掉,
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
天平仍保持平衡。
点燃 五氧化二磷
文字表达式:磷+氧气
结论:反应物质量总和 生成物质量总 和 m(P)+实验中 )= m(P2O5) m(O2 实验前 实验后
③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什么?
水分子
H
H H
O
O
氢分子
H H H
O
H H
O
氧分子
水分子
H
氢分子
H
H
氧分子 O O
O
H H H
O
H
H H
H H
O
H
O
2H2O
===
通电
2H2
+
O2
水通电微观过程:
通电
+ 氧 原 子 氢 原 子 氧 分 子
+
水 分 子
氢 分 子
从分子和原子观点来看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的原子 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 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 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
方案2
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 后质量总和的测定
方 案 2
铁钉放入
硫酸铜溶液
铁钉表面有红色固体物质析出, 实验现象: 天平平衡 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反应原理: 铁+硫酸铜
Fe + CuSO4
铜+硫酸亚铁
Cu + FeSO4
结论:反应物质量总和=生成物质量总和
m(Fe)+ m(CuSO4) = m(FeSO4) + m(Cu)
质量守恒定律(见书P91)
参加化学反应 的各物质的 质量总和
生成的各物 质的质量 总和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的 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 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水
通电
氢气 + 氧气 H2 + O 2
H2O
通电
分析讨论: ①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了吗? ②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变了吗?
+
O2
点燃
CO2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叫做化学方程式。
C
O
O
点燃
O
C
O
C
12 12
+
O2
16×2 32
CO2
12+16×2 44
: :
: :
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C + O2
点燃
CO 2
(1)宏观读法: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 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2)数量读法:每12份质量的碳跟32 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 氧化碳 (3)微观读法:每1个碳原子和1个氧 分子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