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生态环境问题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一、荒漠化的成因、危害与防治1.概念认知:认识荒漠化2.我国荒漠化的地区分布:(1)土地沙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2)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

(3)次生盐渍化——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典例探究感悟考向】(2017扬州模拟卷)“荒漠化”是指因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

图1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布图”,图2为“不同类型荒漠化土地比例统计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图2图1(1)在我国生态脆弱的A、B、C、D、E、F区域中,风蚀荒漠化主要分布在____,盐渍化主要分布在_________,冻融荒漠化主要分布在_______。

(3分)(2)A区域的荒漠化会加重B区域的等环境问题,因此B区域环境保护的生物措施是。

(3分)(3)从气候、地形、人类活动等角度分析D、E、F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有______。

(4分)【方法提炼突破核心】典型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湿润地区+地表植被稀疏干旱的农业区+不合理的灌溉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干旱农耕区+引水灌溉3.荒漠化的成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区域认知】从整体性视角析西北内陆区域特征问题1:在中国地形图中,圈画出我国西北地区的区域范围,并描述其地理位置。

问题2:阅读西北地区地形图,描述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高中地理-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复习 最新

高中地理-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复习 最新

§4.5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和成因1、现状:总体恶化,局部改善,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2、原因:自然原因:我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自然灾害多。

我国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少,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原因:①巨大的人口压力②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二、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特征①环保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②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③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5、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①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的重点生态工程②长江,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护工程③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④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⑤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建设⑥环境保护法制建设6、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2018年夏天,我国许多地方遭遇了少见的气候异常:北方的暴雨、南京的高温、云南的洪涝灾害等。

生活在欧洲的人们却感受到天如此寒冷。

在伦敦,人们穿上了毛衣,在德国,居然下了几十毫米厚的积雪。

有证据表明,气候变暖是诱因,它破坏了正常的大气环境。

在此情况下,《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显得那么迫切和需要。

据此回答1~2题。

1.《京都议定书》中有一条款是“碳汇”问题,允许森林茂密的工业化国家用森林抵消一部分温室气体的减排义务。

因此下列哪个国家可从中受益?()A.美国B.加拿大C.法国D.意大利2.农民在温室大棚增施二氧化碳的目的是()①杀菌消毒②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③提高温室大棚的温度④吸收太阳紫外线和可见光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下图是我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地区分布图。

读图回答3~4题:3.图中秦代以前和西汉时期森林植被遭破坏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化B.兴修水利C.战争破坏D.营造帝王宫殿和陵墓4.关于下列地区森林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a地区为次生林比重最大的地区B.b地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C.c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d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5、图中e地区与森林破坏有关的常见生态问题是A.沙尘暴B.泥石流C.水土流失D.台风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

高中地理·选修6-第3章 第1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高中地理·选修6-第3章 第1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A.直接提供有形的林产品 B.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 C.防风固沙 D.为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提供娱乐游憩的环境和场所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配中图版
【答案】B 解析:城市森林并不以提供有形林产品为主,A项错误;C、D两项 为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而非经济效益;城市森林改善了城市的投资环 境,促进了经济发展。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配中图版
原始森林面积的减少,是否可以以人工造林的方式得以 补偿?人工林和原始森林具有相同的生态环境效益吗?
【答案】虽然原始森林面积的损失,可以人工造林部分得到补偿, 但是原始森林的生态功能却往往不是人工林所能弥补的。原始森林,尤 其是热带雨林砍伐后所造成植物物种的损失、动物的迁徙和被消灭,连 片林地变成破碎小斑块后对大型哺乳动物的毁灭性影响,这些方面都是 人工林所无法补偿的。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配中图版
森林资源破坏 读下图,回答(1)~(2)题。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配中图版
(1)该图揭示森林具有的作用是
()
A.净化空气
B.防风固沙
C.保持水土
D.保护农田
(2)若图中森林被破坏,下列叙述较为符合河流特征变化的是
()
①河流含沙量增加 ②河道淤浅 ③水患加剧
④结冰期延长
【答案】D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配中图版
解析:A项说法太绝对,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部分在我国存 在,故A项错误;青藏高原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十 分脆弱,故B项错误;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严 重,而不是生物多样性锐减,故C项错误;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 的关联性,如生态环境中的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原退化会导致生物 多样性减少。
第三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二节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教学案 高二地理教学案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二节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教学案 高二地理教学案

第二节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情景导入先思考——————思考探究:此漫画的主题可概括为什么?易产生哪一类环境问题和后果?提示:“枪下留情”或“滥捕滥杀”。

导致生物物种锐减和物种灭绝。

造成生物基因库的巨大损失,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基础知识要记牢——————1.环境问题的概念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2.环境问题的分类3.环境问题的成因(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重点难点掌握好——————结合人类与环境关系模式图,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该模式图说明了人类通过生产消费活动与环境发生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图解如下:1.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2.箭头①②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3.箭头③④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4.箭头⑤⑥指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5.箭头⑦⑧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拓展提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1)威胁生态平衡。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生态失衡,致使环境质量下降,甚至造成生态危机,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高中地理课件-3.1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高中地理课件-3.1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针对该区域湿地变化的特点,提出对策。
解析 不同时段是指表格中的1976~1986年和1986~2005年,湿地变化特点要从 表格中的湿地斑块数目、湿地总面积进行说明。湿地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水源、 气候、植被、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相应的对策应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 退耕、严禁围垦。
答案 (1)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 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不利 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 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 (2)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退耕、严禁围垦等。
沼泽
珊瑚礁
水稻田
滩涂好放鸭
滩涂
2、湿地功能
1)湿地的生态价值 ——“地球之肾”
调节气候 调蓄水量 净化水体 释放氧气 美化环境 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大生态系统:森林、湿地、海洋
2)经济价值
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
鱼塘
提供水资源
提供矿物资源
提供能源和பைடு நூலகம்运


3)社会效益
观光与旅游
教育与科研价值
3、中国湿地现状
(喜马拉雅山南坡、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横断山区)
(林木蓄积量占全国1/4)
东南林区——人工林和次生林比重大
(赣、闽、台)
缺林地区:
广大西北和黄河中下游的晋、冀、豫
思考
亚马孙热带雨林减少的原因
被誉为“地球之肺”的 亚马孙热带雨林减少的原 因主要是烧荒耕作、过度 采伐、、过度放牧、修建 道路和森林火灾等造成, 其中烧荒耕作是首要原因, 占整个热带森林减少面积 的45%。在垦荒过程中, 人们把重型拖拉机开进亚 马孙森林,把树木砍倒, 再放火烧。

高中高考地理复习第16章第2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高中高考地理复习第16章第2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一、环境问题的产生1.产生原因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损害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

2.主要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全球变暖等。

3.影响因素人口数量、人均资源消费量和技术水平。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1.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1)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2)有些污染物质会残留或富集在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中,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3.制约社会经济发展(1)直接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2)构成贫困和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

考点一环境问题的产生(2022·湖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条子泥湿地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盐城滨海湿地核心区,拥有面积广阔的潮间带滩涂,是众多候鸟迁徙途中的理想栖息地。

每年春秋迁徙季,大量候鸟在此停歇。

但由于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候鸟栖息地严重减少。

为给候鸟就近找一块合适的歇脚地,当地将靠近海边原用于围垦养殖的720亩(1亩=1/15公顷)鱼塘,经过生态修复和改造,变成了能够满足各种候鸟需求的高潮位栖息地。

“720高地”建成后,来条子泥停留的鸟儿越来越多,候鸟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图1)。

图2示意条子泥湿地位置。

图1图2分析导致当地候鸟栖息地减少的原因。

【思维培养】【我的解答】答案:海平面上升,涨潮时水位升高,淹没栖息地;植被减少,候鸟食物来源不足;农业围垦占用湿地,沿海地区的盐业、渔业、旅游业等行业发展导致栖息地受到破坏。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为原因更为重要。

具体表现为以下矛盾冲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

【高中地理】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课件 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高中地理】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课件 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课堂小结
课时作业
当代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 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读材料完成1~2题。
1.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A )
①环境污染 ②人口增长过快 ③生态破坏 ④资源短缺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历史上,许多地区的发展都经历了“先污染、 后治理”的过程,有学者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概 括这一过程。该曲线显示,环境质量在前期会随 着经济增长而逐渐恶化,但到达某个临界点之后 环境污染的程度会逐渐降低。
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出现拐点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收入水平低的社会群体对环境质量的需求低,贫穷会加剧环境恶化;收入水平提高后,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需求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愿意购买环境友好产品,而且不断 强化环境保护的意识,愿意接受严格的环境标准,并带动经济发生结构性变化,减缓环 境恶化,最终导致拐点出现。
1. 在物质和能量的来源、流动方向、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自然系统和 人类系统有什么不同?
2. 你认为哪种系统能维持稳定状态?请说明理由。
系统类型 物质和能量来源 流动方向 生物多样性
自然系统 人类系统
太阳能
自然环境的 供给服务
循环流动 单向流动
多样 单一
系统的稳定状态
通过自我调节 达到稳定状态
不具有调节能力 容易产生环境问题
合作探究:对比自然系统与人类系统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2.你认为哪种系统能维持稳定状态?请说明理由。 自然系统能够维持稳定状态。 原因:自然系统能形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自然环 境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稳定。
课时作业
•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PPT课件-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PPT课件-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探究生态问题的形成 阅读教材P98,图 5.4 过度垦荒引起的恶性循环,探究以下问题。 (1)图中扩大耕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提高粮食总量。 (2)图中垦荒方式有哪些?分别对环境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提示:围湖造田、开垦草场、毁林开荒 围湖造田导致湿地减少、水利破坏;开 垦草场导致草场破坏、风沙侵蚀;毁林开荒导致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等。
下列环境问题属于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是
()
③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全品再球生变速度暖
5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性,而并非下降。
③破坏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
臭氧层破坏
海平面上升 南极臭氧空洞
下图为“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
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自身_____能力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3.下列环境问题属于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是 ( ) A.大气污染 B.全球变暖 C.水土流失 D.矿产资源的减少 【解析】选B。环境问题的种类有很多,大气污染是环境污染问题,水土流失是 生态破坏问题,矿产资源的减少是资源的枯竭问题,全球气候变暖是由环境污染 演化而来。
4.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问题的是
旅游城市,但去年旅游季节却出现了防晒霜价格暴涨,街上行人稀少的现象,工人
白天上班的时间也缩短了两个小时。据此回答(1)(2)题。
(1)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臭氧层破坏
C.酸雨危害
D.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2)该环境问题给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影响是 ( ) ①全球海平面升高,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 ②危害人体健康 ③破坏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 ④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图中耕地面积虽然扩大了,反而越垦越穷,这是为什么? 提示:耕地面积虽然扩大,但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然灾害频发,土地生产 力下降,粮食的产量很低,结果越垦越穷。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3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1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3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1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重点)2.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重点)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生物物种减少(1)生物物种减少现状:目前,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森林。

海洋和淡水生物严重退化,岛屿上鸟类和哺乳动物中的很多物种处于濒危状态。

(2)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①人们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生态环境改变。

②人们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捕猎、砍伐和非法贸易,导致物种数量减少。

③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

④大量引入的外来物种同土生物种竞争栖息地和食物,有的甚至以土生生物为食,或者带来某些土生物种无法抵御的疾病,也使土生物种濒临灭绝。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资源破坏状况:对全球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的热带雨林损失尤其严重。

森林资源减少原因:林木砍伐、林地开荒和开矿、薪柴采集和大规模放牧、空气污湿地概念:湿地指不论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6米的水域。

湿地功能: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3)湿地破坏现状: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坏,湿地的面积急剧缩减。

世界上最大的湿地——巴西中南部的潘塔尔沼泽地也在不断退化。

在我国,长江中游河湖的快速淤积与天然湿地的过度开垦,使湿地面积大为减少,为调蓄防洪带来很大的隐患。

(4)湿地减少原因①土壤侵蚀导致进入河流的泥沙增加,减少了湿地的面积。

②大量引水灌溉和河道截流改向,以致湖泊、沼泽水量减少,面积急剧缩小,甚至完全干涸。

③人类的围湖、围海造田,使湖泊和海滨滩涂湿地面积减少。

④环境污染使湖泊和近海岸海水富营养化现象时有发生,湿地的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湖泊、海岸生态系统退化。

1.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问题完全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提示】生态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加快了大部分生态问题产生的速度。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教学案中图版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教学案中图版

第一节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情景导入先思考——————“十”字架的沉重思考探究:(1)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该漫画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为森林破坏。

(2)这种问题会导致哪些严重的后果?提示:这样造成的后果主要有:①生态失调;②环境恶化;③导致洪水频发;④水土流失加剧;⑤土地沙化;⑥河道淤塞;⑦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等。

———————基础知识要记牢——————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的原因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原因生物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快,生物物种灭绝退化①乱砍滥伐森林;②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捕猎、砍伐及非法贸易;③环境污染破坏生物生存环境;④大量引入的外来物种同土生物种竞争栖息地和食物森林资源破坏全球平均每年损失1 800万~2 000万公顷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损失严重①林木砍伐;②林地开荒和开矿;③薪柴采集;④大规模放牧;⑤空气污染,尤其是酸雨污染湿地减少面积急剧缩减,退化严重①土壤侵蚀导致进入河流的泥沙增加;②引水灌溉、河道截流改向导致湖泊、沼泽水量减少;③围湖、围海造田;④环境污染;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四个角度1.分布区域每种生态环境问题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都是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形成的。

因而首先要明确分布的区域。

2.形成原因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1)一般来说,自然原因是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基础,如生物多样性、森林资源、湿地等问题都会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沙漠化往往发生在气候比较干旱的地区。

(2)目前,人为原因是大多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从人为原因来看,主要体现在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上。

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3.危害生态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包括对环境自身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例如,森林的破坏不仅会造成自然环境中其他要素的改变,也会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带来巨大的危害。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册必修2精品课件7: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册必修2精品课件7: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A.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安全 B.影响交通线路的安全
C.提高了河流的泄洪能力
D.降水增加,形成洪灾
读我国雾霾多发区(圆圈所示范围)分布示意图,完成6~8题。
D 6.雾霾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是因为雾霾(

A.吸收地面辐射
B.增强大气逆辐射
C.吸收太阳辐射
D.反射太阳辐射
A 7.正常年份,我国雾霾天气最多的是(
沙漠每年都在南侵
欧洲东部和北亚:工业污染和1986年切尔诺贝利 核电站泄漏事故造成附近地区的土地荒芜。
中国:工业的发展 加重了环境污染
加利福尼亚:全球 烟雾问题最严重的
地区之一。
南美洲:森林大规 模遭砍伐,野生生
物受到威胁。
澳大利亚:化学肥料、不合理的耕作 方式等引起农田土壤的明显退化。
南太平洋:过度捕捞已引 起广泛关注,全球增温致 使海平面上升,进而威胁
美国西进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移民拓殖运动。在宜耕的气候带,扩大耕地面积,农业迅速发 展。但由于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导致林地锐减。1934年5月11日,美国西部草原地区发生了 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黑色风暴。风暴整整刮了3天3夜,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千米、南 北宽1440千米、高3400米的迅速移动的巨大黑色风暴带。风暴带所经之处,溪水断流、水井 干涸、田地龟裂,庄家枯萎,牲畜渴死,千万人流离失所。
地域分布
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成因
城市
环境污染
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废弃物
乡村
生态破坏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发达国家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
过度消耗资源
发展中国家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掠夺式开发及快速工业化
32 环境问题的变化趋势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答题规范与增分策略: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答题规范与增分策略: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答题规范与增分策略: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一般形成过程原因:一是自然原因造成的生态灾害,如气候变化造成的生态问题和重大灾害;二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例如,由于人类对环境材料和能源的过度需求,某些类型的因素被减少,导致生态问题。

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保护措施:一是防止潜在的生态问题;二是积极应对存在的生态问题;三是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生态环境。

三.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1)石漠化:发生地——云贵高原及粤桂丘陵区(亚热带湿润岩溶区)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自然原因:①坡度陡峻②土层浅薄③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人为原因: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陡坡开荒。

(2)土壤侵蚀:以黄土高原为例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自然原因:① 松散黄土② 集中降水和暴雨③ 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农牧业方式的改易,营造宫殿,樵采,战争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中不注意环保④人地矛盾突出。

(3)江南丘陵:红色沙漠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自然原因:① 强而集中的降水和强降雨;② 地形复杂,地表起伏大;③ 河流系统发达,侵蚀能力强人为原因: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4)荒漠化:以中国西北地区为例外力作用------风蚀作用自然原因:① 气候干燥,降水量少② 表面松散的砂质沉积物③ 大而集中的大风日④ 脆弱的生态环境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农垦④水资源的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⑥人地矛盾突出(5)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营造经济林工程措施:修建水库,修梯田,淤地坝农牧业措施:等高线耕作、使用有机肥、适时耕作和家庭饲养。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课件PPT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课件PPT
环境问题制约经济社会发 展,影响生产力和生活质 量。
生物多样性保护
环境问题导致生物栖息地 破坏、物种灭绝,对生物 多样性造成不可逆转的损 失。
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实践
可持续发展理念
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协 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实践
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 、绿色消费等模式,促进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04
水污染及治理方法 探讨
水污染现状及其危害评估
水污染现状
列举典型的水污染事件,展示水污染问题的严重 性。
水污染来源
分析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如工业废水、农业污水 、生活污水等。
水污染危害
阐述水污染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及经济发展的 影响。
水污染治理技术方法介绍
物理治理技术
介绍沉淀、过滤、吸附等物理方法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化学治理技术
讲解化学氧化、还原、混凝等化学方法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原理及实 践。
生物治理技术
阐述生物降解、生物膜法等生物方法在水污染治理中的优势及局限 。
水资源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
节水措施
提出家庭、农业、工业等领域节约用水的具体措施。
污水处理与回用
介绍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回用于农业灌溉、工业冷却等领域的方法 。
城市扩张、交通拥堵、绿地减少等导致环境 质量下降。
农业污染
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导致土 壤、水体污染。
自然资源过度开发
过度开采矿产资源、破坏森林等导致生态破 坏。
环境保护重要性与紧迫性
01
02
03
人类生存与健康
环境问题影响空气质量、 水质、食品安全等,对人 类生存和健康造成威胁。
经济社会发展
危险废物

高中地理精品课件:《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高中地理精品课件:《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由于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人类将大量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生 产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有毒化学物质等排放到大海中,致使海洋污染日益严重。 据统计,每年进入海洋的石油约有 1 000 万吨,多氯联苯 25 万吨,铜 25 万吨,锌 39 万吨,铅 30 万吨,汞 5 000 吨。这些污染物给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02
主要环境问题
资源短缺
由于人类长期大规模开采与破坏,地球上某些自然资源数量锐减、质量下降,
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大幅度减少,以致难以满足和保障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在一些地方, 人民为了谋取眼前的经济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浪费了大量的宝贵资源, 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活动
1.人类对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破坏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 染、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 多样性减少等
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活动
1.不同学者对环境问题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将下列环境问题按照所示范的形 式,与其划分类型用线连接起来,并说明连接的理由。
按环境要素划分
按生产类型划分
(2)土壤具有容纳污染物质的能力和自我净化的能力,为什么还会被污染? 污染物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
活动探究
(3)描述土壤污染的主要过程,说一说土壤污染可能产生的危害有哪些。
过程: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弃物随意堆放和倾倒,
过量施用农药、化肥,污水灌溉,导致有害物质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加上大 气中的污染物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进而造成了土壤污染。
活动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各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进行说明。
发达国家环境问题较发展中国家轻, 主要以臭氧层破坏、全球性气候变化、 海洋污染、酸雨等环境污染问题为主, 并将环境问题通过国际贸易、发展援助 等方式转移给发展中国家。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教案中图版选修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教案中图版选修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3. 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 难点: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生态环境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案例为例,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课件、图片、案例资料等。

2. 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教材,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态环境问题吗?它为什么重要呢?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环节二:讲解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1. 教师简要介绍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强调其重要性。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内涵。

环节三:分析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1. 教师展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 学生观察图片,教师逐一讲解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环节四:探讨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1.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生态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吗?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环节五: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具体案例,如荒漠化、水资源短缺等,进行分析。

2.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案例,深入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环节六: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环节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2020秋高中地理6课时演练:第四章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含解析

2020秋高中地理6课时演练:第四章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含解析

2020秋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6课时演练:第四章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含解析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一)教材第71页思考1.生态环境脆弱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自然背景见下表。

自然背景A 大兴安岭西侧,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绿洲区C暖湿带半湿润黄淮海平原区D南方亚热带丘陵区E南方亚热带丘陵区F 西南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部亚热带丘陵山区G青藏高原高寒地区2壤侵蚀和草地退化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教材第72页思考不同的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不同,该题应抓住某一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应采取的措施有退耕还林、改坡为梯、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1.下列地区与其发生的生态破坏搭配正确的是()A.黄土高原——盐碱化B.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C.内蒙古草原-—水土流失D.长江三角洲——水源枯竭解析:黄土高原主要是水土流失,内蒙古草原主要是草地退化,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入海口,水资源丰富。

答案:B下图为我国西部地区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3题.2.图中①~⑤分别是()A.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江河水源涵养区、石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B.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江河水源涵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石漠化防治区C.江河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石漠化防治区D.石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江河水源涵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3.有关图中④功能保护区内生态问题的自然原因,错误的是()A.碳酸盐岩易淋溶、成土缓慢B.山高坡陡,地表崎岖C.年降水量丰富,暴雨频繁D.多冻雨灾害天气,侵蚀地表解析: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可判断①为我国的主要天然草原地区;②为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③为“三江源”地区;④为云贵高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石漠化问题严重;⑤是东北、西北、西南林区,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林区。

高中地理必考专题10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中图版)(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地理必考专题10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中图版)(含答案及解析)

作业10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单选题“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1亩约为667平方米),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

造林过程中发现荒山南坡难以绿化,需要攻克许多难关。

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的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A.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B.降水较少,土层较薄,砾石较多C.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D.风力较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2.塞罕坝林场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是()A.增加生物多样性B.减轻风沙危害C.涵养水源,美化环境D.减缓变暖趋势【答案】1.A 2.B【解析】本题以塞罕坝林场为背景,考查造林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效益。

1.材料“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说明塞罕坝地区气候干旱,多风沙,再结合图示位置可知,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处于阳坡,光照较强,气温较高,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不利于林木城成活,因此直选法选A;而降水较少,土层较薄,砾石较多,是南北坡共有的不利条件,B错误;塞罕坝纬度较高海拔较高,南坡光照不很强烈,C错误;南北坡风力都较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D错误;故选A。

2.材料“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再结合塞罕坝位于京津地区的北部,说明塞罕坝林场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是防风固沙,减轻风沙危害,因此直选法选B。

【点睛】第1题,注意塞罕坝整个区域气候干旱,因此南坡最大的不利条件是水分问题;第2题,适宜直选。

近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

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

这种情况是由于大气中臭氧层被破坏而造成的。

读图并完成下面小题。

3.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臭氧层空洞出现在()A.北极上空B.赤道上空C.南极上空D.北大西洋上空4.臭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氮氧化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消耗臭氧B.太阳活动会导致臭氧降至最小值C.人类大量砍伐热带雨林D.氟氯烃化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消耗臭氧【答案】3.C 4.D【解析】3.臭氧空洞在地球的两极地区均有出现,尤以南极地区最为严重。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三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三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1)影响 生活质量 ,危害人类健康。 (2)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旁栏边角 练一练 阅读教材图1.16——“雾霾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示例”,简要说明雾霾的形成 原因。
提示 雾霾是一种大气污染现象,是人类大量排放可吸入颗粒物,超过自然 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造成的。
结论要语 辨一辨 (1)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失常,会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等。 ( ×) 提示 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失常,使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并增加 自然灾害的风险。 (2)许多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发展经济容易导致自然环境退化。( √ ) (3)环境问题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 )
(1)特点 ①由 太阳能
持续供给能量,物质能够从无机环境进入 生命体 ,最终
又回到无机环境,从而完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 流动 。
②自然环境能够通过 自我调节 维持稳定。
(2)对人类的要求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要限制在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不能损害自
然环境的 服务功能 。
2.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影响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功能
视角2 环境问题与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关系 DDT(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曾是最常用的杀虫剂。1948年瑞士化学家保 罗·赫尔曼·穆勒(Paul Hermann Müller)因发现其有效毒性而获得诺贝尔奖。 DDT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量用于对抗虫媒传染病,抑制了疟疾的传播。 通过喷洒DDT灭蚊,一度使全球疟疾的发病得到有效控制。DDT一度成为 人类战胜疾病的福音。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DDT影响了许多生物的 生存,给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危害,且在环境中非常难降解,能够通过长距 离迁移影响全球,并能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因 此,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被许多国家禁止使用。迫于疟疾肆虐,2006年世界 卫生组织呼吁部分地区在室内条件下每年喷洒一次DDT来对抗疟疾。这 是人类在权衡DDT利弊的情况下,有条件、限制性地使用DD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

治理的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②植树造林;③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②全球变暖,蒸发旺盛;③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③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例如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②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2)人为原因: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②水污染严重;③浪费多,利用率低。

治理措施:(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去思考分析)①南水北调;②修建水库;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④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⑤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⑦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拓展思考:华北春旱原因: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②夏季风弱,雨季未到③春耕需水量大,冬小麦返青用水大。

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长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广东冬旱:①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②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③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沙特阿拉伯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4、土壤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等
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形低洼;②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
③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④碱性土壤(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农田覆盖;④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⑤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①控制抽取地下水;②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尤其以夏季为盛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气温高;②静水;③静风;④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③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
殖水域。

二三、自然灾害(既有天灾,又有人祸)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候)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②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③台风的影响;
④厄尔尼诺现象(水文水系)⑤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⑦河道弯曲(荆江河段)。

(地形)⑧地势低洼(海河、珠江)(2)人为原因: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
③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及其他活动
治理措施:①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②退耕还湖;③修建水利工程;④裁弯取直,加固大堤;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⑥修建分洪区;⑦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2、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东北地区也有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风力的吹扬;③地表植被稀少等关;④多松散碎屑物(2)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水源、工矿交通建设等;
治理措施: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②控制载畜量;③营造“三北防护林④退耕还林、还牧;⑤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⑥禁止采扒发菜等
3、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东部台海地区;西南、西北新宁甘地区、太行山-京津唐
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