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第一框

合集下载

统编版高中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说课稿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在学习本框题之前,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本框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从地位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区别于其他旧哲学的根本特点。

所以学好该框题能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

因而需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来创设情境,依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富有梯度的探究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教学目标1.必备知识:学生能够理解认识的含义、掌握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以及特点、懂得分析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2.关键能力:学生能够深刻把握实践对认识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运用认识论的实践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核心素养:学生能够树立科学的实践观,用实践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1)政治认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观。

(2)科学精神:明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弘扬科学精神。

(3)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自觉地尊法、守法、用法。

(4)公共参与: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真理。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议题式教学法、探究合作法六、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导入:2020对我们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是脱贫攻坚收关之年;2020年对我们来说是很不幸的一年,因为新冠疫情肆虐;2020对我们来说也是每个中华儿女值得自豪的一年,因为在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下,我们的战“疫”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做得到!今天我们走近新冠,走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踏上追求真理的历程!(二)展示学习目标(幻灯片出示)设计意图:承上启下,可以使学生有准备地进入本堂课,有目的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人教版必修4)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人教版必修4)

(1)认识具有反复性
①含义: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 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②原因:从主体来看,受具体实践水平、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 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 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 个过程。 ③启示:遇到挫折不能怨天尤人,应该鼓起勇气,迎难而上
①客观事物 ②主观认识
本身不能“自言其明”
多数人公认的观点 权威的话、科学理论 原有的认识
本身无 法证明
认识的对象和认识本 身都不能充当标准。
主观认识
指导实践 改造
客观事物
如果达到预期效果,认 识就是正确的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强调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启示: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重视认识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的原则。
政 治
人教版 必修四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6.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 2.真理的特点(重点) 3.追求真理是一个怎样的过程(重点)
观点一:月球上面住着美丽的嫦娥和 玉兔,还有经常过来偷看的猪八戒。
材料三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迅速制定了抗疫策略,出门 戴口罩,必要时居家隔离,学生在家上网课,对武汉进行封 城,对各个小区实行封闭管理......中国抗疫取得的阶段性 胜利 证明了 抗疫策略的正确性。
思考:这说明谁来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小结:真理的特征原理(背诵)
原理
方法论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

一.实践及其特点 1.什么是实践 2.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具有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的活动, 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 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 存在的(提示:社会性。注意: 独立与孤立的区别);人的实 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 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 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 各不相同的(提示: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P43专家点评
一.实践及其特点 1.什么是实践 2.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 体(提示:人)、实践的对象 (提示:被改造的客体)和实 践的手段(提示:工具),它 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 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 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 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 具有客观性(提示:实践的过 程及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如建筑活动及其建筑 物)。
材料一: “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 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 材料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建设物质文明、精神 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 材料三:从十二大到十八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 践验证了四大文明的正确性。 材料四: “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 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为了更好地 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问题:上述材料分别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什么内容? 材料一体现的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材料二体现的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材料三体现的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材料四体现的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环节
互动探究环节
一.实践及其特点 1.什么是实践 实践是人们(提示:实践的主体,是人并非其它动物)改造 客观世界的(提示: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即自然界和人 类社会)物质性活动(提示: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 活动。如思考、辩论、认识、言论等都不是实践)。凡是实 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提 示:主要从实践的主体和对象上强调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 与其它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实 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 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提示:主要从实践的过程、结果上说明, 实践一定要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如楼房,就是建筑工人在 设计图纸的指导下,使用建筑工具,作用于建筑材料而建成 的。这里的设计方案就是观念,楼房就是现实的存在。那么, 设计方案是如何变成楼房的呢?是通过建筑工人的实践活动 现实的,即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筑工人通过使用建筑工具,作 用于各种建筑材料而形成)。

2019-2020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课件:第六课第一框 (共27张PPT)

2019-2020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课件:第六课第一框 (共27张PPT)

拓展:正确理解认识运动的发展过程
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 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从深度上讲,认识需要逐步深化; 从广度上讲,认识应当不断扩展; 从变化方向上讲,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方法论要求:
不断深化认识、发展认识,不断追求真理。 反对僵化、停止不前的思想(对立面)。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往 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科学的发展使 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 物摄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 某种维生素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认 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 关于维生素问题的争论表明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不完善 的 ②人们获得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 ③人们获得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本题实质考查实践的两个特点的关系, 近年来,水墨漫画进入寻常百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并受客观规 姓视野, 人们在欣赏字与画的 同时,也品味了幽默和哲理。右 律制约的。④错误;漫画主要强调主观能动性的 边漫画《心有鱼力就足》给我们 重要性,③不符合题意。①②正确。 的哲学启示是。 答案 A ①在实践的基础上,精神力可以转化为物质力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④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突破客观条件限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 只有在实践中,才可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 于实践) ②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 二是间接经验(主要是书本知识)。 但就知识的整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 开直接经验,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高中《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高中《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明( D )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③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
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3.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2.真理都是具体的
指主观认识符合 当地的实际.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 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指主观认识符合 当时的实际.
高中《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在实践中追 求和发展真理
(一)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的含义(p47①):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
因为: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
事物及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二,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2)结论: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 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每个时代、每个人的认识发展的有限性,构 成了整个人类的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3.认识具有前进性、上升性 (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 式的前进或者螺旋式 的上升。
高中《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在实践中追 求和发展真理
(四)认识反复性、无限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2、方法论: 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
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真理。
高中《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在实践中追 求和发展真理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课件

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课件
④建设中的三 峡水利工程
⑤“争论克隆 人”
⑥克隆羊“多 利”问世
哲学上讲的实践是指:B A.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B.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C.人们所从事的一切生产活动 D.包括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
专家认为,信息技术正在向纳米电子技术 发展,10年以后,比现在通信技术快1000万
倍的量子互联网将出现。当代信息技术的发 展表明:B A.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B.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和历史性特征 C.科学实验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人们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 的正确反映和科学总结。这表明 B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正 确反映
B.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 C.事物是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发 展的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判断:
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说明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参加实践。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评析:老者和农夫的观点
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 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 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 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 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 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 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 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 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 学输血的大门。
费尔巴哈认为,理论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 实践则是人们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 “利己主义”活动。

生活与哲学第6课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生活与哲学第6课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你可以用爱得到全世界,你也可以用恨失去全世界。

高密五中高二政治新授课教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No.10324 321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这里强调的实践的特征是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6.下列符合实践是认识基础的观点有①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②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7.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知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

”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A.实践比认识重要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C.实践出真知D.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8.“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从认识论上看上看陶行知这句话说明了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D.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0. 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A .已有的理论相符合B .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C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D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11.“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这一论断是在强调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12.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3.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

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

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学们好,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探究新知。

48年前,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本节课我们将追随航天梦想的脚步,以“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为议题,通过路径:科学验证求真知、更新换代明意义、面向未来勇担当,探究“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的过程。

首先,让我们明确学习目标一:参与火箭制作与发射实验,明确实践的特点,阐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检验标准,坚持在实践中发现和检验真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树立合作竞争意识。

(学生朗读)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科学验证求真知”。

卫星升空需火箭推动,实现航天梦就让我们从制作火箭开始吧!请大家按照提示,制作属于你们自己的小火箭吧!我们看看哪个组做的又好又快,第一名+3分!(学生开始制作火箭,2人做,其余同学进行指导。

2分钟)有的小组已经制作出来了,其他小组加油啊!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到了展现智慧的时刻了!请大家自学课本42-43页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时间2分钟,将制作好的小火箭收起,放置在发射台)1.火箭制作活动是实践吗?为什么?(★)2.结合火箭制作活动,说明实践的特点。

(★★)时间到。

谁来回答火箭制作活动是实践吗?为什么?【学生】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在火箭制作中,我们是主体,对象是材料,物质性结果是火箭作品。

分析的很透彻,+2分关于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直接现实性就是把我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就像刚才的手工制作,我们通过对材料进行组装和加工,将头脑中火箭做出来了,就变成了这件作品。

讲的太好了!为你点赞,追加1分。

观念存在归属于主观,现实存在归属于客观,所以,观念存在变成现实存在也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这是实践的独特品格。

正因此,实践架起了主客观之间的桥梁,实现了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011大讲堂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ppt1

2011大讲堂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ppt1

1.(2010广东模拟)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 流过。”这说明( )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解析】材料中引文说明了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 发展的道理。B、D两项观点错误,A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答案】C
(2009海南卷)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 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 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 ) 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人们认识的发展,不同的具体实践对认识的 检验都有时代的局限性,故①的说法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故②的说法不正确;③中“必然”的说法太绝对;④的说 法体现了认识的不断发展。故①④的说法正确。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 条件的限制。 客观条件: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 与深度的制约。 主观条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 力、生理素质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 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 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答案】D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 中等难度题。
1.(2010海南模拟)“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 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 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 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 成的视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 认识的绝对界限。”恩格斯这个论断的根据是( ) ①实践促进人的感觉能力的进化与发展 ②实践促进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的发展 ③实践促进对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④实践促进人类直觉事物本质能力的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第一框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第一框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自己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学习重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

知识准备(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是活动。

实践具有三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也具有客观性。

3.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这意味着实践是一种________、_______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4.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__ ______中的人的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___ ____ 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__ 。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_____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_________ ______ 才能完成。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________,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_________,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____ _。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___ __。

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共26张)

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共26张)

4.(2018年全国卷Ⅱ)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 斗,持续创造,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确 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 作出了卓越贡献。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 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 “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获得成功;1997年,开启 了第三代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 ,创造了亩产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 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稻米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 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试验 品种已经适应了盐度的海水灌溉。作为水稻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 士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 50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 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
Word教程: /word/
Excel教程:www.1ppt.c om/excel/
资料下载:www. 1ppt.co m/zilia o/
PPT课件下载:www.1p pt.co m/ kejian/
范文下载:www. 1ppt.co m/fan wen/
试卷下载:www.1ppt.c om/shiti /
4.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
5.“天眼”探索宇宙奥秘
2、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 (2)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经过近20年不懈努力,2017年我国取得了可燃冰
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自主创新,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首次成功,实现了历史性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第一框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设计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第一框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设计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第一框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课是《生活与哲学》(人教版)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

在教材中地位突出,是唯物辩证认识论的核心知识点。

2、在高考中的地位:既是高考考点,又是高考频点。

3、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正确认识和把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对我们的生活、工作意义重大。

二、学生、学情分析1、优: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哲学的知识,树立了唯物辩证意识。

2、缺:缺乏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能力,对重点理解不透彻,对难点、易错点把握不清。

3、要求: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出本课知识框架,突破重点、难点、易错点。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理解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懂得既要认真读书,更要努力实践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在分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明确知识来源于实践,应服务于实践。

4、核心素养目标:通过了解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学习袁隆平严谨实验、勇于攻关的科学精神;知道农民致富有“三平” 增强对国家改革开放的政治认同感;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政治参与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教学重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五、教学方法分析1、导案教学法;2、小组探究法;3、情景讨论法;4、分析讲授法;5、媒体辅助法六、学法指导分析1、思考评价法;2、分析归纳法;3、合作探究法;4、总结反思法。

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分析3、让学生意识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性。

4、为后面讲清重点埋下伏笔。

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记录。

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稻米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 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论
《斗牛图》,纸本,墨笔。卷44×41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 戴嵩为韩滉的弟子,专擅画牛。这幅《斗 牛图》曾为清宫御藏。乾隆曾在此图上题跋: “角尖项强力相持,蹴踏腾轰各出奇,想是牧 斗牛图 童指点后,股间微露尾垂垂。”关于戴嵩画斗 牛在画史上有一段趣闻:戴嵩画了一幅斗牛, 神态生动,连尾巴上的毛都给一根根画出来了。 唐 . 戴嵩 众人看了都叫好,惟独有个牧童不已为然,戴 嵩很奇怪,就问牧童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牧童 就笑着说,蛮牛打架的时候,一用力,尾巴是 紧紧夹在屁股下面,是看不见的。
《哲学生活》 第 二 单 元
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哲理)
(1)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世界观或者说原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方法论)
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世界观或者说原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要重视意识的能动性,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 (方法论)
动物的本能活动是动物适应环境求生存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和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根本的区别。 实践主体 的能动性 实践主体 改造自然 的创造性 改造社会
原因
实践是主观能 动性的活动
表现
什么是社会性、 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
社会性
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
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 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三种形式
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 本的形式) B.变革社会的实践 C.科学实验活动
下列活动属于实践的哪种形式? 1、蜜蜂筑巢
2、学生讨论数学题的解题方法
3、农民种庄稼 生产实践 4、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变革社会的实践 5、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 科学实验活动
想一想
一些科学家通过科学实验取得重大发 现,以至用他个人的名字来命名科学定理、 定律。他们的科学实验工作是否具有社会 性?为什么?
(1)科学家的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2)科学家也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他们离不 开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 (3)他们的实践活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辨析: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所以单个人的实 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三峡工程
对火星上生命的探索是人类最核心的追求, 人类在期待与火星生物会面的同时,也在渴望开 发出新的生存空间。正在太空进行火星探测之旅 的美国“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将用 更先进的生化手段探测火星上是否存在过生命, 是否还尚存微量生物的迹象。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有意识、 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
1.实践及其特点
(1)什么是实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 性活动 A.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人类所特有)、 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
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 康社会 √ ②小行星撞击地球× ③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 ④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 ⑤工人做工、战士打仗、教师讲课 √ ⑥《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 ⑦学生教室里听课 × ⑧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 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 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1、蜜蜂筑巢与建筑工人盖房子最本质
的区别是什么?
主观能动性 2、《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独自 在荒岛上生活了许多年,搭帐篷,种
庄稼,他这种单个人的实践活动还具 有社会性吗?
具有社会性
对号入座
有目的、有意识的 改造活动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 动规律制约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人的活动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主观能 动性 客观物 质性 社会历 史性
分析: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表现
为集体行动的方式,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 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 单个人的活动具有单个人的性质和特点,但仍 然离不开社会,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 会关系,离不开共同的协作,也具有社会性。 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单个人孤立的活动, 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 正确: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
1961年人类首次升 入太空(前苏联)
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 2004年勇气号登陆 (美国) 火星(美国)
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
C.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的特点
聚焦“青藏铁路”
群策群力 共同规划
五十年代 探测考察
国富民强 施工机械化
图片共同体现了实践的哪些特点? 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怎样体现的?
(2)实践的基本特征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基本特征
A.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
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主体—人是客观的 (1)构成实践的要素 实践的对象—自然界、社会是客观的 实践的手段—工具和设备是客观的
(2)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1、实践及其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生前最喜爱的一则寓言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 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 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和 普遍性,要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办事情要成功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 客观规律相结合.
导入新课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基本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客观物质性
(2)实践的三个特征
主观能动性 最本质特征
社会性、历史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