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转化思想—解决问题》说课稿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中《圆柱的体积》部分例7的内容。

对这一单元的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探索并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转化、推理和变中有不变的数学思想的体会,从而加强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本课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同时通过六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前面学习的圆柱体体积的公式探究过程也是转化思想的运用。

使学生通过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培养应用意识。

学习圆柱的知识可以扩大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强形体的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圆柱,通过转化思想的应用,为学生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策略,注重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培养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转化、推理和变中有不变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培养问题意识,体会转化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策略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应从直观入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可采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前准备:教师:瓶体近似圆柱体的矿泉水瓶、课件学生:瓶体近似圆柱体的矿泉水瓶教学环节:(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1、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出转化思想。

2.转化思想在学习中的运用。

让学生回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说出计算公式,从而引出课题。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7篇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7篇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7篇圆柱的体积说课稿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柱的体积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1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柱的体积》。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流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说内容。

《圆柱的体积》这节课选自冀教版六年级数学第12册三单元,主要内容是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教材简析。

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

《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把圆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很容易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

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我认真研读了人教版与冀教版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冀教版教材:教材由过生日的情景图和两个不易直观比较出体积的茶叶桶,呈现了问题情境。

接着由“议一议”启发学生猜想怎样计算圆柱体积,在猜想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学具把一个圆柱体等分成16份、32等份拼成新的拼成长方体。

然后提出“说一说”引导同学观察讨论: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通过例题1得以简单应用。

人教版教材:教材没有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直接奔入主题猜想怎样计算圆柱体积,直接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学具,把一个圆柱体等分成16份、32份等新的拼成长方体。

引导同学观察讨论: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出示例4巩固应用,出示例5应用公式计算容积。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从教材内容安排和活动设计上,主导思想是一致的,都非常重视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全过程,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交替进行,让他们真正以课堂主人的身份参与全程,教师只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圆柱与圆锥说课教学复习课件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圆柱与圆锥说课教学复习课件

(1)帽子的侧面积:3.14×20×30=1884(平方厘米)
比计算结果
(2)帽顶的面积:3.14×(20÷2)2 =314(平方厘米)
以这类问题
(3)需要用的材料:1884+314=2198 ≈ 2200(平方厘米)
答:做这样一顶帽子至少需要用2200平方厘米的材料。
多一些,所
往往用“进
一法”取近
手抄报:课件/shouchaobao/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UNDERSTANDING
课件
OF
CYLINDER
两个底面 ——圆
一个侧面 ——曲面
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你知道怎么计算
涂色的面积吗?
涂色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表面积 = 侧面积 + 两个 2× 底面积
想一想:计算圆柱表面积需要知道哪些量?
也就是求前轮的侧面积。
前轮的侧面积:
3.14×1.2×2=7.536(m2)
答:压路的面积是7.536平方米。
2m
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5分米。底面直径4分米,至少需要
多大面积的铁皮?
(1)水桶的侧面积:
求水桶的侧面积
和一个底面积。
4dm
5dm
3.14×4×5=62.8(平方分米)
(2)水桶的底面积:
面直径6cm的饮料
罐的长度。
箱子的宽是4个底
面直径6cm的饮料
罐的长度。
12c
m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底面周长:C
高:h
半径:r
S侧 = Ch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 + 两个底面的面积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说课稿(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说课稿【第1篇】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圆柱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本节课在说教学设计上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探索激情。

基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说教学过程中通过呈现身边圆柱的体积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需求。

2.注重直观教学,引导合作迁移。

数学理论的表述往往是抽象的,它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而引导学生从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入手,就比较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

所以,教学中不但设计了通过排水法理解圆柱体积的实验,而且还借助教具演示、课件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到知识的由来。

3.渗透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有效地进行转化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体会运用转化思想可以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化生疏为熟悉等作用的同时,参与数学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学生准备 圆柱形实物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操作感知体积的意义。

通过出示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引导学生猜测:在烧杯中投入一个圆柱形物体,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水面升高或者水会溢出来)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预设生1:圆柱占有一定的空间。

生2:圆柱占据了原来水占有的空间。

生3:圆柱是立体图形,它具有一定的体积。

2.讨论、概括圆柱的体积的意义。

师:你认为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圆柱的体积)3.引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说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在猜测、观察、讨论中加深对抽象的“体积”概念的理解,自主概括出圆柱的体积的意义,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3.1.3《圆柱的体积》(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

3.1.3《圆柱的体积》(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

3.1.3《圆柱的体积》(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始终相信“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3.1.3《圆柱的体积》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第三章“圆柱与圆锥”,第一节“圆柱的体积”。

在这一节中,学生需要学习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圆柱体积的求解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圆柱体积的概念,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2. 能够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难点是理解圆柱体积的求解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圆柱模型;2. 直尺、圆规等绘图工具;3. 计算器;4. 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拿出一个圆柱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圆柱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圆柱体积的求解方法。

2. 讲解圆柱体积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我会用PPT展示圆柱体积的定义和计算公式,让学生跟随我的讲解,理解圆柱体积的求解过程。

3.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一道典型的例题,讲解求解圆柱体积的步骤,让学生通过例题,理解圆柱体积的求解方法。

4. 随堂练习:我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动手操作:我会让学生分组,利用教具和学具,自己动手求解圆柱体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和相关知识点,以便学生随时查阅。

七、作业设计答案:(1)282.7cm³;(2)502.4cm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同时,我会设计一些拓展延伸题目,让学生课后思考,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说课稿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说课稿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说课稿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说课稿第【1】篇〗教学内容:教材第10~12页圆柱的体积公式,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二第1~5题。

说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根据题里的条件正确地求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具准备: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说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说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说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 (2)d=4分米; (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想一想: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出:把一个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

3.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4.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说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二、自主研究: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说板书课题)2.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我们能不能根据圆柱的底面可以像上面说的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

3.公式推导。

(可分小组进行)(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切拼转化)(3)探索求圆柱体积的公式。

根据圆面积剪、拼转化成长方形的思路,我们也可以运用切拼转化的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形体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你能想出怎样切、拼转化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下实验,边观察边思考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与拼成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

教师演示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演示教具: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数量一般为16个),然后把圆柱切开,照下图拼起来,(图见教材)就近似于一个长方体。

可以想象,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说课稿(精选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说课稿(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说课稿(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说课稿第【1】篇〗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P25-26。

说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和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

2.知道并能记住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在自主探究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数学规律的来龙去脉,知道长方体与圆柱体底面和高各部分间的对应关系。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5.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渗透辩证法和极限的思想。

说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说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课件、圆柱体。

说教学过程:一、说复习导入1.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2.回忆一下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结合课件演示)这是一个圆,我们把它平均分割,再拼合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我们还可以往下继续分割,无限分割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可以用πR表示,长方形的宽就当于圆的半径,用R表示。

所以用周长的一半×半径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所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是S=πR。

3.课件出示一个圆柱体我们把圆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同学们猜想一下圆柱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呢?二、探索体验1.学生猜想可以把圆柱转化成什么图形?2.课件演示: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①是怎样拼成的?②观察是不是标准的长方体?③演示32等份、64等份拼成的长方体,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引出课题并说板书。

3.借鉴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试着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课件出示要求:①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②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学生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试着推导。

4.交流展示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圆柱的体积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圆柱的体积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圆柱的体积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圆柱的体积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说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探究推理能力,渗透“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说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准点: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说教学准备:圆柱的体积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实物2个(一个为橡皮泥)、水槽、水。

说教学过程: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1、课始师首先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说说怎样求它们的体积,接着师往正方体容器中倒入一定量的水,然后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准备投入水中并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由这个发现你想到了些什么?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说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一)设疑1、从刚才的实验中你有办法得到这个圆柱学具的体积吗?2、再出示一个用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模型,你又能用什么好办法求出它的体积?3、如果要求大厅内圆柱的体积,或压路机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生摇头)师:看来,我们刚才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是能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那样,有一个通用的公式(二)猜想1、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理由是什么?2、大家再来大胆猜测一个,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三)验证1、为了证实刚才的猜想,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怎样进行这个实验呢?结合我们以往学习几何图形的经验,说说自己的想法。

(用转化的方法,根据学生叙述课件演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2、圆柱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它又是怎么转化成这种图形的?(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3、指名两位学生上台用圆柱体积教具进行操作,把圆柱体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优秀6篇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优秀6篇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优秀6篇《圆柱的体积》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1、复习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复习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6题,并指名板演。

二、解决实际问题:1、练习五第7题:学生思考:要求粮囤所能装的玉米的`重量,需先知道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五第5题:(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

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3、练习五第8题:(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5米的圆柱。

m.xiezuowen (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习五第9、10题:(1)学生独立审题,完成9、10两题。

(2)评讲第9题: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3)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

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三、全课总结: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类比、分析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圆柱的体积公式。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体积》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体积》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体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体积》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圆柱体的特征,并能够运用这些特征计算圆柱体的体积。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能够理解和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学生需要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圆柱体的特征和体积计算方法联系起来,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空间观念。

同时,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较强,通过实例和操作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圆柱体的特征,掌握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生活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空间观念,理解圆柱体的特征。

3.操作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柱体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圆柱体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说课稿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说课稿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说课稿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说课稿第【1】篇〗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生活情景(装在杯子中的水的体积你会求吗?)学生听到教师提的问题训在身边的生活中,颇感兴趣。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而且此环节还自然渗透了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如果要求某些建筑物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体积的欲望。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在本节课提示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可以怎么办?学生通过思考很快确定打算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那么怎样来切割呢?此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

同学们有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经过讨论得出:把圆柱的底面沿直径分成若干等份。

在此基础上,小组拿出学具进行了动手操作,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同学们在操作、比较中,围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公式)。

不足之处:在学生们动手操作时,我处理的有点急,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的时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课堂教学,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

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抓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说课稿3篇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说课稿3篇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说课稿3篇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认识说课稿下面是我收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说课稿3篇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认识说课稿,供大家品鉴。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说课稿1一、说教材《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的认识部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初步感性认识了圆柱,能够辨认圆柱物体。

在学习了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基础上,本课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形体——圆柱。

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懂得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理解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3、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剪一剪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懂得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理解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本课教学将采用观察法,从直观实物入手,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用实践操作法,使学生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以及它的长与宽跟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的关系。

如果按以上的教学方法实施,学生在学习中将会自主探究,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去真正认识圆柱四、说教学过程为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同学们:课前,我让大家在生活中寻找圆柱,你们找到了吗?谁愿意来说一说。

同学生纷纷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圆柱体(茶杯、药瓶、铅笔、柱子。

)生活中的圆柱可真多呀!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

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所见到的圆柱物体,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3.1.3 圆柱的体积》1-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3.1.3 圆柱的体积》1-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3.1.3 圆柱的体积》1-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3.1.3 圆柱的体积》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让学生理解圆柱体积的概念,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圆柱体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圆柱体积的定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体会圆柱体积的意义,并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对体积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同时,学生也已经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对圆形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圆柱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圆柱体积的概念,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圆柱体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让学生体会圆柱体积的意义,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柱体积的概念,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圆柱体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操作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圆柱模型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从而达到理解圆柱体积的概念,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圆柱体积的概念。

2.新课讲解:讲解圆柱体积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3.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4.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圆柱体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定义:圆柱体积 = 底面积 × 高2.计算方法:a.确定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b.计算底面积(πr²)c.计算圆柱体积(底面积 × 高)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来进行。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柱的体积》。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圆柱的体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圆柱的体积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以及圆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对圆柱体积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为后续学习圆锥的体积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方式学习新知识。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且对圆柱的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几点:1. 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2. 经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能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2.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说教法和学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讲授法、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圆柱形的物体,如圆柱形水杯、圆柱形罐头等,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些物体的形状。

2. 提问学生:如何计算这些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推导公式1.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 猜想假设让学生猜想圆柱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5篇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5篇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5篇圆柱体体积说课稿5篇圆柱体体积说课稿1 我说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中的圆柱体的体积。

因为这是首次学习含有曲面的几何体的体积,不管是考虑方法,还是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上,都更加深化了一步,难度也加大了。

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理解。

难点是: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知道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及相关的推论。

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教学,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抽象和概括才能及综合运用才能,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浸透一些关于极限的辨证唯物思想。

学习本节课应具备的旧知识是: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及推导过程。

2、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教学中就是要运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从而由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

因此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1、有目的的运用启发引导的方法组织教学。

2、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比拟,从而发现规律,找出体积公式。

3、适当采用“尝试——失败——总结——再尝试——再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到推导公式的合理方法。

4、利用多变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找到公式的根本内涵。

但是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比拟,归纳概括出体积公式。

通过直观实验,吸引学生主动、认真观察图形的拼接过程,积极答复观察结果,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并且在老师的启发下,进展归纳概括。

培养学生的自学才能及概括才能。

本节课所需教具为:圆柱体割拼组合教具及事先写好习题的小黑板。

教学一开场,首先复习。

目的是:一是通过复习旧知识,为新课作好准备;二是引出新课。

一开场先复习体积的概念及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这个练习可采用提问的方式,但是这些知识已学过较长时间,所以适当的时侯老师要加以启发提示。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圆柱的体积》说课稿(精选7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圆柱的体积》说课稿(精选7篇)

数学六年级《圆柱的体积》说课稿人教版数学六年级《圆柱的体积》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六年级《圆柱的体积》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六年级《圆柱的体积》说课稿篇1一、把握教材,目标定位《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

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

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

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把握学情,选择教法(一)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二)、选择教法,实践课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3.1.3 圆柱的体积》-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3.1.3 圆柱的体积》-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3.1.3 圆柱的体积》-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3.1.3 圆柱的体积》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圆柱体积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巩固圆柱体积的计算。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对立体图形的体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柱体积的计算,学生可能还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来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圆柱体积的概念,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培养观察、思考、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柱体积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

2.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柱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2.新课导入:介绍圆柱体积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3.探究圆柱体积公式: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得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4.公式推导: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总结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5.巩固练习: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成以下形式:圆柱体积 = 底面积 × 高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合作能力等。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1.3 圆柱的体积》1-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1.3 圆柱的体积》1-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1.3 圆柱的体积》1-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理解圆柱的概念,掌握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探究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互帮互助,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圆柱的体积概念,掌握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

2.难点:灵活运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圆柱的实物形态,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圆柱的体积计算。

2. 讲解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1.引入“底面积乘以高”公式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2.带领学生理解“底面积乘以高”的含义,和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

3. 练习与讨论
1.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2.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分享解题思路。

4. 拓展应用
1.提出一些思考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2.带领学生讨论圆柱体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和要点。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本上的习题。

2.思考圆柱体积在其他几何形体中的应用。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解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体的体积》优秀说课稿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体的体积》优秀说课稿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体的体积》
优秀说课稿
引言
- 介绍自己的背景和目的,引发学生的兴趣。

- 说明课程的主题和重点。

学情分析
- 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研究需求。

- 分析学生对圆柱体的认知水平。

研究目标
- 确定本节课的具体研究目标,确保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吻合。

教学重点
- 简单列举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

教学准备
- 准备好教学所需的教学工具和教材。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了解圆柱体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2. 概念讲解:清晰地介绍圆柱体的定义、性质和公式,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3. 公式运用:引导学生通过例题练运用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4. 拓展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讲解,培养学生应用圆柱体的能力。

5. 练巩固:提供一些练题,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激发思考。

教学反思
- 总结这节课的教学收获和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课后作业
- 提供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教学小结
- 简单概括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研究成果。

参考资料
- 罗群,任国琦,王玉琮编著.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X年。

- 全国教育技术与教育装备中心编著.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实施指南(六年级下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X 年。

以上是本节课优秀说课稿的大致框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我说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中的圆柱体的体积。

因为这是首次学习含有曲面的几何体的体积,不论是思考方法,还是对立体医图/的认识上,都更加深入了一步,难度也加大了。

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理解。

难点是: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知道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及相关的推论。

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教学,力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渗透一些关于极限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学习本节课应具备旧知只是: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及推导过程。

2、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教学中就是要运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从而由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

因此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有目的的运用启发引导的方法组织教学。

2、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发现规律,找出体积公式。

3、适当采用“尝试一一失败一总结一一再尝试一再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找推导公式的合理方法。

4、利用多变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找到公式的根本内涵。

但是要主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弊。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体积公式。

通过直观实验,吸引学生主动、认真观察图形的拼接过程,积极回答观察结果,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并且在教的启发下,进行归纳概括。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概括能力。

本节课所需教具为:圆柱体割拼组合教具及事先写好习题的小黑板。

教学一开始,首先复习。

目的是:一是通过复日知识,为新果作好准备;二是引出新果。

一开始先复习体积的概念及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这个练习可采用提问的方式,但是这些知识已学过较长时间,所以适当的时侯教师要加以启发提示。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为新果做准备。

然后,提问:圆柱体的特点是什么?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公式是什么?由于这些内容钢!
学过,学生很容易回答,可以提问基础较差的学生,并加以鼓励,使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兴趣,以便学习新果。

通过以上复习,巩固了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同时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教师及时引导、设疑:
圆柱体也是立体图形,也会占有一定的空间,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怎样求出这个空间的大小,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求它的方法。

一一板书课题:圆柱体的体积这样就顺利转入了新果的学习。

这时教师出示圆柱体模型。

首先引导学生用长方体公式的推导方法尝试。

提问:“我们学过的长方体体积是用单位体积的小正方体块来量出的,现在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来量一下,现在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反复尝试后回答:“无法量出。


这时教师再问:“什么地方量不出来?为什么?”学生回答:“圆柱体的侧面是曲面,无法量出。


在学生尝试失败的基础上,促使他们改变思路,去寻找新的方法。

这样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调动学生情绪,转入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教学。

教师启发提问:“圆柱体上下两面是什么形?圆面积公式是怎么得到的?”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新思路:用割拼的方法将它转化为其他的图形。

得到了新的方法以后,教师进行演示实验1:先将圆柱沿底面平分害割成8等份,对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

学生观察并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这个圆柱体拼成了一个近似的什么立体图形?为什么说它是近似的?它的哪一部分不是长方体的组成部分?”
学生回答后,接着再进行演示实验2:将圆柱体沿底面平分16等份,再拼成近似的长方体。

再问:“这次是不是更象长方体了?”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想象;“把它平分成很多很多等份,这样拼成的图形将会怎样?”
教师总结:“将会无限趋近于长方体,并且最终会得到一个长方体。


然后及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个长方体,并把它与圆柱体进行比较,提问:“这个长方体的分与圆柱体相同?”因为模型各面的颜色不同,所以学生会很快回答出来:“底面积与高。


“那么这个长方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相同。


“长方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回答:“底面积乘以高。


“那么圆柱体是否也可以这样算呢?”学生回答:“是的。


这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这两个公式。

通过以上的教学,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这样先通过复习做知识的铺垫,然后由学生进行尝试,充分运用思雏的迁移规律,用圆面积公式推导方法搭起了桥梁,顺利地实现了本节课的第一个目标。

并且在推导过程中渗透了关于娜限的产物主义思想。

学生通过尝试得到了成功的喜悦,思想高度兴奋。

教师及时利用这一时机,将公式向深处拓展。

设问:“如果不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怎么求体积?”学生考虑,教师出示尝试题:
1、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体积?
2、已知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怎样求体积?
3、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体积?
4、已知圆柱体的侧面积和高,怎样求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

讨论完毕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回答,其他同学做适当补充。

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并且板书有关公式的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