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脏视触叩诊
心脏视、触,叩、听 1
![心脏视、触,叩、听 1](https://img.taocdn.com/s3/m/15f0a13131126edb6f1a10fe.png)
1.收缩期、前倾体位、呼气末明 显 2.心脏收缩时粗糙的脏层与壁层 心包摩擦产生 3.心包积液时,两层分开,摩擦 感消失
心脏视诊 心脏触诊1 心脏触诊2
1.进一步确定视诊发现的心尖搏 动位置 2.进一步确定视诊发现的心前区 异常搏动 3.发现心脏病特有的震颤和心包 摩擦感
4.与视诊同时进行,能起互补效 果 5.对于复杂的心律失常,结合听 诊,确定第一、第二心音和收 缩期、舒张期
触诊手法 1.先用全掌置于心前区开始检查。 2.然后逐渐缩小为手掌小鱼际。 3.再用食指和中指指腹。 4.必要时可单指指腹触诊。
注意:可依次进行,也需同时交替应用
一:视诊
患者尽可能 卧位,观察 胸廓轮廓、 心前区隆起、 异常搏动
必要时,医生可将视线与胸廓同高
视诊内容
1.胸廓畸形 2.心尖搏动 3.心前区搏动
1:胸廓畸形
(1)心前区隆起
先天性心脏病 儿童期风湿性心脏病
主动脉扩张、动脉瘤
(2)鸡胸、漏斗胸、脊 柱畸形
a、使心脏位置受到一定影响 b、提示某种心脏疾病的可能
心尖搏动强度与范围改变
生理情况: 胸壁肥厚、乳房悬垂、肋间隙狭窄
减
弱、缩小 胸壁薄、肋间隙增宽、剧烈运动 增强、变大
病理情况: 心肌收缩力增强: 高热、严重贫血、甲亢、 左室肥厚等。 心肌收缩力减弱: 扩张型心肌病、急性心肌 梗塞等。
其他因素: 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 肺气肿、左侧大量胸水或气胸
鉴别: 1.深吸气后,搏动增强为 右室搏动,减弱有腹主动脉搏 动。 2.手指平放剑突下,搏动 冲击指端为右室
心底部搏动: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收缩期搏 动 肺动脉扩张 肺动脉高压 正常青年人
胸骨右缘第二肋间收缩期搏动 主动脉弓瘤 升主动脉扩张
诊断学-心脏检查-视诊、触诊、扣诊
![诊断学-心脏检查-视诊、触诊、扣诊](https://img.taocdn.com/s3/m/51124f6d33687e21af45a98d.png)
3、正常心相对浊音界
右界 (cm) 2~3 2~3 3~4 肋间 Ⅱ Ⅲ Ⅳ Ⅴ 左界 (cm) 2~3 3.5~4.5 5~6 7~9
正常人左锁骨中线至前正中线的距离为8~10cm
4、心浊音界各部的组成
• 左界:
(P149图)
• 2肋间处:肺动脉段 • 3肋间处:左心耳
• 4、5肋间为左心室
• 右界:
《诊断学》第8版
第三篇第五章第五节
心脏检查
(Cardiac Examination)
广西医科大学肿瘤医学院诊断学教研室放疗科
• 心脏外形、大小、 重量 • 心率60-100次/分
(每年心跳次数4000万次左右)
• 主要功能是提供压 力,把血液运行至 身体各个部分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
•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14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心血
一侧胸膜增厚或肺不张 一侧胸腔积液或气胸 大量腹水等 严重肺气肿
2.心 尖 搏 动:强度、位置改变
心尖搏动强度变化
心尖搏动增强 运动、激动 发热、贫血、甲亢 左室肥大 心尖搏动减弱
扩心病、急性心肌梗塞
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 肺气肿、胸腔积液、气胸
3.心 尖 搏 动:负性心尖搏动
--心尖搏动移位的常见病理因素-因素 心尖搏动移位 常见疾病 心脏因素 左心室增大 右心室增大 双心室增大 右位心
左下 左侧 左下 右侧胸壁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二尖瓣狭窄 扩张型心肌病 先天性右位心
--心尖搏动移位的常见病理因素-因素 心外因素 纵膈移位 横膈移位 心尖搏动移位 常见疾病
患侧 病变对侧 左外侧移位 内下移位
•
相对浊音界 --反映了心脏的实际大小
心脏检查(视叩诊)
![心脏检查(视叩诊)](https://img.taocdn.com/s3/m/9a69e4f9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17.png)
如何进行视诊检查
1
呼吸检查
2
医生会注意患者的呼吸频率和节律,
以及是否出现呼面部色泽和皮 肤情况,特别是是否出现苍白、发绀 等异常。
胸廓检查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胸廓形态,检查是 否存在隆肺、呼吸音异常等病理表现。
视诊检查的作用
初步评估心脏状况
通过视诊检查,医生可以 初步了解患者的心脏状况, 包括有无肿胀、心包积液 等病变。
心脏检查(视叩诊)
视叩诊是一种常用的心脏检查方法,通过观察和听诊,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 心脏功能和病变程度。本节将介绍视叩诊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以及它在 临床上的重要作用。
什么是视诊检查
视诊检查是一种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和体征来获取有关身体健康状况的信息 的方法。在心脏检查中,医生会注意患者的面色、呼吸状况、胸廓形态等以 判断心脏的病变情况。
指导进一步检查
视诊检查的结果可以为医 生进一步选择适当的检查 方法提供参考,如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等。
了解病情变化
通过定期视诊检查,医生 可以观察和了解患者心脏 病情的变化,指导治疗方 案和调整药物剂量。
视诊检查的优点
非侵入性
视诊检查不需要穿刺或使用特 殊设备,非常安全,对患者无 创伤。
简便快捷
直观准确
结论和总结
视诊检查作为一种简便、非侵入性的心脏检查方法,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准确的视诊检查结果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心脏功能、指导进一步检查和 调整治疗方案。
视诊检查不需要复杂设备,可 以在医生诊室或患者床边进行, 省时省力。
通过视诊检查,医生可以直接 观察和听诊患者的病理表现, 对病情有直观准确的判断。
视诊检查的注意事项
• 医生应该充分了解视诊检查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 • 在进行视诊检查时,要给予患者足够的隐私和尊重。 • 注意观察患者的不适症状和体征变化,并及时记录和报告。 •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应当注意不同的操作方法和观察指标。
诊断学要点总结--心血管检查
![诊断学要点总结--心血管检查](https://img.taocdn.com/s3/m/734abd0b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22.png)
诊断学要点总结--心血管检查一、视诊、触诊、叩诊心脏基本概念靴型心左心室增大时,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腰加深,心界似靴型。
常见于主动脉瓣病变或高血压性心脏病。
二尖瓣型心当左心房与肺动脉段增大时,胸骨左缘第2、3肋间浊音界增大,心腰更为丰满或膨出,心界型如梨。
常见于二尖瓣狭窄,故称为二尖瓣型心。
视诊心前区隆起胸骨下段及胸骨左缘3、4、5肋骨与肋间的局部隆起,为心脏增大,尤其是右室肥厚挤压胸廓所致。
常见于先心病法洛四联症,肺动脉瓣狭窄或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1.0cm,直径2.0~2.5cm。
心尖搏动移位心尖搏动向左移位,甚至略向上,为右心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向下移位,为左心室增大的表现;当左、右心室均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但常伴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
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称负性心尖搏动。
见于粘连性心包炎或心包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重度右室肥大致心脏顺钟向转位,使左心室向后移位也可引起负性心尖搏动。
心前区异常搏动:剑突下搏动可能是右心室收缩期搏动,也可能为腹主动脉搏动产生。
鉴别搏动来自右心室或腹主动脉的方法有二种。
一是深吸气后搏动增强为右心室搏动,减弱则为腹主动脉搏动;二是用手指平放从剑突下向上压入前胸壁后方,右心室搏动冲击手指末端,而腹主动脉搏动则冲击手指掌面。
心底部异常搏动胸骨左缘第2肋间收缩期搏动多见于肺动脉扩张或肺动脉高压;胸骨右缘第2肋间收缩期搏动多见于主动脉弓动脉瘤或升主动脉扩张。
胸骨左缘3、4肋间搏动多见于右心室搏出的压力负荷增加所致的右心室肥大。
触诊心尖搏动用触诊确定心尖搏动的位置比视诊更为准确。
触诊感知的心尖搏动冲击胸壁的时间即心室收缩期的开始,有助于确定S1。
心尖区抬举性搏动为左室肥厚的体征。
震颤震颤是触诊时手掌感到的一种细小的震动感,与在猫喉部摸到的呼吸震颤类似,又称猫喘。
为心血管器质性病变的体征。
一般情况下触诊有震颤者,多数也可以听到杂音。
心脏检查(视叩诊)
![心脏检查(视叩诊)](https://img.taocdn.com/s3/m/c7b4fa89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7d.png)
主动脉型心 ·二尖瓣型心
07
烧瓶心
08
视触叩的内容和顺序
(二)震颤的临床意义
震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如触及震颤则可肯定心脏有器质性病,常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及心脏瓣膜狭窄时(如二尖瓣狭窄)。瓣膜关闭不全时,震颤较少见。不同类型的病变,震颤出现的时期亦不同。按出现的时期可分为收缩期震颤、舒张期震颤和连续性震颤三种。
临床意义按震颤部位和时期而不同 心前区震颤的临床意义 时期 部位 常见疾病 收缩期 胸骨右缘第2肋间 主动脉狭窄 胸骨左缘第2肋间 肺动脉狭窄 胸骨左缘第3、4肋间 室间隔缺损 舒张期 心尖部 二尖辩狭窄 连续性 胸骨左缘第2肋间 动脉导管未闭
右界叩诊时先叩出肝上界,于其上一肋间(通常为第4助间)由外向内叩出浊音界,逐一肋间向上,抵第2肋间,分别作标记。
用硬尺测量前正中线至各标记点的垂直距离,再测量左锁骨中线至前正中线的距离。
左界叩诊的具体方法是从心尖搏动最强点外2—3cm处开始(一般为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稍外),内外向内,叩至由清音变为浊音时用笔作一标记,如此向上逐一肋间进行,直至第2肋间。
(二)心尖搏动的定义
心尖主要由左室构成。 心脏收缩时,心尖冲击心前区胸壁对应部位,使局部助间组织向外搏动,称为心尖搏动(apical impulse)。
(二)正常心尖搏动
正常心尖搏动 位置在胸骨左缘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cm处,范围以直径计算为cm。一般明显可见,肥胖者或女性乳房垂悬时不易看见。
总 结 检查程序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您的内容已经简明扼要,字字珠玑,但信息却千丝万缕、错综复杂,需要用更多的文字来表述;但请您尽可能提炼思想的精髓,否则容易造成观者的阅读压力,适得其反。正如我们都希望改变世界,希望给别人带去光明,但更多时候我们只需要播下一颗种子,自然有微风吹拂,雨露滋养。恰如其分地表达观点,往往事半功倍。当您的内容到达这个限度时,或许已经不纯粹作用于演示,极大可能运用于阅读领域;无论是传播观点、知识分享还是汇报工作,内容的详尽固然重要,但请一定注意信息框架的清晰,这样才能使内容层次分明,页面简洁易读。如果您的内容确实非常重要又难以精简,也请使用分段处理,对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提炼,这样会使逻辑框架相对清晰。
心脏检查视、触、叩诊
![心脏检查视、触、叩诊](https://img.taocdn.com/s3/m/1b52bc76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ed.png)
通过视、触、叩诊方式进行心脏检查是为了确保心脏的健康。
心脏检查的目的
心脏检查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早期心脏疾病,并评估心脏的功能和结构。
心脏检查的常见视诊方法
观察皮肤颜色
苍白、发绀或黄疸可能与心脏问题有关。
观察颈静脉
如果颈静脉搏动异常,可能存在心脏瓣膜疾病。
观察胸廓变形
胸部畸形可能与心脏缺陷有关。
通过敲击胸部,确定心脏杂音的产生位置。
常见心脏疾病的体征
胸痛
胸痛可能是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 体征。
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可能与心衰或心脏瓣膜 疾病有关。
脚踝肿胀
脚踝肿胀可能是心脏衰竭的体征。
心脏检查的步骤和顺序
1
进行体格检查
2
使用视、触、叩诊方法进行心脏检查。
3
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的症状、过去的病史和家族病 史。
进行其他检查
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
结论和要点
心脏检查是重要的
通过视、触、叩诊方式进行 心脏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心 脏疾病。
了解常见疾病体征
掌握常见心脏疾病的体征, 可以帮助判断患者的病情。
遵循正确的检查步骤
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心脏检 查,可以提高检查的准确性。
心脏检查的常见触诊方法
1
心率检查
通过触摸心脏区域,检查心脏的节律和
脏区域,检查心脏的紧张或松弛。
3
心脏杂音检查
触摸心脏区域,听取心脏杂音。
心脏检查的常见叩诊方法
1 相对心浊度
2 心脏扩大度
通过敲击胸部,确定心脏边缘的位置。
通过敲击胸部,检查心脏是否扩大。
3 心脏杂音产生位置
心脏视、触、叩、听检查
![心脏视、触、叩、听检查](https://img.taocdn.com/s3/m/0852a338a32d7375a4178087.png)
二尖瓣关闭不全(收缩期)杂音向左腋下、左肩胛下区传导
二尖瓣狭窄(舒张期)杂音局限于心尖部 主动脉瓣狭窄(收缩期)杂音向颈部、胸骨上窝传导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舒张期)杂音沿胸骨左缘下传可达心尖
(清音) (相对浊音) (绝对浊音)
↓
相对浊音界
反映心脏实际大小
心绝对浊音界和相对浊音界
叩诊要领:
采用适当方法:
指指叩诊法 患者坐位时,板指与心缘平行 患者仰卧时,板指与肋间平行
遵循一定顺序:
先左后右(先叩左界,后叩右界) 由下而上 由外向内
叩诊力度适中:适当力度,用力均匀
正常成人心浊音界
右界(cm) 2~3 2~3 3~4 肋间 Ⅱ Ⅲ Ⅳ Ⅴ 左界(cm) 2~ 3 3.5~4.5 5~ 6 7~ 9
运动:运动时心率增快,心排血量增加,可使
器质性杂音增强
杂音的临床意义
杂音对判定心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但
不能音凭有无杂音来判定有无心脏病。
有杂音不一定有心脏病
有心脏病也可无杂音
6. 心包摩擦音
指壁层与脏层心包由于炎症或其他原 因发生纤维蛋白沉积而粗糙,以致在心脏 搏动时互相摩擦而产生振动,
听诊特点:性质粗糙,呈搔抓样,与心跳
(一)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
(二)震颤 (三)心包摩擦感
(一)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
触诊较视诊准确
帮助确定心动周期时期
(二)震颤
发生机制:与杂音相同,系血液经狭
窄的瓣膜口或关闭不全或异常通道流 至较宽广的部位产生漩涡,使瓣膜、 心壁或血管壁产生振动传至胸壁所致。
心前区震颤的临床意义
心脏视触叩听检查内容
![心脏视触叩听检查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4c9ccc0e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c2.png)
心脏视触叩听检查内容心脏视触叩听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体格检查方法,通过观察、触摸和叩诊等手段,来了解心脏的大小、位置、心音以及心脏杂音等情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脏视触叩听检查的内容,以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观察检查在心脏视触叩听检查中,首先需要进行观察检查。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频率、皮肤湿润度等情况,以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同时,医生还会观察患者的颈静脉充盈情况、胸部形态是否对称等,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心脏疾病的可能。
二、触摸检查接下来是触摸检查。
医生会用手掌轻轻触摸患者的胸骨左下缘处,以感知心脏的搏动情况。
正常情况下,心脏搏动有规律、有力,无明显震颤感。
如果患者出现心脏搏动减弱、增快或不规则等异常情况,可能提示存在心脏疾病。
三、叩诊检查叩诊检查是心脏视触叩听检查中的重要环节。
医生会用手指或敲击器敲击患者胸部不同区域,以听取心脏的共鸣音。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共鸣音呈现清晰、有力的特点。
如果患者出现共鸣音减弱或移位等异常情况,可能意味着心脏存在病理性改变。
四、听诊检查听诊检查是心脏视触叩听检查的核心部分。
医生会用听诊器仔细聆听患者胸部不同区域的心音。
正常情况下,心脏共有四个瓣膜,即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
医生需要分别听取这四个瓣膜的声音,并对其进行评估。
正常心音应该是有规律、有力的,没有杂音。
五、心脏杂音检查心脏杂音是心脏疾病常见的体征之一。
在听诊检查中,医生会特别留意是否存在心脏杂音。
心脏杂音是由于心脏瓣膜异常、心肌缺血、心脏肥大等原因引起的血流异常所产生的声音。
医生通过听诊器听取患者心脏不同区域的杂音,并进行评估和分析,以判断杂音的性质和程度。
通过心脏视触叩听检查,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心脏的情况,并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心脏疾病。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医生可能会进一步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心脏视触叩听检查是一种简单、无创且常用的心脏检查方法。
通过观察、触摸和叩诊等手段,医生可以了解患者心脏的大小、位置、心音以及心脏杂音等情况。
心脏视触叩诊
![心脏视触叩诊](https://img.taocdn.com/s3/m/58ce161a16fc700aba68fc08.png)
(一)心前区隆起与凹陷:正常人心前区与右 侧相应部位对称,无异常隆起及凹陷。
• ①儿童时期患器质性心脏病,如先天性心脏
病,或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或心肌炎后心肌病 伴有心脏增大,尤其是右室增大时,使正 在发育中的左侧前胸壁受压而向外隆起; • ②大量心包积液时,心前区胸壁受挤压而 向外膨隆,外观显得饱满; • ③鸡胸和漏斗胸畸形伴心前区隆起,提示 可能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等。
• 2)胸部疾病: • ①一侧胸腔积液或积气,可将纵隔推向健侧,心
尖搏动随之稍向健侧移位;一侧肺不张或胸膜粘 连,纵隔向患侧移位,心尖搏动亦随之稍向患侧 移动。 ②胸廓或脊柱畸形时,心脏位置发生改变,心尖 搏动亦相应移位。 3)腹部疾病: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瘤等,使腹 内压增高,膈位置升高,心脏移位,从而使心尖 搏动位置上移。
• 震颤的临床意义 • 震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如触及震颤则
可肯定心脏有器质性病,常见于某些先天 性心脏病及心脏瓣膜狭窄时(如二尖瓣狭 窄)。瓣膜关闭不全时,震颤较少见。 • 发现震颤时,应注意其部位及出现时间。 不同类型的病变,震颤出现的时期亦不同。 按出现的时期可分为收缩期震颤、舒张期 震颤和连续性震颤三种。
心尖搏动改变:主要是心尖搏动位置、强弱 及范围的改变
• (1)心尖搏动位置的改变:生理条件下,心尖搏动
的位置可因体位改变和体型不同有所变化。仰卧 时,心尖搏动略上移;左侧卧位,心尖搏动可左 移2-3cm;右侧卧位可向右移1.0-2.5cm;小儿、 矮胖体型、妊娠时,心脏横位,心尖搏动向上外 移,可达第4助间;瘦长型,心脏呈悬垂位,心尖 搏动向下移,可达第6肋间。
显; • 收缩期和舒张期皆可触知,收缩期更易触 及; • 坐位前倾或呼气末明显; • 如心包渗液增多,则摩擦感消失。
心脏诊断学查体--(视诊、触诊、叩诊、听诊)-
![心脏诊断学查体--(视诊、触诊、叩诊、听诊)-](https://img.taocdn.com/s3/m/177532c451e79b8968022665.png)
脉弓动脉瘤或升主动脉扩张
触诊
1、方法 检查者先用右手全手掌开始检查, 置于胸前区,然后逐渐缩小到用手掌 尺侧(小鱼际)、或示指、中指及环 指指腹并拢同时触诊,必要时也可单 指指腹触诊。
触诊
2、内容
(1)心尖搏动及心前区隆起 (2)震颤(thrill) (3)心包摩擦感(sense of pericardial friction)
三. 心脏叩诊
心房颤动) ▪ 4.脉搏检查方法及血管体征。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了解】 心血管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如心功能不全、风心病等)
➢教学内容
一.心脏视诊(inspection) 二.心脏触诊(palpation) 三.心脏叩诊(percussion) 四.心脏听诊(auscultation)
▪ 掌握S1与S2产生的机理,鉴别要点
视诊
▪ 病理性因素
①心脏本身的因素 ▪ *左心室增大: 向左下移位,见于主动脉瓣关
闭不全 ▪ *右心室增大: 向左甚至略向上移位,见于二
尖瓣狭窄 ▪ *左、右心室均增大:向左下移位,但心脏浊
音界向两侧扩大。 ▪ *先天性右位心:位于右侧相应位置
视诊
②心脏以外的因素
▪ *纵隔移位 纵隔向患侧移位,心尖搏 动向患侧移位,见于一侧胸膜粘连、 肥厚或肺不张 。
瓣膜、血管壁或心腔壁震动 胸壁 注意:部位、时期 临床意义:器质性心脏病 ①先天性心血管病 ②狭窄性瓣膜病 ③严重关闭不全-房室瓣
❖心前区震颤的临床意义
部位 R2
L2 L3张期 收缩期
病变 AS
PS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MS 重度MI
▪ *心脏以外的因素 如肺气肿,胸腔积液、积气 3.负性心尖搏动(inward impuse)
心脏检查(视触叩听、健康评估)
![心脏检查(视触叩听、健康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b427d2e8804d2b160b4ec0c2.png)
心脏检查步骤(检查前应洗手,穿隔离衣、事先征得病人的同意、注意病人的反应、保护病人的隐私、检查环境应安静舒适等)一、视诊:1.方法:病人取仰卧位或坐位,充分暴露胸部,护士立于患者的右侧,视线于病人胸廓同高,视诊的主要内容是检查心前区外形,心尖搏动的位置,以及有无心前区其他部位的搏动。
2.内容:○1心前区外形:检查有无异常隆起或凹陷。
○2心尖搏动:观察心前区胸部搏动的位置。
看看有无异常。
正常人的心尖搏动一般位于左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0.5m处,搏动直径2.5cm,距前正中线7.0~9.0cm。
二、触诊:1.方法:先用右手全手掌置于病人心前区进行触诊,必要时,可用手掌尺侧或并拢的示指与中指指腹进行触诊以准确定位。
2.内容:○1先找心尖搏动的位置:用食指轻轻按压,可触到心尖搏动的地方。
然后再从第二肋间隙开始数,找到心尖搏动的具体位置,正常人的心尖搏动一般位于左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0.5m处,搏动直径2.5cm,距前正中线7.0~9.0cm。
○2震颤及心包摩擦感:用右手掌轻轻按压感受有无震颤以及心前区摩擦振动感,触诊时要注意震颤的强度、处于心动周期的时相(收缩期、舒张期或连续性)以及位置。
三、叩诊:1.方法:病人取仰卧位或坐位,护士立于病人的右侧。
仰卧位时,护士的叩诊扳指与肋间平行,坐位时扳指与肋间垂直。
叩诊时以轻叩为宜,力度适中,用力均匀。
2.顺序:先扣左界,后扣右界,自下而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进行。
3.内容:(叩诊时应注意心脏浊音界的大小、形态、位置等。
)○1叩诊心前区的外形:叩诊心左界时,从心尖搏动最强点外2~3cm处(一般为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向外)开始,沿肋间由外向内叩诊,当叩诊音由清音变为浊音时,提示已达心脏边界,用笔做一标记,如此逐一肋间向上叩诊,直至第二肋间。
叩诊心右界时,先沿右锁骨中线自上而下叩出肝上界,然后在其上一肋间(通常为第4肋间)开始,由外向内叩出浊音界,做一标记,在逐一肋间向上叩至第2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胸骨左缘第3-4肋间搏动: 见于右室肥 大。
3)胸骨右缘第2肋间搏动:见于升主动脉瘤
4)剑突下搏动:可见于右室肥大或腹主动 脉搏动(注意鉴别)
剑突下搏动鉴别
患者深吸气,搏动增强为右室搏动,减弱为腹 主动脉搏动。
手指放平,从剑突下向上压入前胸壁后方,搏动 冲击手指末端为右室搏动,冲击手掌面为腹主动 脉搏动。
瘦长型--心脏呈垂位心尖搏动下移达 第6肋间。
B、病理因素:
1) 心 脏 疾 病: 左 室 增 大: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 右 室 增 大: 心尖搏动向左移位, 但不向下移位。 左右室增大: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 伴有心界向两侧扩大。 右位心: 心尖搏动在胸骨右缘第
5肋间—镜像位置
2) 胸腹部疾病:
向健侧移位: 一侧胸腔积液 或积气,
向患侧移位: 一侧肺不张或胸 膜粘连
3)腹 部 疾 病: 大量腹水、 腹腔巨大肿瘤等,心尖搏动位置上 移。
心尖搏动位置改变总结
生 理 性
移位
病 理 性
体位改变 胖瘦 小儿 妊娠
心 脏 原 因:右心室扩大 左心室扩大 双心室扩大
心脏外原因:肺或胸腔变 腹部病变
影响因素
声音频率:有震颤一定有杂音,但有杂音 不一定有震颤。
心脏与胸壁的距离
三 、心包摩擦感
触诊特点: 时相:收缩期、舒张
期—-双相 部位:心前区胸骨左缘
第4肋间为主 触诊:粗糙摩擦感
收缩期、坐位前倾、 呼气末更明显--心脏
更接近胸壁
这是一种与胸膜摩擦感相似 的心前区摩擦振动感。
产生机制:心包炎时,脏、 壁二层粗糙,摩擦而产生的 震动。心包积液时消失。
目的:补充验证视诊所见 方法:用右手全手掌、小鱼际肌及示、中、环指
指腹进行触诊 内容:
(一)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 (二) 震颤 (三)心包摩擦感
一、心尖搏动:
用触诊法确定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弱和范围, 较视诊更准确。
当左室肥大时、用手指触诊,被强有力的心尖 搏动抬起,这种较大范围增强的外向运动,称为 抬举性搏动,这是左室肥大的可靠体征。
顺序: 先左后右
由下而上
由外向内
叩诊目的:确定心界的大小及形状
叩诊结果:绝对浊音区与相对浊音区 相对浊音区反映了心脏的实际大小
心脏边界与肺脏重叠关系示意图
叩诊方法
患者坐位: 板指与肋间垂直 患者平卧位: 板指与肋间平行 顺序:从清—浊
叩诊顺序
左侧: 由心尖搏动 外2-3cm处开始 逐个肋间向上, 直至第2肋间
心前区隆起
肋骨、胸骨发育完成前,右先心天室性肥:厚法挤鲁压氏所四至。
先天性、后天性
联征 、肺动脉瓣狭
窄大。量心包积液
心前区饱满
心包积液、主动脉扩张
后脏挤天病压性之心:饱前风满区湿使性心
心前区凹陷
胸廓的骨性改变
佝偻病性胸廓
3、 心尖搏动
定义
心脏收缩时,心尖冲击 心前区 胸 壁对应部位, 使局部肋间组 织向外
震颤 ——猫喘 是器质性心脏病的 特 征性体征之一 有震颤即有杂音
强度与狭窄程度有关
注意要点 : 出现部位(提示病变部位) 出现时期(提示病变性质)
意义(见P102)
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二狭,主动脉瓣狭窄, 先心。
意义与分期
收缩期震颤:主动脉瓣狭窄。 舒张期震颤:二尖瓣狭窄 连续性震颤:动脉导管未闭
心脏体表投影
位于胸骨体和第2—6软肋后方, 5—8胸椎前方,上方与大血管相连,
下方为膈,2/3居左,1/3居右。
心脏检查的要求
安静的环境 适当的光线,来自患者的左侧 患者卧位或坐位,检查者在其右侧 适宜的听诊器
内容
视 诊 触 诊 叩 诊 听 诊
目录
视诊
触诊
正常心前区
心尖搏动
右侧:先叩出肝上 界, 在其上一 肋间逐个肋间向 上,直至第2肋 间 先左后右
由下而上
由外向内
(一)正常心浊音界
正常人心左界在第2肋间几乎与胸骨左缘一致, 第3肋间以下心界逐渐向外形成一外凸弧形,达第 5肋间。
右界除第4肋间处稍偏离胸骨右缘以外,其余 各助间几乎与胸骨右缘一致。
正常成人左锁骨中线至前正中线的距离为8— 10cm
心前区隆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颤
心尖搏动
心包摩擦感
心前区异常•搏正动•••常心强负心尖度性尖搏与心搏动范尖动的围搏移的动位改 变叩 叩叩心意诊诊 诊 浊义法 顺 音序 界改变及
一、视 诊 方 法
胸廓的切线位平视
胸部正位观察
二、视诊内容
1、正常心前区 左右对称
2、心前区隆起与凹陷
——心尖搏动强度范围改变
减弱
生理性 病理性
肥胖 乳房遮盖
各种心肌病变,积 液、积气;肺气肿
增强
生理性 病理性
胸壁薄、运动
发热、甲亢 左心室肥大
5、负性心尖搏动
概念: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
意义:心包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如 粘连性心包炎;重度右心室肥厚—左室向后移 位。
6、心前区异常搏动
正常人心脏相对浊音界
(二)心界各部分组成
左界: 2肋间处:肺动脉段 3肋间处;左心耳 4、5肋间为左心室
右界: 2肋间处:升主动脉和上 腔静脉 3肋间以下为右心房
心底部 2肋间以上为心底部 主动脉到左心室之间为心 腰部 心尖部由左室构成
(三)心浊音界改变 及其临床意义
心脏因素 心外因素
1、心脏病变
左心室扩大:心界向左下扩大,心腰部明
显凹陷,形似靴型。
搏动
位置 正常心尖搏动
在胸骨左缘第 5肋间锁骨中 线内 0.5— 1.0cm处
范围
直径为2.0 -2.5cm
正常心尖搏动
4、心尖搏动改变
A 、生理因素: 体位:
—心尖搏动位置改变
仰卧时,心尖搏动略上移; 左侧卧位,心尖搏动可左移2-3cm; 右侧卧位向右移1.0-2.5cm;
体型: 矮胖型--心脏横位心尖搏动可达 第4肋间;
心尖搏动外向运动标志着心室收缩期,内向运 动为舒张期。可以此来帮助确定震颤、心音和杂 音的时期。
二、震颤
概
念:震颤是指用手触诊时感觉到的一种
细小振动,又称猫喘 。
产生机制: 瓣膜口狭窄、关闭不全、异常通道使 血流产生漩涡,振动心壁或血管壁传至胸壁所致。
震颤强弱与病变狭窄程度、血流速度和力阶差呈 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