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精选全文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faad5374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5d.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1.社会形态及其活动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
(1)五种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统一体。
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已经形成了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把人类社会看做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的唯物辩证本性的揭示。
这一思想表明,人类社会虽然有着与自然迥然不同的特点,但本质上同自然界一样,是一种物质体系,其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主要含义是:第一,从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看,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存在离不开自然界,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就是每日每时都必须进行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即采取一定的生产方式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
第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正是在这两对矛盾的推动下,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这是一个不依任何个人、任何阶级以至整个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过程。
第三,社会现象尽管是不可逆的,但在不可逆的社会现象背后,历史规律却有着“重复性”。
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
确认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发展看做是自然历史过程。
这是因为:①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根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原理[浓缩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原理[浓缩版]](https://img.taocdn.com/s3/m/606c4740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89.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原理[浓缩版]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它强调实践在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基础和关键作用。
本文旨在浓缩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原理,突出其核心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的认识源于实践活动。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主动地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实践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人与世界的有机联系。
实践是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真理不是抽象的、固定的概念,而是通过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真理的标准是实践的效果和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否相符。
只有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理论和观点才能被认为是真理。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动力源泉。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认识到现实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从而通过实践来解决和改变现状。
实践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实践是实现人的价值的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实现自己价值的基本途径。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实现自我发展、实现个人能力的最大化,并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实践是人的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
实践是科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科学的基础和验证。
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和实践的认可,才能被接受和确认为科学理论。
实践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和依据。
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强调实践在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基础和关键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真理的标准、改造世界的动力、实现人的价值的途径和科学的基础。
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原理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https://img.taocdn.com/s3/m/3ba4502e0066f5335a812178.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要点精述第一单元唯物论1、哲学的科学内涵。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2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4 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
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1)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完整地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是恩格斯。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https://img.taocdn.com/s3/m/66db53f9561252d380eb6ec3.png)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②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af5d9ff2a26925c52dc5bf77.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其运用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其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ca5813b92e3f5727a4e96266.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其运用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内容: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世界物质性原理);②同时,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又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能动性原理)(2)方法论:①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运用:①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制定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②青少年要学习历史,了解我国的现实,把立足点放在中国国情上;③我国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我国正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⑤反对封建迷信和各种形式的邪教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1)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2)方法论:我们在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的观点(3)运用: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②兴建四大工程(西气东输、西电动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加强地区之间经济联系;③开通政府网站,沟通政府与群众联系;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⑤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3、原因和结果的联系原理(1)内容:①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②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必定由一定原因引起。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理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理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3687f4c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28.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哲理总结一辩证唯物主义:(一)辩证唯物论(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意识,重视精神的力量。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失去斗志(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4)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5)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论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2)关于真理的哲理1、真理的客观性原理: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原理: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三)唯物辩证法(辩证法)(1)关于联系的哲理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要求①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要求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A整体处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B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全共21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全共21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7a4e233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59.png)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 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发展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 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价值评价
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判断,是人们对事物和现象的意义、作用、重要性等进行的评价和 判断。价值评价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价值评价可能存在差异。同时,价值评价也具有客 观性和绝对性,因为客观事物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和意义。
唯物辩证法总特征
04
联系观点与发展观点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另一重要动力,表现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 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同时,上层建筑也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对社会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资本主义批判和社会
06
主义展望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主义本质
剩余价值的定义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价值 的价值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 体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 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调控人的行 为和生理活动。
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制约,只 有正确反映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趋 势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
03
实践概念及基本形式
实践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 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 社会历史性等特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 本动力,表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原理归纳与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原理归纳与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f11e50f4b35eefdc8d333ef.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原理归纳与总结[辩证唯物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派别,是围绕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展开的。
(唯物主义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原理)原理内容: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因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承认自然界与社会的客观性。
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2、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反对从主观出发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运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国情出发的依据。
3、意识的能动性原理原理内容:①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外表、现象、本质、规律;②而且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夸大或否认意识的作用。
运用: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唯物论依据。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是第一位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方法论: 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达到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重视精神的作用。
反对: 反对从主观出发;夸大或否认精神的作用。
运用:论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正确性。
政治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 31页)
![政治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 31页)](https://img.taocdn.com/s3/m/2f9a51e1eefdc8d377ee3296.png)
政治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 31页)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哲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及有无同一性。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二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三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四是指导人们实际生活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原理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也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根本原则。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
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来成分,唯物主义精神也就是科学精神。
坚持唯物主义,必然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要把作为一般世界观的唯物主义与它在各个时代的具体形态区别开来,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其荒谬之处在于必然导致“唯我论”;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其荒谬之处在于以某种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完整版)马哲原理总结
![(完整版)马哲原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f98a68cee06eff9aff8071c.png)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①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框架结构)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框架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111bbce2866fb84ae55c8d66.png)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逻辑结构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逻辑结构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逻辑结构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逻辑结构实践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区别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的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的区别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和谬误认识世界和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造世界真理与价值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价值及其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价值评价的功能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一切从实践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必然走向自由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逻辑结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框架结构)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用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认识人的历史创造活动用联系和发展观点认识人的历史创造活动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改革及其社会作用社会主义改革科技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技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人物的作用及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https://img.taocdn.com/s3/m/6ead055ca32d7375a41780f2.png)
1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两个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唐刘禹锡唯物)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①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②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要区别:唯物史观。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见课本5页) (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课本第7页) 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特征:★★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426348dcc22bcd126ff0ccb.png)
1 实践构成社会本质的原因 ——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生产实践
回 归 决 定 影响
社会生活
社会关系
14
2 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创造物质
资料的实践
创立社会
关系的实践
创造精神
文化的实践
经济生活 经济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五章 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
广东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部朱静君编写 1
第五章
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及社会本质 第二节 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 的辩证性 第三节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2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及社会本质
一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二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
一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德国 德国
落后于
法国 法国
落后于
英国 英国
先进于
先进于
9
第三, 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 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赫拉克利特
黑格尔 辩证法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
10
第四,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 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哲学 艺术 政治法 律思想
道德
宗教
11
第五,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 有能动的反作用。 有能动的反作用。
相互区别,相互限制 相互区别, 相互对抗和冲突
(二) 劳动又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联系
人 与 自 然 的 统 一
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相互作用,
人 与 自 然 矛 盾 的 解 决 劳动作为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 劳动作为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 说明了人与自然的本源关系, 说明了人与自然的本源关系, 又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打印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e8c06444b307e87101f696e6.png)
任课老师邮箱:lihlydh@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识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唯心辩证法。
(单选)费尔马哈:机械唯物主义。
(单选)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
配第,中间经济亚当. 斯密的发展,到大卫. 李嘉图结束。
(单选)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多选) 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简单应用::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2) 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3)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综合应用: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
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 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3)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①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1.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③ 哲学的主要派别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两个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①阶级性---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②实践性---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见课本5 页)(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课本第7 页)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特征:★★ 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二、物质与意识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②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意识的本质③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意识的起源、本质与作用1.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机械唯物论;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论。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绝对,静止相对,他们相互包含。
(1)物质与运动:①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②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绝对运动VS 相对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物质运动是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变化发展着的。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客观规律。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
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人的意识活动却受规律的支配。
(1)规律的特点: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3)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课本21 页)4.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三个决定性环节:生物刺激感应-> 动物感觉和心理-> 人类意识;(劳动促进人脑形成,起决定性作用。
)(2)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
(3)从意识的作用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计划性,主观创造性,生理机能调控。
(4)本质: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不能说意识是物质的东西,只能说意识依赖于物质,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和精神。
)(5)意识发挥的条件:①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②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③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有:对实践效能、实践效率和实践效果的评价。
)5.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见课本第23 页)①定义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③科学态度与革命热情。
6. 世界统一性和多样性(物质统一性原理)★★★(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统一。
坚持辨证唯物反旧唯物7.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②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不符合实际的旧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③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④ 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三、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①世界的普遍联系②世界的永恒发展①对立统一规律②质量互变规律③否定之否定规律①现象与本质②形式与内容③原因与结果④必然性与偶然性⑤可能性与偶然性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与系统(见课本36 页)(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是客观的普遍的。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片面的观点。
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体。
(3)系统的主要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其中最主要特征:整体性。
★★★2、事物的永恒发展。
【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
】(1)运动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即新陈代谢。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见课本37 页)(发展的本质:创新):①新事物代表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②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辨证的否定过程③在社会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①对立统一规律②质量互变规律③否定之否定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及其根本属性★★★矛盾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Ⅰ)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是相对的;Ⅱ)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其形式多种多样。
斗争性绝对。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Ⅰ)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
(见课本38 页)Ⅱ)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②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Ⅰ)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Ⅱ)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Ⅲ)矛盾和矛盾的不同方面具有不平衡性和特殊性。
Ⅳ)解决矛盾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具有特殊性:①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②矛盾双方同归于尽;③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以及创造出一种使矛盾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式。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①区别:普遍(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
②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普遍和特殊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②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③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 2 、质量互变规律★★★★(1)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度是事物质与量的统一” )①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②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
③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认识度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 ①其区别的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
把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和量②其联系是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
(背熟)量变与质变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并且引起新的量变。
(3)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定性分析VS 定量分析)(见课本41 页)▲3、否定之否定规律★★(1)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
(2)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
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