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欧洲启蒙文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卢梭(1712—1778) 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祖籍法国,自幼丧 母,从小跟着父亲一道读文艺小说和历史书籍wk.baidu.com从小 形成了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卢梭性情孤傲,独立不 羁,决不与贵族集团和教会势力为伍,他厌恶巴黎的 奢华、贵族的傲慢和教会的反动,便回归乡村隐居。 他是启蒙思想家,但又超越了启蒙思想;他不但反 对封建专制,也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甚至反对社会文 明,强调“回归自然”。他也是启蒙作家中最具文学 才华的作家。
3、英国的启蒙文学 英国已经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不存在反封建的任 务,天主教在新教——清教的冲击下势力大减,因 此,英国启蒙文学的任务是塑造资产阶级新人,和 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暴露出的缺点进行批判等任 务。 英国这时的文学体裁主要以小说为主: 1)塑造资产阶级新人形象,鼓励冒险创业的小说 是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1719),还有菲尔丁 的《汤姆·琼斯》(1749)。 2)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小说是,斯威夫特的 《格列佛游记》(1726)。 3)批判资产阶级理性文明的是,感伤主义小说, 是理查生的《克拉丽莎》(1741—1748)和斯泰恩 的《感伤的旅行》,“感伤主义”因此得名。
(二) 《新爱洛伊丝》(1761) 人物: 德丹治男爵 爱德华绅士
朱莉·德丹治 (贵族小姐)
圣·普乐 (家庭音乐教师) 沃尔玛 (俄国贵族)
克莱尔 主要生活场地:“爱丽舍”
多尔贝
《新爱洛伊丝》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思想价值: 1、提倡人人平等,反对贵族特权; 2、提倡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反对没有爱情的虚伪婚 姻; 3、提倡人人平等相爱,宽容理解,反对等级偏见; 4、提倡崇尚人的理性的新宗教观,反对迷信、教条的 旧宗教。 思想方面的保守性: 1、由崇尚爱情,演变为崇尚美德; 2、由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到保留宗法社会的奴仆等 级; 3、由追求人人相爱的现代社会,演变为道德高于一切 的道德主义,最后走向了禁欲主义。 总之,作品反映出了作者的思想矛盾性:
这种矛盾性具体表现为: 1、爱情与美德之间的矛盾; 2、现代平等社会与宗法等级社会之间的矛盾; 3、有神论与无神论之间的矛盾; 4、自然主义与道德主义之间的矛盾。 艺术价值:1、书信体的写作有利于男女主人公抒发 情感,倾诉心声; 2、作品由此所形成的感伤主义风格成为后来浪漫主 义的先声; 3、自然景物描写和自然情感抒发融为一体,构成了 全书情景交融的创作特色。
3人物形象: 1)浮士德:是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一个积极 进取精神的代表。浮士德自强不息、执着探索,为了 人生的真义,为了体察那短暂的、至善至美的一瞬, 他不怕以鲜血和灵魂作抵押;在探索人生意义、探索 理想社会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生无所息、坚韧顽强、 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品格。作者让他去经受种种考验, 浮士德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 位、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求中,但浮士德却能够迷途知 返,一次次地超越自己,走向新生活,在浮士德身上 似乎看到了一条精神净化之路,并富有宗教革新的启 示。浮士德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 上向善。浮士德形象是欧洲中世纪结束前后,一些渴 望摆脱蒙昧、获取真知而勇往直前的优秀知识分子写 照。
2)思想性: 诗剧表达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生活就是追求,而追 求的过程又是循序渐进的:憧憬、追求、成功、幻灭,再 憧憬、再追求、再成功、再幻灭,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世 界和人类就是在这不断追求、不断幻想的大循环中矛盾运 动,超越自身而发展进步的。诗剧还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的 坚定信念:在前进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 阻碍,但最终会找到人生的真理,为实现崇高的目标—— —— 个人的自由和人类的幸福——而奋斗。同时这里也看出人 凭借上帝赋予人的理性的指引,就能够摆脱谬误,走向光 明,可以看出这里表现了一种新型的宗教观——上帝是充 分信任人的。所有以上这些反映了十八世纪资产阶级的价 值追求,满足了时代对新意识形态的需要。因此,说《浮 士德》为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一部《圣经》一点也不为过。
4、德国启蒙文学 1)德国的封建性比法国还要严重,且资产阶级比较弱 小,因此,与法国的政治革命相比,在德国则爆发了 哲学革命,这就是所谓的“法国的革命,德国的精 神”。在文化上,十八世纪德国出现“古典哲学”的 繁荣,主要是唯心主义哲学,代表人物像康德、黑格 尔等。在文学上也取得很大成就,迎来了“古典文学 的时期”,出现了像莱辛、席勒、歌德等文学大家。 由于德国启蒙任务的艰巨和国家四分五裂,因此,德 国文学的启蒙任务也不完全等同于法国:一方面是要 求政治自由、平等,另一方面还要培养民族精神,维 护国家统一。 2)德国的启蒙文学发展经过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700—1770):启蒙运动时期。
2、现实主义色彩和平民精神; 启蒙文学是新产生的资产阶级平民知识分子的文学, 体现着平民精神,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状况,塑造平 凡的普通人形象。 3、启蒙文学既是对古典主义文学的反拨,又是前浪 漫主义文学(特别是感伤主义作品)的发展,它还没 有发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分离和对立,因此客观的描 写和主观的抒情、说理融为一体。 3、形式上的创新。 如小说就有:哲理小说、书信小说、对话体小说、 游记小说。创造了正剧(狄德罗)。 总之,启蒙文学的核心精神是对于现代性的鼓吹。
这时尽管浮士德已经100岁,双目已经失明,但是他 仍然雄心勃勃,勇不停息的追求。 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 然后才能够作生活和自由的享受。…… 我愿看见这熙熙攘攘的人群, 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 我更呼唤对于于这样的刹那: “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 我在这宏福的预感之中, 将这最高的刹那享受。
代表人物是莱辛,有“德国民族文学之父”的称谓。 代表作有《拉奥孔》和《汉堡剧评》,其中《拉奥孔》 划分了造型艺术和语言艺术的区别,也即古典艺术和 现代艺术的区别。 第二个时期(1770—1785):“狂飙突进”运动。 该运动发生在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受法国启蒙运 动影响的一场波及全国的一场启蒙运动。其主要精神 有三:一是提倡“返回自然”,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 秩序,否定现存的封建社会。二是崇尚感情,要求个 性解放。三是提倡民族意识,要求民族统一,强调文 学的民族性。这场运动因为当时一个诗人所办刊物 《狂飙突进》名字而得名。当时,席勒、歌德都参加 了,席勒奉献了《阴谋与爱情》,歌德则是《少年维 特之烦恼》。运动到了九十年代逐渐衰落。
4、文学发展自身的要求。 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不利于在新形势下反映新的生 活。这样就只能需要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来代替它。 二、启蒙文学的特点: 1、政论性和哲理性; 启蒙主义文学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主义,宣扬资 产阶级理性精神,呼吁建立一个“平等、自由、博爱” 的理性社会。 启蒙文学虽然思想性明显加强,但是也损害了文学 的主要特性——形象性,而一定程度上有思想大于形 象的艺术之弊。
3、哲学原因: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法国的唯物主 义哲学,培养起人的实证主义、实验论证等科学观 念;德国的“古典哲学”,唯心主义哲学张扬了人 的主体性,培养了人的“天才观”,使人对自己的 理性产生了自信心。 在社会学方面还出现了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说;洛 克反对天赋观念的认识论、自然权利说;卢梭的社 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说、“回归自然”说等观 念。这些都使人的思想得到解放。 以上这些所形成的启蒙运动构成了启蒙文学发生 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启蒙文学也成了这场启蒙 运动的构成部分。
3、歌德的生平简况 (一)充满热望的青年时代(1765—1775) 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 维特—— 绿蒂——阿尔贝特(绿蒂的未婚夫) 维特是一名小知识分子,生活的环境是:庸俗麻木 的市民,势力傲慢的贵族,保守腐败的官场,而感到 悲观失望。维特是一个觉醒者,也是一位反抗者,只 不过他这种反抗以自杀的方式,是比较消极的,但影 响很大,引起很多青年人的强烈共鸣。 绿蒂是大自然的代表,纯洁而善良,但她身上仍然 存在着传统的伦理情感,阻止了她迈出坚定性的一步。
4、歌德的《浮士德》 1)分析作品: 从1773年构思到1831年完成,前后用 了近60年。诗剧体裁,共两部,五幕,12111行。 打赌 上帝(天帝)—— 靡非司特 靡非司特 ————浮士德 浮士德的五段生活经历。 书斋生活—— 钻研学问的博士; 爱情生活—— 追求感官生活享受 情人:玛甘泪 政治生活—— “神圣罗马帝国” 追求古典美—— 到古希腊寻找海伦,生“欧福良” 改造大自然——填海造田。
(二)魏玛时期(1775—1785)1775年,歌德受邀来 到魏玛公国,任枢密使顾问和内阁大臣,被授予贵族 头衔,开始了从政生活。从政十年,最终以失败告终。 (三)“古典时期”(1786—1805)1786年,歌德隐 名埋姓,只身弃官逃亡意大利。在意大利,他接触到 了古希腊罗马艺术,并为古代艺术所体现的纯粹、宁 静、和谐的理想美所倾倒,并对自己在“狂飙突进” 运动中的表现展开反思和批判。1789年法国大革命到 来时,歌德现是呼唤,随后对其进行了批评和否定。 1794年,歌德和席勒相识并互相合作十年,歌德完成 了《浮士德》第一部。 (四)晚年(1806—1832)歌德完成了《浮士德》第 二部。1832年3月22日,歌德因病去世,享年83岁。
2)靡非司特 是作为浮士德的相对立的人物出现的。他奸诈、冷 酷、凶残、寡廉鲜耻,虚无妄为,是否定与“恶”的 化身。他以危害人类为言行宗旨,处心积虑地引诱浮 士德陷入歧途。 但是这里的靡非司特所作的“恶”已不是传统意义 上所指的道德上的“恶”,而是人性本能的象征,是 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冒险家的象征,因此,靡非司 特主观上作恶,但在客观上却常常造善,促使浮士德 超越自己。另外,靡非司特作为长期观察社会的邪恶 者,不相信人的理性,不相信世界会走向至善,靡非 司特的虚无主义态度,显得他比浮士德还要深刻。应 该说靡非司特是歌德在社会发展史上第一次赋予恶以 正面价值,一种辩证功能。因此,靡非司特是一个具 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形象。
第五章 十八世纪欧洲启蒙文学
一、启蒙文学发生的原因 1、政治原因: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的进一 步壮大,使他们不再满足于与封建势力相妥协的局面, 推翻封建专制政体的臣民社会,建立现代民主体制的 公民社会,即要求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 资本主义理性王国,成了当时人们的政治追求。 自由——专制;平等——特权;博爱——爱有等差。 以家族或国家为本,还是以个人为本;是臣属的等 级社会,还是契约的平等社会,成了一个国家是否进 入现代社会的标志。 2、科学原因:伴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宗 教——特别是天主教,越来越成为人的精神桎梏和为 封建王权的辩护者,于是人们提出了否定天主教,打 倒教会等主张。在法国出现了自然神论、泛神论、无 神论等信仰思潮。科学方面影响最大的:像牛顿“万 有引力”说等。
三、法、英、德各国启蒙文学发展状况 1、法国启蒙文学 1)特点,启蒙的政治性最强,其启蒙运动也最为典 型,明确为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大造舆 论。同时出现了一批兼具思想家与文学家于一身的知 识分子。如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 2)伏尔泰(1694—1778) 法国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传记作家安德烈·莫 洛亚曾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他反对专制和 教会特别彻底,并且他擅长讽刺手法,俄国赫尔岑说: “伏尔泰的笑比卢梭的哭所毁坏的东西还要多。”曾 写过长篇讽刺小说《老实人》。 伏尔泰晚年思想有些变化,承认上帝存在,并认为 “世间没有上帝,人们也造一个出来。”
第三个时期(1786—1805):古典时期。 这一时期是德国启蒙文学的最高成就。 席勒:《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提出了古典诗歌 和现代诗歌的区别。 《审美教育书简》则是强调审美在教育中的作 用。人有两种冲动:“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 前者强调本能发泄,后者强调理性抑制,只有“游戏 冲动”中,才能把这两者很好地结合。因为“游戏冲 动”是符合本能的,但同时又是不压抑人性的。审美 的超功利性使人如处在游戏中,因此,审美能够抒发 人的个性,使人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而全面的发展。 席勒说,“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 只有当人是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