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以字用法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其”“以”“之”“为”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四个重点虚词,用法整理如下:一、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相当于“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例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例2.秦贪,负其强。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相当于“他”“她”“它”。

例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3)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我的”。

例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例6.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勾践灭吴》)(4)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这个”。

例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5)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那个”。

例8.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6)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其中的”,后多为数词。

例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2、副词。

(1)表测度,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

例10.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表反诘,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11.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3)表婉商、祈使,相当于“还是”“可要”。

例1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例13.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3、连词。

(1)表选择,用在句首,相当于“是……还是……”。

例14.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假设,用在句首,相当于“如果”。

例15.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4、助词,补充音节。

例16.既其出。

(《游褒禅山记》例17.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二.以1、介词(1)表动作行为的处置,相当于“把”。

例1.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相当于“按照”“凭借”“凭什么身份”。

例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归去来兮辞中以的所有用法

归去来兮辞中以的所有用法

归去来兮辞中以的所有用法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使、让。

舟遥遥以轻飏:表修饰,“而”。

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

乐琴书以消忧:连词,来,表目的。

聊乘化以归尽:连词,表顺承,然后。

园日涉以成趣:连词,表结果。

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

问征夫以前路:拿。

(一)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

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

(2)起提宾作用。

译为“把”(3)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译为“因”、“由于”(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的处所。

(5)表动作行为的对象(二)用作连词,用法同“而”有许多相似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译为“而”“又”“而且”“并且”(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因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作介词(1)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可译为“让”“使”)(2)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可译为“拿”)(3)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可译为“用”、“拿”)(二)作连词1.用“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3)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4)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2.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表目的关系。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表目的)(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表目的)(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表结果)(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表目的)(5)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表目的)(6)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表目的)(7)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表目的)3.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方式或手段表承接关系(1)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2)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4.用在两动词之间,表并列。

归去来兮辞中以字的用法和意思

归去来兮辞中以字的用法和意思

归去来兮辞中以字的用法和意思一级标题:归去来兮辞中以字的用法和意思二级标题1:归还遵从古文传统的表达方式归去来兮,甘心坦然。

这是出自《庄子·逍遥游》的名句,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学中许多作品。

其中,以字在表达上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作为一个表示归还的动词,以在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而独特的用法和意义。

三级标题1.1:以字表达“归还”的物质意义首先,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以”字通常被用来表示运动或动作形态下某种物体返回原处、回到原定位置或恢复原本状态等含义。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因与薛宝钗相爱而离开荣府前往草庙,但后来却因各种复杂情事被迫回到荣府。

这里,“以”字就准确地表达了人物行为的返回和物体位置或状态的恢复。

三级标题1.2:以字表达“归还”的心理内涵其次,《归去来兮辞》所引用的文字同样考虑到“以”字在心理内涵上的表达。

归还并不只是物质上的回到原处,更多地包含着主体心灵的回归和感受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唐代文学作品《南歌子》中有着一段深刻描写:“世所以悲辞兮,浸既上演。

夙之未忘兮,心之欲待。

”这里,“以”字用以表示主体在精神上对过去事物的怀念,并向往着扭转困境、回到美好时光。

三级标题2.1:以字表达“归还”的人际交往古代文学作品中,“以”字在描述人与人之间的相关性时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了替宝钗申冤,在宴会上发“脱宝髻抓狂圈儿”,引起众人反感;但是后来,“与阿呆两情常董卓”。

这里,“以”字不仅表达了主体行为和他人态度或关系之间的必然关联,同时也带有某种情感性质的转变。

三级标题2.2:以字表达“归还”的意义延伸同时,《庄子·逍遥游》所引用的句子中,“归去来兮”更多地承载着一种哲学性的思考和超越常规的境界。

作者通过使用“以”字,表达了自然规律之间的秩序循环、生命之间的脱轮回等超越常人认知的含义。

在这里,“以”字被赋予了一种宏大而深远的象征意义,将归还提升到了存在主体与万物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高度。

归去来兮辞繁体字版本

归去来兮辞繁体字版本

归去来兮辞繁体字版本《歸去來兮辭・並序》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

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

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

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

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

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

飢凍雖切,違己交病。

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

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

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

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

乙巳歲十一月也。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

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僮僕歡迎,稚子候門。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攜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

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

或命巾車,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邱。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译文: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

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

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

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

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

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

《归去来兮辞》以字用法知识讲解

《归去来兮辞》以字用法知识讲解

一.“以”在文言文中的一般用法(一)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

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

(2)起提宾作用。

译为“把”(3)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译为“因”、“由于”(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的处所。

(5)表动作行为的对象(二)用作连词,用法同“而”有许多相似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译为“而”“又”“而且”“并且”(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因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二.《归去来兮辞》一文中“以”的用法分类归纳(一)作介词(1)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可译为“让”“使”)(2)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可译为“拿”)(3)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可译为“用”、“拿”)(二)作连词1.用“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5)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2.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表目的关系(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表目的)(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表目的)(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表结果)(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表目的)(5)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表目的)3.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方式或手段表承接关系(1)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2)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3)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4.用在两动词之间,表并列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三.其他学过的重要用法:1.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归去来兮辞中所有以的用法

归去来兮辞中所有以的用法

归去来兮辞中所有以的用法一、"以"字的用法概述在《归去来兮辞》这首古文诗中,“以”字出现了多次。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解析其中各种不同用法,包括“以…为…”、“以…而…”和“以”的介词用法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常见的汉字。

二、"以…为…"的用法1. “以…为…”是表达某种具体意义或目的的固定搭配形式。

例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中的“自以心为形役”表示作者把自己的内心视为一种身体上累赘的束缚。

这里,“以心为形役”就是“把内心当作身体上累赘”的含义。

2. “以…为…”也可表示某种假设、前提或条件。

例如,“王之涣兮,斯人也。

”中的“斯人也”即是“将此人作为前提或前辈”。

这里,“斯人也”的意思是假设有一个具有某些特征的人存在。

三、“以…而…”的用法1. 在《归去来兮辞》中,“以…而…”常被用于表达因果关系或一种手段与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

例如,“秋风萧瑟,洪波涌兮。

浩渺空阔,连天际兮”中的“以…而…”是表示一种手段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即通过“秋风萧瑟”和“洪波涌兮”的描述来揭示“浩渺空阔,连天际兮”这一结果。

2. “以…而…”也可以表示一种方式、状态或特点。

例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中的“欲辨已忘言”就是通过无法言传来达到辨别真意的目的。

四、“以”的介词用法1. 作为一个介词,“以”常用来表示运动的参照物或时间参考等。

例如,“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中的“从”表示随着什么走,而“以”则具体说明选择了哪条路去追寻归途。

2. 此外,“以”还可以表示比较、标准或条件等。

例如,“开势所之,则曜曜其庶乎!”这里,“以…所…”指出了势力对应的标准或前提。

五、"归去来兮辞"反映了古人困惑和思考通过对《归去来兮辞》中“以”字的用法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首古文诗描绘了古人在面对困境和迷茫时的内心独白和思考。

作者运用了不同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使得诗意更加深邃,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总结学生版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总结学生版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总结(练习)学生版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乃瞻衡宇2、景翳翳以将入3、曷不委心任去留二.词类活用:乐琴书以消忧或棹孤舟策扶老以流憩园日涉以成趣时矫首而遐观情在骏奔当敛裳宵逝倚南窗以寄傲携幼入室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审容膝之易安眄庭柯以怡颜审容膝之易安⑥意动用法:乐琴书以消忧悦亲戚之情话善万物之得时善万物之得时三、古今异义(1)于时风波未静古义:今义:(2)尝从人事古义:今义:(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古义:今义:(4)悦亲戚之情话古义:今义:(5)悦亲戚之情话古义:今义:(6)于是怅然慷慨古义:今义:(7)恨晨光之熹微古义:今义:(8)将有事于西畴古义:今义:(9)幼稚盈室古义:今义:(10)知来者之可追古义:今义:(11)策扶老以流憩古义:今义:(12)问征夫以前路古义:今义:(13)既窈窕以寻壑古义:今义:(14)景翳翳以将入古义:今义:四、一词多义心:因事顺心既自以心为形役夫:问征夫以前路乐夫天命复奚疑故:故便求之亲故多劝余为长吏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求之靡途)四方之事悟已往之不谏奚:奚惆怅而独悲乐夫天命复奚疑而:门虽设而常关觉今是而昨非时矫首而遐观鸟倦飞而知还寻: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既窈窕以寻壑往:怀良辰以孤往悟已往之不谏会:会有四方之事相如闻,不肯与会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赵王畏秦,欲毋行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琵琶行策:策扶老以流憩振长策而御宇内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时:时矫首而遐观善万物之得时寓形宇内复几时非:觉今是而昨非富贵非吾愿五、虚词的用法1以A、既自以心为形役B、舟遥遥以轻飏C、农人告余以春及D、乐琴书以消忧E、聊乘化以归尽F、园日涉以成趣G、木欣欣以向荣H、问征夫以前路2而A、觉今是而昨非B、门虽设而常关C、时矫首而遐观D、鸟倦飞而知还3之A、悟以往之不谏B、胡为乎惶惶欲何之C、悦亲戚之情话D、善万物之得时六、文言句式(1)皆口腹自役(2)富贵非吾愿(1)复驾言兮焉求(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3)乐夫天命复奚疑(1)情在骏奔(2)寓形宇内复几时(3)稚子候门(4)耕植不足以自给(5)足以为酒(6)景翳翳将入(7)云无心以出岫(1)遂见用于小邑(2)既自以心为形役(1)农人告余以春及(2)将有事于西畴(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4)问征夫以前路《归去来兮辞》巩固练习1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点阐释】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中常见文言虚词,是以考纲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为重点: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的能力。

文言虚词数量虽比实词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

考查这些虚词,不要求刻板的记忆,只考查考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理解并分辨出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考点梳理】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乃不敢引疾B.御制诗以纪其事臣乃敢上壁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四海好学能文者D.去而人爱思之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临清流而赋诗【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A项中乃均解释为才;B项中第一句以解释为来,表目的,第二句以表示顺承关系;C项第一句中的者表示人,第二句中者为助词,和后句中的也构成判断语气;D项第一句而表示折关系,第二句而表示顺承关系。

【答案】A例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A.且则所B.以于因C.且则因D.以于所【解析】本题采用6个虚词选词填空的方式进行考查。

处说的是王尧臣为避嫌疑就将刘敞列为第二名。

以,介词,表原因,合乎句意;且不合适。

处是说范伟在刘敞被召还之后翻供的次数至四五次之多,用介词于,组合为至于,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则,连词与副词用法均不通。

处说刘敞侍奉英宗讲读时引经据典来讽谏,虽然因与所都有凭借的意思,但句中凭借的内容在前、行为目的在后,用因字更为恰当;所凭借的内容大都在后。

【答案】B从历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来看,命题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在第卷中进行考查。

近几年来一直采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其特点是将8个句子分为四组,要求考生比较,判断每组两句中虚词用法的异同,其中每组的第二个语句一般出自教材相关的篇目。

(人教版必修五)(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第4课_归去来兮辞_并序(有答案)(精校版)

(人教版必修五)(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第4课_归去来兮辞_并序(有答案)(精校版)

第二单元 回肠荡气的抒情第4课 归去来兮辞 并序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基础梳理】 1.字音(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盘桓.(huán) ②窈窕..(yǎo tiǎo) ③遐.观(xiá) ④耘耔..(yún zǐ) ⑤一稔.(rěn) ⑥壶觞.(shānɡ) ⑦翳.翳(yì) ⑧心惮.(dàn) ⑨熹.微(xī) ⑩庭柯.(kē)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①⎩⎪⎨⎪⎧ 自给.(jǐ)给.他(ɡěi ) ②⎩⎪⎨⎪⎧长.吏(zhǎn ɡ)长.短(chán ɡ) ③⎩⎪⎨⎪⎧ 靡.途(mí)靡.丽(mǐ) ④⎩⎪⎨⎪⎧载欣载.奔(zài )三年五载.(zǎi ) 2.辨形组词①⎩⎪⎨⎪⎧靡(mǐ)(披靡)麋(mí)(麋鹿)糜(mí)(糜烂) ②⎩⎪⎨⎪⎧ 殆(dài )(百战不殆)怡(yí)(怡然自乐)骀(dài )(春风骀荡)贻(yí)(贻笑大方)③⎩⎪⎨⎪⎧桓(huán )(盘桓)恒(hén ɡ)(恒心)煊(xuān )(煊赫)烜(xuǎn )(烜赫)④⎩⎪⎨⎪⎧骏(jùn )(骏马)俊(jùn )(俊杰)峻(jùn )(峻岭)竣(jùn )(竣工)3.词语解释(1)悟已往之不谏.:劝止、挽回。

(2)知来者之可追.:补救。

(3)恨晨光之熹微..:天色微明。

(4)眄.庭柯以怡颜..:斜视,这里有“随便看看”的意思;使脸上现出愉快神色。

(5)审.容膝之易安:明白、知道。

(6)怀.良辰以孤往:留恋、爱惜。

(7)聊乘.化以归尽:顺随自然。

(8)乐夫天命:乐天安命,即乐于顺应天意,安于命运。

4.名句默写(1)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____。

(2)登东皋以舒啸,________________。

高考文言文虚词“以”字用法说

高考文言文虚词“以”字用法说

高考文言文虚词“以”字用法说高考文言文虚词“以”字用法说“以”是文言文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词,是浙江省高考中考得最多的虚词,2004-2011年,共考了5次,排在虚词的首位,它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甲骨文写成“”,金文写成“”,小篆写成“”,古文写成“”。

它的本义是动词,“用”的意思,象形,《说文》十四(下)巳部:“,用也。

从反巳。

贾侍中说:‘巳,意巳實也。

’象形。

羊止切。

”[1]除用作动词外,它还用作代词、名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等。

它是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掌握的虚词之一,近五年的全国卷和其他省市卷中,“以”字的考题先后出现77题(次)。

现就个人在学习与教学中的点滴经验,谈谈它的用法。

一、作为动词。

1、表示“使用”的意思,解释为“用”、“使用”。

段玉裁注:“用者,可施行也。

凡字皆此训。

”[2]《一切经音义》七引《苍颉篇》云:“以也,以亦用也。

”《论语·为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

”又《先进》:“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楚辞·九章·涉江》:“忠不必贤兮,贤不必以。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2、表示“以为”的意思,解释为“认为”或“以为”。

《讽齐王纳谏》:“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触龙说赵太后》:“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

”郦道元《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二、作为代词。

可译为“此”、“这些”。

《礼记·射义》:“凡以庶士,大小莫处。

”《吕氏春秋·贵信》引《周书》:“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

”三、作为名词。

《康熙字典》:“又因也。

”[3]这里用作名词,表“原因”、“缘故”。

《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归来兮去辞》原文及注释原文及翻译

《归来兮去辞》原文及注释原文及翻译

《归来兮去辞》原文及注释原文及翻译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注释:(1)幼稚:指孩童。

(2)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瓮之类。

(3)生生:犹言维持生计。

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

(4)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

(5)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

指小官。

(6)脱然:轻快的样子。

(7)有怀:有所思念(指有了做官的念头)。

(8)靡途:没有门路。

(9)四方之事:指他接受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任命出使的事情。

(10)诸侯:指州郡长官。

(11)家叔:指陶夔,当时任太常卿。

(12)以:因为。

(13)风波:指军阀混战。

(14)彭泽:县名。

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

(15)眷然:依恋的样子。

(16)归欤之情:回去的心情。

(17)质性:本性。

(18)违己:违反自己本心。

(19)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

(20)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

指做官。

(21)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

(22)一稔(rěn):公田收获一次。

稔,谷物成熟。

(23)敛裳:收拾行装。

(24)寻:不久。

(25)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

(26)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

(27)骏奔:急着前去奔丧。

(28)仲秋:农历八月。

(29)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

归去来兮(1)!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何,为什么。

〕?既自以心为形役〔以心为形役:让心灵被形体所驱使。

意思是说,为了免于饥寒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做官。

归去来兮辞中以字的用法

归去来兮辞中以字的用法

归去来兮辞中以字的用法一、以字开头作句子成分《诗经·秦风·无衣》中有句“以我嗟余之闷”,这里的“以我”即表示以我为主体或以我为基础。

这种用法可以表达出主体的状态、动作或感叹等情绪,增加了句子的表达力。

二、引导目的状语从句我们在书信中常常会使用“以”字引导目的状语从句,例如:“愿你早日康复,以便继续工作。

”这里,“以便”就是表达旨在实现某个特定目的。

在与朋友交流时,也可以用“以”的引导来明确自己写信给对方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三、表示条件《左传·哀公十四年》有句:“吉人爱其亲,不能自脔君子不恶居也,而泯教逆世称讳焉。

”其中,“不能自脔君子不恶居也”表示若不能自我约束,则君子无论遇到怎样艰难险阻都不会抱怨。

这种用法简洁明确地表示了一种条件关系:如果……则……四、表示方式手段在文章或谈话中,我们常常用“以”字作为表示方式手段的词语,例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里,“以直报怨”即表明用坦率直接的方式来回报仇恨;“以德报德”则表示通过行善来回报他人的恩德。

这种用法多用于比喻语言或者修辞手法中。

五、表达程度《左传·闵公四年》中有句:“惟命不于常,则不如其私以俟其时。

”其中,“不如其私”即表示与之相比较起来没有达到同样程度,意味着比不上。

这种用法在文章中可以运用灵活表达某个事物与另一事物相比较时的差距或差异。

六、其他搭配1. 以……为基础:表明某个事物是建立在另一事物之上的基石或前提条件。

“学无止境,以实践为基础。

”2. 以……衡量:拿某个标准或尺度对待评估其他事物。

“眼界开阔,能够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去衡量问题。

”3. 以……而知:通过某种迹象或情况可推断出相关信息或结论。

“由其谈吐及行动举止,以知其为人。

”4.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树立榜样,影响他人。

“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带领团队不断进步。

”5. 以诗会友:通过写诗来结交朋友。

这是古代文人雅集时常用的一种方式。

综上所述,“以”字在辞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可以作为句子成分、引导目的状语从句、表示条件和手段、表达程度等。

文言文以字用法归纳

文言文以字用法归纳

文言文以字用法归纳“以”字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常见且用法多样的字。

理解“以”字的用法对于我们读懂文言文、准确把握文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归纳一下“以”字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

一、用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例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的“以”就是“用”的意思,指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

再如:“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此句中的“以”表示凭借,意思是凭借勇气在诸侯中闻名。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比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意思是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里的“以”就是因为的意思。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传》)其中“以”表示在,指苏武在始元六年春天到达京师。

二、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在这个句子中,“以”相当于“而”,意思是平坦又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险峻又远的地方,到达的人就少。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这里的“以”可以理解为“而”,表示承接,我们几个人拿着火把而进入。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此句中的“以”就是“来”的意思,写《师说》来赠给他。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意思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无处不在,“以”在这里表原因。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以”相当于“而”,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

归去来兮辞里以字的用法

归去来兮辞里以字的用法

归去来兮辞里以字的用法一、归去来兮辞里以字的基本用法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独特而引人注目的表达方式。

而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辞里以字来表达出作者内心情感和思考。

归去来兮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词语之一,其所承载着的意义丰富多样,无论是形容当时时代背景还是描绘人物心理状态,都有着深刻含义。

1. 归去来兮之“归”“归”表示回到原处或者回到某个特定地点。

例如,在《文选·王子泽序》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里,“归”暗示了作者渴望回到家乡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

2. 归去来兮之“去”“去”可以理解为离开、远离某地或者脱离某种状态。

例如,在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弹”的动作呈现了一种玩弄琵琶的技法,“去”的存在则意味着演奏者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追求自我内心的寻找和表达。

3. 归去来兮之“来”“来”代表回到特定地点或者接近某人。

例如,在《离骚》中,“归去来兮”这一句正是描写了屈原对祖国情怀的流露,它用来抒发作者对故土的思念和希望回归的美好愿望。

二、归去来兮辞里以字的形象描绘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辞里以字往往被运用得淋漓尽致,通过形象描绘使读者产生直观感受,并引起共鸣。

归去来兮也常常以具体形象为背景,突出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1. 归去来兮之水水是一个常见而又广泛运用于辞里以字中的意象。

可以表示悠闲、纯净、悲伤等情感。

例如,在杨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殢雨季云日正在东。

”这里通过“归去来兮”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华秋实的思念和回忆。

2. 归去来兮之花花作为具有美丽与短暂性特点的自然物体,经常被用于辞里以字描述之中。

例如,在《西江月·神仙澹草青青路》中,“幽娜柔弱癖千愁。

”这里通过“归去来兮”所描绘的寓意,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忧伤和怀念之情。

三、归去来兮辞里以字的情感表达辞里以字在古代文学中不仅仅是追求华丽辞藻,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思考。

归去来兮辞(字词总结)

归去来兮辞(字词总结)

乃瞻衡宇(衡,通“横”)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实为古今字)2、词类活用: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3、一词多义:心因事顺心(心愿)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故故便求之(所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四方之事(助词“的”)奚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鸟倦飞而知还(边承接)4、古今异义:(1)于时风波未静风波古义:指战乱。

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人事古义:指做官。

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古义:不久。

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亲戚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

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幼稚古义:小孩。

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慷慨古义:感慨。

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恨古义:遗憾。

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

今义:指发生某事。

5、文言句式:1 判断句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2 倒装句(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

“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

“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3 省略句(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4 被动句(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2)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1、古今异义词悦亲戚之情话亲戚古: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情话古:指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有事古:指农事今:泛指既窈窕以寻壑窈窕古: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觉今是而昨非是古:正确今:判断词非古:过错、错误今:不恨晨光之熹微恨古:埋怨、遗憾今:仇恨、怨恨2、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园日涉以成趣日:每天时矫首以遐观时:有时(2)形容词作名词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幼:儿童、小孩子(3)名词作动词乐琴书以消忧琴书:抚琴、读书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棹:划船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4)使动眄庭柯以怡颜怡:使。

18个虚词的用法

18个虚词的用法

之马矢奏春创作18个虚词的用法 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暗示多种关系。

(一)暗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暗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暗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暗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暗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暗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旦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暗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而已”。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以”字主要的用法一、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暗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依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三)暗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五)暗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

浔阳柴桑人也。

曾祖侃,晋大司马。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

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资酒具,于半道栗里①之间要之。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迁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必酣饮致醉。

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

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书·陶潜传》,有删改)注:①栗里,地方名。

《归去来兮辞》加点字

《归去来兮辞》加点字

《归去来兮辞》加点字整理
1.田园将芜胡(何,为什么)不归
2.既目以心(意愿)为形(形体,指身体)役(奴役)
3.悟已往之不谏(谏止,劝止)
4.觉今是(正确的)而昨非(不对的)
5.舟遥遥以轻飏(飞扬,形容船行驶轻快的样子)
6.恨(遗憾)晨光之熹微
7.载(又)欣载奔
8.三径就(近于)荒
9.有酒盈(满)樽(酒器)
10.引(拿)壶觞(酒器)以自酌
11.眄(斜看)庭柯以怡(使…愉快)颜(神色)
12.审(觉察)容膝(只能容下双膝的小屋,极言其狭小)之易安
13.园日涉(涉足,走到)以成趣 14.门虽(虽然)设而(表转折,却)常关
15.策(拄着)扶老(手杖)以流憩(休息)
16.时(时时,不时)矫(举)首而遐(远)观
17.云无心以出岫(山穴,此处泛指山峰) 18.景(同“影”,日光)翳翳以将入
19.抚孤松而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20.复驾言(助词)兮焉(什么)求21.悦(以…为悦)亲戚之情话 22.农人告余以春及(到)
23.将有事(农事)于西畴(田地) 24.或(有时)命巾车
25.或棹(船桨,这里作动词,意为划船)孤舟
26.既窈窕(幽深曲折的样子)以寻壑(山沟) 27.感吾生之行(路)休28.寓(寄)形宇内复几时 29.曷不委(托付)心任去留
30.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往) 31.或植杖而耘(除草)耔(以土培苗根)32.聊(姑且)乘化以归尽 33.乐天天命复奚(什么)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以”在文言文中的一般用法
(一)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

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

(2)起提宾作用。

译为“把”
(3)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译为“因”、“由于”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的处所。

(5)表动作行为的对象
(二)用作连词,用法同“而”有许多相似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译为“而”“又”“而且”“并且”
(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因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二.《归去来兮辞》一文中“以”的用法分类归纳(一)作介词
(1)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可译为“让”“使”)
(2)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可译为“拿”)
(3)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可译为“用”、“拿”)
(二)作连词
1.用“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
(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5)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2.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表目的关系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表目的)
(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表目的)
(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表结果)
(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表目的)
(5)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表目的)
3.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方式或手段表承接关系
(1)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2)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3)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4.用在两动词之间,表并列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三.其他学过的重要用法:
1.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2.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3.通假,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4.固定结构,【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
5.介词,译为:用(凭)……的身份。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