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
植物地理学知识点复习

植物地理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章1.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3.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
4.植物分类原则:人为分类、自然分类。
植物的命名:双名法,即属名加上种加词(种名)。
属名和种名均为斜体字,姓名则正体书写。
5.原核生物:细菌门:单细胞生物,无光合作用,最古老、最小的生物,适应能力极强,无孔不入蓝藻门:没有细胞膜核的单细胞生物,可进行光合作用。
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藻类:具有核、线粒体、质体等细胞器。
真菌门:完全是异养型地衣门:苔藓和蕨类植物:苔藓植物门:光合作用,没有完善的输导组织,躯体矮小蕨类植物门:种子植物:裸子植物门:营养体全部为木本,枝茎里木质部很发达。
页呈针形、鳞形、线形,稀为扇形、椭圆形或退化成鞘状,裸露的胚珠。
被子植物门:具有形态多样的营养器官,有真正的花。
6.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二者关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是推动生物进化的两种不可分割的过程。
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个体发育也都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
7.菌藻植物时代:大气层的改变、有机质的积累。
第二章1.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物种的形成与分布:P35(1)异地物种形成:(2)同地物种形成:(3)平行物种形成:3.气候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P374.分布多度指某地区或单位面积内分布的植物种或属数,也表示某植物种或属在不同地区分布情况。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1、双受精现象:种子里的胚由花粉管中的一个精子与胚囊中的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而胚乳由另一个精子与胚囊里两个中央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这就是双受精现象。
P152、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P153、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P16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P26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P742、生态因子的分类:(1)、非生物因子:①、气候因子:光、温度、降水、风等。
②、土壤因子:土壤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③、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坡位、坡形等。
(2)、生物因子:①、植物因子:植物之间的机械作用、共生、寄生、附生等。
②、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③、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等。
P74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⑴、直接作用:光照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分条件是植物水分代谢活动的主控因子,温度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一切生理过程,营养条件则与植物有机质形成、转化密切相关。
光、温、水与营养是影响植物生命活动的最直接的基本生态因子,称为生存条件。
当环境中某种生存条件出现异常变化,便会直接抑制植物生命活动或威胁植物生存,这种现象称为环境胁迫。
⑵、间接作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的各种特性影响光、温、水与营养等生存条件的分布与组合,从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与分布。
动物啃食、寄生、风、火、土壤侵蚀等部分或全部地破坏植物的现象,称为干扰。
⑶、阶段性:生态因子对植物具有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名词解释1、最小面积:对一定的群落类型能够提供足够的环境空间,或者能够保证展现出该类群落类型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的真是特征的一定面积。
2、植物环境:在群落内部,由于群落本身作用形成的特殊环境,是群落内部的一个组成部分。
3、植物区系:某一地区或某一时间内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4、生态位:一个生物单位(个体、种群、种)的综合体,在群落中与该生物所占有的空间有关。
5、植物种群:某一地段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一定的植物种群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植物组合。
6、植物内稳态:植物控制小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7、生物入侵: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8、环境:某个特定主体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
9、植物分布区:一个地区或一个群落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10、地带性植被:大体上与气候相吻合,在陆地表面呈带状分布,占有大面积的植被,成为地带性植被或显域植被。
11、竞争排斥原理:生态学上完全相同的种,不能长久的共存,最终一个种被另一个种所取代。
(高斯假说)、12、种群:是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有机集合。
13、地理残遗分布:一些分布很广的植物在冰期时分布范围会急剧缩小,至今仍保存狭小的分布区的现象。
14、垂直带谱: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替顺序形成的一定体系。
15、群落成员型:根据物种在群落中的各种特征综合评价其作用和地位额尔划分出来的物种类型,如优势种,建群种,伴生种等。
16、高斯假说: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不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
(若生活在同一地区,由于剧烈的竞争,他们必然会出现栖息地、食物、活动时间或其他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17、种: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括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个体。
18、生理性干旱:当土壤溶液浓度很高,降低土壤渗透势,导致土壤水势低于植物水势时,植物不能从土壤中吸水,反而会出现脱水的现象称生理性干旱。
植物地理复习资料

(5)新出现的岛屿上,首先到来的是风播植物,稍迟为海流携带植物,然后是鸟播植物。
7.简述物种命名的基本规划及其变化:
林奈:属+种+名其中属名字首要大写,统一用斜体;
种名字首小写,统一用斜体;
命名人字首大写,可缩写,用正体;
1)植物的拉丁名命名人有两个,将两人姓氏用et或用“&”连接
2)植物由一位作者命名,但由另一位作者代为发表,两人姓氏需用拉丁文的前置词ex连接,代为发表者姓氏放在后面
3)某分类学家将属名定错,后经别人改正者,则保留原来种的命名,只更换属名,并将原命名人加括号附于种加词之后
4)对植物的亚种或变种命名,为属名+种加词+变种加词(书写时,要求在变种加词前写上变种Variety的缩写var.)
12.简述植物耐性限度的调整方法:
内稳态;驯化;休眠;周期性调整。
13.简述岛屿面积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和规律
面积小于9hm2的小岛,半径在160m以下,不会有淡水保存,主要是海滩生境,容纳植物数量和种类非常有限。当岛屿面积扩大时植物种类随之有所增加。
14.描述可见光和紫外光的生态作用和影响
可见光在诱导植物形态建成、向光性和色素形成方面,不同波长的可见光的作用不同
详细解译:根据实况调查资料,全面修正初步解译,提高解译可信度,对详细解译图可再次进行野外抽样调查或重点调查,确认可信度,直到满意为止。
制图: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结果,一般是以图的形式提供。目视解译图可由人工逐张转绘成图,也可在人工转绘基础上进行光学印刷成图,或用计算机制图,但无论哪一种制图都应符合制图精度要求。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1、洪堡将植物地理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首次提出“植物地理学”这一名词。
1807年洪堡发表的《植物地理学知识》专论,成为划时代的代表著作,标志着植物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种(species):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个体。
基本特征:物种是可育的自然群体,与其他自然群体是生殖隔离的——使各物种成为独立的进化单位。
3、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
林奈认为,分类和命名是科学的基础。
《自然系统》一书是林奈人为分类体系的代表作。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1707—1778)创立了“双名制命名法”(简称“双名法”)植物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一个是属名,一个是种名,连起来就是这种植物的学名,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scientific name)。
4、植物界的大类群:(一)、原核生物包括细菌门和蓝藻门;单细胞生物;无真正的细胞核;繁殖方式:直接分裂·细菌门最古老、最微小(1-10 μ);无孔不入;1600种;生长极快;适应能力极强·蓝藻门含叶绿素a;可营光合作用;营养条件简单;生物群落的先驱者;分布范围广(二)、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真核藻类有细胞核结构;单细胞藻或多细胞藻(无根茎叶的分化);含叶绿素a ,营自养型生活;繁殖方式多样·真菌门大多数真菌个体由菌丝缠绕构成;有细胞核结构;无叶绿素,典型的异养生物(寄生、腐生或共生);繁殖方式多样;种类繁多(7 万多种);特殊的生物类群·地衣门自养型的蓝藻或绿藻与异养型的真菌的共生体;能适应恶劣环境;根据形状分为3 大类:壳状、叶状、枝状(三)、苔藓和蕨类植物·苔藓植物门呈叶状或有茎叶分化;自养型,营光合作用;没有根的分化(假根);吸收功能由营养体表面执行;躯体矮小;多数生于潮湿环境(还不能摆脱水的限制);繁殖方式特殊·蕨类植物门有根茎叶分化;自养型,营光合作用;有维管束;繁殖方式与苔藓植物类似;几乎均为草本;多分布于湿热环境(四)、种子植物植物界最繁盛的类群,25万余种;以种子进行繁殖,利于种族繁衍;维管束更加发达,机械组织和疏导组织更加完善;花粉管出现,受精作用可以不再以水为媒介;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门全部为木本;叶呈针形、鳞形、线形;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胚珠裸露,由它转化而成的种子也是裸露的;分为苏铁、银杏、松杉和买麻藤四纲。
植物地理复习总结

植物地理复习总结绪论学习目标1、认识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
2、了解植物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1〕地球上的植物达50万种,占有机质总质量的99%。
2〕植物释放大量游离氧,把地球上原始缺氧环境变成含氧量达20.8%的现代大气,并使地球的氧气得以平衡。
3〕植物种类繁多、分布普遍,是动物直接或间接的生活资源,维持着全球生态平衡。
4〕植物群落对各地的自然环境整体起着稳定作用和整合作用,是生态系统的根底。
5〕参与土壤循环。
6〕指示环境。
7〕美化环境。
植物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1〕研究对象: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的植物种类组成、结构、形成、开展、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研究内容:植物的演化、地理分布规律和制约因素;生态条件对植物生活的影响作用和植物的适应类型;作为自然体的群落的各种特征;世界不同陆地植被类型的性状,空间布局和植被区划;植物地理学对于其他相关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3〕相关学科:地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群落学、植物区系学等。
第一章植物器官学习目标:1、了解植物器官的分类及其功能。
2、了解及能够区分各类器官的特征。
3、明白学习此章内容的意义。
器官—植物体内既有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又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局部。
包括:★营养器官—根、茎、叶★繁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第一节营养器官一、根1、根的根本功能:吸收、运输、固持、储藏。
2、根系的分类1〕直根系:主根、侧根(较高、榕树、花生、油菜、双子叶植物)2〕须根系:没有主根〔大、椰子、槟榔、假槟榔、水稻、葱、蒜、单子叶植物〕思考与讨论:直根系与须根系的植物各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3、根的变态 1〕储藏根块根:番薯、麦冬〔侧根变态〕肥大直根:白萝卜〔直根变态、十字花科〕、胡萝卜〔韧皮部变态、伞形花科芹菜、香菜等〕 2〕寄生根菟丝子寄生根木耳寄生13〕支柱根玉米支柱根红树支柱根 4〕气生根浅根系——大叶榕〔易倒伏氮气〕榕属—大叶榕、小叶榕、黄金榕、垂叶榕、橡皮榕、高山榕 5〕板状根6〕呼吸根池杉水杉〔水分过多,土壤缺氧,把根往上长〕思考与讨论:植物的根为什么会变态?其有什么作用?第二节茎〔枝条〕瓶子树、热带草原、仙人掌一、茎〔枝条〕1、功能:支持、输送、储藏。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武吉华版)(一)综合复习部分一、名词:1.植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植物个体。
3.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
4.个体发育:是指某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在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5.系统发育:一种生物或者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6.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7.分布区:是一个种系或任何分类单位(种、属、科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
8.种的分布区:一个物种有若干植物个体组成,它们所占有的全部地域构成该种的分布区。
9.分布中心:在属的分布区范围内,数量最丰富的地区称为该属的分布中心或多样性中心。
10.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人为或自然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1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等。
12.适应: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广义】是指植物所具有的任何有助于植物生存和繁殖的特征,包括形态、生理、发育和行为等方面的特征,都称之为适应。
【狭义】指植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繁殖的任何可遗传特征,这种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3.生态幅:在自然界中,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环境,并具有期特定的适应范围,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耐性范围。
14.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裂解水分子,同化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篇: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①植物是生产者②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③植物能够影响环境,净化环境④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植被,研究内容包括植物区系地理和植被地理。
第二章细胞: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物种: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指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极为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且能自然交配,产生正常后代,并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系统发育即生物种族的发展史。
可以只一个类群形成的历史,也可以指生命在地球上起源和演化的整个历史过程。
个体发育指某种生物从它生命中的某一个阶段(孢子、合子、种子)开始,经过一些发展阶段,再出现当初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形态和生殖上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相互联系: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对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有着很大的作用,二者促进了生物的演化。
颈卵器植物:雌性生殖器官为颈卵器的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单叶和复叶的区别及联系?单叶是在一个叶柄上只生一片叶片。
复叶是在叶柄上着生两片以上完全独立的小叶。
复叶的叶柄称为叶轴或总叶柄,叶轴上所生的叶称为小叶,小叶的叶柄即为小叶柄。
区别:叶轴的顶端没有顶芽,而小枝常具有顶芽;小叶的叶腋一般没有腋芽,芽只出现在叶轴的腋内,而小枝的叶腋都有腋芽;复叶脱落时,先是小叶脱落,叶脱落,最后叶轴脱落;小枝上只有叶脱落;叶轴上的小叶与叶轴成同一平面,小枝上的叶与小枝成一定角度。
叶序:叶在茎上都有一定的排列方式,称为叶序。
常见类型①互生:每节着生1片叶,如樟树②对生:每节相对着生2片叶,如女贞③轮生:每节着生3片或3片以上的叶,如夹竹桃④簇生(从生):节间缩短密接,叶成簇着生在短枝上,如金钱松、银杏⑤基生:植物无明显的地上茎,叶从植物贴地面的基部生出,如蒲公英植物的分类系统:①人为分类系统:根据植物的用途、形态结构、生活习性,或选择植物的一个或几个明显的特征,而不考虑物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对植物进行分门别类的分类方法。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全

植物地理学第1章绪论1. 植物地理学研究对象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以及区域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分布规律和成因。
1.1植物地理学的分支植物区系地理学:区系是一个地区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研究某一地区植物种类组成、分布、起源和演化历史的科学。
植物生态地理学:研究环境与植物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历史地理学:研究植物在地质历史中变迁的科学。
1.2植物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植物学是植物地理学的基础。
植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生态学研究植物群体与环境的关系,特别关注环境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植物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把植物作为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植物地理学就成为自然地理学的一部分。
植物地理学与古植物学:研究古植物发展的时空关系是植物地理学和古植物学共同研究的领域。
2. 植物地理学的发展2.1植物地理学的萌芽古希腊在公元前372~287年发现了气候、土壤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并写出《植物历史》和《关于植被的论文》的记载。
周代(公元前1066-403年)的《诗经》记载有刺榆和榆树两种非常接近的树木在生态分布上的差异性。
西周(公元前1066-771年)《禹贡》记载了当时黄河下游直到长江三角洲的植被水平分布。
战国《管子.地员篇》分析了土地与植物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并注意到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现象和阴阳坡的差别。
2.2植物地理学的奠基和发展1807年,Humboldt发表《植物地理学知识》,植物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用进化论的观点阐明生物的地理分布,并解释其原因,把进化论引入生物地理学。
19世纪末,丹麦学者Warming《以植物生态地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1895)和德国学者Schimper《以生理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1898)。
现代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主要是在这两部著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植物地理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它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2.植物区系---是某一区或者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被种类的称,一个地区内部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3.种分布区----某种植物全部个体所占空间的总和4.分布中心---又称多样性中心,在某一植物属的分布区中,种最丰富的地区5.环境----影响植物体生命活动的外界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称6.生境----植物生活所在地的环境7.生态因子-----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8.最小因子法则-----又称最低量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生态因子9.耐性定律----每株或每种植物对影响它的每一项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下限,上下限之间为耐受范围10.生态福-----又叫生态幅度,生态价,生态域,即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幅度11.限制因子----植物的生存与繁殖依赖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关键性生态因子就是限制因子12.先饱和点----当光照条件一定条件时,即使在加强光照,光合作用的速率也不变,这个点就是先饱和点13.先补偿点-----随着光照增强,光合作用不断增强,当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14.温度系数---没升温10C,化学反应加快的倍数15.活动积温----在均温》10C的正值累加16.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裂解水分子,同化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过程17.渗透势---又称溶质势,是由于细胞液溶质对水分子的吸引力形成的,以负值表示18.基质势------是细胞内胶体物质的氨键水合作用和毛细管表面张力作用对自由水的吸引所引起的负值19.压力势-----指细胞原生质吸水膨胀时,受到细胞壁反弹压力,正值表示20.滴泌现象----空气湿度达到100%植物不能发生蒸腾而以液体的形式向体外溢出,这种现象称为滴泌现象21.植物生活型-----植物长期综合适应环境的方式和形态特征,不考虑亲缘关系,只考虑外部形态,只要外貌上,生活方式上相同就是同一生活型22.群落最小面积----包含了群落大多数种类的最小空间23.多度----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目24.投影盖度---植物地上器官垂直投影所覆盖土地的面积25.基部盖度----又称纯盖度,是指植物基部实际上占的面积26.优势种----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包括群落每层中的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环境影响最大的种类27.伴生种-----除了优势种以外的其他所有种类28.标志种----生态幅度狭小而对群落有标志作用的种29.植物群落的波动----在短期或周期性的气温或水分变动影响下,植物群落出现逐年或年际的变化30.演替----指在某一地段上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代替的过程31.演替顶级-----32.顶级群落-----如果没有外来干扰,即使原始群落性质完全不同,也会达到同一种稳定的植物群落,这称为顶级群落33.群丛----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指在主要种类组成上相同,外貌结构上一致,并与生态环境构成一定相互关系的一些植物群落的联合34.植被型-----最重要的高级分类单位,它是在主要种类组成上相同,外貌结构上一致,并与生态环境构成一定相互关系的一些植物群落的联合35.群系----最重要的中级分类单位,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36.稀树草原----又称萨王纳群落,指在热带夏雨型气候条件下,位于热带森林到热带荒漠之间广大地区的植被总称37.红树林---是分布在热带海滩上的一类(盐生)常绿木本植物群落38.植物的命名----属名加上种加词,再加上命名人名字的缩写39.层片----属于某一生活型的植物,有相当的数量,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空间,所形成的特定结构40.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生长过植物的地方或是原来有过植被,但已彻底消灭的裸地41.次生裸地----42.指示植物或指示植物群落---生态组狭窄能指示一定环境条件的植物或群落43.共优种----每层中两个以上的优势种共同构成的优势种44.建群种---群落中主要层的优势种,通常指最上层物种45.种群-----在一定地域内同种个体的集合46.适应-----是生于某种生态环境中的植物具有一些特殊性能或者它能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或增强抵御不利条件47.趋同----彼此亲缘关系很远的不同类群又相似的生境中产生相似的适应特征48.趋异----起源相同,亲缘相近的植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中。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绪论1.植物地理学的定义?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地理学和植物学的交叉学科。
2.植物地理学的创始人?植物地理学,属于自然地理学科的分支,是由德国人——亚历山大·洪保德(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1807年创建的。
洪保德认为,植物地理学是研究“从赤道到极圈,从海洋深处到永久雪线以下植物的数量、外貌和分布”。
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广义理解的植被。
3.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内容?①植物区系地理(也称植物种属地理):主要研究植物种类分布规律、各地区植物区系的种类组成和形成原因。
②植物生态地理学(ecological plant geography)也叫植被地理.:主要研究各地区植被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以及这些特征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③植物历史地理学:研究植物在地质历史中的变迁,各地植物区系起源和发展历史。
4.植物地理学是地理学和植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5.生物圈包括哪几部分?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约为20km。
6.植物地理学和生态学之间的关系?植物生态学是在植物生态地理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植物个体生态学、植物种群生态学、植物群落生态学。
植物个体生态学的发展与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密切相联系,因而又称为植物生理-生态学。
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他不仅研究植物、植被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更探讨植物、植被的空间变化规律。
因此,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内容虽与植物生态学有重复,但研究范围更广,研究尺度更大。
所以,植物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边缘性、交叉性显著。
7.植物地理学有哪些的作用?(1)植物地理学是认识生物圈的工具。
(2)植物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是改造和保护环境的基础知识、是创造和谐环境的必备工具。
植物地理学复习材料(完整版)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解释下列名词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领域与范围的总合,称为生物圈。
二、问答题1.阐明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植物是生产者(2)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3)植物能够影响环境,净化环境(4)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2.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什么?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植被,研究内容包括植物区系地理和植被地理。
3.阐明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和生态学的关系?植被是由植物组成的,因此与植物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从1866年海克尔创立生态学以来,生态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包括许多分支学科,植物地理学与其中的群落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植物生态学、陆地生态学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4.植物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植物地理学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时期:1)植物地理学的开端:古西腊的提奥夫拉斯特(370-285DC)到18世纪(1)古代植物地理学的萌芽:古西腊、我国周代、战国(2)近代植物地理学的前奏:18世纪中期到末期(3)近代植物地理学基础的奠定: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2)植物地理学的巩固时期:1820-19世纪50年代3)植物地理学的发展时期:1855年至现在;19世纪末开始,植物地理学就按照各个分支学科发展。
第二章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类群一、解释下列名词物种: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和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双名法:双名命名法是指用拉丁文给植物的种起名字,由两个拉丁字组成:属名+种加词+命名人名。
植物地理学复习材料(完整版)

植物地理学复习材料(完整版)1、洪堡将植物地理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首次提出“植物地理学”这一名词。
1807年洪堡发表的《植物地理学知识》专论,成为划时代的代表著作,标志着植物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花 :被子植物的花由花柄、花托、花被、雄蕊群、雌蕊群组成。
根据花中有无雌蕊和雄蕊,把花分为3类:两性花,单性花,无性花。
3、花序及其类型:花在花序轴上排列的方式叫花序。
总花柄称为花序轴或花轴。
单生花:一朵花单生于枝顶或叶腋。
无限花序:开花的顺序是花序轴基部的花或边缘的花先开,顶部花或中间的花后开,其花序轴可延长,如总状花序、圆锥花序、伞形花序等。
有限花序:开花顺序为自顶(上)至基部,自中心向外圈,花序轴丧失顶端生长能力。
分为单歧聚伞花序、二歧聚伞花序、多歧聚伞花序、轮伞花序、头状花序。
4、果实:由子房与花的其他部分如花托、花萼等共同形成,形成果皮和种子两部分。
真果:直接由子房发育而成,如小麦、桃等的果实;假果:由子房、花托、花萼,甚至整个花序共同发育而成,如梨、苹果、无花果等。
根据果皮的形态结构分为2类。
5、双名法:瑞典植物学家林奈(1707—1778)1753年创立了“双名制命名法”(简称“双名法”)植物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一个是属名,一个是种名,连起来就是这种植物的学名,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scientific name)。
6、植物界的类群7、菌类植物 :菌类植物是异养低等植物。
植物体无根、茎、叶分化,单细胞体、丝状体或原生质团。
菌类植物约12万种,分为3门;细菌门、粘菌门、真菌门。
(1)细菌门:细菌是单细胞原核生物,一般几微米大小,具纤维素细胞壁,无细胞核。
营养方式:分为寄生细菌和腐生细菌2种。
寄生细菌能致人畜和植物病害;腐生细菌分布最广,生活在动植物的遗体上、土壤、污水、人及动物的消化道中。
生殖方式:细菌的生殖方式是营养繁殖,一个细菌分为两个细菌。
环境不宜时,细菌可形成芽孢,具有很强的抗逆能力。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生物圈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领域的总和.是自然环境的有机部分.生物膜:地表上下100m的区域,生物繁衍最集中的范围.植物与生物圈:植物有机体占生命有机体的99%.二、植物的生态作用1、平衡地球现代大气成分2、维护地球系统的生态平衡3、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4、植物与人类生存三、植物地理学研究对象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1)种群分布:植物种和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2)植被类型及分布:植被类型与温度带、植被类型与干湿带、植被类型与地形地貌、植被类型与土壤带(3)植物区系:区系成分、区系范围、区系特点、区系演化、区系划分等五、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区系植物地理学、生态植物地理学、历史植物地理学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第一节植物分类与植物系统进化一、植物分类基础知识(一)生物分界学说简介二界系统:动物界(Animalia) 、植物界(Plantae)三界系统:植物界(Animalia)、动物界(Plantae)、原生生物界(Protista)四界系统:植物界(Plantae)、动物界(Animalia) (除原生动物外)、原核生物界(Monera)(原生动物、细菌和蓝藻)、真菌界(Fungi)五界系统:植物界(Plantae)、动物界(Animalia)、原生生物界(Protista)(包括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粘菌等)、真菌界(Fungi)(包括真菌和酵母等)、原核生物界(Monera)(细菌和蓝藻等)(二)植物分类原则、单位、命名1. 物种种——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与生物学特性相似的植物个体的组合。
2. 植物分类的原则和依据原则:客观反映亲缘关系和进化过程。
依据:人为标准——形态+人为标准——形态+人为标准+其他常见的植物分类按形态结构特点低等植物:植物体结构简单,无根茎叶分化(藻类、菌类及地衣)高等植物:植物体有根茎叶分化(苔藓、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按繁殖器官及繁殖方式隐花植物:以孢子繁殖新个体(菌类、藻类、地衣、苔藓、蕨类植物)显花植物:以种子繁殖产生新个体(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按维管束系统维管束植物(vascular plants):(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非维管束植物(non-vascular plants):(藻、菌、地衣、苔藓)按胚珠位置裸子植物:胚珠裸露被子植物:胚珠具包被,开花过程非常明显,具有真正的花按光合作用色素藻类植物分门的主要依据。
(完整版)植物地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1.1、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作为生物圈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植被。
植物地理学的基本任务:阐明地球上植物和植被的分布的基本规律。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上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和分级分类;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分布区和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岛屿植物为主的拓展和灭绝等。
1.2植物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植物学是植物地理学的基础。
植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生态学研究植物群体与环境的关系,特别关注环境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2、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植物是生产者;2.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3.植物为大的某些生物提供的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
4.植物是环境的构造者。
(表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土壤的形成、群落的演替、净化环境等方面。
)第二章植物形态结构与基本类群2.2细胞类型:原核细胞:直径为0.2~10μm,没有核膜将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隔开,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原核生物。
真核细胞:具有细胞器和细胞核,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真核生物。
古核生物: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名称,表示一类生活在极端特殊环境中的细菌。
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
2.3.细胞器:是在细胞基质中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
2.4植物的组织1分生组织(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的细胞群)位置: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
2成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分泌组织。
2.3植物的器官器官(organ):是由多种组织构成、在外形上有显著形态特征和特定功能、易于区分的部分,是组成植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器官的类型营养器官(vegetative organ):根、茎、叶生殖器官(reproductive organ): 花、果实、种子根的类型一株植物根的总体称为根系,包含主根及它分支的各级侧根、或不定根或它分支的各级侧根。
植物地理学知识点整理

1、叶的组成:叶片、叶柄、托叶观察叶片的要素:叶尖、叶缘、叶脉、叶基叶的形态:叶的大小和形状;叶脉及脉序叶序分为:互生叶序;对生叶序;轮生叶序;簇生叶序2、植物分类原则和依据原则:客观反映亲缘关系和进化过程。
依据:人为标准——形态+人为标准——系统发育分类3、植物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1)原核生物(孢子植物又叫隐花植物)基本特征:细胞核无核膜包裹,环形裸露的DNA分子,没有细胞器的原始单细胞生物细菌门、蓝藻门(2)真核藻类、真菌和地衣(孢子植物)基本特征:真核细胞有细胞核细胞器藻类、真菌门、地衣门(3)苔藓与蕨类植物(孢子)基本特征:有了根茎叶分化,孢子繁殖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4)种子植物(显花植物)基本特征:体内有维管组织——韧皮部和木质部;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
裸子植物门、被子植物门4、高等植物(茎叶植物、有胚植物)(1)颈卵器植物: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2)维管束植物: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被子植物门蕨类植物门是颈卵器植物到维管束植物的过渡植物。
6、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分布区是一个种系或任何分类单位(科属种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
描绘种分布区的方法有:点图法;轮廓法;涂斑法世界种: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的植物种特点:真正分布的总面积可能不大,但世界各地均能找到其生存的局部生境;因人畜携带而广布世界各地(草本植物为多);种类极少,一般为盐生植物或淡水植物特有种:分布局限于某一地区范围内的植物种特点地区可大可小,分大陆特有、省域特有、地方特有和局地特有。
7、间断分布区的主要类型(1)北极-高山式间断分布:毛茛(2)大陆东西式间断分布(西欧-东亚式间断分布) :铃兰、獐耳细辛(3)大陆-海洋-大陆式间断分布(北美-欧亚间断式分布):斑叶兰、高山露珠草、圆叶鹿蹄草(4)南美-北美间断式分布:山芹菜、香根芹8、物种的形成:异地物种形成;同地物种形成;平行物种形成。
植物地理学复习

集合体。
植物群落基本特征
具有一定物种
具有一定外貌
具有一定群落 结构
形成群落环境
是一个功能集 体
一定分布范围 和分布规律
一定的动态特 征
群落的边界特 征
一个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高度 和密度,从而决定群落的外部形态。
每个植物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种群组成的。 因此,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首要特征。 一个群落中种类成分的多少及每种个体的数 量,是度量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添加标题
三.迁移成分
指迁移路线。
添加标题
四.历史成分
在区系区域内出现的 时间。
添加标题
五.生态成分
指物种对生境的适应 性
四、世界植 物区系区划 与区域分异
植物(区系)区划: 利用各种植物区系成分分析方法把那些 植物区系种类组成、地理成分与起源、不同 等级的特有性与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 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切程度所分成的若 干等级。 植物分布区边界密集的地方,常是相邻 植物区系之间的自然分界线。
分布区:是一个种系 或任何分类单位(种、
பைடு நூலகம்
05
添加标题
属、科等)在地表分 布的区域。通
06
添加标题
常以种的分布区为基 础。
07
添加标题
成因解释:特定古地 理条件、特殊遗传进 化
08
添加标题
基础、现代自然环境。
添加标题
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添加标题
一.地理成分
指现代地理分布地。
添加标题
二.发生成分
指起源地(包括话是 资料证明)
植物的生活型类型(Raunkiaer 生活型系统): 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cm以上。 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cm之下,多为半灌木 或草本植物。 地面芽植物:又称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 地面土层内,冬季地上部分全枯死,即为多年生 草本植物。 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 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一年生植物:以种子越冬。
植物地理学复习重点

植物地理学一、名词解释:1、物种: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极为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且能自然交配,产生正常(可育性)后代,并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2、个体发育:是指某种植物从他生命的某个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发展阶段,再现当初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形态上和生殖上各方面的发展变化.3、系统发育:生物种族的发展史,可以指一个类群形成的历史,也可以指生命在地球上的起源和演化的整个历史过程。
4、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5、生态入侵: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另一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6、需水量(蒸腾系数):植物制造1g干物质所需水分7、蒸腾效率:指植物每消耗1kg水形成的干物质重量8、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裂解水分子,同化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1)光反应:在光照条件下,叶绿素吸收光能并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2)暗反应:一般在暗处(也可以在光照下),由酶催化完成的二氧化碳还原固定过程,这是一类利用活跃化学能合成具有稳定化学能的糖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不需要光和叶绿素参加。
9、黄化现象:植物叶绿素形成需要光照,当植物长期处于缺乏光照的条件下,植物不仅不能形成新的叶绿素,还会使已有的叶绿素逐渐消失,植物体变成黄白色的现象。
10、春化作用:指很多温带一二年生植物在种子萌发期间,必须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经历一定时间,才能诱导进入生殖期(开花)。
11、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2、生活型: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综合适应特征来划分植物类群,以反映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13、积温:就是日平均温度与天数的乘积,也称>0摄氏度积温。
14、有效积温:植物各个发育期实际上需要满足一定的有效积温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发育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地理学引言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领域的总和.是自然环境的有机部分.生物膜:地表上下100m的区域,生物繁衍最集中的范围.植物有机体占生命有机体的99%.植物的生态作用:1、平衡地球现代大气成分2、维护地球系统的生态平衡3、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4、植物与人类生存植物地理学研究对象: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第一节植物分类种是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植物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
种内如有某些个体积累了一定的形态变异,而且比较稳定,又分布在一定空间区域,据此可划分出变种。
如有一些个体,虽有形态变异,但零星分布(没有一定分布区),可列为变型。
种内还可分出若干亚种,即形态变异稳定,分布上或季节上与种内其他个体有隔离的类群。
植物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植物的命名:林奈的双名法,并使用拉丁文避免词义发生变化和误解,双名即属名加上种名。
植物界的大类群:一、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包括细菌门和蓝藻门。
1)细菌门细菌是单细胞原核生物,一般几微米大小,具纤维素细胞壁,无细胞核。
营养方式:分为寄生细菌和腐生细菌2种。
寄生细菌能致人畜和植物病害;腐生细菌分布最广,生活在动植物的遗体上、土壤、污水、人及动物的消化道中。
生殖方式:细菌的生殖方式是营养繁殖,一个细菌分为两个细菌。
环境不宜时,细菌可形成芽孢,具有很强的抗逆能力。
2)蓝藻门蓝藻也是没有细胞核膜的单细胞生物。
它和细菌的主要差别是含有叶绿素a,以及数种类胡萝卜素、藻蓝素。
二、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1)藻类植物藻类植物是自养低等植物,没有根、茎、叶分化,多为单细胞个体,或为多细胞丝状体、球形体或枝状体。
藻类植物的光合器均具有叶绿素a 和β-胡萝卜素。
藻类植物多生于海水或淡水,或潮湿土壤、树皮和石头上,适应能力强。
低等藻类仅有营养繁殖,高等藻类具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无性繁殖产生孢子,直接形成新个体;有性繁殖形成配子,雌雄配子结合为合子,合子再发育成新个体。
2)真菌门真菌是一类不含叶绿素、异养真核生物。
一般由丝状体的菌丝构成。
菌丝成束集中生长,叫菌丝体。
营养方式:营养方式有寄生、腐生,或兼性寄生等方式。
繁殖方式:包括营养繁殖、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营养繁殖时菌丝断裂形成新植物体;无性繁殖时可产生多种类型的孢子;有性繁殖时,产生各种有性孢子,进行核配形成合子。
收水分与无机盐。
三、苔藓和蕨类植物1)苔藓植物苔藓植物在高等植物中是较特殊的类群,它没有完善的维管束,没有根的分化(只有简单的假根),吸收功能全部由营养体表面执行。
苔藓植物门分成苔纲和藓纲。
2)蕨类植物(1)形态结构蕨类植物既是高等的孢子植物,又是原始的维管植物。
孢子体:孢子体发达,具有初生维管组织,叶分为营养叶和孢子叶。
孢子囊生在孢子叶背面边缘。
孢子(n)经过减数分裂形成。
配子体: 孢子萌发后成为配子体。
配子体上产生颈卵器和精子器,受精卵发育成胚,胚长大形成孢子体。
(2)蕨类植物生活史蕨类植物具有明显世代交替,孢子体世代占优势。
从受精卵萌发,到孢子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这一过程称为或称为无性世代(孢子体世代2n),从孢子萌发到精子和卵结合阶段,称为有性世代(配子体世代n)。
(3)蕨类植物的分类蕨类植物门分为五个纲:松叶蕨纲、石松纲、水韭纲、楔叶纲和真蕨纲(图2.28)。
真蕨纲为进化的大型叶蕨类,亦称真蕨类(fern)。
四、种子植物1)裸子植物(1)裸子植物的特征裸子植物是较原始的种子植物。
因种子没有果皮包被,故称裸子植物。
孢子体:裸子植物均为木本植物,有强大的根系,维管组织发达,能进行次生生长。
叶为针形、条形。
胚珠裸露,成熟后形成种子,无心皮包裹。
裸子植物的孢子叶聚合成球花。
雌、雄配子体进一步退化寄生在孢子体上,无独立生活能力。
裸子植物的生殖器官,有不同的术语。
雄花←→小孢子叶球雌花←→大孢子叶球花粉粒←→小孢子胚囊←→大孢子成熟花粉粒←→雄配子体成熟胚囊←→雌配子体(2)裸子植物的分类裸子植物在中生代最为繁荣。
目前仅存近800种,隶属于12科71属。
我国是裸子植物种类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其中不少是第三纪孑遗植物。
裸子植物门分五个纲: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红豆杉纲和买麻藤纲。
苏铁纲:常绿木本植物,茎干粗壮。
大型羽状复叶集生于树干顶部。
孢子叶球生于茎顶,雌雄异株。
松柏纲:常绿或落叶乔木,孢子叶球单性,同株或异株,孢子叶常排列成球果状。
松柏纲植物一般称为针叶树。
松科、杉科、柏科具很多特有种,如油松、黄山松、银杉;水杉;柏木、侧柏、刺柏等。
红豆杉纲:常绿乔木或灌木。
孢子叶球单性异株。
红豆杉纲原属松柏纲,后发现其雌球花简化,不形成球果,与松柏纲其他类群差异较大,故独立成红豆杉纲。
买麻藤纲:灌木或藤本,叶片形态多样,孢子叶球单性,异株或同株。
有类似于花被的盖被;胚珠1 枚,珠被1~2 层。
成熟大孢子叶球球果状;种子包于由盖被发育而成的假种皮中,胚乳丰富。
2)被子植物(1)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被子植物是植物界发展最高级的类群。
具有真正的花。
具有双受精现象,两个精细胞进入胚囊后,一个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合子,发育成胚,另一个与极核结合,发育为胚乳(3n)。
孢子体高度发达,配子体进一步退化,无独立生活能力,完全寄生在孢子体上,结构上比裸子植物更简化。
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特征比较高等植物进化比较低等植物:或称原植体植物,或无胚植物,是植物体无根茎叶分化,无胚产生,生殖器官多为单细胞结构的各门植物,包括藻类、菌类和地衣高等植物:或称茎叶体植物,或有胚植物,是植物体生殖器官为多细胞结构,有胚产生的各门植物,包括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苔藓、蕨类、裸子植物的雌性生殖器官都为颈卵器,这几门称为颈卵器植物高等植物中,除去苔藓植物外皆有疏导组织,称为维管植物,其他属于非维管植物仅用孢子繁殖、不开花、不结果实的各门植物归为一类,称为孢子植物,或隐花植物,包括各门藻类,真菌,地衣,以及苔藓和蕨类开花和产生种子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总称为种子植物,或显花植物个体发育:植物从生命的某个阶段(孢子或种子)开始,经过一系列发展,再现这个阶段的过程。
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环境:指某个特定主体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就某一株植物而言,环境还包括毗邻生长的同种或其他种的植物个体。
环境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小环境指对植物具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植物个体或群落栖息地上的小环境称为植物的生境。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所有的生态因子构成植物的生态环境。
非生物因子:气候因子:光、温度、降水、风等。
土壤因子:土壤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坡位、坡形等。
生物因子:植物因子:植物之间机械作用、共生、寄生、附生等。
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等。
当环境中某种生存条件出现异常变化,便会抑制植物生命活动或威胁植物生存,这种现象称为环境胁迫。
动物啃食、寄生、风、火、土壤侵蚀等部分或全部地破坏植物的现象,称为干扰。
Liebig最小因子法则: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生态因子。
限制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关键性生态因子就称为限制因子。
Shelford耐性定律:每株或每种植物对影响它的每一项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为耐性范围。
任何接近或超过植物耐性范围的生态因子都可以成为限制因子。
适应: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够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表型可塑性:由于环境影响而导致的基因型不变而表现型变化的现象。
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即耐性范围。
植物的生态幅受到相互影响的多种生态因子组合的综合作用。
不同植物对同种生态因子的生态幅不同,同种植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生态幅不同,同种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同种生态因子的生态幅不同,同种植物对同一种生态因子的生态幅在不同环境中也不相同。
广生态幅种指该种植物对某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相对较宽,较窄为窄生态幅种。
广生态幅对某些极端环境的适应力较弱,而窄生态幅较强。
植物的分布区分为:生理分布区和生理最适分布区,生态分布区和生态最适分布区。
前者不考虑生物因子的影响。
植物内稳态:指植物控制小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能在一定范围内扩大植物的耐性范围。
植物对生态因子的耐性限度进行小尺度的调整,包括驯化、休眠和周期性补偿变化。
每种植物完成个体生活史需要一定的物质和能量等有利条件作保证,这种关系称为植物的需求性生态类群:在相似的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经过相似的自然选择和进化,对某一项生态因子形成相似的可遗传的适应特征,从而具有相似的需求性和耐性范围的一群植物组合。
分布广泛的同种植物长期生活在分布区内不同生境中,发生基因型分化,形成对各自生境的不同适应特征,称为不同的生态型。
同种分布区内不同生境特征连续变化,同种内不同生态型的适应特征也会呈现连续变化现象,称为生态差型。
一、光照条件:光补偿点: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当光强继续增强超过一定范围后,光合速率增加速度变慢,直到停止时达到最大值的光强。
黄化现象:当植物长期处于缺乏光照的条件下,植物不仅不能形成新的叶绿素,还会使已有的叶绿素逐渐消失,植物体变成黄白色。
纤化现象:黑暗中生长的幼株,节间延长、茎的机械组织不发达,叶内组织分化不良皆为薄壁组织,叶片小,根发育差,最终因营养枯竭而死亡。
补偿深度:光合作用减弱到与呼吸消耗量平衡时的水深。
光周期:植物营养生长和繁殖过程受光照长短变化制约的现象。
即受光照和黑夜时间长短变化影响,植物有规律依次出现各种生理活动的现象。
长日照植物:只有当日照长度超过植物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开花时日照时数>14h的植物)。
短日照植物:只有当日照长度短于其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开花时日照时数8-12h,且需要连续14h以上的黑暗才能开花) 。
中等日照植物:花芽形成需要中等日照时间的植物(开花时日照时数12~14h) 。
中间性植物:开花时对日照时数不敏感的植物。
CO2补偿点:在阳光下,植物光合作用所吸收的CO2与植物呼吸释放的CO2达到平衡时,大气中的CO2浓度。
C3和C4植物: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以5C糖作为CO2受体,形成2分子3C糖,具有该光合途径的植物叫做C3植物;以3C糖作为CO2受体,形成1分子4C糖,具有该光合途径的植物叫做C4植物。
C3植物的CO2补偿点高,一般为50-60ppm,而C4植物的补偿点低,只要10ppm即可,说明低CO2补偿点的C4植物具有更高的CO2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