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概论-第一节3宗教改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作为上帝的话语,《圣经》是信仰的最 高权威。
②惟独借着恩典因信称义。
③信徒皆祭司。
④简化繁缛的宗教仪式。
3、历史影响
1、强调内心的体验,使信仰内心化、私 人化,从而将人从教会的束缚、以及外在性的 善功和繁缛的宗教仪式中解放出来,并且肯定 了自然而非禁欲主义的世俗生活的合理性。
2、导致新教的产生和基督教世界的大分 裂,使西方世界(包括信仰事务)进一步向世 俗化的方向发展。
加尔文教的禁欲主义神权政体同中世纪天主教的宗 教裁判所一样的不宽容。在他执政的五年中,被处死者 有58人,被驱逐者有76人。
(五)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一、历史意义 宗教改革对于西方文化转型和近代欧洲 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 响。它同文艺复兴一样,为西方近代文化的 发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1、在政治上唤起了民族意识,促进了民 族国家的崛起,促成了政教分离,使世俗权 利摆脱了对于宗教的依附。
1563年英国国会制定的“三十九条教规” 兼顾天主教与新教的教义,成为英国国教会 的宪法。
④伊丽莎白时代以后,英国国教派与 清教徒之间的矛盾最终酿成1640年的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清教徒革命)。
(四)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1、茨温利的宗教改革
乌利希•茨温利(1484—1531)是瑞士的宗 教改革之父。他在路德的改革思想的启发下, 于1523年在苏黎世发表《六十七条论纲》。茨 温利强调《圣经》的最高权威,信仰是得救的 依据,基督是教会的惟一元首,质疑极端的禁 欲主义,以及繁琐的宗教礼仪。
二、历史局限
1、宗教改革者仍然是缺乏理性精神 的迷信主义者,他们在怀疑罗马教会和教 皇的权威的同时,强调《圣经》的最高权 威,并且排斥和压制新兴的科学思想。
2、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者在信仰问题 上同天主教教会一样缺乏宽容精神。
3、宗教改革者缺乏平等民主观念,根 深蒂固的“选民”意识使他们把人分为不同 的等级。
威克里夫以及胡斯等宗教改革先驱 早在14世纪就提出反对教会垄断信仰以 及腐化堕落等行为,并主张信仰的民族 化。他们的观点直接启发了后来的宗教 改革者。
(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直接起因 罗马教会在德国境内兜售赎券的卑劣行为 激怒了信仰虔诚的马丁•路德,他于1517年10 月31日公开了抨击教会此种做法的《九十五条 论纲》。 2、马丁•路德的改革思想
(三)英国的宗教改革
1、新教的组成
新教有三大主流教派——路德宗、加 尔文宗和安立甘宗(英国国教)。它们在 信仰上存在着分歧,但是都在反抗罗马天 主教会的过程中产生的,表达了北方民族 摆脱罗马教会的专制统治、建立民族教会 的愿望。
2、英国宗教改革的起因
国王亨利八世出于现实政治和国家利 益的目的的考虑,因为一场关系到王位继 承问题的离婚案而决定与罗马天主教教会 决裂。
二、宗教改革
(一)宗教改革的历史原因与思想渊源
1、历史原因 ①政治原因 以德国为代表的北方国家力求摆脱罗马 教会的控制,获得政治上的独立。
②经济原因 德国等国家力图摆脱wk.baidu.com马教会的剥削, 维护本民族的经济利益。
③宗教原因
德国等北方民族不满罗马教会在信 仰上的虚伪堕落,力图使基督教信仰纯 洁化。
2、思想渊源
3、英国宗教改革的历史阶段
①1534年11月,英国国会通过“至尊 法案”,宣布英国国王是被称作安立甘教 会的英国教会的唯一的最高首脑。
此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教会与罗马 教会的正式决裂,揭开了英国宗教改革的 序幕。
②“血腥的玛丽”在统治期间向天主教 回归,并对新教势力进行残酷镇压。
③伊丽莎白统治期间采取灵活宽松、走 中间路线的宗教政策,使英国的各个教派能 够和平共处。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措施
①以长老制替代天主教的主教制。② 简化宗教仪式。③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政 府。④提倡禁欲主义生活方式。⑤鼓励经 商致富、放贷取利。
3、加尔文的宗教思想与路德宗教思想的比较
①除了同路德一样坚持“因信称义”之外,加尔文还 强调“善功”对于灵魂救赎的重大意义。
②与路德仅仅将信仰内心化的思想不同,加尔文还赋 予世俗生活和职业劳动极高的宗教意义,使现实的经济活 动获得了神圣性,从而为新兴的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生活 提供了充足的神学根据。
4、加尔文宗教思想的历史影响
①加尔文认为勤劳节俭既是抵御肉体诱 惑、追求道德完善的最佳手段,也是获得上 帝恩典的外在标志。这种禁欲主义新教伦理 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 推动作用。
②加尔文教在尼德兰的民族解放运动、 英国的清教徒革命以及美国的独立战争中均 成为重要的精神武器。
5、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弊端
(六)共产主义理想的起源
在16世纪的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这两场运动 中,都产生了共产主义理想的萌芽,即一种要求 建立没有私有制以及由此而来的种种罪恶的的社 会理想。
这种理想出现在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以及闵采尔和再洗礼派 的宗教运动中。
1、托马斯•莫尔(1478—1535)是英国文艺复兴 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也是近代乌托邦理论的奠基 人。他在《乌托邦》(1516)中虚构了一个没有私有 制、财产公有、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
2、托马斯•闵采尔(1490—1525)提出了比路德 更激进的宗教改革主张和政治改革主张。他主张以暴力 革命手段使来世的天国在即将来临的现世的“千禧年国” 中得到实现。
闵采尔不仅要进行宗教改革,而且还要进行社会改革。 在“千禧年国”中,社会不仅实现了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 更重要的是,它还消灭了私有制和阶级压迫,以及由此造 成的所有社会罪恶,实现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平等。
2、在经济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合理 的道德依据,有利于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3、在宗教上克服了罗马天主教的唯灵 主义所造成的信仰上的弊端,通过“圣召” 或“天职”等新教工作伦理观念,把宗教理 想与世俗生活和谐地统一起来,使基督徒在 现世生活中摆脱了沉重的负疚感和罪孽感。
4、在思想上为宽容精神的出现创造了条 件,宗教分裂的现实格局为西方近代文明注 入了一种自由精神(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 和约》的签订)。
②惟独借着恩典因信称义。
③信徒皆祭司。
④简化繁缛的宗教仪式。
3、历史影响
1、强调内心的体验,使信仰内心化、私 人化,从而将人从教会的束缚、以及外在性的 善功和繁缛的宗教仪式中解放出来,并且肯定 了自然而非禁欲主义的世俗生活的合理性。
2、导致新教的产生和基督教世界的大分 裂,使西方世界(包括信仰事务)进一步向世 俗化的方向发展。
加尔文教的禁欲主义神权政体同中世纪天主教的宗 教裁判所一样的不宽容。在他执政的五年中,被处死者 有58人,被驱逐者有76人。
(五)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一、历史意义 宗教改革对于西方文化转型和近代欧洲 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 响。它同文艺复兴一样,为西方近代文化的 发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1、在政治上唤起了民族意识,促进了民 族国家的崛起,促成了政教分离,使世俗权 利摆脱了对于宗教的依附。
1563年英国国会制定的“三十九条教规” 兼顾天主教与新教的教义,成为英国国教会 的宪法。
④伊丽莎白时代以后,英国国教派与 清教徒之间的矛盾最终酿成1640年的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清教徒革命)。
(四)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1、茨温利的宗教改革
乌利希•茨温利(1484—1531)是瑞士的宗 教改革之父。他在路德的改革思想的启发下, 于1523年在苏黎世发表《六十七条论纲》。茨 温利强调《圣经》的最高权威,信仰是得救的 依据,基督是教会的惟一元首,质疑极端的禁 欲主义,以及繁琐的宗教礼仪。
二、历史局限
1、宗教改革者仍然是缺乏理性精神 的迷信主义者,他们在怀疑罗马教会和教 皇的权威的同时,强调《圣经》的最高权 威,并且排斥和压制新兴的科学思想。
2、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者在信仰问题 上同天主教教会一样缺乏宽容精神。
3、宗教改革者缺乏平等民主观念,根 深蒂固的“选民”意识使他们把人分为不同 的等级。
威克里夫以及胡斯等宗教改革先驱 早在14世纪就提出反对教会垄断信仰以 及腐化堕落等行为,并主张信仰的民族 化。他们的观点直接启发了后来的宗教 改革者。
(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直接起因 罗马教会在德国境内兜售赎券的卑劣行为 激怒了信仰虔诚的马丁•路德,他于1517年10 月31日公开了抨击教会此种做法的《九十五条 论纲》。 2、马丁•路德的改革思想
(三)英国的宗教改革
1、新教的组成
新教有三大主流教派——路德宗、加 尔文宗和安立甘宗(英国国教)。它们在 信仰上存在着分歧,但是都在反抗罗马天 主教会的过程中产生的,表达了北方民族 摆脱罗马教会的专制统治、建立民族教会 的愿望。
2、英国宗教改革的起因
国王亨利八世出于现实政治和国家利 益的目的的考虑,因为一场关系到王位继 承问题的离婚案而决定与罗马天主教教会 决裂。
二、宗教改革
(一)宗教改革的历史原因与思想渊源
1、历史原因 ①政治原因 以德国为代表的北方国家力求摆脱罗马 教会的控制,获得政治上的独立。
②经济原因 德国等国家力图摆脱wk.baidu.com马教会的剥削, 维护本民族的经济利益。
③宗教原因
德国等北方民族不满罗马教会在信 仰上的虚伪堕落,力图使基督教信仰纯 洁化。
2、思想渊源
3、英国宗教改革的历史阶段
①1534年11月,英国国会通过“至尊 法案”,宣布英国国王是被称作安立甘教 会的英国教会的唯一的最高首脑。
此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教会与罗马 教会的正式决裂,揭开了英国宗教改革的 序幕。
②“血腥的玛丽”在统治期间向天主教 回归,并对新教势力进行残酷镇压。
③伊丽莎白统治期间采取灵活宽松、走 中间路线的宗教政策,使英国的各个教派能 够和平共处。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措施
①以长老制替代天主教的主教制。② 简化宗教仪式。③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政 府。④提倡禁欲主义生活方式。⑤鼓励经 商致富、放贷取利。
3、加尔文的宗教思想与路德宗教思想的比较
①除了同路德一样坚持“因信称义”之外,加尔文还 强调“善功”对于灵魂救赎的重大意义。
②与路德仅仅将信仰内心化的思想不同,加尔文还赋 予世俗生活和职业劳动极高的宗教意义,使现实的经济活 动获得了神圣性,从而为新兴的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生活 提供了充足的神学根据。
4、加尔文宗教思想的历史影响
①加尔文认为勤劳节俭既是抵御肉体诱 惑、追求道德完善的最佳手段,也是获得上 帝恩典的外在标志。这种禁欲主义新教伦理 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 推动作用。
②加尔文教在尼德兰的民族解放运动、 英国的清教徒革命以及美国的独立战争中均 成为重要的精神武器。
5、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弊端
(六)共产主义理想的起源
在16世纪的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这两场运动 中,都产生了共产主义理想的萌芽,即一种要求 建立没有私有制以及由此而来的种种罪恶的的社 会理想。
这种理想出现在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以及闵采尔和再洗礼派 的宗教运动中。
1、托马斯•莫尔(1478—1535)是英国文艺复兴 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也是近代乌托邦理论的奠基 人。他在《乌托邦》(1516)中虚构了一个没有私有 制、财产公有、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
2、托马斯•闵采尔(1490—1525)提出了比路德 更激进的宗教改革主张和政治改革主张。他主张以暴力 革命手段使来世的天国在即将来临的现世的“千禧年国” 中得到实现。
闵采尔不仅要进行宗教改革,而且还要进行社会改革。 在“千禧年国”中,社会不仅实现了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 更重要的是,它还消灭了私有制和阶级压迫,以及由此造 成的所有社会罪恶,实现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平等。
2、在经济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合理 的道德依据,有利于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3、在宗教上克服了罗马天主教的唯灵 主义所造成的信仰上的弊端,通过“圣召” 或“天职”等新教工作伦理观念,把宗教理 想与世俗生活和谐地统一起来,使基督徒在 现世生活中摆脱了沉重的负疚感和罪孽感。
4、在思想上为宽容精神的出现创造了条 件,宗教分裂的现实格局为西方近代文明注 入了一种自由精神(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 和约》的签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